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09:28: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53-02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中对物理课本上出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验证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探索精神。在实验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的课程,对其有效方法探究也是很重要的。
1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强、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目前由于教学环境的特点,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机会比较少,就算是做实验也不会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在实验中往往是教师给学生的演示实验作为实验过程,学生实际参与实验操作较少,对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感受不深。更有时候学生的实验是一种走过场,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很差。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的体验比较间接,更别谈动手操作能力及思维的拓展了。有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但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的评价不及时或者不到位,长此以往,就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实验的兴趣也渐渐淡薄。
在物理实验课前,一些教师没有及时安排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学生不注意实验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对实验器材也是一知半解,在实验过程中不明确实验目的,完全是一种盲目的实验状态。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不明确,各行其是,参与度不高,实验后的交流与评价也较少,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存在的疑问也没有及时在组内或者课堂中提出并且得到解决。甚至对于部分不符合预期的实验数据进行直接修改,不尊重实验客观事实。这都是当前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普遍现象。
2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标准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则,人们才能根据这个规则进行学习、生活。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也是一样,小组实验教学更需要注重小组成员的分配,不能将学习好的全部放置于一个组,这样会使得其他小组没有学习的信心,心理上产生落差;应该保证每个小组既有学习好的优等生,也有学习稍微薄弱的后进生,兼顾理论知识扎实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合作,这样小组中才能人才均衡。每个小组都按照这种方式分配,才能确保小组人员的能力优势互补。同时,要注重分组时对于实验任务的分工,形成实验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合作、人人交流的局面。
3 分组实验学习在教学中的意义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现象找到本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组实验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因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深刻记忆相关的物理概念及规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分组实验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加强学习效率 现在初中课堂的许多物理实验都由教师直接操作,开始时学生由于好奇,还能够认真观察,但渐渐地都会失去兴趣。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距离教师比较远,既没有参与感,又不能观察到实验的细节,因此就不再看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实验现象在课本中就已经讲解得非常详细了,再看也不会出现新的事物。然而实验的吸引力就在于自己成功后的喜悦,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收获了成功的果实,使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实验所带来的惊喜与奥妙,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开展了分组实验教学法,使学生通过团队组合实验,认真归纳总结在实验中所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及时展开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分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科技在发展,信息在全球化,因此需要开创新的领域。笔者看到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其大概意思是: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发现、寻找新事物的第一人。在分组教学的时候,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多地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实践打破常规,发现新的问题。但是初中物理实验已经给定最终的结论,而且都是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有什么现象都已经知道了,使学生都局限于教师的思维中。分组实验的优点在于学生之间可以自主讨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分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体意识 小组实验教学方法是指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实验,使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规划,探讨实验,发现科学知识,丰富生活内容,加强团队间的合作默契,为以后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奠定基础。
4 分组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分组实验有助于规范使用实验仪器 认识和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在实验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保证了实验数据的精密性。每一个实验仪器都有其使用限度,超过了使用范围,轻者实验失败,仪器毁坏,重者有的仪器会引起实验安全问题。因此,在初次接触实验仪器时,学生可能都不会使用实验仪器,这时候分组实验,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沟通,优秀的学生带薄弱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动手能力弱的学生。
如在学习探究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物质种类关系时,需要选择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水和酒精,对不同物质进行加热,让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但是,本实验中酒精是易燃物,如果操作不当容易引起火灾、烫伤。有些学生理论知识弱,不会使用和安装仪器,而小组内的优秀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通过交流,实验课上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这样不但可以确保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学习掌握器材的使用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甚至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探讨,比如:用托盘天平测质量时,为什么不能用手拿砝码,而应该用镊子夹取?学生间经过充分讨论后能形成共识,并且知道了正规规范的使用方法。
借助分组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会学习的人不如快乐学习的人,快乐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基本要素。学生对于未知的、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有一种急切的求知欲。所以在做物理实验时,每位学生都会集中注意力观察,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示学生注意每一步实验的条件及现象变化。在小组实验中能有效实现学生查缺补漏的问题,而且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活动,学生之间也能根据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学习热传递这章节的时候,实验小组中的学生尽可以进行分工,有学生准备实验器材(铁架台、凡士林、火柴等),有学生负责观察实验现象,有学生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小组内的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确保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教学,体验到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的乐趣,使优秀的学生和薄弱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愿意学习物理,这样在课堂中听课认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强。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学习更容易。
对分组实验进行汇总交流,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结束后,对结果的分析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学生在做实验时,常常由于种种内在外在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的标准值与测量值存在差距,要引导学生找到产生这种差距的准确原因,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实验中常用的多次测量法,测量密度这个物理量时,涉及的实验室常用仪器是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实验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组实验可以进行多次测量,进一步减小实验误差。比如在测量水的密度时,教师将班内学生以3人为一个小组,全班形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测量出水的密度,最后将各小组成员所有的测量结果进行平均,得出的平均数据就更准确。
另一方面,小组协作学习在交流汇总各组实验方案时还能集思广益,不断地使实验方案得到改进。比如在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利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在用液体水测量大气压强时,各组都发现实验室大气压能托起的水柱越来越高,直到研究到将1米长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时,试管中的水柱并没有下降。各组讨论时发现,继续加长试管,对于实验的操作来说非常不方便。在小组内和大组间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应根据实验原理p大气=p液=ρ液gh,
通过换用密度大的液体使液体的高度变小,使实验操作更方便。讨论交流并且每个小组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使小组间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这可以引导学生更深程度地了解实验,使实验方案更加完善,理解实验的根本原理,强化物理知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学习的一门新的学科,尤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强自己的知识,进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分组实验是比较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健鸿.浅谈初中物理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5):67-69.
[2]朱敏.加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科技信息,2013(6):84-86.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78―01
为了更好地适应化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需要,构建一种最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我们施教者的目标。现就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感受进行交流探讨。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活动成为整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将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的小组进行对比。它倡导的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只有取得小组的成功,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即个人目标的真正达成取决于小组集体目标的实现。这样在探究时,学生集思广益、深入实践获取了知识、增强了认识的记忆深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1.合理的分组
在分组时,根据学生的性别、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语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等,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方式,由A等、C等各一人,B等二人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前后两排坐。每组内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均衡,利于做到“组间同质”。每个小组选最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在组内分工协作,各承担一个角色。这4个角色分别是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记录员(负责在小组讨论时记下笔记并帮助汇报员准备小组汇报);汇报员(负责总结小组活动并向全体同学汇报);检查员(负责监督小组活动,检查小组活动结果)。小组成员间每星期进行角色互换。每个小组成员不仅自己要学好课堂上教师教的内容,还有义务帮助同组的其他成员。根据学习内容设定合作任务时,让每个小组成员做到:明确学习任务,明确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明确小组合作要达到的目标。
2.积极的评价方式
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制定评价积分规则,用于实时评价每一位小组成员,由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积分。成员每完成一次任务,包括成功回答对一次提问,“A”等每次积1分,“B”等每次积2分,“C”等每次积3分。鼓励后进生积极参与学习,实行周汇总。另外汇总一周以来各小组的总积分,学习委员、组长负责核算,副班长审核,并在班会上对评价结果予以公布,优胜组获荣誉榜红星一颗。评价结果作为评优选模等一系列荣誉奖励、补助的重要参考依据。这样就给后进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合理的获奖平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3.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流程
(1)复习与自主预习案
对旧知识的复习提问,可以采取课前3分钟提示,提醒学生要提问的内容,避免全班答不准确而影响师生的课堂情绪。也可督促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识记,巩固知识。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对简单的、概念性、定律性的知识,以提纲式或填空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切忌设计过难的问题耽误时间、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合作探究案
此环节,重点在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并得出结论。例如,研究“氧气的性质”这一课,我设置了下面两个探究点。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一步 :出示实验报告格式 (要求:观察演示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第二步 :演示实验 (老师操作,边做边讲解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第三步: 分析思考 ,小组交流
a.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b.铁丝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时,瓶底铺细沙或水有什么作用?
c.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有刺激性的气味。硫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点燃时,瓶底留有少量的水?有什么作用?硫燃烧时的状态是什么?
d.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不会发生物理变化?
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第一步: 出示探究资料
第二步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三个化学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b.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
(3)师生互动交流案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分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分层教学的意义
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依据与理论基础便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分层分组的方式可以对兴趣或是能力相近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更能够提升学生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知识接收。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将认知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教学模块中来,可以通过学生间的有效沟通、积极互动以及彼此间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利于全面发展。通过分层分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计实践不同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增加师生间的了解互动,有利于学生通过与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不仅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激发潜能。较早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程度,一种是表现出来的已有的水平与能力,一种是隐藏的潜在能力。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学生能够在群体中得到认可,能够建立起自信以及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现有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2可选用的分层模式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的理论萌芽较早,发展到今天,分层教育理论已经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的分层方法也不一而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概况进行选择也可以自己创新分组标准。
行政班的分层模式。由于这种分层方法不打破自然班的建制,只是在行政班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能力的高中低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差异化的目标设定以及适应性教学方式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力,是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分层方法。
动态走班的分层模式。这种方法也没有打破行政班的建制,只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文化课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到自己的组别上课的教室学习基本的文化课,是一种动态的、大范围的分层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一些学生扩大知识面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学习的互动过程建立起一些学生的自信心。
核心技能的分层模式。这种分层方式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需要学生提供自己的长处以及擅长的技能,之后根据技能的汇总结果,设置不同的教学班级,让学生依据长处以及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实验教学结果根据学期末的成绩考核进行评定,以此来决定下一学期的教学班级设置。
3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3.1依据差异进行分层
分层的最基本依据便是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所以在分层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了解学生间的兴趣重点以及特长能力,了解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比较偏爱的课堂模式,并根据调研的汇总结果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大体来讲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为:
基础好、兴趣高、能力强以及成绩稳定的一组,这组学生的今后教学重点便是着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中间的一组便是那些兴趣一般、成绩中等以及能力表现也并不突出的一些学生,教师对这类学生教学重点应该为着重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思维的发散性。
最后一组便是那些兴趣全无、成绩下等以及成绩常常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对这组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以及基础知识的扎实,提高他们对于物理的敏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
3.2确定目标,科学教学
根据每一组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力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为每一组的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计划与设计一步步的提高。
为了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就要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依据大纲的要求制定出详细具体、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严格按照目标与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学,由浅入深的提问,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理解水平;通过课后作业或是小组讨论课题的预留来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促使学生在课下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便是对学生的点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努力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要只根据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继续努力的热情。
4实验论证
为了验证分层教学的效果,本文对其结果进行了一次实际应用的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解读,论证分层教学的实用价值。
4.1实验过程
本文选择了实验开始前成绩相当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以及对照班,对学生依据问卷结果以及教师建议分成了三层,分层采取透明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组别以及层次,当然在此之前需要让学生明白层级与组别是依据个人兴趣以及能力进行划分的,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以及排斥感。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严格依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教授,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在黑板上写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解释每一个组别或是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于是如何照顾到所有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变成了教学中的难题,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就要依据学生的水平选择适应的案例,课堂教学的时候由浅入深的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以及试卷的内容都是具有层次性的,适应了组别或是层级内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并且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还要让学生能够愿意继续挑战,为此,认知、情感以及兴趣等内容都可以纳入到评价考核的系统中来,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对于学生有着关键性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尽量要不吝赞美的评价学生的长处,对其不足之处也要适应个性特点,婉转适当的指出;同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也要对学生进行纵向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进而愿意继续努力。
4.2实验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结果的整理与汇总,我们得出的结论包括:经过一学期的分层教学,物理学习兴趣显著提升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83%;能够比以前更具有学习动力以及主动性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88%左右;在各种能力方面看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78%左右;在自信心、价值观以及交流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70%左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认为分层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成绩、完善学生素质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5结语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培养的是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知识以及自主实验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探查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为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难有成果,这就需要引入分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虽然分层教学方法得到了实践的证明,但是在推广普及方面仍存在着障碍,需要相关学者教师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齐更新.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自然分材・四环节;物理高效课堂;建模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8-0184-0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学习”、“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的师生互动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一定的张扬,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欣喜。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有时也折射出一些形式与无效,如教学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等。物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知识量大、涉及面宽,教师在课堂“教不得法”,学生自然“学不得法”。结果是老师感觉学生难教,怎么教都教不会;学生感觉物理难学,怎么学都学不会。那么,如何建构高效的课堂,在短短的课堂45分钟内,面对基础、思维方法和习惯、求知欲望都不同的学生,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每个人的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高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直是很热门的问题,人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讨、总结,以寻求一种有益于学生学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文汇中学作为课改的一个窗口,实施、推广“自然分材・四环节”模式已有多年,物理科组一直积极参与,并走在前端。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一套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模式。现今各学校也都更迫切地希望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都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研究思路
面向初三年级全体师生,研究影响课堂效率的主要因素,遵循教学规律,创新研究“自然分材・四环节”的实用性,建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及实施情况
(一)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开题准备阶段
通过调查现有“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下课堂效率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制定本课题实施方案,以使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二)第二阶段 初步建模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初步建构“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
(三)第三阶段 完善教学模式建构、深入开展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总结得失成败,修改、完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
(四)第四阶段 收集总结
汇总第二、三阶段的资料,总结书面材料,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模式,撰写结题报告。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建立了“自然分材・四环节”模式下行之有效的物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见下页表1)
(二)可喜的改变
1.教师的改变:教师不再谈讲色变,能充分理解“自然分材・四环节”意图,主动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式,并灵活运用;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2.学生的改变:不再只是凑热闹,而是越来越多参与的成就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进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成绩都有明显的提高。
3.课堂的改变:自学、探究不再流于形式,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内化”的效果。
七、研究Y论
1.通过实践研究,建立的物理高效课堂模式,实用、有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模”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产物,是学生认识科学、学好物理的高效途径。
2.应用高效模式教学的过程,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它有效提高了教师掌控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帮精神。
3.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化,对学生认知规律要认识和把握。二是教师的指导要得法,“模式”就是“得法”的规律性呈现。作为教师,课堂上应做到以下几点:(1)先学后讲。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2)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完成教学过程。(3)减少无效教学环节。无效教学环节冲淡了课堂教学的落实,有时在环节转换和串联语上花费的教学时间太多,这样势必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益。(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
4.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扎实有效的“课前”、“课中”、“课后”等一系列工作做保证。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思路
1.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变依赖于班级管理、各学科教师的配合、各方面工作的协调等。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实践,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倘若不能科学地运用“模”,只是机械死套“模”,“模”反而会限制人的思维,课堂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模”,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物理课程标准[S].2013.
[3]徐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赵徽,荆秀红.解密高效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初中物理;提出问题;培养策略
科学探究精神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都只是死记硬背,并没有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提出问题是形成科学探究精神的第一个环节,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此才能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一、提出问题能力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物理学习也就不能有效地开展。可以说,对于初中物理学习而言,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物理学科的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物理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使探究能沿着合理的假设一步一步走下去,可以说,问题是物理教学环节的核心。另外,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平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平常的发现,对学生而言是件不寻常的事,比在现成的问题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创造性思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现这一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可能一开始便能获得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义的全面认识,上述认识也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全面讲授就能完全建立的,必须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物理学科探究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变得不爱提出问题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有着很多的影响因素,比如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不要说和课堂无关的话题、被其他同学不满或者嘲笑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导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没有提出知识的意识和欲望。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比如提出问题有助于推进课堂环节、能够受到教师的赞赏、能够拓展知识,甚至有的问题也许能推动学科的进步。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牛顿被苹果砸中,质疑为什么苹果会下落,并提出了万有引力。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论断提出质疑并对自由落体展开了深入研究最终揭开了落体运动的奥秘。这些故事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创新与进步的开端。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并设计不同思路的实验方法,引发学生对不同物理方法的好奇和探究。也可以借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带入物理知识,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例如,教师讲解比热容的问题时,教师提出一些生活现象:用冷水冷却发动机、暖气片用热水散热、冬天夜晚向稻田灌水防止冻苗,同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事件的图片。这让学生在内心中提出疑问:这么多的目的是什么呢?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下温度。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假设,分析实验结果,这种方式体现了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了探究物理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行为
其一,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思路。有的问题不提出问题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哪里有问题,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可以分析和发现屋里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提出问题的思路。比如可以通过比较物理的概念、定理、定律,提出关于他们的现实应用的相关问题。比如可以观察实验,提出改变实验条件之后,结果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的问题。比如结合生活现象,提出现象中蕴藏了怎么样的物理原理的问题等等。其二,教师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样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样提出问题,所以就会出现随意打断教师讲话、提出的问题没有探究价值等情况,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让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探究原因、反向质疑、条件对比等技巧。以速度选择器为例,学生可以从探究原因的层面提出问题:速度选择器中,为什阅读点么磁场的方向与电厂的方向始终保持相互垂直的状态?也可以采取比较法提出问题:速度选择器中的电和磁场,与磁流体发电机中的电和磁场是否有着相同的作用?采取反向质疑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果从速度选择器的左端进入带电粒子之后,带电粒子匀速向右端进入,那么如果这个带电粒子从右端进入,是否还会保持匀速运动的状态呢?总之,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物理学习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其三,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提出问题的机会和途径。新课改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教学亦是如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养成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出问题的途径,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物理教学可以多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小组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问题。小组合作是近年来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钉钉等方式在课下通过网络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思考物理问题的意识。
四、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更加突出,在学习中显现出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在物理学习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由于思维形式、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针对物理知识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的。如果忽视学生的问题,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将学生的问题转变为课堂探究问题,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探究的。与此同时,为了不拖延教学进度,教师要有策略的选择问题:首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汇总,进行合并或者有所取舍的进行删减。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内容和实质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下就要对问题进行合并或者删减,提高解题的效率。但由于学生的物理水平还很有限,有些关键性的问题可能没有被提出,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演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或者是直接将问题补充出来。其次,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强化,提高问题的预设度。受到物理水平的限制,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思路并不清晰,或者是预设猜想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提问作出追问,让学生再次叙述问题,将问题中一些模糊不清的条件和猜想更清楚地提出来。比如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磁场对于通电导向的作用力,与导线电流有怎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问题中,电流这个条件并不清晰,所以教师再次追问,询问学生这个问题中的电流具体是什么呢?学生稍加思索,再次说明,是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这样一来整个问题就变得更加清晰,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此外,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大”,包含的知识比较大,所以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大”的问题转化为“小”的问题,解决掉一个个简单的问题,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能够被证明或者被解答。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物理学科来说,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用一个一个的问题推进物理学习,成为一个具有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的人。
本文引用:
[1]夏雄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6).
[2]周金明.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
[3]陈咏梅.基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策略——以“食物补铁传言是否为真”的科学判断与评价为例[J].华夏教师,2018(13).
[4]石艳生.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6(12).
[5]李京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30(05).
[6]黄其剑.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好家长,2017(26).
[7]贝婧一.立足核心素养优化物理实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7(05).
[8]王晓俊.生活中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J].教育,2020(04).
[9]陈淑丽.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0(17).
[10]张士严.以生为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分析[J].读写算,2020(20).
[11]曹建利.对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05).
一、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因些,要积极做实验,不仅课堂上做,课前课后还要反复地做,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遍实验,牢牢掌握每个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现象、结果,加深理解和记忆,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二、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四、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愿你结合自己的特点 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但这是走向成功必由之路。
六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
其二
一、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控制,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精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利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略的断定、推理和盘算。
二、器重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重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剖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落后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窗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略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重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略(即剖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盘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剖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色,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器重察看和试验
物理是一门以察看、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察看和试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讨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察看,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出身于细心的察看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器重对现象的细心察看。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察看,才干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活泼、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察看,才干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窗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察看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活泼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器重试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试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察看老师的演示试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试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试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来断定自己设计的试验计划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曲折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试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试验。这些都需要同窗们自己独立思考、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察看、断定、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剖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四、学会"两头堵"的剖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色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窗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重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剖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和控制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窗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利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体系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辅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剖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疏散的概念体系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体系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中的理论假设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上门访问的方法,将本校所有学生分为优秀、一般、较差三等,然后按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30个学生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答卷30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拟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4.大力发挥好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弥补现阶段家庭藏书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内补校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改变了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爱好与乐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激发表达欲望,从而形成师生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
一、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