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25: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能源技术创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平均每十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辉煌的经济奇迹背后却是能源的大量消耗,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高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国,中国主要以能源拉动的经济增长呈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特征[1]。当前中国提倡科学发展观是被实践证明的确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纵观当今时代经济增长的主题是提倡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低碳经济,是基于一国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优化能源利用的结构,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CO2等)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是科学的经济增长观,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目前人类生存的空间状态主要表现之一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这种变暖趋势的危害后果相当严重,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的环境空间,这在相当多的经济实验和经验研究中已经得到检验。经济哲学强调逻辑的一致性与理论应用的合理性,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经济增长哲学,表明生态经济符合人类生态系统循环规律。科学发展观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态哲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2]。经济研究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实质是经济长期的稳定和理性的增长,这种理性通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增长得到体现。
从经济增长的未来道路来说必然要从以人类自我欲望为中心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以整体生态系统为中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转变。只有这样的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理念,因为科学的增长从经济哲学意义上说也是建立在生态科学技术创新、生态伦理学进步与经济低碳增长模式的和谐与统一之上。
2能源利用循环系统与经济可持续增长战略能源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被喻为经济增长的“血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类目前利用的能源分类来看,当前世界对能源的依赖主要还是石油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没有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那么这对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将是极大的挑战。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经济增长快速所表现的矛盾已经相当严峻。结构问题,还是结构所造成的后果更重要?为了分析这种后果,有学者以罗默的“增长阻力”作为分析框架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分析能源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效应,结果发现能源禀赋对三个不同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阻力各不相同[4],这种不同造成的后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二是由于这种阻力的存在影响能源的利用效率,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与扩散,造成的后果将是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资源禀赋不同必然对宏观经济增长产生一种非行为性阻力,在考虑生态平衡与供需平衡的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引导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同机制相当重要,这种协同机制可用相关的变量来衡量并得出相应的协同系数,作为能源战略实施的绩效评价,具体原理可参考图1的区域能源战略的协同机制作用路径[5]。3能源技术创新与经济理性增长的框架变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增长视角提出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系统框架,创新能源经济增长的理念。构建的研究框架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应用到能源技术创新中去就是能源经济理性增长的方向。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清能源经济增长系统框架内核心变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找寻相对应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措施以利于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
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84研究表明当前中国能源结构矛盾根本在于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资源禀赋约束下能耗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和经济增长对油、气的需求不断上升。这种矛盾所造成的结果已在近年来煤炭过剩开采所激化安全事故、油价的不断上升和全球气候加剧变暖的趋势中得到显示。尽管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深化检验,但是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增长方式。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唯一出路是调整供给结构,通过减小煤炭比重,加大油、气比重,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达到实现能源供求平衡、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比较利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目标。但是能源替代效应实质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系统破坏,因此这种能源的替代所形成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可能是有利的,但并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增长理念。
这是否是最优的实现的经济增长路径也值得讨论。中国能源生产利用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能源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向受政府调控明显,煤炭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3],如果能源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那么路径依赖一旦锁定,产生的马太效应将是加倍的后果。于是,我们要问,能源经济可持续增长问题是否仅仅是能源产业能源经济增长的理性化。所以说构建的框架对促进能源产业的更好升级、能源技术的创新、实现能源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升级以至宏观经济的理性运行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图2研究框架与变量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具体的概念框架与变量如图2所示,框架内的核心变量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电力消费量作为基础变量影响地区生产总值和单位GDP电耗。为了使能源可持续增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这些核心的内生变量必须存在协整的关系,如果这个循环的系统之间重要变量偏离了协整,必须加以修正,使之良好运行。同时,也要研究变量间的具体机制,找到它们之间的微观作用机理以利于系统的优化。研究框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方面:一是找到能源消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二是检验它们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之间是否存稳定的均衡或协整关系;三是能源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不是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变量之间是否形成优化的能源经济系统;四是通过理清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从而实施符合能源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制度设计与治理政策。
“在我的记忆中,在技术领域,我们看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能源计划主任恩尼・摩尼兹(Ernie Moniz)这样说,“是时候采取规模创新、政策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了。”
受政治政策的影响,能源行业的发展一直缓慢,摩尼兹指出,改变这种局面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在几近崩溃的金融市场已经艰难的建立了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而这将需要政府在清洁能源领域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如果我们找到了可投资的替代能源,政府将不得不把一些资金投入进来。”巴克莱资本总经理罗斯福说道。
汽车,路在何方
“交通运输行业的‘脱碳’步伐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卡塞萨夏皮罗集团管理合伙人约翰-卡塞萨(John Casesa)认为,经济衰退已大幅削减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收入,而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减缓技术创新的步伐。
“我认为这是不可阻挡的,目前清洁能源是社会变革的需求。但受经济影响,即使一些东西原本很快就会被接受,目前也将需要更长的周期。”卡塞萨举例说,如果现在大汽车制造商被允许破产清算的话,对拥有新技术的小公司来说,将不得不“填补这个大窟窿”。
政策上的艰难
许多发言者都赞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定价的设想。奥巴马政府已经要求制定超出部分交易制度,大型排污者必须购买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它的意义在于,这部分收入可用于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
Entergy CEO韦恩・伦纳德(wayne Leonard)认为,美国政府应当增加在技术研究上的资助,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发电厂,也就是所谓的碳捕获和储存。不过他指出二氧化碳管理条例或将能推高电价。
美国议员杰伊(Jay Inslee)也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法规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哪怕真的提高了电力的价格,也比无所作为更有意义。他表示,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一些经济问题,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因干旱而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同时企业也都在抱怨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等成本过高。
“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减少因碳条例给电力价格带来影响的可能性。”杰伊说,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条例,对节约高效的公共事业给予奖励,这可以减轻电费增加的负担――即使电费价格上升,电费账单也可能不会增加。
在公用事业方面,美国正努力通过一项能源法案,今年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一位观察员指出,具体的细节是如何尽快使新能源技术获得通过,并将这些政策的结构进行区分。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优化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77
1 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力度。目前,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逐渐降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新能源汽车不论是在技术、设计还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都比较高,另外还有后期更换电池而产生的费用使得很多消费者都放弃了购买新能源汽车,因为成本太高。很多发达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过程中纷纷出台了很多的政府扶持政策,覆盖了整个汽车产业链,而我国在此方面却只侧重示范运行整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相关政府扶持政策少之又少。为了能够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国家必须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1]。政府部门要给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新能源汽车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相关政策,降低成本,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得到协同发展。
2 仔细划分汽车产业市场,抓住消费者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受到了自身技术性能、价格和相关配套设施方面的约束,导致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和适量还是很少。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仔细划分市场,充分挖掘市场中隐藏的消费者。为了能够抓住消费者,企业应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补贴,签收后服务合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分为公共服务用车市场、汽车租赁市场、公务车市场、出租车市场和集团用车市场。其中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应该积极推广汽车租赁的服务,在适合的区域范围内使用新能源汽车,将租赁汽车的消费者逐渐转变成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购买规模,有效满足市场经济中的需求[2]。
3 尊重汽车产业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尊重汽车产业市场的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发展产业。越过混合动力汽车,对纯电动汽车进行跨越发展,这种战略导致忽视了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但是,纯电动汽车也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视力度不够,再加上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驱动技术发展的不是很好,阻碍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良好发展。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想要将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良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尊重市场的规律,优先发展混合动力技术,加强对对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和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足发展。
4 建立强制性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资金补贴,应该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市场制度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只靠政府部门的资金补贴,而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体系的保护,可能会导致汽车企业缺乏研发的动力,很容易形成技术垄断的结果。将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性的引入,能够将企业销售和生产的责任明确开来,从而促使企业加大产业的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而促使企业能够生产出品质好并且成本低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帮助政府部门制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的燃油汽车的销售、生产、排放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强制实行限制性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汽车尾气排放方面的法律法规[4]。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吸引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促进其发展。
5 加强宣传,提升消费引导的效果,吸引消费者
企业要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宣传,有效提升消费引导的总体效果,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兴产业的创新产品,虽然国家和政府以及汽车企业都已经人尽皆知,同时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普通消费者对其严重缺乏了解,因此,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汽车企业抓住机遇,携手共同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比如广告宣传、汽车展览会、赛事在赞助活动以及乘车体验等,要注重宣传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的作用,促进广大消费者能够更多的了解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让消费者更相信新能源汽车的凄凉和安全性能,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同时,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保持与环境保护相融合,提升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无形当中加强对广大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购买新能源汽车不单单是一种环保的行为,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5]。
6 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深度关注的问题,很多国家纷纷制定出很多的环境专项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产业。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完善相关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仔细划分汽车产业市场,抓住消费者,尊重汽车产业市场规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加强产业市场的监督,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强制性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升消费引导的效果,吸引消费者,有效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建龙,王宏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模块化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04):508-518.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专业建设 新能源 节能照明 高职教育
课 题:本文为广东省高职教育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紧缺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JD201384)成果。
“低碳经济”致力于发展其他清洁能源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能源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特征显著。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现在降低40%~45%,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当前的基本国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重申了“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低碳经济直接带来高技术人才的缺口、专业人才的匮乏。未来几年内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电动汽车、LED节能照明灯具等为代表的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相关专业,将更加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青睐。2008年以来,笔者学校开始筹建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2010年正式开始招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特别是经历了光伏产业发展低迷的考验,我们对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创办的一般规律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创建特色新专业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创建新专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项工作需要统一规划、协调。高等职业教育新专业的设立,要依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形势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谋求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市场和就业机会。既要看好产业背景的发展,又要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和特色,把握专业设置和拓展的重点和切入点。
1.要解决新专业的定位问题
高职新专业的定位包含以下几个要素:地区产业背景、师资水平、学生与家长意愿、市场前景、技术难度与技术复杂度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由于地区产业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不同,学校的办学优势、学科基础不尽相同,培养目标也不一样。新能源应用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大类专业,目的是培养新能源与照明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新能源应用技术分为两个主题,主要研究风电、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以及节能照明领域的工程问题,包括规划设计、制造施工、工程管理、产业经营、统计运筹、金融财务与售后服务等,其涉及的学科与行业之广可见一斑。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办出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独辟蹊径,确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顺德是家电之都,有较强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经过两年多的市场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学校的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应该以节能照明与新能源产品开发为主,着力于新能源下游产业,侧重于太阳能路灯、逆变器、LED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设计、安装维护、产业运营与工程管理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电、机械、制冷、通信与电气自动化行业的优势,在太阳能路灯设计、LED照明产品设计方面形成特色,并逐步在照明系统设计、新能源工程应用等方面形成新的增长点。
2.就业市场分析与毕业生职业岗位定位
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市场发展变化的“函数”。我们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市场分析:一是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态势与走向,国家新能源与节能照明相关的宏观政策导向;二是中观经济环境分析――华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行业布局的组合与分解,特别是佛山市与顺德区的相关产业政策、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纲要;三是微观经济环境分析――地区企业的主流产品与技术要点、岗位供求及其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兄弟院校相关的教育市场分析等。
顺德正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传统产业谋求升级换代,而新兴产业也在加紧培育当中。目前,顺德的新兴产业取得突破:部省共建OLED产业基地、彩虹集团OLED项目落户顺德;富信电子与中科院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半导体发电;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落户顺德,与中山大学合建光伏研究院等。经调研,在本校学生就业的珠三角地区有新能源相关企业3000多家,节能照明相关企业近万家,其每年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量在2000人以上。由此可见,本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即使在光伏电池制造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控制器、逆变器、节能照明领域也足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3.课程体系建设
在明确了新专业的定位和切入点以后,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学校采用通专结合的课程模式,包括职业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
(1)职业素养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方面的课程组成。其中大多数课程是全校统一规定好的,一般不可调整和改变。本专业通识选修课程主要是市场营销与生产管理。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技术基础课(课程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电子产品制造工艺、C语言编程、单片机技术初步、电子线路CAD、PLC编程基础等主干课程)。
(3)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专业核心,体现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与学科发展建设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与风光发电子模块(课程主要有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设计、先进能源技术与风力发电原理)、节能照明子模块(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现代平面显示技术、LED照明工程与施工)两大必修子模块。选修课设置主要体现专业前沿与行业发展方向,课程主要有:前沿知识讲座、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动机与控制原理、ERP软件应用、创新方法概论等。
(4)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平台,是理论学习和创造性研究、开发、设计的结合点。因此,实践教学成为三年教学进程的主线之一,实施“全过程、递进式”培养,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行业企业参观调研和现场工作实践,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专业技能。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电子线路CAD实训、社会实践、开关电源与LED驱动课程产品设计、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维护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新能源应用技术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是多学科结合的交叉性、边缘性专业。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要抓住重点核心课程,逐步形成本校的特色优势,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教学计划、大纲进行补充、完善和修正。
4.师资队伍、实验室、教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专业创办的重点,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照明工程与施工等方面的师资缺乏;在施工、统计、营运、维护等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弱;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生产运营管理、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等方面有较强的基础。我们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调配全校的师资力量,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将新专业的师资增加了8人,老中青结合,高中初级职称搭配,改善师资结构,形成师资梯队,为新专业建设打好了基础。
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校企合作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之一。本专业实验场所面积较为充足,实验环境良好,学校为支持新专业建设,投入资金300多万元,新建开关电源与LED驱动技术实验室、新能源发电技术实训室,加上原有的PLC技术实训室、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室、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电动机控制技术实验室等,形成了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体系。大部分专业课程都在实验室上课,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这些措施为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建立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舞台。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了有效完善的管理机制。一是联络人制度。配备专任教师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联络人,负责双方沟通,同时利用学校资源,整合多学科力量帮助解决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问题,攻关各类技术难题等。二是校企合作机构设置。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实验与生产设备资源,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三是创建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实现智力因素与生产要素、教学环境与现场工作环境的有机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密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就业市场的双向联系,发挥企业顶岗实习对改善就业的促进作用。本专业先后与彩虹集团佛山平板显示有限公司、美的照明、国星光电、高迅电子、海信多媒体、盈科电子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5.科研与校企产学研合作
新专业的发展壮大,高职专业品牌的确立,培养品质的提升,取决于参与及服务于行业的程度,取决于专业在行业的科研技术实力与地位。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努力贴近行业需求,提供技术支持,营造技术优势,以此提升行业水平,增强行业竞争力,并为自身资源扩展、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赢得生机与活力。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逐步实现三个领先――“实验条件领先,技术水平领先,教学方法领先”,实现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的整合,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和贡献率,拓宽发展空间。加强新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的结合,积极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运行和质量评估工作,反馈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情况。以逻辑线索和市场性需求线索为依据,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
新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新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其相互关系
二、创建新专业的资源整合
1.教学资源整合
新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其他相关专业的支撑。学校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通信技术、电气自动化、智能家电、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这为新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部门协调
新专业的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职能部门的共同任务,离不开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支持。以科研工作为例,可以围绕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组织协调相关学科专业,如机电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通讯、经济管理等,以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安装,LED照明系统设计安装,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生产、管理、通信、设计、监控等为研究重点,发挥特色优势,在为新专业创建服务的同时,为学校的科技工作培育出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对科技处的组织、协调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专业建设涉及教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高职研究所、图书馆等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把握新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把新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新专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新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作,需要锐意进取,脚踏实地。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
1.课堂教学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高职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能在现代企业中,适应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行机制,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制造、管理的各类工程师(如PE产品工程师、FE设备工程师、QE品质工程师等),更进一步,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工程人才与社会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考核要改变传统的一考定天下的做法,结合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思维,设计精细量化的质量标准,用数据说话,用类似ISO的指标体系控制教育质量,同时保持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创造性与精神性仍是评价体系追求的目标。
2.通用技能的培养
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有效团队工作、管理时间以及责任感、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道德等特质通常被描述为通用技能,这些技能成为工作绩效的基础,成为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根本。目前,通用技能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重视。21世纪竞争和变化的工作环境对劳动者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许多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劳动力市场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更需要这些通用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技与制造工艺。高职教育不仅仅要停留在工作和职业技能的层面上,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框架中,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其次是培养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能够生存和取胜的通用技能(比如,礼仪、沟通、创新、团队、外语、自学能力
等等)。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笔者学校在创办新能源应用技术新专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分析了新专业建设过程需要解决的一些核心问题,对其他院校的新专业创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既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集合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传播等等功能;新专业的创办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建设,以教育培训为基础,以科技开发为支撑,以技术提升为重点,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紧密合作,从而赢得良好的就业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广泛的社会赞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教育部要求高校培养互联网低碳等新兴产业人才[N].中新网,2010-03-10.
[3]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R].中商情报网.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我国及国外很多汽车公司以及科研机构,在当前的环境以及能源压力下开始积极研发清洁能源汽车,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新能源汽车主要就是指利用除了柴油以及汽油这些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作为动力供给的汽车。当前正在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有醇类、合成燃料、天然气、空气等作为燃料。
1.新能源汽车种类及特征
1.1醇类汽车
所谓醇类汽车主要是指以乙醇以及甲醇作为燃料的汽车,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就是乙醇,主要是因为乙醇自身的来源途径较为广泛,在制作的技术上也相对完善和成熟。当前的醇类汽车所使用的主要是乙醇和汽油或者是柴油等依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继而加以驱动,这样就不需要对发动机进行改造,同时还能够起到有效的降低污染以及节能的效果,但是这样就需要加大燃油喷射量,只有掺醇率达到或者是高于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应当对发动机的压缩比以及点火提前角加以改变。
因为乙醇燃料自身的空燃相对比较低,对于发动机相关的进气系统没有太高的要求,自身的自燃性能也不是很理想,辛烷值较高,自身的抗爆性较好,汽车尾气的污染能减少至少百分之三十,这样的汽车最早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特公司研发。
1.2二甲醚汽车
对于二甲醚来说,其是一种无色同时又无味的气体,自身的清洁以及燃烧性能都比较好,同时所产生的污染也较少,稍加压制就会成为液体,因此十分适合作为一种新式的能源,使用这样一种燃料的汽车是符合美国加州关于超低排放的标准。日本的NKK公司已经研发出相关的使用劣质煤生产二甲醚的相应设备,二甲醚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很难或者是不会排放出一些污染环境的气体,所产生的NOX往往会比柴油汽车排放的低百分之二十。
1.3氢燃料汽车
众所周知,氢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使用这样一种燃料,燃烧的效率较高,有助于降低燃料的使用量。另外,氢气能够混入到其他燃料之中,继而使得燃料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二氧化氮的排放量有所降低,在各种燃料之中,氢的质量以及密度是最高的,但是其自身的能量目的较低,因此,其自身的不足就是安全以及储存问题。宝马公司一直都在对氢气发动机加以研发,研发出多种款式的氢气发动机汽车。
1.4液化石油和天然气汽车
对于天然气汽车来说,其又被成为“蓝色动力”汽车,主要是以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为主要燃料,其中压缩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点燃式发动机燃料,主要是因为这两种燃料自身的形成较为单一,有较高的纯度,和空气进行混合时能够做到完全燃烧,同时还能够排出较少的一氧化碳,但是其不足就是储运性能较低,着火的延迟期会比较长。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状况
我国地大物博,尤其是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分布的区域也十分广泛,在北京、海南以及重庆和上海等地都是我国燃气汽车的重点示范城市,这些城市在燃油汽车的基础上对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及相关的液化时尤其汽车做了积极研发并进行改装,这些汽车主要是用于出租车以及公交车领域。
我国的山西省是产煤大省,此地的甲醇汽车项目已经有多年的研发历史,当前已经开始进入商业运行的环节,甲醇汽车所使用的燃料系统,不仅能够用甲醇,还能够使用汽油,同时还能够将乙醇作为一种有氧燃料加以使用,这些在黑龙江以及河北省多地进行了推广,另外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乙醇汽油燃料的相应标准。其中山西省使用的甲醇中巴车就是一大成功实践。
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国家也在支持将煤炭作为原料对车用燃料加以制造,通过煤直接或者是间接液化的方式对车用燃料加以制取的项目在我国也得到广泛的推行。在“十五”期间,我国在陕西省以及云南省建立了煤直接液化的示范厂,将煤炭作为原料合成二甲醚或者是石油来作为车用的燃料。
我国对燃料电池进行研究的单位有数十家,但是仍然和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国外往往是将功率在50KW到80KW的燃料电池用于轿车使用,但是我国依旧是5KW。这和轿车的使用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的金属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另外,我国的锂电池水平在国际也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上海车展比亚迪汽车的EI电动车就已经具有相当好的整车动力性能。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能源;创新产出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1-02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自1979年以来,吸引和引进的FDI大幅度增长。引进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85年的19.556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900.3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十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我国本土企业从中获益匪浅,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FDI也使国内市场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每个企业都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即创新之路。
但并不是所有研究都支持FDI对东道国正溢出效应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正溢出效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有些区域甚至出现负的溢出效应。在国内,很多学者也多溢出效应进行研究,并且发现正溢出效应是主流趋势,并且FDI对中国专利申请有明显的正溢出效应。
本文先以 FDI 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事实依据,随后着重分析了 FDI 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然后试图通过构建包括区域R&D投入、FDI、能源的内生增长模型,探讨能源对区域创新产出和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2FDI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产品技术、管理技术和研发能力从外商投资企业内部向东道国企业非自愿扩散的效应,促进了当地技术和生产国水平的提高,而跨国公司又无获得全部的收益,它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国内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技术溢出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示范和模仿效应、市场竞争效应、企业关联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东道国配套企业的带动效应。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内市场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给我国经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和体制的转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在跨国公司与外资获得了国内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我国某些产业的同时,我国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却进展缓慢,甚至在一些产业形成了严重的技术依赖。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采取技术控制策略以防技术外溢。
3能源约束对技术创新与FDI技术溢出的影响
3.1模型设定
4结论
通过推导和实证验证,本文发现FDI仍然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外部推力,只是长期以来,在忽略能源约束作用的条件下,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被夸大了。在限制引进FDI的政策时,不但要考虑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更要考察FDI 对区域能源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在大力引外资进入的同时,必须正确引导外资企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应杜绝单纯的追求外资数量,而不考虑环境资源成本的做法,限制外资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引导外资流向医药研发、软件开发、能源利用、仪器仪表等高科技部门,发展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1]蒋殿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8).
[2]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40.
[3]王军.外国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国际竞争力[J].世界经济研究,2005.
[4]唐跃军,黎德福.环境资本、负外部性与碳金融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关键词:创新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20-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教材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光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本身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长大后在科学信息领域有所创新。结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几点认识:
1.激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图形复制、旋转时,首先我利用极域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广播《小鸡大家庭》的动画,学生通过画面看到小鸡们快乐地生活,感受小鸡的团结友爱。接着,创设情境:一天早上,天气晴朗,一只小鸡想出去散散步,就沿着一条小路来到附近的一片草地。这片草地真美啊!小鸡都被迷住了。同学们想不想跟着小鸡去看看呢?……下面我们就跟着小鸡去草地上玩玩。最后出示草地图,我在小路上画了一只小鸡。引问学生这只小鸡很想到草地上玩,可是怎么过去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它吗?话刚说完,同学们积极举手,纷纷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并让操作者说出自己是如何帮助小鸡实现愿望的。操作者把思路说完后,老师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这幅图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修改后更完美。接着,让二、三个同学上台修改,并进行画面对比。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质疑驳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善于质疑,就没有创新。教育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生疑、质疑的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驳问,多角度思考问题解答疑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图形复制、旋转时,在学生掌握了复制的基础上,我设疑草地上现在开满了鲜花,景色更美了!小鸡想:如果把它的兄弟姐妹都叫来,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翻跟斗,该多么开心啊!同学们动动脑筋,有没有办法帮小鸡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思考后,有的学生回答复制,于是,我指名让学生上台操作,复制了几只小鸡,突然一名学生举手发问:"老师为什么这些小鸡形态都一样呢?怎样才能画出形态各异的小鸡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操作实践,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有的学生画出了许多形态各异的小鸡,于是,我让这部分学生上台汇报他们的成果。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浓厚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3.鼓励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对于学生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必须大力表扬,使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得以保持和发扬。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FrontPage"软件,不知如何下手,模仿多,创新少,制作出来的网页,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有求异的思想,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3.1 放开双手,让学生自由探索。我把学生成功带领进入课堂之后,让他们在课堂里自由地遨游。因为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告诉学生的东西学生未必能够记住,这些东西如果通过学生自己发现一般都会记忆特别深刻。所以我把课堂"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利用参考书等方法去探索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可以体会到许多东西。尝试到一个知识的发现过程,养成了自己追求知识的习惯,学会了自学的方法。通过多次探索学习过程后,可以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学习知识上升到学习技能。
【关键词】能源;环保;新能源汽车
面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新形势,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将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环境,以期探求新能源汽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分析
1.1 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力组合起来的新型汽车,目前种类很多,有内燃机和蓄电池混合的,有内燃机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有内燃机和液压节能器混合的,有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还有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混合的等等。混合动力汽车具有以下优点:汽车内燃机的最大功率可以根据平均需要来设置,在一般负荷下,汽车处于低油耗、低污染的状态,当负荷增加,需要提高内燃机功率时,可以由电池来补充,当负荷减少时,内燃机多余的功率又可以给电池充电,所以混合动力汽车的行程可以和普通汽车一样;电池可以有效储蓄制动、减速时节省的能量;慢速行驶时,可以关闭内燃机,由电池进行驱动,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内燃机可以有效满足耗能大的空调、取暖设施的需要;电池不会发生过充等现象,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降低了使用成本。但如果长距离高速行驶并不能节省用油。
1.2 纯电动汽车
纯电动汽车是指采用电力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其动力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电机和控制系统构成。纯电动汽车具有以下优点:它更加适用于在城市的慢速行驶;在停止时不发生电量消耗,制动时电机可以化身发电机,对制动减速时的能量进行再次利用;能够减少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所需要的电力可以由其他能源进行转化;结构简单,维修保养的工作量小。但是蓄电池的容量有限,而且一般价格比较贵,此外还需要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基础设施,系统庞大,耗资多。
1.3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指通过氢气或甲醇等燃料与大气中的氧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利用电机驱动汽车的新能源汽车类型。燃料电池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很少,甚至是零排放;燃油效率高,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减少了因机油泄漏引发的水污染;运行平稳,不会产生噪声。但是燃料电池的生产成本比较高,制约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1.4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
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污染物排放比较低,现已成功应用于汽油机。它的成分比较单一,有较高的纯度,与空气能够进行完全燃烧,一氧化碳和微粒的排放比较少,在温度较低时,发动机的启动性和运转性能比较高。但是与液体燃料相比,不太容易运输,发动机的性能也比较低。
1.5 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利用氢燃料与空气进行反应,产生水排放出来,因此,它真正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汽车类型。但是氢燃料电池的成本比较高,氢燃料不易存储和运输,最为重要的是,氢气的提取需要通过电解水或使用天然气,这样就增加了能源的消耗,氢动力汽车的优势就无法显现了。
1.6 醇类动力汽车
由于醇类燃料自身含氧,因此可以提高燃烧效率,一氧化碳的排放量比较低,几乎不存在碳烟的排放。但是甲醇毒性比较大,对人体危害大,而且对物体有腐蚀作用,这些都限制了甲醇在动力汽车中的应用。
1.7 生物燃料汽车
生物燃料做要包括从农作物或者动物脂肪中提取的物质,它能够加快燃烧速度,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它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但是一些物质可能会腐蚀发动机。
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展望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目前已投资大量资金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我国现阶段研究的新能源汽车究竟发展哪种形式还要依据我国国情,必须符合我国汽车长期发展特点,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特点而不同。
我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传统的汽车制造技术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表现在汽车发动机制造技术上,这是我国汽车制造的一个关键难题,目前国内各大汽车制造公司仍然没有突破这方面的技术。而新能源汽车制造是一个新兴领域,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摆脱尾随发达国家的状态,抓住机遇,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变为我国汽车企业取得全球先进水平的一个绝好契机,实现跳跃式发展。
目前阻碍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成本较高。根据市场调查和研究,纯电动汽车在城市内将来会获得一定的市场,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汽车维护成本高。纯电动汽车要想得到较早的上市和推广,电池制造技术是关键。
日益加重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很广阔。
3 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
3.1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结构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发展较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相比之下,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反省并解决。首先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自身角度来讲就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企业之间创新管理上存在问题。新能源汽车创新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当今时代下,并且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而产业化的发展最终是通过市场化来决定的。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依靠政府颁发相关的扶持制度得以发展,是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的科技研发投资政策为主,这在无形中助长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技术自主创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惰性思想,国家的扶持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而不断引进国外技术。但是,我国必须要明确国外在传播先进技术时,在一定程度上是保留的,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全盘售出或者许可给中国汽车企业使用,我国引进来的技术都是表层的,没有深入。所以,技术创新的目标还得靠我国自主研发实现,在引进国外技术时,应重视消化吸收和再创造。
3.2 解决现有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铺平道路
从我国颁发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萌芽发展起来,在发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依然不够成熟,尤其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依然存在问题。我国在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燃料电池寿命太短、可替代新能源来源匮乏等问题,还不被大众所认可。因此,积极解决新能源汽车在研发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其在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瓶颈,还需要汽车厂商去创新、解决。
3.3 汽车企业只有高投入才能加快创新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大型汽车企业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资金上投入份额占其销售额的比重基本都未达到1%。相对国外发达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少之又少,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同期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投入占比一般可达5%左右。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与制造商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采用合理的创新管理的思想,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才能有效提升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实力,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前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