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效的法治实施8篇

时间:2023-07-07 09:2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的法治实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效的法治实施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因;特点;法制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13-02

doi: 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7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高校一直是一个相对封闭与平和的教书育人场所,对于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缺乏较好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这是因为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是由一些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因素引发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危害。这些与高校整体教学氛围非常不相称的突发性事件,已经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分析这些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预防与处置能力,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为这些突发性事件提供一个法律框架,让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相关概述

(一)基本概念。在高校内部,由于一些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引发的不可预知或不可控事件,都可以称之为突发性事件。它们一般不以高校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会对学生、学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即突发性、普遍性、危害性、规律性等。造成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管理方式的滞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等。

(二)几种类型。根据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与危害结果以及学生具体行为,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第二种就是政治类突发事件。第三种就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第四种就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第五种就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其中,第二和第四类属于公共性突发事件,往往需要政府行政强制干预,第五类则属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问题,应该由学校通过强化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解决。第一及第三类突发事件,则属于法律的研究范畴,在此,我们针对这类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制对策。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必要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管理工作中有不少突出的问题存在。这就使得强化法制化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协调机构不够集中,缺乏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协调部门,一旦发生学生突发性事件,很难有较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领导或协调小组或机构,有些也只是临时性质的管理机构,无法有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能力。有时还因为相关的行政领导做出的主观决策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让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情况走人更为恶化的地步。同时,高校还缺乏统一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一旦发生了较为复杂的突发性事件,各个单位无法很好的协调和配合,指挥工作很容易出现疏漏或配合不紧密的情况。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手段来强化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指挥协调功能。此外,还有些高校的保障体制不够健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危情应急预案,但是,在学生突发性事件处理之后又会被闲置在一边,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加之一些高校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还不够齐全,整体的学生突发性事件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二)紧迫性。现行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与完善,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紧迫性。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时间较短,整体的法治化程度并不高。一些法律法规看似内容丰富,实则较为零散,无法发挥出整体效能,也无法应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各个方面。一些诸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标准等都没有明确的提及。当高校发生了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高校往往根据一些现行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无法很好的起到危机前期预警功能。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相关法律建设还处于空白状态,很多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还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突发性事件处理方式较为落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突发性问题。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鉴于以上的一些现行法律缺位,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法制化应对措施,从而在发生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制化管理来提高高校的应急能力,让这些学生突发性事件有一个更为可靠的法律依据与法律保障。

(一)高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法制教育工作。为了积极应对各类学生突发性事件,高校就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高校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编写一些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手册,并引导师生树立起高度的法律意识。高校还可以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预警、控制处理到补救恢复阶段的突发事件管理策略,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

(二)高校应该加大日常教育管理力度。高校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它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他们以学生为本,围绕着学生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因此,各个高校就应该依法管理,尤其是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并进行细化与完善,引导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法制化的框架之下。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学生可以有一个高度责任感,从法律的角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篇2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制度建设

一、依法治校的提出

1999年12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上就依法治校作了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开创21世纪教育振兴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按照章程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新格局。”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因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事实上,“依法治校”源自“依法治国”的理念,又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高校重要的办学理念。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确立高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思路和治校方略,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快速、平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依法治校的内容

(一)依法治校的主体

高校“依法治校”,就是要求高校管理者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高校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体现出法治精神。就“依法治校”的主体——即高校的管理者而言,一般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宏观层面,国家机关以高校为对象,从外部依法管理和规范学校行为的角度而言。主要是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包括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依法管理:微观层面,从高校自身的管理角度而言,高校管理者依法从内部对学校的各项具体事务进行管理。

“依法治校”所“依”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主要指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其中包括高校依据《高等教育法》、《教育法》等上位法制定的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广义的“法”不仅包括狭义的“法”的范畴,还应该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等与高等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治校”既应依据专门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又应依据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般法律。

(二)依法治校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及其他有关文件,高校依法治校的目标是:依法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提高高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现高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这些目标细化开来,高校依法治校包含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第二,建立健全高校规章制度,理顺涉及高校的法律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规范化。促使高校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第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第四,健全救济机制,建立完善的救济渠道,依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第五,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第六,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三、依法治校视角下的高校制度建设

(一)高校制度

制度并不只是限于经济领域,而且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是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如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都在制度的范畴之内。“制度”就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结合现代制度经济学家诺思对于“制度”的理解,我们认为“制度”是一种规则或规则体系,人们依靠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事务。在此基础上。高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法规、规章和章程,以及按一定程序办事的各项规定。

制度与法律有着内生的相关关系:人们普遍认可的。由国家立法机关将之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制度,就是法律。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这是区别于一般制度的根本所在。但是,另一方面,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依据是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高校的规章制度也不能例外。高校制定规章制度必须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其内容和执行程序等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相关规定,不能随意创设,并且都应该纳入到法制建设的轨道上来。

(二)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就是通过组织行为改进原有规程或建立新规程。以追求一种更高的效益。高校内部的制度建设水平和机制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大学发展的每一次质的飞跃和突破性进展。无一不是以大学制度的局部或者整体性变革为前提。现代大学的滥觞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扩展,最直接的动力就是大学制度结构的变迁。那些举世闻名的大学之所以能够大师云集、学术精进、英才辈出、长盛不衰,无不得益于积极的制度建设和合理的机制创新。

在依法治校的总体环境下,高校管理者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建立与健全高等学校的制度体系。使学校的每项事务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办理或处理,真正做到正确配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通过法律的形式彰显大学的本质和理念,从而达到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声誉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转贴于

目前,许多大学的规章制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各种类型的规章制度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性。或者在内容上互相矛盾,或者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相应的程序规定来保障实施。二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的规章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相矛盾、相抵触的地方。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严重违背了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阻碍了高校管理的效能。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了。高等学校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高度的重视。扎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高校管理者应当更新观念,提高对于高校依法治校和制度建设的认识:

依法治校是我们高校进行管理的一个理念,而制度建设是在这个理念倡导之下的具体实践。作为高校管理重要依据的各项规章和制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制定程序上,都应体现这一理念。高校的管理者对于加强制度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当都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必须从高校发展的战略意义上予以认真对待,

第二,制度的制定程序要规范、合法:

规范的高校制度制定过程一般包括起草、审查、审议与决定以及公布等诸多环节,一般都是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起草,法制工作部门负责审查,经校长(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最后由学校公布施行。

首先,起草工作决定着规章制度草案的质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规章制度草案起草工作开始前,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对拟起草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同时按期编制计划。经过深入地调研和论证,只有那些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的规章制度项目,才可以给予批准并列入计划,之后才能开始起草工作。立项程序中。职能部门还应当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其他有关部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对于涉及教职员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就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其次,在规章制度草案的审查阶段,审查标准应当明确并不断完善。当涉及重大或疑难问题时,还应当邀请有关法律专家给予咨询论证。再次,在规章制度草案的审议和决定阶段,草案必须经校长(院长)办公会议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议。经审议通过的规章制度必须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

第三,作为规章制度的制定者。高校还应当对规章制度的解释和适用范围进行规范,保障规章制度真正得以实施:

一般而言,制定出来的制度的文本形式本身已经确定了适用范围。但是随着高教事业的发展,高校在具体管理事务中面临着很多新的情况,给这些新情况明确适用依据和作补充规定时,应当由学校负责解释。另外。高校在对规章制度进行解释和规范适用范围时,应当明确规章制度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对一些特殊的适用范围也应当给予规范:新的规章制度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的规定等等。

第四,高校还应加强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以保持规章制度的生命力。

加强规章制度的清理工作,对于保证高校规章制度体系与法律体系的统一性,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性,及其本身的协调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修改或者撤销那些内容不适当,已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或者是那些不符合制定时候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规章制度:废止那些因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规范对象消失,或者超过适用期,或者主要内容与后来施行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

篇3

关键词: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33-02

一、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统编教材缺乏

根据调查,全国仅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了关于石油化工类高职高专教材,但是着重于石油产品的炼制加工工艺。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方向较多,如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油气储运安全工程等。笔者所在学校以培养面向江苏省或周边沿江沿海化学品码头、油库、燃气输配气站、加油站、加气站等从事油气、大宗化学品的输送、储存与装卸、计量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专业课教师只能选用或参考本科类教材内容组织教学。

(二)校本教材开发能力不足

校本教材的开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目前,我国开设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高等学校只有20多所,笔者所在学校是江苏省内唯一的一所,专业教师缺乏,导致校本教材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在编写教材时,可能不清晰岗位群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岗位能力、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材内容无法体现校本特点等。

二、开展高职院校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校本教材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选择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作为研究方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以往的教育强调同一、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采用统编教材,不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时代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职业化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中去。对高职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的调查与研究,是对校本教材开发理论的重新认识,是对提高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途径的探索,是开发理念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

(二)实践意义

选择以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为研究方向,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自身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客观要求。介于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笔者所在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江苏省特色专业,其中精品课程群建设必不可少,而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教材的建设。对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实效性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校本实效性教材开发思路

(一)研究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提高教材内容本身的实效性

开发校本教材时要注重产教结合、体现标准,这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申报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原则之一。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的相关能力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及《油品储运调和操作工技能鉴定标准》,确立高职油气储运专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能力要求,架构校本教材的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这样,教材内容才能体现行业发展要求,才能满足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需要,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教材。

(二)研究专业教师“三师”型的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教师队伍教材开发能力

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最重要的参与者,涉及教材编写和课程传授两个环节。“三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很强的职业指导能力,这正是本专业教师所缺失的。通过社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与要求,确定专业教师“三师”型的职业能力标准,才能促进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去,并且以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研究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提高教材管理机构管理的实效性

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后期的维护上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就需要实行完整的P―D―A―C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管理模式。应研究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将质量管理指标量化,设置权限比重。这样,一方面使校本教材开发团队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使教材管理机构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材审查、验收、评价工作,提高教材管理的实效性。

无论从现有国家政策的倾斜,还是从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发展、教材的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考虑,提升高职油储类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研究很有必要。实效性教材建设任务既紧迫又艰巨,而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确保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会军.高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效性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多元智能;创新能力;职业指导;途径与方法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已向“大众化”教育趋势发展。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单独招生,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文、理科750的满分已降到200分以下。生源质量的日益降低和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之间的巨大反差,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产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两种现象表现越来越突出,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提高职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一、问题的提出

近期笔者对某高职院校2009-2012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详见下表:

调查数据显示: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下降如:法律文秘;有些专业就业率逐年攀升如;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些专业就业率保持平稳。数据反映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但在实质意义上的高质量就业,应该比现在所看到的数据更让人担忧。高职院校就业率不高,与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不高是分不开的。就业率不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存。

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为许多高考生园了大学梦,但也给职业指导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根据自身生源的现状,与时俱进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就业指导培养目标。学生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职业指导课程理论多,实践动手能力少,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都因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而引起。

(二)职业指导课程设计不合理

各高职院校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且课时量太少,一般只开设40-60个课时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于就业指导课是每个班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老师少,学校只能选择合班上公共课,不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职业指导,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了解程度低,对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联认识不清;自我定位不客观,对个人智能优势认识模糊,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方法无所适从。据权威机构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的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仅为76.37%。

(三)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与学校就业指导的培养密不可分,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就业指导老师,很难培养出高质量就业的毕业生。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老师大多数是从招生就业处、学工处、团委等及辅导员队伍中派出,这批人员对指导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就业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就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影响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科学制定职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

依据高职院校生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培养目标非常重要。培养目标制定得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职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高低。通过对培养目标的实施,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能准确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对应的行业、职业情况。能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特点,职业的特点及社会环境,了解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了解求职择业的基本知识及就业市场的基本信息,能把握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较新的创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2)能树立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3)能培养职业规划、求职择业、创新创业等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意识不断增强,现有的职业指导课程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学生的要求。现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只能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对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专业技能、技巧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方面的课程却很少。

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应增设“多元智能”和TRIZ理论等课程。“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智能潜力,TRIZ理论课程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多年研究和观察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会在某种文化情景下被激发,去解决问题或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要素构成,八种智能的不同组合,能产生多层次的复合人才。我国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倾向单一智能。文科、理科重视的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艺术类的招生只重视音乐和空间智能、体育类的招生只重视肢体运动智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可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有不足之处。开设多元智能课,可以培养学生的组合智能,激发他们多种智能的发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的智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只有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若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开设TRIZ理论课程,通过对TRIZ理论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职业指导工作高质量有效途径与方法。

TRIZ理论是1946年前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通过对250多万份高质量的发明专利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创新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创新与发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TRIZ的含意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用原俄文字母的缩写转换成拉丁字母而成的。TRIZ理论体系包含九大方面的内容:①技术系统进化法则;②最终理想解;③40条发明原理;④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平矛盾矩阵表;⑤物理矛盾分离原理;⑥物—场模型分析;⑦76种发明问题标准解法;⑧发明问题标准算法(ARIZ);⑨物理效应和知识库。

70年代以前这项技术对苏联科技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列为前苏联的高级机密,苏联解体后该技术流传到欧美国家。目前世界500强企业运用该项技术发明了许多高质量的专利产品。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能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智能组合优势,消除自卑感,授课时间从大一开始到大二第一学期结束。学习《TRIZ》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的信心,并用TRIZ技术去解决创新工作中的困难,这将大大提高学生成就感和知名度。授课时间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三年)。《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可按原计划安排执行。

(三)职业指导老师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关键

高职院校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老师是关键。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保证。如开设《多元智能》课程,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指导老师首先必须具有多元智能,老师的某项智能的展示将为学生发展该项智能起到楷模的作用。老师运用TRIZ技术解决创新问题的范例会增加学生对学习该项技术可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员应该是学生的专业职业顾问,在就业咨询、职业定位、职业心理测试、求职技巧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和帮助。因而,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知识,特别是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经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知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具备合格的职业指导师资格,才能胜任这项职位。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TRIZ创新理论以人为本,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现职业指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根里奇·阿奇舒勒.寻找创意 TRIZ入门[M].陈素勤等译.科学出版社,2013.

篇5

 

软件在当今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到软件,质量是关键。质量是软件的生存之本,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是软件企业竞争实力的表现。下文将就如何高效高质的进行软件开发展开探讨。

 

一、软件体系结构及工具的选择

 

软件体系结构是指一个软件系统中的高层结构,其主要特点有:(1)抽象性。软件体系结构不涉及具体的系统结构(比如是B/S还是C/S),也不关心具体如何实现。(2)兼顾性。软件体系结构必须能够响应系统指令的功能。这要求在设计时,兼顾考虑系统的动态行为。(3)全局性。已存系统的共容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的是系统将来的伸缩性和延展性。所以必要时,要在多个不同的目标方向中权衡。根据定义,软件系统结构由计算部件和部件之间的交互两个部分组成。软件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体系。

 

再来探究一下相应的工具。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基于UML的CASE工具是最好的工具。当前流行的Rose很适用于分析和建立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具体编码时,需要用到版本控制工具,MS的SourceSafe是用于版本管理和项目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具体的开发工具虽然很多,但是如果是一个经验老道的程序员,一定会选择VC,因为它会给你绝佳的面向对象的编程的体验,这是VB,Delphi,PowerBuilder无法达到的水平。至于数据库模式的构建,Sybase的S-Design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我们还需要为文档编写建立若干模板,这样有助于开发人员依照模板编写规范的技术和说明文档。最后,当开发人员不同在一地时,可以通过建立邮件列表的方式,借助邮件系统讨论开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分布式”、“并行”和“面向对象”是计算机业的流行术语。由此也充分证明了“面向对象”这个概念在当前计算机业界的地位。当前流行的两大面向对象技术CORBA和DCOM也是最好的佐证。可以说,面向对象技术是软件技术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今,OOP(面向对象编程)向OOD(面向对象设计)和OOA(面向对象分析)发展是潮流趋势,并最终形成OMT(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它的特点是采用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以对象建模为基础,从而囊括了输入、输出数据结构和所有对象的数据结构。并且,在需求分析、可靠性和可维护性这三个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上,OO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基本上解决了在三个环节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面向对象系统应用自底向上归纳和自顶向下分解的方法,通过建立对象模型,能够做到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升系统的可维护性。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现今业界在面向对象建模方面的标准。这里涉及到微软的MSF(Microsoft Solutions Framework)框架。按照MSF理论,系统被分为三个阶段,即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和物理设计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得到对象,并将对象当作主体,从而画出业务框架。逻辑设计阶段就是在概念设计阶段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再分析、整合和删除,目的在于建立各个对象的属性方法及对象间的关系。而物理设计阶段要做的事就是确定开发时采用的框架结构、具体的编程语言和实际需要的服务、组件等。作为一个好的框架系统,MSF的优点是整体结构清晰。

 

三、用软件工程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

 

软件开发人员常犯的毛病就是,在项目初期就经常谈论细节的实现,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因为开发人员偏爱用简短灵活的代码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而忽略了去思考整个系统架构。要做一个好的开发人员,应该把自己从代码编程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更多的从项目或产品总体出发设计软件产品。开发软件产品时应思考的重点问题如下。

 

(一)考虑产品的市场前景。系统分析人员不单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还要顾及市场前景的问题。也就是说,开发软件产品时我们要考虑目标受众是否真正需求我们的产品,并成为产品的忠实客户。这是产品生命力的源泉。

 

(二)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虽然技术不是开发时唯一最重要的要素,但是也不可否认,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设计产品时要考虑采用先进的技术和体系结构。比如,多线程程序进行中各对个部分并行处理,最好采用多线程处理技术。再比如,在B/S结构下能够运行又不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话,那就不一定要用C/S实现。

 

(三)合理进行模块分割。从多层模型角度来讲,系统一般可以化分成用户层、业务层和数据库层三部分,并且每个部分还可以细分。所以,在系统实现设计时,要尽量分割好各个部分并建立其相互之间交互的标准。而在实际开发时,如果确实有必要的话再重新调整。这样做可以使开发人员各施其职。

 

(四)合理组织人员调度。要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考虑每个人员的特长,并根据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配置。同时,要保证每一个开发人员在开发的时候首先完成需要和其他人员进行交互的部分,并且对自己的项目进度以及其他开发人员的进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也要求对人员进行合理组织调度,保证不同部分的开发人员能够经常有效进行交流。做好人员组织调度有助于在提高软件开发的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软件设计的质量。

 

(五)充分考虑产品的实际适用性。开发是一回事,用户用好我们开发的产品又是另外一回事。比如在MIS系统开发中,最简单的操作问题就是当用户数据输入错误时的处理问题;在以流程方式工作时,如何让用户明白自己在流程中的作用,如何让用户懂得利用计算机协作工作也是涉及软件实际应用的一个问题。

 

作者:袁宝 来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年22期

篇6

你们好!

非常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向即将踏入社会的09届毕业生说上几句心里话。首先我代表全体教师衷心地祝贺在坐毕业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向社会,建功立业。

近年来,我们全院师生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发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和“树木树人、行知并进”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四方携手、项目驱动、生产育人”的办学特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在20xx年6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被确定为“全国优秀高职院校”,20xx年8月,成功申报**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作为**院09届的毕业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同学们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亲身领略了学校为大家成才而做出的努力。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同学们毕业后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院这片沃土上,你们已经练就了自己健康的体魄,成熟理智的思维。你们勤奋努力,追求进步,你们以成竹在胸的姿态迎接生活的各种考验。

刚刚毕业,即将走向社会,我衷心的建议每一位毕业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零开始,从小事做起,虚心向他人学习,真诚向实践请教。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社会才是一个大课堂。你们毕业后,面对很多选择,但不管它是否符合你们的专业,只要能发挥你的才能,你就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想各种办法取得成功。我们每一个**院人、我们每一位**院毕业生都应当成为想办事,会办事,还能办成事的人。

今天,在你们即将要离开这熟悉而美丽的校园,准备踏上新征程之时,请别忘了带上全体老师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和祝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人生的征程上,有许多个驿站,只有平时练就过硬的素质,成功的机遇才会属于你。记住: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赋予的,其他的一切都要靠你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我们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进步,期待着你们的捷报频传。

希望我们师生常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希望你们一如既往的关注学校发展,学校就是你们的家;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全体老师欢迎你们!**院欢迎你们!

最后,祝大家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前程似锦!

此致

敬礼

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视角;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分析;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教育改革方面。但是,和发达国家教育工作对比之下,我国在教育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性,无法满足教育事业改革以及发展所需。所以,必须不断拓展、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道路,提升教师素养,以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涵盖“教师专业”、“专业发展”两类:教师专业是指教师职业和教育,更加侧重于制度、体系等促进教师成长以及职业成熟的教育;专业发展是指人员从非专业向专业的转化过程,更加侧重于理论。而本文所着重分析的是专业发展,涵盖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所获得的发展、教师在目标意识以及教学技能全面的进步等。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知识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内涵,并逐渐凸显其价值,而专业发展是否成功前提是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所需的知识,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自身的发展。就知识管理而言,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自身建立的目标所进行的知识资产挖掘。而管理的知识涵盖显性的文本知识以及隐性的主观知识。

二、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就知识管理理论对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注重显性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意识。1.注重显性知识的整合既往教学工作中,个别教师有知识管理意识、指导思想不足等表现,经常出现知识资源无序的表现,直接导致部分有价值的资源共享以及利用不足等情况,知识流失明显。就教师而言,需要在综合个人知识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零散知识的整合。2.注重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教育行业涵盖很多的隐性知识,所以就教师自身而言,要求其能够充分的表达相关显性知识,还要对潜藏的隐性知识通过语言着重表达。同时,隐性知识是其内在观念,更是潜意识知识,可以成功进行教育行为引导,进行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并发展成共享的知识类型。3.注重教师知识交流与共享意识就知识管理自身而言,其属于实现知识获取、积累的一个过程,所以在进行知识转化以及共享期间,必须借助人脑加以加工和处理,最终衍生成为全新的系统知识。知识管理转化中,主体是人本身,但是每一个人在知识面以及经验、视角、思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并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三、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就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其面临的问题表现在专业意识不强、双专业失衡以及培训内容不系统三个方面,包括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有效更新、教育专业性缺失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1.专业意识不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专业化发展包括两个载体,即学校以及教师个人。所以,要求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专业化发展,注意其自身的发展是兼具根本性、全局性、终身性的概念,也要求管理人员侧重人力资源工作,并非开发、拓展。另外,很多高校并未重视不同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情况,仅仅要求教师从自身出发解决问题,但是很多教师无自主发展意识。2.双专业失衡教师专业化,不但涵盖了学科性质,也涵盖了相应的教育专业性。所以,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期间应做好教师的职前培养工作,为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然而,教师教育工作更为侧重的是学科专业性,忽视了教育专业性质,造成了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双专业失衡问题,并逐渐在职后表现的更加突出。另外,就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教师群体涵盖多种类型: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师范类学校毕业、综合性大学毕业。任职中的诸多教师虽有扎实的理论性功底,但对比年轻教师,则有知识老化以及教学观念时代感不足、创新不足等表现。师范教师接受了多年的知识教育,缺乏实际教学训练,最终造成理论、实践脱节的表现。接受综合性大学教育的年轻教师,其教育专业理论、实践不足表现明显,并在岗前培训中无法从容应对的表现。3.培训内容不系统当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均被列入到师范教育系中,造成教师教育名存实亡的情况,因此很多师范院教师教育侧重的是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即便部分师范大学建立了教师培训机构,也无法改变大局,整体作用不大。另外,很多高校教育培训仍旧片面性的注重岗前培训,此教育模式局限性明显且内容不全,根本无法满足当前教育工作所需。

四、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该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想要实现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强化,即终身学习目标的树立、专业自主性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的构建,详细对策总结如下:1.终身学习目标的树立教师专业化本身是终身发展,所以终身学习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是前提。随着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另外,高校教师需要建立积极的理想、追求,在不断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2.专业自主性的强化所谓专业自主性,即自律性学习,也是一种律性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进程所进行的合理控制。这种自主性学习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并要求教师自身发挥学习者学习期间的自主性。对于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来说,其必须有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反思能力,实现将知识转化成智力的能力。3.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的构建学校作为整体性的组织,知识库具有整合现有知识,并对相关知识加以分类、加工以及提炼的价值,使知识具有系统化、组织化特点。就其发展核心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相关手段将隐性知识整合成显性知识,对于学校成员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就教师个人进行分析,一旦成功将已学并掌握的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后,就会不断积累知识并完善自身知识,所以要求教师优化所获知识的有效管理。要求教师进行知识存储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重要知识系统构架,并对相关知识进行不断的总结以及梳理工作,形成仅属于自身的独有经验。

五、结语

综合本文研究内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实现知识管理,因为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仍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教师自身综合能力、教学工作开展、教育行业本身发展。所以,为了实现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目标并不断的进行自身专业知识的强化。

参考文献:

[1]白榕.从知识管理视角探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14):137-138.

[2]彭明成,周海英.论知识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85-87.

[3]王彦飞,宋婷.高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及其达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3):94-96.

[4]陈宝琪.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8):154-155,157.

[5]赵勇.论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0):82-84.

[6]朱彬.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47-152.

[7]柴阳丽.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65-66.

篇8

体验式学法从根本改变了“学生听讲记忆背诵机械训练”的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点,是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广泛开展体验式学习活动,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学生视野,改变以往中学思想政治课单一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堂教学方面,形成了一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灌输、练习为主要方法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降低了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效。为此,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高效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实践中亟待探究的课题。

近年来,我校结合福建省级课题《中学政治“体验、探究、感悟、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积极探索体验式学习的有效形式,促进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推进性改革,总结并完善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体验式学习形式。

1热点评说

“热点”是指最近发生、影响重大的国际、国内大事。“热点评说”旨在通过学生自我的探求体验来强化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关注点,挑选热点、热门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评说,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热情。所选择的热点、热门话题,一般可选人们最关心的诸如国内居民生活质量、公平分配、惩治腐败问题,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问题,人世后中国经济运动的态势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观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虽还未定论,却是中学生非常关心,急切想弄清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评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调节学生的身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时事热点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高度统一和知行统一,达到课堂教学方法实用、课堂教学效率高效的目的。

2课堂论辩

我们根据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与认知的程度,配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了“谦让”与“竞争”、“诚信”与“商品经济”、“义”与“利”等主题的论辩,既有利于学生明辩是非善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实现了“体验、探究、感悟、提升”有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3激情引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盎然,则在认识的过程中,注意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思维敏捷,同时,能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坚强的毅力。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教学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兴,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出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力求做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以调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

例如,在对“市场交易原则”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先请学生看教材漫画“朦胧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在教师“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剧场,先招募两位优秀演员……”的活动中,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在一片热烈掌声中,有两位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了。“卖瓜了,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哉悠哉地吃着“西瓜”,“观众”会心地笑着。当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学生观众又感受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学生小声地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看到“顾客”与“卖主”推推搡搡的样子,心急的学生已经“去告啊、去告啊”地嚷出声来。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问题得到合理解决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学生普遍从中这场表演中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而漫画中的卖主故意标价不清,糊弄顾客,毫无诚信可言,完全是一种欺诈行为,应该予以制止。课后学生普遍反映从这种模拟的表演情境中容易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更能学到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4以案说法

知识生活化、问题具体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堂,在政治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实话实说,充分表达个人的真实看法,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中要不断选用一些新材料增强说服力,如能让学生现身说法,那会更有说服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