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银行业发展8篇

时间:2023-07-06 09:28: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银行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行业发展

篇1

关键词WTO我国银行业发展对策

1在WTO框架下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承诺和进程

我国加入WTO的一个重要承诺是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而金融业也必然开放。据FSA《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取消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保证国内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的权利。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进行;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50%等。

在银行业开放方面的主要承诺。依中美双边WTO协议为例,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将逐步取消目前对外资银行的下列限制:①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开办外汇业务。②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中国承诺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也设有一个地域次序和时间表:入世当年,首先在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开放,2001年开放广州、青岛、南京、武汉,2002年是济南、福州、成都、重庆,2003年是北京、昆明、珠海、厦门,2004年是汕头、宁波、西安、沈阳,2005年撤消所有的地城限制。③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加入5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④加入时,允许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经过审批可向其他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区的客户办理人民币业务。⑤发放经营许可证应坚持审慎原则。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

2加入WTO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据统计,截至2004年10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2家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04家营业性机构,其中105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自2004年12月1日允许外资银行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金融服务以来,已有6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办理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我国已有9家中资商业银行获准吸收境外投资者参股。而且从2004年12月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协议的规定,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进一步扩大到昆明、北京、厦门等城市,同时为鼓励外资金融机构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提供金融支持,国务院批准将西安、沈阳两城市的人民币业务提前在2004年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这样,我国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就从13个增加到了18个。截止2004年12月已批准大众等四家公司在国内从事汽车金融业务;13家获准在华开办网上银行业务,24家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业务,5家获准开办QFII托管业务等。另外,截止2005年1月初,已有5家香港银行按照一定的优惠条件获准在内地设立分行,20多家香港银行分行按此条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目前,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659亿美元约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8%。因此,无论是开放地域还是经营范围,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市场都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参与。

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历史包袱沉重,金融技术基础薄弱,与大部分外资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劣势。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将给中资银行带来很大的挑战。

(1)传统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竞争的领域主要在于:外币储蓄业务、人民币存款和储蓄业务、国际结算业务、优质大客户的贷款业务、零售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等。这些领域今后几年都要向外资银行开放,因此国内银行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在所难免的。

(2)金融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动力不足。但外资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很突出,它们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是靠创新来实现的。在今后的竞争中,外资银行除经营传统的业务外,还必然设法拓展新的业务,创造新的市场。例如,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客户必然产生外汇交易、远期结售汇、利率和汇率风险防范等业务需求,这些业务对国内银行来说都是正在或尚未开办的新业务,而对外国银行来说都是非常成熟的业务品种,具有成功的经营与营销经验,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凭借在母国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优势,占有这一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如果我国允许开办外汇远期买卖、金融期货、期权、掉期等新业务,外资银行也必然在技术上占有非常大的优势。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益本来就不高,如果不善于利用金融创新来拓展业务领域,失去的利润可能比预测的更多。

(3)分业经营制度将受到冲击。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和投资银行发行、承销和承兑证券业务逐渐结合了起来。而我国的银行法则坚持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业分营分管。当外资银行以全能银行的模式进入,依仗全能银行的业务优势争夺客户时,我国银行应对的还是严格金融分业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更重要的是会增强金融业的"惰性"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程度,最后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业的长期发展。

(4)原有的金融风险可能会被放大。我国金融业隐藏着严重的金融风险:①国家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实际收不回的贷款数额较大;②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的问题较多,少数已不能及时支付到期债务;③非法成立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问题依然存在;④股票、期货市场存在不少违法违规行为;⑤各类金融机构的各种违法违规活动比较严重。由于我国金融业的脆弱性还存在,因此在外国金融力量不断渗透的情况下,这些金融风险可能会被放大。

(5)争夺优秀管理人才的挑战。目前,中资银行的人事工资制度尚存在很大的缺陷,收入水平比较低,分配差距比较小,对员工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外资银行报酬优厚,对国内银行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人才的流失,不仅降低银行的业务开拓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也会带走一部分客户。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人事工资制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构造有效的激励机制,防止优秀管理人员的流失。

3WTO过渡期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1)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加入WTO后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和完善,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约束机制。商业银行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选择、分步骤对现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监事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现代商业银行运行管理机制。真正实现资本社会化,收益社会化,监督社会化。

(2)注重提高银行具体业务运行体系的效率和效能。加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后,我们不仅要从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金融市场的拓展、金融产品的创新等宏观政策方面来制定政策,同时还要对银行业具体业务的运行体系进行分析,以提高中资银行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一是要建立综合的、全方位的风险评估体系。在吸收国际金融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不仅要对企业短期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更应强调对企业长期的、动态的评估,以控制不良资产,并对高风险项目进行有效防范。在评判人员组成上,应多加入一些行业专家,他们的专业评估对企业风险的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中国银行提出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本身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二是建立一套相对成熟的资金运作管理体系。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对资金运作的管理已难以应对开放后金融市场在资金管理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和资金流动全球化的趋势下,因此,尽早对我国金融业资金运作管理体系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以适应加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后新的竞争环境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完善金融信息决策体系。国际金融集团在金融信息决策体系的建设和运作上已相当成熟,对于金融业务的市场拓展、业务决策、资源管理、系统信息交流等实际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决策体系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属于局部性、区域性的,并在金融信息决策冈的开发和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尤其对国际金融领域的信息和国际金融业务发展动态的研究(也就是银行业内部R&D)十分薄弱。

(3)在适当时候打破分业经营的格局,提升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因此,适机转换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从目前来看,我们应以开拓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为突破口。我国金融业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的比重,目前就中间业务收益占全部收益比重而言,中国银行约13%,中国建设银行约8%,中国工商银行约5%,中国农业银行则低于4%。与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今后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各类型的中间业务,寻求金融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为了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我国金融业还应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甚至与国际大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学习、合作与竞争中最大程度地享受国民待遇和最高国待遇带来的好处。建立大型跨国银行也应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依托,以其现有业务范围和经营实绩为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向国际金融领域拓展。

(4)抓紧培训金融业经营管理人才,提高中国金融电子化水平。目前,中国金融企业和金融监管部门都面临现代金融企业管理人才紧缺和金融业电子化水平较低的问题,这种状况已不适应中国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因此,要通过在职培训、离职专业培训和送到海外培训,培养一大批懂得国际金融、善于经营管理的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金融证监人才。同时,按照国务院规定,有计划地招聘中国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人员,以及少数外国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到中国银行、证券、保险企业工作。加强对全国金融电子化工程的统一规划,适当增加投资,提高中国金融业技术管理水平。

最后国家应采取行政审批手段来控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速度。这类控制手段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实施起来却很有效。对外资银行的审批速度要适当,掌握节拍,避免外资银行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引导与监管对外资银行必须依法进行必要的科学监管,尽快制定出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性外资银行管理法规,建立起一批业务素质强、作风正派、办事负责的涉外金融监督管理队伍。为国内金融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学习环境,尽快纠正外资银行所享受的监管、税收、利率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为我国的银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8、汪前明:《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世界经济》,2001年第3期。

篇3

摘要: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的媒介,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沟通各市场参与主体,促进市场高效运作的作用。发展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发展的内在呼唤。当我国投资银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后,我们会感激是竞争给了我们成熟与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融资结构;投资银行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

1、中国投资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们当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中的中国经济来说,经济的重组实现成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的关键点。而从容应对经济重组的制度关键是融资制度的创新和投资银行的发展。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传统的证券市场门槛过高,可望而不可及。近年来国家和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各项政策和企业需求的吻合度有限,造成了金融市场的不平衡。达到信贷标准、赢利性良好的企业未必需要贷款,而急需资金支持的"微型企业"和初生期企业却因达不到各类政策标准而被拒之门外,形成了一个怪圈。所以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是融资制度创新的突破点和必然要求。投资银行的业务包括租赁业务、咨询业务、资产证券化和从属业务。

近20年改革的使居民成为最大的盈余部门和储蓄主体,企业成为最大的亏损部门和投资主体,储蓄与投资主体分离,且差异不断扩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要求社会融资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以有效实现储蓄与投资的再聚合。

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融资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于分配改革导致股权与债权之间的比例关系并没有真实合理地决定和体现公司基本权利分布状况,其融资结构没有产生应有的治理效应。融资结构仍以垄断信用于国有银行为典型特征,四大国有银行垄断分割储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虽然不断提高,但仍然占极少比重,社会资金直接转化企业资本机制缺位,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融资直接转化企业资本机制缺位,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融资结构严重错位。国有企业资金需求"刚性",依赖国有银行贷款,负债率不断攀升,债台高筑,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居民投资渠道和选择空间狭小,居民盈余在银行部门高度沉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收益稳定;国有银行软资产硬负责,信贷资产质量恶化,成为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焦点和货币信用风险的集结点;财政收支连年失衡,赤字积累负担加重。其结果是社会资金有效环流机制严重梗阻。

2、创新市场融资制度是解决目前中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的关键。

要解决目前中国投资银行存在问题,必须优化社会资金环流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市场融资制度,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打破国家垄断信用的金融制度,推动融资市场化、融资结构多元化、资本形成社会化。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的媒介,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沟通各市场参与主体,促进市场高效运作的作用。投资银行的沟通资金供求功能主要表现在:它一方面使资金盈余者充分利用多余资金来获取收益;另一方面又帮助资金缺乏者获得所需资金以求发展。投资银行充当资金供求双方媒介,但不介入投资者和筹资者的权利义务关系中。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主要中介者之一,在证券市场中起着沟通各市场参与主体、促成市场高效运作的作用。在一级市场上进行证券发行承销,在二级市场上投资银行以经纪商、交易商和做市商的身份出现,对稳定证券市场、促进证券流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投资银行还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基地、研究机构,它使得国内外经济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信息通过汇集、整理、分析、研究、种种途径介入证券市场,使得证券市场得以在公平、公正、公开条件下运行,保证市场价格形成的客观性。证券市场要发展不仅依靠市场规模的扩大,而且有赖于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投资银行正是迎合了这一要求,一方面通过承销、私募等各种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开拓新业务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使得金融业不断推陈出新,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投资银行通过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不仅有效地控制了自身风险,同时,使证券市场各种交易更趋活跃,流通性大大增强。实现生产规模化,促进产业集中我国目前已有的证券公司业务大多只局限于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承销和二级市场的上市推荐、和自营等这些投资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较大型的证券公司涉足到股份制改造、并购、咨询、基金管理等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务,这显然与我国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性和证券市场发育的初期性有很大关系。但问题是业务范围的狭窄、股份制改造的试点性及证券市场发育的初期性这三方面因素相结合,又共同促使了现有证券公司在

一、二级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这一不良趋势。而且更严峻的是竞争还不仅限于此,一大批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证券经营部门也都加入竞争者的行列。过度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证券经营机构利润降低,业务量不足,甚至出现亏损。于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抢夺有限的业务,他们不择手段,进行违规操作,多次酿成金融风波,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中国以券商为主体的投资银行将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企改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除了作为中介机构,担当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外,还要借助资本市场,帮助企业盘活巨额国有资产存量资本,促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建立。从服务对象的规模和要求看,中国券商目前的实力是很难满足这一业务要求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也是一些国内券商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中谋求生存的途径。增加自有资本金,扩大资产规模,更是国内券商走向国际证券市场大舞台的必然要求。券商重组方兴未艾,区域性重组成为阶段性特征。从各国投资银行业的演化看,行业积聚和集中是二战以后的一个基本现象,这一趋势在近20年来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短短几年里,券商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券商业务单一重复,规模偏小,缺乏竞争实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市场竞争法则,将使中国券商也走向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的道路,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最终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与布局。业务向国际化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跨国投资银行将逐步涌现。国际融资出现了证券化的潮流,这促使国际资本市场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国际上的跨国兼并风起云涌。这种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给作为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核心的投资银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国实力强大的投资银行纷纷进入国际市场,业务经营上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而且其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日益上升之势。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现阶段属于发展初期,无论从市场组织系统、法规建设与监管能力,还是从市场参与者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上看,中国目前阶段选择银证分离模式都有着必然性与合理性。 新晨

参考文献:

[1]董新保:高科技与香港经济.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9。

[2]程漱兰: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年回顾.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于亦:中国金融改革与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4]王国刚主编:资本账户开放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马金军,杨志平.国外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J].财经论丛,1998(1)。

[6]王海滨: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发展前景[J].铜陵学院学报,2003(3)。

篇4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银行业发展 影响机制 政策建议

如何使一国的经济长期保持快速而高质量的增长是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经济决定理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居民各类消费、投资、净出口以及技术创新等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我们看到,目前经济增长理论重心并非放在金融方面,而是致力于增长因素的讨论,如知识、高新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等对增长影响的阐述,然而要使得这些因素在经济中得以有效释放,金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弱化金融因素,拉大了与现实经济之间的距离,就缺乏对增长复杂性的一个全面综合的有机认识。因此,除了从增长因素外,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还应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故本文试图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对近几年的GDP数据与银行业发展规模的数据做相关的实证检验,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金融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

一、研究背景

1.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从金融体系的功能上来看。金融体系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实现资金在不同经济单位之间的融通,以及同一单位的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重新配置,可提高资金的借出者和借入者的效用,促使资金流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货币资金作为一般的等价物,可购买各种生产要素,有利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实现宏观经济高效有序的运行。重要的是,个体资金较分散,任一个体都无法进行得的投资。通过资金融通,这些分散的资金可快速集中以投资盈利较高的大项目,达到规模效应,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较大的溢出效应,可以带动其他部门或行业的经济增长。

随着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各种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金融资产在居民财产中所占比例的提高,金融体系在整个社会生产各个环节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我国直接融资不是很发达,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的状况而言,金融中介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银行业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其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必然对经济的增长有重大的影响。

(2)从经济增长与发展来看。根据哈罗德・多马、“内生增长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资本的增加有助于产生高的增长率,可见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体系可以实现资金融通并且为居民提供了储蓄的渠道,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与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在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资金融通;(2)为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资金保障;(3)聚集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有较强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多种便捷快速的融资渠道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在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太发达的情况下,银行是企业及个人最重要的融资渠道,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融资需求的增加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水平,以及应对风险能力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变使得经济的复杂程度提高,联系日趋密切密切,风险类型增多,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成为刺激商业贷款需求的主要原动力。

从微观机制上来讲,收入的提高可以刺激个体进行各种金融投资行为,促进银行业的发展。

二、实证模型

1.变量与数据。为了研究银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选择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每一季度的GDP作为经济增长的量度,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使用1997年1月到2008年6月银行业的规模水平,以及其对商业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中相对中央银行的重要性这两个指标来对银行业的发展程度来进行量度:第一个是金融深度指标X1,反映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等于M3/GDP,由于M3统计数据的缺乏,用M2来代替。由于M2为时点指标,GDP为时期指标,以季度处和季度末的M2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季度M2的值。该指标越大,表明银行系统整体规模越大;第二个是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其他部门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的债权季度末余额之和(即国内信贷总额)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上对中央政府债权、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之和X2,用以衡量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该指标越大,商业银行系统对外生因素的依赖也就越低。

2.实证模型。(1)根据以上选定的变量,以及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得计如果如下:

根据上述结果,X1与X2的t统计量显著,说明反映银行业发展的两项指标:金融深化指标X1和商业银行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指标X2都显著的进入到回归模型之中,商业银行的规模水平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与经济增长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统计量F为20.13449,,表明模型在整体上也是显著的,回归效果较好,反映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反映了银行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对整个国民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果如下:

及之都很小,模型整体上不显著,说明在我国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的规模并不是由经济增长直接决定的,这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银行行为很大程度上由政府主导的特殊情况有一定关系。

t统计量显著,及都比较大,模型回归效果较好,表明经济增长是的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内信贷分配中重要性提高。

3.实证分析。以上模型的回归结果与我国银行系统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银行业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焕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实现了向银行经济的演化,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储蓄不断增长,信贷规模呈现出不断发展上升的态势,其结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2002年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银行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在规模水平还是经营水平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同时,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复杂程度的提高,使得银行这个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也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 结论

综上所述,银行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推动与促进作用,银行业规模的扩大,以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重要性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推动银行业整体的发展,使得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政策建议

国民经济建设中处理好金融发展尤其是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要正确认识银行业,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部门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努力推动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改善其经营环境,提高其经营水平,使其与国际金融机构接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金融保障,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其次,要使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以及其在国内信贷分配中的重要性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再次,也要利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来促进银行,以及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其经营业绩、经营水平,努力达到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田文绍:经济运行中的经济与金融增长

[2]谢瑞平 宋文博:宏观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2007中国数量经济年会论文集

篇5

关键词:农村银行;农村经济;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26-02

一、文献回顾

关 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很多研究。Goldsmith(1969)[1]对35个国家和地区长达百余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金融体系规模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金融也以高水平发展的结论。King和Levine(1993)[2]从功能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认为金融中介的规模和功能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中的资本形成。Bernanke和Blinder(1992)[3]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贷款具有特殊地位,银行信贷的变动能调节需求和支出水平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谈儒勇(1999)[4]使用1993―1998年有关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季度数据,证明我国金融中介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程华(2004)[5]运用1993―2001年微观金融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推动了整体经济增长。林毅夫、姜烨(2006)[6]认为,只有相匹配的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县域数据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可信的证据。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农村经济增长(Y),参照有关文献的研究方法,用县(市)人均GDP代表农村经济增长。

2.解释变量。本文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FEM)衡量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用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与该县GDP的比值来表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FEM)用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

3.控制变量。本文控制变量的选取参考了以往文献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城镇化水平(UR)。本文使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来表示,高数值对应高城镇化水平。(2)政府财政支出(GEB)。(3)产业结构(IS)。用县(市)第二、三产业总值占GDP总值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4)教育发展水平(EDU)。本文用中学生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教育发展水平。(5)乡村人员从业率(EMP)。由于乡村人员占县(市)人口比重较大,本文预计乡村人员从业情况对农村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6)投资水平(INV)。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二)模型设定

河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均发展良好,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和数据在我国各省中具有代表性。参考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的回归模型,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设立如下回归模型:

Yit=α1FIRit+α2FEMit+βXit+λit+νit

其中,Yit表示i县(市)在t年的经济增长,我们用人均GDP来衡量;FIRit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EMit表示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人员从业率;Xit表示可能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UR)、政府财政支出(GEB)、产业结构(IS),教育发展水平(EDU)、乡村人员从业率(EMP)、固定资产投资水平(INV)等;λit表示随机效应,εit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STATA12.0软件,以农村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逐步带入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表3所示的模型(1)到模型(7)。根据表3中各控制变量的系数和统计显著性发现,农村金融发展水平(FIR)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正效应,但并不显著,说明银行业金融规模的扩大并未有效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这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着功能失衡、效率低下的现象有关。

篇6

资产证券化大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深化

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怪圈”:绝大部分机构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在现有资本基础上,不断扩大存贷款规模,导致风险资产很快超过资本支撑能力。上市银行年年增发、再融资或者发行资本性债券,未上市的机构每年或隔年的重要任务也是增资扩股,银行股东不堪“需索”重负。合格投资者普遍觉得这种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但在市场压力下又不得不进入“恶性循环”,一定程度上形成对银行业投资的“厌恶”。这种情况下出现了银行业股东准入门槛降低的现象,致使银行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而复杂,非“专业”投资者的过多进入容易产生对银行业经营标准的引导“跑偏”,银行业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事实上,由于银行业服务于社会经济所有行业,长期看银行业发展速度应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一致,通俗说就是银行业总资产增长速度应与GDP增长速度相仿。但近年来的现实却是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速度多年来均在20%左右(不包括“影子”银行规模),大大高于9%左右的GDP增长速度,积累了较多的“泡沫”。因此,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优化成为当今中国金融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解决经济困难的首要问题。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去杠杆”的重要手段,是有序提高银行业竞争力的合理步骤,也是完善金融市场产品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还是较多金融创新过程的必要环节,并且是券商创新业务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力发展,当然也需要加强监管。

随着国际资本回流,国内资金外投;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将不断深化,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风险投资等行业的合作也日益加强。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和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满意度将有较大提高,银行业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将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的复杂程度和协调难度也将大大提高。

银行业面临大整合,并购重组风生水起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不会再延续高速发展态势,但长期平稳发展的社会基础还比较牢固;经济转型升级已提上议事日程,坚持下去必有建树;城镇化发展将带来较好的机会;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老百姓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磐石”,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去杠杆化”的过程中。

虽然机遇仍在,但银行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十分巨大: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出口增速回落的同时伴随着国际资本回流和国内资本国际化的现象。二是我国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气候尚需时日。三是消费需求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很难有更大提升。四是财政增收困难较大,政府投资能力受到限制。五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银行业面临信用风险增大的困难。六是利率市场化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七是直接融资的发展使得金融脱媒日益成为趋势。八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快速吞食银行业务。九是成本刚性上涨,银行业盈利能力存在下降趋势。十是竞争的加剧压缩了银行业生存空间。

2013年年末以后,因经济发展困难、资金链出现问题而引发的企业信用风险将陆续显现,风险的传导将由东向西,从沿海到内陆,银行业经营将面临极大压力,我国经济运行将受较大影响,经济下滑的程度将较大,持续时间也可能比较长。未来3~5年以至更长一段时间,可能会有一些银行业机构步入亏损乃至破产的境地,我国银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整合期,银行业并购重组将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以银行为核心的全牌照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将越来越成为发展趋势。当前以企业实体(尤其是央企集团)、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也将逐步转为以银行为核心,且金融控股集团的牌照将越来越齐全:包括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财富管理机构、产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电子商务金融平台等。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的融合将越来越深入,金融“航母”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力量。

市场主体日益复杂,民营银行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发重要,社会各界参与金融的意识也日益高涨。各种类型的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如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机构等;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也快速发展,如票据融资、财富管理、专业培训、金融产品交易所、产权交易所机构等。此外,互联网金融等新的金融业态也对传统银行业和社会形成巨大冲击。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需要金融体系有新突破、建立新的金融生态、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篇7

一、中外对比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是公司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指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其所投资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提高公司经营效率的前提。我国大多数证券公司脱胎于银行信托保险和政府部门,虽然历经改革,证券公司脱离了政府的直接控制,投资的主体逐渐转向企业,但是现在多数还是国有企业控股,股东几乎都是国有机构法人,他们都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股权高度集中,未流通上市的国家股比重高达40%以上,占绝对控制地位,从而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虽然在形式上证券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营层等内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结构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由于公司股权结构比较集中,董事会和经营层往往融为一体,经营决策缺乏独立性和科学性,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国外投资银行虽然同样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但与我国的情况很不相同。从其成因上看,美国公司的内部人控制是由于其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造成的。以2005年七月《银行家》评出的以744.15亿美元一级资本名列世界榜首的花旗银行为例:截至2004年底,花旗银行的总股份为52.18亿股,其中流通股占总股份的93.42%,管理层持股和优先股占6.58%。拥有12万股东,股份非常分散,而且其机构投资者不是一般的法人企业,而全部是基金公司,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23.62%,持股比例最高的股东所占的比例也不足5%。极低的个人对公司内部治理参与的理性方式是“搭大股东的便车”,其“内部人控制”表现为“管理者剥削股东”。而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人控制”实质上是“大股东的层层人剥削所有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对于美国公司来讲,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活跃的控制权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市场监管来解决。而对于我国证券公司来说,这些与内部治理形成互补的外部治理机制能起的作用很小。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以法规形式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出实质性的制度安排。

2、资本规模。投资银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其行业特征表现为规模经济,即经营规模越大实力越强,效益越好。在一定条件下,经营规模大小是衡量投资银行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十余年来,我国投资银行的资本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增资扩股和重组,争取全公司的资产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02年底,我国124家投资银行的资本总额达到了1060亿元人民币,2003年末我国133家投资银行总资产为5618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的78.3倍,但是我国投资银行的资本总额也只占美国投资银行资本总额1487亿美元的8.6%。而我国投资银行资产总额只占美国资投资银行资产总额2.7万亿美元的2.5%。我国券商无论在单个资本规模还是在平均资本规模都与世界大型投资银行相差甚远,由此也反映出我国券商的资本规模普遍偏小。过小的资本规模使券商赖以进行资产扩张的基础极为薄弱,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其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

3、业务范围及收入结构。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和自营业务三个方面。在企业并购重组,资产管理,项目融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及交易等创新型业务上开展较少。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投资银行却大量开展金融创新业务及延伸业务,正朝着多样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01年我国证券公司经纪、证券投资和承销三大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0.59%,其中又以经纪业务的佣金收入占的比重最大,占51.61%。在中信2003年度报告中显示:中信证券的业务收入为8.16亿元,其中:手续费收入为2.56亿元,占全部收入的31.42%,自营证券价差收入为0.21亿元,占全部收入的14.79%,证券发行收入为2.21亿元,占全部收入的25.67%,这三项传统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1.88%。可以看出中信收入结构极为单一。但在美国,证券公司收入来源多元化,经纪、自营和承销三项业务只占总收入的4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过分地依赖于经纪和证券投资业务,还没有形成协调发展而较为完善的业务盈利结构。

4、人力资本支持,投资银行家。投资银行作为智力密集型产业,本身没有庞大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本是其最重要的资本,而投资银行家则是其中的灵魂。无论是从业务创新还是风险控制以及重大发展决策,其源动力都是来自于投资银行家。从英国家族制的商人银行,到美国快速成长阶段的摩根、高盛、美林,投资银行家都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国外著名投资银行以其国际享有的声誉、丰厚的薪酬待遇、先进的培训计划等不断招募世界顶级人才,并不断为自己的投资银行家队伍中补充新鲜血液。以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业的发展来看,人力资本支持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与国外大投资银行产生差距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对策

1、培植大型券商,扩大投资银行规模。我国的投资银行单个资金实力薄弱,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办法在短时间内形成中国的大型投资银行。考虑到现在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笔者认为可以选择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联合经营这条路经,我国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在国际银行业的知名度都比较高,依托本身的资金、规模、网点等优势,投资银行业可以更好地发展。

2、加强金融创新力度,实现业务多元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较为成熟的投资银行体系与之相配套,业务多元化将成为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主要方面。我国投资银行应在继续巩固和发展证券承销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企业并购业务,参与投资基金的发起和设立,开拓资产证券化业务,扩大业务服务对象范围,实力雄厚的国内大型投资银行还将通过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业务进军国外市场。

3、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投资银行业务人员各方面素质,推行从业资格考证和上岗证制度,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选拔、培训、任用和考评机制,对高级人才酬以高薪,委以重任,防止外国投资银行进入后人才的流失并培养自己的投资银行家。

篇8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银行体系的规则从零建立,原则是独立的央行、市场化的利率和银行业务执照的申请制度。以“休克疗法”为开端,俄罗斯人照搬西方规则,在全面放开商品价格的同时,也放开了商业银行利率。央行则通过准备金率、再融资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存贷款利率。而作为央行“基准”的再融资利率,则是参考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确定的。

长期以来,央行政策一直是探讨俄罗斯经济发展走向的热点话题。实体经济和商业银行都希望央行降低再融资利率,以降低贷款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速。而主持央行11年的伊格纳季耶夫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以降低国内多年来居高不下的通胀率,拒绝采取更为宽松的利率政策。

此次媒体提出的几位央行行长候选人,彼此间的货币观点大相径庭。央行第一副行长乌柳卡耶夫支持现行的谨慎货币政策,倾力执行;呼声高涨的总统顾问格拉季耶夫却强调央行应加快印钞,提供长期和廉价的贷款;俄罗斯财政部长、一度最热门的候选人库德林称,格拉季耶夫所持观点还停留在20年前,因为俄罗斯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额增速远高于西方国家;而外贸银行行长科斯京则是来自商业银行界的代表。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俄罗斯的利率政策确实做到了市场化。以存款利率为例,今年2月,俄罗斯最大的银行——俄罗斯储蓄银行的1年期存款利率为7.23%至8.2%(按存款额和存款产品有区别),为全俄罗斯最低,而Loko-bank提供的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12.3%。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存款保险署承担着降低存款风险的责任。低于一定数额(目前为70万卢布)的个人存款,如所存银行破产,存款保险署将全额赔付。

在俄罗斯,商业银行破产和被吊销执照是一件平常事。央行会定期预警高风险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率、储备金率过低或者资不抵债的银行,将吊销其执照,终止其部分或全部业务。近几年,俄罗斯商业银行的数量持续减少,总数从2011年的978家减少至2012年的959家,亏损数量由50家增加到了58家,亏损总额由56亿卢布增加到102亿卢布。这不仅缘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且并购交易在业内频繁发生,特别是国有银行对私营银行的并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