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8篇

时间:2023-07-09 08:25: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进出口贸易投融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篇1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柳州外贸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

2010年1月1日,作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一个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惠及全球19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中有超过90%即约7000种产品能够享受到零关税待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随着经济融合的逐步加深和贸易投资的稳步增长,实现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使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和人民都广泛受益。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35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9%,201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173.9亿美元,同比增长2.6%,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依存水平从2008年初的12%上升至2014年初的21%。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6]李彬. 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研究――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篇2

【关键词】 香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贸易转型;航运服务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发展息息相关,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环环相扣。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其发展历程值得思考和借鉴。

1 香港发展模式

1.1 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传统航运中心发展 迅速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利用其劳动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使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制造业中心之一。其贸易以原材料进口和港产品出口为主,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70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同时,19591979年港产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0.8%,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平均比重达76.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由于货物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及船舶货物运输量也大幅提升,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量同步增长,以货物运输为主的航运中心逐步形成。进出口贸易发展使得港口地位提升,港口服务及船舶运输迅速发展,促进了因货物进出口运输而形成的航运中心的发展,而航运中心的发展又带来更大的贸易量,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互促进、发展迅速。

1.2 转口贸易迅速崛起,航运服务业逐步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进程加快,开放程度加深,沿海一些城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此时,香港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大幅上升,而周边地区的劳动力等成本却很低,香港制造业便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由于之前的发展使香港拥有优良的港口管理服务,因此其转口贸易迅速崛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港产品出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而转口贸易与香港GDP的比值却从1978年的15.5%增加到2001年的105.1%。香港19581975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仅9.6%,而19781990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2%。由于转口贸易飞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加,1990199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19811990年服务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7.6%,1997年香港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3.6%,居全球第8位,服务贸易额为600亿美元,居全球第12位。

随着贸易转型,香港航运服务业逐步发展。首先是服务及船务经纪。众多的船务、船务经纪和货运机构,为每年数以万计的到港船舶提供各项服务。很多知名的船务经纪商逐渐以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总部,香港的船务经纪商获得了香港船务经纪专业学会及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等组织的认可。香港航运发展局数据显示,至2010年,香港仅船务企业数量就达到245家,创造了38.14亿港元的增加值和人的社会就业人口;船务经纪企业数量达到50家,提供了285个工作岗位。其次是船舶相关服务。很多国际航运服务商都在香港设有办事处,提供船舶供应和船舶维修业务及船舶劳务服务;美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中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船级社、韩国船级社等在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最后,香港还有很多独立的验船公司。这些公司拥有专业的验船师,为船舶承租人、货主及存货人提供独立的船舶和货物检验服务。

1.3 离岸贸易迅速发展,服务型航运中心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发展及深圳港等周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香港以往在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要素优势逐渐弱化,面临着被取代的压力,因此适时进行了贸易转型。其贸易转型的一大特点就是由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仅增加4.9%,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增加值的比例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3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长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额的升幅。香港19972011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4%,而其离岸贸易额2003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8%,几乎是转口贸易额的2倍。离岸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香港由进出口贸易中心向管理协调性质的贸易中心转变,香港服务型航运中心初露端倪,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登记注册迅速发展。香港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船舶来港登记注册。据香港海事处统计,1997年,香港船舶注册量为540万t,1999年推行了符合船舶所有人需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后,船舶注册量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8月23日已达到7 839万t,15年增加了13.5倍。大量的船舶来港登记注册不仅使香港船舶登记注册业务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其他与船舶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2)海事法律和仲裁较为成熟。根据香港与内地之间“一国两制”的安排,香港使用原有的普通法法律体制,并以国际海事组织联系成员的身分,在国际有关航运公约的议事论坛上发挥影响力。香港的仲裁法例相当完备,尤以航运及商业法例为然。全球不少顶尖的国际律师行都以香港为基地。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于1985年成立,据其统计,2010年处理624起争端事宜,其中有131件属于航运方面的争端,占总数的17%,而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15%。据其相关分析报告显示,未来这一比例仍将增加。

(3)船舶融资和海事保险不断扩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产品多样,投融资环境优良,外汇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海事保险业务在香港得到不断扩展,国际上主要的保障及赔偿组织均在香港设有代表处或办事处。20002012年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量见表1。香港已设立亚洲船体保险市场,为亚洲区船舶所有人提供服务。劳合社已在香港设有营业点,世界上许多规模庞大、享有商誉的海损理算公司已在香港开设永久办事处。

表1 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量

(4)船舶拥有量及船舶管理处于世界前列。香港船东会于1957年成立,至2010年年底,其拥有、管理、经营的船舶数达到艘,以载重吨计约占全球商船总数的9.1%;至2011年年底,其拥有、管理、经营的船舶数达到艘,总吨位达万t。同时,香港还是世界十大船舶拥有国家(地区)之一。许多全球知名的船舶管理公司都选择以香港为基地,其中不少公司是国际船舶管理人协会成员。

发展航运上游产业最能为香港带来长远利益,而船舶注册量的持续增长将带动香港上游产业的未来发展。由于贸易方式的转型,以物流为主的航运服务逐步演变为高端航运服务,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1.4 贸易中心转型发展,航运中心优化升级

21世纪以来,香港贸易转型逐渐取得成功。2002年以后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转口贸易额、离岸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率和离岸贸易额与转口贸易额的比值如图1~3所示。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放缓,年增长率逐渐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6%,说明其港口地位正在减弱;转口贸易额增长率下降明显,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5%;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放缓,地位逐渐下降,从其2005年集装箱港口冠军地位被新加坡取代及2007年退居第三也可以得到证明。香港货物进出口增速虽然放缓,服务贸易却大幅增长,20002011年,服务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0.4%,明显大于港口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幅度上,1990199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为124%,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为114%,服务贸易额增幅为71%;而2000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下降至58%,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为119%,服务贸易额增幅高达181%,离岸贸易额增幅为178%。直接与货物运输有关的贸易支持服务未来增速可能放缓,而无直接关系的支持服务却将蓬勃发展。例如,贸易融资和保险等业务将保持畅旺,而运输和仓储等服务业所受的影响将会比货运、测试和验证服务等所受的影响更大。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香港离岸贸易发展速度加快。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其增长速度开始大于货物吞吐量和转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其占转口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大。2011年,离岸贸易额是转口贸易额的1.31倍,可见贸易结构逐渐由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变。由于进出口贸易逐步向离岸贸易转变,服务贸易及离岸贸易的发展与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呈现负相关。

从香港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中,可以得出结论:未来香港货物吞吐量将逐渐减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港口服务及船舶运输功能将逐步退化;随着香港服务贸易贡献比重增加,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快速增长,其相关的航运服务如服务、船舶检修和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将得到增强,而高端航运服务如船舶注册及管理、航运金融和保险、航运仲裁和法律等也将得到支持和发展。同时,由于高端航运服务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香港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集中程度将越来越高。进出口国际贸易中心逐步向管理协调性质和国际资源配置的国际贸易中心发展,以物流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方式将发生变化,国际航运中心将由低端向高端优化升级。

2 上海的借鉴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四个中心以来,通过各方努力,已取得惊人的成绩。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超过新加坡首次位居榜首,同时在进出口贸易和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也取得开创性的进步。上海19802011年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上海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增长平缓,发展较缓慢。从2002年开始,上海进出口总额、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增长速度加快,增长势头强劲,三者同步发展。笔者似乎从中看到了香港发展历程的影子,同样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性枢纽港、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量急剧增加,同样面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周边浙江和江苏工业发展迅速、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等压力,上海的经济和贸易也正在逐步转型。上海应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按以下3个阶段逐步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1)当前,上海主要还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进出口贸易额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增长,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将强劲增长,世界大港地位逐渐稳固,并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装卸效率,完善港口及城市集疏运条件。大量贸易货物运输必将带来大量船舶停靠,同时上海拥有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厂等大型船舶制造商,因此上海可以围绕船舶相关产业链,大力发展新造船和二手船买卖的船舶经纪业务以及船舶管理业务,大力发展船舶燃料油、生活用水、生活用品、航海图文、导航设备等船舶供应服务及绿色环保的修造船业务,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等新兴船舶设计和建造业,促进航运服务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以货物进出口贸易为基础的物流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同步发展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

(2)随着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上升,制造业等工业逐渐从上海市区搬到城市边缘或者周边城市,原材料进口和本地产品出口减少,直接出口和本地留用货物将大幅减少,上海应该以转口贸易和水水中转为抓手,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上海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保税区功能,加以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以转口贸易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同时,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内河有广泛的货源及港口。2011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上升至41%,洋山港区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6%,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水水中转运输,因此上海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转口贸易,通过发展转口贸易促进上海贸易和经济转型。转口贸易必然带来相关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促其由传统的服务向中高端服务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将向高端航运服务中心转变。

(3)随着制造业逐步退出、高端产业蓬勃发展以及产业转型,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总部及投资公司将进驻上海,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将逐渐转型,港口货物吞吐量必将减少,港口地位逐渐下降,而服务业发展将显得格外重要。上海应该以此为基础,以航运金融服务业为抓手,发展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目前上海已形成集合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产权交易等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同时也开展了离岸人民币业务,这为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可以通过发展离岸贸易,在亚太甚至全球发挥更为广泛的资源配置、生产协调和产品营销等功能,促进服务业升级,成为集多种贸易模式为一体的贸易运营和控制中心,提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由于在航运服务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因此上海可以像伦敦一样发展航运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经纪、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高端服务业,确立其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协调能力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3 结 语

香港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已取得成功,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香港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上海要抓住机遇,以船舶相关产业、转口贸易和水水中转、航运金融服务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促进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篇3

从人民币目前在进出口贸易的应用状况分析,其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在国际贸易当中的货币性作用,人民币跨境结算问题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失衡是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对外贸易支付大于收入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实际结算经常会出现进口企业用人民币进行货款支付,但出口企业所获得的支付货款则是美元,这种交易行为上的货币差异,使我国进出口方面的人民币支出极为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人民币交易绝对差额在逐渐缩小,但其仍以“亿元”为计算单位,这种情况不利于人民币跨境结算发展。

1.1.2收付失衡带来的外汇储备过多

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上的收复失衡,为我国带来了庞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实行出口结汇制和进口用汇审批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企业可以在不用去外汇管理去申请进口用汇的情况下,利用人民币进行对外支付,导致我国外汇管理当局手中的外汇无法流出。

1.2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性差

人民币跨境结算流通渠道不通畅,使得人民币的跨境流通性过差,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限制人民币资本性流通和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汇率和利率。其中前者是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管制较为严格,人民币的流出途径只能依靠对外贸易,这使得人民币未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展现其影响力。

1.3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不健全

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主要途径,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有:

(1)操作行为上有缺陷

例如各商业银行对人民币跨境流通所采取的清算系统不一致;

(2)安全隐患

例如人民币清算需要SWIFT系统来实现,但此过程必须要通过美国、荷兰所建立起的数据运行中心完成,这使得我国跨境人民币数据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外国,这给我国金融信息的安全性带来隐患。

2提升人民币跨境结算水平的对策

想要改变人民币跨境结算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做好对人民币流通性的拓宽,改善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为此我们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

改善人民币进出口收付失衡情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3方面。

2.1.1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增加人民币的海外存量为此我国需与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相应制度,为人民币进出口贸易流通提供条件。

2.1.2进一步加速汇率市场改革

将一篮子模式更为深入、透彻地应用到进出口贸易当中,提升人民币在市场当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还要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浮动范围,以便将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

2.2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

在拓宽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渠道策略方面,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内容实现。

2.2.1扩大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扩大

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是实现人民币进出口双向流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可以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开放“国际板”,以人民币为计价方式,为境内企业、股民提供持有外国股票的机会,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发挥。

2.2.2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想要提升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效果,就必须要先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国内市场产品价格关系理清,从而解决金融产品价格扭曲情况。

2.3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

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可以在模式上借鉴美元、欧元的跨境清算系统经验,设置专门的独立机构来负责跨境清算工作,同时要确立跨境资金清算的独立性,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隔离。并实现境外资金的清算境内化,建立起以我国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跨境清算体系,为我国金融业提供更多收益。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对跨境清算系统功能性的进一步提升,加大跨境清算的信息监督与安全保障,建立起以人民币为核心的跨境清算运营模式,提升人民币在进出口当中的地位,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好基础。

3结语

篇4

关键词:汇率制度 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及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追求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新产品、流程设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国家应该构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体系,推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也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传统信贷业务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市场分割,优质企业及项目的稀缺使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提供了新的出路。与普通融资产品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期限短、流动快及具备应收账款及票据作为质押的优点可以使信贷风险变得相对可控。贸易融资的自偿性将商业银行从繁杂的企业基本资料中解脱出来,重点关注单笔进出口贸易的单证、交易真实性及贸易资金偿还性,使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及业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将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可以实现表内及表外的叠加收益,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收益增长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短时间内与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建立合作关系,进而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但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技术、制度及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动态监测业务风险,实现稳健的经营目标。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以真实交易作为业务背景,对整个社会来说,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为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增添助力。随着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广泛开展,急需商业银行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另外,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多为针对以外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交易,对于以本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进出口贸易尚未形成专门的产品类别。随着2016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跨境人民币交易将变得日益频繁,商业银行急需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为人民币资金跨境支付结算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往来过程中发挥了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压力、降低财务成本、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等重要作用。贸易融资业务将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业务与中间业务紧密联结,把贷款和结算融合一体,可以使商业银行实现表内表外的双重收益。相较与西方完善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于上世纪末,发展历程较短,且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融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业务品种单一。国际结算主要有汇款、托收、信用证等方式,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信用证类的融资方式为主,对于汇款、托收等结算方式虽然具备相应的业务种类,但业务规模较小,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融通。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品种方面,多为单笔业务的短期融资,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不利于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往来。

(二)业务流程及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相比普通信贷业务流程较为复杂,业务资料繁杂,中间审查及审批环节多,融资效率低,并不能及时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现有渠道可以查询到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征信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或该笔融资业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商业银行数据动态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即时了解企业现状,思路僵化在企业提供的三个报表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合规,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由于企业在提供资料格式不符合要求而拒贷等情况的产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多集中在操作及审批人员,但目前操作人员对于业务资料审核多有主观性,仅实现了“表面合规”“单证一致”等基本要求,受技术水平限制,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国际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但商业银行缺乏能够为融资业务提供支持的创新型人才,特别需要提升产品种类与业务操作流程设置的管理水平。目前进行商业银行系统研发的多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员,而进行业务品种开发多为经济金融学科的人员,这种系统与业务分离的后台创新模式无法真正对前台业务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业务发展受经济及法律环境制约。受近年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参与进出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特别是进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商业银行参与贸易融资的积极性收到打击。资金链、担保链的风险频发导致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上更为谨慎,业务营销及客户维护上困难重重。自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频繁出台相关政策,企业跨境投资、海外并购、大型涉外工程的融资需求不断攀升,商业银行的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及整合业务方案势在必行。我国金融领域的的法律法国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国际上对于贸易融资的准则及规定已经多次作出重大调整,而相对国内的规定调整幅度较小,进出口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会出现许多真空地带,无法为国际贸易及融资业务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法治环境,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项因素。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但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融资难、融资品种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该抓住问题源头,加大创新力度,强化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业务品种创新、操作流程整合、业务人员管理、业务风险控制、业务制度维护等“全员全过程”中。

(一)产品种类的创新。业务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企业交易为核心”的业务理念,增强业务产品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性。灵活性强、风险小、表内外收益可观的贸易融资产品应是银行创新产品设计的首选。在产品设计上,应该将企业的结算方式与融资产品进行合理匹配,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生产的周期性,保证企业的现金流稳定,防止期限错配导致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同时,综合化的融资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之外的财务管理、理财顾问、风险分析、管理咨询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更有助于银企双方建立长勤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创收机会。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设计不应局限在单笔的交易上,应该将视野扩大到该笔交易的整个贸易链条中,打造贸易链企业综合服务方案,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二)业务流程及人员配置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甚至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建立统一的进出口企业数据平台,进行企业风险的系统性评估,增加银企之间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企业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提升数据动态分析及处理能力,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动态反映企业当期的风险状况以及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单笔进出口贸易对手企业的稳定性来进行风险评估。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通常将融资前对企业的授信评级作为业务的核心环节,而在贷后并未能即时掌握交易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此商业银行加强对整个贸易流程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该笔贸易的进度,关注是否有贸易摩擦等问题的出现,强化对贸易货权的控制。对单笔交易应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封锁该笔业务的资金流,使银行的债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商业银行更应该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发现风险及防控风险的水平,建立系统保送及人工反馈相结合的风险预警制度,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在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基础上与时俱进,整合过于复杂的审批流程,把握实质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业务营销岗、信贷员岗、会计交易岗加大业务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和业务分工,使岗位之间业务相互制约、信息共享、有机配合。

(三)法律环境及制度建设。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来讲,应该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构建适合现阶段国际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环境,保证国际贸易发展的合法性、规范性。另外,国家应该着手建立银行业统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信息平台,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银行自身方面,应该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法律条例制定本单位的业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业务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庄艳华.浅议境内商业银行近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与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5(08)

[2]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5.5(25)

篇6

一、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现状

1.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2004年青海省进出口贸易跃上新台阶,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9.7%,是1992年的5倍之多。其中出口额为4.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0%,是1992年的5倍;进口额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0%,是1992年的9倍。从出口的商品种类看,1992年主要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5.21%和28.95%。而在2004年的出口商品种类中,农副产品和初级矿产品已大幅下降,加工、制造业等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大幅上升,达82.54%。同时,作为青海省出口主导产品的27种传统骨干商品的份额也逐年加大,2004年为95.23%。出口产品单一性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进口商品的种类也由过去单一的生产资料性和机器设备比重高达81%,转变为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生产、加工、制造、汽车、船舶、医疗、电子设备和零部件等方面的引进。从出口市场看,1992年出口的35个国家(地区)主要是亚洲的香港、日本、新加坡和朝鲜等国家(地区)欧美市场主要是意大利、德国、英国、俄罗斯、比利时和美国等国(地区)。二者占出口市场的比重和为87.88%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和集中。2004年出,口的国家(地区)增加到80个,是1992年的2倍之多,遍及全球五大洲,而且各洲相应的国家数量也大幅增加。以上的资料表明,青海省能抓住机遇,适时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使进出口贸易商品种类,呈多元化。在市场开拓方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发展东南亚、日本、韩国和美国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以镁系列产品、藏毯、高耗电等产品为载体,开拓了欧盟、拉美、东欧、非洲等出口新市场。有力地促进了青海省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

2.招商引资发展规模

招商引资数额大幅增加。“八五”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7亿元,在外埠设立分厂、开办窗口415家,与外省41个地、市、县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实际利用外资合计3.6亿美元,登记注册三资企业100余家。“九五”累计利用外资总额2.96亿美元,横向经济联合领域拓宽,吸收省外投资大幅增加。2000年以后,青海省通过建立“青海投资促进网”和参加“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和“青海省畜产品交易及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使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效果。2000年利用省外资金45亿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意向、协议1020项,有480项得到落实和实施;吸引外商投资项目40个,直接投资1.102亿美元。2001年外商投资的项目增加到47个,其中大项目明显增多,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9个,外商投资的平均合同外资额422万美元,同比提高72%。2004年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52个,比1992年增加40个。其中农、林、牧、渔6个,采矿业6个,制造业16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3个,房地产9个,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3个,投资领域比1992年更加广泛。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53亿美元,是1992年的86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2.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0%,是1992年的16倍。2004年还引进省外资金到位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可见,青海省能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同时,在宣传、改善投资环境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得招商引资取得了显著效果,扩大了青海省的投资需求,促进了青海省的经济快速发展。

二、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分析

对外开放度又称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外开放或融入国际经济的程度。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关于对外开放度的测度指标,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相应的指标体系。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两大领域,其变动趋势是贸易投资一体化。从日前我国和省区的对外开放实际出发,结合指标的可比性、连续性及资料易于收集和量化等原则,本文将对外开放度简化为用经济外向度和外资依存度来表示。经济外向度是指某年该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程度。而外资依存度则是指某年该国或地区所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占同期GDP的比率。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直接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本文选取1991-2004年的相应年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出青海省在1991-2004年对外开放度的变化情况(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1992-2005)数据计算而得: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1991年按1:4.78,1992年按1:5.51,1993年按1:5.76,1994年按1:8.62,1996年按1:8131,1997年按1:8.29,1998年后按1:8.28)换算而得。

表1充分表明:在时间变化上青海省对外开放度在总体上呈现如下特点:自1991年来青海省对外开放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对外开放度由1991年的5.52%上升到2004年的16.51%,上升了近11个百分点。具体而言,青海省对外开放度在90年代初上升很快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在后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自2000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惯性作用的减弱和国家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的推动下,青海省的对外开放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2004年的对外开放度是2000年的2倍。2004年进出口总额和外资利用额分别为5.76亿美元和3.53亿美元,是1992年的5.5.倍和88.5倍。这充分说明,青海省积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精、优、特、稀为特点的产品,努力创建地方品牌,扩大了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不断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增强了

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青海省对外开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青海省经济对外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品进出口总量小,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外向度较低

从全国范围看,2004年青海省商品进出口总额为57551万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0.05%,在西部地区和西北五省的比重也很小,分别为1.57%和4.60%;商品进出口额仅高于,在西北地区则位居最后。可见,青海省商品进出口额不仅在全国,而且在西部和西北地区都很小。从商品出口种类上看,2004年青海省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青海省出口总额中,农副产品的平均比重为8.57%;农副加工产品的平均比重为8.89 %;工矿品占82.54%。在工矿制成品中,仅按原料制成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就达67%,精加工制成品占21.4%,其它杂项制成品占11.6%,出口产品均为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使青海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普遍很低。这种结构的不合理,也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利于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经济外向度而言,经济外向度也是较低的。2004年青海省的经济外向度为10.23%,与全国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低于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平均水平(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计算而得。

2.外商投资规模小,引进外资方式单一,经济效益不理想

直接利用外资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吸收、融合运用国际资本的能力,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开放度、市场发展潜力、产业政策导向、劳动成本、人才集中度、政策法律保障体系等投资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2004年青海省引进外资35330万美元,分别仅占全国、西部和西北省区的0.12%、2.36%和9.17%,引进外资总额仅仅高于贵州和两省区,外商投资规模较小。就引资结构和方式而言,青海省的外商投资主要以港台及其它亚洲少数国家和地区为主,占43.81%。其次,北美洲投资也占相当部分,占37.15%。欧洲国家投资额和项目较少,占6.62%。大洋州为0.023%,其它地区为12.18%。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外商在青海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能源开发型的加工项目。2004年外商投资的52项目中,第二产业占了22个,农业只有6个。同时,外商在青海的投资方式仍局限于独资、合资、合作三种基本形式(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青海省统计年鉴》(2005)数据计算而得。

在东部地区已出现的BOT(BOT即建设―运营―移交,也称特许权融资,是由政府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特许权作为融资基础,由中标者单位成立项目公司来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项目转让给政府机构。)、TOT(TOT即移交―运营―移交,是BOT方式的扩展形式即将存量资产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出售,期满后无偿收回。)、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在青海还没有尝试。投资规模和方式的单一性,阻碍了青海省外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提高青海省经济对外开放度的主要对策

1.加快产业升级,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青海省应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和东部地区成熟技术及装备,改造青海出口优势企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遏制“以廉取胜”粗放扩张方式的蔓延,实现出口产品的稳定增长。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促进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选择一批重点出口产品和出口优势企业,予以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争取创出青海特色的出口商品,提高出口市场竞争力,争取每年有3―6个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青海省特色的冶金、有色金属、盐化、高原特色农产品、藏药等优势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更加优惠的商贸政策,促进青海省与国内外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此外,积极争取国家在外贸发展基金使用、出口配额、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等方面对西部省份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2.多渠道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

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鼓励和允许一些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和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资,以加快国有企业改造步伐,实现企业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企业运行机制。青海省作为利用外资后发地区,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越过人家走过的弯路,实现局部跨越式的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投融资工具,如中外合资产业基金、各类股权、债务融资、租赁等,为投融资活动不断注入活力。

在招商引资方式上,应重点突出专业化、高效率。积极探索专业性较强的高科技招商,尝试利用信誉和知名度较高的中介机构进行委托招商,组织对海外热点地区对口招商,与此同时,还可采取虚拟招商会、参会招商和上门推介招商等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国家在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赠款、国外商业贷款等指标安排上,争取中央的更多支持,重点用于青海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上。此外,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开发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种草、植树及相关产品深度开发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改造青海省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而且还有利于青海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

3.进一步扩大青海省对外开放领域,改善投资环境

青海省除了在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环保、矿产等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领域方面开放以外,还应加快青海省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在青海依照有关规定投资市政公用设施、商业、矿产、电信、保险、旅游、铁路和公路货运等方面。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和工程设计公司等。通过服务贸易的开放,引进先进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及服务企业,带动青海省滞后的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要改善投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重点抓好公路、铁路、民航等交通建设和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支撑网、接入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强化市政设施建设。“软环境”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企业自完全到位。加快生产型及高新技术企业进出口权登记步伐,减少审批事项,改变审批内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和依法行政水平。尽快建立高层次、有权威、多领域统一对外的中介机构,为外资的进入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环境和市场环境。通过软硬两方面,达到改善青海省的整体投资环境。

4.积极培养、引进外经贸人才提高对外贸易工作水平:

篇7

2006年10月,贵州宏福总公司和甘肃金化集团公司联合投资成立甘肃瓮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后,开始了瓮福全国产业布局的步伐。前后数次投资,金额达数十亿元,通过大力挖潜、拓展延伸产业链,如今的甘肃瓮福公司已成为西北地区磷化工的领头羊。

继甘肃瓮福公司成立之后,在全国产业布局方面,2008年11月,四川达州瓮福控股子公司建立。2010年5月,贵州瓮福联手上杭紫金在福建上杭成立瓮福紫金。目前两家公司磷铵装置试生产持续稳定,湿法磷酸净化、碘回收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以贵州为核心,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上杭为支撑,瓮福集团现已形成全国优势互补的四大生产和研发基地。贵州黔南基地是磷矿石采选,高浓度磷复肥、磷煤化工、氟碘化学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加工和技术研发基地,也是瓮福对外提供技术、工程建设及营运管理服务的样板工厂。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上杭充分利用瓮福的磷资源和当地原料、区位等优势,分别建设化工化肥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

在全国产业布局的同时,瓮福的国际化进程同步展开。2006年,瓮福集团成立广西海湾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着眼于东盟自贸区与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的广阔未来。同年,瓮福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声誉,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澳大利亚AQIS低风险出口货物认证的企业,标志着瓮福产品有了出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通行证。

2007年,瓮福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事务部,全面负责集团国际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是年底,面对欧美20多家国际工程公司同台竞争,贵州瓮福集团成功竞标沙特阿拉伯曼阿顿1250万吨磷矿石选矿EPC项目及配套的水系统项目和工业建筑系统项目,项目金额达4.5亿美元。

此次中标,成为瓮福集团迈出智力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发挥出强大的国际辐射效应和连锁反应,澳大利亚、摩洛哥、埃及等国的企业纷纷与瓮福集团谈判或签订协议。2009年,在新加坡成功注册美陆实业(新加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硫磺、锰矿、煤炭、粮油、金属等产品,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广泛开展贸易、信息交流、国际结算和投融资业务。 2010年,成立瓮福澳大利亚公司,与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化肥消费和矿产资源供应客户开展直接销售和采购业务。

此外,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多哥、约旦等国家有关项目拓展正大力推进,10余个项目正在洽淡中,项目总金额超过12亿美元,智力服务板块2012年累计实现收入3.33亿元、利润近9000万元,有效支撑了公司发展,提升了公司抗风险能力。

篇8

内容摘要:浙江义乌的外贸发展在全国首屈一指。但快速发展的义乌外贸掩盖不了其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贸易摩擦不断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外贸的转型升级。构建“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贸易信息服务平台、会展平台、优势互补合作平台、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以及贸易基础设施平台可以促进义乌外贸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义乌外贸 存在问题 转型升级 七大平台

义乌外贸发展现状

义乌外贸进出口额。义乌外贸的增长极一直在于出口,2012年义乌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外贸出口总值9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相比之下,进口业绩却不理想,2012年进口额为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

出口商品结构。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义乌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得到改善。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提高,初级产品相对减少。义乌目前出口的商品品质丰富,已达4202个种类、170万个单品,占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小商品品种种类的85%,其中以袜子、衬衣为主的纺织品,以及拉链、饰品等小商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占所有出口产品的65%以上。

出口地区分布。从义乌海关的年度数据看,对非洲出口17.2亿美元,占19%;对拉丁美洲出口12.7亿美元,占14%;对东盟、阿联酋和印度分别出口6.4亿美元、3.8亿美元和3.7亿美元,分别占7%、4.2%和4.1%。

义乌外贸出口一直以服装、纺织制品等底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和易耗品,虽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消费者会购买廉价的商品,使得义乌外贸出口再度增长,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义乌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进出口较不平衡

义乌外贸出口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12年增长尤为迅速,达到90多亿美元,而进口近几年来虽有所增长,2012年却略有下降,使得贸易顺差达到最大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加大了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性。从长远来看,这为对外贸易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外贸主体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义乌外贸经营主体以私营企业为主。2012年私营外贸企业出口82.4亿美元,占义乌市全年出口总值的91.4%。在外贸经营主体中,流通性外贸公司又占据着很大的份额,目前义乌共有各类外贸公司3000多家,呈现出多、杂、散的格局。这些外贸企业以民营性质为主,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信息不真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致使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整体服务贸易水平低下。

(三)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微利格局难以支撑

低价竞争是义乌出口商品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义乌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低”,即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出口产品暂时难以摆脱“轻、小、低、廉、快”的属性。然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厂房店铺租金的上涨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等,使得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而增加的成本又很难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上,义乌出口产品利润空间本就有限,这样,许多出口企业就难以支撑。

(四)出口商品贸易摩擦增加,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近年来,义乌小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纷纷设置贸易壁垒。2012年7月,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和美国《玩具安全认证程序》正式启用,阿根廷禁售含有BPA的婴儿奶瓶等。近年来除了玩具行业,饰品、化妆品、箱包等行业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就玩具行业来说,欧美的检测标准几乎每半年就有变动,各项要求细化到数千个项目。一旦含量超标,企业就要面临数万至数十万美元不等的处罚。

(五)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传统市场优势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息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中间商地位不断淡化,这给义乌专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目前义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商户意识淡薄,认识有限。大部分经营户认为开展电子商务只是建立网站、上传商品、信息而已,把电子商务看成是实体市场的虚拟化,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而已。二是商品品质低下,缺乏自主品牌。义乌专业市场生产及流通的商品虽然占了电子商务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小商品大都是没有统一规格型号的非标准化产品,花色品种众多、款式不断翻新、质量不太稳定,缺少品牌。三是缺乏电商高级人才。与上海等大城市相比,义乌缺乏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业氛围,电子商务处于初级阶段,进入门槛低,市场上的电商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专业市场的发展。

义乌外贸转型升级路径:构建七大平台

(一)构建“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保障新型贸易方式顺利实施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要求,把商务、海关、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相关部门信息,以及市场采购、外贸、拼箱组货、仓储运输、报检报关等贸易环节的信息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通过“市场采购”方式出口的产品,真正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同时加强贸易主体的责任意识,减少贸易摩擦。

(二)构建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进出口企业

一是贸易信息服务。发挥市场优势,整合国内外客户信息,为进出口商提供供货、销货信息渠道;有计划地举办各类政策巡讲活动。让外贸从业人员有机会与国外大使、商务参赞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发掘进出口商机,并可以通过这类平台找到直接的信誉度较高的采购商或供货商。二是贸易预警信息服务。重视外贸风险防范和协调处理工作,引导广大进出口企业增强经营风险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支付方式、产品质量、仓储货运、以及采购、销售、汇率等方面的风险防范。及时进出口贸易预警信息,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加强进出口贸易纠纷协调,切实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进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整合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商务、财政、国税、外汇等相关部门的现有资源,组织专业人士,为外贸企业提供外贸法律法规、外贸环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提升外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三)搭建贸易会展平台,拓宽进出口贸易渠道

做大做强进出口商品展会,打造优质共享的进出口商品展会交易平台。借助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四大展会平台邀请国外供应商、采购商参展。支持外贸主体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对于国内参展,给予展位补贴,国外参展,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并补贴相关费用,促使外贸主体加强外部联系,帮助其建立一定的采购和营销渠道。

(四)构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促进虚实结合优势互补

义乌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商品资源、物流资源和购销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建设物流、配送、仓储等设施,完善电子商务配套功能,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园。其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产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网商做好服务,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网商到义乌来集聚。再次,进一步集聚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义乌购”,拓展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地商务平台。最后,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由财政出资,聘请电子商务人才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上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电商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另外,继续做好网络商品博览会,广泛邀请供货商、采购商参展,在网博会上其供求信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功能。

(五)构建品牌和质量提升平台,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是义乌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义乌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品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品牌建设指导站,完善品牌培育平台。其次,给予自主品牌以政策支持,激发外贸企业创牌积极性。再次,构建出口产品质量控制平台。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把控可以分层分类进行,对于优势行业,可以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推进其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计量知识培训,生产许可审查员、观察员培训;对于市场经营户,建立可溯源的“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之外,还可以建立小商品质量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出口小商品质量。最后,要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出口产品品牌的决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都离不开人才。

(六)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平台,助推外贸转型升级

1.构筑“市校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义乌市政府可以构筑省内高校为主,省外高校为辅的“市校合作体系”,根据义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可以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社区建设、短期培训、农技推广等方面寻找合作点,通过定期互访、项目对接、成果推介等形式,及时了解对方需求,以项目为载体,广泛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惠。

2.构筑“区域合作平台”,促进转型升级。义乌市政府可以牵头构建依托浙江各县市,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体系”。目前,以义乌小商品为中心的“义乌经济圈”已经形成,金华、丽水、衢州、绍兴4个地级市和永康、东阳等22个周边县市区数万家中小企业已经与义乌市场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这使各周边县市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义乌市场的扩散效应,还可以享受义乌试点的政策优惠。而义乌则可以借助其周边地区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突破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义乌可以把其拥有的市场、资金、人才、信息等与浙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对接企业的培育,还可以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可以有组织地把相关企业整合进去,有目标地激发、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之间的对接,这样,既能促进浙江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又能促使义乌外贸实现转型升级。

(七)完善贸易相关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要加快实现义乌外贸的转型升级,物流、港口、航空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是保税仓库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对现有的公共保税仓库升级扩容,实施“分批提库,集中申报”的监管模式,以满足目前进口转口贸易需要;积极争取义乌综合保税区获批。二是加快建设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对于义乌港的功能定位,要契合国际无水港的发展趋势,建成具有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功能、通关服务功能、保税仓储功能、供应链增值服务功能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的港口。三是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把握机遇,借改革试点为物流突破各类体制机制;加快浙中城市通网络建设,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功能和服务;探索物流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促进物流提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项目形式引进物流高端人才,重点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四是航空口岸建设。积极培育义乌机场国际航线,加快航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义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

参考文献:

1.李健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2012(6)

2.陆立军.“义乌试点”的理论思考[J].浙江经济,2011(5)

3.龚文龙.义乌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3)

4.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5.赵红英.电子商务对义乌市场转型的影响力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1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