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8篇

时间:2023-07-06 09:28:1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培养的能力,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篇1

关键词:辅导员;自身素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0―02

一、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条件

1 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认真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学工处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理解学院和学工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 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敬业,情操高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讲团结、顾大局。

3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并配合院党委、团总支,做好学生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4 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二、我们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现在我们辅导员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已经涉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参与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老师、生活中朋友,也同时考虑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怎么自立。

我觉得应该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实施活动中要有专业特色和创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或活动激发并引导同学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明确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学生质量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学生平时言行得体,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讲团结,重视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现在各高校都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具体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应对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形势:

1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自律能力,做好新生的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工作,把讲授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拓宽眼界,开阔视野。

2 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我们辅导员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院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所带x×同学暑假参与过社区许多工作,给老人发放优惠券、帮一些老人申请老人证、办理居家养老证,组织志愿者、策划活动,只要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她都会认真接待,除主要负责的民政福利这一块。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忙不开了,她都过去帮忙。孙晔文同学说她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需和各居民打交道,事务较多,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现在该同学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提高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

3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大学生的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本人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让有胆量的说,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硬软件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练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材之一,因此要鼓励在校生应该抓紧时间去研读有关的著作和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实际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程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还有我们院团委的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比赛等,这些都能达到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创新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圃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亮点文化活动

篇2

【关键词】大文化大学生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51-02

一、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

“教育”一词的古文释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即使人成其为有德、有智、有为之人。自孔孟以来对人的教育就始于“礼、乐、射、御、书、数”。古代的这种“德、美、体、智”的育人理念,在本质上表达了教育的诉求。19世纪,马克思从人类本质的视角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认为,衡量人类进步的根本标准,归根到底在于人类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就个体的人而言,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塑造完美人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内在体验。教育的本质是要把人真正当人来培养,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由此可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把人培养成自主、能动、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要求。

(二)大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依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主导价值观,理论深层蕴涵着人本主义,其实质是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发展的本质:一方面,“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发展的着眼点应该是满足人的人本主义诉求,发展必须立足人的能力发展,尽最大可能释放人的潜能,发挥其创造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另一方面,“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根本动力,把人作为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根本目的,切实做到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和完善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目标任务。人才培养必须以时展需要为价值尺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尊重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将素质教育渗透、融人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建构高校大文化育人环境,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二、大文化育人的内涵及特征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知识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贯穿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并指导教育教学评价行为。实质是注重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重激发学生追求科学、民主的精神素质,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强调师生、课程、教育教学回归生活、感悟人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大文化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文化育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特征。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学习特点及个性发展选择的要求,强调受教育者作为一个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知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它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社会能力等基础素质。充分发挥文化所固有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教化力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内省的能力、文化的品位、开放的心灵、独立的思维,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胸怀,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文化视野下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措施

(一)树立大文化育人理念,促进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文化育人理念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重视人文关怀,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大学生的个性需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或途径丰富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人格结构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为此,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大文化育人理念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拓展和科学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学生学习的可选择范围。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与专业的对接、人文与职业的互动。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发挥学校不同部门之间的合力,强化综合育人工作队伍的职能,以及学生管理和学生代表参议制度等为平台的实践体系,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把人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文化育人,在本质上,弘扬人性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尊重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塑造完美的知、情、意、行的人格特征,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构应坚持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统一,始终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课程体系设置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不同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以学分为纽带促发四个板块的联动,通过“一个渠道,两方渗透,三类活动,四种氛围”,即大文化育人渠道,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渗透,自我认知与体验学习、活动熏染与开放学习、内化修为与自主学习三类活动,课堂、宿舍、校园、社会四种氛围,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创造时时、处处、人人的大文化育人模式。课程评价按照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视过程性和实效性标准;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授课教师、辅导员、学生、职能部门等共同参与,相互监督,协调发展,实现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理实考核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课外、从显性到隐性、从知识认知到素质拓展、从理论学习到内化信念和行为养成,逐步形成知识学习与方法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课堂、校园、社会的氛围中感悟、修为、外化,实现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转化,全面提高学生智力技能及综合素质。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

1 情感式教学。情感式教学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教师对知识的热爱,知识渊博、思想奔放、胸怀开阔、品德高尚。教学过程充满真情、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充分展示知识的魅力,变“无情”为“有情”,用情感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其二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喜爱。大文化育人是一种人性教育,重视人文关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情感认同,师生之间容易产生共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 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疑惑、理论观点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强调教学的问题意识价值取向。问题教学从问题出发,结合实际,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方式灵活多样。如,案例讨论、重要理论、热点问题、学生兴趣等。尊重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或不同想法,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辨能力。为此,一方面,教师应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了解相关理论,关注热点问题,提高理论修养和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

3 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学生参与收集资料、备课、讲课、讨论,变传统的“独唱”为“合唱”,优化学生参与机制,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大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从生活实践中吸取教育资源,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同,锻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等社会实践能力。

4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将某个教学课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设计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进行,通过学习、应用知识及技能,在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从传统的强调传授、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项目式教学立足学校特色、区域特点和学生兴趣,形式多种多样,诸如,社会调查、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就业创业、企业实训等。引导大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历练其独立思考、敏锐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提高

1、引言

教育育家B.F.Skinner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兴人才,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不管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个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大学生总是备受青睐的。

2、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当今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我们国家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并且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这都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如此重要,因此需要在大学阶段就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可以不依赖老师或者是其他人,通过自己独立的学习,专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当代大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之一。同时它也能够衡量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只有培养好了自学的能力,才能实现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快速成长,才能够成为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

3、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现状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高考制度后,对知识的重视已经成为了潮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之风盛行。对教育知识人才的重视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将高考放置的位置过于重要,为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学校家长老师都倾向“填鸭式”的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独自思考的能力,没有开创性的思维,没有开拓性,没有激情。虽然中国的学生在笔试成绩上取得了高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去。

当代的大学生在自学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自学方面的能力和其他的总和素质都有待提高。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进一步深造的希望,大学生在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就会走向工作岗位。能否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的标准。所以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培养当代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

(1)提高认识,让大学生明白培养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更新一日千里。有关专家统计现代社会知识的半衰期已经缩短5至7年,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终身学习就是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大学里。所以大学生在毕业后要根据实际工作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坚持自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需要。那么如何能在闲余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明确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了自学能力,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学生从入学起就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同时大学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和互联网……通过这些方式来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2)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摒弃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时代和社会所必需的。同样这也是一项长久和繁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同时还涉及到教育的方法,教师的素质和教育管理的体制以及考试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使学校教育立足于社会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学科设置,大力加强教育部门的科学管理,扩大自,。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建立起一套全新的Υ笱生进行衡量和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大学生。最后,不断改革课程的结构,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的内容不断适应社会时展的需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让大学生更有兴趣的进行学习。

(3) 改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的改革是时展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们认真学习研究,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拒绝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能从教育上获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详细的说明和认真的指点。让大学生知道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与所读的书结合起来,加深对于书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所读的书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第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注意运用正向逆向想结合的思维,不要过于僵化与一种思维,要多角度多方向的去思考问题。在鼓励学生读书的同时要给学生以发散的思维,通过鼓励和引导,发散大学生的思维。

第三,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增加思维的开拓力度。针对所阅读的材料的知识结构,基本理念进行评估,审核与取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提不上去就永远摆脱不了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国家民族尚且是这样,一个人的学习更加如此。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交换极为迅速的时代,虚假的信息,虚拟的信息正在以各种形式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思维中,我们不仅要积极的获取信息,同时还要判断我们所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4)学校要营造创新的教育环境

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创新活动取决于学生是否有创新意识,所以我们的大学应该要不断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性。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应该在单独的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而应该转换思维,将他们看做发展的对象。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角度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积极的改变学校风气,通过各种竞赛、比赛和其他的文体活动为学校建立起自主学习、努力创新的氛围,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经常性的举办知识竞赛等活动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有所用,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积极改变学校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出他们学习的热情。

(5)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中获取知识,这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知识,却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加大对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并且尽量避免教师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而不能致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调研等活动来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并且从实践活动中再次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思考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在课程设置是应该设计时间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有明确的方向,让目标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6)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参加课外科研小组或者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其对于科学的兴趣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参加第二课堂可以让大学生以科学研究为目标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开发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等资源。目前,我国的高校拥有大量图书资源和花费重金买的数据库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却很低,这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教会学生利用数据库、图书馆等资源来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通过主动的去查找书籍、文献等资料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且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5、结语

篇4

根据对目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我们建议应该从如下几方面解决目前形势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方面的问题,以此培养和提高他们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动机

要进行长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是前提。英语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是内部的或是自我激发的,即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自身。我们要努力做到: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对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影响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由浅及深,慢慢深入,增强学生的信心;给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树立成功的信心,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途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能够最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及教学主管部门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和评估方法。首先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建立一个大学英语校园网和语言学习中心,以营造全英语环境。学生学什么,什么时候学,都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自由选择,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其次,教学主管部门还要改变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方式,建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培养学习策略

培养学习策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十分重要。学习策略既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思想,也可以是思维过程。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向学习者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和分类,了解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从而掌握学习策略。下面我们结合公共英语学习的特点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进行探讨。

1.认知策略的培养

在直接策略中影响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策略的培养。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采取的思维方法。实现自主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对认知策略的熟练掌握和应用。在网络环境中培养认知策略,学习者要做到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善于抓住重难点做好笔记;学习中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从而发现语言规律;善于借助语境来学习词汇,进行阅读理解;善于借助网络获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将自己的认知活动作为认知和意识的对象,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不断地作监控和调节的策略。它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策略而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包括确立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自己的学习等内容。要成功地教好元认知策略,教师本身必须首先研究认知与元认知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和各种元认知策略。善于运用策略并能用策略诠释学习活动和过程。其次,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策略,从而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再则,一旦决定要教授元认知策略,应该告诉学生:要学什么;为什么值得学习;何时使用;如何使用。

3.情感策略的培养

要克服网络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实现英语的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换句话说,自主学习必须注重情感策略。情感策略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情感策略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克服焦虑、鼓励自己、控制情绪。具体做法是,要联系实际,激发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自信心并提高自我激励能力。

三、完善教育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评价的方式种类繁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教师做出评价时,要适人适时适事地选择方式,使评价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外,下面介绍的两种教育评价方法在日常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应适时应用。

后效性评价法。这是国外高校使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即由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作为评价标准,并反馈给学校,作为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表征。这可以避免学校急功近利,以牺牲长远目标为代价,盲目追求考试的高分数。在创造型人才紧缺的今天,院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加大开展后效性评价的力度,让学校、与人才流向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评估网络。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未来的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材。

篇5

Abstract:It is or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at decid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tion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o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 two-way communication, or a dynamic communication, we couldn’t replace the examination of undergraduate’s oral ability with a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as known as PSC (Putonghua Shuiping Ceshi), which is a standard spoken test. There are divers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setting up different optional courses; reinfor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y, etc. Cultivation of Oral Ability counts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关键词:言语能力 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 高素质人才

key words:or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ural activities high-quality talents

课题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大学教改与研究专项“言语表达能力与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考评方法研究”(JGYB2009047)和镇江市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具有镇江特色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策研究――关于镇江市区社会噪音现状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茅海燕,上海崇明人,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的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常常在言语交际中有所展现。言语交际能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工作成就的大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文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言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大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生言说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语言习得的制约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必要的实践训练, 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存在放任自流或停止不前的状态。

1、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由于紧张或担心被别人耻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开口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一般不愿也不敢在课堂、座谈会等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同学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宁愿选择“看书”、“欣赏音乐”、“网络对话”“QQ聊天”等不打照面的交际活动。

2、书面色彩过于浓重。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体系是听写读说并重,但多年的教学过程往往把“说”的环节忽略,或用“读”来替代“说”,加之少年时期的羞涩,让更多的青少年失去了“说”的勇气,只好用“读”来应急,自然就形成了浓厚的“读书腔”。

3、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由于缺乏系统的“说”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不简洁的现状特别突出。不少学生爱说套话,表达模式化,没有个性,没有新意。词不达意或用语粗俗。有些学生吞吞吐吐,说话时离不开口头禅“这个、那个、嗯、啊”,极大地影响了口语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4、选词用语多不得体。口语交际必须讲究礼貌,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尽量理解对方的心境,掌握分寸,适度说话,同时注意避讳,尽量避免无原则的争论。但是有的学生讲话不得体,不能根据场合、情景、对象说话,没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习惯,甚至出现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让人皱眉的尴尬场景。

5、应变的思维能力欠周密。劝说别人、安慰别人、称赞别人、批评别人、就连说笑话,开玩笑也需要周密的思辨能力。有的学生在几个知心朋友之间可以侃侃而谈,但一遇到突发事件或陌生人,应变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很苍白,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甚至会引发更激烈的言语冲突。

6、情绪自控力影响表达。有的同学面对突发事件,无言以对,手足无措,甚至不能自控情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除了具备人文教育,科学教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同时,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具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情急之中较准确地运用言语沟通技能。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与言说能力对比

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演员、师范生、部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实施了近18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对推广普通话,推进社会和谐交往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PSC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员口头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PSC由四部分组成:单字、词语、读文章、说话。前三项考评总计60%。“说话”这个项目的测评,占测评总分的40%。《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说话”这个项目为“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 [1]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全面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时代对人才的言语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张一清[2]也(2009,105)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自身的测试目的,其测试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所占得比列并不大。”

从我们掌握的针对师范生和在岗教师的PSC情况来看,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确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测试划定的话题范围常常“无从说起”,致使测试成绩极其不理想。PSC中“说话”这个项目是单向表述。尽管允许话题范围事先可以准备,但是在实际测试时,被测者仍然不能把那些自己所经历的非常熟悉的人或事,使用较准确的普通话较完整地顺畅地单向表述三分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的PSC考前培训,多数辅导人员把培训重点放在“单字、词语、读文章”三项上,“说话”项目的培训只介绍考核中的注意事项,对“说话”训练几乎是放任自流。二是PSC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语言考核应试训练形式,没有在语言思维训练方面多做文章,应试者一旦没有准备好“腹稿”或紧张“卡壳”忘记了“腹稿”,就无法继续表述从而匆匆结束“说话”。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目前需要的是言说能力的系统指导,而不是应对PSC。因为口语交际使用更多的是双向交流,是动态交流。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公司实习,还是去应聘工作,或代表公司参加商务谈判、讨论问题、交流沟通都离不开言语表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07级学生毕业成绩挂钩[3]。无独有偶,09年3月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也开始施行“一口话”测试制度。这种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契合了经管职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这是应用语言测试方式的一大进步!

三、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 :教育应当培养未来人才的四种基本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 ,共同生活的能力 ,参与合作的能力 ,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展现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言素质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习惯于沉默寡言或照本宣科。这种口语表达现状严重地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削弱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言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性格情操、礼仪风度等。加强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是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经济中就业竞争的胜出率。社会交际的实际需求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非常欠缺。加之在“考碗”背景下出现的考证书、考雅思、考托福、考GRE、考编制、考公务员等等现状又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锻炼交际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求信息接受者能够理解、明白、认知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言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大面积地开展交际言语的测评工作,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开设丰富多样的校级公选课,提供综合素养供给平台。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开设了“交际语言艺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公关语言艺术”、 “大学语文”、 “广告语言研究”、“人际交往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实用语言艺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结合每门课程的学习,设置一些相关的交际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在临时组成的教学班主动寻找朋友,并且把寻找过程、交往过程记录成文,加以分析评价总结;要求学生设置调查问卷,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将收回的调查问卷分类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要求学生主持小型座谈会,就校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要求学生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就某个问题进行寻访,完成分析报告;提供文字材料,课堂开展讨论或辩论等等的言语应用活动。当然,因为是公选课,所有的课程学生有权自由选择;因为是公选课,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是公选课,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堂训练极其有限。这个方面还有待相关的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来整合、调整、梳理并完善。

2、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激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 年在其《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行为和情感态度,具有“潜在性”。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还具有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文化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正常的生理发育。校园建筑、校园设施和校园美化物等物质文化有助于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学什么”和“怎么办”,让隐性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我们认为首都师范大学08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的“校长邀你喝下午茶”、“校长助理招聘”等系列活动就是与提高大学生言说能力有关的隐性课程建设的最好尝试。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设文明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6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年5月15日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英语自学能力 培养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各个领域的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不断提高其英语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让他们乐于学英语,学会学英语,这无疑是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文章分析了自主学习英语的基本内涵、内容及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内涵、内容及必要性

(一)基本内涵

根据著名的语言学家Dickinson的研究,自主性学习即由学生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材料和信息,并根据需要随时返回、重复、认知、加工,从而使学习过程由容量和时间有限的短时记忆转化为容量和时间近乎无限的长时间记忆,进而增强学习效能和积极性。结合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特点,我认为,自主学习意味着学生在了解教师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能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有效使用学习策略,并能自己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的过程。

(二)内容

1.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以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自身的学习情况来制定学习的若干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2.确定学习内容。学生能够对有助于他实现学习目标的相关学习材料和内容进行识别和使用。

3.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并评估它的有效性。

4.评估学习成果。学生能够建立自己对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以衡量自身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三)必要性

1.是素质教育和主体性课堂教学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取消“填鸭式”教学,提倡自学,击中了课堂教学“一刀切”的弱点。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所说的自学主要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内心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发奋图强,勤奋努力,刻苦攻关。

2.是英语这一特殊学科的需要。英语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对记忆有很高的要求,记忆对学习英语非常重要。心理学证明,同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就是重复,重复是强化记忆的好办法,而强化记忆是搞好自学的基础。所以,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课下自己学习,反复记忆。

3.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我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很想把英语学好,就是不知道学什么、怎样学,他们渴望老师在教学中考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看法,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发展语言技能;他们希望老师能够与他们交流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使他们有效地学习;他们希望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愿意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权和更大的自。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形成自学的观念和习惯

教师的“教”在学生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靠学生自主的“学”。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对学习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之渔”才是最高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个人需求(学习和语言需求)从而确定长期或短期目标、学习计划、自主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交际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计划并开展独立学习。教师还应树立或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使学生学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

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根本途径。根据爱因斯坦的看法,学习策略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记忆策略,它用于记忆单词、背诵课文等;二是精加工策略,用于深入理解学习材料。包括英语中的小结、概括性的记忆、提问策略等;三是组织策略,把学习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并能整合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当中。个体是否真正获得某种学习策略,关键是看他能否在类似的情景中熟练地运用这一策略。因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传授和培训很有必要。比如开办介绍学习方法的讲座;请英语学习成功者介绍经验;与同学们进行座谈;充分利用课堂,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融于语言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英语自主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训练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自主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一些基本能力

1.正确查阅英汉字典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课文或相关材料时,教师应当引导和鼓励他们使用字典来了解生词的音标、词性、词义、固定搭配及其他的用法,这样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的单词的记忆和理解,以确保正确地使用。

2.阅读英语的能力。将泛读与精读结合起来。首先,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快速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提问或探讨,对语言现象进行仔细的研究,鼓励他们运用已学知识对同一内容作不同的表达并辨明其差异。另外,教师应当多推荐一些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相当的英语读物供其参考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和提高。

3.猜译的能力。常见的猜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a.利用自己已有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如:Don’t blow that balloon any more,or it will burst.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猜测出这里的“burst”为“爆炸”的意思。

b.利用构词知识。如:Untie the ropes on reform.学生学过tie,又学过前缀un-,就不难猜出untie(解开,松开)的含义。

c.利用上下文提供的线索。如:Fog halted traffic.学生已学过fog(雾)和traffic(交通),就能猜出halted(停止,阻碍)的含义。

d.利用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及状语从句等说明性的词语。如:Be modest in learning,for complacency is the enemy of study.看了主句,再看从句的说明,就会明白“complacency”意为“骄傲,自满”。

e.利用对比关系。如:“Give me clear suggestions when you criticize my word,”the worker said to his boss,“Vague opinions don’t help me improve.”

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善于利用语境,抓住上下文的提示和线索,逐步培养猜译的能力。

三、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教师在重视“教”的同时,必须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使他们养成积极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生存及适应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可塑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礼.培养大学生会学的本领[J].石油教育,2001.6:19-20.

篇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创新能力 科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42-0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导。社会的发展不仅对于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对于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作为高等教育基地的大学的重要目标便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体,“90后”大学生在当今社会上有或好或坏的评价,如何去培养提高“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一 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创造性实践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 培养“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精华。当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创新的效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要求“90后”大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90后”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的先锋和主力军,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完成时代赋予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都在鼓励本科生参与SSRT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三 “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求。但是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低年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高年级学生没有创新欲望,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90后”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加之创新教育方面的长期缺失,导致“90后”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尤其是在大学期间,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对于老师给出的结论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现在我国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仍处于以考试占据主要地位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影响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这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基础性的困难。

第二,自主意识过强,缺乏团队观念。“90后”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而独立、自尊心过强的特点。对于学习和专业的困惑较多,且个人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因此在团队合作方面很少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和换位思考,较难接受别人的意见。而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是以项目或小组的团队形式开展,团队合作能力差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第三,功利化倾向明显。“90后”大学生处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竞争力和竞争意识较强,对于成功的渴望异常强烈,但是更渴望能走捷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看到成效,“90后”大学生的这种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四,拥有创新思维,但缺乏毅力。“90后”大学生长在一个科技信息发展迅猛的时代,几乎可以说人人都接触过电脑。当今网络如此发达,这也造就了“90后”大学生开阔的思维。但“90后”大学生对于父母或者说家庭的依赖性太强,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创新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自主地找到解决方案,往往因为自己的不坚定而动摇目标,缺乏创新精神所必备的毅力。

从校方角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落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重教室课堂教授、重课本知识掌握和以考试成绩论成败的主流思想”,教师在教学上仍以教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思维训练,缺乏质疑精神和变通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构建差。(1)在培养全面创新型人才的时候,选修第二学位或者选修相关课程是一个可利用的平台。但是毕竟学校可提供的条件有限,覆盖面较小,不能达到国家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平台构建太差,部分高校让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但学生在一些实质性研究和训练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但更需要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质量。

第三,创新活动单一。大学生可参与的创新活动较少,并且没有系统性的训练,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巨大阻碍。虽然近年来各种创新性活动有了许多新的形式,但是很多活动受到场地、仪器、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并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管理。这些问题均导致了大学生创新活动难以展开,很多有价值的想法不能付诸实践。

四 培养“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对策

“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多角度考虑,不仅要结合“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同样国家以及高等院校可提供的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样所制订出来的方案才具备实际操作性。

第一,要想做好“90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首先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很必要的。“90后”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低年级时期便可以引导其参加各项小团体的课外活动。让其在活动中学会互帮互助,努力培养其在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90后”大学生们增强其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第二,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创新犹如无源之水,仅仅是一个空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做好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将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最前沿的研究信息、动态以及成果引进课堂,让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前沿信息有一个初步了解,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开展创新活动需要实践的场所,高等院校不仅应该在学校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并且更应该在校外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为广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高等院校应积极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科技竞赛,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科技竞赛,使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长,增加其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广泛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

第四,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科研实践。实验室要进行全面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确其主体地位。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大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和学术研究氛围。

第五,开展全校性的选修课,将创新性的课程归为必须选修的项目,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但必须获得最低学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大学期间能接受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教育,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创新性思维原理与了解创新。并且可以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以“名人效应”去提高学生们对于创新的兴趣和意识。

第六,鼓励学生的发明创造,调动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设立专门的组织为学生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提供便捷的服务,必要时为学生的发明创造提供合理的物质支持。

第七,参与对外创新的友好往来的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各大高等院校之间、高校内学院之间加强合作交流,互相了解兄弟院校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理念,各取所长,有利于高校的创新活动更好地开展。

五 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能力更是被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创新科技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造就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必须。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大学培养学生的顶层设计,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制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案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困难的是将整个方案完整地落实下来。所以,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

[2]赵欣、李美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9~21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培养

指出,创新的制高点在科技,科技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国家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需求和时代主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组织引导下,大学生依靠教师的指导,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而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其本质是针对大学生而举办的一种“科技实践与创新思维”活动,活动是动态的,其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充分体现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对象是科技学术活动,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系统性。[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和创造,提升其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运用自身知识贮备、研究方法、实践经验等,通过实验、研究、思考等途径,对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所呈现的能力,即是本文所以深入研究的,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兴未艾,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深入开展,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各类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各类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组织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缺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组织训练,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缺少系统性的培训,往往都是出于兴趣爱好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二是机制与措施保障不到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很多高校不能得到“量体裁衣”式的开展,往往都是由于没有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机制与措施,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只能做到“人云亦云”。三是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足。相对于“高大上”的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更喜欢“得心应手”的文体类活动。原因也五花八门,如自知之明不能创新、科技创新是专家的事情等。四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不能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融合。高校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形式和内容上去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目标追求等具体情况,也缺少专门的指导老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性的指导。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1.管理保障机制

一是思想宣传要到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人才基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先锋,要确立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高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增强自我科技创新能力的意识,充分发挥创造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二是组织保障要扎实。高校要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格局,夯实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基础,特别是在全员重视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立目标、优化内容、明晰责任。高校要重视和推进大学生科协、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小组和研究课题的建设。三是制度保障要科学。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在运行管理、教育考核、学术规范制度等制度的制定中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完善。制度保障的顶层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设定长远目标,又要立足校情实际,要制定规范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通过科学的制度保障,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要发挥大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提高。四是条件保障要有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各项有力条件的支持,如专项经费的保障、师资队伍的保障、实验室设备的保障、校企合作基地的保障,等等。五是激励评价的保障。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发挥其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多元化的,主要体现在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结果表现形式多元化。评价保障要支持个性发展, 激发个性潜能,动态、全面地反应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情况和能力状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长期任务,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和丰富完善。

2.协同创新机制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从各协同主体(如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产生组建协同联盟意愿开始,到协同利益分配结束全过程中涉及各环节的运行原理、相关制度及作用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建立多机构、多部门、多单位协同创新机制。高校可以采用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上,要协同推进科研创新和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生协同创新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的引领、辐射作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尤其是国家级、省市级的各类大赛,建立健全大学生参赛激励机制,建立本科生专业导师制。

3.激励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评价机制,是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在顶层设计上,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宏观设计、科学指导和统筹协调。作为桥头阵地的高校需要在微观层面优化机制,根据本校的特点制定激励评价机制。高校要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机构,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价。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评价制度,推动大学生科技活动纳入教学和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均衡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要在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综合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扎实推进创新学分制、学分银行等新举措,特别是鼓励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学分、综合评价制度相结合,进而切实引导大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4.平台互动机制

加强平台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保障,是为大学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平台支持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充分重视实践培养环节对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重要孵化器的功能。夯实校院两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也注意到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分学院、学科专业、层次举办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竞赛平台建设;学校层面则结合国家、省级大学生科技立项、各类学科竞赛,开展相关的系列活动平台建设,并积极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2]

加强平台互动,也是实现教学与实践、课堂与课外、校内与企业的有效互动,可以更好发挥实践在人才培养重点的作用,充分挖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潜能。加强平台互动机制的完善,就是要引入多元发展机制,统筹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与科技创新竞赛、统筹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与科技创新项目、统筹大学生科技创新形式与科技创新内涵的建设,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各类平台的建设,举办各类科技创新类讲座,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引领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累的学术竞赛。

参考文献

[1]李书华,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