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管理科学8篇

时间:2022-02-28 18:47: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科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科学

篇1

关键词甘蔗;管理科学;创立途径

甘蔗糖业的诞生及其发展,依赖于优秀的甘蔗科技和管理。从甘蔗的种植历史来说,目前甘蔗最早出现的地方仍然未知。资料显示,印度在3400多年前已经开始种植甘蔗,1300多年前印度的甘蔗制糖技术与佛教一同传入中国,进而从我国传到整个东南亚国家。1200多年前,甘蔗制糖技术从印度传入西班牙,进而从西班牙传到西方各国。在甘蔗制糖技术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甘蔗制糖技术在全球有多达96个国家都在应用,这些国家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全球甘蔗的种植面积高达2000万hm2,全球甘蔗制糖的产量高达12000万t。甘蔗制糖行业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科技和管理,因此要创立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使其与甘蔗制糖技术完美结合,推动甘蔗制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意义

1.1甘蔗制糖产业极其庞大

在甘蔗制糖技术1000多年的漫长发展史中,甘蔗糖生产业在全世界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规模。全球有多达96个国家都在种植甘蔗,这些国家遍布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全世界甘蔗的种植面积高达2000万hm2,全球甘蔗制糖的产量高达12000万t。不仅如此,在甘蔗制糖产业的发展中还包括甘蔗制糖技术的普及、优良甘蔗品种的培育、甘蔗病虫害防治工作等。以上种种都证明了甘蔗制糖是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产业,因此必须要有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进行支撑。

1.2总结我国甘蔗制糖产业的实践经验

我国在甘蔗制糖产业的管理工作中有着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科学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总结,并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成功普及了品种优良的甘蔗,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经验都需要甘蔗管理科学将其升华为理论和独立的学说。

1.3促进我国甘蔗制糖产业的更好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糖的日常需求与日俱增。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均糖消费量离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甘蔗制糖产业的更好发展,必须要依靠甘蔗管理科学的建立。

2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途径

2.1分析甘蔗制糖产业的管理经验

要对甘蔗制糖产业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将管理经验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不仅如此,对甘蔗制糖产业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分析还有助于甘蔗管理科学领域的拓展[1]。所以,要尽可能广泛、严密地进行经验收集,并认真、细致地对其进行分析。

2.2借鉴其他相关科学的长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对于甘蔗制糖领域来说也有大量的新型学科出现,如甘蔗栽培科学、甘蔗生理科学、甘蔗植物科学、甘蔗制糖技术科学等。创立甘蔗管理学需要借鉴这些有关学科的长处和创立经验,同时,由于甘蔗管理科学属于甘蔗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因此还要借鉴其他管理领域科学的长处和经验。

2.3加大甘蔗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力度

创立甘蔗管理学要加大对甘蔗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力度,对理论知识由深到浅、由宏观到细节都要了如指掌,并且对有关甘蔗管理理论知识的研究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和完善,建立起健全的甘蔗管理科学理论学说,进而建立起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2]。不仅如此,还要鼓励国内学者对甘蔗管理理论进行讨论和研究,并设立甘蔗管理理论的相关奖项。

3结语

甘蔗制糖产业在全世界有着十分庞大的生产规模,全球甘蔗的种植面积多达2000万hm2,全球甘蔗制糖的产量高达12000万t。而甘蔗制糖行业从诞生到现在,能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果,与其相应的科技和管理联系密切。因此,创立专门的甘蔗管理科学,促进甘蔗制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在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途径上,可以采取分析甘蔗制糖产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领域管理科学的长处,加大甘蔗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力度等策略,使甘蔗管理与甘蔗制糖技术完美结合,推动甘蔗制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凯.关于创立甘蔗管理科学的思考[J].中国糖料,1998(4):38-39.

篇2

英文名称:Shanghai Management Science

主管单位:上海市科技协会

主办单位:上海管理科学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9679

国内刊号:31-1515/C

邮发代号:4-5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3

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总结相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绩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本质是分析中国文化对管理理论、管理方式、方法的影响,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各专家学者在研究的体系、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概念模糊,这给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的向前推进造成很大的困扰。本文拟从(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角度)来分析,以期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路径和视角。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现状来看,当前主要有几类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体如下:第一类是以台湾曾仕强先生及其出版的《中国式管理》为代表。提出的主要观点有:管理就是安人修已的过程,寓人治于法治等。主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儒家文化、关系文化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分析中国式管理。第二类是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为基础的一系列成果。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为负责人,邀请、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共同参与。主要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专题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案例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三类有代表性的观点可称之为“西方标准,东方管理”。持此观点的的学者较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阎雨教授提出的(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C模式。C模式由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C理论,一个是A体系。C理论就是成中英教授提出的管理模式,他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的核心文化加上《易经》与《禅宗》,所形成的理论框架被学界称之为“C理论”。认为西方现代文化则是一种下行文化,更加注重其工具性和实用性,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实用管理文化称之为“A体系”。另外如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亦在其文章中提出此观点,同时陈春花教授也强调从企业实践中总结中国式管理的重要性。第四类观点是以国外学者、研究机构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其主要是在分析国际企业在中国经营时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关系文化的研究,以分析进入中国市场的的风险与威胁。

2.当前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述研究成果积极地推动了中国式管理研究的进展,但是在指导企业实践上未产生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为“思想导向,应用困难”。本文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研究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与管理科学已有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难以兼容,使得其在实践中难以推广

前述各学者研究中国式管理的体系和内容各不相同,如曾仕强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为研究基础;主要是分析中国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来分析中国式管理,而这些内容都可以包含在组织行为学的激励方式、领导风格、沟通方式等内容之中,虽然对象的行为特征不同,但也完全可以根据现行管理科学的体系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学者和专家试图从企业实践中寻找中国式管理的特征,虽然注重实践研究,但还没有提出关于中国式管理的明确观点;阎雨教授将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文化作为并行的理论纳入研究基础,这导致研究成果不易执行且难以纳入管理科学的相关体系;西方学者多从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风险来研究中国式管理,并未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作深入的研究。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有其规范的知识体系(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且在实践中被绝大多数企业所应用。如果我们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体系和内容与管理科学的现行体系不兼容,或是另起炉灶,则其实践性必然是大打折扣。

(2)视角各不相同,研究体系和层次混乱,使用概念模糊,不规范

各学者在研究的体系、层次和使用的概念上各不相同。如有些学者把中国式管理理解为并列于(西方)管理科学的东方管理科学、东方管理思想或东方管理哲学,曾仕强先生认为它是由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管理理论;有些人把它理解为一种管理模式或管理方式等,尤其是管理模式的概念最为模糊,对其解释各不相同。

(3)研究的对象为一般企业中的常见问题和现象,而非成功企业的特征

不少学者研究时通过观察一般企业中的一些人际现象而得出结论,其中可能为一些糟粕的现象,因此并不足以成为中国式管理的榜样或理论来源。针对此现象,李非教授认为应以中国成功企业为样本进行研究,而并非是研究所有企业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4)研究方法以思辨为主,说服力较弱

研究方法上多采用思辨式研究方法,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相关文化特征,并进行演绎推理中国式管理的特征,未采用如访问法、观察法、试验法等规范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成果的说服力比较弱。(5)过度地分析文化而对实践与绩效分析不足文化对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企业组织是一个工作环境,其必然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环境,且企业自身有其特定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过度分析文化对人际的影响,而忽略现有企业实践体系(部门、沟通方式)的目标、绩效将必然导致其实践性比较弱。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系与研究方法)——基于理论和实践视角

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以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以德鲁克《管理的实践》为标志。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以规范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方法、概念、原则、技术)而成为一门科学,这已为世界各国学者、专家所承认。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指出,管理是一门实践,最终检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者的素质和绩效是企业惟一拥有的有效优势。同时他指出管理的要素和要求是可以进行分析的,是能够予以系统地组织的,是能够被任何具有正常天资的人所学会的。通过系统地学习原理,掌握有条理的知识,系统地分析其在工作所有领域中的表现,包括企业的管理,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这就告诉我们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管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理论主要强调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管理实践则强调在实务中如何运用和执行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达到企业绩效和目标。因此,本文从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分析中国式管理的研究,目的有二:从管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来分析可以系统地分析中国式管理特点,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增加研究的实践效果,还可以体现中国式管理对先前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先进之处,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1.从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可以按照对管理的不同见解来表征,这些不同见解反映在对管理者做什么以及管理者应当做什么的不同观点上。并指出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关于同样的对象,区别仅在于研究者的背景和兴趣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视点的理论互相补充并不断向前推进,才使我们更加接近管理的真谛。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的一些关键特征如下:

(1)管理科学只有一个,源于不同国家的管理理论共同成就了管理科学

西方国家最初提出管理理念并最早建立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故有些人把它称为西方管理科学,但管理科学发展到今天,东方国家如日本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各先进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都为管理理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并推动管理科学向前发展,继而这种理论再推广到世界各国的实践中去。从这个角度,世界各国先进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成就了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管理科学只有一个,并无西方管理科学和东方管理科学之区分。

(2)新的管理理论都是对先前理论的补充与改进

科学管理理论是针对先前经验管理阶段存在的生产低效率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而行为管理理论则是针对科学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而提出要关注人的一种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则是从多视角分析了被忽略的环境因素、社会系统因素而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则是对整体战略的执行、员工的激励因素等进行融合。因此,每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先前管理理论不足的弥补和改进。中国式管理理论的出现也必然应能够做到这一点,同时中国式管理也必须要对21世纪的新的环境特点做出回应和解答。

(3)管理科学的理论体系由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管理技术和方法构成

管理科学由若干管理理论构成,每种管理理论又包括相应的管理原则、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因此,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不仅包括管理理论的总结和研究,也包括小的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比如中国的关系文化在关系营销(如销售领域)中就发挥出显著的成效;再比如中国的家长制文化对高层决策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果说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美国的决策方式是集体讨论、依法决策,而中国企业的决策方式则可以总结为集体讨论,一人主决策。此必然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总结这样的小的方式方法也是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一个方面和层次。

(4)管理科学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同样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管理理论。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在其著作《管理学》(十第版)中提出管理理论是将相互依存的概念和原则系统地组合起来,从而构成知识的基本框架或组合。并提出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发展这些理论知识。并指出,概念就是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性进行概括后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表述概念的词语和术语必须准确,必须与所分析的事物紧密相关,必须为科学家又为实践者提供丰富的资料。科学方法要求通过观察确定事实,对事实进行分类和分析,找出因果关系,如果经过验证这些概括或假设是正确的,那么这些概括或假设就称为原则。其提出应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管理理论,如图1所示。

2.从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来看

根据目前已有的企业管理实践特征,本文认为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可总结为:以战略管理为统领,经营层战略管理为基本单位,职能层战略为执行层的实践体系,如表2所示。根据这个体系,能够抓住管理科学实践体系的关键要素。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和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可以看出,中国式管理主要分析文化对管理方式的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在与文化、心理和行为有关的实践领域,中国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而与物有关的实践领域,管理科学的已有实践体系(如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学者宜多从前者如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竞争战略、公司层战略、企业文化等领域来研究实践领域的中国式管理特征,而在与物有关的领域,不妨多借鉴相关管理领域的已有成果。表2管理科学的实践体系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得出对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三点结论和建议:

1.中国式管理研究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管理应是对管理科学先前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和补充,而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总结,如此才能体验出中国式管理的先进性。

2.中国式管理是一个泛称,是指基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中国式管理方法、中国式管理技术的系列管理视角的统称。因此,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应从系统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考虑。根据前述内容,本文认为中国式管理研究的体系应包括:

(1)中国式管理理论。是指重要的能够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论的总结或提供思路。如当前企业利润诉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是否可尝试用中国的和谐文化来提供解决思路,如可尝试分析如何令股东、员工、顾客和公众都相对满意、和谐的角度来考虑管理问题。

篇4

基于SKT-ARFIMA-HYGARCH-VaR模型的股票型基金投资风格漂移风险测度研究

基于Kullback-Leibler信息量的最优ARMA模型组选择与组合预测研究

考虑渠道权力结构的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协调

免费搭车行为对供应链横向竞争的影响

供应链中的批量与信用期联合决策研究

闭环供应链网络设施竞争选址模型研究

多经销商竞争的整车物流联合运输策略

基于OSA算法和GMDH网络集成的电子商务客户流失预测

基于电子渠道需求预测的渠道模式选择

考虑环境属性约束的平行结构DEA模型

基于决策的保险业务资本配置和业务规模精算研究

权重信息未知情况下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及其拓展

应急决策方案的动态调整方法研究

不完全信息下基于GSP的竞价排名问题研究

基于异质性顾客群的零售商补货及反应性定价策略研究

基于顾客信任的网络商店显示价格对比性信息的策略研究

投资者异质信念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甄别——基于A-H股分割市场的实证分析

基于碳减排调度的激励性厂网合作竞价机制设计

基于合作性投资和价格策略的多式联运企业协作行为博弈分析

基于虚拟变量分位点回归模型的条件VaR估计以及杠杆效应分析

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最优设计与定价——基于发行者与投资者视角

基于期权视角的海外市场拓展的双目标多项目多期优化随机机会约束模型

抵押贷款证券的效用无差别定价

基于损失厌恶的非线性投资组合问题

外汇干预反应函数非线性FTR模型的提出及其实证

基于过度自信的交易量驱动因素建模研究

基于信息共享增值机制的供应链需求均衡优化

服务水平约束下基于顾客策略性退货的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

多类顾客环境下报童模型中库存分配策略研究

基于报童模型的两级供应链回购契约协调研究

基于转换成本的供应链成员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需求预测更新情形下的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与协调研究

考虑厂商承诺行为的产品延伸服务市场竞争分析

收益共享契约下三级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研究

灰信息下关键设备生产缓冲Petri网模型研究

混合离散差分进化算法在单机批处理调度中的应用

基于相互影响的复杂可信软件产品需求变化传播研究

煤电差价合约及其合作效益优化分配的博弈模型

测量要素折扣对企业规模效率的贡献:基于DEA的研究

基于Copula变点检测的美国次级债金融危机传染分析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上证指数突变点研究

LevyTemperedStable金融资产收益分布及其CF-CGMM估计方法研究

随机组合风险的风险溢价

基于测度变换方法的随机型创新幂式期权定价

基于机制转换与随机波动的我国短期利率研究

基于非线性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作用效应的实证检验

基于行业特性的多元系统风险因子CreditRisk+模型

供应链中双重混合渠道分销的价格竞争及均衡分析

不完全信息下再制造逆向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研究

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

基于风险的考虑成本和允许等待的车辆运输调度问题研究

时变随机网络下有时间窗的有害物品运输路径选择研究

多阶段占线赁购问题与竞争分析

社会群体多维剥夺感模型及应用

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产品模块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

基于粗糙集条件信息熵的权重确定方法

篇5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实证研究;视觉;参照系;分析工具

1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篇6

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需要应运而生的。总体来说,人类的管理经过本能、经验、科学三个阶段,而当下,正在由科学管理向哲学化进步。

一、从本能管理到科学管理

人类由聚居部族到城邦,最原始的管理,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供参考,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悟性”和个人的地位与魅力。那个时候,大凡优秀一些的管理者通常被视为圣人,他们是“上帝”或者“道”的化身,他们凭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开创了一些初始的管理理念,例如中国的“仁政”。东周“百家争鸣”的时候,诸子开始总结前人的智慧,本能管理已经进入了尾声,开始进入另一个时期——经验管理时期。

当人类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时候,借鉴前人经验成为管理智慧的主要来源,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一般都精通历史,从历史中找到管理的得失和方法,《资治通鉴》也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但是,经验管理容易厚古薄今,而且经验毕竟是前人的经验,不可直接使用。更让人惋惜的是,中国的经验管理因循色彩和习惯都很浓重,以至于没有朝科学管理的方向发展。

科学管理起源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经过工业化的催动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到今天为止,从泰勒到德鲁克,管理科学已经成了一门内容丰富、使用范围广泛的科学。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推进作用

二、从科学管理向哲学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科学管理思想是不是人类最好的管理理念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中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的历史都看到这样的局限,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经济问题,印证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甚至失败。

首先,科学止于人性。科学管理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原先所说的科学层面的管理,其实都是单模块的“事”与“物”本文由收集整理上的管理,如物流、财务、营销、生产、甚至人力资源的部分内容。当管理上升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科学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其次,科学管理是分专业的,是以相对特定的领域和静止的环境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系统,大多是方法和工具,而研究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研究更高层的规律,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人和化无常,确立组织的根本规律,就需要更高层次的思辨模式了,这就是管理哲学。

当人类管理进入真正的“人本”时期,进入整体思维时期,进入不是对具体表象而是对规律加以研用的状态,就是管理的哲学化开始。管理的哲学化不是否定科学,相反,管理哲学化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的。

那么管理哲学研究什么呢,有人用企业文化来代替,笔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按照中国术语来说,管理哲学的内容起码应包括:立心、立制、立人;其中,立心为本。立心,就是确立企业的基本精神、性格、价值取向、基本思路,包括企业在若干问题上的决策依据,如:稳定与发展,合作与竞争,知与行,个体与团体等。这些问题与企业文化的理念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但不是绝对的相等。立制,就是建立企业基本的运行模式与规则,尤其包括企业权利体系,这是企业运行的基础。立人,在企业是培养团队,在个人则是安身、立命、智慧,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管理哲学的生成,首先是以对管理科学从学理与现实运作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勘定其合理与合法的范围为前提。同时,管理哲学的崛起,内在要求现代管理必须植入文化与科学两个基本因素,达到对文化有新的自觉,对科学也要有新的自觉,从而实现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综合,并在人的感性与理性,在个体、组织与社会之间探寻管理的新平衡。由此可见,管理哲学对管理科学的内在超越,是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演进的必然。虽然管理哲学的生成步履艰难,但从管理科学向管理哲学的深层转变却具有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和无法抗拒的现实动因。

管理哲学对“以人为本” 的深度解读,既使人、人性、人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得到落实,也使人在管理中的自我激励、自我创造和自主开发真正得以实现,充分显示了管理哲学以价值理性为逻辑起点的管理思维。由此出发,管理获得了新的“画面”,管理不再仅是采取单一的技术手段,而应是技术、伦理、文化和哲学综合作用的过程,这为真正提升现代管理水平、改进现代管理方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这就打破了管理科学的僵化模式,推动着现代管理从具体操作层面到价值前提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使管理的“人化” 空间得以充分地成长。管理哲学, 以新的价值原则、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把握“管理”、运用“管理”、推进“管理”,为我们带来了管理理念的革命性变革。

三、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罗、 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主要把近代自然科学成果引入企业管理,提高效率,但其实质却把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庸。它忽视了人是富有情感、具有主动精神的主体。这个时期,泰罗尽管侧重研究管理技术问题,但他却注意到了科学管理的本质问题。他认为:“科学管理从本质精髓来说,包含某种哲学。”因此,有人把泰罗看成是首先提出管理哲学的管理论者。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此外,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也日益与管理学相结合。在上述诸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管理方法论、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逻辑学、管理伦理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相继发展起来。管理的研究方法也就由“古典管理”阶段的自然科学数量方法转向理论研究的哲学思辨方法,以探求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意义和人文倾向。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上的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力图从整体上把握管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哲学色彩大大加深。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在当今企业经济活动中,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许多发达的国家把聚集培养人才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生存发展的源泉。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重视管理主体的价值,进而形成现代化管理的主导力量和核心,是现代化管理思想哲学倾向的重要方面。

从管理哲学的视角来看,管理决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因为任何管理都不仅仅要满足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展开与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由此,任何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与管理行为都应该指向这一终极目标,并以这一目标的实现状况作为标准来评判、矫正、重建管理组织、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毋庸置疑,就管理科学总的发展趋势而言,管理科学正在经历着由“物本” 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化,对管理文化和管理伦理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发展中人的要素影响,重视组织精神和组织价值理念的培育,把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组织绩效提升的重要手段,更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中国式管理哲学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

中国的管理哲学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专制,一个是仁义。前者来自法家,后者来自儒家。汉以后,王霸杂用,成外儒内法。但不管是法家还是儒家,都是针对“人”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都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意识的提高,中国的管理哲学必将走出一条抑“专制”而兴“仁义”的道路。未来的中国管理哲学体系也不仅仅是传统哲学,更不是专指儒家文化,“文化大融合”是必须的,所以,未来的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可能是在“中庸”原则下的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集权主义、神秘主义的统一。中国的管理比西方早得多。西方所谓科学管理,无非几百年历史,无论是霍桑试验还是泰罗制。中国的管理有几千年历史,《孙子兵法》、《论语》中,都有重要的管理思想。我们为中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为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而骄傲。不过中国的管理发明那么早,为什么近代以来管理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多呢?“中国有管理哲学,没有管理科学”,什么是管理哲学,什么是管理科学呢?

(一)哲学是理念,科学是实操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典型的理念,即指导思想。没有理念,我们做事就没有方向,不知道价值。但是,仅有理念行不行?当然不行,必须解决实操问题。

如何知己,如何知彼?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方法,如:调查、侦查、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沙盘推演等等。这些,需要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仅仅依靠社会科学的理念和逻辑,肯定远远不够。

(二)哲学是战略,科学是战术

战略,表现在某一时点的总体布局,某一阶段的综合谋划。在中国的管理哲学中,对战略管理描述很多。如:围魏救赵,这是很好的战略布局。如何去围,派谁去围,什么时间开始围,围的程度如何,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战术动作去完成。这不是几个字的战略目标可以解决的,需要大量的排兵布阵来实现。

其实,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哲学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则需要解决大量战术层面的问题。

(三)哲学是宏观,科学是微观

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何等的气派。其实,这里说的治,主要是从宏观的哲学思想来讲。治理国家,不要说现代国家,即使在古代,仅有哲学思想也远远不够。国家需要组织、法律、管理、技术;需要物质生产、精神建设、文化事业;等等。

这里讲的管理哲学,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管理科学特指西方近代产生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给了我们组织、制度、管理、流程、分析、控制等手段。这些,发源于西方伴随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中国历史上,没有真正的工业革命时期。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定性多、定量少;行为方式,满足差不多,不追求精细化;表达方式,纵论天下多,具体分析少。

中国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才真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始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打开窗户看一看,日本人的精细、德国人的严谨,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人几百年的科学管理历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篇7

【关键词】管理科学 发展 自然辩证观

人类的社会活动及对活动效率的追求形成了管理。管理的诞生,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活动,同时也提高了人类自我的认知能力,并对人类的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对管理进行科学的探索,又催生了管理科学。由管理的功能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决定了管理科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与自然辩证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及发展

从管理科学的定义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管理科学是指管理学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历史、研究方法和内容等。狭义上的管理学是指管理丛林时代的管理学派,及运筹学和数理学派。从管理思想史来看,现代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是以F.W泰勒、M.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泰勒所著的世界上第一本科学管理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思想的形成。

(2)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1960),是以梅奥、麦格雷戈、马斯洛等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奥的霍桑实验、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行为科学的崛起及其广泛应用,同时心理学展开了对管理科学的实验研究,社会学也开始把管理作为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方面来加以研究。

(3)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三阶段(1960-1980)是以多种管理学派并存为特点的“管理丛林”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科学管理理论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从整体上来把握管理和环境的关系,使得管理科学更具哲学色彩。

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四阶段(1980-?),就是“企业文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进行指导,自然辩证法就为管理科学提供了这样的指导作用,使得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更加科学、合理。

二、管理科学与其发展中的自然辩证观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自然辩证法相关联,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

(1)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世界最基本的特征。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无法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事物、现象、过程存在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而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运动,运动是永恒的。管理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后一个阶段总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管理科学的产生给后来的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之后的阶段是第一个阶段的继承和深入发展。

(2)管理科学的发展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源泉、动力以及实质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依据。矛盾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相互推进,为新事物的产生提供依据和动力。如果把管理科学的发展史按模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机械模式、生物模式和社会模式。单从一方面看,这些理论是对立的,但从整体看,它们又是统一的,共同推进管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3)管理科学的发展史体现着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辩证唯物主义指出,无论任何人认识何种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辩证运动也表现为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以及二者的统一。泰勒在工厂管理工人的过程中,在管理的实践中耗时31年才将管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写出标志着管理科学产生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梅奥在进行多次实验之后才提出了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的观点。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又经整理后上升到理论。从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是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4)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现科学技术哲学。随着管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集各种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与一体的学科体系。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这些趋势相互渗透和作用,更加体现了其辩证发展的性质。

三、管理科学中自然辩证化的发展趋势

管理科学发展到现今阶段,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看,管理活动中的哲学色彩、管理理论中的哲学思想日益增强。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人文倾向这一趋势。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文文化不断向其渗透。显然,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东方文化,特别是受中国古代的人性哲学影响的结果,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人文性日益增强的趋势,是其哲学化的具体表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吸收西方文化新素质,形成了以人伦本位、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和“高产乃为善”的劳动道德为特征并区别于欧美的工业文明。

篇8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讨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断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研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