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5: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商业银行融资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商业银行;房地产融资;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一、房地产融资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融资风险类型
第一,宏观经济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活动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因此,房地产开发活动也必然有着周期性的涨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就有过三次大起大落的经历,而这三次涨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基本是一致的。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趋势是影响开发时的主要因素,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各类房地产需求旺盛,市场处在不断上升势头,房地产金融获利的机会也就较多;当经济不景气时,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房地产市场需求也随之下降,供过于求,房地产金融业就会少获利或亏损,出现风险。
第二,市场风险。目前我国房地产投资主要还是靠银行贷款。据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投入资金中约20%-30%是银行贷款;建筑公司往往要垫付该总投入30%-40%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也多是向银行贷款;此外,消费者购房的预付款除一部分个人储蓄金外,至少一半以上的购房者申请了个人住房贷款。由此可知,房地产项目中60%的资金来自于银行。当社会购买力不足或供过于求的时候,或者说通货膨胀造成社会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投资者收益减少时都会形成风险。这样开发商和购房者一旦出现风险,直接受损的是银行。
第三,经营操作风险。一方面,经营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银行信贷风险。房地产开发从获得土地、前期开发、项目投标、投资、施工、验收到销售,涉及部门环节多、周期长,期间的风险可来自筹资方式、地段选择、设计定位、项目组织、施工质量、材料及总体估算、行政干预等各个环节,而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风险,则整个项目的风险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是银行自身经营房地产信贷业务不善而导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什么时间贷、用什么方式贷等决策上的失误而造成风险。二是房地产金融业务还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质量审核不严、对企业经营活动检测不够、抵押担保率不高等,使一些投机分子有空可钻,增大了银行风险。
第四,变现风险。变现风险即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市场中因消费者购买力较低而导致房地产商品不能在市场中消化而变成货币或延迟变成货币,从而给房地产经营者造成损失的风险。房地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不能移动、不能运输,属于不动产。因此,投资于房地产项目中的资金流动性差,变现性也比较差,不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轻松脱手。另外,房地产投资公司从获得土地使用权到开发建设物业,最后向客户出售或者出租,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几年。
(二)商业银行在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房地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融资,银行成为风险转嫁对象。由于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完备,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股权融资形式还没有完善,企业债券发行又受到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自筹等)。由于房地产开发公司经营周期相对较长,用款时间较为集中,房地产资金的密集性与贷款期限常常不配套,部分开发公司套取银行房地产信贷资金现象突出。目前,某些商业银行为扩大房地产信贷市场份额,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一些不法开发企业抓住可乘之机,使用各种手段从银行套取房地产信贷资金,如在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挪用项目资金进行其他投资,或为了相对容易获得贷款,申请贷款时故意将项目所需贷款打折扣,银行在发出第一笔贷款后就陷入被动,待项目建设出现资金缺口时银行往往被迫追加贷款。部分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利益的驱动,缺乏诚信,面对有钱不还的不正常现象,银行往往无可奈何。
第二,同业竞争无序,违规的金融业务时有发生。房地产信贷融资业务在各银行的业务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突出地位,因此,为了争夺房地产信贷市场份额,各家银行在简化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信贷投入等方面均加大了力度,并不惜采用各种优惠措施,使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表现出恶性竞争的态势,有的银行为了争夺一些效益较好的房地产公司和收入较为稳定的个人客户阶层,不惜放宽贷款条件,有些做法甚至严重违反了国家有关房地产信贷的政策和规定,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如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发放贷款。甚至有的银行基层房地产信贷部门为追求盈利,超规模发放贷款或把房地产信贷业务视同银行信贷业务,混业经营,超范围发放贷款,大量房地产信贷资金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及购置其他固定资产。有的银行房地产信贷起步晚,资金来源少,资本金严重不足,且不到位,而又盲目扩充业务,而这些现象在房地产信托中也屡见不鲜。
第三,房地产业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滞后。少数银行内部管理制度松弛,导致内控风险时有暴露。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也使得一些银行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忽视了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重视。突出表现为:缺乏房地产融资业务发展的总体和长远规划,纯粹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对市场运行趋势的分析及风险预警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管理部门对其全盘业务的开展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和发展方向,平时又缺少检查、诱导和监督,使其内部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一些银行的基层房地产信贷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对银行信贷业务较精通,而对房地产业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缺乏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和风险控制经验,制约着房地产融资业务的发展。
第四,房地产融资业务服务体系不健全。房地产融资业务涉及银行、评估机构、房地产管理机构、保险公司、公证司法部门,需要彼此的配合和支持,而目前的现状是:涉及部门多、手续烦、涉及到评估机构、登记部门、公证部门和保险部门等。办理时间长,环节多;评估有效期短。不动产评估有效期最长为2年,一般为1年,动产为1年,超过有效期须重新评估;由于目前的房地产评估机构好坏不一,管理较混乱,评估费用依据评估资产标的收取,评估结果暗藏风险。因而商业银行有时需要自行重新评估抵押物的价值,增加了环节和成本。
二、商业银行控制房地产融资风险的主要策略
第一,提高银行风险防控能力、规范银行操作。银行信贷风险的规避应重在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贷前,应收集有关借款人的资料;贷后,应关注借款人所发生的可能会影响到贷款安全的事情。目前在决定对房地产商是否进行发放贷款时,主要评估对象是房地产商的抵押资产,一旦无力归还贷款,银行规避风险的办法就是没收房地产商的抵押资产,但这种评估方式只是消极的补救措施。所以,要改变把房地产信贷当作低风险项目品种开发的观点,严格对房地产信贷各环节实施监控。商业银行必须遵循央行有关规章制度来办理信贷业务,杜绝不符合规定的开发商攫取贷款的机会,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认识,不被虚假繁荣所迷惑。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银行要制定科学的银行内部业绩考核办法,建立责权合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二,把准宏观经济脉搏、提前预测,合理规避宏观风险。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组织、强化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分析、研究。这种专家队伍必须是高起点的,组织结构不必层层设置,可考虑两级构架:总行一级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的区域一级(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总行主攻全球及全国经济形势,区域主攻区域经济,使两者相互补充。队伍建设上要以社会学者为主,内部人员为辅,使信息来源更具广泛性、全面性。
第三,加快建立完善的房地产风险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贷款发放、使用监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得到落实后,可根据项目的进度和进展状况,分期发放贷款,并对其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防止贷款挪作他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商业银行应严密监控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防止用流动资金贷款为房地产开发项目垫资。二是商业银行应对有逾期未还款或有欠息现象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款进行监控,在收回贷款本息之前,防止将销售款挪作他用。三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的开况,确保对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住房贷款发放后,该房屋能够在合理期限内正式交付使用。四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建筑工程款优于抵押权受偿等潜在的法律风险。五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变化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影响,加强市场风险预报,建立针对市场风险程度和风险类型的阶段检测方案,并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因此产生的各种风险。
第四,配备建筑工程估价专业人员,从技术上防范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为有效防范房地产贷款风险,国外银行一般都是聘用信誉较高的社会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技术把关。但是由于目前国内信誉较高的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大部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都是由开发企业自行编制的,所以国内的商业银行必须依靠自己审查建筑工量和工程估价,对于业务量大的银行,可以设置建筑工程估价岗位,配备专门的估价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对于业务量较小的银行,可以设置建筑工程估价岗位,也可以聘请外部的专业人员来做这项工作,但必须与其签订合同,明确其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第五,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防范抵押物的评估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如从事评估业务的年限、资产规模和业务量、资质等级、是否具备充足的有执业资格的专业评估人员、在行业内的声誉等来确定拟合作的评估机构名单,并与评估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在评估质量、工作效率、收费标准、赔偿措施、相关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在进行抵押物评估之前,客户经理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说服客户聘用银行确定名单中的评估机构。评估机构的名单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银行应定期对名单中评估机构的工作进行审核和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有价值虚增的问题、是否已发生实质性风险、客户对其工作效率和服务是否满意等,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名单进行调整。
三、结束语
我国房地产融资风险控制,目前不管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和突破。但在我国改革大旗之下发展起来的房地产融资市场,本身存在太多矛盾性的问题。当然,房地产金融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都是为该项金融业务保驾护航,确保这一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但如果控制过严,门槛过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发展速度,影响长远发展。所有的经营都存在风险,而风险通常也与收益存在着正比例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在拓展房地产融资业务中更主要的是追求风险可控,如何处理好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的关系,这将是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孙翠兰.我国房地产融资方式的比较、选择与调整[J].金融论坛,2005(11).
2、曹建元.房地产金融[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周雪飞.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创新[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4).
4、王重润.房地产融资结构与金融风险研究[J].中国投资管理,2006(9).
关键词: 应收账款融资;营销模式;审批模式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作为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而产生的重要公司金融业务种类,自深圳发展银行提出“1+N”的概念以来,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及拓宽银行利润增长范围的核心业务之一。近年来,AH银行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作为其战略型业务之一,其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AH银行尚未建立起一套相应的专业化应收账款融资体系,制约了其供应链金融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情况
(一)地区分布情况
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开展较早,从国内到国际均有涉及,因此应收账款融资的产品体系也较为丰富,主要涉及国内综合保理、应收账款质押、国内/出口商业发票贴现融资、租赁融资、信用证下卖方融资、中小企业退税质押融资、应收账款保理池融资等。
截至2012年末,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核心客户46户,其中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地区核心客户较为集中,五地区应收账款融资核心客户总数26户,占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核心客户比例为56%,合肥和芜湖两地融资核心客户数为15户,占所有核心客户融资数量的三分之一;安徽北部地区融资核心客户比例较低,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亳州六地区应收账款融资核心客户数合计占AH银行融资客户数量的21%。
(二)行业分布情况
截至2012年,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的46家核心客户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核心客户3户,占比6.5%;制造型核心客户24家,占比达到52.2%,AH银行制造型企业核心客户集中于钢铁、有色、汽车制造、化工等传统行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机械等领域的拓展力度有限;电力型核心客户6户,占比13.0%;房屋建筑及土木工程建筑型核心企业6户;批发类企业2户,通信类企业1户,专业技术服务核心企业及医院各2户。
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规模近三年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年均增长率达92.9%,截至2012年底,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余额39.09亿元,接近2010年同期余额的三倍。随着近年来公司交易背景的复杂化,保险公司参与贸易交易融合度越来越高,从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的情况也可以看出,近年来融信达业务和国内综合保理的业务发展较为迅速,融信达业务融资余额比2011年同期几近翻倍,国内综合保理业务融资余额较前两年增速明显。
二、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产品创新和集成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的产品主要还是基于各个部门的自身产品,但针对跨部门、跨条线的产品集成能力还有待提高,产品组合运用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业务需求,尤其是基于客户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的全流程提供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的能力急需提升。虽然AH银行针对特定行业如汽车、电子等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应收账款融资等解决方案,但行业的覆盖面积和推广力度明显不足,同时对于这些行业金融方案没有进行统一的品牌包装和宣传,在其它行业的推广难度较大。作为跨国性金融机构,AH银行海外机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针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准备明显不足,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品体系,强化产品的集成能力。
AH银行目前还没有完全把握应收账款融资的业务特点,没有围绕整个供应链的金融需求进行产品设计,无法将各部门的产品元件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服务于客户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应收账款融资产品的创新能力极为有限,目前还无法跳出整个“达”系产品的序列框架。各类产品的操作系统相对独立,尚未建立统一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平台,各种业务的叙做仅从单一的产品出发,很难跳出局限性思维,无法从整个大局和整体出发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的设计业无法达到一种高屋建瓴的角度,新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明显慢于同业竞争者。
(二)营销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由于全球供应链金融、尤其是应收账款融资中的上下游企业分散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目前AH银行的营销主要以机构为中心,营销相对分散,传统的营销模式仅仅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通过传统授信维护客户关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上下游供应商情况、资金流的走向关注度不高。在对客户的营销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核心企业的授信需求,未能将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纳入整体的授信对象或者营销拓展对象,往往丧失不少业务机会。而在贷后管理的过程中,更是将眼光局限于授信客户,关注的仅仅是核心客户的经营和财务指标,通过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上下游企业产业链风险往往被忽视,供应链客户营销网络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总体来看,AH银行以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开展贯穿上下游企业的垂直化营销有待加强。
基于授信业务传统,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的主要客户依然是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积聚着大量的优质企业,当然是商业银行应收账款融资的重点所在,同时也面临着同业巨大的竞争压力。但AH银行除去优势行业之外,在批发零售、商贸、房地产建材、新型产业领域的业务规模太小,而各辖属分行客户经理应收账款融资的业务对象依然以信贷业务重点的传统客户为重中之重,也就制约了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发展。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内涵和业务的逐渐延伸,一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也成为应收账款融资中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营销对象有了更为宽泛的范围,而目前AH银行业务的营销对象只局限于授信业务的重点客户,明显不利于未来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风险管理体系有待优化
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上下游客户数量多、相对分散,AH银行现有授信政策在客户准入、异地授信、批量授信、评级批量认定等方面难以全面满足全球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上下游客户的风险程度差异较大,需根据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程度、产品方案等设计差异化的准入和评审标准,AH银行目前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核心企业的准入标准较为严格,担保条件较同业要求较高,有些优质企业及上下游客户由于评级标准、财务指标、担保条件等因素不能进入应收账款核心企业名单,导致一些优质项目无法叙做,极大限制了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发展和壮大。目前AH银行相关授信审批部门在比较总行审批模式和特定客户授权审批通道时,给予业务部门的选择权范围不大,尚不能及时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适时细化、调整特定客户的转授权方案,给予业务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转授权权限有待加强,尤其是针对新模式下得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还需大力推广和复制。
由于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涉及的上下游客户较为广泛,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行业特点与周期、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千差万别,不同贸易背景下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情况也大不相同。通过传统的授信评审标准显然不能满足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发展速度。目前AH银行针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评审标准还不是很明确,尚未针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授信评审标准。随着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不断扩大,AH银行原有的授信审批人员针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审批实效已难以满足目前业务发展的规模,在AH银行目前的团队设置当中,没有专门针对供应链金融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审批的团队,贸易融资业务的实效性要求很高,审批效率的低下将丧失相当的业务机会,与同业竞争的优势则难以体现。在风险管理部门设置相关针对供应链金融的专职团队和业务审查人员,强化对其审批能力的培训,提高AH银行针对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审批实效,提高其评审标准的专业性。
三、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发展策略
针对应收账款融资存在的业务瓶颈,AH银行应从客户营销、产品运用、授信管理等方面搭建一整套符合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特性的业务体系,全面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发展。
(一)转变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营销策略
建立由核心企业客户经理统筹负责,成员企业客户经理通力配合、贯穿上下游企业的垂直营销管理体系,充分挖掘和支持客户整个供应链金融需求。针对核心客户名单,逐户成立由省分行层面和二级分行层面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和风险经理等多个角色共同组成的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小组,全面挖掘客户需求。强化部门之间的联动营销机制,AH银行公司业务部、国际结算部、中小企业业务部、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在核心企业的营销方面应加大联动力度,形成联动的主动意识和长效机制,共同服务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适度扩大AH银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范围,在保持原有制造型企业核心客户营销力度的基础上,适度加大对AH银行目前授信结构中较为薄弱的批发零售、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的营销力度,尤其是重视这类企业的上下游客户的应收账款融资需求。转变营销思路,随着共性连金融的发展,将目光聚焦于政府机构、金融同业、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寻找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新型领域。
(二)加强应收账款融资重点产品推广
AH银行应牢牢把握省内企业“走出去”的业务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国际化程度高和享有全球美誉的优势,以此为契机,将应收账款融资产品更多地推广到国际市场上,加强国内成熟应收账款融资产品的海外复制推广,丰富海外应收账款金融产品内涵,打造全球一体化产品体系。
首先,不断开发应收账款融资新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收益。注重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更多地借鉴同业的先进经验,推出更加具有新意和特色的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其次,加强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通过对应收账款融资产品元件的有机整合,形成服务于客户供应链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提升服务方案设计能力。第三,大力推广应收账款保理池融资、租赁保理等产品的组合运用,提高应收账款产品服务范围和效能。第四,加快AH银行SCF系统的投放,启动全辖应收账款融资电子化系统的全面建设,实现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融资及在线管理。以应收账款融资核心企业为试点,加快SCF系统与更多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平台银企直连项目的顺利投产与落地,并加快这种模式的复制推广。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融资
一、引言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小企业融资渠道少而不畅,融资问题成为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头等难题,银行信贷融资不足尤为突出。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下,信贷融资在小企业外部融资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有些地区,甚至是唯一对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外部融资方式。
在以往关于小企业融资的研究中,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中小银行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并且主要依赖关系信贷技术,而大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组织规模等不利于软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劣势。但近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同传统观点越来越远。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资金实力和信贷技术的提升使得其在开展小企业信贷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并在小企业信贷方面已经获得巨大的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模式。本文通过对聊城工商银行(以下简称“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分析后认为,大型银行在信息收集与处理、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创新、贷款技术等方面具有中小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效率方面要明显强于中小银行,可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全可以在小企业信贷市场上有所作为。
二、聊城工行案例:经营策略转型与小企业客户拓展历程
(一)背景
我国对于小企业融资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国内不少小企业都出现了融资难的现象。为帮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进行了相应经济决策部署,相关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如“国十条”和“金融三十条”等),推动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扩展。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拓宽符合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2008年5月,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设立小企业专项资金,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贷款贴息和奖励。2010年、2011年相继出台了《小企业贷款周转金管理办法》、《关于推进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和《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在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的同时,工商银行也曾多次提出要把“信贷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信贷结构上来,把小企业客户作为经营转型和信贷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在发展中全方位调整信贷的行业、客户、品种和区域结构”。加大对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拓展力度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一是把握住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二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能否有效地拓展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成为其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三是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小企业是山东省聊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末,全市小企业大约1.8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00户,小企业贡献了60%以上的GDP、50%以上的税收,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聊城市小企业形成了集群式的发展特点,区域特色突出,形成了轴承、钢管、治金板材、农机配件加工、棉纺织等产业集群,小企业法人治理和经营管理不断规范,承贷能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历程
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启动尝试阶段。2005年7月,按照总、分行的部署,根据上级行制订的评级授信办法和贷款担保管理要求,依托房地产抵押和少量法人客户保证形式拓展业务,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搞好宣传推介等工作,实现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零突破”。至2006年,小企业贷款户数达到31户,贷款余额3.95亿元。二是推广阶段。2007年后,总、分行调整了小企业金融业务的考核指标,借此促进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聊城工行制订了小企业金融业务分类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信贷评级、授信和审查审批流程,改进中小企业客户管理方式,建立中小企业客户筛选系统,小企业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至2008年末达到69户,贷款余额为10.5亿元。三是全面发展阶段。鉴于省分行在信贷规模上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给予倾斜,全行小企业信贷业务进入快车道。通过完善小企业贷款管理配套制度,各支行组建了小企业专营机构,开展小企业金融业务培训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小企业贷款定价机制,开办了适应小企业需求特点的8大类,30多个信贷品种,将小企业的单户融资额度由2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到2010年,小企业客户达到255户,占全部法人客户的57.8%,贷款余额为24.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0.62%,是辖内除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外小企业贷款占比最高的金融机构。
(三)困难和问题
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除了要面对小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抵押财产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低等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外,银行经营转型也需要解决许多内部问题。一是经营思维固化与创新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中套用大型客户的标准和方式,过度依赖抵押担保。不能将信贷产品与其他业务交叉营销,忽视小企业客户潜在价值的挖掘和培育。二是高风险与“零容忍度”之间的矛盾。既要面临上级管理部门“零风险”的要求,又要面对监管部门严格的问责、追究和处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开展。三是产品结构调整与新产品适用能力之间的矛盾。在小企业金融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往往是生搬硬套总行推出的金融产品,不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和完善。四是小企业专营与配套机制不到位的矛盾,小企业专营机构与原有法人客户市场营销部“一套人马、两副牌子”,多为兼职,在销售模式、贷前调查、产品推介、贷后管理中不能按照小企业的特点操作,核算、统计和激励约束等制度也未完全配套。
(四)聊城工行的主要作法
将分、支行两级小企业专营机构从现有的市场营销部门分设出来,实现小企业与法人业务的分立,并配备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客户经理。构建相对独立的核算机制,对小企业金融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和利润试算,设计特有核算指标,改进业绩评价系统,衡量不同机构、不同部门、不同个人对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对客户经理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组织营销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并奖励。对小企业贷款采取不良贷款并表控制,并放宽客户经理免责任范围,允许一定损失。对于足值、有效房地产抵押类的信用业务的风险占用系数调整为其他贷款的50%;按照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一定比例以上部分的利息收益提取效益工资;年度信贷计划中安排一定量的小企业专项贷款规模。针对集群中小企业营销改变单一客户的操作模式,对集群所在地行业进行分析,把握行业动态,对集群小企业采取集中授信,统筹多部门发挥资讯、人才等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推行理财顾问等新型手段,为企业改制、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五)取得的成效
七年来,聊城工行累计为870 户小企业发放贷款74 亿元;目前小企业客户数达到670 户,贷款余额为50亿元,较年初增长42.58%,小企业贷款余额和增速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了当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但小企业贷款无一不良,是全省唯一一家没有不良贷款纪录的二级分行。小企业贷款的综合收益率比一般法人贷款高出27个百分点。
三、银行规模与小企业融资的分析
对于从商业银行规模角度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众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有若干不同观点。童鑫德、杨桂花(2005)等认为,无论是何种规模或体制的商业银行来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都能分散风险、开拓市场,对银企双方是互利的,商业银行可以主导小企业融资。而林毅夫、李永军(2001)、段卫平、王娜(2003)等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融资存在规模和所有制歧视,由于高成本、高风险、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天生地”不适合也不愿意对小企业贷款,因此提出发展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另外,樊纲(2000)、张杰(2001)等经济学家主要从体制冲突的层面讨论了非国有小企业的银行融资问题,认为小企业由于体制上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匹配,所以不适于从国有银行融资。徐滇庆(2002)等则提出发展民营银行的观点。上述观点包含着独到的见解,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忽视了国有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融资中的主要地位。
本文通过聊城工行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案例,证明了大型金融机构在支持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地位。从工行小企业贷款所占份额看,聊城工行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超过了长期以小企业为目标客户的农村信用社,而且目前仍然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这证明了一个大银行在服务小企业上并没有显现出劣势,而且还具有一定优势。
其一,信息分析方面。信息的第一个层面是信息便利,即地缘优势;第二个层面是信息技术或金融信息分析能力方面的优势;第三个层面是银行经理采集信息的意愿和激励的差异。一般认为,中小银行在第一、第三方面占优势,大型银行则在第二个方面占优势。其实,我国银行业主要采用分支制(总分行制),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这使得国有银行的下属分支机构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中小银行,拥有等同于中小银行的权利和经营范围,在获取小企业的“软信息”方面并不高于中小银行。而且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型银行第三方面的劣势也会越来越不明显。除此之外,大型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大客户与小企业经济往来频繁,其中也反映出小企业的信息,因此,大型银行拥有大客户所反映的小企业的信息优势是中小银行无法比拟的。
其二,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方面。中小企业贷款属于风险比较大的业务,因此,对银行的风险分担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大型银行客户范围和地域范围较广,可以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和业务领域内有效地分散风险,可以有效地抵御地区经济衰退或地区经济风险对银行经营的不利影响。大型银行一般有比较成熟的贷款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分析人员,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缺乏成熟的信贷风险模型和风险分析的人力资本,也造成了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劣势。在范围经济方面,大型银行也比中小银行具有优势,主要表现在大型银行可以向小企业提供比较全面的金融服务,降低小企业获取包括贷款在内的金融服务的成本,吸引小企业将大型银行作为自己的关系银行。综合而言,传统的强调中小银行对小企业贷款优势的观点,明显忽略了风险承担能力在小企业贷款中的作用,是中小银行优势论的又一个理论偏失。
其三,贷款技术。在中小银行作为小企业的主要贷款人的背景下,是以关系贷款为主;而在大型银行介入小企业贷款之后,就发展适合大型银行运作特点的技术。随着银行业竞争限制的解除、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成本的降低以及信息生产的专业化,大型银行逐渐介入小企业信贷市场,在与中小银行竞争小企业客户的过程中,发展起依赖自身信息优势的贷款技术,如客户信用评分技术。银行规模结构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贷款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影响、交互促进的。因此,从信贷技术的演进规律来看,银行规模的扩大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小企业融资困难,只是改变了小企业取得融资的方式。
其四,产权优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陆续上市,标志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了合理的产权结构、优良的资产状况、先进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在产权方面中小银行并不比国有商业银行占优势。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大型银行不仅是大企业信贷融资的主要来源,也是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重要来源,并且大型银行在支持小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信息分析优势、风险评估和管理优势、贷款技术优势及规模优势。
四、结论
第一,大多数学者,尤其是国内学者认为,中小银行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相对大型银行具有比较优势,也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大型银行在信息收集与处理、风险评估与管理、业务创新、贷款技术等方面具有中小银行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因此,大型银行在支持小企业融资方面并不比中小银行逊色,在信贷融资效率方面更有优势。
第二,仅从小企业信贷融资需要的角度就认为应该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忽视了银行体系规模结构特征是由经济、技术、制度、传统等综合作用决定的。
第三,仅从中小银行在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优势就认为应该发展中小银行来满足小企业贷款需要也是片面的。即便在对小企业贷款上,信息优势只是一个方面,在风险承担、贷款技术、提供综合服务方面,中小银行相对大型银行显然不具有优势。
第四,信贷技术进步提升了大型银行服务小企业的能力。事实上,在小企业贷款方面,大型银行相对中小银行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五,国有银行在支持小企业信贷融资方面是有效的,并且具有广阔的空间。国有银行可以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创新、运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全可以有效支持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超,敖宏,胡威,王翔.基于关系型贷款的大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定价研究[J].经济研究,2010,(2).
[2]刘吉运,王安国.充分信任抑或条件成熟:德州工行小企业贷款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0,(4).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很大拖累,无论是政策层还是理论层都在积极探寻稳定经济增长的良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出口型企业中的大量企业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大量中小企业困难重重,许多已经濒临破产倒闭;另一方面我国整体经济下滑导致就业问题变得异常严重,而中小企业作为以往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其稳定发展无疑受到密切关注。然而,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很大的一个难题在于“融资难”,而城市商业银行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相当严重。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我国已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家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金额约为大型企业的1/180,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采用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在内的直接融资,而获得政府支持的资金也极其有限。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窄,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二是难以获得信贷支持。我国300多万户私营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仅占10%左右。三是融资结构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银行主要提供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四是缺乏自有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做强做大。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绝不是单独哪个方面的问题,而是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有限、金融体制不完善、政府制度供给及金融扶持不足等微观和宏观约束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中小企业自身看,一是中小企业进入门槛低。众多中小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无形资产,整个行业低水平重复生产、产品可替代性高、经营绩效欠佳。二是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担保条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三是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难以被外界充分了解或认可,即使获得融资,之后的经营活动也难以被外界了解掌握。四是多数中小企业所有权归属个人,很少具备健全的内控制度和财务制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于令外部置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有外部原因:一方面由于担保体系不健全,很多中小企业无法实现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建设不完善。在政策法律上虽然国家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但操作上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优势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方面,相对于大银行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一)动机优势。中小企业贷款虽然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商业价值的市场,但并非适合所有银行都去开发和经营。大银行因为有更多的机会,更倾向将资源倾斜于大企业、大客户。同时,发放一笔中小企业贷款和一笔大企业贷款,大银行付出的财力和精力几乎一样,而前者的效益低于后者。从规模效益的动机出发,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是有强烈动机的。而城市商业银行则不然,由于对大企业贷款不但力不从心,而且还受到单户贷款比例的约束,因此无论从资源、经营理念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角度,还是从信贷资产风险分散的角度看,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都有着比大银行更加强烈的动机,目前很多城市商业银行都把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提升到战略高度就是明证。谁也无法否认,强烈的动机是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的一个优势条件。俗话说:“事在人为”,很多不可能的事都是由于强烈的动机而变成可能的。
(二)流程优势。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是:总量大、涉及面广,但单笔贷款额小、分散、周期短、随机性大。对银行服务的要求是越灵活、越简洁、越快捷越好,因此要求银行建立高效的信贷业务流程。目前,大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信贷决定权,贷款须逐笔上报上级行审批,层层把关,耗时较长,等到一笔贷款批下来,对于中小企业有利的市场机遇已经错失。而城市商业银行是一级法人,具有较大的经营自,决策容易实现高效,贷款流程容易简化,可以适应中小企业灵活多变的贷款需求。
(三)地缘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土生土长,立足本地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语言多,相对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而银行经营者与中小业主们讲着同样的方言,遵从同样的乡土文化与习俗,彼此更容易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这些均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占领大银行难以进入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领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一些特殊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面临的问题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贷款是一个大难题,很多银行对其敬而远之,其中的艰险可想而知。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开展中小企业贷款面临的威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五大难题:
(一)信用风险大。在社会信用环境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依然存在。不少中小企业主信用意识淡薄,甚至逆向选择,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把坑骗银行贷款视为发财捷径。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饥渴,对利率并不敏感,城市商业银行就算提高贷款利率到15%也只能抵消部分交易成本,而对于恶意贷款人却无能为力,反而使自己坠入陷阱。
(二)获取信息难。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获取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相当难,中小企业一般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核算和管理混乱,财务信息透明度、真实性低,财务报表不规范、数据不真、资料不全、虚账假账等现象比较普遍。对于中小企业主的真实意图和还款意愿,城市商业银行也往往吃不准,上当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
(三)信用评级难。由于很难获取中小企业的真实信息,信用评级自然比较困难。常规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法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很难在他们身上直接获取。
(四)抵押担保难。为控制和降低信贷风险,要求提供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是极为必要的,但是中小企业符合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可抵押物少,加上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低,很难找到合适担保。抵押及担保手续多,有效期短,收费较高,抵押品价值也常常不足值、不规范,贷款的抵押和担保较难实现。
(五)激励约束难。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重了对信贷人员的贷款风险责任约束,明确了贷款风险责任,而与之相对应的有效激励机制却没有建立,这种贷款发放风险收益不对称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策略
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时,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遵循“发挥优势,化解难题”的原则。
(一)坚持“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同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即将到来的外资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规模仍然偏小。而现行监管政策关于商业银行有关单户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关联企业贷款的法律法规规定,加上城市商业银行有限资本金的限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都使城市商业银行必须以服务于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私人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作为全行的重点,努力打造“服务中小企业”品牌。
(二)制定信贷资产结构规划,确保中小企业在整个信贷资产中合理的比重。规划既要明确贷款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所有制结构中的分布,也要明确中小企业贷款在其中的比例和数额,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在贷款中的占比,进一步降低贷款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在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继续从紧的特殊时期,仍坚持不因总量调控保大压小、不因结构调整以大挤小、不因短期利益重大轻小。通过规划的落实,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建立稳定勤奋的信贷员队伍,解决获取信息难题。城市商业银行应采取以客户关系为导向的灵活管理来获取“软信息”,以此来印证客户财务指标,达到了解客户的目的。这就需要建立一支稳定、勤奋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员队伍。信贷员的选用要以适应中小企业特点为标准,要有较强的市场感觉和责任心,要能够提供延伸服务,真心帮助客户解决一些经营上、生活上的难题,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要能够经常身临其境地感受、观察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甚至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要当好客户顾问,得到一些对信贷管理有利的企业深度信息。
根据银监会的调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哈萨克斯坦的小企业贷款项目从1998年启动至今,累计发放贷款13万笔,贷款回收率高达99%以上。成功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对借款人的经营业务分析,信贷员不仅要收集业务方面的资料,还要调查家庭成员、孩子所上学校、清点家庭财产、家庭日常业入、生活开支、每月老人赡养费、水电费等各方面信息,同时,还要调查借款人配偶对借款申请和以家庭财产作为抵押是否知情和同意,在此基础上,信贷员为其编制整个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预测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和还款能力。
(四)积极扩大和创新融资担保方式,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正确认识贷款担保的作用及局限性,打破“典当”思维,更加注重企业发展前景及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一是根据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大多处于培育成长期的特点,在对中小企业纳税、贷款、工商年检、通关报税、产品质量检验等情况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同时将少数信用低劣的中小企业列入“黑名单”,在银行同业间实行联合制裁;二是担保方式由通常的第三方保证、抵押、质押扩展到特许经营权质押、稳定收益权质押、季节性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流通股股票质押、租赁经营权质押等,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任何担保方式都可以推行;三是加强与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合作,积极开展信用担保贷款;四是对不具备贷款条件且又不能提供担保但其产品畅销的小企业积极提供生产资金封闭贷款。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既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也不是我国特有的问题,然而它确实是一个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或者最起码应该不断得到缓解。对此,既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金融体系的努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积极配合,最终实现企业、银行与社会的三方共赢。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封清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J].金融经济,2008.14.
[2]阎焱.打造“中小企业伙伴银行”[J].西部论从,2006.1.
[3]唐杰.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J].西南金融,2006.4.
关键词: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 转型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入、市场规模的扩大,债券、信托、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融资方式迅速崛起,并对传统的银行贷款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年全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规模为82万亿元,从结构来看,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2%,较2011年低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银行信贷业务的融资规模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一半,其他类型融资方式已占将近半壁江山,各类融资方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既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也对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多元化融资方式崛起
(一)债券市场发展提速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金融业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要“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推进产品创新与多样化”。2012年,债券市场在运行机制、业务创新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政府债券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金融债引入续发行机制,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试点重启,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建立,注册发行机制取得新突破,非公开发行方式快速推进。
改革创新推动了市场发展。2012年,债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活跃程度显著提高。全年共发行各类债券808万亿元,同比增长28%,与人民币贷款规模基本持平;全市场共成交结算27085万亿元,同比增长341%;截至2012年底,债券市场托管总量达2656万亿元,较2011年底增长168%《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债券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银信合作业务快速发展
2008年以来,中国信托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信托资产规模几乎保持了每年约1万亿元的增幅。截至2012年末,全行业65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和实现的利润总额分别达到747万亿元和4414亿元,与2011年底相比,增速分别高达5530%和4784%《2012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http://wwwxtxhnet/xhdt/14485html。,再创历史新高。我国信托业在资产规模上首次超过保险业(735万亿元),一跃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部门。催生近年来中国信托业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发动机”,即是始于2008年下半年的以低端银行理财客户为驱动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
银信理财合作,是指银行将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银监发〔2008〕83号),2008年12月4日。。对银行而言,通过银信理财合作,可以将部分表内业务转移到表外,变相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同时减少信贷额度占用和资本占用,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而信托公司则可以迅速做大规模,收取佣金。此类业务以十分隐蔽的方式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信贷资产的非真实转移可能导致风险承担落空,容易诱发一定的系统性风险和社会问题,给货币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提出了挑战。
数据来源:《2012年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http://wwwxtxhnet/xhdt/14485html。
图1 2008―2012年银信理财合作产品数量及其增长率①
信托业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增长中,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的贡献度均在50%以上,以2010年为例,年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达166万亿元,占同期信托资产总规模的比例高达5461%。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文件,如2010年8月的《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2011年1月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2011年6月的《关于做好信托公司净资本监管、银信合作业务转表及信托产品营销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对信托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业务合作加以规范,引导银信合作健康发展。
① 数据来源:用益信托工作室。
在监管部门的规范和指导下,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野蛮式”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虽然产品数量稳步攀升,但业务规模占比不断下降,到2011年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为167万亿元,与2010年底的166万亿元几乎持平,占同期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下降到了3473%;到2012年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模小幅增长到203万亿元,但占同期信托资产规模的比例则进一步下降到2718%。与此同时,以高端机构客户驱动的“非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规模减去银信理财合作规模)的规模和比例则不断提高:2010年仅为6 050亿元,同期占比1990%;2011年增加到161万亿元,同期占比提高到3347%;2012年继续增加到307万亿元,同期占比已经高达4112%,成为最大的增长动力。此外,以中端合格个人投资者驱动的“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和比例也一直平稳增长:2010年为6 267亿元,同期占比仅为2061%;2011年增加到136万亿元,同期占比提升到2825%;2012年又增加到188万亿元,同期占比为2520%。从2012年的整体情况看,信托业走上了较为稳健、均衡的发展轨道,逐渐形成了以“非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集合资金信托”为主导的“三足鼎立”的业务结构。
(三)融资租赁异军突起
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务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经历了集中整顿,21世纪初开始恢复调整,以2007年银监会颁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为标志,中国融资租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公司主要包括三类,分别是金融租赁公司、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和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
作为传统信贷模式和股权融资模式的有益补充,融资租赁具有业务模式灵活、审核程序简便、后续风险可控等优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之一。2012年,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实现较快发展,截至12月末,三类融资租赁公司合计560家,机构数量较2011年增长905%、是2007年的5倍,业务规模合计155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67%、是2007年的64倍。有分析报告预计,未来5~8年内,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市场份额将突破10万亿元,跻身中国金融行业前三位。
表12007―2012年各类融资租赁机构数量
单位:个
二、多元化融资对银行业的影响
2012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信号更为明确与密集,建设资本市场、改革证券行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等政策密集推出,在政策扶持下,直接融资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中介加速崛起。证券、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除了不能吸收存款,其他很多投资行为都可以涉猎,但银行却恰恰相反,主要依靠存贷利差,银行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受明令禁止,跨市场、交叉性的金融产品必须要依赖其他平台。此外,目前我国属于分业监管,银行业一直处于人民银行、银监会的严厉监管之下,而对于跨业特征明显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一直缺乏明确和有效的监管,监管套利现象较为普遍。伴随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和多元化融资的崛起,商业银行面临的“双脱媒”趋势日趋增强,其作为经济运行体系核心的主导地位无疑将面临严峻挑战。
(一)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空间造成挤压
从银行的资产业务来看,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开始逐渐被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所取代。大中型企业纷纷设立财务公司,通过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资金运作,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优质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对银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冲击。
(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银行的负债业务来看,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发展减少了银行的储蓄存款或单位定期存款。同时,存款波动化增强的趋势明显,银行低成本融资优势逐步丧失,对货币市场等批发性融资渠道的依赖性增强,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期限错配问题严重,加大了商业银行所承担的流动性风险,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挑战。
(三)参与影子银行或导致风险隐蔽化
目前,金融创新制度空间广阔,投机者较为活跃,金融活动复杂化的趋势较为明显,迫于竞争压力或出于急功近利,商业银行也纷纷通过表外业务方式进入影子银行体系之中,导致风险隐蔽化。例如,在银行与信托、证券等合作开展理财业务方面,普遍存在产品管理不到位、权利与责任不统一等多重问题,一旦市场逆转,承诺的产品收益难以保证,银行或被迫动用表内贷款偿还理财资金,使表外风险转移到表内,自担损失;或面临客户纠纷或法律诉讼,引发声誉风险。
(四)存在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
在非银行金融中介加速崛起的同时,部分中介机构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内控约束机制建设滞后、风险准备金提取不足、以低资本撬动高杠杆率的问题,内在脆弱性特征明显。加之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广泛合作,影子银行体系参与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原有业务界限被跨越,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强。例如,个别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民间借贷,从而使这种风险向正规金融机构传递,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大型企业从银行挪用信贷资金,参与民间借贷,成为高利贷的推波助澜者,显著提高融资成本,造成中小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加大企业破产的风险,等等。在此情形下,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易导致风险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传染,在不同市场间快速传递,加大了其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并将对传统银行体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五)影响了正常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多元化融资趋势下,表外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创新活跃,对整个社会融资量的扩张效应明显,且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常规的货币政策手段难以对其引致的货币供应进行有效调控,降低了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关性,干扰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多元化融资方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策略
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崛起,是金融体系深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在金融脱媒大幕徐徐拉开之际,商业银行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因势利导,积极应对,在发展策略和经营方式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利用多元化融资方式发展带来的市场机遇,才能趋利避害,立于不败之地。
(一)积极调整业务经营模式和客户结构
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努力拓展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逐渐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过低的现状。例如,积极通过发起贷款、信用增级、流动性和信用支持、证券化产品投资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参与证券化过程,扩大收入来源,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力争实现利差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双轮驱动”。客户结构方面,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客户。对于大型客户和优质客户,要逐步从单纯的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提供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企业理财等综合业务服务上。
(二)抓住同业业务、支付结算业务面临的发展机遇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因此,要抓住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的发展机遇。支付结算业务方面,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和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三)加强金融创新,强化主动负债能力和融资能力
商业银行应该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探索通过发行金融债等方式进行主动负债,不断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打造强大的、相对稳定的银行资金链。例如,可考虑通过开发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性产品、年金管理产品来实施产品型负债,通过发行类股权融资工具获得资本性资金来源,等等。
(四)合理运用影子银行产品来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例如:通过建立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和资产池,商业银行可以降低风险,提高资产收益;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信贷资产出售和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五)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统计制度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赋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资金价格自,以充分发挥资金价格对资金供需的自动调节作用,从源头上疏导和减少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各类通道类业务,助推商业银行转型和金融市场良性、健康发展。此外,央行应考虑将金融统计对象范围拓展至影子银行体系,完善银行与影子银行关联业务的统计制度,为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蔡真:《中国影子银行:特征、模式与监管》,载《银行家》,48-50页,2012(11)。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金融资产;管理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业相继出现了损害金融安全的不良资产,成为银行业危机的直接源头,对国民经济的争产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现阶段银行体系中巨额不良资产的化解已经成为金融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资产转让
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对物权、债权等资产转让给第三方是目前资产处置的主要处置方式。这种资产转让方式在处置的过程中最大的就是促使现金回收得到实现。资产转让的对象要求很低,使用范围非常广,存在处置配套环境完善的优势,因此现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资产处置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资产定价依据过高可能会使一些不良资产滞留在手中,定价过低又会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资产转让可以说是一种一次性处置,这些不良资产的后续受益分配权银行是不具有的。
二、诉讼追偿
通过仲裁、诉讼等司法程序向债务人追偿就是诉讼追偿,它是一种处置与回收现金的一种方式,这种处置方式与其他处置方式相比,因为要通过法院等程序,适用程序相对规范,追偿的力度很大,但是需要支付一些律师费和诉讼费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来说,诉讼费一般由败诉方承担,现金回收之后需要将诉讼费冲抵掉,然后对现金数额尽心计算,但是为了使现金回收金额得到提高,办事处一般不愿意将诉讼费冲抵掉,这样一来账面的诉讼费就会变多。此外,案件需要由法院审理,在执行过程中,现金回收的周期比较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与加快处置进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上法制环境的问题,在诉讼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案件执行难等问题。
三、债转股
在我国,债转股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部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收购,同时转换为股权。股东不直接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尽量在短时间内退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方式使企业的历史包袱得到了减轻,银行的处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一般来说企业要想实行债转股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产品品种是适销对路的,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其次,工艺设备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生产与环保要求相符合;第三,企业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财政行为规范,债权债务清楚;第四,企业的领导善于经营管理;最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方案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符合,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任务得到了落实。
四、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需要将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信贷资产移至表外,这样一来银行资产的盈利性和流动性就会得到提高,是不良资产得到解决的一种最佳途径。但是现在要想实现资产证券化却存在很多障碍,资产证券化贷款具有标准性、批量大等特点。但是现阶段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很多都是工商业贷款,具有不同的贷款用途和利率,需要偿还的现金流不均匀,证券化很难实现。加上证券市场不发达,始终需要发达的证券市场对其进行维持。虽然存在这些困难,但是我国金融资产管理中一直在探索走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五、通过外资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
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外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很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都开始使用外商打包销售的方式,并通过拍卖、招标等方式将不良资产出售给外国投资者。与外国投资者合作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资产打包出售。因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员数量比较少,公司资产数量大,在对资产进行处置时的成本比较高,加上可行性不高,所以资产打包出售已经成为一种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进行处置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面对笔数较多、资产量较少的项目,采用打包出售的形式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效率的提高以及处置成本的降低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进行直接购买。金融资产公司的资产分布几乎遍布了所有行业,对一些很有潜力但是身处困境的企业来说,只要注入一些外部资金,企业就会健康发展。第三,委托清收或处置。通过对外资机构专业人员的利用,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四,组建合资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采用合作方式对不良资产进行共同处置。这种合作方式的使用一方面可以使资产管理工资在投资方面的不足得到弥补,另一方面可以使外方投资者的风险得到降低,与购买相比,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小,采用的方式也比较灵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目前都存在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条件的不同对实际情况中几种不良资产处置方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俊,张海婷,梁小龙.浅谈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4,(8).
[2]田烨,张倜.论国有资产金融管理公司变革下的法律规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6).
[3]胡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关键词: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融资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8-0070-05
资本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础。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银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可以用来吸收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相应地,附属资本不能由银行永久性占有,是银行资本的补充,它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新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同时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不仅决定其价值,而且决定其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对于实现商业银行的财务目标和稳健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财务的角度看,资本结构是指资本运动过程中各要素和各环节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具体包括筹资过程的资本结构、投资过程的资本结构和分配过程的资本结构。财务理论认为,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本文的研究内容是财务角度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长期资本的融通效率。
一、融资效率概念界定
任何一个经济活动都涉及效率问题,融资也不例外。王广谦(1997)把金融效率定义为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宋文兵(1997)在对股票融资和银行借贷两种融资方式进行比较时正式使用了融资效率这个概念。他指出,“经济学中的效率概念指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融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是指该种融资以最低成本为投资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后者是指其能将稀缺的资本分配给进行最优化生产使用的投资者,相当于托宾提出的功能效率”。
笔者认为,融资活动追求的目标是融资效率的最大化,而效率可以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评价。投入即是否能以最少投入获得所需数额的资金,包括人力、财力等要素的投入;产出即是否能用所筹集的资金获得最大产出,如得到收益或增值。
二、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现状描述性统计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随着我国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开放的日益加速,中国的银行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目的是促使国有银行由政策驱动转换为由利润和竞争驱动。目前,一个开放的竞争性的银行体系己初步建立起来,它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柱,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增长引擎,以地方商业银行和外资开放式银行为补充,而银行上市推动了我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表1列示了截至2012年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数额及其构成比例。可以看出,各银行资本规模巨大,其中中国工商银行总资本数额居于首位,四大国有银行资本总额在所有上市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中的比例高达68.44%。但是,由于银行业的特点,其资产负债率高达92%以上,相对于巨额的总资本来看权益资本所占份额极少。
进一步考察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权益资本及长期债务资本的构成及近些年的变动情况。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扩充长期资本的途径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发行普通股及内部留存等。
上市商业银行近三年较少采取发行普通股的方式筹集资本,除交通银行、兴业银行股本逐年递增,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在2011年以及民生银行于2012年扩大股本外,其他银行股本规模保持不变。2010—2012年各行获利能力较强,为自身的发展壮大积累了大量资本金。
2007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危机中,世界银行业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美国相关债券风险暴露有限以及监管当局采取的审慎监管政策,我国银行业在危机初期所受的影响较小,2008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仍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随着危机蔓延和向实体经济的渗透,整个宏观经济增长放缓,2009 年是在金融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一年。这一年,全球金融业在应对历史上罕见的危机中艰难跋涉,在我国12家上市商业银行中,6家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值,2008—2009年,银行通过留存收益增加的权益资本很少,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不足。而且在这两年中,我国中小企业大量倒闭,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致使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呈下降趋势,多数银行在2010年增发了股份以筹集资本。
因为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为吸收存款,所以通过吸取定期存款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可利用资金。银行还可以通过发行一般金融债券扩充资本,但相比较而言,各银行更偏好于发行次级债券筹集资金。
2009年、2010年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筹集的资金比例大幅下降。2010年,南京银行定期存款增长比例较2009年下降28.82%,北京银行下降23.97%。
三、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最基本的DEA模型是由查恩斯、库珀和罗兹(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被称为C2R模型。该模型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然而,由于各决策单元因各种因素影响通常难以在最优规模上运行,使用C2R模型将会导致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混同在一起造成难以区分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班克、查恩斯和库珀(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提出了C2R模型的改进方法,用以分析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的效率问题,即BC2模型。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使得在计算技术效率时可以去除规模效率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可以据此判断决策单元是否规模最优。其中,技术效率用来表明生产单位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使用同样的投入可以扩张出的生产能力;或者说如果取得相同的产出还可以压缩的投入使用量的能力。规模效率,用来表示生产单位的规模收益是否与投入等比例增加。本文采用基于这种改进的DEA模型来进行下面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筛选
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融资现状进行考察后,分析影响银行融资的诸多因素,建立与其融资效率相关的如下输入输出指标体系:
1. 输入指标。
(1)总资产——直观反映上市商业银行的规模,理论上认为银行经营存在规模效益,银行规模大小对其融资难易程度有重要影响。
(2)资产负债率——反映上市商业银行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相对比率,银行运用的财务杠杆效应对其实现价值最大化有重要作用。
(3)营业收入增长率——代表上市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处于高速成长中的银行对资金的需求很大,而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又对银行的稳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综合资本成本——反映上市商业银行为筹集资本所付出的代价,银行改变融资方式时,资本成本也会随之改变,因此,综合资本成本体现了银行对融资渠道的选择。
(5)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时期,货币的实际价值小于名义价值,因此为比较上市商业银行各年度融资效率的高低,应剔除各期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
2. 输出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表示上市商业银行融资后的盈利能力,反映银行利用所筹集资金为所有者获取报酬的高低。
(2)托宾Q值——表示上市商业银行融资后的资产使用效率,反映银行在既定规模下实现的价值。
各指标计算方法归纳见表2。
(二)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择样本(即决策单元)实际上就是确定相互比较的参考集。本文选择我国A股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作为参考集,以这14家样本银行2008—2012年财务报表数据作为计算投入和产出指标的依据,对融资效率进行评价。本文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各上市商业银行年报。
(三)结果分析与解释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DEAP2.1版本进行运算分析,将计算整理的每项输入与输出指标导入软件,得出2008—2012年14家上市商业银行融资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
当技术效率=1时,表明技术收益不变,即技术效率达到最优;同样,当规模效率=1时,表明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效率达到最优。得出的数值越接近于1,说明效率越高。由上表可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融资效率较高。根据表3得出的实证结果,进一步汇总整理后在表4中列示。
通过表3与表4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普遍较高。但通过对近些年的融资状况进行进一步评价,发现2012年的整体融资效率较2011年及2010年有所下降。此外,2009—2011年,融资技术非有效的银行比规模非有效的银行要多。本文试图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来探究这种现象。
纵观近五年国际经济金融环境,2008年由于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至2009年,随着危机愈演愈烈,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暴跌,汇率市场波动不安,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业在危机中艰难跋涉。从资金投入和救市措施来看,各国投入了大量资源,2010年,全球经济开始走出衰退的泥沼,但各经济体复苏不均衡。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欧洲债务危机升级蔓延,经济下行风险凸显。截至2012年,世界经济开始进行深度转型与调整,但总体复苏步伐仍然缓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2010—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2%、3.8%、3.2%。
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和一系列的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由适度宽松到稳健转变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金融业总体保持稳健的运行态势。国内商业银行运行平稳,资产负债规模与经营利润保持稳步增长,资本充足率稳步上升,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2年6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银行业进入资本监管新时期。
在这种平稳有序的行业运行环境中,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整体融资的技术效率在近五年中略有波动,规模效率在2008—2011年稳中有升,但在2012年降到5年中最低。当经济进入衰退,通胀严重,物价上涨,利率下调,作为银行资本主要来源的吸收存款受到严重限制,体现在融资技术效率的不稳定。并且,在危机的影响下,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采取更谨慎的贷款策略,加上政府的有力监管措施及鼓励投资策略,银行资本的利用稳中有升,体现在融资的规模效率指标上,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追求规模收益最优。
规模效率的增加或是减少,均表明未达到最优状态,即商业银行只有当规模收益不变时,规模效率才达到最高。从表5可以看出,2008—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南京银行5家银行均实现了融资规模收益不变(即规模达到最优);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5家银行融资规模收益呈递增趋势;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融资规模收益由递增到不变。2010—2012年中14家上市商业银行有5家达到了融资规模收益最优。
结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年融资规模及结构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银行采取了保守的筹资策略,12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融资规模效率状态有10家为不变;另外2家融资规模效率非最优的银行,其融资技术效率也非最优,进一步表明了经济环境对银行融资效率的影响,即当实体经济运行不良时,银行资产的质量将下降,导致融资的效率不高。
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和南京银行2008—2012年的融资效率均达到最优,这5个银行可以维持现有的资本补充战略。中国银行2012年总资产增长率比2011年总资产增长率下降了5.9%,而其融资规模效率由不变变为递增,表明其资本过剩,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中信银行融资状态在几年内一直不乐观,规模效率多处于递增状态,技术效率评价指标系数不高,总资产增长率2012年较2011年下降25.88%,不良贷款较上年增加43.48%,表明其资本没能有效发挥作用,应该补充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以提高其融资效率。中信银行2012年平均总资产回报率比融资效率较高的工商银行低0.35%,成本收入比较其高出2.95%,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中信银行在2012年董事会、监事会的换届对公司的治理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中国工商银行采取资本节约型的发展方式和多元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格局,该行将资本占用少、附加值高、客户需求大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作为战略转型重点,促进了由资产持有大行向资产管理大行的转变。工商银行的经营理念与方式是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学习与借鉴的。
综上所述,归纳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1. 虽然商业银行融资效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涉及宏观与微观、国际与国内等方面,但其所处的实体经济环境对其作用最大。由于我国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加之在近5年中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使我国银行业在世界上正逐步走向一流,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融资效率整体较高。
2. 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在此时不应盲目地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保持资产质量,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以此来获得较好的融资效率。当经济由衰退步入复苏时,银行可以顺应形势扩充资本,以获得较高的融资技术效率,但由于资本的补充与资产的构建存在时间差,此时的融资规模效率通常不高。应该注意,无论何时,银行资产的质量是其关注的重点,这不仅有利于个体银行自身的发展,对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更是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综合之前对实证结果与影响因素的分析,文章从以下角度给出提高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融资效率的相关建议:
(一)保持稳定增长的经济环境
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环境会为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间接促进银行业市场的不断进步。要不断促进银行融资效率的提高,必须坚定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金融市场建设。
(二)控制利率风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变化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而且对于以吸收定期存款为主要可用资本来源的银行来说,它的影响因其存贷结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当利率升高时,在长期存款的存续期内,保有正缺口的银行利润上升更快;而从长期来看,在超过长期存款的存续期以后,保有正缺口的银行利润反而下降更快。当利率下降时,情况则相反。由于我国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银行对于存贷款利率只有一定程度浮动的选择权,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掌握存贷款利率的制定权。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促进我国银行运行模式的健全和其融资效率的提高。
(三)更新经营理念,控制资本规模
商业银行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资产的规模与资本的规模同步增加,而不能一味追求规模的过度膨胀。从前面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多数融资规模效率都呈递增状态,说明资本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在银行经营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经营情况、资产负债结构等因素,将资本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银行资本的稳定高效有序运营。
这一点对国有银行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已经处于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水平,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融资效率,就要更新经营理念,着眼于资产运营管理。
(四)稳步推进金融创新,通过收入积累资本
在市场经济中,我国商业银行补充外部资本的渠道比较单一、资金来源缺乏。目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定期存款、发行次级债券以及内部留存筹集长期资本。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容量有限并且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而我国一些中等规模银行资本利润率水平远低于国际优秀银行,银行盈利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推进金融创新,增加中等规模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调整银行业收入结构,对提高整体利润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而提升银行自身资本积累,改善融资速度和质量,帮助银行走出“融资——规模扩大——资本充足率下降——再融资”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2]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科技型小企业 银行融资 策略
在国家不断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扶持力度的同时,我国银行融资策略也在逐渐得到调整。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轻资产运营、规模较小、产品销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等等,导致我国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到充足的信贷资金。因此,从银行融资方面着手,分析研究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同时从当前的融资环境出发,提出能够推动科技型小企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的银行融资可靠策略,引导小企业真正实现科技转型,最终促进科技型小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
一、当前银行融资环境下我国科技型小企业所呈现的发展特征
(一)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不易获得银行贷款
在科技强国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科技创新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那些以研发制造科技创新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相较以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但是当前政府扶持资金并未真正落实到位,非银行贷款等行业的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如风投等行业仅仅在部分地区得到初步发展,这些渠道不能充分满足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普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其技术或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可,那么这些技术或产品就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为企业赢得更为丰厚的利润;但如果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市场反响不理想,则企业将损失前期研发投入的经费从而导致亏损,商业银行作为追求稳健回报的金融机构,遵循流动性与安全性优先于效益性的原则,因此难以主动将信贷资金投向风险较高的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
(二)轻资产运营的特点使得科技型小企业难以获得长期贷款
科技型小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运营的特点,其厂房普遍为租赁而非自有,甚至有些企业的机器设备都由自己的技术人员研发因而难以进行合理的评估测算,这类企业的主要资产为现金、原材料存货及知识产权或专利等,而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对担保方式的限制较为严格,中小企业需要依靠抵押担保或者优质客户的应收账款质押,才能够获取银行的贷款资金。因此,以轻资产运营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只能以管理层的个人资产进行抵押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手中获得小额的短期贷款。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型小企业需要获得大额贷款以及长期性的贷款资金的支持,以此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或者支撑较大的技术资金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型小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短期或者小额贷款融资方式,获取到能够维持日常周转的资金;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长期或者大额贷款,以实现企业的生产性经营,或者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持续性发展。长期贷款或大额贷款偿债的风险性较高,商业银行对于长期的项目贷款采用严格的担保政策及还款来源测算方式。对于那些轻资产即无法提供价值较高抵押物品的科技型小企业,则难以达到商业银行设定的长期借款要求。由此可见,科技型小企业若希望获取长期信贷资金还需要政府及风险投资机构与银行进行合作,联合开展融资业务,实现金融创新。
(三)企业生命周期对银行贷款投向影响并不显著
一般来说,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上述提到的几种企业类型中,除去上文中提到的初创期科技型小企业由于前景难以确定,较难获得银行融资之外,其余几类企业在商业银行信贷政策中并无明显差异。对于一些传统行业而言,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虽然在近些年内并没有进行科技创新,但是凭借其原有的生产基础和市场占有率优势,这类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加容易获取银行的信任,从而成功得到融资贷款资金。这是因为,银行对企业进行授信测算时,主要是以其经营性现金流和能够抵押的固定资产为依据,而衰退型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与发展之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销售渠道和固定资产,因此,银行在对其进行评估时,认为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抵押资产以及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大幅下降的销售收入,也就认定这些企业具有良好的商业信用和较强的偿债能力。所以说,衰退型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而言,获得商业贷款资金的难度不大。而相比之下,科技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规模一般都较小,固定资产比较少,并且其资产种类主要是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商业银行在对科技型小企业进行评估时,无法将其固定资产作为评估依据,而针对科技型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基层商业银行又普遍缺乏具备评估技能的科技方面的专家,因此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评判。这就导致了部分成长期的优质科技型小企业的信贷资金资源被一些处于衰退期的传统企业挤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二、推动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银行融资策略分析
(一)强化市场信用机制,构建融资配套机制
为了改善科技型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为科技型小企业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政府有必要从获取银行贷款的条件出发,强化建设科技型小企业市场信用评估与管理的机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建立市场信用体系,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将企业的税收、财务状况、工商信息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将之纳入到银行征信管理体系中,促使银行能够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另外,还应该做好税收、抵押登记费用信息的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获得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同时降低企业的担保费用。第三,要构建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机制,严格知识产权评估制度,提高知识产权评估及质押登记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科技型小企业知识产权得到有效利用。第四是设立科技产业园区的担保基金,为科技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提供一条新的担保路径。
(二)构建直投+贷款的综合化融资服务
商业银行业务在逐步扩展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银行,并建立了直接投资平台,以进一步发展直投产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直投+贷款的方式,为科技型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适宜的融资贷款服务,并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为科技型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投资支持。对于不具备发展投行业务的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则应该积极参与到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中,寻求与风投相互配合的融资模式,或者直接将用于支持小型科技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给风险投资机构,并监督风投将贷款逐笔投资给科技型小企业,既达到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的目的,又能够分散信贷风险。
(三)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科技型小企业风险应对水平
科技型小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因此,科技型小企业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合理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商业银行应该协助科技型小企业,做好贷款监督管理事宜,做好对市场情况的评估和预测工作,以此提升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商业银行融资团队
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倾向于招聘应届毕业生,各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仅在银行总部的行业研究部门工作,且较少直接接触基层行的信贷业务。事实上,商业银行可以在分支机构聘任兼职的科技人才作为融资顾问,以便于更加科学的评判科技型小企业发展趋势及技术优势。
总结
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型小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商业银行应重视科技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构建适合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科技型小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钒,钟书华.国内创新型小微企业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