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平安银行发展前景8篇

时间:2023-07-07 09:20: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平安银行发展前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平安银行发展前景

篇1

一、背景分析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开办“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起,投连险就一直是保险市场中被关注的热点。虽然投连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特别在产品宣传和客户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还是保费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鉴于前两年中国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50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4%,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领域,但是在前两年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面前,中国人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寿在部分试点城市销售万能险,今年3月底,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将顺应市场环境采取积极的进取策略。而其国泰裕丰投连险的推出便是举措之一,中国人寿于2008年4月22日,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中国人寿的首个投连险产品。

二、目前投连险市场状况

1、账户设置情况及投资策略。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根据投资账户的特性而设立三到四个不同类型的投连投资账户。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和客观地研究对比不同类型账户的投资表现,把投连投资账户分为五类,并给予五类账户的详细定义,而投资策略是和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投连险账户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范围:

偏股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是所有投连账户中最为激进的投资账户。

混合偏股型账户:50%-7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有所缩小,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混合偏债型账产:30%-5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较小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所承担的风险进一步缩小。

偏债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其他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因仅有较小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收益。

货币型账户:90%以上投资于货币市场,主要是投资于低风险、低回报的货币类资产,这样保证了投资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因此,这段时间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

除去财险、以及寿险团险产品以外,共统计可公开查询资料的寿险投连险产品账户52个,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都在4个或者5个,较符合前文五类投资账户的科学分类,也易于体现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不同资产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现,也体现了投连险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资者根据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灵活地调整资金在不同类型账户之间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战术性资产配置调整。如果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资账户为主,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单一账户设置,过于迎合投资者谋求短期较大投资收益的心理,这必定存在较大风险,且使投连险的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中外资保险产品对比。

由于投连险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产品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而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连险产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不仅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而且在国内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为公司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寿保费收入就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大关,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资保险公司当中,今年4月下旬,长期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的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泰裕丰投连险,由此可以看出,投连险产品的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投资者对其的正确定位。

目前,根据保监会2007年1-12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表统计,除去存续、养老、健康保险公司以外,中国寿险市场上共有45家寿险公司,其中27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05款,18家无投连险产品;而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1家,只有8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7款,13家无投连险产品;外资寿险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连险产品85款以供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选择,仅有5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地区无投连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比例为79%,而中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公司仅占38%,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投连险市场,以及投连险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销售渠道。

受传统保险模式的影响,投连险产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险通过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连险的强势热销直接推动了银保转型——从储蓄替代品转向投资产品,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外资保险公司率先吹响投连险号角,吸引中资保险公司跟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资保险银保产品创新领头羊的地位。投连险在渠道、缴费额、投资收益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瑞泰人寿2005年初推投连险时,就选择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销售,放弃营销员的个险渠道。后面出现的投连险也都主要依托银行销售,而且,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高,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从这个角度看,投连险是专业化的银保产品。

从投连险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不同银行开发不同产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已占据“先天”优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加快了银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与旗下原有的平安银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银行:中国人寿则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入股安徽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与银行的“姻亲”关系决定了打造专业化银保产品的可能,大都会保险因与花旗银行同属一个集团,在投连险的初次行动中大获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银保投连险产品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将会更近一步拓宽投连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4、产寿险投连险分析。

目前,财险公司也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开发将投连险与财产保险相结合的产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接收和认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开发始于2000年,其在传统财产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功能,因此受到市场欢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发30多个产品,保费余额329亿元。尽管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相比,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步较晚,最初只有华泰保险公司一家开发这类产品,但近一年多来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8家财产险公司开始经营投资型险种,如华泰财险公司的华泰稳健、华泰居益产品,人保财险的金牛、金娃投资保障型家财险,平安财险的平安理财宝以及华安财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险。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统计了目前市场上可公开查询历史价格的105款投连险产品共计160个投资账户,并将其自设立之日起的总收益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涨幅前十位产品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前十位投连险投资账户中,有5个是中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其余5个投连险产品是外资寿险公司的,而涨幅最大的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连险自运营以来,总收益率高达445.45%,同时也是国内保险公司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寿险公司。同时,除平安投连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和瑞泰投连险的平衡型投资账户以外,其余八个产品账户都是属于偏股型账户。

以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的投连险为例,2006年以后各账户的累积收益率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间,分别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而这几次波动的时间点也同2007年证券市场的几次波动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投连险产品对证券市场的依赖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时间段平安投连险各账户以及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情况并同上证指数波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进行比较。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尽管投连险各账户的收益情况低于上证指数的市场表现,但是在几次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投连产品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从而说明了投连产品良好的抗风险性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账户类型来看,根据世德贝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投连险产品的分析报告,2007年偏股型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间,其中招商信诺的“步步为赢”进取型账户(年收益率:78.2%,权益类产品比重:95%~100%)和“吉祥宝”趸缴型积极性账户(年收益率:78.06%,权益类产品比重:95%)在同类型账户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账户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寿成长型账尸(权益比例50%~8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最高,高达94.33%。混合偏债型和偏债型账户由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较少,因此收益相对较低。在这两种账户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别是:瑞泰人寿平衡投资账户(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诺“步步为赢”稳健账户(年收益率24.62%)。尽管投连产品在2007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大部分投连产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比较基准(上证指数+中信全债指数),不过在上证指数几次大的波动中均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性,从而体现出专业理财机构很强的控制风险能力。

6、推出时间背景。

另外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到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时间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以前。而在本文的统计中105个投连险产品的160个账户的设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连险账户都是在2007年设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吸引了保险资金的进入;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

四是投连险在我国经历三个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使得投连险产品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出。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投连险市场在2007年的井喷现象,这既是时机成熟投连险得以接连推出,同时也要看到投连险的急速发展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如:

一是投连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极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历史较短,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

三是由于平安投连险所引起的退保风波影响仍未消退,而导致这一风波的原因是销售投连险产品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等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从而有可能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引起信用风险,这样势必又会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给投连险产品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中国投连险市场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投连险目前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一般来说,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账户之间转换资金,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连险产品只有一个投资账户或者投资账户全部与股市相关联,因此其投连险产品各账户之间区别不大,风险趋同,没有达到设置不同账户以规避风险的终极目的,这也使投保人转换账户以避免或降低损失的愿望化为泡影。

2、某些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润的心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账户设置单一,且大多账户倾向于股票市场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动荡的股市行情之下,投连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投连险账户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与其在股票市场内的配置份额成反向关系。因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购买或投资投连险的信心,对投连险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某些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销售误导,无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保险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会给投连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4、保险公司之间的投连险产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连险产品之间同质性较大,差异较小,突显不出各个公司或者不同产品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金融理财工具中,投连险产品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二是长期的理财规划工具,期限长治二十、三十年乃至终身,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专业的精算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理财规划;

三是用确定的支出保证确定的规划,是中长期理财规划的有效工具。

篇2

一、背景分析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开办“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起,投连险就一直是保险市场中被关注的热点。虽然投连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特别在产品宣传和客户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还是保费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鉴于前两年中国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50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4%,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领域,但是在前两年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面前,中国人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寿在部分试点城市销售万能险,今年3月底,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将顺应市场环境采取积极的进取策略。而其国泰裕丰投连险的推出便是举措之一,中国人寿于2008年4月22日,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中国人寿的首个投连险产品。

二、目前投连险市场状况

1、账户设置情况及投资策略。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根据投资账户的特性而设立三到四个不同类型的投连投资账户。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和客观地研究对比不同类型账户的投资表现,把投连投资账户分为五类,并给予五类账户的详细定义,而投资策略是和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投连险账户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范围:

偏股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是所有投连账户中最为激进的投资账户。

混合偏股型账户:50%-7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有所缩小,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混合偏债型账产:30%-5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较小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所承担的风险进一步缩小。

偏债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其他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因仅有较小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收益。

货币型账户:90%以上投资于货币市场,主要是投资于低风险、低回报的货币类资产,这样保证了投资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因此,这段时间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

除去财险、以及寿险团险产品以外,共统计可公开查询资料的寿险投连险产品账户52个,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都在4个或者5个,较符合前文五类投资账户的科学分类,也易于体现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不同资产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现,也体现了投连险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资者根据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灵活地调整资金在不同类型账户之间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战术性资产配置调整。如果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资账户为主,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单一账户设置,过于迎合投资者谋求短期较大投资收益的心理,这必定存在较大风险,且使投连险的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中外资保险产品对比。

由于投连险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产品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而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连险产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不仅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而且在国内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为公司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寿保费收入就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大关,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资保险公司当中,今年4月下旬,长期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的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泰裕丰投连险,由此可以看出,投连险产品的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投资者对其的正确定位。

目前,根据保监会2007年1-12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表统计,除去存续、养老、健康保险公司以外,中国寿险市场上共有45家寿险公司,其中27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05款,18家无投连险产品;而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1家,只有8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7款,13家无投连险产品;外资寿险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连险产品85款以供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选择,仅有5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地区无投连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比例为79%,而中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公司仅占38%,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投连险市场,以及投连险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销售渠道。

受传统保险模式的影响,投连险产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险通过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连险的强势热销直接推动了银保转型——从储蓄替代品转向投资产品,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外资保险公司率先吹响投连险号角,吸引中资保险公司跟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资保险银保产品创新领头羊的地位。投连险在渠道、缴费额、投资收益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瑞泰人寿2005年初推投连险时,就选择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销售,放弃营销员的个险渠道。后面出现的投连险也都主要依托银行销售,而且,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高,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从这个角度看,投连险是专业化的银保产品。

从投连险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不同银行开发不同产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已占据“先天”优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加快了银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与旗下原有的平安银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银行:中国人寿则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入股安徽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与银行的“姻亲”关系决定了打造专业化银保产品的可能,大都会保险因与花旗银行同属一个集团,在投连险的初次行动中大获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银保投连险产品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将会更近一步拓宽投连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4、产寿险投连险分析。

目前,财险公司也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开发将投连险与财产保险相结合的产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接收和认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开发始于2000年,其在传统财产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功能,因此受到市场欢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发30多个产品,保费余额329亿元。尽管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相比,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步较晚,最初只有华泰保险公司一家开发这类产品,但近一年多来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8家财产险公司开始经营投资型险种,如华泰财险公司的华泰稳健、华泰居益产品,人保财险的金牛、金娃投资保障型家财险,平安财险的平安理财宝以及华安财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险。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统计了目前市场上可公开查询历史价格的105款投连险产品共计160个投资账户,并将其自设立之日起的总收益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涨幅前十位产品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前十位投连险投资账户中,有5个是中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其余5个投连险产品是外资寿险公司的,而涨幅最大的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连险自运营以来,总收益率高达445.45%,同时也是国内保险公司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寿险公司。同时,除平安投连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和瑞泰投连险的平衡型投资账户以外,其余八个产品账户都是属于偏股型账户。

以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的投连险为例,2006年以后各账户的累积收益率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间,分别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而这几次波动的时间点也同2007年证券市场的几次波动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投连险产品对证券市场的依赖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时间段平安投连险各账户以及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情况并同上证指数波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进行比较。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尽管投连险各账户的收益情况低于上证指数的市场表现,但是在几次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投连产品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从而说明了投连产品良好的抗风险性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账户类型来看,根据世德贝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投连险产品的分析报告,2007年偏股型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间,其中招商信诺的“步步为赢”进取型账户(年收益率:78.2%,权益类产品比重:95%~100%)和“吉祥宝”趸缴型积极性账户(年收益率:78.06%,权益类产品比重:95%)在同类型账户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账户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寿成长型账尸(权益比例50%~8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最高,高达94.33%。混合偏债型和偏债型账户由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较少,因此收益相对较低。在这两种账户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别是:瑞泰人寿平衡投资账户(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诺“步步为赢”稳健账户(年收益率24.62%)。尽管投连产品在2007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大部分投连产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比较基准(上证指数+中信全债指数),不过在上证指数几次大的波动中均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性,从而体现出专业理财机构很强的控制风险能力。

6、推出时间背景。

另外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到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时间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以前。而在本文的统计中105个投连险产品的160个账户的设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连险账户都是在2007年设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吸引了保险资金的进入;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

四是投连险在我国经历三个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使得投连险产品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出。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投连险市场在2007年的井喷现象,这既是时机成熟投连险得以接连推出,同时也要看到投连险的急速发展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如:

一是投连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极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历史较短,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

三是由于平安投连险所引起的退保风波影响仍未消退,而导致这一风波的原因是销售投连险产品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等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从而有可能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引起信用风险,这样势必又会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给投连险产品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中国投连险市场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投连险目前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一般来说,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账户之间转换资金,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连险产品只有一个投资账户或者投资账户全部与股市相关联,因此其投连险产品各账户之间区别不大,风险趋同,没有达到设置不同账户以规避风险的终极目的,这也使投保人转换账户以避免或降低损失的愿望化为泡影。

2、某些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润的心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账户设置单一,且大多账户倾向于股票市场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动荡的股市行情之下,投连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投连险账户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与其在股票市场内的配置份额成反向关系。因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购买或投资投连险的信心,对投连险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某些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销售误导,无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保险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会给投连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4、保险公司之间的投连险产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连险产品之间同质性较大,差异较小,突显不出各个公司或者不同产品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金融理财工具中,投连险产品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二是长期的理财规划工具,期限长治二十、三十年乃至终身,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专业的精算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理财规划;

三是用确定的支出保证确定的规划,是中长期理财规划的有效工具。

篇3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开办“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起,投连险就一直是保险市场中被关注的热点。虽然投连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特别在产品宣传和客户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还是保费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鉴于前两年中国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50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4%,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领域,但是在前两年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面前,中国人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寿在部分试点城市销售万能险,今年3月底,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将顺应市场环境采取积极的进取策略。而其国泰裕丰投连险的推出便是举措之一,中国人寿于2008年4月22日,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中国人寿的首个投连险产品。

二、目前投连险市场状况

1、账户设置情况及投资策略。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根据投资账户的特性而设立三到四个不同类型的投连投资账户。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和客观地研究对比不同类型账户的投资表现,把投连投资账户分为五类,并给予五类账户的详细定义,而投资策略是和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投连险账户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范围:

偏股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是所有投连账户中最为激进的投资账户。

混合偏股型账户:50%-7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有所缩小,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混合偏债型账产:30%-5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较小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所承担的风险进一步缩小。

偏债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其他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因仅有较小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收益。

货币型账户:90%以上投资于货币市场,主要是投资于低风险、低回报的货币类资产,这样保证了投资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因此,这段时间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

除去财险、以及寿险团险产品以外,共统计可公开查询资料的寿险投连险产品账户52个,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都在4个或者5个,较符合前文五类投资账户的科学分类,也易于体现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不同资产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现,也体现了投连险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资者根据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灵活地调整资金在不同类型账户之间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战术性资产配置调整。如果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资账户为主,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单一账户设置,过于迎合投资者谋求短期较大投资收益的心理,这必定存在较大风险,且使投连险的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中外资保险产品对比。

由于投连险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产品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而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连险产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不仅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而且在国内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为公司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寿保费收入就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大关,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资保险公司当中,今年4月下旬,长期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的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泰裕丰投连险,由此可以看出,投连险产品的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投资者对其的正确定位。

目前,根据保监会2007年1-12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表统计,除去存续、养老、健康保险公司以外,中国寿险市场上共有45家寿险公司,其中27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05款,18家无投连险产品;而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1家,只有8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7款,13家无投连险产品;外资寿险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连险产品85款以供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选择,仅有5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地区无投连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比例为79%,而中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公司仅占38%,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投连险市场,以及投连险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销售渠道。

受传统保险模式的影响,投连险产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险通过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连险的强势热销直接推动了银保转型——从储蓄替代品转向投资产品,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外资保险公司率先吹响投连险号角,吸引中资保险公司跟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资保险银保产品创新领头羊的地位。投连险在渠道、缴费额、投资收益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瑞泰人寿2005年初推投连险时,就选择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销售,放弃营销员的个险渠道。后面出现的投连险也都主要依托银行销售,而且,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高,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从这个角度看,投连险是专业化的银保产品。

从投连险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不同银行开发不同产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已占据“先天”优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加快了银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与旗下原有的平安银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银行:中国人寿则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入股安徽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与银行的“姻亲”关系决定了打造专业化银保产品的可能,大都会保险因与花旗银行同属一个集团,在投连险的初次行动中大获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银保投连险产品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将会更近一步拓宽投连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4、产寿险投连险分析。

目前,财险公司也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开发将投连险与财产保险相结合的产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接收和认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开发始于2000年,其在传统财产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功能,因此受到市场欢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发30多个产品,保费余额329亿元。尽管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相比,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步较晚,最初只有华泰保险公司一家开发这类产品,但近一年多来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8家财产险公司开始经营投资型险种,如华泰财险公司的华泰稳健、华泰居益产品,人保财险的金牛、金娃投资保障型家财险,平安财险的平安理财宝以及华安财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险。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统计了目前市场上可公开查询历史价格的105款投连险产品共计160个投资账户,并将其自设立之日起的总收益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涨幅前十位产品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前十位投连险投资账户中,有5个是中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其余5个投连险产品是外资寿险公司的,而涨幅最大的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连险自运营以来,总收益率高达445.45%,同时也是国内保险公司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寿险公司。同时,除平安投连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和瑞泰投连险的平衡型投资账户以外,其余八个产品账户都是属于偏股型账户。

以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的投连险为例,2006年以后各账户的累积收益率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间,分别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而这几次波动的时间点也同2007年证券市场的几次波动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投连险产品对证券市场的依赖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时间段平安投连险各账户以及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情况并同上证指数波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进行比较。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尽管投连险各账户的收益情况低于上证指数的市场表现,但是在几次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投连产品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从而说明了投连产品良好的抗风险性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账户类型来看,根据世德贝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投连险产品的分析报告,2007年偏股型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间,其中招商信诺的“步步为赢”进取型账户(年收益率:78.2%,权益类产品比重:95%~100%)和“吉祥宝”趸缴型积极性账户(年收益率:78.06%,权益类产品比重:95%)在同类型账户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账户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寿成长型账尸(权益比例50%~8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最高,高达94.33%。混合偏债型和偏债型账户由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较少,因此收益相对较低。在这两种账户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别是:瑞泰人寿平衡投资账户(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诺“步步为赢”稳健账户(年收益率24.62%)。尽管投连产品在2007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大部分投连产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比较基准(上证指数+中信全债指数),不过在上证指数几次大的波动中均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性,从而体现出专业理财机构很强的控制风险能力。

6、推出时间背景。

另外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到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时间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以前。而在本文的统计中105个投连险产品的160个账户的设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连险账户都是在2007年设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吸引了保险资金的进入;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

四是投连险在我国经历三个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使得投连险产品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出。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投连险市场在2007年的井喷现象,这既是时机成熟投连险得以接连推出,同时也要看到投连险的急速发展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如:

一是投连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极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历史较短,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

三是由于平安投连险所引起的退保风波影响仍未消退,而导致这一风波的原因是销售投连险产品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等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从而有可能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引起信用风险,这样势必又会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给投连险产品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中国投连险市场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投连险目前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一般来说,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账户之间转换资金,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连险产品只有一个投资账户或者投资账户全部与股市相关联,因此其投连险产品各账户之间区别不大,风险趋同,没有达到设置不同账户以规避风险的终极目的,这也使投保人转换账户以避免或降低损失的愿望化为泡影。

2、某些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润的心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账户设置单一,且大多账户倾向于股票市场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动荡的股市行情之下,投连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投连险账户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与其在股票市场内的配置份额成反向关系。因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购买或投资投连险的信心,对投连险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某些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销售误导,无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保险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会给投连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4、保险公司之间的投连险产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连险产品之间同质性较大,差异较小,突显不出各个公司或者不同产品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金融理财工具中,投连险产品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二是长期的理财规划工具,期限长治二十、三十年乃至终身,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专业的精算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理财规划;

三是用确定的支出保证确定的规划,是中长期理财规划的有效工具。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并购重组 中国平安 动因

一、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事件背景

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进行并购重组发展这一经营事件,不仅仅是我国金融行业中的一大盛事,而且对于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都具有非凡的现实影响作用意义。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最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这一种合作方式的实行,来同时优化整合双方的各项经营资源、提升双方的竞争实力,以便更好地抵御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所带来的冲击,从而获得更加长远的良好发展。从相关资料信息中可以看出,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主要可以被概括为:1、2010年5月份,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作为深发展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新桥集团发行H股2.99亿股,至此中国平安公司占有深发展公司总股本的16.76%;2、2010年6月份,深发展公司向中国平安公司旗下的平安寿险公司发行股票379580000股,每股的价格为18.26元。至此中国平安持有深发展的股份为29.99%。

二、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动因分析

(一)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宏观动因。

1.更好地适应竞争力日益加剧的金融环境

作为银行业发展主体的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为了未来能够在日益复杂金融发展环境中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冲击力,通过整合优化经营发展资源来增强自身的综合经营实力和竞争能力水平,在对各个方面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之后,做出了双方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合作的重大经营发展决策。可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竞争力巨大的金融经营环境,谋求更加长远的良好发展是中国平安公司并购重组深发展公司的一个重要宏观动因。

2.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对银行业发展的政策要求

国家金融行业发展的政府管理部门也是大力提倡金融行业中的企业单位要具有预测意识,面对复杂动荡的经营环境,积极实施改革创新升级、提高合作意识。所以,不管是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发展政策要求,还是为了企业本身未来更好地可持续良好经营发展前景,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在经过现实资源条件状况的科学合理评估分析之后,做出了进行并购重组的这一重大经营发展决策。这样一来,不仅仅可以提高实现本企业经营发展的战略宏伟目标,还可能在未来获得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更多扶持与帮助,被给予更多的相关优惠政策。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单位的经营发展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更加有利于推动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中国平安并购深发展的微观动因。

1.增加税负利益,获得双赢利益

任何行业的两个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这一经营活动之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就会进行再分配也就是重新组合。并购方企业可以从被并购方企业得到相应的并购利益。而被并购方企业是在以其原来所具有的相关利益换取并购方企业的股份利益而不是进行企业出售获得现金资产,这样一来,被并购方企业就不需要承受税收上的一些负担。可以说,双方企业选择进行并购重组是能够使双方企业都获得最大利益的最佳途径。

2.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经营风险

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进行并购重组这一经营活动的第二个主要明显的微观动因就是两家企业都希望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在经济投资经营管理学中,流行着这样的一句俗话:“不要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本质意思就是要告诫所有的企业单位在开展经营发展活动,做出重大经营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将所有的资金和资源都投放到一种经营事业单元中去,也就是单一化发展。这样的话,一旦企业内外界经营环境发展严重的动荡变故,或者企业所主营的产品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已经到了退出市场的阶段。此时,企业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甚至是破产灭亡。在如今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金融行业发展环境中,中国平安公司和深发展公司正是希望以更好地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趋势为最高纲领,通过实现本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来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并购重组资源整合优化来与对方企业进行协作,扬长补短,降低经营成本并且获得更多的经营发展机会。因此,中国平安公司和深发展公司做出重大经营决策,进行并购重组这一经营活动是一种客观必然的正确决策。

三、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并购重组后的绩效分析

(一)税收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减少节省。

相对于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并购重组以前,在并购重组以后。两家企业在税收方面有了很大幅度的减少节省。这一绩效主要从以下的两个方面来得以实现:第一,主要是采用递延条款来实现合理节税。第二,中国平安公司在对深发展公司开展并购重组业务的过程中进行企业内部资金再调配,也是可以起到减少税收负担的作用的。可见,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进行并购重组业务以后在税收负担的减轻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拥有着骄人的成绩。这对两家企业在未来的更好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二)通过企业的经营绩效指标来反映并购后的绩效。

1.两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分析

通过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的并购重组业务的开展。使这两家商业银行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增强,取得了双赢的局面,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绩效。

2.两家商业银行的成长能力分析

通过中国平安公司与深发展公司的并购重组业务的开展,使这两家商业银行在企业的成长能力水平方面都有所提高增强,取得了双赢的局面,可以算得上是又一个令人满意的绩效。

四、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外部途径。

1.加大国家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力度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单位要想在未来的并购重组经营业务中取得更好的绩效,就必须要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方式进行努力,来换取当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这样就可以在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业务的发展过程中给予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和优惠。

2.完善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相关的法律制度

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单位要想在未来顺利地开展并购重组经营业务,并且还能够获得最大的成功胜利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经营实力和竞争实力,就必须要重视和完善与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经营业务实施紧密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这些法律环境中如鱼得水,也有可能得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我国商业银行企业单位的并购重组经营业务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和实施下去,而且还能够通过此项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良好经营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内部途径。

1.大量储备和培养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形态的现代社会中,人以及其所掌握的能力和技术在社会和企业组织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已经都被各个企业组织单位的相关高层管理人员视为本企业组织单位各类经营资源中最重要和最具有能动性的战略性经营资源,甚至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内容之一了。所以,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一个企业组织单位要想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就必须及时地、积极地和持续地培养出高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并且还要以合理合法的、具有吸引力的方法来留住和储备这些人才,从而使他们能够长期地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最强的能力素质来为企业组织单位的经营发展和壮大作出最大的贡献力量。

2.加强学习最先进的银行并购重组的相关知识技能

因为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单位的经营发展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全方位的发展与进步都是离不开各类科学技术和高科技技术的存在、发展、支撑与运用的。而且一个企业组织单位所熟练掌握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的这些科学技术和高科技技术本身也是企业组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内容之一,它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一个企业组织单位的可持续经营发展和壮大是非常重要的,绝对能够起到不可忽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和推动促进作用。所以说,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一个企业组织单位要想提高和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及高科技技术是绝对非常有必要的,而这本身也就是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情况甚至是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这个大环境对企业组织单位的经营发展所做的客观要求。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亦是如此,必须要积极地加强学习时下最先进的银行并购重组的相关知识技能才能够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并购重组经营业务后的绩效取得更大幅度的提高与增强。

参考文献:

[1]宋清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陆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篇5

随着建行、中行和工行这样的大型国有银行加入引进外资的队伍中,价格的高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人士担忧,我们的国有商业银行被“贱卖了”。

理由一: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不能仅按照净资产来计算股权出让价格,还要考虑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以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同样,我国的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有着特殊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际的市场价值往往高于用净资产等简单指标衡量的价值。我们廉价地按报表上的价值出售股权和收益权,外资机构得到的则是业务网络渠道和报表之外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理由二: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中国的商业银行要在2006年年底之前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在短时间内提高治理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引入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似乎已经成为必由之路。反过来,国内企业或是资金不足,或是很难帮助银行改善治理结构,在这场投资热潮中被边缘化了。

理由三:国人已付出巨大成本。在剥离不良资产之前,恐怕没有哪家外资机构愿意购买国有银行的股权。如今,经过几次剥离和注资的国有银行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是外资机构热衷参股国有银行的一个重要背景。国内银行剥离数万亿不良资产,背后是全社会付出了代价。不少人认为,这时候让外资进来坐享其成,很不公平。

小心财富大量外流

银行引进境外投资者激起了人们对财富外流的担忧。汇丰银行2001年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汇丰入股以及在港上市不到半年,交通银行怎么一下子就从亏损19亿元的“丑小鸭”变成了盈利46亿元的“金凤凰”了呢?事实上,交通银行在汇丰入股之前,已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并进行了财务重组,以使上市后有个好的财务表现。“这说明发行之初定价过低,按市净率定价时根本没有考虑交通银行覆盖全国中心城市与国外主要金融中心的合理布局以及品牌、客户等无形资产,导致本该由国内投资者享有的无形财富白白地被外资瓜分了。”德邦证券总裁余云辉说。

篇6

尽管如此,当6月20旧市场走出一阴吞二阳图形时,已给出明确指示:它将走推论②的走势。此时,调整操作策略仍然有充分的反应时间。如今,笔者仍以擅长的“四维空间分析法”对后市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打开4312点开始的80分钟行情结构演示图可以看到,4312点开始的是一个3浪走延长的锯齿型调整结构,这个结构与4355点至3404点和3404点至4312点合并构成一个典型的3-3-5复合平台型调整走势。目前这个锯齿型调整更像是处于4浪反弹过程中,但也 不排除这里已走出失败型5浪的可能性。

2、投资品概念

交通运输设施、电网建设、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基建投资仍将是“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重点。基建投资将支撑投资品保持旺盛的需求,进而拉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增长,因此,交通运输、基础原材料、建筑施工、设备制造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看好铁路、港口、建筑建材、化工、电气设备制造、造船、装备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前景。

重点公司:天津港、大秦铁路、振华港机、中国石化、宝钛股份、巨化股份、许继电器、特变电工、广船国际、广东鸿图。

3、金融资产概念

人民币将保持持续升值,通胀预期调整更像是处于4浪反弹过程中,但也不排除这里已走出失败型5浪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稍弱)。

无论走至结构的哪个阶段,结论是共同的,这里已是4512点开始的调整的尾声阶段。如果后面还要展开5浪最后调整,走失败型可能性更大,即创新低概率很低。

笔者曾在上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到:5浪可能走下降楔形。这种可能性目前依然存在。其原因是主力尚需再压一压盘,进一步收回已抛出的筹码,收集已值得投资的品种。

结构分析提示:调整已进入最后阶段,每一次的回头调整都是战略建仓的好时机。

二、4312点下跌以来曾在跌穿60天均线后,对该线进行过反抽,反抽失败后,一直探低到3563点。

由于反抽在60日均线处又留下了一批筹码,因此本次的反弹仍受到了60日均线的有力阻击。由于目前20日、50日和60日构成的中短期均线已十分接近。其对市场上升形成的阻力仍是不容忽视的。均线提示:行情上升不会一蹴而就。将带来巨大的资产保值投资需求,房地产作为保值投资品之一仍将保持增长。银行、证券、保险作为投资服务提供者,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重点公司: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A、中信证券、S延边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

4、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

钢铁、电力、煤炭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目前国有资产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市资产比重较小,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可以注入到资本市场中来。国家对三大产业的整合力度在不断加大,鼓励大型中企实现整体上市,未来将形成大型国有企业居于垄断地位的行业格局。

三、前期,两条平行的下降趋势线构成了4512点下跌以来的一个下行通道。显然,目前已成功脱离此通道上轨的压制。趋势线分析提示:此次的下跌已接近衰竭。

四、笔者特有的能量监视指标,在3563点处出现了60分钟以下所有级别的底背离迹象。因此,3563点起来的反弹是得到能量充分支持的。这也是近几日来虽然仍有不少利空传闻,但盘子却仍然不能展开有效下跌的原因。但笔者也注意到,如果行情快速上升后回落,短期内可能出现30分钟以下级别的顶背离迹象。能量指标提示:上升行情不会是简单而快速的。从这个概念理解,结构分析中所说的最后第5浪,还是可能会展开。

综上分析得出结论:一个复合的大型调整已进入尾声阶段。任何的看空后市,都可能造成战略上的失误,每一次的回调(尤其是深幅回调时,笔者认为机会已不多)都是投资者战略建仓的好时机。当然,真正的上升行情可能还需些时日,笔者指出的仅是战略上已必须看多。已有太多的股票值得投资,诸如银行、地产港口等等。

同时,目前这3个板块的市盈率水平均较低,估值优势明显。

重点公司:宝钢股份、武钢股份、国电电力、东北电气、兰花科创、国阳新能。

篇7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的前奏已经开始,即使大幕没有完全落下,结果还未可知,但幕后很多操作性细节,已经足以引人注目。

交易框架

根据中国平安2009年6月12日公告,其收购深发展股份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平安寿险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不少于3.70亿股、但不超过5.85亿股的股份。每股认购价格为深发展董事会批准本次股份认购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每股18.26元人民币。交易额介于67.562亿元至06.82亿元之间。

第二步,中国平安受让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新桥(new bridge)持有的深发展512亿股股份,占深发展股份的16.76%。该协议赋予新桥一份选择权:新桥有权按照协议的约定,选择要求中国平安或者全部以人民币现金14.49亿元支付,合每股22元收购股份;或者全部以中国平安新发行的299,088,758股H股支付。换股比例为“I股中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换股价格以双方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交易价格计算,平安H股每股51.40港元,深发展以每股26港元作价。

中国平安承诺在本次交易完成时以及本次交易完成前的任何时点拥有深发展股份,不超过深发展当时已发行股份的30%。

整个交易金额上限按照现金换算约为221亿人民币。如果交易成功,中国平安将最多以221亿现金支配深发展的数千亿资产。中国平安2009年3月底的总资产为7500.67亿,加上深发展,可控的总资产达到1.2万亿,将成为金融业的航母,中国平安“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梦想将逐步名副其实(见表1)。

并购公告效应和幕后利益

对大多数并购的绩效计量表明,并购通常对目标企业股东有利,而收购方股东利益往往受损。那么,此项交易背后,究竟哪方得利?

笔者通过事件研究法,分别对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在收购公告前后的股价超额收益率情况作了计算和分析,看并购双方股东从这笔收购中的获利情况。

并购,实际上就是战略性投资,好的投资必须是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NPV>0)。考虑到其他非并购因素对股价的影响,我们用个股股价收益率减去同期沪深300股指收益率,即:

并计算时间窗口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即:

P1是个股T日收盘价,P1是个股T前一日收盘价,Rm是沪深300股指收益率。)

之所以采用沪深300股指作为市场收益率,是因为中国平安和深发展都是该指数成员企业,用个股收益率减去沪深300股指收益率,可以排除大盘涨跌等因素在该时期对个股涨跌的影响。ARI和CAR,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资本市场对并购质量好坏的反应。好的并购,AR及CAR应该是显著大于零的,表明市场看好这笔交易;反之,小于零表明市场不看好该交易。

为获得因并购事件而导致的并购双方的超额收益率,必须确定事件发生时间和并购发生的窗口期。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在6月12日公告,而在6月8日双双停牌,6月15日复牌,因此以6月8日为公告日,T=0,分别计算不同窗口期累计异常收益率,结果见表2。在该窗口期,如果市场(投资者)预期良好,即NPV>0,CAR应大于零;否则,CAR会小于零。

计算结果表明,无论中国平安还是深发展,在并购前都获得了显著的正向收益CAR>0。深发展的股价在公告日前一个月及复牌当天的累计收益超过大盘33%以上[CAR(-30,I)=33.55%]。而沪深300从5月4日至7月14日的收益率高达27.28%。也就是说,深发展的股东在两个月时间里获利高达60.83%。如此高的并购前超额收益率也可能意味着并购的信息遭到泄露,股价的异动反映了这种内部信息的提前泄漏。深发展的累计收益和异常收益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中国平安的股价走势更为有趣。除了在6月1日涨停外,公告日之前表现的都不温不火。在宣布收购后,开始频频发力,平安股东赚得钵满瓢溢。这有两层涵义:一是收购深发展能直接增厚中国平安业绩(深发展2009年一季报每股收益0.36元,按30%算,增加平安每股收益0.108元);二是较高的A股股价会联动中国平安的H股股价,股价越高于承诺给新桥的股价51.40港元,越有利于换股的进行,而换股则可以节省大量现金。中国平安的股价走势和异常收益率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交易支付方式分析

中国平安的股价在收购公告后一直走强,这既与市场对这笔交易给中国平安带来的未来业绩预期有关,也与中国平安巧妙的支付方式有关。支付的巧妙之处在于协议中的“平安以H股与新桥换股达成收购”以及“交易完成平安合计持有深发展增发后总股本不超过30%”的合同约定,这种约定才能以221亿甚至更少的现金撬动5000亿资产。

一、换股选择权与现金收购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新桥5.204亿(16.76%)的股份,外加以每股18.26元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不超过5.85亿。表面上看来,平安要为这笔最大将涉及221亿的交易用现金买单,但按照现有的协议,平安很可能只需花费不到100亿的真金白银,就能够将深发展30%的股份(总对价约为220亿)收入囊中。

协议中,平安就收购新桥资本手中深发展16.76%股份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以每股22元人民币的全现金收购:二是以平安H股与之换股收购。如果全现金收购,涉及金额为114.5亿人民币。

协议规定“I股中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平安以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H股平均交易价格计算”,那么,平安H股按每股51.40港元交易,深发展则以每股26港元作价,如果换股,新桥的深发展股票价值将升值18.42亿港元(5.2+1.74X51.40-5.2X26)。并且,最近中国平安H股和A股股价频频高涨,6月15日股价高达61.30港元,近期股价在58.00港元,远高于规定的现金交易价。如果以51.40港元每股换股,随后在二级市场以58.00港元交易套利,套利收益还有近20亿港元。

而对于平安,一旦新桥选择换股,那么平安将节省近115亿的现金。平安需要做的只是增发H股新股,然后与新桥进行互换而已,无需动用真金白银。如果这样,中国平安只需为收购深发展的定向增发不超过5.85亿元而出资。交易额介于67.562亿元至106.821亿元之间。

二、要约收购底线与无风险套利

中国平安收购协议中规定:“交易完成平安合计持有不超过深发展增发后总股本的30%。”因为30%是中国资本

市场要约收购的底线。如果触发该底线,中国平安必须对所有流通股票进行全面收购,二级市场股价将会非常高,收购成本将急剧上升。

协议中约定平安参与深发展增发“不超过5.85亿股”,如果以5.85亿股计,加上新桥转让的5.20亿股,平安持有平安29.95%[(5.85+5.20)÷(5.85+31.05433)29.95%]的股份,刚刚接近3006。这为平安手中原有114亿流通股套利提供了便利。

平安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的价格为每股18.26元,但复牌后3天内深发展二级市场价格最高达24.53元,其差价6.27元,未满足30%上限承诺,中国平安可以把手中已有的1.40亿股深发展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交易,可赚取8.78亿元。因为平安可以一面以24.53元售出,一面又可以18.26元的增发价买回来。

如果平安收购新桥实行换股,那么平安只需以18.26元每股价格、购进5.85亿股深发展,共计为106.83亿元,再减去平安出售原有股份赚取的8.78亿元差价,平安实际上只需花费不足100亿元的现金,就能够完成这场总价值221亿元的收购。毫无疑问,这中安排对平安将是非常划算的买卖,换股节省了120亿现金支出。

三、保守年收益达4%

深发展2009年一季度财报披露约有12亿净利,30%股份意味着有4亿利润归属中国平安。按照100亿现金投入,保底收益率达到4%,这还不算收购深发展所带来平安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务的协同增值部分。一旦平安真正控制了深发展。平安就会将平安银行与深发展整合,整合后很可能统一使用平安银行的品牌,那么,平安“金融控股集团”的梦想实际上已经初步实现。

由于上述交易支付模式,将使同一笔收购的价值变得不同。收购的现金成本越小,投资回收期就越短,可用于业务整合的支出更大,业务协同可能带来的收益会更大,交易给收购方带来的净现值就越大。有很多收购,目标公司本身也是好公司,但由于收购的现金成本太高而导致在预测期内净现值小于零,进而成为失败的收购。

但上述所有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换股成立的前提下。中国平安换股是否成功面临三个不可控因素:如何尽快取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复;中国资本市场在等待批复期间不发生大规模的回调:或者中国平安的股价能够在高位维稳,以足够高的利益诱惑新桥换股。

三方影响

对新桥而言,在2004年底以1.5亿美元收购深发展控股权,后来经过增发、权证行权、配股等,目前持股5.2亿股,占深发展总股本16.76%,为第一大股东。本次交易完成以后,新桥可选择拿114亿现金走,也可以选择2.9股的平安H股以及由此的套利收益。

通过本次交易,深发展也将迅速获得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并且,银行和保险之间的合作将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将体现在客户资源共享、资金拆借、银保销售、理财产品等多方面。这有利于提升深发展业务实力,加快深发展公司银行业务及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潜力。深发展2008年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7%和8.58%,虽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最低要求《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但距离中国银监会鼓励中小银行达到10%的资本充足率仍有一定距离。此次定向增发将募集67.56亿元~106.82亿元资金,可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进而支配更多的资产规模扩张。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收购带来的好处表现为:

其一,直接增厚中国平安业绩。深发展2009年一季报每股收益0.36元,按30%算,增加平安每股收益0.108元。

其二,扩大平安银行的地域和业务。收购深发展后,中国平安不管保险还是银行业务,将额外获得14个城市的分销能力,从而补充物理网络上的先天不足。借此公司的银行业务也推进至全国,保险和银行之间的协同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其三。实现金融板块间的战略协同。按照公告所言,本次交易将完善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落实“综合金融,国际领先”的战略发展目标,推进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的均衡发展,并获得一家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网络的战略协同,包括更丰富的产品、更广泛的客户基础和交叉销售的机会。此交易将进一步改善本集团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优化资产组合结构、加强偿付能力和内涵价值的稳定性。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广阔而稳定的发展前景,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也更能得到保障。

然而,收购之后的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篇8

近日,工商银行将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渠道进一步拓展至iPhone、iPad、安卓等智能客户终端。至此,工行已建立起以门户网站、客户网银、营业网点为主,多种定向告知方式为辅,全面辐射苹果、安卓等新型智能终端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服务网络,标志着工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渠道实现了全覆盖。据了解,工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系统于去年7月成功上线运行,经过近一年的优化和完善,从披露频率、披露内容、披露方式等方面明显提升了对客户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服务。工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已覆盖包含个人、私人、法人、养老金、资产托管客户在内的所有类型的理财产品,并涵盖了所有产品从成立至到期的全过程。

农行“E商管家旗舰版”

近日,农业银行在武汉举办“E商管家旗舰版”推介会。据介绍,农业银行去年推出了“E商管家标准版”,此次“E商管家标准版”升级为旗舰版后,不但能够提供定制化电商服务,还新增了免费ERP管理、B2B/B2C全覆盖交易渠道、多场景客户端应用,帮助缺乏ERP系统的广大小微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推动中小企业经营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企业无需自行搭建平台,利用农业银行提供的企业商城、个人商城、积分商城即可完成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部署,成功构建批发与零售、营销与管理、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交互式、立体化经销网络和管理体系,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拓展电商市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中行推出手机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

近日,中国银行正式推出手机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客户只需在中行网点开立借记卡或活期一本通账户,并申请中行手机银行,即可使用手机银行个人结售汇服务,通过手机在线办理结汇、购汇业务,及时掌握本人结售汇年度已用额、剩余额度的变化,还可以查询通过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渠道进行结售汇交易的记录。据悉,中行手机银行个人结售汇服务时间从早上8点至晚上22点,支持的外币种类包括英镑、港币、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欧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等9种。手机银行客户端还提供银行外汇牌价信息和外汇兑换计算器,让客户随时了解各种外币最新的兑换价格。

建设银行推出小微企业“税易贷”业务

为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大数据产品体系,促进与政府的合作,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银行近期创新推出了运用评分卡技术的“小额贷”系列产品――小微企业“税易贷”业务。“税易贷”是对按时足额纳税的小微企业发放的,用于短期生产经营周转的可循环的人民币信用贷款业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基于大数据产品的设计理念,对企业纳税数据进行充分分析,通过信息交叉验证,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信用水平进行判断。二是采取差别化的贷款额度设计。根据不同的区域、税种、客户纳税信用等级、在建设银行开立基本结算户及纳税账户情况,设置不同的额度上限。三是实行批量化的营销方式。通过与税务部门合作,批量获取小微企业纳税信息,或针对在建设银行开立纳税账户的小微企业,进行批量筛选、精准营销。同时,运用小微企业评分卡信贷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效率。

招商银行“家族信托”业务先人一步

随着业务的深化发展,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针对超高净值客户的“家庭工作室”,目前在“家族信托”业务上实现了国内私人银行零的突破。家族信托是一种以资产为核心、以信用为基础、以信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在财产管理、资金划转、投资理财、资产传承和社会公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家族信托不仅可以实现资产隔离、财产传承、计划支付、保值投资、税务筹划等功能,还可以通过信托设计,集中家族股权,维系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客户签约招商银行“家族财富传承信托”,就可以实现以人民币计价的财富风险保障,实现企业与家庭财产的风险隔离、财富代际传承、合法节税等原来只有在境外环境下才能实现的目标。

图 > 东方IC

平安银行“光子支付”项目拟9月推出

平安银行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合作研发的“光子支付”已经通过最后的测试完善阶段,拟于9月正式推出。权威人士称,“这项创新已经成功,在原来的支付设备上安装一枚硬币大小的东西,大量信息以光为支付介质,利用手机闪光灯,实现支付数据从手机到POS机的传输。用户端无需任何投入,只需安装应用软件即可使用。有非常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平安银行储蓄卡、信用卡等将成为第一代光子支付的体验者。”另有平安银行内部人士证实了上述消息,并透露,“下个月正式推出。”分析人士指出,平安银行此项创新开行业先例,将大大提升其金融服务的用户购买体验,或将在银行移动支付领域建立标准。

浙商银行创新产品防“倒贷”

日前,浙商银行为解决小微企业倒贷问题、降低其融资成本,开发了五大类还款方式创新类产品,包括期限年审法、期限拉长法、无缝对接法、分期付款法和额度循环法。以采用无缝对接法的“还贷通・到期转”产品为例,针对一些有发展前景、但续贷时存在暂时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如果采用这一产品,浙商银行将在同一天内完成原贷款归还与新贷款发放两项操作,做到放款与还款无缝对接。企业只需签订新的贷款合同而无需归还本金,即可在原授信到期后继续使用贷款资金,企业也由此省却了提供掉头资金的烦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