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8: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强化舆情监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我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我校目前共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人,占全体教师的50%。其中党员3人,入党申请人8人,团员2人。青年教师队伍是现在以致将来我校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最活跃、最富于创新的群体。
我校曾对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党支部平时的考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了分析:他们大部分政治热情较高,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进德修业,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在青年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少部分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大局意识、教学能力距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少数人把教师看成是“挣钱糊口”的职业,政治上不思进取,提升业务能力的愿望不强,工作上被动应付,功利思想严重,对个人得失关注过多。这都是青年教师队伍专业思想不牢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种种冲击、独生子女心态及其自身的弱点、近年来师范院校生源素质下降和非师范生源的进入,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二、探索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教师是责任意识要求很高的职业,既要有师德的规范,又要有精神引领的追求。我校党支部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机制,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
1.加强教育机制。我校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河西区教育局教师职业道德“五条禁令”》《南湖小学教职工“四要四不”》等制度,使青年教师明确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对照标准自我检查,不断规范。我们还建立和完善了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对班主任、大队辅导员进行德育教育专题培训;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岗后师德培训。
2.建立榜样示范机制。我们坚持正面教育、典型引路、榜样激励。我校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河西区师德宣讲团成员的事迹,并树立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榜样,加大师德宣传力度,同时深化师德承诺活动。对于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做法,积极挖掘和整理,用典型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3.强化考核评价机制。我校把师德教育和教师队伍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工作纪律和师德师风方面的管理,规范教师的行为。
同时强化师德评估考核,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拓展活动引导机制。我校党支部积极创设平台,拓展活动机制,增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党支部组织语、数、英学科党员、青年教师开展了“党员、教师做奉献,志愿服务促发展”义务奉献活动。22名党员、教师与“学困生”开展“结对子”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为44名“学困生”补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加大业务能力培养力度。我校认真搞好“教、科、研、培一体化”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校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硕士学历,注重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建立“师徒对子”,签订帮教合同,从师德规范、教学常规、学生管理等全方位地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学本领、练功夫,迅速成长,增强教师队伍后劲。
我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之间成立“互助伙伴”,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
我校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结合当前学校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题论坛。一次次形式新颖的沙龙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抒发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工作的感悟,激发了他们对工作不断进取的热情。
我校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足迹袋”。及时记录青年教师工作的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并帮助他们认真分析,提出改进性意见,学期末以“足迹墙”的形式呈现每位教师的成绩。
三、我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成果
关键词:古民居;文物建筑;现状;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58-02
福清古民居是玉融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历史缩影,它承载着一个地方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是外界了解一地人文风情、建筑文化的窗口,反映了这一地区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古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促进广大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笔者通过对本市部分古民居的调研考察、座谈和个别访谈等方式,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加强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问题,提出响应的对策。
一、我市古民居保护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全面普查的情况,目前福清规模较大的古民居共有10多处,其中保存完好且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有龙田上一村的施氏茶店、阳下西亭村的陈氏古厝群、港头后叶村的叶向高故居、镜洋磨石村的黄氏古民居、渔溪联华的郭氏古民居、新厝岭边的百二间等几处。
二、古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市各级领导和群众对古民居保护日益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上看,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仍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㈠对保护利用看法不一,思想认识有待统一。一方面认为古民居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应当高度重视并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又认为许多古民居已破旧,虽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但其他方面的价值不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开发是否具有价值、能否促进经济发展存在有疑虑。囿于这些因素,以致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生态环境、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破坏,甚至建筑本体也难逃被拆毁或迁移的命运,这些行为已直接威胁到古民居文化遗产的安全。
㈡古民居年久失修,亟待实施保护性修缮。现存的古民居大多已年久失修,出现了木构件腐烂,屋顶坍塌,墙体剥落等问题,有些已成为无人居住的危房,亟需进行保护性修缮。
㈢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人居环境有待改善。有些农村群众祖辈为生产生计忙碌,对保护历史古籍、历史文物的意义了解不多,缺乏这方面的基本常识,造成身边的一些古迹、古物受损也视若无睹。比如,有些群众把古民居当成牛栏、鸡鸭栏和废物堆放处,卫生环境欠佳。在部分古民居旁边,有的还盖起了新楼房,破坏性建设时有发生。
㈣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古迹保护缺少支持。古民居乡土建筑数量多,维修规模大,单凭居民、村镇或地方政府一方的力量难以全部承担,在现行制度下,居民对投资维修的积极性不高。按照现行的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使用政策,专项资金不能补贴产权属于私人的文物。不少有重要价值且亟待维修的乡土建筑由于房主缺乏经济能力,又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补助,而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保护,大多数古民居处于濒危状态,失修、失管、失控现象严重。文物保护主管单位力不从心、孤掌难鸣,迫切需要增设必要的专项保护经费,并研究出台相关的保护开发方面的扶持政策。
三、保护古民居的建议
保护好古民居文化遗存,对打造福清“文化强市”、树立新兴侨乡城市形象,进而为加快建设福清这座海峡西岸现代化中等港口工业城市,都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切实做好我市古民居保护工作,特提出如下几个方面建议。
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古迹遗存,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遗产和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文脉。从我省来看,永定土楼、闽清宏琳厝等在省内外都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城市的一个形象,一个招牌。其巨大的艺术观赏价值,也日渐成为重要一种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和利用好我市历史文化遗存,对丰富福清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把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先进社会文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举措来抓,切实加强对古民居的抢救和保护工和。市政府要对现有的古民居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时关于保护古民居的文件或公告,对一些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实施挂牌保护,并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对划为古民居环境保护的区域,未经文物、规划、城建等相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拆除、改建、添建。要进一步端正和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古民居文化的保护意识,把爱护、保护古民居变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种自觉行动。
㈡立足当前,加强管理。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保护古民居的现状,使其不再遭到损坏。相关镇村应建立古民居文物保护小组,积极实施保护工作。要制定村规民约,对保护古民居做出行为规范。同时,要适时组织开展古民居环境卫生治理,投建必要的卫生公益设施,使之与古代文化环境相协调。
㈢普查登记,分类归档。保护古民居工作是一项时间跨度长、涉及专业多、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对10多处重点古民居的详细资料的整理。市分管领导要牵头组织文体、建设、规划和旅游等职能部门,对现有古民居的综合性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古民居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摸清历史家底,对古民居的建筑年代、结构、风格等一一进行造册登记,建立健全文物档案。
㈣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根据形势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全面、长远的保护古民居工作总规划,有重点、有步聚地分步实施保护工作。近期拟多方筹资,优先维修风格独特、功能多样的新厝岭边百二间古民居群,并积极尝试,促其尽快开发成为与天生林艺等周边景区相关联的一个重点的旅游景点。对已修复比较完好的古民居,将及时纳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畴。市文体局要加快相关工作,把新厝岭边百二间、镜洋磨石黄氏古民居、阳下西亭陈氏古民居群和龙田施氏祖居茶店等4处较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列为县(市)文物保护点进行保护和管理,并视情筛选升级为新的一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㈤多方筹资,适时修复。对古民居的修复,可以采取各级政府拨款和引导群众集资等几个一点的办法。同进要积极借鉴一都后溪漂流、东壁岛旅游景区等工作经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入市场运作机制,走市场经济的路子。要在遵守《文物法》的前提下,允许、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参与古民居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可以以单位、整体出租、出让使用年限或被“领养”的方式,让企业或个人对遗存进行修复或集中开发,努力创新新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镇村两级也要积极筹措必要的建设投入,引导和发挥好群众保护古民居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1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fioncs”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
市文旅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文旅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有关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现将“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45个行政村20个社区,总人口20.1万人。略阳县为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全县有重点贫困村9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8个。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略阳羊皮鼓舞、略阳罐罐茶、略阳菜豆腐节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10个。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我国确定的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非遗保护中心、羌文化研究会等工作机构,设立了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50万元的文艺创作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编制了《略阳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概念规划》《五龙洞景区羌文化提升规划》等。
(二)拓展保护途径。围绕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模式,对八渡河氐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五龙洞景区进行整体的产业项目包装;对八渡河流域41公里集中开展氐羌民俗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力打造八渡河氐羌文化集中展示区,改造八渡河流域民居风貌580余户,建成水帘洞等精品节点6个、罐罐茶展示广场等特色文化活动区11处、亭阁等景观小品61套(个),发展氐羌农家乐30户。同时,结合五龙洞景区4A级创建,投资5000万元,对五龙洞景区进行氐羌文化提升,新建了五龙洞羌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和精品景点10余处、廊桥3座、亭子9处、水景5处,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等行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在八渡河流域内发展农业观光、农村体验、农家休闲和农产品开发等文化旅游产业,成立了郙阁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秦脉凤府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林山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略阳氐羌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依托罐罐茶等非遗名录和略阳乌鸡、天麻等地标产品,开发出袋装罐罐茶、乌鸡药膳等系列产品,在八渡河流域积极发展羌族农家乐。充分利用生产性非遗成果,打造略阳罐罐茶、羌韵尚品等一批氐羌特色餐饮标准店。
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恢复建设了陕南氐羌民俗村,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闪家坪红叶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已建成防腐木游步道3.1公里、凉亭走廊3个。投资近2亿元,对江神庙、紫云宫等氐羌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新建了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10000平方米的羌文化广场和八渡河右岸文化浮雕墙。整合江神庙、紫云宫、羌文化广场、文化大厦等氐羌文化资源,策划包装了羌韵文化产业示范园项目,已引进文化经营单位5家;投资160余万元,建成略阳县羌文化展示中心,展示内容主要涵盖羌文化历史遗存、羌文化元素符号、武兴国建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重点非遗项目场景搭建、非遗项目体验、相关非遗陈列实物和生产生活用具等。
新创编了《请喝一碗罐罐茶》《羌寨迎亲》《羌山鼓韵》等羌族特色文艺节目30多个;编写出版了《略阳民歌》《发现略阳》《武兴国志》《故道略阳》《文化略阳》《略阳羌韵民俗》等书刊10余种;围绕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等非遗保护名录,策划包装了氐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项目,略阳羌宴系列菜品荣获陕西省餐饮奖9项,羌英罐罐茶被省旅游局、省商务厅授予“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略阳自加热乌鸡汤荣获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村长鸡·略阳乌鸡系列产品”荣膺2020年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三)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博会等平台,采取发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册,展演羊皮鼓舞等特色节目,展示体验罐罐茶、乌鸡系列产品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我县的氐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中省市电视宣传平台,在中央电视台的《江河万里行》《汉中栈道》《汉中味道》、陕西电视台的《七女秀陕西》等多个节目中宣传我县氐羌特色文化,同时还在县电视台开办《故道名城》《罐罐茶剧场》栏目,拍摄播出略阳羌文化专辑12集,编制了《故道名城—古风雅韵话略阳》书刊和光碟。在五龙洞镇、略阳天津高级中学、城区建立了羌族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端公戏培训基地和传习所,羌族羊皮鼓舞先后参加中省市非遗展演活动,荣获全国锣鼓大赛优秀表演奖、最佳演奏奖等荣誉。邀请央视专业拍摄团队,为我县拍摄了文化旅游宣传歌曲《你会爱上这地方》。
配合西部网记者团完成省级非遗名录略阳罐罐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拍摄,组织羌族羊皮鼓舞和船工号子参加了天水市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汉中市“多彩生活·美好非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县级非遗名录嘉陵江船工号子培训班2期。县级非遗名录略阳民歌《请喝一碗罐罐茶》改编的广场舞,荣获全市中国梦主题歌曲广场舞大赛二等奖。2018年成功举办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略阳县第二届沙朗舞大赛。2020年举办了略阳县首届非遗展演暨罐罐茶制作技能大赛和首届羌文化主题摄影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我县被列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今已有12年之久,中央、省、市、县支持资金严重短缺,2017年才开始有一定专项资金,这对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的县来说是杯水车薪。虽然我们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了一些项目,但由于缺少前期费用和业务指导培训,包装的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规划、可研等跟进不及时,项目命中率低下。二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我县缺乏懂得民俗学、历史学和古文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懂得产品开发、保护经营的人才,影响藏羌彝文化产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文化企业培育难度大。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位置影响,文化产业在我县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现有文化产业规格和规模都较小,文化企业数量少、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邀请省文旅厅专业人员定期对略阳、宁强羌文化产业项目编制人员和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并结合略阳、宁强各自重点,整体包装区域内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共同建设陕西嘉陵江流域羌文化产业带,提高项目质量和命中率。二是积极争取市县非遗专项资金,对市县级非遗项目传习所、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金补助,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为他们创造传承展示技艺的平台,推动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和毗邻地区宁强、北川、茂县等羌区的学习交流。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我县对氐羌文化有研究的人送出去参加四川省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羌文化学习培训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羌文化相关知识;邀请省内外对羌文化专家来我县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县从事羌文化工作的人员进行授课;积极学习借鉴四川省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县区和宁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我县羌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将丰厚的氐羌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建设文化强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网络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电子信息媒介,要想实现对网络的整体管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对网络舆情实行行政监管。新时代,网络环境日趋国际化,各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理念是多管齐下,各项工作同时展开,从上到下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每个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并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法治化,在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对于严重损害网络信息管理的个人或行为,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进行制止。另外,国家广电总局对于网络资源的控制上,是通过层层筛选、层层把关,尽最大努力净化网络环境,对各项网络信息进行细心审查,避免造成网络舆论信息混乱。
2强化互联网行业和相关媒体的自我约束意识
网络媒介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支,要想真正地管理好网络舆情,只靠国家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相关媒体的共同努力,确保自身的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于互联网行业中的各公司、各媒体,应该成立各自的行业监管协会,对于违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并督促其改正,对于行为比较恶劣的,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行业中的每一成员严格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审查,这样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才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舆情乱象的发生,使得网络环境得到平稳、和谐的发展。
3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尽管国家一直在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但还会有一些网络舆情失控的现象发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相关部门应该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在行业内部,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培训,明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情演练,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坚实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者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结语
从生产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2016年新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30家,示范县12个;在6个县(市)创建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在4个县(市)创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二是完善水产养殖标准体系。加强对现有标准的清理整合,全年获批标准65项,截至目前,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893项,地方标准1918项。
三是开展生产经营主体技术培训。组织开展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科普下乡活动,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预报,指导广大渔民科学合理用药,举办培训班4000余次。
四是加强养殖环境治理。在8个省市开展养殖节能减排技术试验示范。在洞庭湖区开展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拆除网箱7784口,面积21万平方米,清理矮围W围4.4万亩,禁投饵施肥养殖水面97处,面积9.3万亩。
从监管方面加大力度
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产地监督抽查,涉及19个主养品种,6种禁用药物,抽检样品4964个。
部署开展“三鱼两药”专项整治工作,强化检打联动,对抽检不合格水产品严肃查处。组织开展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交叉督查。2016年 “三鱼两药”中的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合格率均为99.9%,分别比上一年提高0.2和0.1个百分点。市场例行监测合格率95.9%,比上一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大菱鲆抽检合格率显著提升,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
强化舆情宣传应对工作
一、目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存在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舆情自身的导向性将会明确社会的导向,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中也应当体现出调控力和约束力。但是就目前时期来说,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力还体现出弱势,而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疏导舆论正向传播的职能,首先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阻碍,即1、知识盲点,很多政府的相关人员对于舆情监控的知识非常匮乏,同时相关政法即宣传部门都缺少核心技术人员;2、监管不足,对于网络舆情除了需要有效的监控以外,还需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处理操作,最后对于信息进行反馈和建议,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完全缺乏,导致监管不足的问题;3、公信力不足,因为很多网络舆论与政府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很多政府部门在公信力方面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对于舆论引导会被认为是一种辩驳,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的措施
1、主动面对舆情。网络舆情被誉为社会的“第四影响力”,是目前信息时代下关注度最高的产物,而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随处可见,例如各类网络言论以及曝光。而需要面对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于舆情的认知度,国内大部分网民趋于年轻化,这也让一些领导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决定网络仅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所代表的东西都是负面且主观的不具有可信度;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度,对于网络的反映过于忽视;然后是缺乏直视意识,害怕网络,对于网络的报道和曝光是否恐惧,害怕担当责任,故意回避网络等等;最后是缺乏反映,对于舆情搪塞敷衍,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其一,不好说,不知道如何说起;其二,不屑说起,对于网络舆情反应较为冷淡,同时对于关键问题一笔带过,闪烁其词,所以主动客观面对舆情,是政府部门乃至各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体现出的意识。
2、精于处理舆情。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奎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可见舆情的重要性和导向性,而目前基于网络来说,舆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政府部门则需要精于处理舆情,即可以通过消除舆情思想中高端封建性,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根据社会事实进行客观看待舆情,同时对于不实的舆情及时辟谣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合作完成报道和演说宣传,保证在负面舆情在尚未形成规模的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同时在处理和引导过程中,可以让新闻媒体或者评论员进行阐述,为后期工作开展留有余地。
3、加强关注舆情。对于网络舆情而言,可以体现出双面性,即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社会舆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反应干部工作以及作风的问题,所以关注舆情是每个干部约束自身,提升自身自信的一种途径。即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部门的建立,配合宣传部门工作,对于与政府公信力及形象管理的舆情或者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且及时完成处理。
4、强化网络管控。即可以通过与一些热门词汇、新闻或者信息平台想合作,同时让这些平台对于舆情进行重点指引,并且对于网络水军等影响网络舆论导向的群体进行严格监控,对于争议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多次强调和评价,从而提升社会舆论的稳定性以及政府的调控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危机公关点子外包服务,即利用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根据自身多年的公关经验,与其他政府部门有效联合,完成紧急预案。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200093)
【摘要】从各国公共卫生领域近几年面临的宏观形势和社会发展来看,突卫事件的发生存在普遍性和难以规避性,公共卫生事件关乎人类的生命安全和整体社会的稳定。鉴于突卫事件的严峻性和危机性,我国必须全方位做好提升应对卫生事件的各种准备,建立科学化与合理化的突卫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稳定,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海在应对SARS、HIN1、H7N9、手足口传染疾病等突卫事件中积累了危机处理经验,提高了卫生非常态化管理的整体能力。
关键词 上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课题项目:“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招标课题研究成果、本成果受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资助,课题编号:SAZD1407; SAYB1412”。】
一、引言
当下,传统思维下的舆情引导方法很难适应全媒体时代对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而做好全媒体时期的舆情引导工作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几个舆情关键点:深入了解舆情环境,全面掌握舆情发展态势:客观分析舆情发展趋势,准确把握舆情引导时机;准确把握舆情传播规律,提前制定舆情引导预案;设立舆情监测中心,形成常态舆情预警机制等,舆情传播规律视角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类型
(一)传染病类
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通过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市共报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51起,涉及病例3365人,其中死亡病例128人。按照事件类型分类,130起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14起为甲类传染病疫情,均为个案的霍乱病例,无死亡病例报告;23起为乙类传染病疫情,涉及病例94人,其中报告死亡病例54人,主要是重症型甲型HIN1、H7N9流感病例死亡报告;20起为丙类传染病疫情,涉及病例841人,无死亡病例报告,以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为主:83起其他类传染病疫情,其中79起事件为水痘暴发。按照事件级别分类,140起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15起,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分类标准的事件25起,没有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级别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二)食品中毒类
2008年至2013年,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55起,中毒人数1245人,无死亡报告,每年的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病率保持在十万分之三以下的较低水平。食物中毒发生时间以第二、三季度为主,共发生41起,中毒人数864人,中毒起数和人数占5年间中毒总起数和总人数的74%和67.2%。有39起食物中毒查明病原物质,其中32起为细菌性的,7起为化学性的。有34起食物中毒查明中毒发生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生熟交叉污染、熟食加工储存不当、加工人员带菌操作等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三)人畜共患传染病类
上海市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总体基本保持平稳。O型口蹄疫变异株在我国部分地区持续发生和流行;2009年发生一起奶牛A型口蹄疫疫情;2012年国家参考实验室已经从邻近省市的活禽交易市场禽群中分离到变异程度较高的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上海市继续落实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疫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强化检疫监管,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处在高于国家70%的标准。病原学监测方面,监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加强奶牛“两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做到监测面100%,阳性牛无害化处理率100%。
(四)其他突发事件
通过卫生部(2008-20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其他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04起,其中报告职业中毒事件48起,高温中暑类事件36起,环境因素类事件5起,预防接种反应11起,其他类事件3起。42起职业中毒类事件涉及人数53人,其中死亡病例32人,其中20起为较大级别事件,22起为一般级别事件,1起未达到国家分级标准。职业中毒类事件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二氧化碳中毒和氯化氢中毒等。
三、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做法
(一)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2008年以来,上海市有关部门和单位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值守,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应急网络建设。加强部门间会商机制,每年研讨总结上一年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当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趋势,并向市应急办报告。
在2009年防控甲型HIN1流感疫情期间,启用了该应急指挥中心,召集参与甲型HINI流感防控工作的相关政府部门派遣工作人员进驻指挥中心集中办公,充分利用指挥中心的应急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视频会商系统、办公信息化系统等,确保防控H7N9流感疫情的工作部署第一时间得到集中传达、集中会商、快速响应、及时落实。统筹指导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制定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等。进一步完善市、区县、镇及村的四级防疫体系,提高市、区县二级动物疫病诊断检测能力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在继续实施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及相关沟通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兄弟省区市供沪动物及动物产品连防监管和沟通联系机制。
(二)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实现预防工作关口前移
上海市建立快速、规范、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机制是早发现、控制危害群众健康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上海市十分重视各自领域内预防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工作。启动以传染病个案报告为基础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直接向卫生部报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了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并实现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动态统计和分析。
上海市对全市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按照推荐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全市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免疫的强制免疫覆盖率达到10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预警方面着力健全检测网络体系,在各口岸查验点,港区、海关边防及相关船舶单位都设立了监测点,形成全覆盖的检测网络,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在第一时间向检验检疫分支机构业务科报告,在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同步向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督处和国家局报告,国家局将根据上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风险等级和分布情况等情形,通报全国各级检验检疫机构做好相应的准备,启动相应的预案。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管引导;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52-0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兴起,网络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但有个别人却把一些正常的社会问题进行恶意炒作、颠倒黑白,给网络宣传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现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对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对网络存在偏见,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些基层领导和宣传文化干部还不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不上网、不知网、不懂网,面对负面舆情只能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鸵鸟政策”,更不用说把网络变成重要工具,对网络舆论,动辄采取封堵、躲避质疑、推卸责任等方式,不但使自身越来越被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技术装备落后
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客、博客、QQ群等Web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宣传监测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待完善,已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
(三)管理团队薄弱
目前,一些县级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办公室专业人员编制仅为3――8名工作人员,乡镇级就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有限的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局面往往顾此失彼,难以监测到形形的负面舆情信息。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一些“黑客”级别的网络高手,难于适应新形势下舆情监管的需求。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中心,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要做好主题策划。根据网络自媒体、多媒体的无限量、能持久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县级政府网站,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站及县内其他各类网站,要围绕地方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亮点工作,叫响主题宣传;二是要做好典型推介。要善于整合地方新闻资源,立足正面鼓劲这一主线,将宣传的触角、视野延伸至网上、覆盖到网络,在县内各大网站的重要频道、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全力推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三是要做好互动宣传。要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互统筹、相互结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地方媒体资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大宣传格局。
(二)搭建平台,关注网民意愿,解决网民合理诉求
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是做好舆情信息的前期疏导工作,而完善建立网民舆情平台,积极解决网民合理诉求,为群众解疑释惑是管控舆情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做大领导信箱、网上舆情平台,让网民便于进入、乐于进入,确保网上舆情传输有平台、有阵地,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要完善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配备网络发言人和若干网络评论员,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经常与网民交流互动;县级政府网站要协助县委各部门、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络发言人做好与网民的在线交流等工作,尽力为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最后,要严格落实网络舆情属地管理制度。对于网民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予以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尽早加以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也应及时说明原因,防止小舆情无限发酵、放大。
(三)沟通协调,互联互通互动,引导舆情发展趋势
一是地方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和工作衔接。做到重大事项及时报告、重大决策督办协办、重大事件应急处置、重大问题会商会办、重大信息通报共享,按照领域分工抓好落实,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加强与周边兄弟县(市)乃至全省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广泛、渠道畅通的舆情信息网络。通过相互通报,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提高不良网络舆情发现效率;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大主流网站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举办网络管理工作联席会,及时向市级以上主流网站通报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并引导其全力配合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和负面舆情的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