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育心理学8篇

时间:2023-07-09 08:25: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育心理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育心理学

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性拓展;要素探究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一、以性格特征为引导的高校教育心理学人格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二、以社会独立人格形成规律,探究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视角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三、以人格民主性构建为目标,把握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新趋势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詹川.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知识本体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4):111.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33.

[3]冯静.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2014(12):136.

[4]缴润凯,刘本扬,盖笑松.陈元晖心理学思想述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9.

[5]袁书卷.美国心理学对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92.

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情况越加复杂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情况也就越多。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辅导员在应用教育心理学时,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方法,为国家的建设创造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江源源,张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2]赵美.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从行为管理角度[J].山西青年,2016(14).

篇3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生管理;思想教育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促进班级的管理更好地进行。辅导员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适当地制定一些学生管理守则、制定班级目标、建立班级学分奖惩机制等班级动力系统。在这种动力系统下,学生会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动作有考量,如遵守班级制度、配合班级管理等。在一个集体下,学生行为动作的出发点往往会跟从大流,这是由学生不愿在集体中被当作“异类”的社会心理决定的。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还可以从此方面出发,建立健全学生榜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激励理论,学生的管理工作要从提高学生需要层次、规范学生学习行为、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这三个方面出发,以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为核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需求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人的主观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所以对学生进行诱导,转变其在满足主观需要时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强化其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质量。第三,通过心理暗示增强心理素质。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提高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心理问卷调查掌控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心理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日常的交流谈话中,将一些积极的事例或者人生道理暗示给学生。有时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大于传统的谈话灌输。第四,平等交流。在大学生活中,以寝室或有共同利益的学生组成的小团体是非常常见的。但也与一些人游离在这些团体之外,孤身一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行走。此时,辅导员应该与那些游离与群体之外的学生进行心灵间的交流,打破学生的心理防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好学生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

篇4

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教育心理学理论充分应用在高职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树立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强化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就对教育心理学理论如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调整学生心态,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力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经验和阅历都比较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在面对挫折时难以保持良好心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的依据,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辅导,以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为了自身的目标不断努力。仔细分析教育心理学理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活动是学生整个心理活动的一个过程,贯穿于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甚至性格和能力形成的整个发展环节。但是,高职院校却对学习活动存在着十分片面的认识,认为学习活动只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关系的心理素质却予以忽略,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心理认识,情绪和情感发展很不稳定,甚至出现思想畸形的现象,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和减少对学生的责备和批评,而是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由于身心发展水平、性格和环境等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均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及时和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并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问题和挫折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逐步增强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从而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1.2确定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使期望和效能保持在准确而较高的水平,避免出现由于目标过高使学生力不从心和目标过低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督促作用这两种现象。良好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该辅助学生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并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目标,以便树立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理论认为,与外在鼓励相比,内在学习成就更激发人们的学习热忱,强化人们的学习动机。使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就是教师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结合,并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和想象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1.3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要参考认知学派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及心理结构对知识体系进行构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分析,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学生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从学生的角度来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言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教师要善于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的导入,通过语言的魅力使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教学手段,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整个教学环节中,照顾到每个学生细腻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避免和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隐患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保持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结

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教育的改革创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了重点关注对象。因此,恰到好处地运用情感教育心理学,积极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有足够的交流沟通和学习空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提高,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通常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工作者在自觉的情况下所衍生出的一种产物,将主观的政治思想与客观的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我们将此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确切的说,思想政治教育以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思想政治路线,即政治教育者本身为静态,而实现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具体措施即为动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政治思想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的结合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理好学生内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同时,政治思想、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均受其影响,并起到了调节和管理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喊口号,它是对学生思想的包装,并存在一定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努力实现创新型教学模式[1]。

二、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心理学一直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它不仅能够稳定学生的情绪,还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并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但是,想要教育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好地配合。情感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受教育者的心态积极与否,如果受教育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课堂上积极主动地配合教育者,那么必定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心理法,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的主动性和教学效率,并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状况,这样更易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情感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教育方法,并成功地将教育理念转化为理想理念,使学生具备成熟的思想意识和学习目标,进而具备更加完善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三、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因此,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质,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达到更高深的层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换位思考,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满足其思想政治需求。

(二)对性原则。

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即针对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两点:第一,推陈出新,对过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采取的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二,根据以往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创新,解决高校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矛盾。

(三)能动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高校学生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这便是能动性的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并激发高校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四、情感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一)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树立完好的自身形象,更必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原则。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创新,高校可自行组织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以便对教育教学水平进行准确的掌握,增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

(二)组织课堂竞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课堂所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竞赛活动,让课堂氛围变得紧张激烈且趣味性十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在组织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随之提高。

(三)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

情感的感染力是极强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这一优势。首先,要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乐观向上的心态走进课堂,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到课堂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激情。课堂语言也应生动活泼,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师在课堂上需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和身体语言,给学生平易近人、乐观向上的印象,如此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加完美。每一方讲台对于教师而言就是他们的舞台,是否舞得精彩,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接受和认可程度。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备课,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可通过幻灯片将课前准备的所有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可通过播放视听资料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总之,单一的教学手段早已不再适用于现代教学,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丰富教学手段,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水准。

结束语:

情感教育心理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适当运用情感教育心理学,能够改善思想教育者们固步自封的教育状况,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

参考文献:

篇6

(一)让学生被认可,获取成就感产生成就动机,产生内在学习动力。高职类大专学生因高考的“失利”对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只有让他们感到所学的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他们的学习动力才是强劲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结合专业从实际出发。比如医学类的高职院校就要充分结合医学类单位需要用得着的内容,如医学报告和处方的写作,以及药品销售类的口语表达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学过以后就能学以致用,掌握一门本领。二是讲解生动,视野开阔。语文教师可以以医院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丰富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感到经过学习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大展身手,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在教学中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轻松感和愉悦感,从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在的积极力量。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厚的师生情感,形成外部的有效动机。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的成分,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论。”在高职类的院校,因为较多、较深入的专业课让学生倍感枯燥,大学语文恰好能营造一种与专业课不一样的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演讲、辩论、讲故事等轻松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情绪高涨,学习兴趣更浓,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同时,除了课堂以外要主动同学生多交流,建立深厚的思想情感,这样能让师生间获得一种沟通,有助于课堂上的零障碍交流。

(三)积极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得到学生和尊重,从而让学生“爱屋及乌”对大学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能使他们的品质得到铸造。

二、运用有效强化原理,挖掘学生学学语文的内在动力强化是一种事物增强另一事物的过程,适度的强化能让学生保持更有效的注意力

(一)制定明确、具体而恰当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奋斗的方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是盲目的,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学习却要求学生有较高而具体的要求,需要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所以教学目标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奖惩分明。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有效强化方式。对在课堂上积极表现的同学要能适时的给予肯定;对在演讲、写作等方面有特长的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舞台。不能忽视在大学语文学生过程中的“吃力者”,语文老师要结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给予引导,帮助成长。当然,也不能盲目的只给予肯定,要奖罚相结合,但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让强化在大学语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重视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班级中大学语文学习较好的榜样作用;同时,可以引用已经在工作岗位的已经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校校友的示范效应。通过树立典型,激发学生学习。其次适当引入竞争,增强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正确认识自我,产生积极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著名的“效果律”。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出相对应的评价和认定,使学生能准确定位自己,并根据教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学业水平作出正确认识。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教学反馈原理为基础,以课堂作为舞台,对学生作出正确评价。首先学会更多地肯定。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评价,以肯定为主。其次是适时的运用批评,并予以纠正。这样才能起到强化作用。三是教会学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问题的强化。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策略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将心理学有效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以及针对性。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积极探究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内涵及特征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心理学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一门新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交叉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诸多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1、心理学不断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心理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才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心理学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目的性,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就要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样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思想发展状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合理有效运用心理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

3、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实现教师的有效管理

心理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是以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为重要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依据人的思想活动与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心理学自身的优势,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在思想上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借助于心理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管理。

三、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学的应用范围狭小,缺乏针对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高校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很少高校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即使有些高校在积极探索心理学理论知识,只不过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并不真正懂得如何运用心理学。

2、缺乏心理学专业人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心理专业人员缺失现象。当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配备数量不足,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大都是没接受过系统训练的非心理学专业人员,心理学水平较低,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3、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心理学教学与指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难以熟练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规律。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仍处于初级水平,心理学课程建设滞后,实用性不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有效发挥。

4、缺乏关注学生的心理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中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和重思想教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缺乏全面的了解,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难以针对性及时进行解决,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已经趋于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心理学的优势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教育的对象大都是“80后”和“90后”,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心理因素,诸如不善交往,独立意识差,心理脆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作为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努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积极借助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教育工作。

2、心理学自身的优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这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仅仅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于心理学具有预测功能的优势,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科学合理地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前解决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

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针对性、科学性、预见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遵循这些特点,就必须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才能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制定措施,解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学生的性格、思想、爱好等特征往往表现在学生的情绪和言行举止上,因此,可以借助于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时掌控好学生的情绪、言语和行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效性。

五、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有效结合的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能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向于科学化和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有效结合。

1、积极转变思想,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传统教育观念过分重视教学内容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心理学教育,这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这种情况已引起了许多高校的重视,把心理学教育看成高校德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积极运用心理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心理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对转变观念,对心理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

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心理学专业教师的事情,而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资力度,让每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机会参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健康有序的进行。

3、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学生常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长时间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对于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邀请一些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心理咨询,能够把心理健康辅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育人工作。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采取多种有效心理策略,逐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俊.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04(3):25-27

篇8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学;教学体系;必然性;多元化

一、引言

为了促进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当前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在提高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情化、个性化以及原则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是健全心理学教学体系的重要方面

随着不断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各个高校中也开始逐步地完善和优化心理学教学体系,但是就心理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还需要加强关注。就心理学教育教学来说,最关键的需要加强对有效教学实践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引导学习进行体系性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循序渐进,通过制订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因此加强心理学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是促进教学体系健全的重要方面。[1]

三、是提高心理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

对于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来说,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逻辑性,但是由于教学模式比较落后、传统,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2]对于这一知识体系来说,包含着较多的理论知识点,如果仅仅只是简单讲解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另外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心理学教学还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高,比如设备技术落后、教学课时短、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通过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能够促进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四、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多元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如果想在心理学教育中加快多元化发展,各个高校首先就需要做好基础课程工作,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保证所有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同时对于心理学教学内容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而且也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共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提问教学模式的应用,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够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自己也需要树立主体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这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3]第二,加强系统性学习。为了保证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教师需要制定出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对这一学科整体结构提纲和布局的学习,就能够树立整体学习观念,有助于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还需要加强互动和配合,结合心理学教学内容的特征,来进行层次性学习和层次性教学,注重相互之间的协调统一。[4]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更实用、更全面、更适合的原则,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技能知识素养。更实用原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理论知识充分地结合生活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全面原则指的是教学内容需要更加的全面,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只是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应该适当地拓展课外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适合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育环境,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活跃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国高校中开展心理学教育教学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个方面还不健全。为了更好地发展,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西方成功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根据中国的教育环境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够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各个高校还需要促进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芮雪.基于社会性视角的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向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2):122-124.

[2]山林林.鼓励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心理学分析[J].求知导刊,2016(10).

[3]于月,杨玉川,王卓,董成文.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架构[J].社会心理科学,2016(08):11-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