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精神病的预防8篇

时间:2023-07-09 08:2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精神病的预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病的预防

篇1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5-01

在我们医疗实践中,大部分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抵触情绪强烈,否认有病,拒绝治疗,其实一般的精神疾病中只有少数急性发作病人需要住院治疗,只要能正确面对,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不用住院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按时服药

指导监护人对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并妥善保管好病人的药物,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地坚持服药,决不能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更不能随意停药。告知监护人及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作用,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定期到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精神防治中心复查,听取医生的指导。

2 充足睡眠

睡眠是保护大脑、恢复精力、恢复体力、维护健康的基础。而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受幻觉和妄想的支配,精神状况常处在兴奋、躁动、紧张、焦虑、恐惧、忧郁之中,所以需要更多的睡眠来加以调节,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恢复平衡,从而加速疾病症状的缓解或消失。

3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大部分只是大脑功能的暂时紊乱引起的,脑实质并无损害,只要坚持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此外,这里需要家庭和单位、社会正确对待患者,对周围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也使患者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 生活规律

合理科学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劳动、娱乐、休息时间。

4.1 按时起床,劳逸结合,多到户外进行锻炼或体育活动,保证大脑有充足的氧供应,也可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分关注,减轻病态体验,缓解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新陈代谢和神经机能的恢复。

4.2 不要看情节紧张、恐怖、惊险的小说、电影、电视等,不要过多的思虑,减少大脑不必要的负担。

4.3 禁烟戒酒,烟酒不仅刺激神经系统,增加大脑的兴奋过程,还会降低或破坏抗精神病类药物的药效,因此要戒掉烟酒。

5 树立正确人生观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认知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还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既减轻家属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适应能力,更能消除患者可能带来的社会安定方面的问题。

5.1 在养病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古怪脾气和孤僻、易怒、怯懦、任性等不良性格。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心胸开阔,靠自己去调整心理状态。多听优美悦耳的音乐和歌曲,可以帮助消除忧愁和烦恼,并可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6 观察和记录病情

患者在休养过程中,如突然出现的头疼、头昏、多梦、失眠、心烦意乱、敏感多疑、爱发脾气、记忆力不好,工作效率下降,无故哭笑、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或幻听、幻视等异常现象,应及时到精神病院或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检查,以便及时治疗。同时指导家属监护期间发现病情的变化和病情记录。

篇2

关键词:精神因素 冠心病 防治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在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过程中,精神治疗与其它内外科治疗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在患者预后的康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高度重视。珍爱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篇3

1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由理论基础扎实、沟通能力强的1名主治医师和3名主管护师组成健康教育团队,与观察组患者共同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手册,医师以负责教育相关疾病知识、心理治疗及引导患者互动为主,护士则以患者的行为康复训练和一般卫生知识、饮食、运动、情绪调节及人际交往5个方面的内容为教育重点。每周3次,每次1~2h,并要求患者写日记及时反馈教育效果。对照组不作特殊安排,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即以讲解授课、黑板报等形式向患者宣教疾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复发等知识。

2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互动式健康教育

第1周:专职护士为入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与患者建立平等互助的医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组织观察组患者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建立友谊,通过简单的工娱疗如打球、打牌、下棋、读书等活动放松患者心情,提高兴趣,缓解患者的身心疲劳,让患者正确理解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第2周、第3周、第4周、第5周:随着患者情绪、睡眠的改善,其依从性渐渐增强,患者愿意与周围人进行交流。期间,每天上下午各安排1h时间与康复科工娱疗护士一起将患者带至本院康复中心(设有小卖部、羽毛球场、蓝球场、手工室和画室)进行康复指导。上午9:00参与健康知识讲座:内容包括精神疾病防治基本知识;应对药物副反应的有效方法和坚持服药的重要性;精神疾病与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关系,饮食、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如何正确发泄和控制情绪;家庭和生活指导;学习与工作指导等。将各种内容分段授课,并在讲座过程中进行互动,让每个患者参与发言,医生护士及时点评患者的观点和论述,一方面锻炼患者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患者对各项健康知识的掌握。下午14:00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不同的文体娱乐活动,如球类、棋类、编织等手工作业,或参与书法、绘画、猜谜、及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电视等。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兴趣安排户外劳动并发给劳动报酬,如给院内花草树木浇水,为食堂摘菜、洗菜,每天安排1h劳动时间;每周1次为食堂包馄饨、水饺,让患者都能品尝他们的劳动成果,激发患者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每天让患者自评活动前后情绪的变化,写日记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护士跟踪记录。第6周、第7周、第8周:着重发挥患者的互动作用并配合行为康复训练。利用工休座谈会让患者畅谈自己所关心的健康问题和需求,相互交流。由医护人员分析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习惯,加深患者认识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精神疾病的影响,适时给予精神鼓励,使患者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和树立信心。安排劳动技能训练,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及生活环境训练患者求职能力,开展遇到应急事件如何求助的方法等内容的训练,增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在行为康复训练中完成健康教育,促进病情康复。

3效果评定

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评分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分别于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第8周末进行评定。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评分:采用自行设计健康教育效果评分表测量,内容为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疾病的病因、治疗护理方法,药物副作用及应对方法等相关知识,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每项分“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3个答案,分别计3分、2分和1分,总分为3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越好;②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健康理念是否形成,从而按照形成健康理念的人数和被调查总人数的比率计算健康教育理念形成率;③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包括患者的个人整结、社会能力、社会兴趣、激惹、抑郁、退缩和精神病性表现。

二、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资料输入计算机,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精神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而如何提高患者对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是促进康复的关键。众多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减少病情复发,利于康复。本研究结果支持以上研究结论,NOSIE量表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明显改善。

互动式健康教育的的优势是教育过程中进行互动,改变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单一刻板。让患者参与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健康教育计划,利于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从而使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患者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增强学习信心,弥补了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枯燥乏味易忘却的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和健康理念形成方面都明显好于对照组。

互动式健康教育融合了技能训练,使患者有组织地进行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病情全面康复。近年来,国内多项研究都表明,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认知功能和生活技能。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文献报道结论。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结合康复技能训练能有效提高长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篇4

【关键词】 精神病人;自杀;防范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精神病;分区;防治;康复;发展与现状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 :2445-2446

篇6

关键词 术后精神障碍 预防 护理

术后精神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又分为术后意识障碍(CD)[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DCD)[3],术后反应性精神病(RP)[4]。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差别很大,本组病人总发病率为12.9%,其中60~6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21.5%,70~7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32.3%,80~88岁占总发病人数的46.2%。70岁以上的占总发病人数的78.5%。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70岁以上患者占相当大比率。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10月间收治62例癌症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88岁。其原发病为直肠癌5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

本组患者一经发现精神障碍,密切观察,以语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定向力,思维、记忆、感知、行为及环境辨认等能力,并作记录,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7例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17~25天痊愈。本组患者术前均无遗传性精神病史及发作史。

精神障碍表现:①谵妄型:谵妄型精神病反应是一种急性精神混乱状态,特点是突然发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失去定向力,反应迟钝,伴有兴奋躁动谵妄、幻听、幻视、妄想、错乱、大吵大闹、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不听劝阻,医患难于沟通。②抑郁型:抑郁型精神病反应常在患者有致命性疾病或病程迁延不愈的患者中发生。表现为悲伤、抑郁、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烦恼失落感,对人、事失去兴趣及睡眠障碍。

诱发精神疾病症状因素:①手术前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的疑虑、术后出现病情反复,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出于对手术的担心,医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便或未能正确及时向患者讲明病情,反而使患者疑惑,出现错误认识,导致负性应激反应。②术后各种影响脑部代谢的因素:术中失血、手术创伤、术中物的应用、离子紊乱、术后疼痛不适、感染发热、低氧血症、营养失调,均可导致脑组织氧供/氧耗失调、代谢紊乱、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诱发精神症状。

预防及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理论方面,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应用方面,则是研究这些原理和规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用以解决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人们普遍将“癌症”的概念与“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在身上发现肿块时,可能首先想到癌症,并引起恐惧。

患者及其家属谈“癌”色变,表现为患者与家属、医患之间都极力相互隐瞒、猜测,久之会致患者抑郁,所以要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术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反应可增加麻醉及手术上的风险,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因此,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护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以精湛而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自己的言行去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消除或减轻其消极情绪,有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心理活动,减少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从而达到预防出现精神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对机体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损伤,患者术后回病房后,立即向麻醉手术医生问明术中情况,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及导联线,给予充分氧疗,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纠正并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止痛治疗,早期消除可诱发精神症状的因素。

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处理: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视躯体情况不同,可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如安定10mg,症状较重者可加用氯丙嗪25~50mg,或氟哌啶醇2.5mg,并观察效果。

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人将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拔出,适当约束,但不可强行捆绑。对出现抑郁反应的病人,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心照顾,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0,44(10):1246-1251

2 Winawer 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Med Clin North Am, 2001,85(5):1229-1239

篇7

关键词: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23-01

医疗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就是从事医疗护理服务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担的危险[1]。我院是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护理的对象是患有各种精神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动伤人、毁物、外逃、自杀等不安全事件发生,为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我院自2011年7月起,自行设计并使用了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有效的防范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表格的设计:见表样

注:1.评估项目内容用文字描述,按严重程度标明低、中、高度,并注明症状及相关因素,没有写无。每周评估一次。2.护理措施: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②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交接班。③加强护患沟通,满足患者合理需求。④加强巡视,使其24小时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活动。⑤指导患者发泄愤怒的方式,无法自控时,给予保护性约束。⑥服药时做到发药到手、看服到肚、不服不走。⑦做好饮食护理,对吞咽困难、拒食、暴食的患者,专人守护进食。⑧对意识不清、体质虚弱、年老等患者,做好防跌倒护理。⑨对保护性约束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等患者做好防压疮护理。(如无包涵,请文字说明)

2表格的应用:

2.1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先由护理部组织护士长讨论学习,认可后,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应用及填写方法。通过学习,全体护理人员统一了思想,认识到使用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及防范记录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使用对象:所有住院治疗、护理级别为一、二、三级的精神病患者。

2.3眉栏部分填写:常规填写病区、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时间、住院号,填写完整,不空项。

2.4表格部分填写:①风险栏: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进行评估,按评估情况在相应的评估项目内容栏中标明低、中、高度,没有填写无,同时将风险评估程度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以便指导各班护士对病人进行重点护理。②护理措施栏:在表格下方列举了发生风险采取的护理措施,用数字记录执行了的护理措施,如数字序号未列举的护理措施用简单语言描述。③书写频率:一、二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每周评估一次,三级护理患者由责任护士两周评估一次。④评价栏:由责任护士在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时,同时对上次的评估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2.5表格管理。风险评估单护士评估完毕后夹入病历中,方便查阅。病人出院后将此表取出由科内保管。

3效果

3.1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让护士对新入院的患者有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重点交接班,尤其是中班、夜班,值班人少的情况下,有利于对其进行重点护理。

3.2精神病住院患者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使用降低了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医疗安全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入院的患者,由主班护士评估后,对存在风险的患者标识在护理级别牌上,便于护士重点对其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制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3责任护士每周进行风险评估一次,对患者存在的不安全状态有一个全面动态地观察,正确采取护理措施,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4有效指导护士工作的重点,节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力,减小护理工作强度。

3.5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是按2010年卫生部启动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要求,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件书写,简化护理文书,鼓励医院结合实际,采用表格化护理的情况下设计与应用的,书写简单,减少了护士的书写量,将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

综上所述,精神病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及防范记录单的设计科学,经临床应用,切实可行,能直观反映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指出护理工作的重点,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176-181.

篇8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