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8: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供应链业务风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质押物品带来的风险
质押物带来的风险包括品种选择、货权不清以及监管过程中保管不当造成的风险。对3PL企业来说质押物的选择要非常慎重,不是所有的物品都适合进行质押监管,可以说整个监管业务风险控制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对质押物品的选择。
近来出现不少质押物货权不清的情况,尤其是上海、浙江等地重复质押,或则用他人在自己仓库货物冒充自己货物进行质押的情况等尤为严重。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3PL的责任风险。
因为质押物并不是都放在仓库内且不同的包装形式造成在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可能因为种种意外情况造成变质或者损坏,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中不同的区域也存在不同的监管风险。
(二)出质人的资信道德风险
信用风险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中最常见的风险,不是银行单方面面临的风险,而是银行与3PL企业共同关注的一种风险。一旦发生出质人恶意拖欠或欺诈的情况,3PL企业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
在实际操作流程中,一个供应链金融的项目中银行往往会经由合同将责任转嫁给物流监管企业。另外,由于银行在专业方面的缺失也会造成一些对质押物特殊细节要求上的问题,造成了一旦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3PL企业就要承担法律风险。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
3PL公司自身监管操作带来的风险,包括人员的风险、内部管理的风险和质押场所选择的风险。监管人员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监管业务的风险防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防线。从业人员由于在职业素养、业务技能水平、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素质的原因对监管的风险防范能力也有很大不同。如,进行每日数据录入的工作人员未及时录入与更新或者在录入时候粗心大意录入错误都会造成风险的发生。另外,3PL企业的操作流程不规范、机构设置不合理、制度的缺失、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都会带来风险。如:相关的记录未交接,质物清单或者解除质物通知书未签字确认,监管工作人员分配不合理、分工不明确,对一线监管进行的日常检查、抽查,盘点和巡视考核工作不到位等也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再有,上文分析了监管质押物品要慎重选择,其实对于监管质押的场所也要进行有效的筛选,不然可能会出现由于监管场所条件不具备造成质押物变质、损坏或者缺失的风险。
二、3PL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对策
(一)质押物带来的风险防控对策
对于质押物带来的风险主要从质押物品的选择、质押物的监管过程中的保管措施以及质押物的货权及货源的合法性等方面进行防控。3PL企业对于是否接受银行的质押委托要看品种是否适合监管。一般来说,对质押物的要求是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流动性好容易变现、仓储没有特殊要求易于保管的品种。例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铁金粉、煤炭、汽车等。3PL企业对于质押物的选择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要求。如:有的3PL企业对于监管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对于存放保管中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接受监管委托。还有包装不同的情况下,要求也不相同,对于散货等在雨洪灾害中容易发生流失的货物和棉麻、纸品等容易发生火灾等情况出现灭失的质押品必须要上保险等。设计对于质押监管物品的评估指标,确定质押物本身的风险评级,在降低质押物本身风险的同时,也可以扩大3PL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对象。
表1 质押物品情况评价表
质押物序号 类别 品种 危
险
品 防潮要求 放火要求 防氧化要求
是否保险 外
包
装
情
况 季
节
要
求 市
场需求情况 价
格
波
动
幅
度 变
现
能
力 流
动
性 保
质
期
要
求
监管地点
单价要求
验收方法 盘点要求 计量方式
以上表格中的各项指标可以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的情况各自具体的等级的评分,例如单价要求中10万、8万―10万、4万―8万、1万―4万、5000千及以下等各自获得1\2\3\4\5分的评分标准。再有计量标准中,抄牌、过磅得5分、检尺、理论换算、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打九折)得4分、打尺或打方(散货计量不能打九折)得3分、平均件重计量(如棉花)得2分、难以准确计量(废钢等),需采取辅助方式得1分等建立的评分标准,清晰明确,并由不同的责任人进行审核签字,最大程度的降低质押物品本身的选择风险。
对于质押物可能存在的货权不清楚或者货源不合法的情况一般可以与银行在委托协议中就约定由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审核确认。如:3PL企业可以约定只对平直方面承担外观检验审核,不对内在品质进行审核的,只注重量的问题,不注重质的问题,对于质押物要求出质人提供的合法货权证明、质量证明、运单、发票、信用证、完税证明等材料并认真审核,由出质人承担责任,银行承担确认和审核并且提供合法检验方法的责任,监管方按照合同要求执行。
对于场所选择要有一定要求,如监管区域要独立、货物要单独存放;散货存放区的防雨防洪设施,对保质期有特殊要求的要有更换周转的明确要求。另外,由于在生产区不容易监管,3PL公司可以采取只做两头,不做中间的方法来避免风险。比如铜加工企业,就只做原料区(电解铜)和成品区(铜线),而中间的生产区由于无法掌控所以不做。尽量选择在自己库内进行操作,这样既获得监管业务与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服务的双重收益,又绑定了客户,带来更大的收益。如果是异地或者库外监管,要对该监管场所的资质条件、信誉情况、仓储条件、安全防灾设施等进行实地的严格调查和评价,有条件的时候还要要求对方提供场地使用证明、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报表等证明文件,并要求提供可以进行联网监控条件的办公场所。
(二)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的防控对策
避免出质人资信道德风险要做好信用等级的调查与评估、防范监管中以货易货时以次充好,伪造虚假提单进行提货操作、建立企业资信档案,做好出质人资信状况的跟踪。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采用AHP等方法建立出质人评价指标体系,将出质企业的业界口碑、以前有无融资经历、出质企业在所属行业中的地位、经营历史、盈利情况、人员流动情况、财务情况等指标划分为3―5个不同的评分等级,并根据3PL企业的当年经营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如对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我们假设以CR(流动比例)值与QR(速动比率)值来进行具体细分评估,假设CR≥2且QR≥1时认为风险等级较低为1级评分为5分;1≤CR
(三)法律与合同风险对策
要对法律与合同风险进行防范首先要强化培训相关法律与合同方面的知识,提高员工法律素养。要注意合同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不能更改的情况下,用补充条款的形式另外约定。项目开发时,应在规避自身的风险的情况下满足客户的一些要求。审核合同要注意合同内容的完整性,有无需要特别约定的地方,可操作性如何、是否有会引起公司本身操作出现违规的条款等。另外,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控制、审核、批准制度,规范操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立法务部门专门从事合同、法律方面事物的处理,从而最大程度的避免法律与合同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四)操作与管理风险防控的对策
对于人员、内部管理和环境带来的操作风险要根本上避免还是要从加强管理,提高公司自身的管理水平着手。加强员工就业、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定期培训,规范员工操作意识。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如:岗位职责、操作流程手册、考核办法、信息传递制度、台帐登记制度、项目评审的流程、稽核流程、风险评估、现场管理流程等等。对于总量控制的质押物一定要对其库存货物进出动态及日消耗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做好交接记录工作、所有涉及到单据、清单妥善保存,以免责任不清。建立监管巡视制度,加强考核,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每日录入应及时并一人录一人审,有问题及时上报。如:ZCNJ就自行设计了动产操作的信息管理系统,核实查询使用的查询系统以便汇总。还可以增加包括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考核系统,如在动产质押部门下可以增列:监管人员考核操作系统、信息录入员操作考核信息系统等针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相应的考核指标系统,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统计以便进行月考核、季度考核和年终考核也便于部门领导对部门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掌握。
对于库外或者异地监管的点,要求至少派遣两名或两名以上监管人员同时进行监管,并且监管小组成员进行轮岗制度,以免在一个监管地区时间过长。设立多级巡查监管机制对监管人员日常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所有库内及库外监管人员的岗位职责所要求的工作内容,如是否在岗;交接班是否有明确清楚的交接记录;所有记录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填写;账务登记是否准确、及时、规范;核对账务与质押物情况是否相符;是否按要求进行每日每周盘点等等。对于监管人员是否在岗在位,可以进行定时和不定时两种检查方法,定时的可以规定每天分上午、下午甚至晚上几轮,每轮几次对异地监管人员进行电话或视频查访并由专人进行记录统计,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不定时的直飞抽查,不提前通知,直接到监管地进行监管情况的检查了解,并做好检查的记录统计工作。
当然在监管操作开始的阶段,可以从项目模式情况是否有经验资质、质物验收方法、监管区域情况(分库内、库外监管)、库外标识悬挂情况、是否承诺回购、是否成品与原材料同时质押、监管点硬件设备、监管人员业务能力、监管人员到岗情况(定时、抽查)、出质人是否强行出货、出质人是否存在非正常停工限产、现场是否存在多家债权人抢货、近一个月内物品品质变化情况、质权人是否现场核查库存情况、监管人员信息系统操作能力是否有其他监管商进驻等方面
进行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来对该项目的监管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如果风险值达到或高于公司的要求,要对该项目的监管地点的选择、监管过程中的操作控制、监管人员的监管工作情况重点进行考核管理以避免风险的发生。
一、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别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种:
(一)政策风险
国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国家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或限制某个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政策限制一个产业发展,这个产业链从源头到最后的零售商都会受到影响,或生产规模缩小、或价格被迫上限。如果银行选取了这条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了供应链融资业务,那么相关信贷业务都会被波及。
(二)操作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以对资金流、物流的控制为基础的,这其中贷后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操作风险远大于传统业务。
(三)市场风险
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作为贷款收回的最后防线的授信支持性资产多为动产,且根据供应链所属行业不同,动产种类也很多。这些动产的价格随市场供需的变化而波动,一旦贷款的收回需要将这些资产变现,而价格处在低谷,就给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了市场风险。这种以动产为保障的信贷模式的市场风险在整体业务风险中所占比例也较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首先,受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对象是在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以大客户为核心,而以它的上下游为扩展。这条供应链上的一系列企业在产业经济学意义上被定义为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给具有产业相关性的企业发放贷款是具有连带的信用风险的,这是因为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问题将通过供应链传导给整个链上的企业。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其次,供应链上主要受信企业规模较小。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最后,银行授信以交易为基础决定其风险与传统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企业间的实质易来发放贷款的,这就决定了交易的可控性、真实性成为贷款能否收回的重要保障。传统业务中,银行会将目光放在企业的评级、财务状况上,不会对企业的每笔交易都做调查。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授信因交易而存在,如果企业造假交易信息而银行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巨大的信用风险。在控制企业的交易过程中,银行也容易处于被动地位,所以说授信以交易为基础给银行信贷带来了与传统信贷不同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流程与传统业务一样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但是侧重点不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对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进行判断和分类。这部分做法和传统信贷业务基本一致,但识别风险时,要注意与传统业务风险种类的区别。
风险度量则是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传统信贷业务有开展多年积累的数据基础,各银行都有完备的数据库,量化分析时有比较成熟的模型。而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个比较新的金融服务领域,数据积累少,且客户群中小企业较多,所以目前并不具备量化模型评估的条件。这就要求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度量时注意数据的积累,逐步推进风险量化与模型构建。
风险控制指银行采取相应措施将分析结果中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通常意义上,银行对于风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防范、风险抑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等。在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风险转移和保险还很不普遍,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控制来完成,因此风险控制在此业务风险管理中是很重要的步骤。
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也是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础载体。因为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具有与传统信贷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所以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时,要创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系统独立出来,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更有效率。不要用传统的财务指标来约束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要引入新的企业背景与交易实质共同作为评判因素的风险管理系统。
(二)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群
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以供应链群体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线,优势行业与畅销产品是维护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前提,也是银行有效控制供应链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重要前提。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将贷前的市场准入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因为贷后管理是供应链金融信贷业务中重要的一步,所以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比传统业务要高,这就要求银行成立专门部门负责贷后跟踪与对质押物的管理。质押物管理环节多由物流公司或仓储公司负责,银行要加强与这些企业的联系,注意对其资格的审查,并且随时进行抽查。
(四)逐步构建完善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同时,也要注意信用评级系统数据库中数据的逐步积累。当今银行风险控制的发展趋势是数量化、模型化,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新的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更是不可或缺,而构建完善模型的基础就是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所以银行要注意投入物力人力开发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模型,使此业务今后的风险管理成本减少、更有效率。
(五)组建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操作队伍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抵押,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一、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
供应链金融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企业进行融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或者资产不能收回从而遭受风险和损失的可能性。很多风险因素都影响着供应链金融的正常运作,了解并识别这些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对商业银行来说非常重要。
1.自然环境风险
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意外的战争以及其他各种不可抗拒的原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等,这些损失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就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受阻或中断,生产经营过程遭受损失,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进而使商业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2.政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使供应链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预测失误;二是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资金链条断裂。
4.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营销中的主要难题。主要原因在于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缺乏对自身信用的管理和资信不足等问题;信用缺失成为制约商业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发展信贷业务的重要“瓶颈”之一。
5.法律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项业务创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业务模式多样,相对于传统业务其标准化程度较低。在信用捆绑、货物监管、资产处置、交易文本的确定等诸多方面涉及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现有法律很难完全覆盖,这也会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法律风险,法律环境的变化将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从而危及商业银行。
6.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
供应链一般由众多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企业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并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从而可能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7.信息传递风险
由于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实体,供应链实质上是一种未签订协议的、松散的企业联盟,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这种情况将可能给商业银行传递一种不正确或有偏差的信息,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从而带来风险。
8.行为风险
即不管用意多么良好,供应链金融在办理过程中会因为无意中犯错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较危险和较难于注意到的是商业银行员工出于好心而犯的错误。行为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两大难点
难点之一:操作风险。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通过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控制,可将借款人自身信用状况与信贷资金安全进行有效隔离,但会显著增加银行风险管理链条,诸多风险控制细节使其操作复杂性远高于传统授信业务。根据调查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的原因可大致归纳成人为、流程和外部事件三大因素。
1.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自有的棕榈油存货质押,在某行开立数百万美元国际信用证,银行委托某物流仓储企业对质物实施现场监管,但银行在一次实地巡库中发现,监管方在未接到银行放货指令的情况下,违规将质物全部出库,使银行债权悬空,形成资金损失;某石化企业集团以燃料油、组分油等能源产品质押,累计在某行开立1亿多元银行承兑汇票,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银行不得不将质物进行拍卖,但在拍卖前的资产评估中意外发现质物已被企业故意注水,价值大幅下降,难以覆盖全部授信敞口。上述两起风险事件均是由于第三方物流仓储公司现场监管人员渎职或与借款人联手欺诈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银行对物流仓储机构准入审查不严、巡核库工作流于形式也是导致风险的重要原因。
2.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行在对某汽车经销商不良贷款追索中发现,根据本行质物库存台帐,其为企业开立的5张银行承兑汇票,汽车制造厂商尚未履行发货义务,遂发函要求汽车制造厂商承担退款责任,但该厂商表示,银行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项下车辆大部分已被该汽车经销商提取,根本不存在退款问题。由于银行与厂商签订的三方协议存在重大缺陷,对如何认定厂商完整履行发货责任没有任何明确约定,给银行债务追偿带来很大难度。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中,必须杜绝各类合同、协议和操作流程设计中的明显漏洞,并应严格按照既定流程办理业务,否则会给内外部欺诈留下可乘之机。
3.外部事件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如某行为某汽车经销商发放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以企业自有的100余辆库存车辆进行质押。某日,该行突然接到合作仓储监管方的报告,该汽车经销商的社会债权人将该行大部分质物哄抢一空,银行虽立刻派人到现场处置,但仅控制车辆5辆,其余质物去向不明。外部突发事件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需特别关注的风险,银行应确保监管仓库和场地的安全设施到位,还应购买足额商业保险防范质物因如火灾、盗抢等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
难点之二:法律风险。2007年《物权法》对动产担保做出诸多制度安排,如明确动产抵押效力、明确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引入动产浮动抵押以及丰富权利质押内容等,对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重大意义,但受困于一些法律“瓶颈”,银行在业务操作中依然面临较大法律风险,限制了该业务的快速发展。
1.动产浮动抵质押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动产“特定化”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是一个重大难题,用作浮动抵质押的动产大多属于种类物,如原油、钢材、有色金属、棉花、粮食等大宗货物,同类货物彼此间具有完全可替代性,银行在进行浮动抵质押操作中,无须编制抵质押物详细清单,仅以重量、体积等对抵押物进行形式控制,在进行债权追索时,如何对质物与非质物进行严格区分,只能视银行监管严密程度而定。其次,目前各地还未广泛办理动产浮动抵押登记工作。如果银行无法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一旦借款人将已抵押的动产再次与善意第三人进行交易,银行将无法行使对抵押物的优先权。另外,在已办理登记的工商部门也不接受银行进行的查询,债权人无法了解抵押物权属状况,也无从了解自己是否享有优先权,可能产生重复抵押风险。
2.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物权法》已明确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的法律地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仍存在一定缺陷,管理机构对登记内容撰写没有规范性要求,不“确切”的登记内容将造成债权银行无法顺利确权,存在重复登记可能性,进而影响担保效力。另外,在应收账款质押业务中还存在诸如应收账款债权的实现途径、质权生效条件、登记优先顺位关系等一些有待法律解释及明确的方面。
三、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内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职能没有得到重视和明确
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支持,集团资金的专业化配置管理缺乏相应专业人才的打理,很多企业甚至搞不清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区别,以至于资金的风险性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于很多集团性金融方案没有相关的市场敏感或合理化管理制度,给集团性企业带来很多资金链上的危险。国内曾经倒下的几个大公司多多少少与资金管理粗放化有关。
2.信用环境复杂
国际上贸易还有国际信用证,国内的贸易反倒不能使用国内信用证,国内贸易很多的使用票据结算,曾经的票据满天飞使得人民银行一度对此措施严厉。但现在国内信用证的管理规范是97年公布的,10年没有过更新,各个银行间的人民币信用证缺乏可实行的模式通开通兑。
3.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还普遍落后。首先,由于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以及联合物流的情况长期居于主体地位,致使物流企业的规模一般偏小,技术落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化程度低,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于是银行很难做到对流程进行控制,使得风险管理无法得到无缝连接,等等。
在实际操作中,国内的银行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10%-20%,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支持来开发业务。但现实的问题是,如果这家大企业用10家银行,每家银行都对他们进行类似授信支持的话,无形间这个核心企业的信用被扩大了100%-200%,企业是否能够应付如此巨大的信用增长?银行又如何监管如此巨大的增长风险?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的中国如何对海量的贸易单据进行审查和真实性评判?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交织在一起如何防范如何规避?因此,关键问题是要建立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并完善交易环节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制定工作。
四、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防范
虽然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特殊领域,但其框架应当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保持兼容,并适应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要求。
1.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相兼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资本、人力资源、风险管理能力和其他各种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在银行自身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稳妥地管理已经承担的风险,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得到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率的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上述目标和原则相兼容,同时应着重评估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对供应链金融与其他业务的投入的边际收益(经风险调整后)进行对比,以决定是否推行该项业务。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所谓“投入”应考虑公共平台的建设投入在具体业务中的分摊;二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产品的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很大,应在推出具体产品之前,预先评估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风险管理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
2.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应满足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应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与其他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性,对全部资产组合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次,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应对供应链融资中面临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通盘考虑,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所有的风险状况及反馈结果都应有相应部门负责和管理;对所有风险管理的政策及规定都应提出准确和标准的文件;所有的风险应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测算。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业务体系,并适应业务体系的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应在业务体系的各个层次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和评审体系,实现垂直的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要审慎选择合作对象
商业银行要先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比如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产业链,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同时商业银行也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协助核心企业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对各潜在供应链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对已存在的不合规成员要及时予以淘汰,保证企业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和谐发展。商业银行要大力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包括供应链本身的风险,以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各自的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不仅要分析外部经济环境的状况,更要了解和知悉内部供应链的薄弱点,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取供应链信息,确保供应链良好有效的运行,还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获得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进行跟踪评价,实施信用管理。
4.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应信息共享
现代的信誉联盟理论为破解企业合作中的风险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信誉联盟是指上下游企业之间信誉连接体系,其核心是厂商信誉的共建和共享。信誉联盟主要包括:①以厂商的价值链和供应链为基础,建立相对稳定的关联企业体系;②关联企业内部的非市场化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通过信息共享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③通过显性契约(合同)和隐形契约(信誉联盟和企业文化)建立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和信誉联盟。信誉联盟理论要求金融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改变以往常规融资业务审查方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不同:一是由企业整体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融资风险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三是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流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风险控制理念。
5.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监管
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商业银行和物流企业都应有针对性地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监管程序,杜绝因内部管理漏洞和不规范而产生的风险。具体地说,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范运营操作风险;物流企业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和仓管信息化水平,并制订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的风险控制方案,加强对质物的监管能力。商业银行要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加之该业务开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款可以遵循,也没有行业性指导文件可以依据,因此,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各方主体应尽可能地完善相关的法律合同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将法律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成静.供应链金融:降低银行信贷风险[N].中国经济导报,2010-04-13.
[2]任青.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特征及其防范[N].中华工商时报,2010-05-26.
[3]巫志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与分析[J].金融与保险,2008(4).
[4]李征.张春璐等,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特异性和现场检查方法探析[R].银监会热点问题调研报告,2010(3).
[5]亚桥咨询.供应链金融的分析与启示[R].2009-07-06.
[6]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R].2009-06.
[7]尹玲.浅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J].时代金融,2009(9).
[8]曾文琦.林荣清.汪云华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应对机制[J].科技与产业,2009(12).
关键词:供应链 财务风险 传导机制
一、供应链环境下财务风险传导机制的定义
供应链财务风险是指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各自的经营、财务管理决策中,由于管理不当,导致企业本身的财务损失,由此而引起其他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的整体供应链的财务状况转向不好的方面,或者是引起不必要的财务亏损的不确定性,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整个供应链陷入财务危机[1]。供应链企业节点的成员的财务状况会直接影响到与其存在相连业务往来的各个节点的财务状况。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问题的研究可以对供应链财务风险采取相应的防范与控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流动性风险 供应各节点企业出现短期的资金短缺,强大的债务负担,影响正常的财务支付的可能性,其在使用现金交易支付的企业间显得十分突出。2、融资风险 各企业是否可以准时的筹划收集到满额的资金,以确保供应链上的各项流动畅通进行,融资直接影响整条供应链活动的正常运转。3、投资风险 包括投资套牢风险、回收风险。投资具有不可逆性,有时企业对某项目的投资运营不善,会发生套牢风险,资金的不到位会影响到原本业务的拓展,与其有紧密业务的上下游企业自然就会受其影响,出现资金回收风险[2]。
二、供应链环境下内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
供应链财务风险传导方式是财务风险因素在财务传导借助体推动下所体现出的传播路线或者说是作用的方式。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类:
(一)供应链内部的直接风险传导
供应链内部整体链条的各节点企业间都有着紧密的业务来往与利益关系,各项业务在进行往来交易的过程中,节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能够借助于资金、合同等载体的进行,从而影响到另一个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的财务情况转向坏的方面。
(二)供应链内部的间接风险传导
在整条供应链成员的不断增长下,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经营与利益关系由直接关系扩充为间接关系,也就是说,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出现间接或都是中转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节点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对与其有业务往来及有资金联系的企业造成侵害。
(三)供应链外部的风险传导
随着企业的各项多元化发展,财务风险由一个整条供应链扩展到多个与其有业务联系的供应链的扩散,以至于影响到多个链条。
三、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机制及流程分析
财务风险是在一个单独的节点企业下滋生,它是在一个较为保守的环境下发展,而后借助于传导因素把财务风险扩散或者转移到与其关系最紧密的企业,但在这个财务风险涉及到另一企业的时候,其自身的财务风险有可能得到改善,也有可能一成不变,所以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存在不确定性[3]。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制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一)集聚传导
供应链环境下的业务往来及利益关系具有广义的复杂性,它可以使很小的财务风险通过传链条发现能量的集聚效应[4]。在供应链的环境下,当一个内在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后,这个风险会随着密切关系的业务开始扩散,并逐渐波及到整条供应链下的各个企业集这就是聚传导的机制,它由一个独立的财务风险因子传播到下一个企业,一层一层的波及。若是这个风险因子的集聚传导不能及时的控制,则会出现在整条供应链下的每个企业成员,并且还有可能诱发其他的风险,使整条供应链防御能力降低。
(二)放大传导
基于蝴蝶效应引发。如果节点企业内部不起眼的财务风险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决,就会导致整条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出现状况。当最初的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时,就会对产品提高价格或者是其它方式把古本压力传送到产业链的下游企业,而下游企业会以同样的方法去制约它的下游企业,以此类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控制,整条供应链就会加大成本压力,严重影响各个节点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助推传导
基于破窗示范效应分析得出的结论。比如,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甲是乙的原材料供应商,乙如果因经营问题出现了资金问题,无法及时的对乙进行原材料款项支付,那么甲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发生资金回垄困难,如果甲没有对乙给予及时的处理,那么其它企业会受暗示也会采取甲的这种行为,从而对乙造成严重的的财务风险。
四、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供应链企业成员的整体财务风险传导管理意识 大部分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成员对个整条财务风险传导了解不多,影响了财务风险传导防范机制的建立,所以首先要加强意识。
(二)提高对资金流的管理,特别是各节点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应收款项,从而降低资金的占用浪费,使资金的流动性得以活跃,降低各种不必要的损失及运营受阻的发生率;对有关业务合作的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及信用做综合的评估,以减少融资风险。
(三)适当创建供应链环境下各节点企业的财务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邱映贵,冯自钦,程国平.供应链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传导机理与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0(2)
[2]赵小惠,梁建锋.汽车制造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体系中,如果某一成员企业处于不健康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影响整个供应链条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链条的资金流断裂。考虑供应链核心企业受上下游企业和整个链条的影响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构建了其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引入信息熵法,摆脱对人为主观赋权的依赖,建立了不同生命周期条件下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所需样本量较小,可以充分选取与被评估企业具有相似特征企业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因此计算出的指标权重更加客观、具有针对性,可以得到较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结果。
【关键词】
供应链;财务风险;信息熵;生命周期
对ERP和供应链的日益依赖使企业更加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也使企业受到财务风险威胁的概率增加,因此财务风险研究的重要性日渐增强。一些学者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作了界定,也有学者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但多集中于对财务预警的探讨。纵观现有财务预警模型,虽然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一直在提高,但由于财务预警模型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样本数据来进行模型的建立,而不同公司的特点不尽相同,用大量公司数据得出的模型往往不能体现所要预测企业的特点,对预测企业并不具有针对性,因此预测结果也就差强人意。供应链作为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与效益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且由于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不尽相同,有必要从生命周期角度来探讨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生命周期视角出发,不同阶段下企业的治理方式、管理风格和财务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财务风险评估的指标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特点。企业从发起成立到最后消亡的过程为生命周期,对其不同阶段的划分一直没有一致性的答案。本文考虑到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规模基本比较成熟稳定,不可能是处于初创期的,故将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成长期阶段的指标选取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更注重成长性,如销售收入的增加、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等。企业为实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竞争战略一般会采用债券、贷款等方式融资,较低的利润率和较高的负债会导致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较差,而此时由于有较小的利润空间,短期偿债能力较好。此外,因企业还处于成长期,无力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故投资情况在此阶段不是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高低的主要方面,且企业规模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营运能力和成本费用水平均不如成熟期企业理想。与此同时,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外部政治经济及市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且由于企业实力的限制,即使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在上下游企业间也无法处于绝对优势,尤其对于成长期的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信息共享性及其所面临的环境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评估此阶段的财务状况时主要选择表1所示的财务指标。
(二)成熟期阶段的指标选取进入成熟期的企业销售和利润两手抓,相比成长期不惜代价进行市场营销抢占市场份额,企业更注重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利润增长。因此,成熟期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企业各种能力水平已保持稳定,更注重对已有成绩的保持,尤其是盈利水平的保持。此时企业的偿债能力,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会显著提高,筹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方面的财务指标非常好且有较好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及成本费用控制能力。此时企业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强,但仍难免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成熟期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已比较强,往往在供应链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所以,此时供应链的健康性除了受行业生命周期等的影响外,往往由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组织、协调力度所决定。因此在预测评估这个阶段的财务状况时主要选择如表2所示的财务指标。
(三)衰退期阶段的指标选取这一阶段的企业市场份额萎缩,投资项目盈利下降,营运能力减弱,资金流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产品过时加之资源配置减少,企业的经营规模逐渐萎缩,市场占有率逐渐下滑。由此引发企业的利润率下降甚至严重亏损,资金流入越来越不足以弥补支出,部分债权人为避免损失而要求提前行使债权。企业积累的资金大多用来偿债而不是生产经营,经营流入越来越少,伴随着企业的财务状况日益恶化。因此,此阶段企业应精简机构,节约成本支出,同时不断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的下降和企业成长能力指标的下降,都是衰退期企业的显著标志。此时,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已无心管理供应链且自身已比较脆弱,供应链的稳定性主要依靠联盟契约来继续维持,但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度依然很重要。此外,此时的企业受行业及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变得更大。因此,在预测评估这个阶段的财务状况时主要选择如表3所示的财务指标。
二、财务风险评估流程
确定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的评估指标后,引入信息熵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
(一)确定样本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销售增长率为衡量指标,以三年为一个阶段,如果企业两个阶段的销售增长率均大于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率,则该企业为成长期企业(如果企业在前一个阶段的销售增长率略低于行业销售增长率,但是在第二个阶段高于行业增长率,则认为该企业也处于成长期);如果企业在前一个阶段的销售增长率高于行业平均销售增长率,而后一阶段等于或略低于行业销售增长率,则认为该企业处于成熟期;如果企业在两个阶段的销售增长率都低于行业销售增长率,则该企业处于衰退期。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设所选定的处于同一生命周期阶段的观测样本数据为m,收集m样本的n个指标数据,由样本原始数据可得矩阵。
(三)数据的趋同化和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所表征对象的属性和量纲均不相同,无法直接比较。为了进行对比,首先应对全部指标进行趋同化,使其具有可比性;然后,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以消除观测量纲与数量级差异的影响;另外,为避免求熵值时出现对数无意义的状况,通过数据平移来进行数据的非负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的表达式如下。
(四)计算指标的熵值其中,Ej为熵值;pi,j为相对比重;ri,j为第i个样本第j项评价指标标准化之后的值,是一个无量纲的数值。
(五)计算指标的差异系数差异系数表示某一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差异系数值越大,表示该指标在评价中起到的作用越大。
(六)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权重是利用指标的差异系数来衡量某一指标在风险评估模型中的重要程度,权重越大,表示该指标对风险水平的影响程度越大。第j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三、实例分析
下文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为样本,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
(一)样本选取与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由于信息熵法对样本的数量要求不高,故本文从制造业中选取12家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且为了建立对评估企业具有针对性的模型,所选取的12家企业在资产规模、治理结构等方面都比较相近。采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方法找出如下处于成熟期的企业12家:C1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2青岛海尔、C3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C4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C5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C6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C7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C8软控股份有限公司、C9广州御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10江苏中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C11江苏通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12广东华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根据以上分析,选取成熟期所需16个指标。其中,x1为速动比率,x2为已获利息倍数,x3为销售利润率,x4为总资产周转率,x5为年投资收益率,x6为年投资回收率,x7为流动比率,x8为资产负债率,x9为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组织力度,x10为存货周转率,x11为资产净利率,x12为应收账款周转率,x13为信息共享度,x14为积极的预警程序,x15销售收入占所在行业百分比,x16为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百分比。
(三)数据的同趋化和标准化处理本文所建立的供应链财务风险评估模型,指标值越大,表示财务风险越小,因此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只有资产负债率为负效应指标,其指标值越大,说明财务风险越大,而其余正效应指标则相反。
(四)确定熵值和熵权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熵权。各指标熵权如表5所示。
(五)计算核心企业财务风险将熵权与各熵值相乘,计算得各企业的风险水平如表6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处于危机中的为C4西北轴
承,该家公司于2007年被ST(特别处理),而财务风险最小的为C2青岛海尔,其财务表现一直非常好,可见本文所提出的生命周期视角下基于信息熵法的供应链核心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模型准确性较高。
四、结论
生命周期视角下,企业处于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风格也不尽相同,企业各个阶段的财务特征也随其发生变化。因此,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更为复杂的供应链条件下核心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尤为重要。而以往的财务预警模型由于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导致其所建立的模型对所评估企业缺乏针对性。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信息熵法的评估模型,所需样本数据较少,能充分选取与所要评估企业相似的企业数据进行建模,从而使模型更具针对性,进而准确率增加,并且较有效地消除了人为赋权的主观因素,结合实例分析可以看出,在样本数量较小的情况下评价结果依然比较准确。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艳平,韩峰.供应链生命周期中的核心企业风险分析[J].经济管理,2004(12):18-22.
[2]徐晓燕.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诊断方法[J].预测,2004(4):61-64.
[3]杨秀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风险预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6):115-121.
[4]李凡.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风险评估指标选择[J].商业经济,2010(10):34-36.
关键词:物资供应链 实时监控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物资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本企业所需物资的采购、使用、储备、配送等行为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企业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成企业的物资供应链。由于物资供应链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有效地发挥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数据价值。有效的物资供应链集成物资公司所有的决策业务,包括物资需求计划、采购模式、合同签订、履约、变更、结算、库存等。由于物资供应链的特殊性,办理业务中产生的风险会对物资供应链造成巨大的破坏,一些细小的业务风险都有可能对物资供应链系统造成巨大的打击,甚至完全破坏物资供应链系统,因此,对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一、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构建的根本准则
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企业的物资管理模式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配额、定量等烙印。物资管理也是现代物流的起源,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物资管理恰恰被现代物流给忽略了。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监测、把握供应链的经营状况,以便及时发现物资供应链中存在的业务问题,并寻求最好的解决计划与防护方法,保持供应链的正常经营。在不同的物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实时监控预警模式,实时监控预警的方法并非完全相同,但有效的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有着一样的共通性,任何企业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时都应遵守这些根本准则。
(一)实用性
最终创建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应用过程,需要靠不同的实践方式对系统进行校验。除此之外,由于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构建程度过于复杂,企业不能获得完整的物资供应链经营情况,从而进行精确的数据统计。在这种情况下,实用性就成为构建物料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必不可少的准则之一。
(二)系统性
物资供应链集成了物资需求计划、采购模式、合同签订、履约、变更、库存、结算等业务。因此,在构建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必须从整个物资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中各个业务节点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使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可以全面地反馈物资供应链的业务风险水平。
(三)动态性
物资供应链是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将各个体系和业务集成到一起的,并不是通过强硬的行政手段捏合到一起的,所以物资供应链具备一定的动态性。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不仅仅在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中产生预测未来的价值,还有对物资供应链自身经营分析的价值。在分析经营的基础上,预测整个物资供应链将来的发展趋向。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的不断改良引起的变动,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只有应保持先进的动态性,才能更好地规避物资供应链中所产生的业务风险。
(四)及时性
在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预警是一种提示警报行为,在危险出现之前将其消灭。因此,为了能够及时发现物资供应链中存在的业务风险问题,及时性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如果等到业务风险已经到达一定水平后才警告提醒,对企业造成的重大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实时监控预警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及时性是实时监控预警中必不可缺的一项。
(五)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对构建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成本进行控制,避免构建时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强调经济性准则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成本,而不造成过度的经济浪费。
二、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系统架构
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是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处理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业务风险,属于对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的一种监管措施。因此,这种机制的构成涉及了五种元素:实时监控机构、预警分析组织机构、信息收集传递机构、业务风险分析机制和业务风险处理机制。其中信息收集传递机构是整个架构的基础,主体是预警分析和实时监控机构,中心与关键分别是业务风险分析机制和业务风险处理机制。通过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流程,将五种元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如图1所示。
(一)实时监控机构
实时监控机构在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起着实时监测的作用,是构成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机构。因此,为了实时监控供应链机制的性能能得到正常的施展,建设齐全的实时监控组织机构是良好的物资供应链系统最基本的配置。实时监控组织机构的成员由物资供应链中的基础人员构成,这些基础人员能够最快地发现供应链中出现的问题和业务风险,将信息迅速提交给预警分析组织机构。实时监控机构的组建可以让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信息传递速度达到最大化,第一时间掌握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信息。
(二)预警分析组织结构
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另一基础就是预警分析组织结构,它在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中起着组织和决策的中枢作用。预警机构的主要组成人员主要是来自负责业务环节的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员等。这些专家通过不同范畴和不同角度对物资供应链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业务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提议。预警组织结构独立展开工作,不属于物资供应链的内部机构,并不干预物资供应链的直接经营,确保它不受其他组织干涉以及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预警业务的落实。
(三)信息收集传递机构
预警分析组织结构要能高效地进行预警分析,除了从实时监控机构中获得的信息外,物资供应链信息收集传递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及时发现可能产生风险的预兆,快速地收集和传递物资供应链中产生的业务风险信息,并分辨业务风险信息的种类。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应将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形成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不断改良与更新使信息保持以上三种特性。
(四)风险分析机制
当物资供应链已经产生了业务风险,就需要有风险分析机制将已经产生的业务风险进行评估。在业务风险分析机制中,通过数值表现的方式将监测的实际状况与分析状况进行比照分析,直接发现物资供应链经营过程中的异样状况。同时,利用现代企业经营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诊断技术分析,判断物资供应链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异样状况,估测出业务风险的大小程度,预测其能够产生的后果,寻找到物资供应链经营中的缺点和异常情况的根源。
(五)风险处理机制
风险处理机制是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最后一步。通过业务风险分析机制实施过程中提出的信息表现,将不同的风险业务进行类别划分,采取不同的业务风险类别解决方案和消化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措施。其目标是将业务风险所形成的后果减至最小。业务风险处理机制应包含补救措施、改良方法和应急方案等。其中补救措施是针对业务风险水平采取有效的方法,使业务风险造成的后果达到最小;改良方法主要是改进物资供应链中经营的薄弱环节,杜绝以前产生的业务风险再度发生;应急方案主要是针对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及其可能产生的毁坏,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躲避业务风险、控制业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业务风险处理机制是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最终目标。
三、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战略
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少不了供应链管理目标、文化、组织、方法和信息系统五种方式,根据五种方式的组成,提出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战略。
明确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目的,形成实时监控预警目的体系。创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目的就是针对物资供应链中存在的不同的业务风险,并不是针对单个的业务风险目标,而是创建一个综合目标,针对不同的业务风险进行预警,同时该系统保持和供应链环境的信息沟通,使其拥有信息的先进性。树立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组织,发挥实时监控预警的中坚作用。造就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文化,加强预防业务风险认识和技能。一个系统应有其独有的文化,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系统,应有其独特的系统文化,通过构建系统使各部门人员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当物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业务风险时,让各部门人员通过预警机制拥有更强的抵抗风险的技能,对业务风险存在一定的认识。运用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措施,制定系统优化的实时监控预警战略。通过运用预警机制思维,去解决物资供应链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风险。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以预防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为主,探讨如何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使其规避更多的物资供应链业务风险。通过整合物资供应链的业务,论述了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的战略。构建物资供应链实时监控预警机制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物资供应链以及规避物资供应链在运营情况中产生的风险,使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
关键词: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风险控制
我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却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加之我国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在近年发展起来的额一项全新的融资模式,或许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
一、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现状
供应链融资是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并对该整体内的交易关系、营销模式以及资金流状况做出综合授信分析,解决其整体的融资难题、降低其融资成本以及提升核心企业在内的多个企业竞争力。在这种融资模式中,银行从核心企业的信息入手进行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分析,通过应收账款、存货质押、预付账款等融资形式,为融资难以实现的配套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达到保障整个供应链稳固有序运行的目标。
2006年年中,深圳发展银行作为首个在国内推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开启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我国的新时代。自此,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等纷纷效仿也推出各自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虽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却是相当迅速的。而深圳发展银行一直处于银行业在该项业务发展的前列,该行于2008年首次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的试点服务,并于09年的第二季度正式投入使用;自正式投入15个月后,该行的线上供应链融资用户数已突破一千家;于此同时,深圳发展银行协助开启的供应链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也超过了50家。
二、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阻碍
(一)融资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已经有30多年来了,其为三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动力,但是和国外发展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金融行业。然而,在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这差距被进一步放大。就以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服务为例,相对外资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来说过于简单、基础以及缺乏特色,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二)商业银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存在风险
风险性是金融类服务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就供应链融资服务而言,其风险特点和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其风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供应链的自身风险。因为供应链融资的参与者是银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公司,其还款支付则依赖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但是,实际生产中客户消费需求在向核心企业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有效性难以完全保证,信息的波动逐级增大,这也叫做牛鞭效应。最终,由于信息扭曲的不断累积,误导了上游供应和生产商的生产和库存的决策。
其次是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信用风险。因为该融资业务的客户是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以及不同状况的企业,所以供应链中企业各自的信用风险就构成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信用风险。尤其自身资金实力不足或是财务问题的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经过逐级积累加倍之后,供应链融资的整体信用风险变得不容小觑。
最后是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供应链融资业务涉及的融资企业众多、业务流程比较复杂以及决策链条较长等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对供应链内各个授信企业的机械能整体业务流程的监控,也要对供应链融资的相关企业进行资料和征信的审查,因为任何环境的误差都是引发操作风险的原因。
(三)供应链融资组织管理不健全
我国的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的审核、跟进以及营销分属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各部门之间权利和衣服的分属不明确,难以进行高效率的整体合作。加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时间还不够长,各地分行、支行的业务团队组建还不够完善,也没有规范化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管理制度,最终导致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的服务效率一直很低。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改进意见
(一)创建供应链融资特色业务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将企业的各方面信息作为金融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创建供应链融资特色业务。例如,阿里巴巴平台的“小贷+平台”模式。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对淘宝网交易数据的分析,将商户的交易量、注册资金以及资金流动周期等做出全方位的分析,以此了解潜在具有融资需求的对象包括履约能力、资金规模以及销售规模在内的各项信息,在解决个体和小微企业在内的短期融资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完整引发风险的积极应对。
(二)加强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措施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是一门复杂、系统的学科,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而言,首先必须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服务主体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分析以及判断机制,要对所有企业的整体分析;然后,确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是要对营销、审核以及管理的各部分负责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保障风险防控在各个环节都有足够的专业支撑;最后是将标准化管理模式引入到供应链的融资业务之中,对该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标准化的业务管理模式。
(三)加强供应链融资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改进目前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不良管理局面,商业银行仔细分析本行发展的现状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特点,建立专职为提供企业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管部门,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授信分析、审核批准以及跟进服务进行统一的管理。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应当尽力完善供应链融资服务的管理制度和风险防控体系,积极保障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有效传递,推动企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的有序、稳固和持续的发展,缓解了供应链中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郁章鑫,张璇.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研究[J].现代商业,2015,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