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8篇

时间:2023-07-07 09:20:0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实施途径,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德育实施途径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高年级;德育教育;教学

在小学生的认知中,体育教师相比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教师更为亲切,更喜欢在课后向体育教师倾诉自己的理想,师生共同语言较多。体育教材中也涵盖了很多德育知识,如篮球和足球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性,田径运动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教师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培养文化知识、身体素质和道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1.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高年级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的重点,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与体育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体育动机。如果体育教师想让一堂课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集中化和具体化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武术课上就可引用李小龙、王子平、孙禄堂、霍元甲等德高望重的武术名家事迹,这些优秀的武术家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擂台上挺身而出,运用高超的武技击败许多外国大力士, 发扬了中国人铁骨铮铮的傲气,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讲解排球一课时就可引用轰动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奇迹逆D,在小组赛快濒临出局的情况下凭着对祖国的热爱成功挺进决赛并拿下冠军,完全印证了“如果有一种奇迹,那就是中国红”的誓言,这种为国争光的精神值得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例如上述例子还有很多,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并利用当下学生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加以协调融合,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唤醒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除了结合教材知识外,体育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教育活动,一方面能锻炼学生身体,也能实现爱国主义教学目标。例如在投掷球教学中,教师就给学生分发提前准备好的工具让学生自行折叠小飞机,并比赛哪位学生的飞机飞得远,同时运用小布球做运送弹药和打坦克调的游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完全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上肢和投掷能力,最重要是教育学生学习保家卫国的优良品质。此外学校每月组织德育工作,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发展规律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奥运户、亚运会和全运会期间就可在学校宣传栏宣传有关赛会知识和比赛情况,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也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热爱我国体育事业。

2.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理想主义教育

理想是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更要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和生活,建立属于自己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奋斗。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贯彻理想教育时完全可以借助游戏,因为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因为小学阶段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兴趣容易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游戏教学完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大部分学生会在游戏中玩起来,教师再顺势引入德育教育会获得比往常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解跳远后就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学生都排好队,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扮演小青蛙的角色,同时在学生20米外放置一块小黑板,中间空余部分可放置轮胎充当荷叶,当小青蛙在跳到终点过程中必须在经历荷叶,如果直接跨过则视为犯规。当学生顺利抵达重点后教师则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朵小花,那个小组取得小花数量越多,那么就可获得胜利。学生听到游戏后都兴趣高昂并积极为自己的小组胜利而努力。此时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个游戏中大家脑海中都会想到“胜利”二字,它就是大家理解,每位同学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所在小组取得胜利,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言弃。毫无疑问,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他们会以愉悦的心情不断挑战和突破自己,并在未来人生道路中以这种信念鼓励自己前行。

3.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实施集体主义教育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重视小学德育教育。该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德育教育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更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更好地状态迎接生活和学习挑战。当前多数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常常会在学习中出现焦躁和烦闷等情绪,再加上教师和家长过多关注成绩,忽略学生心理。德育教育在这种畸形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方式下成为净化心灵的途径,教师也应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迎面接力跑时,这是一项团队项目,需要学生组成小组参与比赛。教师就可在教学中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之后以50m传递水瓶小游戏中展开教学,学生要在接力中保证水瓶不掉,一旦掉落则成绩无效。由于这是团体项目,部分学生因心理紧张而导致水瓶在接力过程中掉地,赛后情绪激动流泪,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而导致没有成绩。此时体育教师顺势引入集体主义教育,明确告知学生只要参与其中,为团队奉献自己的一份能力就是最棒的,强化学生团队集体主义思想,更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和积极进取的健全人格。

4.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实施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保证身体素质的前提下形成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其中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全面重视德育教育,从多种途径加以渗透,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健民.浅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大江周刊:论坛,2012(1):198-198

篇2

关键词:德育 情感教育 途径 策略

一、引言

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学校德育似乎进退维谷,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的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即德育教育应摈弃灌输和强制,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呵护学生的心灵家园。培养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众多教学上的成功者,他们除了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使德育教育达到较完美的境地。

二、德育的作用

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要靠自己,别人并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情感是维系师生心灵的纽带。只要我们老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的教育必定是有效的。

三、小学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最好的心理医生,都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一分一秒,一朝一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1.情感的对话

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小树,从而排挤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情感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无言的教育

德育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在于反复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这不对、不应该,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明辨是非的头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3.环境的熏陶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熏陶纯真的童心。例如:我们中心校楼前操场设置静区,操场内共栽了四十多个树种,春夏秋之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甬路通幽,花草芳香,楼前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我们的校园正像《请到天涯海角来》歌中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即使到了冬季,还有青松翠柏傲然挺立。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美丽清新,令人陶醉,从而为其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感,呵护天真的童心,创设优育的情境。情感是审美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以美的亲情、友情、真情感召、净化他们的心田,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4.无价的信任

信任无价,它是温暖的阳光,能使冰雪消融;它是和熙的春风,能使桃红柳绿。张开信任的臂膀,拥抱天真稚嫩的心灵;构筑信任的港湾,迎接漂泊归航的船帆。而信任的旗帜上,熠熠生辉的是真诚的爱。

5.语言的魅力

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控制。在德育问题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就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然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甚至某一句不慎的语言就可能使多年教育的心血付之东流。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的。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老师们,请别吝啬您的表扬、鼓励。

6.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无论是情感的对话、无言的教育、环境的熏陶、无价的信任,还是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达到德育的情感教育。

四、结语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秋颖.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2).

篇3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发挥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增强情感教育的效能,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引言 

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为培养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学校德育似乎进退维谷,一方面,人们总习惯将德育的过程看成是强制性的灌输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过程,似乎是教育者单方面完成的,而同时人们又发现教育者付出巨大的努力,让受教育者熟知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及其意义,而德育的实效却很不理想,是德育内容没有穷尽,还是德育方法不尽恰当?都不是,造成德育实效差的根本原因是德育观念的问题,即德育教育应摈弃灌输和强制,而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呵护学生的心灵家园。培养面对道德情境、道德问题时做出自觉的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众多教学上的成功者,他们除了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技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注重情感教育,注意呵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此使德育教育达到较完美的境地。 

二、德育的作用 

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要靠自己,别人并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伟大的教育家卢梭说过:“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的准绳,他们的责任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德育若真正能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做人的准则,就需要教育能触及孩子的情感,触及孩子的心灵。说教的德育无异于“雨过地皮湿”,效果自然欠佳。情感是维系师生心灵的纽带。只要我们老师以真情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样的教育必定是有效的。 

三、小学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最好的心理医生,都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孩子在一分一秒,一朝一夕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今天,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孩子们,我们该如何去翻阅学生的情感世界呢? 

1.情感的对话 

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人,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当然不光是微笑,不光是摸摸孩子的头,更要触及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上自信的小树,从而排挤那些自卑、失败的杂草。教师的情感之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2.无言的教育 

德育教育不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在于反复强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这不对、不应该,而在于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在于给孩子一个明辨是非的头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体验。 

3.环境的熏陶 

校园环境是潜在的教育力量。优化、美化、绿化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熏陶纯真的童心。例如:我们中心校楼前操场设置静区,操场内共栽了四十多个树种,春夏秋之季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甬路通幽,花草芳香,楼前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我们的校园正像《请到天涯海角来》歌中唱的“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即使到了冬季,还有青松翠柏傲然挺立。学生一进校园就感到美丽清新,令人陶醉,从而为其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感,呵护天真的童心,创设优育的情境。情感是审美活动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以美的亲情、友情、真情感召、净化他们的心田,逐步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 

4.无价的信任 

信任无价,它是温暖的阳光,能使冰雪消融;它是和熙的春风,能使桃红柳绿。张开信任的臂膀,拥抱天真稚嫩的心灵;构筑信任的港湾,迎接漂泊归航的船帆。而信任的旗帜上,熠熠生辉的是真诚的爱。 

5.语言的魅力 

在科学至上的今天,人类生活无处不是充满了不带感情的理性控制。在德育问题上,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当今时代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依靠冷酷的理性,好似人们除此之外就别无可信了……实际上,单靠理性绝难产生积极作用,有时理性仅能抑制人们的活动,在更少的时候理性虽然能刺激人们的行动,但是理性从未完成任何伟大的任务。”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最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使他们无地自容,甚至某一句不慎的语言就可能使多年教育的心血付之东流。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为“笨孩子”之列,但他的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的。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老师们,请别吝啬您的表扬、鼓励。 

6.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无论是情感的对话、无言的教育、环境的熏陶、无价的信任,还是语言的魅力,最终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从而达到德育的情感教育。 

四、结语 

用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必要保证。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和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要充分发扬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 问题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5-02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或矫正,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作为小学校园,如何紧紧把握这个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是一项永恒的课题。

一、当前德育工作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存在不适应

1.传统教育的不适应。①教育内容单一。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工作习惯于把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教给学生,向学生灌输的是诸如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道理,而忽视了抓常规、打基础、学做人道理的教育,违背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成效较难体现。②工作方法贫乏。许多学校采用强制性灌输、命令式谈话、指令性改正等方法,如以突击式打扫代替经常性保洁方式来换取学校或班级的荣誉。这些方法本身因带有强制性,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产生抵触情绪。③合力尚未形成。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实到班级,后由班主任负责实施,学生出了事,班主任基本上是责无旁贷,而其他任课教师很少过问班级事务,学生的思想品德情况更是极少关心。

2.家庭教育的不和谐。①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现代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备受注意和宠爱,让孩子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物质生活,忽视对孩子进行自强、自立等意识的培养,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在考虑问题时,更多思考的是“别人该对我怎么样”,而不是“我该对别人怎么样”。②家庭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遍心理,思想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体现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就是物质刺激或简单粗暴多,耐心细致关心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少;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自己在孩子面前行为不检点,做不该做的事,致使孩子染上一些恶习。

二、规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几点看法

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儿童启蒙教育读物开篇就指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大部分行为习惯是后天学习和习得的。人类进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学校责无旁贷。

1.思想上要重视,常抓不懈。德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作为学校责无旁贷,要树立“以德育人是大根本”的素质教育意识,切实重视德育工作,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校实际,以出操、集会、升旗规范、卫生规范、值日规范、课堂规范、安全意识、文明礼貌等方面为主要内容,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让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养成教育中,班主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养成教育的“总辅导”,学校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交流探讨养成教育的得失,做到常抓常新,坚持不懈。然而,对小学生的教育,仅仅靠几堂德育课,仅仅依靠班主任是无法培养出美好心灵的,更多的恐怕要依靠全体教师的日常教学。其实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做到课课、天天、月月、年年地坚持不懈。

2.行为上要引导,反复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地去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所知”才能化为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与素质。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阶段,确定相应的训练重点。如以班级为单位对“课间活动”、“出操集会”、“离校路队”、“自理自护”、“课前准备”、“上下楼梯行走”等内容进行专项训练。这样,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能较好地实现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3.方法上要创新,自我教育。德育工作如果是一味地灌输、强制、说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效果不佳。如果能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接受教育,效果就比较理想。叶圣陶说:“所谓的‘自我教育’就是不去依仿他人的力量,自己来养成这些好习惯。”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可通过引导队员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 “诚信回归,学做真人”、“我和父母同学法”、“告别零食,告别游戏机”、“小手牵大手,共创清洁园”、“做雷锋式少年展合小人风采”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与此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再配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这样,学生活动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良好习惯的转化和强化过程。

篇5

关键词: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途径 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方法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信念与准则,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就体育学科来说,德育教育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循循善诱、有机渗透,将良好的德育品质融入体育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获得德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下面,本文结合小学体育实践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优势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其主要特点在于“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而且体育活动是大多数学生所喜欢的,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

首先,体育科学是所有学校中必开的一门课程,也是开设年限最长的课程,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总是离不开体育教育,所以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可以保证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获得德育渗透;其次,学生的思想一般并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与活动而进行。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在言行举止中的反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德育渗透,这是很多学科都无法做到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体育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思想性,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因素,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与人相处的思想品质。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作为体育老师,应抓住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和因素,对小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以下是本文探寻的几点渗透策略: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进行有效德育渗透

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在第一时间影响学生,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性,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于他们说来,教师就是权威,所以在与教师交往交流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与信任感,因而会在有意无意当中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用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渗透德育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仿,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例如,体育课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身着运动服,脚穿运动鞋,长发女生须把头发扎起来,所以教师一定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表率效果,才能使学生信服。此外,体育教师也是运动、活力、阳光、健康的代名词,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除了使用文明语言之外,还要时刻保持青春与活力,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积极向上,说话的语气要有力、上扬、幽默,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蓬勃向上的学习态度。

2.挖掘教材德育因素,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是传道授业、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材则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现行的小学体育教材不管是从编写上还是从内容选择上,都非常注重德育品质的渗透,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虽然体育教学主要采用户外活动形式,但是教师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加强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德育思想的渗透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乒乓球”时,教师可以围绕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史来展开教学,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竞技项目,以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3.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渗透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喜欢玩耍的天性,而且小学生喜欢在群体中学习,作为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教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会故意不和自己不喜欢的同学玩耍,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丢手绢”的游戏,让两个闹别扭的小朋友进行接触。小学生的心灵是最纯真、最简单的,他们的矛盾来快,但是解决的也快,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又如,在“400米接力跑”等集体性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准确把握最佳的渗透时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滋生嫉妒情绪,帮助学生树立“以大局为重”的思想意识。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体魄强健,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健康的心理,有着勇于直面困难、锐意进取的乐观心态。体育课以户外活动为主,对学生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因为怕苦怕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特别是女生,特别怕热、怕累,有着很强的退缩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给学生讲运动员的传奇事迹和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积极面对,使学生坚信强者才能成功,活出精彩,而想要成为强者就要有坚韧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要将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在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项目技能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高尚道德品行的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丁利荣.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

[2] 徐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学中[J].科学大众,2009,(05) .

[3] 姚勉.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致富向导,2008,(24) .

篇7

关键词 绿色教育 绿色语文 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059-02

绿色教育的框架设计和实践探索是当代教育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通过小学的语文绿色教育与学生的品格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品格与其绿色教育思想观真正的落到实处,使少年儿童在语文绿色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环境意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转变成自己优良的品格。

一、绿色教育分析

在现代教育中,社会、学生家长在评价一个学校是否成功多看学生的升学率和就业率,很多学校以及教育部门更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教育的发展最终变成了为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也最终成为部分“精英”学生的培养。这种变化使教育失去了本身的重要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人人享受教育”成为空洞的口号。无疑,教育中的发展主义问题是现代教育更要直面的问题,现代教育同样需要寻求自身救赎之道。绿色教育要让学校和家庭教育者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让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发展和考试成绩的提升一样受到重视并得到改善。

二、实现途径

(一)深化教育理念,引导教育主体认识语文绿色教育理念

绿色教育既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更应该落实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方向灯。减少功利化教育,落实绿色教育,需要再次认真对待两者的区别,从它们之间差异之中寻求实施绿色教育的实现途径。

改革对学生、语文老师、学校领导者、区域教育行政监管人员等的评价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制度突破口。教育制度体系是教育运行的基本方针,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与未来,因此也应该成为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基本突破点,特别是对学生、老师、学校的领导者、区域教育行政监管人员等教育主体的评价制度。同样,是否真正在评价制度上倾向那些有充满活力热情的创造型教师,是否在学校评价中承认不同的差异的优胜劣汰,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教师、学校领导者等教育主体对语文绿色教育理念的坚持和认同。

(二)加强语文教育认识理解,提高语文教育核心价值观

语文教育是这个社会文化教育的根本。让语文绿色教育理念成为教育发展核心价值观是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重中之重。在现在的这个社会,实施语文绿色教育的最大阻碍因素并不在外部,而是在各类教育主体本身。在这方面,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关注:绿色教育由于时间问题它是否影响了教育质量。面对第一个问题,在之前的多年实践以及我们看到的现象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绿色教育紧迫的现实形成共识:功利化教育的危害已经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继续坚持这样的教育取向已经没有出路,那是一条没有出路的死胡同。面对第二个问题,语文绿色教育的实施者应该认识到:对情感还有学生的品格培养的重视,让教育行动充满活力和创造更重要的还有带动学生的热情,让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这些只会更加提升表面的教育质量,当然包括很多家长还有社会关注学业考试上的质量。当我们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晰后,我们小学语文绿色教育的理念就可以上升为整个学校或地区语文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三)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绿色教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

教育行动需要活力和热情。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到,很多表现都是死气沉沉,老师也是一种墨守成规的的教育方法,以及用命令威严式方法去管理学生,这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我们作为绿色教育的实践者,应该让教育充满活力,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应该使学生老师融合在一起,集体创造性参与到教育这个大家庭中。当然我们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热情活力还有创造性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充分落实带动语文绿色教育

我们实施语文绿色教育,仅仅具有绿色教育理念以及接受现有制度规范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鼓励表扬那些坚持语文绿色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人员设计出典型性语文绿色教育的实践活动,如语文绿色课堂、语文绿色德育活动、语文绿色世界杯、语文绿色管理活动等一系列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活动。这些典型性语文绿色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广将会带领语文教育实践者探索绿色教育活动,深化绿色教育发展理念,从而带动语文绿色教育的整体落实。

篇8

在我国,家庭教育早已登上历史的舞台,主要体现在“育德”方面。战国时期(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 “孟母教子”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证实。由于学生家长素质层次不齐,造成孩子们家庭教育千差万别,家庭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因而家庭教育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唐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八年,著《师说》广为流传,其中的 名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阐明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因而,从古至今 “育人”的职责 主要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才是教育的主阵地。

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背景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上普遍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校及教育部门的工作业绩,这种错误的认识影响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制度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师考核方面仍偏重于智育。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推进,基层小学班级人数在70以上的大班教学越来越普遍,可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越来越不尽人意。于是在教学任务的驱使下,平时工作繁杂的教师更是整天忙于学生的学业辅导,无暇顾及德育方式研究。在“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一系列教育法律的出台、实施,使得有些家长总是以教师体罚教育学生为理由来找教师的麻烦,因而多数教师面对“问题学生”似乎显得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综合因素,加速了当地小学教育“重智轻德”现象的形成。学校教师在工作上片面追求小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并形成了激烈的“成绩角逐”,似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已提前开始“高考倒计时”。因而,除了学校课堂教育教学之外,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学科,甚至连品德课也成了主课老师的辅导课,“育德”工作在校内已名存实亡!

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和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就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只是某一领域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只是普通人,而不是万能的“神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并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师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家、校共抓孩子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格局;是新时期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的真实反映。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亦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

自古以来,家长被认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综合素养及教育方式,是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成长、未来发展的命运!那么在我国基层教育中,特别是我们武都城区,这个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小学生家庭教育又如何呢?下面是武都城区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据调查显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方面,有57%的家长只是偶尔和孩子交流;34%的家长能做到经常交流;还有9%的家长不与孩子交流。在家长教育方式上,仍然有64%的家长用打、骂来教育孩子,而36%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认识方面, 43%的家长认为自己没多文化不会教育,35%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22%的家长认为工作忙顾不上教育孩子。

从图1数据显示可知,多数家长对孩子教育关注不多。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多数又对教育理解有误区: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57%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家长不配合;26%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与烦恼来源于繁杂琐事多。

从图2数据显示可知,多数教师认为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与烦恼是家长不配合。

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对教育认识不全面,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因而造成家、校教育思想不统一,出现家长不配合教师工作的情况。武都城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它是当地城市和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

如下图3所示:武都城区有65%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好习惯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不理想。

据我走访、调查的几个学校,从校内观察,学校德育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校外观察所见: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校内恰恰相反!校内行为表现很好的学生,在校外的行为表现却很差。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校内的环境卫生很整洁,学生言行举止很文明;而在校门外附近的地面上到处是垃圾成堆,时常听到有学生说出粗话、脏话;在公交车上抢座位、乱丢垃圾等现象很频繁。小学生校内外的言行举止不统一。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为何在学校外作用不大?

有人说在校内有老师监管,校外没人监管;也有人说,在校外反正大家都乱扔垃圾;在公交车上也没有学生主动让座;在校外打骂、说脏话不但没事,而且玩得开心!难道我们的言行需要时刻有人监管吗?当然不是。养成教育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慢慢内化,只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小学生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它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武都城区人文环境很复杂,不良恶习的负面影响直接冲击着小学生所受有限的正面教育。如何保护小学生减少或免受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呢?我认为,应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错,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学校教育,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学生重要的德育途径,它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不可替代的。如今,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有条件,总想把孩子送到昂贵的私立学校,希望通过择校让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其实,他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问题”,这是错误的观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等。私立小学教育也属于学校教育,它不能等同于教育这个系统而庞杂的工程,更不能替代家长对孩子无私的关爱与耐心的教导。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新时期,当地小学教师在重视校内德育的同时,做好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不要因为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而影响孩子的成长输在家庭教育的起跑线上,进而影响孩子未来发展。为了给当地小学生尽力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使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能够在基层这片贫瘠的教育土壤里茁壮成长,作为当地教师在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德育途径。我们应有直面教育现状的勇气,勇于承担并做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工作。

首先,校领导要重视小学校内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引导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学校育德工作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改变“重智轻德”教育不良现状。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全面性。既要考虑培养高智商的人才;又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应考虑大多数提早步入社会的学生,应先教他们学会做人。随着基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的迅速推进,小学生德育意义尤为突出。

小学生德育具有“及时性、时效性”,应从小抓起。当地小学德育意义远大于智育,学校应高度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德育为先、智育并重”的思路来抓小学生教育。从小学习良好的仁义道德,从小掌握基本的道德认知技能,从小学会辨别和认知善、恶、美、丑等言行举止,如果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加以引导、教育其改邪归正。在“重智轻德”的教育环境中,假如等到学生不能考入高校再回头给他们育德,就好比让一棵已经长歪了的大树再重新让它长直是不可能的一样!

综观我国小学教育,但凡知名度很高的名校都既重视学生校内德育工作,在育德方面都做的很出色而全面。比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西安大雁塔小学、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小学、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等等,这些名校无不都在倡议和实施育德育人的教育思想。

然后,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如今,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且直接影响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质量。现在有些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很重视学生家庭教育,在学生入学时不是考查学生而是考查家长的综合素质。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很大!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武都城区小学的教育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江南小学、东江小学、钟楼小学等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生大约有65%以上是从农村转入的,这些小学生家长,多数一边陪读,一边打工。对于孩子的教育虽然很重视,但自己在家不懂得很好的监管和教育,或没时间监管,以致孩子在校内外的行为表现,学习习惯等都不是很好。有的家长甚至不主动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这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而众所周知,莲湖小学,特别是实验小学,先不说这些学校的学生生员来自哪里,但是学生家长中大约有65%以上的是工薪阶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但很重视而且在家很会监管和教育。所以,这两所小学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遥遥领先于当地其他小学!

其次,努力做好校内与校外德育的衔接工作。

(1)学校创建有效家校交流的体制、机制,实现家校交流的有效性;(2)学校要创设有效家校交流的平台,为家校交流提供便利;(3)教师要改革、创新与家长交流的态度和方法,构建和谐家、校联系氛围;(4)开好家长会,实现家、校交流的全面性和普遍性;(5)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创设校外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