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8: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的基本职能和关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会计;职能;信息条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63-01
1.1 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是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对信息的客观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产生的。满足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活动对信息的需要,是会计的目标。按照传统会计的观点来看,会计的核算工作过程是从对经济业务的初次确认开始,经过计量、记录、形成凭证和帐簿,再经过再确认编制成财务报告。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记录和整理记录的过程,它已经说明了会计的记录功能和反映作用。记录经济活动是会计的内在或者固有的功能,确认、计量是进行记录的必要条件,或者说会计的基本功能是记录。经济活动的记录所发挥的作用是反映经济活动。因此有理由认为,会计的基本职能是记录经济活动,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记录基本职能的派生职能。虽然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记录经济活动基本职能的发挥的作用,是一个派生职能,但是它是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生产活动管理和经济活动管理更需要的职能。记录的内在的或者固有的功能是反映和保存信息,产生和形成记录的过程包括收集、分类、整理和传递操作。如果简化或者忽略从记录到反映是由于会计记录所发挥的作用的因素,可以直接地认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这也是会计产生的原因。传统会计常常讲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经济活动,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1.2 会计的分类
会计现在形成了两个主要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它们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两个子系统。
1.3 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记录和反映的是经营组织业已形成的经济活动的价值量的创造、转移、变动和分布的信息,是对经营组织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历史描述。它是反映经营组织已经实现的经营状况的重要资料,是了解和掌握经营组织经营状况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研究如何加强、改进和提高经营组织的经营能力和水平。虽然已经完成的经营的信息是不能再变动的过去信息,但是研究过去可以预见未来,可以利用这些信息预测经营的发展和变动。
1.4 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是在研究经营组织经济活动信息的基础上和反映经营组织未来经济活动可能的信息,例如对成本的分析、对投资的分析、对预算的分析与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的分析、对经营效益的分析、对利润的分析等等。在一定意义上,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信息基本来源。因为管理会计据以的进行分析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的记录。但是在现实上,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反而很不理想。在实际上,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经济活动分析、价值工程等理论的许多方法、内容与实务工作的界限不十分清晰。
2 信息时代下会计职能的扩展
现今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包括基于企业内部的个体性需求,同时还包括社会性的需求,它要求经济个体向外部提供真实,公平,可靠的会计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实际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根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信息需求的改变首先要在会计目标中体现,然后考虑现有财务报表基本要素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能够适应新的需求,最后体现在会计对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时所依据的原则和假设前提。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个体的经济行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方面千方百计了解自身决策所需要的外部信息。一方面又尽可能地隐瞒自身的真实信息或者至少是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在利益的驱动下,提供虚假、失真的会计信息在所难免。因此,导致信息虚假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传统会计职能不能满足当今会计信息社会性公共需求。
由此可见,传统会计虽然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却不能对外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经济信息,这与会计信息的社会性需求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显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会计职能传统的观点已明显滞后于会计实践。因此,会计信息的社会公共性需求导致会计职能需要扩展,即会计不但要具有记录和反映经济个体内部经济活动信息的职能,还应该具有记录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信息的职能,即建立在社会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记录并反映经济个体及社会整体的经济信息。
3 会计职能扩张的意义
会计职能的扩展以及新韵会计信息生产方式的提出将对会计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3.1 会计理论的突破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被认为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本文认为会计信息的社会公共性需求导致会计职能需要扩展,即会计不但要具有记录和反映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信息的职能,还应该具有记录和反映社会各个个体经济活动信息的职能,即建立在社会经济活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记录并反映各个经济个体及其联系的经济信息,从现时的研究来看至少需要反映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的信息,向社会经济活动决策者提供社会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共享的财务会计信息。
3.2 会计实践的改革
在传统会计基本职能的指导下,会计局限于反映个体企业的信息,而忽略了企业之间的相关信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传统会计一再遭受社会的谴责。基于社会化需求的会计职能将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能防止信息的失真,为社会需求提供可靠的会计数据。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克服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节约信息生产的成本。
3.3 宏观调控的完善
关键词:基础会计;国家规划教材;错误;更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76-02
在从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中,长期使用高教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教材,针对由张玉森、陈伟清两位主编的《基础会计》教材第四版中发现的小错误,试谈该教材中存在的概念理解和操作实务中错误的更正,请赐教!
一、关于会计基本职能的马克思观点与会计法规定的对应关系的更正
在教材第4页中存在这样一段话: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在教材第5页中“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为下图。
在我国会计理论界,把会计的核算职能理解为“观念的总结”,已形成普遍共识。而对于“对过程的控制”也达成三点共识:①控制的内涵是把握住客观事物(一个实物、一个经济组织或一个运行系统)的活动,对其进行约束和调控,使之按照既定的程序或路径运行;②控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全部过程;③控制的本身内涵比监督更能有力地表达“对过程的控制”的意义。不难看出,马克思对会计基本职能的归纳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应与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这一基本职能一一对应,而不是与会计的核算和监督一一对应。则原教材第4页中的那段话应更正为:马克思曾经将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简言之,就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核算。原教材第5页“核算与监督的关系”图1-2应更正如下图。
这样教材内容才会前后照应、准确严谨,以免造成会计法中规定的会计基本职能与马克思概括的会计基本职能的对应关系冲突。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会计反映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到底谁在前面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们对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的认识就是“观念的总结”,他会利用价值指标和现代技术手段生成一系列大量的、有用的会计信息;尽管生成这些会计信息的本身不是人们的目的所在,但是拿到这些会计信息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的价值运动,使之符合我们的要求,这才是目的所在。所以马克思归纳的“观念的总结”就没有“对过程的控制”重要,把它置于“观念的总结”的前面是理所当然的。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科学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对过程的控制”功能的现代内涵,实际上就是会计作为价值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理解为传统意义上对经济活动的事后监督,而应该加上事前的前馈控制、事中的日常控制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起到全面协调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经济的正常运转的功能作用。在经济管理中,由于当今社会的国家意志较马克思时代的国家意志的存在性更强,现代会计对“对过程的控制”的这一监督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有部分早以转化为行政管理职能,如:各级政府制定的计划、制度、经济调控政策、执行标准和管理规范等,而从会计的监督职能中剥离出去而被削弱,由此增强了会计对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如:审计、统计、税务)的服务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不难看出,现代会计实务中的监督职能较马克思时代的监督,因利益关系不可奈何地将会计本身的这一职能削弱,充分显示了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职能不如会计反映职能重要,因此,现代会计基本职能中会计监督应在会计反映之后。
二、关于科目和账户区别联系比较的更正
教材第36页图表3-3中有这样一句话:“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而统一规定的”。专业会计人员都知道,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均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组成内容。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主要是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定性”规定,特别偏重于对它的确认、计量、披露或报告等原则性问题做出限制规定,如:分析各种会计事项的特点,界定所引用概念的内涵及解释等,主要规范会计的决策过程。在会计准则中我们常看到:该项收支项目内容应“计入当期损益”。至于这个会计事项涉及内容要记录到什么会计科目,会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的企事业单位的自身实际,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去做出会计实务处理。会计制度是以特定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所有的企业作为对象,对会计要素的记录、计算和报告进行可操作性规范,它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和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方法及其报送的时间和资料等内容加以详细规范;其规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中,更主要的是规范会计的行为与结果。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显得笼统其可操作性较差。世界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有的国家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行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我国现阶段既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又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容易造成这两个概念和内容的混淆。为此,将教材中前述内容更改为“会计科目是国家通过制定企业会计制度而统一规定的”更合适。
三、关于“红字更正法”理论操作指导的更正
教材第99页示例1中所讲解的错账更正,属于红字冲销法中第一种方法。讲授中,范例第一步填写“表5-20红字记账凭证”,其“摘要”内容表述为:“注销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比原书中表述为“注销092号凭证”的更准确严谨,防止他人更改,达到与会计实务相吻合。同时,在将红字填写的记账凭证简化为会计分录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用方框把文字框住,代表红色字体):
有违背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因为记账凭证的简化是会计分录,会计分录中表示记账方向的“借、贷”符号,其字体颜色是在记账凭证排版印制时已经固化在纸上,无法更改,所以教材中表示方法应为:
才符合会计工作的实际。第二步,根据登记账簿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记录应保持经济活动记录过程的原貌。因此原教材上填写的“表5-21蓝字记账凭证”中的摘要“报销差旅费”。其内容应更改为“订正2010年12月31日转字第092号凭证”的字样。使会计的实际操作实务与教材中的表述的规则要求一致。
四、关于账簿中“余额栏”标注规则错误的更正
首先,在原教材《账簿登记规则》所表述的第六项为:……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的“元”位用倒立着“Q”表示。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没有余额的账户,应当在“借或贷”等栏内写“平”字,并在余额栏内用“Q”表示。为此教材中所阐述的账簿登记书写方法与《基础会计工作规范》完全是两回事。同时,在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表8-8应收账款(总账)……等44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操作中,账户没有余额时,在账户的“余额栏”都不是用“Q”表示,也都不是用“倒立Q”表示,而是用“0”表示的。这与教材中给学生讲解的账簿登记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登记书写要求完全不符,使账簿登记规则规定与会计实务操作相互脱离,其会计实务操作没有给学生起到示范性作用,为此,应将原教材第89页中“Q(倒立)表示”更正为“Q”表示;对原教材第55页表3-28明细分类账、第105页表5-26结账方法、第146页表6-3在途物质明细账和第八章中有关的登记账簿和结账会计实务中,账户没有余额时,账簿中的“余额”栏均应将“0”更正为“Q”。给学生进行操作实务的示范,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一、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基本涵义
从会计的受托责任观来研究会计理论,在理论界虽已有了一席之地,但基本上都是立足于财产经管责任或资源托付责任论之上的,亦即都是建立在单面的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的。而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对委托一受托关系成因研究的推进,理论界又出现了“利益相关”、“社会经济职能分解”和“管理分权”诸论,因而除却财产或资源的保管与使用外,政府、职工、消费者、社会公众的利益以及在社会就业、社会公德、社区公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亦都成为了受托责任的内容,甚至在受托主体内部亦存在着分层级的受托责任关系。受托者(人)要完成和解除的不仅仅只是出资人的财产或资源的托付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托付责任。
由此可见,受托责任的范围与内容是不断拓展的,既反映了历史的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而会计作为监控、协调委托一受托关系的管理机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责任(义务)亦不能仅仅局限于体现经济效益的经济责任方面,体现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已愈来愈成为其受托责任的重要构成内容故而现代会计在委托一受托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即包括:(1)对托付的财产或资源的安全完整和充分运用、实现经营目标具有经管与监控的经济责任;(2)对职工的福利待遇、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和社会公众的就业与公益事业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测算与监督的社会责任。两者皆可通过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的职能来履行和报告。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起始于委托一受托关系成立之时,解除于会计报告陈报之日,委托与受托双方正是以这种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为纽带,不断循环运行,从而实现各自的利益。
因此,从财产经管或资源托付的会计受托责任发展到现代的会计双重受托责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不仅改变和拓展了会计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亦引起了会计技术方法的变革(对社会效益的计量),尤其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由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必将推动会计理论的革新与发展。因此,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可定义为:以委t受托关系为存在前提,以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为基本特征,以维护和协调委托与受托双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为目的,定期向各相关方面进行报告的一种会计所应承担和履行的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
二、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本质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问题的论争,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三种观点:
(1)以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为代表的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3)以杨时展教授为代表的会计控制论,认为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貌似针锋相对,各据一端,但实际上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从而各自抓住了会计本质的某一表现方面。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收集、加工、提供、反馈会计信息和整个运行过程”,亦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管理活动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管理及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的管理,都是建立在经济信息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的活动过程;会计控制论的以认定受托责任为目的的,以决策为手段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按货币计量及公认原则与标准,进行分类、记录、汇总、传达的控制,实际上都离不开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信息(事项)的收集、加工、输出、反馈和控制,本质上乃是一个包括控制在内的会计信息管理活动过程因此,三种观点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本质观此其一。
会计的本质虽然比较抽象,但其外部表现即功能却是比较具体的,表现在会计反映和会计管理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后者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利甩如从会计的功能反推会计的本质,则三种观点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基本上是可以统一的。因三者都认为会计本质的外部表现形式无非是对会计信息的反映和管理(包括了控制),即一方面要提供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又要利用会计信息,实质上都是一种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活动过程此其二。
可见,三种观点的分歧原因主要是研究和认识会计本质的视角不同。如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全新视角来重新认识会计的本质,那末它既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控制系统,亦不是一种单纯的会计管理活动,而是在双重受托责任限定下的三者的综合。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
三、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职能
关于会计的职能:刘文只提到我国理论界也出现了两大代表性的流派,一是以反映职能为主,另一是以监督职能为主,且在对会计的定义上前者是经济信息系统论者,后者是管理活动论者;庄文认为从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出发,会计职能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达到会计目标前的一个阶段目标,也可以是达到后引发的后果,也可以是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黄文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系统它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除了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派生职能,如预测、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等。笔者认为研究会计的职能必先明确它的含义与性质,以上三文之所以各言其是,就在于未从会计职能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去加以把握。
所谓的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正如葛家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事物的职能都是各该事物本质的体现”而会计职能的内涵,即体现在会计职能中的会计这一事物的本质或特性,就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与利用的一种管理活动,即对会计对象一一价值运动进行反映与管理的功能,这是会计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存在尽管古今中外的会计在会计职能的外延上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作为会计本质特征外在表现形式的会计反映与管理的两大基本职能,则是比较一致和稳定的。而所谓的会计职能的外延,就是指会计职能所涉及和适用的范围,亦即会计职能内涵所反映的具有其基本特征的每一个具体对象,是会计基本职能(内在功能)的外在具体存在形式,其数量则根据时空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和拓展。由此可见,会计职能的含义包含了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两个层次,基本职能在人们的会计活动形成时就已具备(由于古挥会计管理职能的条件尚未成熟,只能寓管理于计算、记事之中,算管结合,到了近现代才曰益显露出来),其既不能创造,亦不会发展。而会计的具体职能则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扩展,但其扩展决不会突破会计职能内涵的质的规定性,仅仅只是外延量上的一些变化,并不影响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功能。
由此再回看三文的有关会计职能的观点,则刘文对两大流派的分析虽然无可非议,但未能将其综合或提出本人的会计职能观,终是一大缺陷;庄文的视角虽然相当明晰,但却混淆了会计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的界限,且将会计职能等同于会计目标(也可以从会计目标中派生出来的一时性目标),不仅自相矛盾,亦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黄文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会计有两个并重的基本职能,是颇有见地的(虽然笔者因视角不同,所提出的两个基本能与黄文有别),但其所提到的派生职能,概念较为模糊,是具体职能?还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其性质及其与基本职能的关系如何?文中未见论述,故有不足之感。
笔者遵循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的视角去看会计的本质,再从会计的本质去看会计的职能的思路,认为由于会计是委托一受托关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结双方的责任纽带,会计的受托责任和报告责任都是双重的,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的受托责任,必须履行双重的报告责任即履行外部会计报告的责任和内部管理报告的责任。因此,会计也就对同一委^受托的客体即会计对象相应地表现出对外进行会计反映(提供会计信息)和对内进行会计管理(利用会计信息)的两大基本功能,这亦就是马克思当年所言的那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
至于会计的具体职能究竟由哪些具有会计本质特征的具体对象所组成,则亦可根据现代会计在委^受托关系中为完成和解除双重受托责任必须进行内外报告,而要履行这一双重报告责任,又必须依赖于对日常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分析、汇总、报告以及利用这些会计资料进行会计的事前预测、决策、计划事中监督、控制事后考核、评定等诸多具体的会计功能的发挥而加以归纳概括,从而得出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考评等八个具体职能。因此,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和构成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八个具体职能,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会计职能体系,充分体现了为完成和解除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所具有的会计功能。
四、双重受托责任下的会计目标
由于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因而相对于会计职能的客观存在性来说,会计目标却是一种主观性的要求,因而其受人们视角的影响也就更为显著。如在西方,研究会计目标存在着两大流派:一为经管责任学派,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受托资源经管责任的信息;另一为决策有用学派,从信息系统论的角度认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而刘、庄、黄三文实质上仍未摆脱这两大流派的桎梏:刘文虽未直截了当地提出作者本人的会计目标观,但在对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的比较中已表明了会计信息系统论(人造系统)的立场,且还认为我国会计的以反映为主的职能和西方的普遍流行的决策有用学派的会计目标就是向信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在主要方面都是共同的,差别只在措辞、表述、侧重点等方面;黄文则明确提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主目标就是提供决策有用的可靠信息;庄文则从受托责任论的角度,提出会计目标就是完成和认定受托责任。
笔者认为,既然会计目标是一种主观要求,就必然要受制于会计本身所固有的即客观存在的功能,而会计职能又是由会计的本质决定的,因而推本溯源,会计目标的界定仍离不开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刘、庄、黄三文对会计目标的看法之所以根源于西方的两大流派就是明证。笔者认为,要充分把握会计目标的含义、性质与构成内容,还必须从分析构成和制约会计目标的三要素即会计目标的主体、客体与实现方式入手:
1. 会计目标的主体。包含使用会计信息主体和提供会计信息主体两个子要素。前者即为“谁需要会计信息”的问题,从现代会计的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上看,既然会计的本质是为完成和解除这一双重受托责任而必须进行内外双重报告,即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那么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除了企业外部的出资者、债权人、消费者、政府、社会公众等诸多委托者外,还有企业内部的各层级的经营管理者(各级受托人);后者即为“谁能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一般为构成委t受托关系的中介,即联结委托、受托双方责任纽带的会计组织机构或会计人员。
2. 会计目标的客体。即“需要什么会计信息”的问题,亦包含会计信息的种类和质量两个子要素前者根据双重受托责任的需要,可分为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个种类的会计信息;后者为保证会计信息对各委托者和受托者的有用性,应符合相关性、可靠性和合法性三个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 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即“提供的会计信息要求有什么样的结构”问题,亦包含提供的信息有何用途和提供方式两个子要素。由于体现现代双重受托责任会计本质的两大基本职能是会计反映与会计管理,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用途无非就是解除受托人的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责任(向企业外部委托人提供)和有助于完成受托人的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参与经营管理(向企业内部各层级管理者提供);而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相应的就有对外的正式会计报告方式和对内的内部会计报告及部分非簿记方式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就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主体作用会计客体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要求,是会计运行的导向和归宿。其性质就是对以提供和利用会计信息为基础的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种定向机制,既具有目标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的性体系。其构成内容一般可分为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三个层次:前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其他会计目标的总体性目标层次,包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双重受托责任保持一致;中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直接要求的一般性目标层次,包括提供会计信息和利用会计信息两个方面,与现代会计所具有的两大基本职能保持一致;后者即为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并体现了会计主体对会计活动最具体要求的基础性目标层次,其可根据经济主体的不同情况而具体确定如企业的经营机制已从传统的产品生产型转轨为商品经营型(某些特殊性企业还未转轨或只部分转轨),则其具体会计目标层次除财务会计目标外,还可包括决策会计目标和责任会计目标等方面,与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保持一致
五、结语
1. 我国理论界步入九十年代以来,对会计基本概念的研究探讨,因过份强调应用理论的研究和“长期的概念之争无甚实际价值”的偏见,已趋式徽加之从西方导入了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必须以会计目标为起点的目标起点论,突出了会计目标的地位与作用后,对其他的会计本质、属性、对象、假设、职能诸概念的研讨就更为冷落。而我国理论界的现实状况是:迄今为止对以上诸会计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亦未形成一套具有权威性的会计理论体系,实际上既滞碍了会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亦影响了会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刘、庄、黄三文在《会计研究》上的连续刊载,正是对我国理论界的一种提示: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既不能原此薄彼,更不能因噎废食,而应齐头并进,百花齐放。
2. 对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的界定笔者认为由于会计本质是决定会计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比较深刻和比较稳定的一个最基础性的概念,而会计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一种外在的客观表现形式,会计目标又是会计主体对会计职能在主观要求上的一种折射和反映,因而三者的关系是:会计本质决定会计职能,会计职能决定会计目标,会计职能和会计目标两个概念的确定,皆受制于会计定义的确立
一、会计基本理论必须前后一贯
(一)“两论”结合,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动因、对象、本质(结构)、职能、目标等范畴。
1.会计与会计学。
2.环境与会计系统。会计是为适应环境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的。社会环境对其有重大影响。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并不都与会计相关,即使与会计相关,其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会计、统计、审计的社会环境相同,其本质和职能大不相同。应当充分重视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深入会计系统的内部矛盾。
3.会计职能与动因。会计职能是会计系统的外在行为,联系会计系统与环境,体现会计环境包括会计主体及有关方面对会计的根本要求以及会计系统满足这些要求的可能性,是需要与可能的统一。
会计为什么会形成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呢?归根结底,在于建立会计系统的客观需求(或称客观必然性)。这里,首推节约劳动时间,它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根据动因要求,既要核算劳动时间的消耗量和劳动成果,又要强化管理,促进劳动时间的节约,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会计的结构、本质、基本职能和基本目标。动因反映社会环境对会计的需求,是环境需求与会计本质、职能结合的统一与概括。基本动因是制约会计本质、职能、目标等“一切矛盾的胚芽”。以基本动因为逻辑起点,以基本职能为研究起点,建立前后一贯的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4.会计对象与会计对象要素。会计对象是价值运动,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对象的初步分类。会计对象要素是会计科目的分类概括。会计反映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的确认、记录、报告与分析。会计控制是对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划、调节、监督与考评。
5.会计结构与本质。我国会计学界对什么决定本质、什么表现本质缺乏研究,从而影响对会计本质取得共识。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外部表现是功能(职能)。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通过基本职能研究结构和本质,不仅是系统理论的一般原理,也为会计理论研究所证明:通过反映职能,发现会计的信息处理结构和经济信息系统本质;通过控制职能,发现会计的经济管理结构和管理活动本质。
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都反映了会计本质,不应各执一词,而应将“两论”科学地结合起来,以全面地反映会计本质。职能内显结构和本质,外联环境和对象。结构和本质决定职能,职能表现本质和结构。本质和职能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需要,但其决定因素不是环境而是结构——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会计目标与作用。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评价会计准则的指南,是会计系统应当达到的境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职能是固有的、潜在的、相对稳定的,目标随环境的变化按有关方面的需求而变化。没有该项职能就不可能提出相应的目标,因而直接决定会计基本目标的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葛家澍、余绪缨教授指出:职能是体现会计本质的功能,而目标则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
基本目标为总目标服务,受总目标指导,力求实现总目标。根据《会计法》第一条,会计的总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目标是应当达到的,作用是已经达到的,从整体而言,会计目标达到了,会计作用也就发挥了。两者只是角度不同。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理论体系简略图示如下:
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推动下,两种结构、两种本质、两种基本职能、两种基本目标,相互联系,前后一贯。按照质量要求,作用于会计对象,实现会计总目标。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结合是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实现前后一贯的关键。
(二)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或称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财务会计理论中最实用的一个部分,是用以指导和评价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在内的统一会计制度的理论体系。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前提、会计原则、质量特征以及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
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以会计目标为起点,提供真实信息与强化经济管理并举,包括对会计规范、会计和会计工作的丰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统一会计制度理论框架上承会计基础理论体系,下导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和会计工作,是两者的中介,构成前后一贯、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三)以会计对象为基础,建立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体系
会计对象是会计核算和控制的客体,是统一会计制度、会计方法规范、核算、控制的内容,也是会计科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之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与其对象存在着相似关系,所以我们研究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都必须从其原型——会计对象出发,把会计规范与核算方法理论建筑在会计对象的基础上。
1.会计规范。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会计准则的总体结构和基本要求作出规定,大体分为两部分:一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包括信息质量要求和确认、计量、记录的原则;二是会计对象要素准则,分别就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作出原则性规定。具体准则根据会计对象要素的业务特征分别制定。它们都以会计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价值运动的实际出发,对价值运动核算和控制的一般原则和具体规范分别作出规定。
2.复式记账原理。复式记账为什么记录对应双方?为什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流行的平衡理论并不能说明。复式记账是反映和控制价值运动的。价值运动有运动(动态)和平衡(静态)两种状态,总是由一种价值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前者表现为来历,后者表现为去处,来历和去处是矛盾的统一。对每一次价值运动(经济业务)的来历、去处在对应账户的贷方、借方等额记录,就是借贷记账法。它既反映来历向去处转化的动态,又反映来历等于去处的静态,从而全面反映会计对象矛盾运动的两种状态。
3.账户设置和记录原理。账户设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账户发生额都设置对立双方?为什么借方记录资产增加、权益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为了全面地核算和控制价值运动,账户设置在两类互相联系、方向相反的价值运动的联结处。
价值运动有来历、去处,价值变化有增加、减少,两种方式是辩证的统一。所以,账户发生额必须设置对立双方,既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又反映价值量的增减,余额反映每种价值变化的结果。借方和贷方是对立的记账符号,各有三种科学的含义:
①价值运动的方向:借方反映价值运动到哪里去,贷方反映从哪里来。
②价值的量变:借方记录资产和费用增加,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减少;贷方记录则反之。
③余额方向反映账户的性质:余额若在借方是资产和费用类账户,余额若在贷方是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收入类账户。
上述①、②均指发生额。从价值总体看,各账户贷方余额和借方余额分别表示价值总体矛盾运动的来历和去处。
4.会计报表原理。会计报表对价值运动的反映是丰富而全面的。就资产负债表而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从某一时点来说,反映价值运动的静态,不同时期的资产负债表联系起来,又能以动态数列反映价值运动的动态。再如流动资金周转率表,资金占用额是静态指标,周转额则是动态指标,周转率以及该表显然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它们都反映“又动又不动”的状态。
二、我国基本应有特色
(一)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特色
国家特色,是在本国特殊环境中,经过刻苦努力,不断提高、创新,主要由本国会计学界开发的、比较的、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会计理论与。各主要国家的会计各有其特色。特色不仅存在于制度不同的国家,还存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会计国际化或会计的国际惯例,主要是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至于形式,可因国家而异,不一定强求统一。
特色指个性,体现矛盾的特殊性。特色是本国的创举,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比较,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增强共性,形成惯例,为多数国家所公认、共有。那时,这种特色就不能称为特色了。
(二)会计特色的必然性
各国会计产生于各自的社会环境,有其传统。各国会计在本国社会环境里,经过本国会计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刻苦钻研,长期实践,不断成长、发展,必然形成本国的会计特色。我国先进会计工作者一直有参与管理,为领导当参谋、当助手的经验和传统。在指导下,理论界形成两种基本职能论,并成为统一的认识。两种基本职能论显然有别于美国的一种基本职能论。它是巨大的突破,有鲜明的特色和重大作用:
1、记账会计会计不是财务会计。
2、简单说会计是信息的创造者,财务是信息的利用者,每个月对生活费的花销进行记录整理的,是会计;分析每个月的花销是否合理,并且制定计划的是财务。
3、会计:主要任务是记录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所以会计总是给人一种账房先生的感觉,因为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记账、做分录、整理归纳财务信息。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侧重于对资金的反映和监督。
4、财务:工作则是根据会计所记录的数据,分析出其中的关系,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地应用起来,为企业制定出有利且可行的方案、策略。基本职能是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侧重于对资金的组织、运用和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一、会计职能基本理论
(一)会计职能的理论认识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的组合,是指某事物或系统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是事物或系统客观性的外在表现,是对事物或系统长期实践、运行的理论概括,它不是人们随意就可以赋予的。会计职能一直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理论界对其进行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多种见解。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拓展的,认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对过程的观念总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控制和反映两项基本职能的观点。在我国,绝大多数论著都主张这两种基本职能论,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其中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是把“核算与监督”称为是会计工作的两个基本职能,但也有研究者,如李孝林教授在他的《会计基本理论》这本书中就把会计职能概括为“反映”和“控制”。所谓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能够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所发生的会计事项表达出来,进而揭示会计事项的本质,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人员在经过授权以后,在授权范围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依照授权主体制定的各项合法规章、制度、流程等,进行综合、全面、连续、系统、及时的监察、督促、调节、指导,最终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进行,保障计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以及相关性、可比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两种基本职能的关系 从开始研究会计职能到目前,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控制和反映(观念总结)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但关于这两种基本职能的重要性,我国会计界存在着几种对立的看法。如信息系统论者认为反映职能占第一位,其重要性大于控制职能;而管理活动论者的观点却相反,他们认为控制职能要重于反映职能。对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两种基本职能进行排序。因为如果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控制,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反映,换句话说反映是为控制而服务的;而控制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两种基本职能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会计在实现其反映职能的同时,也进行着监督职能,如果只偏重于某一个方面,则会计的真实作用将受到限制而很难得到全面发挥。正如郭道扬教授所说“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会计的反映职能是基础,控制职能则起主导作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某种基本职能占第一位,势必会形成对会计本质的片面认识。
二、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及研究现状
(一)传统会计职能局限性 由于受传统劳动分工理念的影响,企业要完成不同专业化的工作往往需要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又根据其结构的复杂性、规范性与集权度进行分层,一般在各部门都是以命令——控制为特征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的,慢慢形成了大部分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体系。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部门都具有一个较完善的以职责分工、授权审批制度为特征的核算型会计职能体系。在一般工业企业都需要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个级别的核算,而每一级核算主体都有自己的明细账、总账和相关的报表工作,然后在周末、月末或季末、年末进行逐级汇总最终形成上一级的相关报表。虽然传统会计部门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化要求是相当高的,但其重心主要集中于日常业务处理、会计核算、日常控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面向企业历史数据的工作上,对未来的预测力度相当匮乏。其整个工作都是面对已发生的数据,缺少一个可以比较的过程。
【关键词】会计本质;会计职能;分析
一、引言
会计的本质要从会计实践的历史进程和会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去分析,会计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帮助人类社会解决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相关的信息记录,使之形成客观的数据,保持生产关系间的信任程度,所以会计本身既是信息承载系统也是信息的管理系统。
二、从会计实践的角度去思考会计的本质
会计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从原始社会到现在,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都存在会计实践活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且会计实践的过程就是会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技术不断改进,所涉及到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深度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然而,会计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出现才几百年时间,而且大家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各有不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无论任何事物,只有清楚了它的本质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所用。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会计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协调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会计的本质也在稳定状态下不断进化,从会计实践的角度来看,原始社会会计是一种对生产结果和财产所属关系的记录,这个过程是一种简单的本质表现;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已经形成了账目,用文字在一定的载体上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记录,形成簿记;到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于是就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和现代化会计,随之出现的就是会计标准、规范和相应的操作框架,一些专业的会计团体也应运而生,这样会计就步入了现代化。从上述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会计本质是服务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产关系,并对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和反映,会计记录的信息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所以对生产关系的各方来说都有一定的可信度。信任度的增强也使会计实践有了较大的发展动力,所以说会计的本质要从会计实践的角度去重点思考。
三、从会计与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角度去思考会计的本质
从这一角度去分析会计的本质,早期形态下的会计主要就是对剩余产品和相关的财产所属权的记录,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关联并不是很大,会计还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和重要性;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以统治阶级利益为重,所做的记录和监督都是在服务于统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公司成为了企业的主要形式,会计的作用得到了较大的发挥,与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联系紧密,互动较多,不但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记录和反映,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这样一来也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会计制度发展成为了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四、人类社会对会计本质的探究历程
人类社会对会计本质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也各有不同。代表性较强的观点有管理工具论、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三种。20世纪50年代的会计管理工具论把会计的本质定位于对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反映与监督工具,通过会计管理来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客观的反映,所属的服务关系为会计为财务而服务,财务为财政而服务,财政为国家而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在西方会计本质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两种观点,一种是“管理活动论”;另一种是“信息系统论”。其中“管理活动论”认为:人类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有会计管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定位,会计本身都具有管理职能,不仅仅是经济管理工具。而“信息系统论”把会计定位于一种信息系统,这种观点与西方观点更加接近,西方学者认为会计管理是把一般信息理论在高效经济运营方面进行应用,属于信息系统;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会计本质是一项服务活动的观点,职能是对与经济主体相关的财务方面的信息统计,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综合国内外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信息系统论认可度较高,这种理论认为会计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而形成的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和系统三部分构成,其中信息是核心。会计本质被定位于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主要提供财务信息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断研究,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在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上有相合之处,核心都是一种对信息的反映和监督,这样一来,会计的本质就可以定位于管理活动和信息系统的统一。
五、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一种现实表现,会计通过职能的行使来进行自身价值和目标的实现。由于会计的职能来源于会计的本质,所以国内外专家关于会计的职能定位也存在差异,但是大多数观点认为会计具有监督和反映两大职能,其中监督职能体现的是对某项事物和活动的有关环节和过程的监察、督促和管理,使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合理完成计划任务;反映是事物固有属性的一种表达,在两种事物之间产生关联时,一种事物用自身的变化去展示另一种事物所固有的特性,这是事物给予人感官上的直接印象,让人通过感官的认知产生对事物的客观规律和特性的一种定位,通常情况下这种反映都是事物最具特点的一面。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中“管理活动论”观点认为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而“信息系统论”则认为反映是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哪个职能更重要,未有定论,在实践中,通过客观的反映才能更有效地监督,没有合理的监督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所以我们认为,监督与反映同为核心,不分主次。一些学者认为会计还具有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的职能。其中预测与分析是会计反映职能的深化和分解,决策和控制是监督职能的拓展与延伸。除此之外,会计还具有连接信息与管理方面的沟通职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 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 企业经济效益
前言
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极大的发展,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发展,财务会计演变得更加标准、规范、通用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直接的因素,要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处理好产、供、销三个阶段的资本循环。会计对企业资金的运动甚至是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可靠、详细的计量、确认和报告;对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反映同时体现出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一、经济效益的实质和内容
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脚步总是跟不上人类对物质资料的追求。二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便促成了社会的进步。尽可能大地取得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和追求。所以,只有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才能让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由此看来,经济效益的本质是: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物质财富。而经济效益的内容是: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是指:从数量方面完整,连续,系统地对已发生和已完成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记录、计算和分析.为管理提供信息。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能够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指导和调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以使经济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达到预期的目的.会计监督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会计监督主要利用价值指标。
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使得企业能有效地掌握好收支进度、对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给单位增收节支起到关键的作用,是企业实现资金效益最优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三、如何充分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会计的工作究其根本是为了合理地分配劳动时间,使得劳动消耗减少,产出更多产品来满足人类对物质的需求,所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那么要怎样才能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加强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企业里,数据的来源除了企业内部,还有企业外部的,例如领签单、入库单、成本计算等自制的原始票据。原始凭证的填写和保存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整个基础过程,从原始数据到档案归档整个过程里,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例如:销售人员、采购员、核算员、复检员、成本费用汇集、资金收付会计,等等。这些人员应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做好衔接工作。
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加强数据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数据丢失或者失真,就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地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的成果,使得投资者或者社会公众在了解企业状况之后作出的决策失误,也会让本单位的决策者做不出正确的决策,严重的有可能作出相反的决策。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数据管理。
(二)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指标体系
利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现经济现象的数据叫做会计指标,会计指标体系就是把会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某些经济现象。会计的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体系、成本指标体系、利润指标体系等。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成本控制一直都是被企业所重视。会计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组织、指导以及调节,从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会计在进行预测、控制、决策、分析等工作时一定要重视成本的管理。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指标体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三)搞好收益的合理分配
做好企业分配制度,合理分配企业收益,是提高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激励员工,团结员工,巩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会计的工作和企业的经济直接挂钩,所以,怎样的分配算是合理的,这对会计工作提出要求。
(四)加强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依照国家法律和各种财经政策、规章制度对会计工作实行监督,并利用正确的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地协调、控制、监督、督促,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会计监督。目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更需要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监督呈弱化态势,致使经济领域中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与违法犯罪层出不穷,强化会计监督日益重要。
四、 总结
会计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完善健全会计规章制度,增强对会计的管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做好薪酬管理,让会计把企业当成家,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对于会计,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业务技术学习,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企业和会计关系和谐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田俊德,钟赛成.工商企业财务与会计[M],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2]冯琳娜.会计基本职能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