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09:20: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 言:我国城市建设的目标已经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人居适宜指数发展到了实现智慧型城市建设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即城市建设即要符合符合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又要显示出环保、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旅游区建设成为一个热门项目。而旅游区规划如何能够达到多种建设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多规合一”的规划背景
1.1 “多规合一”的基本含义
“多规合一”并不是多个规划合并成一个规划,而是把各项规划涉及到相同内容统一起来,落实到一个共同的空间规划平台上,各规划仍按各自相关专业要求编制完成,以满足提交人大审核或向上级报批的要求。通过“五个一”,即“一张图”、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达到“多规合一”。从旅游区规划的文件中体现的多规合一是规划项目的综合设计,而在旅游区实际规划过程中体现的多规合一,则是旅游区规划本身带来的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的综合发展。
1.2 “多规合一”的发展状况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四委、部联合发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简称环保规划)“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目前开展“多规合一”就是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和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广州市是广东省率先进行“多规合一”建设的城市,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广州市通过一系列城乡统筹规划,实现了城市旅游产业、环境保护、市民宜居指数和土里利用率的共同发展,成为“多规合一”的典型。在这一系列规划中,围绕着旅游区发展的多规合一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
2.1 产业规划与土地规划结合
湛江市是广东省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漫长的海岸线和岛屿资源成就了湛江市的渔业发展,为湛江市南三岛东部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条件。在旅游度假区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应与湛江市土地资源应用规划向结合,以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土地资源规划更加科学。旅游规划区位于南三岛的东部,是湛江湾的外海岸线区。整个规划区呈南北狭长的条带状,南北向长约8km,东西向陆域纵深在1―1.9km之间,它北起南三岛大辣村,南至南三镇沙头寥村,东临南海,西接南三镇田头圩,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10.49km2 。规划区的建设用地约77.18公顷,约占规划区的7.54%(红色图斑);风景旅游用地166.55公顷,约占规划区的16.27%(深蓝色图斑);一般农地286.59公顷,约占规划区的28%(浅黄色图斑);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防护林)约46.45公顷,占规划区的4.54%(深绿色图斑);自然保留地约98.24公顷,占规划区的9.6%(灰色图斑)。为了使旅游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南三岛土地规划形成了交通用地、农业用地、旅游区用地和自然资源保留用地的立体型规划布局,以旅游区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交通用地同时也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而自然资源保留地也可以作为旅游区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
2.2 建设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结合
南三岛旅游区的建设规划可以反映出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规划区内现状排水体制主要为为雨污合流制,无系统性的排水设施,大部分以明沟形式排放,沟渠走向随意性大,排水断面较小。虾场通过管道向海滩排放污水,已对周围环境以及近海水体造成了一定污染。遇到排污量大,潮水顶托,污水不易扩散,引起“黑潮”现象;村民生活垃圾以丢弃至海滩,或小规模堆放,定期焚烧为主。无统一固定收集点,通常散布于路边及水塘边,对规划区的土壤及沙滩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旅游区的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一系列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与市政工程建设,包括居民垃圾投放点、排污管道修建、水利设施修建等,这些建设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旅游区发展,便于滨海度假村的日常经营,但是,这些建设项目一定会给附近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有效减少由于居民随意丢放废水和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旅游区建设规划中还包含了退虾场为休闲海滨或自然保留区等项目,这是对粗放农业滥用环境资源的控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过程。
2.3 旅游区发展规划与乡村经济发展规划结合
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的近期发展规划是构建滨海休闲度假、亲水娱乐、温泉疗养、冬休、渔岛生活、文化体验几大功能板块,树立湛江滨海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实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建成国内知名的海洋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携手湛江市其他旅游景区, 创建国内重点滨海旅游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一系列的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企业的进驻,将为南三岛的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旅游区开发是农村居民创收的主要途径;而南三岛旅游度假区的长期发展目标则是通过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拓展宗教朝觐、城乡统筹板块的旅游服务,延伸旅游服务链条,建成国家级滨海旅游示范区、中国南方冬休度假基地、湛江旅游产业的龙头和彰显湛江旅游形象的代表作。这样一个长远的旅游区发展规划目标,将促使湛江市及附近乡村的居民和各类社会组织都积极投入到旅游区建设当中,其中,以渔业文化为主线的旅游文化建设,将吸引大批资金的投入,使乡村经济彻底脱离传统的农业经济形势,转而以农业文化发展为主的经济增长形式。
3. 多规合一背景下的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
通过湛江市南三岛旅游区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旅游区规划实际上实现了多规合一的规划目的,即将湛江市南三岛地区的土地资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乡村经济发展规划在旅游区规划表达出来。在这样的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规划的实际价值表现在实现乡村经济与人居环境发展的高度结合的方面,而旅游区规划在促进城乡发展高度统筹的同时,也是在践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多规合一背景下,旅游区发展规划从表面上看来是以旅游经济发展为主的产业性规划,但实际上,旅游区规划实现了对规划区内各类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综合性协调和部署,能够起到全面改善地区建设面貌的作用,是城乡统筹规划的科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廉军伟.智慧城市背景下实现“多合一”的策略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年9月:133-136.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南以国际旅游岛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金融需求,认为海南特色的城镇化进程将会给商业银行个人
>>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思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外汇服务便利化研究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机遇 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国内酒店集团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战略发展分析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海南高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构建 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用写作型人力资本的增殖 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研究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南海考量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行为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现状探究 运用金融杠杆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试析不同类型的基地公司在国际金融业务税务筹划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新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3-03-28],.
[4]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0]http://.cn/zhuanti/internationaltourisland/promote/201202/t20120223_237048.htm.
作者简介:符 颖(1973-),女,海南人,经济师,中国建设银行海南分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能力与闲暇时间允许人们进行深度的旅游消费,旅游市场发展趋于成熟。而教育水平的提高推动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享受,旅游产业中的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民族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出独有的优势,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符合人们的精神层面需求,在文化旅游竞争中展现出较大的吸引力,从长远来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距离,时间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的旅游活动更加频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其强大的魅力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为民族文化的研究、交流与融合创造了一种新途径。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进一步增大了国际市场,国外投资及游客数量持续增加,在国际化的旅游产业竞争环境中,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需求不断增大,但这些旅游资源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吗?对此,《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的作者做出了系统分析。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相对偏僻的边远地区,路途遥远,但是近年来交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让远距离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变得更加容易。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已经比较健全,旅游产业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文化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素养及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环境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为了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的深入了解,政府应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可以说,政策上的支持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新背景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研究》一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提供思路借鉴,更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指导性思路。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旅游者需求的不同进行旅游产品的定位,开发出不同规模与档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要充分结合民族区域特色,打造民族旅游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由于旅游活动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区域的整体性,进行资源整合,以完整的旅游资源系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政府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价并进行保护,避免开发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而导致文化资源的破坏。政府要全面规划并指导文化资源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实现民族利益的长远发展。关于旅游产品的推广,作者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不能只顾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可能对环境带来的的负面影响,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多样性与持久性。政府要积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推销,与旅游企业共同拓展市场,制定完善的产业管理机制,保证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在以信息大爆炸、知识大爆炸为特征的大时代背景下,旅游规划确实面临很大的困难。
第一,信息时代使我们的客户――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如旅游局)越来越成熟、高明。原因有三:其一,旅游局之间的互访、交流深度增加,主管领导的出国考察频度增加,甲方的感性认识不断加深,甲方更加关注实操和规划深度;其二,互联网有力推动了新规划理论、新理念的传播,加快了委托方之间的方案交流、经验总结,使其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阔,在无形中提高了对规划成果的期望值;其三,信息时代也使规划公司们(乙方,规划的受托方)趋于透明化,使委托方对其技术实力、人员结构一清二楚,从而能在招标、商务谈判、成果把握方面保持主动地位。
第二,信息时代使旅游规划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表象有二:其一,互联网使信息查询、资料索取变得更容易的同时,也促使同行之间的信息趋于对称、知识结构走向趋同,从而在无形中结束了以往那种单纯靠资料垄断、信息垄断包打天下的时代。其二,规划公司的透明化加速了同业人员的快速流动,计算机的普及更为方案之间的拷贝、抄袭提供了便利,并直接引发了一个现实问题:方案趋同。如果对同行们近3年的所有方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可能会发现,其内容的近似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三,在信息壁垒消除的同时,旅游规划行业正在走向市场化。其现实背景是:客户在成熟、进步,客户视野正不断开阔,客户鉴别力、期望值正不断提高;同行正不断强大,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如何从容应对竞争、并让客户高度认可?
其实,客户的回答已经很明确、到位。早在2004年,在笔者核心参与的《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宁波市局领导就做了含蓄回答:“宁波规划的难度在于:我们既很关注理论高度,也更加注重现实可操作性,关注现实抓手”。
“大连规划很难做。因为我们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市领导期望的是国际水准的一流规划。我们在关注前瞻性的同时,更加关注细节、关注亮点项目,尤其是要明确告诉我们近、中、远期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解决我们最关心的焦点问题……”,2005年,在笔者负责的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大连市领导、旅游局领导提出了更加具象、清晰、明确的要求。换言之,委托方对中国旅游规划界提出了明确挑战:委托方期望一个战略清晰、策略明确、可操性强的,能同时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高水平规划。这个规划既要立意高、视野宽、分析透、能清晰指出区域旅游战略发展方向,同时还要能指导现实,指导旅游“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方案与现实的对接;既要完成通则所要求的规定动作,也要通过设计新的自选动作,加强具体项目策划含量,对重大亮点项目提出深度思考,有效解决传统规划“墙上挂、案头放、中看不中用”的问题。
在承担了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后,我们很快明确了围绕“以构建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技术路线:①立足未来,科学判断大连在辽宁、东三省、环渤黄区域的战略地位;从大连市综合发展高度客观判断旅游业在大连产业体系中的角色;②从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市场、综合区位、社会经济、区域竞合、国际视角比较分析等多层面客观评估其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综合评价其发展阶段及发展潜力;③结合国家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战略、“大大连”发展战略,客观判断大连旅游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④从多角度判断大连旅游未来的客源市场;⑤在上述基础上,结合对各涉旅部门的调研,明确大连市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战略与发展思路;⑥根据总体目标和旅游资源综合禀赋特征,结合对现状与大势的分析,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城市发展脉络、城市总规、交通大格局、产业布局、游客的主要进出路径、旅游业发展现状等现实要素,从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合理进行旅游业发展战略布局,并进一步明确各片区的特色、定位、分期发展目标、重点支撑区块,并对重点区块进行进一步细化;⑦进一步明确空间动态拓展轴向,通过空间动态拓展轴向协调各片区有机融合、互动发展;⑧通过几张牌从战略层面统领大连旅游产品体系,形成几条便于营销包装的主题产品线;进一步制定以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景区营销――产品营销3个层面为支撑的营销;结合城市规划,制定城市旅游规划,全面提升大连;⑨围绕目标战略,制定支持与保障体系规划;⑩进一步制定“十一五”5年行动计划(并突出龙头亮点项目)以明确“十一五”期间旅游规划的具体方向;并对市委市领导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针对性解答。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关键词]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037-02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化环境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位于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景区核心区域,作为未来临潭县的龙头景区,其规划开发与保护对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冶木峡景区现状分析
临潭县冶木峡生态旅游景区所在的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距离镇中心2km,距离省会兰州154km,距离甘南州首府合作市90km,距离临潭县城87km,有省道311线通往康乐,临洮,直至兰州。景区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全镇地处山谷地带,境内群山叠嶂,青松滴翠,绝壁耸立。主要景点有老虎口、天然巨型卧佛“将军睡千年”、喜泉飞瀑等景点。
2.设计策划
冶木峡景区旅游资源的一级市场主要是兰州市及周边城市,对其他州市和邻近省区的吸引力较弱,较远省份的游客多属偶尔到达,因此,寻求新的客源目标,有效开发旅游项目和产品,是冶力关景区旅游客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2.1规划理念
2.1.1“逆向规划”理念
改变规划中最先确定什么地方可以建什么的传统思维定式,采用首先确定什么地方不允许,不可以安排建设的限定,然后再进行规划的科学方法。“逆向规划”就是优先规划和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包括:维护和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湿地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保护恢复湿地系统,保护整体景观网络等。
2.1.2更新理念,体现3N理念
21世纪旅游消费的大趋势正从“3S”(Sea大海、Sunlight阳光、Sandy beach沙滩)转向“3N”是Nature(自然)、Nostalgia(怀乡)、Nirvana(涅)。推动“原生态的3N圣境”,通过重返自然和返璞归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人的情操得以升华。
以恢复原生自然风貌,鲜活的峡谷风情,宜人的接待环境为主线,不仅是新时期规划新思想的客观要求,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动向,也是本次规划中需紧密结合的要素。
2.2以绿色为背景,以坡地为特色,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策略
2.2.1强化坡地应用
依托坡地北高南低的起伏地形,设计各类休闲、娱乐、商务、居住、健身功能设施。休闲项目选择上要突出时尚亮点,强化品质和特色,建筑选型上要展现当地民俗特色。
2.2.2绿色的要求
以峡谷和森林为背景,依托山水大力发展漂流等探险健身项目、登山步道系统等设施,适度开发,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维系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项目拥有良好的视线和环境景观。
2.2.3疏密有致的开发
项目开发既要考虑旅游环境品质,又要兼顾土地的利益,因此,在规划中,要按照合理的开发方式进行,在北侧坡地功能区范围内采取低密度别墅和酒店宾馆形态,按照开发时序,实现有序过渡开发。
3.总体规划
3.1功能分区
本次规划将这个景区划分为四个功能片区,即休闲娱乐度假区,规划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功能板块;滨水娱乐和极限攀岩运动区,规划以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区段,给游人创造征服自然的体验感受,同时结合场地自然景观特征,设置以听觉、嗅觉为主的特色旅游体验;滨水休闲体验区,规划滨水休闲项目,如亲水平台、喜泉野外宿营等,打造以触觉、味觉为特色的旅游体验;山水幻境观景区,规划考虑过境交通的干扰,规划此区段以视觉体验为主,设置展现当地民俗文化和自然风景的情景剧场。
3.2旅游产品策划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特点,冶木峡生态养生旅游区旅游产品初步规划为三类产品,启动产品,以峡谷溪涧原始生态漂流子系列,通过整治河道,突出峡谷两岸自然原始风光,使旅游者既感受漂流的奇、险,又集娱乐性和教育性于一体;基础产品,依托绿色峡谷奇观,满足大众化观光旅游需求,相应产品主要有奇山异石生态观光、高原山地生态观光、森林生态观光体验、峡谷溪流生态观光体验;特色产品是依托绿色生态环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满足中老年高端旅游需求,主要产品有环境养生产品和风水养生产品等。
3.3旅游线路
省道311将作为旅游景区内部道路使用,游客从入口开始可分别体验徒步行走、水上漂流、空中索道、马车、电瓶车等不同的游憩方式。生态迷人的冶木峡让游客寻找山谷间的美丽,尽享峡谷中的乐趣。
关键词:概念性规划;项目案例;创新
前 言
随着旅游规划行业竞争态势的全面展开,旅游规划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规划的现实需求也相应出现了新的变化特点,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旅游规划界对传统的规划思想和经典的研究方法不断重新认识,更加重视规划是否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是否科学合理,重新规划的发展前瞻性与现实可操作性是否相统一,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要求规划的组织高效有力,规划的制订、修编周期将大大缩短,因此旅游规划的快速设计时代到来了。
旅游需求的发展变化、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开发、旅游品牌塑造与市场开拓呼唤着“创意先行、快速设计、直击要点、融入规划”。我们在旅游概念性规划中只是做了一个突破模板化的大胆尝试,要点浮出水面,也许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求能推进中国旅游规划的不断创新。
1大势研判:项目背景与资源解读
1.1研究框架
首先介绍策划背景,内含策划目的、策划范围、策划内容、策划分期、策划原则及项目开发的意义;其次进行资源解读,包括地方旅游资源解读、项目区位解读、地脉解读、文脉解读、资源评价;最后做国内外同类旅游资竞合分析。
1.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1.2.1策划内容
图1 规划类型分析图
1.2.2项目开发指向
一般针对三种类型旅游资源项目进行开发:(1)资源价值高、区位好、经济好及可开发空间大;发展有基础,要提升做大,项目创新、营销推广及经济业态组合等突破发展。(2)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不好、经济差。(3)资源价值低、区位好、区位好。
1.2.3涵盖图件
包括规划范围图、区位分析图、综合现状图、旅游资源评价图、区域旅游板块图等。
1.3项目案例
以《武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资源解读部分为例。(1)绝佳区位: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呼和浩特四大省会城市,西连新疆,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为商家必争之地。武威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通全境,省道308线、211线和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2)九个绝世资源: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国普氏野马及野骆驼养殖地;中国唯一的西夏碑;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北避暑胜地——凉州气候凉爽;民勤国际治沙生态聚焦点——决不让民勤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3)七大绝妙地貌:冰川雪山:祁连山雪山;戈壁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毛乌素沙漠;三大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高原交汇地;绿洲风光: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绿洲中心;丹霞地貌:本康丹霞地貌;峡谷风光:天祝三峡;草原森林:抓西秀龙大草原。
2主题致胜:旅游区总体定位
2.1研究框架
首先从区域旅游研判入手,着重从国际旅游、国内旅游、省域旅游来看;其次做总体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再次划分旅游产品体系;最后做旅游产品设计。
2.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2.2.1五大旅游产品体系
(1)自然生态游:山岳、山地、森林、峡谷、地质、水域、湿地、草原、沙漠生态游。
(2)人文历史游: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古城、古街、古镇、古村、名人游;地方文化游; 民俗文化、民俗风情、民俗体验游;宗教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城市风光游;主题公园游;民族文化游;专题文化游(丝路、黄河游、汉江游、茶、酒、边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游。
(3)休闲度假游:山地度假、避暑度假;滨水度假游;温泉旅游;养生度假、保健、医疗游;乡村度假游;草原度假游;体育度假游;美食娱乐游。(4)乡村体验游:地方乡村游;乡村生态、观光农业游;乡村民俗体验游;乡村节庆游;农家乐游。(5)专题旅游产品:自驾游;商务会议游;康体健身、体育、运动游;户外运动游;探险游;修学游(摄影基地、写生、夏/冬令营);科普游;工业游;节庆旅游产品;购物旅游。
2.2.2旅游产品设计
(1)“2+8+5”模式,即早晨2小时、白天8小时、晚上5小时项目。3小时餐、6小时住,开发夜游项目。(2)“十二体验”设计:A“自然体验—观:水、花、林、山、谷;B人文体验—看:猿文化、民俗、玉文化;C温泉体验—泡:主题温泉;D养生体验—养:康体馆、疗养园;E美食体验—吃:生态餐厅;F住宿体验—住:温泉酒店、山景别墅、猿人穴居、乡居;G运动体验—动:徒步、骑车、健身、运动场地;H娱乐体验—娱:水上娱乐、演艺娱乐;I民俗体验;J购物体验;K宗教体验;L宜居体验—居。(3)旅游新业态: 由旅游发展而产生新业态变化。A旅游综合体设计B旅游文化娱乐产业C旅游景观地产D旅游文化民俗村E旅游综合服务商业街F自驾车营地G乡村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民族风苑H户外运动产业等I会所经济J庄园经济
2.2.3涵盖图件
主要包括客源市场分析图。
2.3项目案例
以《龚滩旅游度假区策划方案》总体定位和形象口号部分为例。打造世界知晓、国内知名的土家文化原生态体验旅游目的地;中国土家文化的发祥地;国家级古镇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重庆国际化山水大都市城市扩张的休闲度假承载地;建设为重庆山地民族古镇大旅游品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核心区;宜游、宜居、宜购、宜娱、宜创、宜养、宜修、宜业的高品质旅游区,实现“山水、古镇、田园、土家文化”的精彩结合,营造诗情画意的山水古镇生态度假画卷。主题形象口号:乌江经典·醉美龚滩;辅助形象口号:龚滩一梦·情醉千年;土家风情·丹青龚滩;山水仙境·古韵龚滩
3指点江山:总体空间布局
3.1研究框架
首先介绍战略发展布局;其次规划总体布局;再次做一轴(带、廊)的规划说明;最后做分区规划说明。
3.2分析重点及图件说明
[关键词]统筹城乡教育 校―县合作模式 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9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85-02
一、统筹城乡教育对重庆旅游发展的驱动作用
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中把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相结合,对旅游业予以重点鼓励和扶持。近年来,重庆各区县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对中高端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大重庆高校对区县旅游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校―县合作发展旅游的影响因素
重庆共有40个区县,在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的格局下,各区县均十分注重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积极参与各区县旅游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基地建设等工作,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校地对接不到位、旅游信息沟通不及时等因素影响,重庆高校在服务地方旅游业方面仍有待加强。
(一)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
近年来,重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优先发展的绿色产业,旅游业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重庆旅游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对旅游创意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目前,重庆各高校每年均会向社会输送大量旅游管理专门人才,但由于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相对滞后,出现了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尴尬局面。
(二)校县合作亟需有效旅游发展对接机制
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与各区县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大量合作,但总体上仍处于零散合作的状态,合作效率偏低。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是重庆各高校与区县合作发展旅游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高校与区县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在旅游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项目合作、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难以进行深度合作。
(三)校县合作缺乏有效旅游信息沟通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保证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重庆各高校与区县的旅游合作缺乏有效信息沟通平台,信息不对称导致校县合作渠道受阻。一方面,高校无法及时了解各区县对旅游人才的具体需求,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往往出现与旅游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各区县无法及时从高校获得适应当地旅游发展实际的旅游人才,从而出现人才稀缺的局面。因此,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各高校应进一步理顺与各区县的沟通渠道,共建旅游信息沟通平台。
三、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校―县合作发展旅游的具体模式
(一)设立校―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组织,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是重庆各区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各区县旅游业发展,重庆市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注重完善校县合作的长效机制,成立校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组织,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校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组织应当加强同重庆旅游协会、旅游商会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协同作用。通过组织区县旅游发展专题研讨会、旅游景区景点实地考察、旅游市场调研等活动,充分调动各高校旅游知名专家及各区县旅游业界权威人士的积极性,为区县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校县合作效率,可采用项目集体攻关的方式进行协同创新。以重庆各区县亟待发展的重大旅游项目为核心,集合重庆各高校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优秀专家学者及旅游业界资深人士合作进行项目攻关,从而使区县旅游发展处于更高的起点。
(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校―县合作的“无缝对接”
校县合作能否实现“无缝对接”将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成败。校县合作涉及重庆诸多高校和区县,合作形式已经逐渐由单个高校型校县合作的初级形式推进到高校群型校县合作的新阶段。当前,旅游信息沟通不及时是制约校县合作发展旅游的一大瓶颈。因此,建立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对于实现校―县合作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交流平台,为重庆各高校和区县的旅游合作提供便捷的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应当及时相关的旅游政策及法律法规、最新的旅游资讯,并提供人性化的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沟通交流服务。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实现重庆各高校与区县在旅游规划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校县合作的效率。
(三)创新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式,“订单式”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
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重庆高校对各区县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应根据区县旅游发展实际,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法为区县旅游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现以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渝东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5个民族自治区县,是重庆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聚居地,拥有秀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精品欠缺、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等。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应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为切入点,加强各区县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将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通过“订单式”培养旅游人才的方式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构筑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校―县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应与各区县联手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深度合作。重庆各高校应当针对区县旅游业发展实际,与各区县在教学科研、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
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重庆高校与各区县的旅游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双赢”。对高校而言,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提升重庆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服务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主动适应和服务于重庆各区县旅游发展的需要。对重庆各区县而言,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培养稀缺旅游人才、深度开发旅游项目、联合打造旅游精品,从而提升当地旅游发展品质。总之,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共建校―县合作的长效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08,23(2):8-9.
[2] 张玉蓉,樊信友,漆明亮.重庆高校开拓型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2,(9):7-8.
[3] 田穗,严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