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有资产经营8篇

时间:2023-07-06 09:28:0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有资产经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有资产经营

篇1

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必要性

1.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及政府多头干预的问题,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方针,许多地方成立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政府将经营权交给授权经营公司行使。然而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监督机制尚未健全,授权经营公司同样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资产经营收益也不能及时足额上缴。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企业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资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

2.提高国有资产总体运营效益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将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集中起来,纳入自身预算体系,并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本投资规划,解决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向问题,有利于合理配置资金,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国有资产总量达10万亿元,各类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达7万多亿元,若不能取得盈利,不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那么建立健全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的。

3.完善国家预算制度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拓宽财政职能范围,加强财政调控能力,对不同性质的预算资金采取不同的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障预算,壮大国有经济,提高企业运营效益,最终将为公共财政预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不仅是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经济基础。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建立一套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总账,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产投入及其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为国家提供预警监督信息,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资产数量和质量的依据,以实现分类指导,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

二、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目标

1.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规划和调控,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有资产权益的最大化。

2.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3.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的过程监控,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4.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又能体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内部规范化运作的制度及程序。

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区别

1.依据权能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依据的是国有资产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收益索取权和支配权;公共财政预算依据的则是国家公共权利及其派生出来的对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权。

2.目标取向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公共财政预算侧重于实现最佳社会效益。

3.收支范围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范围限于国有资产经营企业或占用企业;公共财政预算收支范围涉及全社会所有的经济成分,其范围比前者大。

4.收支形式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以收缴经营利润为主,支出则以投资形式出现,资金具有周转性、有偿性特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税收为主,支出则采用拨款方式,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支出,资金具有一次性、无偿性特征。

5.管理手段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产权为纽带,二者之间是地位平等的民事契约关系;公共财政预算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不平等的行政隶属关系。

6.筹资渠道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除收取收益外,还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向银行、单位、个人及外商筹集资金,比公共财政预算的筹资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基本

1.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表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相关附表和编制说明书等。其中,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是指通过运用收入、支出类科目,反映国有资产主要资金来源及其使用方向。不同类型的编制主体,政府或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内容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编制主体,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有关内容也是可以不同的,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中,收入项目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资本性融资收入、其他收入及历年结余收入等;支出项目包括国有资产运营支出、资本投入、债务性支出、其他支出及结转支出等,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其经营预算收支表可以有所调整;附表则主要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编制说明书则是对报表中主要指标的形成及变动原因进行详细说明。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配套制度。①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包括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以及对投入国有资本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②明确与财务责任相关的考核办法,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与评价体系、经营者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③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对投入国有资本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④规范企业筹资和投资行为及方式,包括国有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国有股权的设置等;⑤规范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包括工资分配、业务招待费、企业坏账损失、大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损失、投资损失等项目的监督以及企业捐赠等项目,实施规范的管理办法;⑥监督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产权变动及其财务状况变化,规范企业的资产重组行为,包括国有企业合并分立、对外投资、转让、质押、担保、国有股减持、关闭破产等国有资本的变动管理,注重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建立国有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⑦规范企业的分配政策,包括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产权转让收入的收缴、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等。

五、逐步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

1.应将资本预算分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和政府预算两个层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是基础。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完成后,再汇总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预算,形成政府预算。在形成政府预算框架阶段,要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结合,由试点地区和试点经营公司在汇总所属授权经营公司或所属全资、控股公司经营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或本公司规划和上年度运行的实际情况,汇编本地区或本公司下年度预算草案。

2.坚持收支平衡原则。明确该预算的管理对象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当前财力状况下,有多少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就安排多少用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预算收入适当留有余地,支出不留缺口。

篇2

关键词:国有资产 经营预算 管理改革 着力点 管理效益

一、优化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管理体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要想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必须优化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管理体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体制和制度是管理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首先,明确责任划分和权限划分,对于各级财政管理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的权限与责任要做到清晰明确,财政管理部门是开展财政预算管理的主要单位和主要责任主体,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宏观性”,这里主要是指定位于本级次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和权责的明晰上。相对于它的“宏观性”,个地方在资产的管理上却呈现出“微观性”,重点是处理本单位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具体工作和本单位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次,强化上下级,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中央来说,应该统揽全局,拥有整体观念,完善相关的国有资产年度总预算的编制和调整,为下属单位和地方预算管理提供指导思想、任务安排和提出相应的要求。各级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依托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按比例出资,共同设立各类产业基金而相互影响与协调。新形势下,各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单位要统一思想,顾全大局,实现中央与地方,上下级预算的对接。在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要求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和健全制度建设,这是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法律来说,应该专项立法,制定专门的管理法规,进行专门立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研究和构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条例》等等,这些法规和制度的建设有助于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优化。

二、立足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实际,适当的扩大收入规模

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规模不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根本目标,但是这可以夯实管理的基础,为其优化管理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撑,为此,立足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实际,适当的扩大收入规模也是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改革的内容和要求之一。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规模,方式方法多样,首先可以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延续已有的政策,适当的扩大国有资产红利征收的范围。新形势下,依据国家的发展规划和要求,适当的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红利的征收范围,在范围上做一个适当的延伸。可以在范畴上和范围上扩展到相关的金融行业和军事制造企业,但是需要客观认识,区别对待的纳入征收范围。其次,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比如依据一定的标准、类别、分阶段地提高国有资产红利征收比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类别、分阶段地提高国有资产红利征收比例,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征收比例上要有所细化和调整。适当的提高资源垄断性国有企业的红利征收比例。另外,还要依托产权交易市场盘活巨额国有资产存量,实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比例等,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可以适当在减持计划上有所突破,或者作出一些实质性的工作内容。

三、优化管理思维,调整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支出方向与方式

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的探究中,必须优化管理思维,调整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支出方向与方式。调整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的方向,也就是转变以往的那种“取之国企,用之国企”的做法,适当的扩充支出范围,打破原有的体制和制度限制,不断的整合各类资源,扩大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实现不同类型企业的公平参与和公平对待,这样做有助于实现市场公平,为企业和市场的发展提供助力,减少阻碍,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就业政策等等,杜绝把资金投放到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产业、落后产业等,而是把资金投放到关系到老百姓福祉的行业和项目上,投放到关联性较大的行业或者领域,这些行业可能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方向,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繁荣具有直接的影响。把相关的资金尽量多投放于科技创新企业、环境保护领域、先进技术和创意企业,关系到民生发展和老百姓福祉的行业与领域等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以通过直接支出与间接支出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资源配置,发挥它的最大功效和价值,让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目前,就是实现国有资产的间接支付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部门主导的国有资产投资与运营企业来具体负责国相关的管理工作和经营,这样做不但可以提升管理的效能,盘活存量,还能增加一定的收益。实现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方式的创新,一方面提升了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有助于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国有资产和境外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国有资产投资与运营公司的项目等获得相应的发展机会,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弥补部分国有项目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共赢。

在我国,探究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的改革意义重大,有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管理的效能,发挥它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摘要: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问题的管理缺位经常导致后期资本损失和人力资源损耗,目前我国应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财务投资风险的措施暂时还只停留在表面,而不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经济迈向转型期,大多数国有资产的运作不能象以前一样不考虑风险只考虑回报,应该借鉴国外资本运作的系统性方法降低风险提高回报率,本文就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经营中的投资风险操控,提升投资回报率,降低风险作如下探讨。 

 

一、引言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不平稳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速度过快,我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限制市场资金流动促使经济发展降温,我国国有资产自2008年大幅度投资以来对很多产业造成了影响,3000亿国有资产投资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由以前的滞缓发展变成了飞速发展,但是相应问题和风险也随之放大,我国国有资产的投资需要更多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手段,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市场经济表面问题的掌控程度,要更加注重内在和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关键问题。 

二、国有资产经营发展概况分析 

(一)世界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特点 

世界各国国有资产管理有如下显著特点:一是有明确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能。二是严格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各国针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制订了专门的法律,如韩国的《政府投资企业基本管理法》、《公共企业改革法》,新西兰的《国有企业 法》,挪威的《公共有限公司法》等等。三是商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多数国家国有资产出资人仅作为普通股东,政府一般不干涉企业日常经营活动,通过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来实现对企业的影响和控制,国有企业按照商业化规则来经营。四是强调资本的使用效率,强调资本运营,依赖专业的投资经营人才对国有股权进行有效管理,并进行科学的资产组合,持有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股权,出售核心竞争力下降的企业股权;对产权投资严格进行评估策划,对不具备盈利能力的政府项目不予投资。 

(二)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在体制上以政企分开为主,在国有企业方面以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的改革。2003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地方国资委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实践中主要反映出两点问题:一是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法律上属于政府机关法人,在履行出资人职责方面与现行法律体系存在一些冲突,国资委不能像一般投资者一样 完全直接地行使企业股东权利。国资委人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按照《公司法》规定,不能在所出资企业兼任董事、监事职务。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国资委不能直接持有中外合资企业及一些海外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按照《担保法》规定,国资委不能为所出资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二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尚不完备,国资委在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方面还较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在管资产、管人的同时还直接管国有企业的事,容易变为“老板”和“婆婆”,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经营。 

三、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管制度欠缺 

国有资产管理中财务部门的职权管理过于集中,在对资本使用支配中比较“自我”,国有资产的财务管理问题表现出的是财务监管制度的欠缺,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和掌握好财务监管机制,那么这种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就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出现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第一,股权投资的盈利分红部分,投资收益代表的是投资回报率的成果有多少,对经营中的分红大多是按照一定程序配发,程序过于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导致分红时少时多,时有时无,这就造成投资公司本身的利润不可能平稳上升,现金流也不可能平稳,而必然是阶段性的、非连续的,国有资产的现金流波动和分红问题提升了财务管理的风险;第二,股权不能有效降低风险运作,如进场和出场时机掌握得不好,造成投资风险的加大,引起了投资心理压力,不能良好的拓展投资业务,人员的专业性较差也限制了重新投资的次数和信心。

(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投资专业性和系统性知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有资产管理和私有资产管理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都存在共有现象,无论是股权的合理掌握,还是投资外汇的风险掌握,还是期货外债的额度和时机把握等这些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技能分析,良好的投资依赖于正确的抉择和投资前的数据分析,对国有资产的投资前景和市场分析是使国有资产获取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一个基础条件和保障,所以增强财务人员素质是基础也是核心。目前财务人员基础薄弱,对金融市场的了解过于单薄,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对于实际操作没有太多经验,对国内市场的变化了解不够,就想向国外市场进军,利用国有资产进行投资根本不考虑风险因素,失败了也觉得跟自己无关,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自身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缺乏应有的激情,没有岗位职责感和归属感。作者认为应该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做出分析,在缺失点进行弥补和加强。 

(三)投资管理不当造成的信用风险和财务危机 

分析国有资产的投资管理的不合理性,我们可以发现投资管理不当主要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国有资产投资种类繁杂,投资范围太广,没有专门投资领域,造成了投资杂而收益低的现象,加上投资管理人员自身能力较差,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对投资掌握的专业技能并不全面,不能适应多元化和过度宽广的投资平台,不能满足投资风险的控制需求,投资风险日益加大,投资管理者不能合理控制风险,最后只能“悲剧”收场;第二,在国有资产对外融资投资担保问题上存在问题,国有资产投资担保关系存在连带关系,委托关系,递进关系等,关系过于复杂和繁琐,担保关系不清晰,这些担保将项目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嫁到投资公司身上,它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一旦项目企业在生产、销售等资金链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危及到投资公司的现金流及融资信用,使财务风险高度膨胀。 

四、解决我国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资委接受政府的委托专业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国资委与政府之间也存在委托关系。为了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提高使用效率,政府应该 建立对国资委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应该由专业机构负责对国资委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机构投资者会定期地向投资人公布其经营管理效果的信息,接受投资人的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也应该如此,应该接受国有资产真正所有者——全体公民的监督。对国有资产管理应该建立定期信息披露的机制,让所有公民可以方便地得到国有资产管理的经营效果信息。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帮助国有资产财务投资降低风险,增强投资精确程度,保证投资方向的正确。 

(二)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人员投资专业知识与技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国有资产管控的各个环节,最基本的环节就是人员自身的素质,综合素质不强造成国有资产投资的风险过大,因此提升人员素质和责任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要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风险的认识,要选拔内部素质高的人才向风险控制较好的企业学习,增强国有资产内部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增强财务人员的软实力,这些软实力主要体现在财务人员的思想,他们集体工作的氛围,集体价值观,集体认识观,以及心理预期等等方面,提升这些素质的优势在于可以和国际化接轨,在逐渐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参与国际竞争,获取新的利益平衡点。 

(三)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 

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形成自然有效的股权制衡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而产权制度改革首当其冲。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单一、“一股独大”现象,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理想方法。在多个大股东形成的股权制衡机制中,在保证国有资本回报率的前提下,国有股份不一定要控制企业,即使在所持股权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更有效率的大股东来控制企业。国资委可以从目前着重对国有企业经理人的监管,改为对其他大股东的监督,使监管机制外部化,从而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效率,提高国有股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余萍.国有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探析,审计与理财.2009年8月,54页 

篇4

随着近年来本县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逐步加强,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性收入总额和占全县非税收入的比重呈历年增长的趋势。其中 2011年共上缴政府非税收入专户收入 73.9 万元,占全县非税收入总额的 1.8%;2012 年共上缴政府非税收入专户收入 81.7 万元,占全县非税收入总额的 2.1%;2013 年共上缴政府非税收入专户收入 143.4 万元,占全县非税收入总额的 2.6%。

目前,全县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的单位和经营收入项目主要有:①计生局、卫生局、县医院、畜牧局、检察院、水务局、工会、公安局等单位的固定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收入;②紫荆山管理所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③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利用国有资产(资源)从事广告经营所取得的广告收入等。

从目前的管理情况看,管理范围和收入项目还比较窄。一是仍有部分单位的国有资产经营性收入未纳入财政管理,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直接“坐收坐支”,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尚在规范和清理之中。如供销联社、县委党校、体育馆、云崖寺管理局、林业局朝那湫公园、水务局水上公园管理所、种子公司等;二是收入项目比较单一,目前纳入财政管理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国有资产的出租、出售、转让等收入项目上。门票收入、广告收入、停车泊位取得的收入等项目的收入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经营收入,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同时也作为一种资产收益,也为本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从近几年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的管理情况及开展的年度财务检查所反映的情况看,对于这部分收入,在管理上存在的许多的漏洞,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部分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能分散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其所有权归属于国家,管理权在相应的财政部门,由各单位行使其使用权。实行“国家所有,政府监管,单位占用”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单位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大局意识不强,私心太重,对经营性收入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的观念还未得到根本上的转变,造成相当一部分经营性收入脱离了财政监管,管理职能分散。

2.资产处置程序不规范,导致资产严重流失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在将国有资产进行出租、出借、转让、报废等处置时,要报经县财政局审批同意,按照申请、审批、处置的程序进行,并采取中介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和部门未经事前审批,进行直接定价、私自处置。随意将房屋、车辆、设备等资产进行处置、出租、出借或投资,造成了违规交易,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未能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3.投入产出不匹配,处置收益低下

本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大多是由财政拨款购建(置)的,一些单位在有偿出让其所有权取得收入时,往往不计成本,资产未评估,价值被低估,项目未论证等,使国有资产的耗损得不到足额补偿;一些单位在资产出租过程中,未按合同及时、足额收缴租金;一些单位将未达到规定处置条件的资产提前强行出让或报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资产收益低下,投入产出不匹配。

4.收入管理不规范,直接“坐收坐支”

一些单位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未严格按规定纳入县政府非税收入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随意隐瞒、规避、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国有资产经营收入,自行发放津贴补贴;向所属单位集中收入和在所属单位或经营实体开支费用;以发放奖金、津贴补贴、承担费用等形式抵顶所属单位应上缴的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仅将部分收入上缴县政府非税收入专户,这些隐瞒收入成了部门和单位中分配不公、滋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强化经营性收入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收入管理

(1)制定《庄浪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的出售、出让、转让、置换等处置行为,应委托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一律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法律许可的、有效的市场方式进行资产处置。对于处置所取得的收入,要严格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制定《庄浪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拟转为经营性用途的,不管是用于出租、对外承包还是对外投资等,都应首先经过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依法评估后,以评估价格作为确认金额的依据,评估报告交财政部门备案。

(3)制定《庄浪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经营性收入,都应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管理,县财政局依据缴库金额,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对单位给予经费补助;差额补助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取得的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经县财政局批准扣除相关费用后,上缴财政专户,纳入单位年度综合预算管理,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财政局审批,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按批准的用途使用,保证对收入管理的规范化。

2.加大监管理力度,实现保值增值

篇5

一、实现国资经营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原则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国有资本营运管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投融资、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处置等平台作用,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因此要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从开始组建到真正运作,都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

1、高标准定位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职能定位,制定其发展近期工作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要重点围绕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开展资产(股权)划转、资产接收、资金吸纳、整合提升和做大资产规模等工作;远期目标以资产管理和资本运营为核心,通过控股、参股等股份公司形式,实现多角化经营,做强做实公司,打造真正的大型综合性投资公司,为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做出积极贡献。

2、高起点运作

一是要有雄厚的注册资本。要通过行政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划转部分国有优质资产(股权),或通过现金注资的方式,将国有资产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增加到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已成立的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一般均在10亿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亿,从而大大夯实了国有资产公司的财务基础,增强投融资能力,提升参与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实力;也充分体现国有资产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造优质品牌。

二是要有业务所需的大量资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依法经营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开展资本运营;接收处置国有企业经批准核销的不良资产;打包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企业所欠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开展相关的资本投资和产业投资、产权(股权)托管业务;开展企业发展和改革改制的财务顾问、投资咨询、重组并购等相关的中介业务等重要职能,要促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要通过政策性贷款、银行商业贷款、合理利用国有资本预算资金等多种途径,筹集各项业务正常开展的周转资金。

三是要有优惠的政策支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从接收、评估、处置等全过程涉及的税费较多,一般接近交易金额的20%。为减轻国有资产公司的税负,更好为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对国有资产公司在享受国企改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应比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3、高速度发展

一是服务国企改革改制相关工作要大调整、大整合、大重组。国有企业产权(股权)划转力度要加大;改制企业剩余资产接收和盘活,国有企业的账销案存资产的接收和处置变现,资产管理公司国有企业不良金融资产的打包收购工作都要积极有序推进和加强,实现公司基本业务的全面拓展,为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资本运营要多层次、多功能、多行业。服务国企改革的相关工作只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要在短期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控股一部分优势企业,参股一部分优质企业,投资一部分新兴行业,向证券、保险、金融、高新技术、房地产等多行业、多领域进军,创新公司的经营发展思路,实现公司的做大做强和又好又快发展。

二、实现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履行打造资产营运平台、完善国资监管体系中间层和实施基础设施、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职能,对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有着很强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充分履行好、发挥好、利用好其职能和作用,对于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抓住全国区域发展政策的机遇。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支持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大的区域性发展思路。尤其是在重大项目的布局中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定要结合好中央大的政策优势,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做好大项目的投资工作,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二是抓住服务国企改革的发展机遇。为实现国有经济的有序退进,各地国有企业改革速度不一,但均存在加快实施国有企业改制搞活和关闭破产,促进国有资本从低效能、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和领域有序退出的问题。在改制工作中,存在大量的改制剩余资产,并有相当多的改制遗留问题需要研究解决。而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无法直接开展这些资产的接收和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理应充分发挥好服务国企改革的平台作用,接收管理经营好这些资产,为改制企业打开资金链,减轻历史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抓住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序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工作逐步进入尾声,而国有企业的工作重点也将由改制搞活转向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具体的工作重心也将向加强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整体规划的研究,加强优势竞争力企业的研究,培训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开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开展配套招商;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产业链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引导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与主导产业的配套、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覆盖范围,提升终端产品的生产、竞争能力,强化优势企业核心极的引导作用,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要站在所处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思考、规划,按照高标准定位、高质量管理、高速度发展的思路,抓住国有企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资本经营优势,做好国企项目投资工作。通过参股、控股部分国有企业,提升公司的整体实力。

篇6

关键词 渝富模式;广西国威公司;运作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有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能发生了从监管国企到监管国资、再到监管国有股权的动态演进。新的形势需要新的国资监管思路。为顺应这种潮流,全国各地建立起“两级授权、三层架构、双重监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即:各省市国资委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顾问专家刘纪鹏在《国有资产法破冰2006》一文中对“三层架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三层制架构下,国资委把资本交给国有控股公司运营,控股公司对国资委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对企业而言,控股公司只是一个投资者,享受的是公司法和国资法规定的股东权利;反过来,企业享有公司法和国资法规定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同时承担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责任”。刘纪鹏同志在文中所指的国有控股公司在实践中往往又被称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从全国情况来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仍属于新生事物;至今为止,其定位、功能等仍没有相关的法律予以规定,运营模式也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近年来,各地不断涌现出运营效果较好的资产经营公司。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以下简称渝富公司)就是其中的典范。为学习借鉴重庆的“渝富模式”,各省市政府和各省市国资委纷纷到重庆取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也分别于2007年6月和7月两次派人赴重庆考察;其中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就是如何学习、借鉴“渝富模式”。

重庆渝富资产经营公司自2004年3月18日成立以来,从重庆市债权类不良资产处置,到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资产重组,再到搭建金融控股公司,渝富公司各次出手均业绩不俗,重组的企业多数轻装上阵,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用打包、打折的方式以21.5亿元收购重庆工行157亿元(本息)不良贷款,再由欠款企业以现金和土地抵押回购,一举解决上千家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大大改善了重庆当地的投融资环境。2005年底,世界银行在其的《中国经济季报》中认为:“重庆‘渝富模式’倘若成功,其打包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可能成为一个颇具价值的样板;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很多破产国有企业的重组、关闭和转型可提供借鉴。”

“渝富模式”作为一个全国推广的范例,各省市到目前为止居然没有一家能成功复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各省市的学习与借鉴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未能成功复制。其一,重庆市作为一个直辖市,市政府可以直接处理辖区内所有事务,而其他地方大多有省、市级两级政府;这两级政府及两级国资委的处置格局加大了处理难度。其二,由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黄奇帆领衔的非正式行政协调小组,对项目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予以解决,因此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效果,而其他省市并未建立类似的协调机制。其三,重庆市给予渝富公司强有力的财政显/隐性补贴,其包括国债注入、规费注入、土地注入、存量资产注入(行政划转)、税收返还等,这是其他省市资产经营公司所无法比拟的。从渝富公司的成功历程来看,以上三点既缺一不可,又相辅相成。

广西国威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威公司)是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自治区国资委组建,于2006年12月成立的自治区本级第一家国有独资资产经营公司。国威公司的主要职能为自治区本级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资本运作以及政企分开的投融资平台。国威公司作为新成立的公司,并没有具备上述“渝富模式”的实施条件。国威公司要想发挥自治区本级国有资产重组和经营平台功能,在不良资产处置、企业重组等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要在充分了解广西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学习、借鉴“渝富模式”,另辟蹊径,培育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一、广西国有企业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盈利能力较低。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5年广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1796.38亿元,负债1130.12亿元,利润67.7亿元,资产回报率3.77%。

2、负债率过高。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05年广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62.9%。另据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的张汝光同志在《广西金融研究》2000年10月刊发的《资产管理公司为国有企业改革增添“动力”》一文中介绍:“广西辖内金融分支机构不良贷款涉及企业大约1万户,其中大多数属国有企业。”“广西辖内的金融分支机构不良资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地区由于不良贷款比重偏大,被视为“金融高风险区。”从文中材料看,许多国有企业信贷融资渠道受阻,无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外部资金,经营陷入困境。

3、经营机制不活,公司治理水平低。从历史角度看,广西国企很多是由各厅局设立的;企业的运转受各厅局主管的意愿影响很大;企业除了盈利的目标外,还要承担很多各厅局单位赋予的义务,很难作为一个法人主体进行独立经营;公司治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化程度较低,很多企业得以存续主要是靠特殊的行政背景所争取到的优惠政策。近年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政企分开的步伐进一步的推进,由于管理、技术、产品等全方位的缺陷,这类企业很快就被市场“边缘化”了。

广西区内国有企业过高的负债率产生了两个很重要的影响,即一方面,利息费用过高,从而严重地降低了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投融资渠道严重受堵,没有外部信贷资金支持,设备设施和产品很难进行更新换代,从而进一步降低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产品缺乏竞争力,很多企业已经无法支付起高昂的利息费用,逐步恶化成资不抵债的企业;不少企业甚至无法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存在较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诚然,过高的负债率衍生出来的利息负担沉重是导致广西国有企业盈利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但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广西国企的根本问题在于原有行政主导型的经营机制。尽管近年来。随着国有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省市一级国资委建立以来,在各省市领导的支持之下,政企分开工作得到了较大的进展,但截至目前,广西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即便是已实施政企分开的企业,很多也仍然存在着文化、观念、机制等转变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懂经营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导致企业没能形成自己独

特的竞争能力。

二、总体解决思路

总体解决思路:先解债务,再进行重组,最后通过产权改革促进经营机制创新。

1、解债务。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解决国企债务问题。债务解困是企业资产重组和经营机制创新的必要前提;不解决债务问题,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就没有意愿进行重组,而资本的逐利行为也决定了外部资本不可能有意愿进入;没有外部资本注入,企业现金拮据的现状就无法改变;在竞争性领域不引入外部股东,就无法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齐备的法人治理结构。

2、重组。在债务解困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内国有企业,可通过以行业为基础的重组,提高国企的规模经济性,进而提高国企“造血”功能,并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制度化、市场化和系统化的管理能力。

3、产权改革。按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主导方针,竞争性领域内的企业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吸引外部战略投资者,解决发展问题,并通过股权的多元化改造,借助外部力量,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三、解决手段:充分利用国威公司的运作平台

广西国企的几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具有债务和资产整合能力的国有资本运作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银企之间缺乏协商的桥梁。在传统的银行与企业债权债务关系上,债务牵扯企业多、处理困难、处置成本高、耗时长、资产清收率低;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债台高筑与银行呆坏账居高不下,这对“结扣”有愈套愈牢之势。作为自治区本级第一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国威公司可借助国资监管等部门的行政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充当银行与债务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选择性打包打折,企业回购或债转股的方式,解决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呆坏账过高的问题,为改善广西信用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作出贡献。

2、国企重组的载体。广西国企盈利能力不高的原因除了债务负担过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乏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而传统解决这类问题的就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组建各种行业集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规模经济性,但效果不会很明显,因为企业之间的整合不是简单的资产累加,涉及到文化、产品、人员、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整合与重组,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利用国威公司的国企重组载体有以下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通过债转股等多种方式,提高运作的灵活性,降低整合所需资源的获取成本;其次,可依据市场需求,通过行政指令,将具有重组潜力的资产划拨给国威公司,由国威公司作为母公司,实施以产权为纽带的资产重组,以降低变革阻力,提高整合成功率;最后,这种市场化为准绳的国企整合方式,更有利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培养出真正适应市场发展的专业经理人,也更有利于将“合适的人放到驾驶员的位置”。

四、具体实施办法:创新性模仿“渝富模式”

1、运作平台构建。与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合作,合资组建公司

相对于重庆市而言,广西国有企业的债权更多的已经剥离到四大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要想解决国企债务问题,需要把资产管理公司手中的债权类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盘活,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与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南宁办事处合作,共同处理债权类资产,并在资本运作、投融资担保和产权交易等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这种合作也有着合作双方的利益契合点,是符合合作双方的利益的,具体如下:

(1)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的利益诉求:不良债权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从传统观念看,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一直将商业银行剥离的债权视为“冰棍”,认为越早处置,其损失就越小,收益就越大。这种观念有一个基本前提:商业银行剥离的债权都是“死资产”,没有任何盘活的空间。这种传统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也犯有“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债权类资产所指向的对象就是债务企业;对于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能尽快处置变现的仅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包括购买资产包的许多买家也是看中这一块资产)。但是,作为一个永续经营的实体一企业而言,其品牌、市场状况、盈利能力等不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往往比自身拥有多少实体资产更重要。将一个盈利能力很强或盈利潜力很强而实体资产不多的企业的债权类资产尽快处置变现,并不是满足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的利益诉求的最佳选择。对于这类企业,注资改造、债转股后股权经营、股权改造等多种方式结合,可能是更优的选择。而与自治区本级资产经营公司合作,则享有有利于获取相关信息、获取相关政策支持、获取实体经营经验等诸多优势。

(2)国威公司的利益诉求:在解决国企问题中实现利润。作为自治区本级第一家资产经营公司,有责任、有义务参与解决广西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公司的盈利目标。而与国家级的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特殊的法律地位所享有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更有利于选择性的收购其手中的债权类资产并予以盘活。

这种商业化运作不良债权资产的方式也有利于实现国企解困和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投融资环境的目的。对于盈利能力较强或盈利潜力较大的企业而言,通过债转股、注资改造等方式,解决了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现金拮据的困难。通过新组建的合资公司打包打折收购债权类资产,再由企业以现金或土地评估作价回购的方式,有利于总体降低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而改善地方的信用贷款环境和投融资环境。

2、债务处理功能。利用合资公司的运作平台化解广西国有企业债务负担沉重问题有两个可选方式:一是整体打包打折收购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债权,再由企业以现金或土地评估作价回购;二是选择性购买少数有较强盈利能力或有盈利潜力的企业债权,并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将资产盘活。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广西的客观实际与重庆市有较大的不同,广西并没有具备整体打包打折回购区内所有企业债权的环境与土壤,因此,只能采取选择性的打包打折企业债权的运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尽管其受益企业数没有“渝富模式”中那么多,但相对于“渝富模式”而言,其灵活程度、市场化程度、资源配置效率都要更高。因为相对于“渝富模式”中一刀切的方式,选择性的打包打折收购企业债权,更有利于救活那些“可救活”与“能救活”的企业。

(1)债务重组。利用国威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信息、政策等优势,充分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盈利状况后,选择部分有一定资产和盈利能力的企业债权类资产进行打包打折收购;再由企业进行现金或土地折价回购,以降低企业负债率,改善广西的投融资环境。

(2)债转股。债转股是国家为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加快实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扭亏为盈,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级资产管理公司在广西范围内接收的不良贷款中,有色金属、水泥、制糖和房地产行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行业又是广西的支柱产业,符合广西的资源禀赋结构。由于历史原因,这类行业内债务企业负担较为沉重,往往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合资公司可选择部分这类有产品市场的企业实施债转股,通过债转股实现产权结构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实现资产重组和法人治理结构的重组,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同时,有效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摆脱高负债的困扰,加快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国企重组。与行业相关性强,行业吸引力高的行业内企业商谈债转股事宜,时机成熟时,通过打包统一将这类企业的债权类不良资产收购过来实行债转股;同时,以此形成的产权为基础,通过按产业链整体盈利能力为标准的兼并与收购,并辅以资产置换等资本运作方式,使行业内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实现企业的资本经营战略,增强企业实力,打破行业壁垒,有效实现部门和行业的转移,迅速集中或联合资金,促进企业形成科学管理机制。

4、资产证券化。由于广西上市公司少、企业债券发行少、企业资产流动性差、资源配置难以优化、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抗风险能力偏低等,合资公司可选择一些经营收入比较稳定且有一定垄断性的行业,如发电、交通、机场、码头,水厂等公用事业。实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拓宽融资渠道,为广西境内重大投资项目筹措资金,促进广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篇7

1.国企资产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针对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面有出台了一些法律条规,来规范国企资产的运营,但还是跟不上实践发展需求的节奏,法律体系不完善,在保护国企资产安全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主要表现在:首先,国企资产管理法规不健全。在规范国企资产管理方面的法规大多数都以部门规章、暂行条例等形式存在,在实践操作方面缺乏严肃的权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缺乏具体的依据形成对经济业务的管理。其次,对国企资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国企资产在经营过程中是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的,对国企资产的监督一般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有资产管理机构、审计机构、验资机构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有监督理事会。但从实践情况来看,外部的监督机构几乎未能起到监督实效,会计事务所出具作假验资报告的现象经常发生,而且内部监督机构并不直接参与到经营决策中,难以发挥监督作用。最后,对造成国企资产流失的行为责任追查力度薄弱,没有对相关的部门单位和负责人进行法律制裁,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流失没能得到有效控制。

2.国有出资人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们发现国企资产的形成渠道多种多样、复杂、管理分散,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国有出资人没有明确,多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代表的政府对资产的管理和所履行的政府职能混为一谈,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经营有更多的公共管理职能和目标,这些实现起来都具有一定难度。其次,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和机构过于分散,比如企业管理人员的任免、国企资产经营状况的监督、收益的分配和国有资产的变动、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等都由不同的部门的审定,没有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的出现。再者,政府没有将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区别开来管理,管理手段太过于笼统,影响了管理效果。最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导致股东过度干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效果。

3.国企资产经营人权责不明

首先,是属于国家控股,还是属于国家授权投资机构,都没有明确的责权利;其次,国有资产经营“内部人员控制”的现象比较普遍;再者,由于政府给国企的经营目标作了过多的设置,而且还存在相互矛盾,这就使得难以对经营负责人的责任进行界定,再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这就使得在经营情况不佳时,经营人可以不承担相关责任。此外,国企资产经营的股份化、资本化和科学化水平都相对较低,经营效果不理想,国企资产经营管理目标不明确,难以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同时国企承担还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难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实现盈利目标。

二、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对策

1.构建保护国企资产的法律、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

(1)加强立法保护,用法律的形式来确保国企资产经营的安全性。保护国企资产的法律建设,首先要体现出国企资产不可侵犯的原则。国企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的财产,不允许个人或单位私自转移,占为己有。对于哪些财产是属于企业法人所有,哪些是属于国家所有,将国有资产转化为企业法人资产的合法途径都应该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其次,要体现出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原则。国企资产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所以立法上应该对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效益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制定出针对资产经营行为的考核检查方法,这样才能推动国企资产经营目标的实现,防止国企资产流失。最后,用法律形式明确的将国企资产管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我国现有体制框架下,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和国企资产的经营者都共同参与到资产的经营管理中,产权界限模糊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经营者的自主决策权,因此,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

(2)补充、完善法律层面上的监督体系。从外部体系上,要明确国企资产评估机构、验资机构和会计注册师等这些监督机构的法律责任,使他们真正发挥出监督的作用,规范国企资产管理部门领导的行为,对、导致国企资产流失的行为要严厉制止。从内部监督上,要为实施法律监督创造有利条件,让董事会、监事会在参与经营管理监督中做到职权清晰。

(3)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来加强国有资产的执法保护。对侵犯、私吞国有资产的行为,情节严重者,构成犯罪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不够成犯罪的,要追究民事和经济责任,除了要求归还侵吞的财产之外,还要对所造成损害追究赔偿责任。

2.完善出资人制度

针对目前出资人制度缺陷的问题,应该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解决:

(1)国有出资人所有权代表的政府层面。在管理职能上,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要跟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并由政府来任命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成员;在管理方法上,要区别对待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控制好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国企,实行分类管理,针对不同领域的国有资产,制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对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的国有资产要以社会目标为主,盈利目标为辅,并提高这一领域的整体福利支出;在管理职权上,要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真正分离,即实现政企分开,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政府行使所有者职能,对资产经营负有限责任,并享有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利,但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

(2)公司层面。在经营机构上,要建立健全负责经营国有资产的公司结构和体制;在经营体制上,要实现国有资产经营的股份化和资本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提高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经营权责上,要实现国有企业的独立经营,对所有者权益负责,承担起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责任。

3.明确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国有资产应该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目标,只有制定明确、科学的管理目标,才有助于实现经营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另外,理顺政企关系,把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落实到国有企业身上,调整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国有企业既要履行国家和社会责任,也要实现盈利目标,因此,就更加需要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经营管理 经济效益

国有资产是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是事业单位资源分配再利用,实现事业资源与经济创收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创新工作。事业单位利用富余资源、资产通过投入、租赁、承包及收费使用等多种经营方式获得经济收益,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由于早期开发利用不当,经营管理不善,资产经营效益低下、流失严重,甚至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往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事业单位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富余资源通过经营获取经济效益,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资产经营情况日渐复杂。

1.1资产经营复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事业单位利用部分资源、资产,通过出租、投资、承包、收费使用等多种经营形式获取经济收益,增加了单位收入,促进了事业发展。在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资产经营变得复杂。一是资产经营多元化,事业单位用于投入经营的资产主要有土地、房屋、设施、设备以及资金、技术等,资产经营涉及三业经济各个方面,经营内容繁多。二是资产经营形式多样,有投资创办实体、资产出租、企业承包、技术转让、服务创收等多种形式。三是经营主体复杂,有单位投资、部门经营、职工使用,也有外来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承包、承租、合作经营和有偿使用等。四是资产使用价格差异大,资产使用价格与市场价格差异大,同类资产经营使用的价格差异大,就出租土地而言, 有每亩数百元至数万元多种不同租赁价格。资产经营情况复杂带来了管理难度的增加。

1.2经营管理混乱。受单位性质和体制等因素影响,在事业单位中,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经营显得较为混乱。一是手续不全,资产使用随意。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占用单位事业资源,资产经营不经集体讨论和论证,资产的使用不办理任何审批手续,一些本该用于事业活动的资产被用于生产经营,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影响了单位事业发展。二是合同简单,缺乏约束力。资产经营早期,单位与经营者、使用者签订的合同条款过于简单,合同不规范,有些合同仅有部门主管签字,合同未加盖单位公章,合同内容随意增加或变动,合同缺乏严肃性,个别条款不符合法律法规或显失公平,缺乏法律约束效力,影响了合同履行。三是权责不清,职责不明。资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双方对所投资产的权属没有很好地明确,造成资产权属不清,管理职责不明,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引发矛盾纠纷,影响了资产正常经营使用。

1.3经营效益低下。资产经营过程中,资产经营不当、管理不善、投资失误等情况时有发生,资产经营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产使用价格低,经营初期,资产使用价格偏低,由于双方约定的合同期限过长,资产使用价格难以随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益。二是投资经营不当,单位投资建办企业后,由于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力,造成企业亏损,影响了资产经营效益。三是资产使用效益低,企业使用单位资产,由于经营不当,企业经营滑坡,经济效益衰退,许多企业因此既不上交利润,也不上交资产占用费,资产被无偿使用,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益。四是资产使用效率低,单位投资企业后,一些企业因经营失败关门停产,资产处于闲置状态或少部分资产被低价承包,资产的权能不能充分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资产使用效益。五是经营管理不善,单位资产随意转让、转租、转包,引发经济纠纷,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资产的经营效益。

2.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分析

事业单位资产经营管理受历史条件、本位思想、利益冲突和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影响,认识不足、管理薄弱、经营不善是造成单位资产经营管理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