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8: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研究性学习策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应当积极地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提供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进而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20世纪80年代,国际教育界大力实施一种新课程叫“研究性学习”。我国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纳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全国将大力推广。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然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形式,是对问题探索式的学习,是活动课教学目标的升华,比活动课更加灵活和开放,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各门学科、各类学习的活动中。
现阶段高中英语新教材以话题为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学习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目的,学生过去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的方式应该改变,学生应该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学习英语,从而有良好的语言学习和交际策略,学生的创新精神跟实践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吸纳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素质,建立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学施教,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构建研究性学习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地激励学生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为出发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2.采取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交流,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由主动参与替代传统的被动接受,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多种小组合作的形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帮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3.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中的资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应该将学校和社会充分联系,通过对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地方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新教材英语必修2的Unit l Cultural relics中的词汇教学,具体分析来继续探讨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先预习单词,对词汇简单了解,挑选重要的单词和难以掌握的词汇。
2.让学生分组学习词汇的用法,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8个词汇,小组成员自己查字典,找资料进行学习,要对每个词汇的用法充分了解并举例说明,还要有相应的书面报告。小组完成后,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个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并对词汇进行练习巩固。
总之,研究性学习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分化
对学习目标进行细分,不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操作性价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题研究的效率.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中教材必修三中“河流的综合开发”这一课题研究开展之前,引导学生对河流种类进行详细了解,然后收集相关河流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某一河流的详细分析,了解“河流综合开发”的相关知识.
2.明确研究性学习目标
在开展研究性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指导员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前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从中领悟实践价值.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并开展测量实验等活动,严谨研究作风,保证研究过程具有一定创意,避免借鉴他人结论.
3.选择具备实际意义的课题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研究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实地考察、地理实验等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所选课题偏重空乏,缺乏一定实际作用.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单元的“区域农业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首先对选题出发点做出明确,因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选题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拟定,进而防止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措施
1.活动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有效实施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中地理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就需要高中地理充分的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太阳高度角计算”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计算公式介绍给学生,然后向学生提问,举出不用形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解答.采用这种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计算“太阳高度角”,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课堂较为枯燥乏味,且知识抽象不易理解,通常会导致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忘.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结合生活中实例进行这一知识点的分析,再结合教材中的公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如:某居民因为自己住房和他人住房之间相差的距离过窄,导致阳光不能充分的照射到室内,从而将开发商告到法院,并获得一定赔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教师对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开发商,应当怎样设计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对这一知识进行探究,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相关公式进行太阳高度较角的计算,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人们身边,并且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进而积极主动的对高中地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将活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体现出活动式自主学习.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重视学生的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适合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对这些活动做出选择,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水资源合理利用”教学中,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分析生活中水资源浪费情况,结合这些情况,分析怎样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将水资源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几个部分,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资料查找,根据查找的资料阐述自己对不同水资源利用的观点.
3.引导学生采用共同合作的形式
关键词: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学习策略;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69-01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教师都有一个深切的感受,数学课枯燥、乏味,算理单调、不易掌握。因此很多教师提起数学教学,都会觉得不知所措。因为不管课堂上如何煞费苦心的讲解,到了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总是会出现练习像新课,费时、费工、费力,而且数学测试成绩也很难理想。虽然新课改至今多年,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整个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数学教师也都在努力为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而努力,但是真实存在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在一直进行着探讨和研究。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工作的经历中,尤其是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我觉得数学课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1.活用教材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智能
数学课程一直在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几经修改的数学教材,都是以单元板块的主题图作为该部分内容的起始环节,然后是根据该板块的内容,设计的相对应的图文信息。因此看似杂乱的教材内容,却需要教师细心的解读与挖掘。而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梳理清每一个图文的含义,而且要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数学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的图文信息,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然后进行信息提取与检索,解决数学问题。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对这一点的指导,那么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难度的增加,学生会越发感觉学习数学是件困难的事。例如,低年级学生只对计算敏感,那么到了高年级需要理解深入的时候,就会显得很吃力。甚至是会把学数学看成是恐怖的拦路虎,轻则避开,重则放弃,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因此,数学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不是就题讲题,就数说数。可以把数学题演示成一个小故事,可以把数学题型用情景再现予以展示,达到学生变怕学为爱学,使学生从小养成浓厚的数学意识。也就是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丰满而有趣,让学生的智能逐步提升。
2.善用自然资源,让研究性学习形成学生的本能
自新课改开始,数学课堂教学就不再局限于教会学生会分析、会审题、会计算,而是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可以成为终身学习能力的本能。尤其是翻开现在的教材,我们看到,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在学习乘法,而且表内除法也一直在逐年级出现。且每一册教材的编排体系也很相似,各个年级的章节内容相连,所以很多中高年级学生不会的知识,很多不是来自于当时的年级内容,而是低年级的基础阶段。也就是数学的知识点,是从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链条的起始,一环扣着一环,哪一环断开,知识就会间断。因此那些在孩子学前阶段就大量教给孩子数学计算的家长,最终却不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学的很好,升了年级却学习变差了。因此,数学教师要深知这一点。在孩子的起始年级就要善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在颜色的辨认中、在图形的识别中、在圈圈画画的游戏中,发现了规律。学习,不仅是要学习书本中的文字知识,还要学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知识。做到走出数学一科的范围,让整个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善于学习的孩子,善于研究的孩子才会真正发现学习的乐趣。这样,当教师放手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学生也会很容易完成各类练习,而不至于遇到一个题,就没了思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巧用社会资源,让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解读教材后我们都会发现,数学书中的很多题目不单单是一种数学思维的渗透,还有很多编排体系的体现。如果数学教师还是习惯于在例题的处理与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不去顾及教材中所给的各种信息的编写意图,那么就还是会出现就题论题的现象。因此就会出现学生在试卷及练习中遇到问题,没有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思路。结合现行数学教材中渗透的社会资源来采用策略教学,可以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正如一些有经验的数学教师所言:"学会了学习方法,以后学生离开教师的教学,也会自己进行有效的自学"。无疑,这也会让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得以展现。数学学习不在于能够解决一道两道的数学题,而是要能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因为数学课标中指出:"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些能够打高分的孩子,而是要增强孩子的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平移》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儿童乐园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各种游戏玩具的运动中,找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发现了平移特点。所以在接下来的图形分辨中,很容易的通过图形的方向、位置进行判断。因此可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做好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工作,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更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是科技信息发展到何种地步,不会思考、没有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缺少学习潜能的人,会遇到更多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象个科学家一样做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因此,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就在于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重视和认识。注重了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引导,就一定会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一、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增强学生的交往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交往动机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学会分享与合作”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目标,又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创意以及成果,学生自己得敢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创意和成果。这无疑会激发并维持学生交往动机的心理倾向。交往动机的增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心理健康发展和适应当代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必须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形成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学生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训练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学生在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学生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指导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38-03
作者简介:贺俊燕(1972-),女,浙江临海人,讲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研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应将知识内化为信念,并外化为行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当我们对学生的这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又会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存在欠缺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缺乏自我管理、目标不明确、存在惰性心理和依赖性心理等方面。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对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策略。
目前,国内研究者在“学习策略”的概念上尚没有达成共识。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有的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心智活动;有的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还有的认为,学习策略表现为有效学习的程序、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1]。综合以上观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是主动学习者为开展有效学习活动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态度相关。
一、增强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克服教学的倦怠心理对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而传统教学强调对教育者的施教过程进行研究。在传统教学的教室里,教师通过规范课堂纪律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已经超越了教室这一传统的教学环境,并深入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各个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教师对教学活动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得不到任何保障。
基础课教学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因而需要教师自身拥有健全的人格。近几年来,从各媒体所披露的信息中我们发现,教师群体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之高不容忽视。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教师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影响着教师工作和教学的质量。积极心理学的本意是为了帮助个人实现其幸福的人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效果;还可以使教师掌握积极心理学的意义,使他们在思考实现自身积极快乐的人生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对幸福人生的追求。
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看来,“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感觉上的愉悦,还可以促进能力的发展。我们对积极情感的内在反应不是限制了我们的选择范围,而是扩大了我们选择的范围。积极情感所引起的进化性决定作用,不是表现在当前,而是表现在未来。或许体验积极的情感,其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到增强我们认知能力的活动中来”。“被带入实验室进行积极情感体验的被试们,出现了认知能力方面的一些变化,如注意力的宽度增加了、记忆力提高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增强了”[2]41。由此看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带给我们更好的研究成果。
那么,应该如何增强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呢?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我们希望改善我们的心境,就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行动上。这种具体的行动可以表现为一个带有个体主动性的练习,即在生活和工作中应经常有意识地去感受愉悦,并能够主动去延长这种愉悦的感觉,从而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对个体持续产生作用的积极心境。对于基础课教师来说,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一些消极状态时,他们自然会产生不良情绪,我们在允许这种情绪存在的同时,在行动上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把它们看做是一种挑战,并运用心理学中的情绪管理原则来转化这些消极情绪,在教学中不能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要让积极情绪在自己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此外,对于学校管理者和教育部门来说,应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以防止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措施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整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其中有着诸多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如何采取科学的措施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部门所最为重要的课题。
一、高中教学课中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来讲,教学的本质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更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教学中的知识面进行延伸,从而开发数学学习的新领域。因此,国家推行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教学是教育发展道路的必然途径。从根本上来说,高中学生在接受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后对数学知识及各类数学概念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并对解题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此时如果进行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原有解题思路及方式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拓创新,从而寻求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数学教学是所有理科科目学习的基础,因此,只有学生熟悉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研究性教学的各种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其他理科科目的学习。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在学习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且对于一道题的解法通常有几种形式。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学习技巧才能更好地学习。但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解题思路死板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养成了‘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态度,从而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另外,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多数高中都以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为主,因此在数学课教学中老师通常所传授给学生的并不是数学解题的思路方法,而是一道题完整的解答步骤,学生只需死记硬背下来说可以了。因此造成了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只变换了一个数字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不得不说,在这种教育体系下,葬送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开拓能力。
三、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为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而研发出的一种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所谓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永不满足的精神以及追求卓越的态度,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必要措施。它主要是以人们生活学习中所接触的实际事物以及课题项目的设计为主要的教学载体,以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为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知识的获取书本上无法满足的新知识点,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在研究性课题实践中学习。随着我国高中教学的改革,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应用于实际的高中教学中,并且依照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新大纲》的要求,已经将研究性学习正式纳入高中数学课教学体系中。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学生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以一种研究性的科学办法开展教学内容的,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建设及实施,总结评价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定。
如在某高中学校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老师通常在课前事先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课前对问题的研究,并鼓励学生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为避免学生在寻找答案时跑偏,老师往往会针对问题给出一个大体的思路,让学生朝着思路进行研究、收集资料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老师再在课堂中鼓励学生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出准确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在教学中实践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学习能力。首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书本知识点为依据,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
如在学习数列时,针对于递推数列定义不明确的情况,老师就要求学生对此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教授学生如何在等差、等比数列的基础上进行递推数列的转换,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创新思路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不等式一节中,通过对不等式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向量的不同求证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可以通过平行向量的求证方法研究总结出平行向量其他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以及不同向量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三)在习题中实践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形式且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可将研究性学量应用于学生课后的习题练习以及期中期末总自习中。并且针对研究性学习问题答案不单一的情况,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中都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是开放式的,往往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延伸出多种问题,并进行解决。从某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答案中对逐渐对数学学习充满了乐趣,久而久之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可知,高中数学课中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必须首先制定出科学化、完善化、合理化的教学措施,以解决问题为前提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情 趣味 自主 合作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依赖教师精心创设的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但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改中认真学习,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现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年龄小,见识少,好奇心强,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或现象都感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
课堂引趣,一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谜设障。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礼物?猜来猜去,没猜对,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想知道老师到底带来了什么,然后我出示了储钱罐。二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指导学生拓展探究方法,为探究性学习开启大门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授课中认识到: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很薄弱。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操作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操作----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
(1)“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
(2)“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
(3)5减9不够减怎么办?(四人一小组,先自摆,后交流摆,也可以看看别人摆的)
2、在实验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实验----对比----结论。在实验中探究,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进行削铅笔比赛、说变化,然后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游戏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游戏活动----解决问题----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一年级教材中的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所设内容是通过投球比赛来进行的。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领悟力差,对“投中”、“没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进行投球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活动,通过活动理解“投中”、“没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观看课本情境图,选出优胜者画上笑脸,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讲讲你是怎样选的?让学生又带着问题继续探究,从而列出减法算式,得出结论。
4、在猜想中探究。
这种探究方式是:问题----猜想----探究----验证。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一节课小组合作的次数不应出现太多,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数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交流、学合作的过程。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如: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摆一摆”时,让一位学生在台前根据要求摆,然后让其他同学向这位同学提问题,这位同学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
四、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布置调查研究内容:1、搜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2、商店购物,进行人民币的兑换3、你还认识哪国钱币?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欢乐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尝试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教学策略分析如下。
一、突出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课本要求的知识内容以外,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应多关注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将古文中的内容以角色表演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可以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思考并探究《桃花源记》的主题与内涵,再表演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满足了个体独立思考的需要,也实现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且语文作为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初中生所处年龄段的特征、生活经验等,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平时注重积累身边的语文知识素材,多阅读书籍,多接触大自然,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生活中锻炼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综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收集教学资料、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课中讨论研究性主题等,体现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与进步。因此,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等,在评价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认识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作为今后改进的重要参考。教师在评价中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