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听说能力;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1 研究、探索“提高听说能力”的背景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英语教学难以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从新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战略高度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特别是面对四、六级改革以及社会的新需求,原来的应试教育已暴露出各种弊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同时由于某些学校教师对四、六级考试认识不到位,把重点放到了片面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为考而教,为考而学,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提高,造成普遍的“聋子英语”及“哑巴英语”现象。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率低,所以各方面对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极为强烈。
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如何提高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创新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2 研究英语听说能力新教学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在国际交往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的语言。因此,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针对大学英语的改革,研究提高听说能力的方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人才培养角度考虑,随着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外语教学的目的也应该越来越突出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应用能力。英语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学生应用语言的综合素质。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关心的问题。把握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提高听说能力的探索
3.1 提高听力能力 四、六级改革后,听力部分比例和题量大大提高,听力材料涉及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形式更多样化,这充分反映了提高听力能力的重要性。听力是决定英文水平的要件,它反映了一个人的英语交流能力。听的能力是在听的实践中提高的。任何理论的讲解都是辅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1)熟能生巧。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多听、勤听。(2)精听为主,泛听为辅,精泛结合。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有的材料要仔细听,注意用精听来提高准确率。(3)材料的选取要难易适度,并注意趣味性。(4)注重词汇量的扩大,尤其注意归纳一些词组、习语的用法;了解口语表达特点。(5)重视语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6)要学会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并忽略次要信息。(7)听力提高并非“听力”提高。它其实代表着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即发音、词汇、词组、习语、文化思维等诸方面能力的提高。(8)增加对英美文化的了解。(9)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同时又贴近生活的一些资料,既提高学生的听力,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3.2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能力的提高也是这次四、六级考试改革的目的。衡量英语口语水平有四大要点:(1)语音、语调是否正确,口齿是否清楚;(2)会话的流利程度;(3)表达当中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4)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清楚。
总的来说,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具体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文化导入,创造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2)学生要熟练掌握口语,就必须掌握范围广阔的、基本得当的日常用语,以服务于交流目的。(3)以主题为基础的训练法。这可使说和写的训练更为有序,目的更为明确。(4)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自己是会话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的练习中,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提问。(5)注重话题的实用性与趣味性。(6)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7)复述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将听到、看到和读到的内容经过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口头表达出来,进行口语实践。(8)教师还可凭借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像刺激,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还应从教材中挖掘和创新,通过不同方式把课内外口语训练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活动中去,从而使语言学习变成真正有意义的语言交流。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 医学生 就业指导 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而医学毕业生更是首当其冲。部分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医疗机构对员工招聘条件的要求日益苛刻,这一切均上调了医学本科生就业的难度系数。
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1 研究方法
项目团队主要通过调研、比较等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的形式,调研在校医学生和医疗工作者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程度以及用人单位的聘用标准等;比较法主要应用于不同专业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之间就业能力的对比,以及项目志愿者参与前后就业能力、就业心理状态的对比。
1.2 研究内容
(1)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看法。课题组通过对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其对近几年所招聘的医学毕业生的评价,研究当前医学毕业生就业素质及就业能力的全面性与实用性,弄清当前医学毕业生与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2)以江苏省在校医学生为调研对象,包括南京医科大学、南通大学医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四所院校的在校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当前医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认知,从而了解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水平。(3)就业形势与医学生专业态度相关性的调查研究。对当前医学生所持有的就业态度及毕业生就业形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探究其间的关联性,为各大医学院校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建议,同时为在校医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提供理论标准。(4)以“模拟就业招聘”、“就业形势主题辩论赛”、“医学生自荐书征文比赛及指导交流”活动为基础,对志愿者进行短期培训,对比志愿者参赛前后就业心理和能力的改变,探寻更为有效的医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法。
2 项目实践
(1)问卷调查。项目自2012年5月实施以来,共发放6类共计300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江苏省4所医学高校、6个医学专业,其中男生约占64%、女生约占36%。足量的样本确保了调研结果的真实性,为更深入地探索医学生就业心理奠定基础,并针对性地提供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性方法。(2)活动开展及志愿者培训。主题辩论赛、模拟面试、自荐书比赛分别在2012年9月、10月、11月依次开展,活动开展期间,课题组特地邀请学校的相关领导、老师对志愿者进行短期培训。(3)调查数据的处理。在问卷分析方面,团队采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作分析,以更为直观、准确地体现调查结果。
3 研究结果
3.1 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看法调查(总500份,实际回收435份,无效问卷42份)(表1)
3.2 医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总1000份,实际回收980份,无效问卷26份)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64.43%的学生因家庭因素或高考分数限制而非自愿学医,且经过三年的学习后仍有21.1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64.2%的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平时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调查中,58.97%的学生心态较消极,且有71.1%的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任何规划;81.3%的学生认为就业及今后的工作发展要靠自身不断努力。在就业信息获取方面,58%的被调查者主要借助网络搜集就业信息,42%的医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来源于父母亲戚或朋友介绍或其他。
在职业素养的认知程度上,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依次为78.47%、54.67%、50.99%和52.13%;在日常生活中,仅有31.29%的学生能按照各种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49.01%的学生较为注意日常职业素养教育和考核; 24.38%的学生认为会选取优秀学生代表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激励自己。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结果分析
4.1.1 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看法
从表1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良好。其中在“能否胜任工作”、“接受新知识能力”方面给予评价较高,系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毕业生工作压力较大,工作态度积极。68.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们的职业道德意识较强,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并认为在所有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最重要(91.48%),其次是职业技能(85.80%),可见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4.1.2 医学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高压低储,眼高手低。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部分用人单位的“理想职位”对人才要求较为严苛,这与毕业生们“高分低能”的现状相互矛盾,遂造成毕业生就业的迷茫和不自信,形成“高压低储,眼高手低”的现状。(2)信息获取不到位,规划意识淡薄。调查显示,58%的被调查者主要借助网络搜集就业信息,42%获取信息的途径来源于父母亲戚等关系网。另外,71.1%的受调查者表示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可见医学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与其对自身定位的缺失。(3)求职技巧缺乏。95%以上被调查者都意识到个人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仅有31.29%的同学真正按照标准素养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也就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阻碍毕业生对求职技巧的学习、运用与掌握。
4.2 建议
4.2.1 加强医学生自身就业的主观能动性
医学生对就业要树立良好的心态,要平和、理性、积极、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毕业生应当意识到缺乏主动性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主动出击,这无论是对毕业后的求职还是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4.2.2 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加强就业心理干预
从用人单位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体现在书本知识的教育上,还应充分利用医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强化医德教育和医患关系矛盾处理的指导。此外,还应重视医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通过以下几方面切实做好就业心理部分的指导,全面提高整体素质:(1)积极搭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让所有医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提高其综合能力,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2)根据医学生个体需要,不断强化人才培养体制,将就业普遍指导与个别指导、特殊指导结合起来,突出就业指导帮扶重点,不断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坚持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定期考核,着力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3)稳定就业渠道,广开门路,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对接工作。
4.2.3 全面衡量医学生素质,提高社会关注度
当前,医疗单位普遍对学历要求较高,三级医院甚至部分二级医院拒招本科生,且有上升趋势,这让许多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才能无处施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如果部分医疗机构适当降低招聘要求,接纳本科毕业生,这不仅有利于就业体系的构建和优化,对医疗单位本身的发展也是一项长远投资。此外,近年来医患关系矛盾的不断加剧,使部分毕业生对医生职业产生畏惧心理,媒体、社会及相关部门应积极重视这一现象,平衡好医患双方的利益,给各学历医学毕业生以机会。
*陈玮为本文通讯作者。
L芸翁猓航帐「叩妊4笱导葱卵盗芳苹钅?012JSSPITP1876
参考文献
[1] 周永健.论大学生的就业主动性.长沙师范学校学报,2010.4.
【关键词】解题方法;研究;举措;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2.65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91-01
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物理解题方法的研究,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符合“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它既可以表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表现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物理解题方法研究,其目的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解题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领导组织管理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物理解题方法研究,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一、创设学生体验、思考的空间
1、学生读书的空间。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先让学生看书,反复阅读教材内容,找到书中的关键知识、重要字词,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如果发现不很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查找其它资料。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看书的习惯,从而设计学生活动来实现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读书有了活动的指导思想。
2、学生活动的空间。要给学生活动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例如学生阅读摩擦力内容之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方案,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两人相互拉的、互相推的,有一个人推物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有了认知的客观基础。
3、学生思考的空间。要给学生思考、分析、比较、讨论的空间。学生通过活动有了亲身感受,纷纷议论,各抒己见,展开更加激烈的口舌之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掌握了正确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认知规律。
二、教师对习题的选择
1、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物理问题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找一些学生接触多、有亲身感受的实际问题来编写习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规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投入地去完成物理学习。
2、多层次选择习题。教师选择习题的原则,应偏重于应用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应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层次的习题选择及解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效果,既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知识,也能使学生学到解题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了认知规律,教师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3、拓展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从短期看,可能有一定成效,但从长远看,有碍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使教学陷入“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恶性循环。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拓展课本例题的教学功能,这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
例如高中物理课本(必修课)第一册第四章“功率”一节,有一个关于轮船最大速度的例题,该题是求轮船在额定功率下行驶的最大速度问题。
为了拓展知识,我将该题的条件改变,布置了一道课堂练习题:
一辆停在水平平直路面上的汽车,质量为5×103kg,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设汽车在运动中所受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若它从静止先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开出,行驶中汽车的速度达到最大所用时间为( )
A、等于16s B、大于16s C、小于16s D、无法确定
在课堂练习中,多数学生认为,汽车匀加速开出后,当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速度达到最大,因而错解为:
由F-f=ma,得F=ma+f=0.75×104N。设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由P=Fv,得v=P/F=8m/s;由v=at,得t=v/a=16s。故汽车开出后经16s速度达到最大,A为正确答案。
上述错解在于没有对汽车的运动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想当然地把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作为行驶中的最大速度。而实际上汽车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匀加速运动,各量的变化为a恒定(F-f=ma不变、v增大)P增大(P=Fv)。第二个阶段,输出功率不变,各量变化为:v增大(P=Fv、P不变、),F减小(F-f=ma、f不变),a减小。第三阶段,以最大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学生对习题的选择
教师给学生选择习题,既有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有了明确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但缺少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还要给学生创造自己应用知识的活动,那就是给学生自己选择习题解题的机会。通过选题,学生可以再现已有知识,识别知识,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通过解题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选择的习题,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便于及时调节课堂教学,做到教师的教法适应学生的学法,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选题的原则:(1)选择与教师所讲知识内容有关的习题;(2)选择与教师所讲习题相同和相近的习题;(3)可选择与以上不同的习题,但要说明所选习题与有关知识的联系及应用的规律。
四、教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的作业。教师要检查每位学生的作业,且要给予合理的评语,指出每位学生作业中的得失。
2、作业中的问题要具体化,也就是问题要对人,当面与学生沟通,确实认清问题之所在,并引起他高度的重视。
摘 要 21世纪以来中国运动心理学学术领域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就行回顾。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在研究领域中呈现新方法、新对象、新领域;在应用领域中呈现新突破、新高度、新局面;在理论领域中呈现新观念、新尝试、新创造,学术交流活动益频繁,行业标准与从业准则小断规范。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研究 现状
一、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中的研究进展
(一)运动认知
运动员在面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时,往往表现出反应敏捷,头脑聪慧的特征。这种聪
慧,主要表现在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上。梁承谋(1996,2006)认为,运动员的思维发展及养成必定有一种独特的、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运动思维形式。面对运动任务时,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与一般思维有三个明显的不一致:第一,在运动中,出现连续问题,这些问题连续性强、偶然性大,且没有间歇。第二,在运动中,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非常短暂的瞬间进行,机会稍纵即逝。第三,大多数问题都解决,需手、脚、身体与脑并用,不容分离。
(二)心理训练
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去的丰硕成果。姒刚彦(2006)系统总结并详细阐述了传统心理训练范式在运动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传统的心理训练范式,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与界定理想竞技表现时,强调的是最优化原则,尝试做的便是对这种状态的追求,认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运动员才会出现理想竞技表现,或者运动员的理想竞技表现本身就是这些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
(三)心理生理
近年来研究者将脑电图的应用研究与运动操作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结合,从而来评价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不同水平运动员的不同区间值和最佳值。其他还有关于对脑像图、心理状态的生理生化评定、心理神经免疫等为竞技体育领域提供了不同的方法。
二、运动心理学在学校体育中的研究进展
(一)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
自我、成就目标动机和归因训练成为近年来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和行为动力调节研究的热点课题。宋允清等运用教学实践法,通过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两类干预手段,建立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方法体系,在体育专业学生田径挺身式教学课中实施,既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又显著提高了他们的技术动作规范、达标成绩、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
(二)体育教学的心理建设功能
彭健民、黎杰(2004)研究表明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丈与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德性修养,养成良好的品德;净化学生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公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紧张的作用。
三、运动心理学在社会体育中的研究进展
(一)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
近年来,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的研究仍在继续探讨焦虑、抑郁、应激和积极心境与身体锻炼的关系。
(二)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
Kristine(2001)研究调查发现步行锻炼可以防止认知功能的下降,而且锻炼量与认知功能的下降呈负相关。Van Gelder(2004) 发现中低强度的锻炼更有利于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该调查还发现,锻炼时间和强度的降低会加剧认知功能的衰退。
四、小结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在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关于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一)自我、成就目标动机、归因训练、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认知特点和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运动心理学在学校体育中起重要作用,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自尊、气质、个性、智力等。
(二)大众健身的心理效益似乎更多地体现在情绪调节方面。研究表明,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长期身体锻炼还有与人的健康幸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1] 梁承谋.普通心理学原理[M].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2] 梁承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编).认知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
[3] 姒刚彦.运动员心理训练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
[4] 彭健民,黎杰.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1):46-48.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重症监护病人;心血管意外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病人大多以严重创伤、大手术、各种原因所致循环功能失代偿、可能并发呼吸衰竭、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麻醉意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及器官移植者等。这类病人由于原发疾病较重,生病体征不稳定,特别是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受损,在监护和治疗过程中可见突发心血管意外而致病情复杂化或死亡。给重症监护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是重症监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重症监护病区的严密重视。但据调查,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几率仍很高。为了能进一步降低此类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几率,我院重症监护病房针对此类医疗事件采取了预见性护理,实践证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间收住的200例重症监护病人,分为实验组100人和对照组100人,实验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7岁-68岁,平均年龄(42±7.8)岁,严重创伤58例,大手术后31例,心脏骤停复苏后10例,麻醉意外1例,既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史;对照组:男54例,女46例,年龄35岁-69岁,平均年龄(41±8.0)岁,严重创伤56例,大手术后32例,心脏骤停复苏后11例,麻醉意外1例,既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史。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病因及相关既往病史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我们针对对照组病人给予普通常规护理:监测心率、心电及呼吸;并每小时记录呼吸频率、血压各一次;每2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一次;严格记录出入量;每8小时测尿比重、尿常规及酮体一次,检查粪便潜血一次;每日精确测量体重一次,并精确记录热卡入量一次。而对于实验组病人我们除了给予他们如上普通常规护理,还给予他们一些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关的预见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1氧疗护理要预防循环功能的衰竭,基本的要素就是心功能的维持,心肌的氧需要量较大,对缺氧的耐受差,当血氧浓度低于35%,心肌就会有缺氧倾向,如果不早期处理,就会继而引起心排出量下降,血压下降,冠状动脉灌注进一步减少,心肌缺氧更严重,所以出现恶性循环,最后致循环衰竭。所以,我们针对重症监护病人预防心血管意外的预防措施所采取的预见性护理将血氧浓度界定在35%,当低于35%时,即可通过增加氧流量或浓度改善病人摄氧,以预防心血管意外。
1.2.1.2排便护理重症监护病人由于卧床、排斥床上排便、进食少、肠蠕动差,肠道内容物和积气不能顺畅下行,可致肠梗阻和便秘,引起病人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循环损伤;另一方面胀气可致膈肌上抬,影响呼吸和循环,亦可致循环损伤。所以我们将排便护理列入此类病人预见性护理措施行列。
1.2.1.3胸部疼痛护理如有循环损伤,就会影响到心排血量和冠状动脉的血供,心肌一旦缺氧,即可表现出心前区的不适感,针刺感,严重者可有胸部明显疼痛,所以,在发展为明显疼痛之前的心前区不适感可以提前给出循环可能受损的信号,我们即可结合其他指标作出判断后给予相应救护措施。
1.2.1.4情绪护理重症监护病人清醒后很多对监护室环境和自己病情产生恐慌,情绪不稳,病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显著增高,血压升高,可致心血管意外发生。所以医护人员在病人清醒之后就应适当给其情绪方面的安抚,降低病人的应激。
1.2.1.5心电图警示性波形的监视在重症监护病人心电监护过程中,如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5次/min)、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R-on-T现象、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等常提示患者很快可能会发生心室纤颤,需立即准备好除颤仪,通知医生,首选利多卡因50-100mg稀释,静脉注射。
1.3统计学方法在保证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记录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统计数据实验组(100例),并发心血管意外10例(病发率10.0%),抢救成功9例(成功率90.0%);对照组(100例),并发心血管意外者41例(病发率41.0%),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70.7%)。两组对比,病发率:χ2=3.81,P
2.2结果分析预见性护理是现代护理发展的新观念,是针对患者的危险因素采取的针对性预防措施[2]。本研究可见,通过预见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明显的降低了重症监护病人并发心血管意外的几率,并增加了其并发病例的抢救成功率,所以是我们应该推广的较好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师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始终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快慢。在当前形势下,医学心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是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炜、张红梅、陈佐明: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要求对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1]。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开展医学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总结近几年医学心理学改革要明确其自身地位和作用,构建并合理调整学生的咨询技能课程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课程教学
一直以来,国家对高校发展高度重视,大学规模逐步扩大,部分高等医学专科学校被合并入综合性大学。随着医学模式的变迁和改革,临床医学对心理学的要求已经跨越理论的需求、观念的更新阶段,更多的要求解决实际问题[2]。我校已经将医学心理学作为选修课程纳入授课计划,主要针对临床、口腔等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但作为选修课纳入医学生的教学大纲实际上是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医学院将如何正确的开展心理学课程?怎样的改革才能紧跟社会“潮流”?
1明确心理学教学的作用,适度增加教学时数
在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是深化开展立德树人,高校改革、学科发展的重点分支。长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比较而言,对生命、患者、患者家属的人道主义的培养空间较小,社会道德、医患关系等因素重视程度低。以致少数医生渐离对生命的重视,医患关系紧张,各种矛盾频发。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加大课程的覆盖面积,是引导医生关爱生命和患者的必修课程,也是向伦理、社会、法制的新医学模式变更的必要。医学在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基础医学、心理医学、人际沟通等价值观都融汇于教学当中。医学心理学可以辅助在校学生改变思维逻辑、情绪控制和沟通方式,让医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重视医患关系、缓解各方纠纷、和谐医疗环境。之所以,长期以来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已被执业医师考试定位必考科目,是因为在综合新大学医学院的教育和社会对医生能力的需求医学心理学地位非凡。
2改革教学方式,构建形式多样的心理学实验课程体系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但与医学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在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比例较少。因此,医学院校的临床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实践相融合,才能让医学生更深层次的体会理论学习、增强其动手操控热情和能力。心理治疗与咨询所接触病人属于非一般人群,治疗手段异于临床的基础医疗方式,多数案例只能一对一治疗,案例可用于课堂但不可实验观察教学,心理学实验能把各种案例直观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提升医学生对心理学实际应用感触和理解,提高学生科研和创新的意识。心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多数人把它当成一门文科来学习,这和心理学教学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验研究有一定的关系[4]。心理测量、咨询、诊断各个方向的理论和实践,在当下的各种文献中也少有提及。这些实用性、灵活性很强的技能如果学生都可以掌握,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研究的热情和对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认知,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你、我、他,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和他人服务。教学方式的改革,采用展示、讲授、交流、实景剧、转换角色等多种学习方法,应用当前先进“个性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经典案例进行组合。另一方面以合理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改进教学。医学的实践技能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依靠、同仇敌忾的。科研课题的辅佐,老师能够及时掌握专业的研究动态,把科研中各种成果和专利应用于教学研究,为理论与实践增添不同的“色彩”。大力提倡在校师生积极申请学校“各种课题基金”,老师申报的项目可带领部分学生进行研究,学生申请主持的课题要求选定教师在各方面进行学术指导。在一起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当中以学促教,学教相辅。既为科研学术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又可以多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添学生咨询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医学心理学的应用也就是利用心理评估与各种治疗手段的过程中,既学习书中理论也需熟悉对应的操作技能,即心理咨询、各种检测的使用。临床医学通用的心理测验包括应激及相关问题、人格、智力、心理与行为问题四类,其中自陈式量表可以指导来访者自行填写,而他评式量表需经过严格培训方可实施操作。在心理咨询中,学生要收集来访者的资料,学会初诊接待,然后掌握相关具体的咨询方法。学习如何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制定个体或团体咨询方案,并结合具体问题采用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最终评估咨询效果。各种咨询技巧,各种有效的方法主要要求训练者熟悉掌握训练放松和放松想象法;认知方面的疗法要求训练者适度把控相应的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明确突发事件、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适的情绪和行为,领悟该理论,及时修通和再教育。
在今后的医学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中,提高医学心理学在大学课程的覆盖面,并侧重引导其独立进行实践、咨询的能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和针对性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的上升,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正符培养创新性医学人才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将更具有“个性化”的思维和职业潜能,更能适应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栾树鑫李敬阳.“医学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8-8.
[2]李朝晖.当代心理学危机———从理论心理学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6):221-222.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临床心理主要包括临床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以及相关的评估知识,对临床工作有辅助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执业医师所要求的临床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即内、外、妇、儿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因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当注重其实践操作,即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因此,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医学心理学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学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注重实践资料的收集,尤其是与课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工具,及时了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条件允许时也可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2.调整授课内容
《医学心理学》虽然专为医学学生开设,但它是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内容在大多学生看来普遍表现为抽象难懂,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简单则不易让学生有知识的丰收感,过难又容易让学生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因此课程设置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在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模拟实际场景,在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心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再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如列举生动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情境式教学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课程导入时可以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接下来的课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7.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心理学,因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像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扩大信息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习兴趣
尽管医学心理学知识抽象难懂,但其中涉及较多与人体身心相关的一些问题,加之学生往往对心理学知识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