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8: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一语文 核心素养 提升价值
初中一年的语文是学生之后学习的基础课程,应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保持热情,语文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汉语本身就是我们的母语,应当能够善加利用,要让信息技术不断有效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成绩,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取得高分,很多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就成为非常机械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乐趣,很多的文章都采用总分结构,学生学习时教师强调总的部分,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学生也渐渐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被消磨。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生动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拓宽知识面。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很多的课程内容上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在课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知识延伸的机会,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这些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取决于教师的视野范围,教师本身对很多知识都感兴趣,就能做到更多的引导,让学生看见多的求知空间,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那么可能也无法进行延伸,学生能收获的内容就很少了[1]。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化,学生想要了解课堂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和课堂,完全可以自己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对于自己好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无疑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地更加顺利。
3.提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框架往往需要很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提前设置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进行习题练习的投放,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2]。
二.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1.网络课堂。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中有很多尚未被开发的资源,比如网络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自己班级的网络课堂,在上面定时公布一些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设立一些检测的小测试,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测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的资料中还应当做出一些指导性建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课上主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吸收重难点知识。还要在网络课堂上设立学生反馈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进行考量并积极改正,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2.专题讨论。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除非他加以驳斥。”可以看出,ξ侍饨行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而初一语文的学习过程正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组织语言,对自己的论点收集论证的依据,并发表出出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有效提升。在每节课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学过课文中的某一个论点,或是某种表达技巧进行深思和讨论,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提出支持意见,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自己的整个文章,整篇文章要求有理有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外阅读。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业水平并不太繁重的阶段,学生应当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里面设置一些推荐阅读的电子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的的读后感,对于大家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要在班级里面进行推荐,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对初一的学生语文素养地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功能强大,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进,并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小兰.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核心素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3-01
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区域地理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的学习活动。它以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为前提,确定主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文章以“荒漠化防治”为主题,探讨利用“主题探究式”教学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的方法,以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的把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本课以“荒漠化防治”为探究主题,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结合图中信息,考察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做到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微观上突破重、难点,通过设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以问题为载体,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解读荒漠化概念,引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围绕“荒漠化防治”这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讲练结合,抓住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区域问题。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华北平原盐碱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年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旱涝灾害频发,东部近海则属于人为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四、整合初高中地理探究主题,形成综合思维
通过展示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图,风沙的形成条件,教师可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分析天山北坡和南坡的自然带分布差异。二是对北疆以固定沙丘为主,南疆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四是过度发展绿洲农业会产生哪些生态问题?如何防治?五是分析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引领,信息的Ρ确治龊陀τ迷理的过程,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这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典型案例: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读图分析:(篇幅所限,图略)制约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是什么?对该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答案:水资源,土地荒漠化与土地次生盐渍化。如果农业生产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教师通过呈现民勤多沙暴的典型案例,将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系统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认知向深度发展。题目设置突出春季特性:气温回升快,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多寒潮天气。将问题分析与风沙形成的条件相结合,将学生地理分析的思维引向深度和广度。
五、类比差异,迁移知识,深化主题
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类似地理事物要比较其差异性,不同地理事物要归纳其相似性,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西南地区沙漠化的成因比较;红漠化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比较;西北干旱区与中亚、西亚、北非干旱区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既可以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既可以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知,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结束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通过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深化探究主题,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挺.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4.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连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5(08)
[2]周勇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J].文理导航(上旬).2015(02)
[3]贺倩倩.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体育课怎样改,怎样备,怎样上才有效,是我们体育老师面临的一大困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往往表现为:好动、好玩、好奇、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从备课上着手,也就是说怎样备吸引学生的课,这就要求我们备每节课都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新的教学形式或角度来刺激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上体育课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一、加强学校管理机制建设
学校应该把体育教学管理放在首要的发展战略,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活动比体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各项品质。为此,我校制订了以下几条激励体育教师成长的措施。
1.确立体育学科的公平待遇。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平等教学量化、教学奖评比、荣誉评选的权利,并享受国家规定岗位待遇。
2.每位体育教师都要规定教学任务,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根据学校制订的《核心计划》,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辅导学生一项体育特色项目。在运动会、体育节等大型校园赛事中展示。例如,一年级拍球比多(或小球操)、二年级沙包掷准、三年级跳绳(或花样跳绳)、四年级踢毽子、五年级武术、六年级足球(或篮、拍球)等特色体育项目。
3.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师德、业务等工作培训。
4.依据《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与健康档案》,结合《小学体育核心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公平量化。
5.与体育教师签订《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单》,把学校体育事项依据任务单的要求承包到人,完成任务的方才合格,完不成任务的不予评比。
以上几项政策,让体育教师有事可干、有依据评价,极大地激励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与教研
加强体育教学与教研工作的研究,每周让体育教师集体交流工作中的障碍与学校管理不足、条件不足等影响体育教学的原因,并探索破解之道。通过这种发现式的交流与探讨,解决了很多的教学问题和体育教研问题。例如:小场地破解冬季长跑的案例,以每个班级为单位,站成一个椭圆,循环跑动,只要上操能站队做操就能让全校学生参加冬季长跑。此项“椭圆式长跑方案”在全区很多学校得到推广。经过一年的探讨,我们总结出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要加强以下建设。
1.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材体系的建设。
小学体育教学应该注重教材的研究与建设,只有有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教学才能实施,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性。
2.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师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体育教师的职业比较清苦,由于社会的偏见,体育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识,体育教师付出的较多,而在精神、物资、待遇方面获得较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追求达标率和体育升学成绩,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顶住压力,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3.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
体育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并准备好场地、器材等。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从容面对。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课堂常规的建设。
体育课课堂常规是完成正常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前提,更是学生安全进行体育学练的基本保证。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制订课堂教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抓好课堂常规,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
5.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学方法的合理得当。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6.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科学的评价机制建设。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与体育课余活动的结合
【关键词】苏式课堂;核心素养;体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46-03
【作者简介】王智浩,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8)教师,二级教师。
近年来,苏州市正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苏式课堂”,苏式课堂具有精致、灵动、开放、质朴等特点,注重吸收各种教育理念、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体育学者于秀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三大类,其中体育认知细化为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两方面;体育行为包括运动参与、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体质技能包括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两方面。下文,笔者谈谈如何在苏式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苏式体育课堂的根茎――课程内容兼容并蓄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选择的体育项目既有新的也有老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同时苏式体育课堂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1.选择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
如何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跑步项目?很多人会觉得跑步有什么好学的,每个人都会跑,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大学中仍然有跑步的内容。这就启发我们要制订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征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先是原地正面投掷,然后到侧向投掷,再到上一步侧向投掷,最后到助跑侧向投掷。苏式体育课堂应传授教材中的经典知识,介绍各种运动技术的最基础的内容。
2.选择国家推行的重点体育项目。
在我国,足球运动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到2020年,将创建200所足球特色学校,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4000名,足球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所学校至少有一片适合开展校园足球的场地。苏式体育课堂重视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第一,这些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认真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苏式体育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各校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苏州市某所学校开设了羽毛球课程,学校以特色体育为载体,关注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也有针对学生特长的羽毛球训练课,力求实现“人人会打羽毛球、人人都懂羽毛球、竞技有水平、普遍有基础”的目标。
4.尝试选择新兴的体育项目。
当前,新兴的体育项目在苏式体育课堂中越来越多,例如,“苏州市户外\动进校园”中的攀岩项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攀岩非常新奇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很高的热情。选择该类项目时,应做到不为求新而求新,不为求新而颠覆传统。此外,很多项目的选择应有所创新,不能全盘“接收”,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例如:橄榄球项目,我们将其改造成了腰旗橄榄球,降低了对抗性,便于学生接受和活动开展。
二、苏式体育课堂的枝干――教学灵动多变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扎扎实实地传授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第二,教学设计善于变化,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能力。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1.教学扎实严谨。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曾出现过于注重情境、道具等的现象,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慢慢纠正此类现象,彰显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扎实严谨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仔细安排教学环节、合理调整教学顺序的基础上的,力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例如:在六年级“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实心球投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强调拉开投掷距离,在捡球的时候提醒学生用脚底停球,不能直接用手接触球等。严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规范学习体育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机能。
2.教学善于变化。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同时变化教学节奏、场地布置、器材使用方法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采用羽毛球的追击、拍打等方法进行练习。在二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能互相拼接的小垫子,首先将垫子横放,然后竖放垫子增加长度,最后将两块垫子叠放增加高度,通过简单的器材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3.教学丰富多彩。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练习。例如在一堂“肩肘倒立”的课上,开始的部分,教师让学生在垫子上做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等动作,巧妙地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然后放置挂着铃铛的绳子,让学生用脚尖触碰铃铛以此提升肩肘倒立的效果,巧妙的游戏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苏式体育课堂的花朵――课的呈现精致美丽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应仔细研究课程目标与理念,并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实现目标。一堂精致的课,有时需借助情境的力量,有时要靠现代化的设备,有时也需要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整合。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学习。
体育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的生活感知。例如,在二年级“走走跑跑过障碍”的公开课中,教师创设了“跋山涉水”游戏,学生先在情境中练本领,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闯关”,最后是积分竞赛,如此学生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会了走和跑的技术动作。
2.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习。
当下,信息技术越来越丰富,例如“未来教室”“MOOC”等,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概念,提升技能,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师新的努力方向。例如,在三年级“羽毛球的挥拍”教学中,教师示范非常快,学生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仔细观察如此细腻的羽毛球技术。此时,播放教师示范的慢动作,学生能直观感受动作技术要领,羽毛球技术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3.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学习。
苏式体育课堂中,体育会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例如,讲述篮球场的宽度、长度时要用到数学知识,讲解跑步入弯道时要用到物理知识解释倾斜角度,在调节气氛时要运用各种音乐。多学科整合让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苏式体育课堂的果实――教学效果高效实际
一直以来,苏式体育课堂都极为重视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提升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活动时间,并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学习魅力的同时提升身体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单位时间强度提高有效活动时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体育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以六年级一节“循环素质练习”的体育课为例,课中,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四组,然后进行四个项目的循环练习,第一组两个人跳绳,第二组触线接力往返跑,第三组仰卧起坐,第四组单脚跳。每个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一分钟训练,看起来运动量不大,但历四次循环练习后,就会有学生因运动量大而出现站不稳的现象。高效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入手,不能让学生等待练习,更不能让学生孤立地练习,而应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运动。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时间短,如果不能有效安排时间,学生就会开小差。
2.注重运动的科学性,保证活动的有效衔接。
一般而言,体育课可大致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基本部分,教师通常会安排一个教材中的内容和一个辅助的游戏,但如何使活动有效衔接,很多教师并未思考,这使得活动得不到有效衔接,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某位教师同时教授四年级的两个班,第一个班先测试肺活量,再进行50m×8考核,最后只有6个学生完成本堂课的目标;另一个班,先进行50m×8考核,再测肺活量,结果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目标。因此,改变教学环节的顺序,学生的有效活动时间会得到显著提升。
3.减少队列调动,避免时间浪费。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锻炼,例如在进行五年级“往返接力跑”教学时,将学生分为4组,那么学生锻炼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但如果分为8组,甚至12组,学生就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运动机会,从而增加运动量。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少调动队伍,因为学校场地和其他班级上课的原因,有时学生要从操场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这时队伍就会变得很混乱,时间也浪费了。良好的队列组织能够保证课堂纪律,因此,练习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纪律性,保证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4.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场地对于学生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学校场地小,只有一片篮球场,每节体育课有几个班级同时上。那么,此时该如何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呢?学校安排跑步的班级绕着最外圈,在场地里面的班级进行分组分批跳绳,用沙包限定距离进行立定跳远,尽量做到在原地进行活动。因此,对于一些场地较小的学校,上课时每个班级要尽可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如果需要用到较大的场地,可以提前和其他体育教师商量,在安排活动场地时,还可以利用一些非运动场地进行活动,从而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由目标引领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等方面有所发展。苏式体育课具有开放、精致、灵动、质朴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细节美,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5).
【关键词】初中体育 素质教育 实施
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得到良好的体能锻炼,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与看待方式,对于生活的理解也会慢慢变得立体起来。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自身的教学思维,从各个方面与各个层面逐渐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这会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课堂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因素
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融入相应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这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体育教学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只有锻炼学生体能的效果,学生要懂得欣赏体育美,欣赏体育中延伸的那种竞技精神和运动精神,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还可以有其他的体现范畴,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懂得充分对其展开挖掘,并且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才会逐渐拓宽,体育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也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身体美和运动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让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上渗透美育因素,这既是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激发,也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认识与了解体育,会让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更加浓厚。
二、注重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体育课堂上同样可以展开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渗透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体育训练、体育活动以及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极大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与调动自己的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有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总是一成不变,教学的引导方式、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显然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过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多创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其中可以体现的素质教育的维度也十分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想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学生体会到课程乐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素质教育的渗透中教师要明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展开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部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都会更加关注于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这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核心。这并不是不可以,但这不应当成为体育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的疏导与调节能力,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素养,甚至会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让两个方面得到兼顾,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有效锻炼,素质教育才算真正得到了实践。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教育的体现形式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体育课程中有很多项目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乒乓球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一些渗透的方式,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这才是真正健康的体现。实现二者间的协调与平衡才算是素质教育的良好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Z1).
[2]何磊.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初探[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3).
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考试分数选拨人才,分数与升学率挂钩。升学率是校长和家长关心的重要数据,是高考、中考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学校和家庭在素质教育的执行上缺少了原动力,体育课或被挤占,或敷衍了事。在学校,中小学学生课业繁重。放学后,继续忙着写作业,忙着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学生们的课外锻炼时间,不知不觉中也被挤占被拖欠。学生中学时期的柔弱体质,连同不完整的体育观念,一起延续到了大学,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质与健康。因此,高校体育课堂中践行立德树人当务之急是,以体育课堂常规为抓手,引导和纠正学生对待体育不完整的观念,达到正确认识体育和体育课的目的。体育课堂常规,即教师和学生体育课堂上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通常包括集合整队、师生问好、考勤点名、宣布教学目标与内容、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及佩饰、课程思政、安全检查与教育、准备活动、整理活动等内容。比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不准携带有碍运动和影响安全的物品。按时上课,不无故迟到、早退、旷课,不擅自离开课堂。上课时,学生应关闭手机或调至静音。要求学生穿运动服,手机关闭或静音,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如果教师上课接打手机或穿牛仔裤,就不能有效约束学生遵守课堂常规,更别提引导和纠正学生对待体育不完整的观念。经过几次课反复强调,学生会建立体育课不穿牛仔裤、皮鞋和不接打电话的观念。体育课堂常规实施效果差,影响教学质量,有时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效果差的课堂常规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墨守成规,内容变化少,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是学生们对待体育和体育课不完整或错误的观念。第一,体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敢于扬弃和改良不完整的体育概念,比如,“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很多家长主要以文化课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家长关心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极少关心体育的分数。轰轰烈烈的校园足球,从2009年至今,已经走过十年。许多家长固执认为孩子踢足球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踢足球是不务正业的表现。部分家长对走过十年的校园足球的价值认识尚且如此,对待体育和体育课的认识也持相似观点。第二,体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体育,比如,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课上学习健身方法与手段,课下要运用所学锻炼身体;学练体育要付出精力、时间和汗水,甚至风吹日晒雨淋。类似于社会上各类青少年才艺的考级,一套涵盖大中小学,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等18个项目的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体系建立了,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项目进行通级。第三,体育不是“主科”的陪衬,更不是蹦蹦跳跳的游戏,而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先生在1920年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所谓健全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的,不可放松一项。”体育对于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意志品质和审美素养的养成,甚至改善民族性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经过艰苦的,超越平时的、常人的负荷训练,接近负荷临界的训练,才可能体验到其艰苦性、艰巨性,没有魔鬼式训练,不可能形成坚毅不拔的意志品质[1-2]。很难想象,一个个孱弱、枯坐在屏幕前,忙于电子游戏的“宅男宅女”,会有强健的身体,会对外部世界保持足够的兴趣。体育既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体育塑造公民的文化修养、合作精神、拼搏精神、控制能力、社会准则,通过把各阶层的人联系到一起而起到社会整合作用[3]。
2以教学比赛为载体,塑造输赢观
体育比赛中充满竞争,有人赢就有人输,输赢是相对的。在教学比赛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输与赢,是实现体育育人的一部分。许多学生承受不住生活、学习上的压力,易产生过激的想法,疏导不好而做出极端的行为。例如,2017年11月14日,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在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遗书。大到成绩不好就服药自杀,小到一遇挫折就哭闹,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输”。赢了比赛,荣誉感油然而生;输了比赛,沮丧、挫败感随之而来。输掉比赛的运动员与失败者不能划等号。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试图让每个人理解体育的本质,胜负不是运动员为之奋斗的唯一目的。为国争光、超越自我都可以是奋斗目标。白岩松曾说:“不但要教孩子如何去赢,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漂亮地输”。校园足球的本质是以足球为突破口立德树人,强化体育课与课外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4]。在校园足球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比赛可以输球不可以输人。比赛中要竭尽全力,不到比赛结束哨声响起,不轻言放弃。输了比赛,场下找差距,不是在赛场上以“骂人打人”的方式发泄。场上骂人打人是“输人”的表现,也是“输不起”的极端表现。适度的争强好胜能激励学生运动员追求卓越,但是过度的争强好胜有害无益。想赢是成功者的特质;输不起是失败者的通病。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重要,但是跌倒了站起来的姿态更重要。对学生运动员来说,一场重要比赛的失利未尝不是一次挫折。输了比赛,学生运动员体验到艰辛、痛苦、挫败感;赢了比赛,体验到喜悦、满足、收获。克服挫折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认识挫折、消化吸收、树立自信和超越完善。在从一次次失利走向胜利的过程中,经历且巩固了克服挫折的完整过程。当他们走出赛场走入生活、工作时,再面对挫折乃至失败时,心理有了承受能力,迁移赛场上获得的经验,从容面对并且战胜挫折。《三国演义》主题曲中的歌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道尽了人生输赢的意义。赢是一时的,输是经常的,及早教会学生积极、坦然地面对输,充分的准备后才有能力迎接胜利。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学思路;体系内涵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2]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