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特点;人才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66-02
我国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刚刚起步,但《药品管理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而现行的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存在着诸多不足,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WTO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促进我国中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将为我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更高的保险系数。
1 医药市场特点
(1)专业性:就像我们医学院的口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样,医药对于现今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非常熟悉专业知识的营销人员,对于药品的适应症、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药代动力学、半衰期、体内分布、用法用量等专业因素认真地掌握。它不像一般消费品营销,任何人只要掌握一定的营销知识、营销技能便可开展,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士,这是由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命价值所要求的。
(2)复杂性:医药市场营销的需求对象包含以下几方面:处方医生、药店店员和一般消费者,由于受到产品类别的不同、处方医生的处方习惯不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的差异和患者病情的差异,医药市场营销的设计思路各不相同;另外,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上市,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性,营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再者,随着社会化营销的不断发展,医药市场营销也不断推出新的营销模式和新的思路。因此,医药市场营销的设计与实施变得越来越复杂。
(3)特殊性:医药市场营销的特殊性表现在:患者的消费需求大多是通过处方医生开出的处方实现的,处方医生是消费的载体,患者的医药消费是通过处方医生实现的,是一种被动消费,这与一般的主动消费是完全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医药消费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无论在消费意识、消费数量方面,还是在消费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变。全国现阶段医药消费总量为8000亿,比30年前增加了几十倍。过去人们在接受处方的时候不论是何种产品、哪个厂家的只要治疗某种疾病便按方购买,现在的消费意识已有明显改变,人们不仅要看什么产地、什么生产商、什么价格、什么包装、有效期等消费细节,还要注意产品的品牌价值度如何。这是医药市场消费需求进步的重要表现,因此医药市场营销要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分了解熟悉人们对需求的理性态度,不断改变盲目依赖处方的习惯,促进医药市场需求的进步,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差异性:医药市场营销的差异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消费者的年龄、文化与消费层次、城乡区域的消费差别、产品的附加值高低与品牌价值度、营销模式的设计等。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下降,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医药市场消费的结构主要以老年患者为主。文化层次、消费层次高的消费者更加注重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产品需求,城市与农村的消费需求差别很大,营销的设计与组织需要严加区别,高附加值、高品牌度的产品需求大,产品周期长,消费者忠诚度高,市场营销的延伸度长,医药市场营销由过去单纯事件营销慢慢过渡到关系营销、网络营销,并逐渐向绿色营销方向发展。
(5)综合性:医药市场营销研究的对象是药品,因为药品的特殊性,导致进行医药市场营销时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除了常规的营销管理知识外,还包括患者心理学知识、药品法规知识、常规的药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即在一般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很多医学、药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现状分析
2.1 我国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状况
我国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目前为止,全国对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状况还不容乐观,设置知识产权学院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暨南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等五所高校,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系。其中,除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成立时间较长(分别成立于1993年10月和1994年秋天)之外,其他院校的知识产权学院(系)都还是近两年成立的新生事物,短期内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我国目前高校中每年培养的知识产权法学专业的人才还不足千人,已经毕业的受过正规教育的知识产权人才总共只有2000人左右,上过知识产权选修课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5%。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
2.2 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认识不足。②知识产权课程还没有完全走进中医院校。③中医药企业对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态度不积极。④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类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合力。⑤缺乏必要的教材和合理的课程结构。⑥不注重对学生技术背景的要求。
3 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3.1 增强产权国地位
总体来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及利用上,不占优势,而要增强我们的地位,至少使我们避免处于劣势的地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力争在国际上降低现有专利、商标、版权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二是力争把中国占优势而国际上还不保护(或者多数国家尚不保护)的有关客体纳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以及提高中国占优势的某些客体的保护水平。从《伯尔尼公约》的修订过程和TRIPS协议的形成历史看,走第一条路几乎不可能。
就第二条路来说,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商业秘密等保护,促进了发明创造;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计算机软件、文学作品(包含文字作品及视听作品等)的版权保护,促进了工业与文化领域的智力创作。但在保护今天的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忽视了对它们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的表达成果,正是这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加强“地方传统医药”的保护
“地方传统医药”的保护,虽然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就提出,却是在1998年印度学者发现了某些发达国家的医药、化工公司把印度的传统药品拿去,几乎未加改进就申请了专利这一事实后,在发展中国家引起了更大的关注。
[关键词]新环境;医药市场;市场营销;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0.164
1前言
目前医药市场营销面临的竞争来自于多方面的信息交流,一是经济方面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日益蚕食我国的医药市场领域,二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医药市场中的中、西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的种类层出不穷,三是天然药物的热潮。这些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医药营销人员不能只是具有医药市场和营销的理论知识,更要有把握宏观趋势的能力。
2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的介绍
医药营销是在对营销行业细分基础之上,依托市场营销专业设立的专业培养方向。市场营销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之一,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学历要求在专科以上,不过目前少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有此课程;学生具有较高的伦理道德基础、以摒弃目前存在的医药市场中用贿赂的方式换取良好的业绩的现象。学生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创新以及积极进取精神。掌握有关于医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软件,实践能力和营销业务的技能较强,在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或者能够进入较好的公司从基层做起,努力工作后能够担任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位。
3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缺陷
3.1实践教学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理论性偏弱,但是在学校的专业课设计中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轨,现在一般学校都与外校的企业建立了联系,但是学生大多是在实践周对企业走马观花地参观一遍,并不能真正地融入企业的文化以及体会企业营销策略的运用。
3.2课程涉及面广,实质内容偏少
在课程设计上,现在的大学一般都会开设两个方向的课程。一是市场营销方向的课程例如《管理学》《经济学》《经济法》《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二是医药方向的课程例如:《疾病概论》《药理学》课程的涉及面是较广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授两个专业的老师是分开的,因而教授的理论知识的交叉点就会减少,这在实际工作中是很不利的。因为不能把两个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一般大学的课程理论都是浅层次的,如果学生不通过自己多读书并且做深刻的理解的话实际工作中会发现与理论有很大的偏差。“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医药市场营销的人才”。
3.3培养模式存在缺陷
学校的课程所培养出来的知识合格的学生,而不是优秀的医药市场营销的人才,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现在的培养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学校的培养注重的是招生人数的多少,学生是否能够顺利毕业,但是对学生的就业关注较少,这是目前大学所存在的通病,因此在课程的设计上重理论的教学,轻实践的运用,不能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其次大学的课程设计不能满足“因材施教”,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例如90后、00后的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明确,他们需要的是对自己进入社会有用的知识体系,过于呆板的教育模式知识打压他们学习进取的积极性。
4对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的建议
4.1丰富课程体系,重视实际内容的教学
对于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类的课程(一般学校都会重视这类课程)、学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医学类课程和市场营销的课程)、实践类的教学(包括软件的应用spss的操作、高级Excel、办公软件等)其中对于学科类课程应该重视两门专业的交叉部分,要融会贯通。正如彼得·杜拉克对知识的创新的独特见解“知识的创新几乎很少是基于一个因素而是多种不同知识的聚合”。[2]
4.2丰富选修课的种类
除了以上的课程体系,学校的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要结合医药市场营销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专业的一些选修课,还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选修课程增加一些实践培训的课程、一些互动活动、增加一些趣味性游戏、投资理论等提高学生的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学校应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实习周的时候对企业走马观花的参观,应该建立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课程,聘请一些企业的营销人员为学生讲授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合作的企业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些岗位,让学生整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于不同;并且让企业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采取以上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关注学生的就业,最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中工作都是“以能力作为本位,然后强化他们的技能的训练”。
4.4改善教学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积极招贤纳士,通过培养与引进两种方式相结合,建立双师队伍结构。双师队伍指的是校内的教职人员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程师。通过采取校内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职理论,进而建成由专人骨干老师和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组成教学水平高,为专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保证。
5结论
虽然目前存在的课程体系与企业的需求不协调,医药市场营销的学生能力不足的现象较多等问题,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在教育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就业放在首位,能够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的医药市场营销的人才,满足医药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官翠玲.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研究[J].中医教育ECM,2008(12).
[2]彼得·杜拉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1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40.
[3]张睿智.医药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J].商届论坛,2012(7).
[4]杨家林.构建全新医药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职校论坛,2009(9).
[5]王启凤.讨论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2(4).
一、中国医药终端形态
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现象。无论是医药市场的经济理论家还是实践者,纷纷对中国医药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走势献言,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目前大多数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为: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第三终端。第一终端主要是指二级以上的医院;第二终端泛指城市药店;第三终端泛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其范围包括: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所、私人诊所、厂矿企业门诊部等。
当然也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第三终端的概念不清晰,提出所谓终端:是指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药店、诊所等单位。国家将其分为医院和药店两大系统,医院系统归卫生部管理,药店系统归SFDA管理。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的国情,中国13亿人口有着9亿农民,在农村的城市化远没有达标的时代,将农村的医药市场单独出来组成一个终端范畴是完全有必要的,至于将一些厂矿企业医院、一级医院、卫生所、民营诊所也列入第三终端范畴是由于这些领域涉入者少、受关注少、营销资源配备少等因素导致其可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医药企业或者商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第三终端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战术,可以进入该领域也可以不进入该领域!但第三终端是客观存在的!
现在有不少制药企业、医药批发商业关注第三终端,同时真真切切的在第三终端中耕耘收获。2005年蜀中药业集团的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了30%,其整体销售额中有30%以上是在农村医药市场实现的,也就是第三终端的范畴。2005年蜀中阿莫西林胶囊的销售数量达40亿粒,占该品种全国市场的3成以上,氨咖黄敏胶囊、板蓝根颗粒、多酶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和氯芬黄敏片的销量也居全国第一,各品种在农村市场的销售额均占全国总市场的80%以上。蜀中药业现已成为中国知名的普药企业之一。
无论大家如何讨论第三终端,它确实存在,它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它是中国特色的医药细分市场,它确实可以给予辛辛苦苦的耕耘者真诚的回报。谁能为中国第三终端的主要部分农村医药市场提供价廉质优的药品、提供百姓放心、提供百姓用得起的药品,他就是民族的英雄!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接下来谁又能够解决农民的健康用药问题?谁是第二个蜀中药业呢?
笔者在研究中国医药市场各种终端形态时,发现诊所一直是被人忽视的部分,或者将其归纳在第三终端范畴中!然而,从各种数据、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特点发现,诊所,作为未来重要医药市场组成部分,将成为医院、药店、农村市场之外的又一个规范的中国医药终端市场!它是中国医药市场的蓝海——第四终端在期待中觉醒、在艰难中前进!本文将就诊所这一终端形态予以刨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参考讨论。
二、目前国内诊所概况
提到诊所,不管是医药业内还是业外,人们始终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的!也许是中国目前的“黑诊所”也就是无证诊所太多的缘故,据权威机关报道,2004年中国清理整顿私人诊所的数量达到约2.5万个之多!
无证诊所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清查和打击无证诊所,但收效甚微。无证诊所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医药市场近20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国医药产品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为13.5%,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约4700亿元人民币,我国的医药市场已经颇具规模。
虽然我国的医药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的过程当中,但当前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卫生事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我国亿万人口离“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还有差距,这些都导致我国正常渠道的医药供给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用于投入医疗的比例高达15%左右,我国的GDP总值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也只有不到5%,而我国人口总数又是美国的4倍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消息,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四,居第188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2%,卫生投入却仅占世界卫生总投入的2%。诊所正是这种中国特色的国情下的产物,而无证诊所正是在正常诊所的数量、质量等还不具备完全弥补国家卫生机构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必然的过渡产物。
尽管由于诊所业的种种不规范性的存在,但诊所作为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种,是重要的一种,是关系国家卫生体系健全的关键部分。
1、规模
从中国权威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民营诊所保持着13万家的规模,约占中国卫生机构总数量的50%!这还不包括一些公立的诊所。从数量上看,诊所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卫生机构组成部分,弥补了国家由于财力问题对医疗投资的不足。而我们熟知的第二终端即各种药店的门店也就20多万家。因此,从规模上看,诊所,这一被人忽视的医疗业态足够形成一种终端形态。
2、赢利状况
以深圳市的医疗格局为例,深圳约七成民营医疗机构包括诊所,经营持平、亏损或者面临倒闭。据深圳市卫生局统计,2005年该市共有民营医疗机构956家(医院52家,诊所门诊部575家,医务室329家),占该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6.9%。而目前,深圳市尚有18家民营医院、572家诊所门诊部已获批准正在筹建中,新增诊所、门诊部及医院80%以上位于当前医疗资源较缺乏和劳务工集聚的宝安、龙岗两区。深圳市的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在全国是最大的,但该市已开业的社会医疗机构中,30%盈利,30%持平,30%亏损,10%面临倒闭。民营医院的病床平均使用率仅47.25%,甚至有些仅为5.2%。
诊所的赢利普遍不高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要创办民营医疗机构首先要取得卫生部门的执业许可证,然后按照设立公司的手续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所以税务部门也就按照服务业的标准对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征税。根据调查,公立医院的政府财政补贴大概要占到总收入的8%-10%,且没有税负。而民营医疗机构在承担8%左右的税收负担的情况下并不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因此,民营医疗机构的成本至少要比公立医院高15%。同时,民营医疗机构的收费一般要比公立医院少5-10%,总体来看,民营医疗机构要比公立医院的毛利低20%左右。此外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入选国家医保合作单位,尤其是诊所。
另外,诊所赢利水平较低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老百姓的态度有关。由于诊所没有大牌专家,同时黑诊所的事件层出不穷,导致诊所等民营医疗机构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较低。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民营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较大,但其诊疗人次却仅有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3%。
3、诊所人员素质
调查报告显示诊所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诊所的聘用人员中,有50%的人员来自乡镇卫生院、企业医务室、一级医院等,相当部分的诊所医师或护士没有达到卫生部医师及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同时国家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现有的公立医疗机构,截止2005年底,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3.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55.6万人),注册护士135万人。由于现有的这些专业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较少到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诊所中工作,而培训资源又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诊所的卫生从业人员,导致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远低于公立医院。这与国外的诊所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的医院有公私立之分。公立医院包括各级政府和公立大学办的医院,由政府拨款,占美国医院总数的约30%;私立医院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之分,分别占医院总数的约55%和约15%。非营利性医院一般由私立大学、宗教团体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经营;营利性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具有支付能力的患者。美国大多数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承担门诊治疗。他们一方面在医院从事工作,另外一方面则经营自己的诊所。因此,美国的诊所业极为发达,他们的从业人员素质极高,老百姓也赋予了较高的信赖度。
4、诊所经营特点
中国的诊所在经营上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中国还没有进行医药分家,一个诊所就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或者一个卫生院,但其又具备药店的属性,诊所的赢利主要通过药品的买卖,同时收取象征性的治疗费。因此,中国的民营诊所有13万家,就相当于有13万个药店门店,而这些门店是具备开处方的门店!但目前中国的诊所绝大多数还是孤军奋战,艰难经营,有些诊所通过与退休的名老医生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他们吸引患者,同时通过患者购买药品或者接受简单治疗获取利润。如果能够在这些诊所中进行规范管理,组成一定规模的连锁业态,将是未来中国医药市场的一匹黑马!当然前提是中国的医药分家还没有实施。
三、诊所业态发展的展望
1、诊所的定位
诊所应该视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老百姓提供快速、安全、有效、便宜的初级健康医疗服务。
2、强化政府对诊所的管理
健全诊所的准入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任何机构或个人满足市场准入条件,就应该允许其进入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建立政府服务机制,将诊所视为关系民生的重要医疗机构,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诊所的正常发展,提供优良的政府服务系统;
健全诊所监督机制,严格监督管理诊所的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诊所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健全诊所医疗人员的再教育机制,提高诊所医疗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鼓励离退休老医生发挥余热,参与到诊所的医疗工作,为诊所的医疗人员提供业务指导的同时为民众再服务,鼓励新毕业医疗人员参与到诊所的工作,在诊所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拓展投资渠道有序发展诊所业态
国家应加快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服务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促进各种民营社会医疗机构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投入,又充分运用了民间资本。
诊所的投资小,需要的设备和人员少,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也不高,国家应该考虑建立国有诊所系统,提供健康咨询和治疗小病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新型形成和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诊所行业。
4、加强民众教育
诊所本身加强品牌建设,锻炼内功,提供自身的素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政府共同倡导“大病近医院、小病进社区进诊所”,为诊所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加强诊所在老百姓中的专业地位,为医疗资源合理的利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5、制药企业参与诊所建设
公立医疗机构能够执掌中国医药市场的牛耳,与制药企业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如果制药企业能够将一部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诊所市场,一方面诊所能够得到更快发展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希望之火
2005年各个地方都在采取多种办医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事业,并逐步放开社会医疗机构数量。深圳市规划民营医疗机构要在短时间增至1600家,到2010年社会医疗机构门诊量的市场占有率达30%,住院量达15%。
2007年,福来在医药营销界提出“决胜医药企业命运的三大战役:过亿战、扩张战和资本战”。“过亿战”指的就是单品年销量过亿。时至今日,已经有一大批企业成功实现了单品过亿,当然,与此同时非常残酷的是,有相当多的企业惨遭淘汰,行业得到进一步集中,市场中企业的规模得到整体提高。也就是说,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企业们必然迎来一个更高一级的起跑线,竞争的门槛显著提高,这就是年销售额10亿元。
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巍说,目前企业与市场竞争的主要共性表现在:入围门槛不断提高,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更新调整步伐较快,大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科研成效日益显著;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品牌效应日趋明显;国际化步伐加快,外贸出口能力增强;企业并购频繁,产业整合不断推进;提升带动作用显著。百强企业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进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日趋突出。
说到底,这就是我在《老大――中国企业的历史机遇》一书中说的“优势富集,强者愈强”的规律与现象,这个规律与现象在医药产业界越来越突出。
单品销售额过亿的企业,也许你眼下衣食无忧,但是,危机正在向你逼迫。因为市场竞争不进则退,如果你还是陶醉在过去的成绩中,过不了多久,在大批过十亿过几十亿的对手面前,你就如前十年单品没有过亿元一样,沦落为劣势企业,必将被市场边缘化,甚至破产或者被别人兼并。请忘记过去的成功吧,加快脚步,跑步加入10亿俱乐部!
市场高度分散,企业太小,集中提升的空间巨大
市场由分散走向集中,是经济发展的规律。目前中国医药产业大而不强,中国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医药企业,尚无一家进入世界制药50强。有人可能拿原创专利药说事,可是即便是仿制药市场,中国企业距离TEVA、山德士等仿制药巨头也有巨大差距。请看国内外行业对比。
首先是产业高度分散。据全球制药新闻机构《Scrip》刚刚公布的2011年全球100强制药企业排行榜数据显示,位居百强排行榜前列的药企占据着整个行业收入的高密度区,其中有18个企业销售额共为4600亿美元,相当于百强药企销售总额的71%。而我国销售收入排名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47.3%。
再就是企业规模太小。中国5000多家医药企业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到400亿美元。而全世界的医药销售额是6480多亿美元,辉瑞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就超过了中国所有医药企业的销售总额。所以,中国医药市场集中度太低,也正因为如此,集中提升的空间非常巨大。
中国市场不仅巨大,而且处在不断升级当中,为企业提供更多发展壮大的机会
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升级的增量市场,在升级增量的市场中,中国医药企业有更多的发展壮大的机会。
中国2012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在1960~2006年的46年间,消费者医疗健康的支出增长了整整77倍,而美国同期的GDP仅增长了25倍。中国正在复制美国医药黄金时代。
我国现在与美国当年的经济状况相仿:人均GDP破5000美元的消费升级;人口红利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民医保、“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实施。”,带来的增量是巨大的。其中城镇居民新增医保2.4亿人,以人均40元计,则带来近100亿元的增量;而“新农合”约有7.2亿人,以人均50元(政府40元+个人工10元)计,这方面的增量在360亿左右;进城务工人员的大病医疗保险,这方面约有0.7亿人,按企业人均缴费200元计,将带来140亿的增量。整体合计新医改所带来的至少在600亿左右,这简直就是一座金矿。
国际知名医药健康咨询公司IMS Health Inc的数据称,2011年全球药品市场将增长5-7%,总规模达到8800亿美元,其中中国有望实现25-27%的增长,达到500亿美元,成为继日本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
随着新医改的有序推进和老年化社会的逐步形成,未来十年,我国医药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1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
与医药市场的提速相比,你企业的经营规模与经营收入同步提高了没有?你是否无愧于这个时代?
外资企业觑觎并大举进入中国医药市场,本土企业应有更多积极的作为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为外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者所瞩目觑觎,外资企业以强大的创新药、品牌力和强大的实力大举进攻分食市场,而外国投资者以并购为主要方式,争取市场主导权,迅速进入中国医药市场。
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挨打?显然是选择前者更为有利。中国企业不能总停留在对创新科技、资金实力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怨天尤人上,行动比什么都重要。首先从自身的优势与差异点上做起!
关键词 医药类院校;就业需求;市场营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14-02
“十七大”医改方案推出后,全面医保成为是国内卫生医疗系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随着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药品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比起其他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率高是医药院校的普遍现象,但是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般销售,而且“就业易,发展难”。企业需要的能从事市场策划、市场管理以及具有市场洞察力和快速市场反应能力的中高端营销人才还是十分稀缺的[1]。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剪刀差”,就业质量是目前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最主要的矛盾[2]。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医药市场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与医药院校不断调整的培养目标是吻合的。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市场营销及相关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专业涉及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熟悉医药卫生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营销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市场营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医药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市场营销专业内在的学科发展特性,要求对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做进一步思考。
笔者分别对潍坊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三所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进行访谈,结果发现从就业需求角度来看,影响教学质量最突出的因素为师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
1 教师授课要实现与企业营销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医药类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不但需要完整前沿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了解医药市场现状,对市场现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
目前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师资主要是来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企业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对教学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市场实践经验的双素质人才在教学中一般以外聘的形式出现,但其本职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只能是杯水车薪。究其原因,这类人才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市场工作所给予的高薪、职业生涯前景和工作环境是医药类本科院校难以比拟的;另有一小部分师资由市场营销人员转型而来,但往往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现状及运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把握也不再精准。
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学科交叉性强,应用性强,师资要求必然高。目前专业教师最欠缺的,是理论指导实践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师如果同时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素质,座谈中所反映的课程设计滞后、课堂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都可以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课堂设计环节得到相应解决。
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三项具体措施。1)学校用专业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式学习等方式联合企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是解决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师资问题至关重要的途径。一方面,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直接深入市场,参与产品市场运作,了解消费者特征,掌握医药市场实际状况,专业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与丰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师资,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医药企业和学校甚至可以在营销活动设计和科研创新中实现共赢。2)改革学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职称晋升制度、福利待遇等,吸引既有丰富实践背景又有深厚理论积淀的营销人才向高校流动。3)学校与培训公司联合,实现师资共享。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教学媒介,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某一专题的讲解视频、各种媒体教学包等。
2 营销实践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和训练。合格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必须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医药市场营销的实际操作流程,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3]。在访谈过程中发现,三所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这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营销实践教育工作,可以从课堂实践设计、课余实践调查、模拟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4个方面入手。
2.1 课堂实践设计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建议尽量设计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市场实际,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案例教学中,要紧扣市场实际,对所用案例谨慎甄选。小案例可以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层次的认识;大案例可以给学生以启发,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专题研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行业现状,科学遴选和设计选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掌握和获取知识,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 课余实践调查
市场调查是整个市场营销活动的起点,是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科学化的前提。调查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建议教师课余准备调查专题,带领学生深入市场开展调查并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使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更加牢固。同时,调查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医药企业了解消费者特性和偏好,指导市场营销活动。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调查能力,加深学生学科思考的有效方式。
2.3 模拟实验室
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的建立和使用有利于学生体会和理解营销活动的整个流程,把握和体会营销过程中的各环节。实验软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能较好地弥补案例教学中动态决策能力培养的不足。利用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等教学软件,模拟医药市场情境,提升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现实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复杂问题的素质,减少学生在工作中的适应期。建议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开展模拟实验室中角色模拟的实战演练。实验前阶段可以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实验过程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其专业素质。实验演练还可以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不单是市场部、企划部、综合办公室、接待室等各个部门的角色模拟,模拟药房、药品陈列室等形式的模拟教学也是实验室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2.4 实习基地
就医药类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实习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医药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普遍要求马上适应工作及有相关工作经验。医药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实践性很强,实习基地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支撑点,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4]。实习进行的是真实市场环境中的综合性教育与训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作用是教师教学和模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在访谈中也发现,三所医药类院校都非常重视市场营销学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模式在各个高校也得到普遍接受。但实际运作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由于商业秘密问题的存在,比较多的学生反映在医药企业对核心事务无法接触。在这个问题上,建议学校在实习期间选择固定的实习基地,与医药企业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或者联系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学生与医药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义务、权益、责任,使学生真正深入市场营销工作中。依托学校专业,开办特色企业也是拓宽加深学生实习渠道的方式,如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厂。
3 有效科学的考核机制才能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目前,面对医药市场发展和学生就业现状,三所医药类院校的大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践成绩的计分部分,但仍以期末闭卷理论知识考核为主,实践成绩所占比例不高,基本都在30%以下,以20%居多。这种成绩计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轻视,影响了教学效果。学校应改革创新本专业考核方式,在强调主干课程理论知识重要性的前提下,提高实践教学成绩比重。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选择考核方式,如果学科特性允许,实践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甚至可以直接以本次实践活动的成绩作为某一课程的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文卫.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创新设计探索[J].教育科学,2010(11):129-131.
[2]杨培源.基于就业质量提升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经营管理,2011(9):47-49.
因此,在营销模式的变化及产品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或在货币紧缩、通涨的现实状态下,产品价格体系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才能确保其能够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竞争。通过进行价格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稳定销售渠道,确保厂家、各经销商、分销商及终端客户在经营该产品时仍能继续获取合理的利润,又不失其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通过品牌建设,才能使产品发展成为长盛不衰的品牌产品。
一、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对药企的不利影响:
国内医药行业经历了多年混战期,地标转国标、GMP/GSP认证改造、医疗体制改革、基药申报等,现有的药品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而“一药百家产”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流通及零售行业,也得于蓬勃发展,并快速趋向于区域整合和区域垄断。生产行业的整合却来得相对缓慢。在渠道和终端逐步单一的状态下,对利润的要求不降反升,对渠道而言,配送费、流向费、答谢费、司庆费、信息费等等的收费名头层出不穷,对终端而言,越来越模仿商超模式,上架费、陈列费、条码费、促销费、配送费、赞助费等等的收费名头举不胜举。
因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决胜终端成为现有医药营销模式的主流,对医生、店员这类直接面对患者、消费者的群体进行着竞争性的糖丸攻势,开方回扣、带金销售已形成行业营销定律,而这一切的费用来源药企的利润,这种决胜终端的营销模式无形中使不少药企处于医药行业中的劣势地位,而对于渠道和终端,从产品利润的高低对药企具有多种选择性。
零售价格是价格体系的最后一环,在终端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也是最不稳定的一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表现得相对直接和透明。在国家对药品监管和价格限制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虽然社会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药品价格仍呈现下跌的走势,广东省更是在2010年9月份开始实施 《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希望通过出厂、流通、零售三个环节将药价水分挤出。但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在无法改变医药市场营销模式的状态下,使本已利润薄弱、产品品牌力小的国内中小型药企将经受严重打击,而大品牌药企包括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则在这种政策下赢得先机。
这种医改中因药价问题使药企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博弈过程,而市场营销模式并未因此而改变,最终导致的是低价高效老药的退市的情况类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国内医药市场化模式的畸形所造成的,只有改变国内现有的医药市场化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药品终端价格的下降,而药企又能够获取足够的利润,进行药品生产、质量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有医药市场模式使药品必须具备“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
维护适合于现有医药营销模式且具有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成为药企确保产品在市场生存的关键。就药品而言,目前价格体系中的价格包括:出厂价、价、经销价、配送价和零售价等,每个价格的差额和返点决定了各级客户的利润。如设定价格体系不符合市场的实际状况,那么营销工作便很难开展,药品推广受阻;如设定的价格体系符合市场实际状况,但营销管理制度未有效对价格体系进行有效监管,价格体系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会被打破,最终造成药品在市场上的溃退。各渠道、终端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价格体系,同质化产品竞争程度越强,价格体系就越难于维系。在国家政策、通货膨胀、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原本稳固的价格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何为符合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即各级价格均符合客户利润要求的价格体系,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价与最低出厂价的总差额,能够满足销售体系中的所有客户。但近年来,在渠道和终端垄断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合理空间非但没有被压缩,反倒出现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对药价的打压,最终压缩了的仅仅是最上游的空间,也即是药企自身的利润空间,最终导致药企放弃原有产品,不少药企有很多产品批文但实际未有生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价格管控下小品牌药企的生存困局
药企是设定药品价格体系的决定者,随着药品上市时间的推移,当药品在市场形成竞争后,销售体系中上一层的利润不断被下一层剥夺,如没有及时进行价格体系的巩固,当下跌后的价格已在客户链和消费者当中形成定势时,进行价格体系的恢复非常困难。药企通过对渠道管控、货量管理、终端竞争平衡以及零售价维护等达到稳固价格体系的目的。也有不少药企,通过重建价格体系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强势品牌药品,价格的调整具有类似行政命令的性质,一般而言,销售受影响的时间很短,消费者因对品牌的高认可度,亦会很快能够接受新的药品价格,在终端销售的拉动下,渠道链中的每一级客户在有微薄利润下,亦能接受新的价格体系。
而对于小品牌药品而言,在没有品牌投入支撑的情况下,以满足最大“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而取胜是一贯的营销行为,但持续的非良性竞争和政策对价格的打压,“合理空间”迅速失去优势,致使很多小品牌药企面临难困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者方面:对于小品牌药品,品牌投入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弱,影响其主动购买,药店销售则可有可无。在药品零售价下降的情况下,终端铺货率持续下降。
(二)终端销售方面:零售价格的下跌,要使价格体系继续符合“合理空间”,药企必然降低自身利润,亦使得药企对终端销售的糖丸攻势减弱,导致最终销售决策者医生、店员均失去开方和主推的动力,出现严重的销售断层。
(三)渠道销售方面:目前医药渠道市场主动分销的能力处于薄弱状态,在消费者和终端主动销售拉动力减弱的状况下,渠道滞销现象成为必然。
四、小品牌药企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
关键词:医药企业 农村市场 营梢管理
一、引育
中国是农业大国,12亿人口中农村人口约为8.5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日益兴盛。据统计,1998年全国农村药品消费总额为82.39亿元,人均9.49元,至2000年增长到12.55元,预计到2005年将达到25.24元。2005年全国农村人口按照8.66亿计算,即全国农村市场药品销售总额将达到218.57亿元。农村医药市场的巨大购买潜力对医药企业构成了巨大的诱惑力。毫无疑向,21世纪,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将是那些成功占领农村市场的企业。由此,如何抓住先机,提前一步进人农村市场成为众多医药企业要考虑的战略问题。然而,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启动难度大,投人时间长,企业收益小等因素使医药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举步维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医药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现实的情况下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才能抢占先机,占领农村市场,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那么,在进人农村市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要分析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
二、农村医药市场特点分析
(一)农村药品消费呈逐级递减式阶梯结构
在用药总量、药品数量、用药品种、用药档次、单位品种价格、新品种普及率等几个方面,农村疾药市场都按照逐级递减的方式发展,即省会城市>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城乡镇>村屯。同时,农村患者总体用药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药品需求总量呈增长态势
随着农民总体收人水平的大幅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疗保健支出也在逐年快速增加。
(三)农村药品需求结构与城市不同
农村多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一些因为卫生条件引起的疾病,如传染病(肝炎等)。这与城市人群易患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富贵病”明显不同,这种状况不会很快改变。
(四)零售药品为主要消费药品
农村药品消费基本没有公费医疗。虽然个体诊所、个人承包医院为药品主要销售渠道之一,但药品零售远大于医院消费,且多为自费购药,因此农村医药市场基本属于OTC市场.
(五)管理无序
相对于城市市场来说,农村医药市场管理存在混乱无序的问题,作为农村医药市场的主体,县镇零售药店、村医务室进药时受到的约束较少,进药渠道混乱,至使很多地方假药劣药泛谧。
针对以上农村市场的特点,决定了医药企业在进入农村市场时,必须按照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农村消费者的药品消费心理与习惯,以“4C”的观念进行营销活动,真正做到患者导向;在战略上,企业要端正认识,要把农村市场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新的增长点来对待,并投入必要的资源,做出战略规划;必须克服可有可无,三心二意或生搬套、急功近利的思想。因此,详细分析开辟农村医药市场的几个核心问题很有必要。
三、农村医药市场开发核心问题分析
(一)市场调研分析
市场调研是企业开辟农村市场的首要环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差异巨大,用开拓城市的办法去开拓农村,自然是行不通的。农村医药市场药品销售结构与城市有很大区别,不同区域的农村市场之间也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需要企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农村患者消费心理.消费习惯的产品进行开发。
市场调研主要要分析清楚以下几个问题:1.农村的药品消费缺口。即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哪些药品是农村市场最急需的。2.农村的消费水平。要确定某种药品的价格定为多少才能被农民接受,哪些药品是适应农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富裕地区、发展地区、贫困地区对药品价格的需求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已经加大,富裕农民与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3.农村的消费心理。要弄清农民的消费习惯、心理偏好。据调查,农民及城镇居民购药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其次才是疗效。那些物美价廉而疗效好的药品就成为首选。农村患者对药品疗效的认识也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症状减轻或者消失即为有效,就是好药,很少关心一种药品是西药还是中药或者毒副作用的大小。再有,他们认为西药吃药2-3天必须见效,中药5-7天必须使症状减轻,否则就会被认为无效或效果不好而转换品牌。总之,只有经过全面的调研,企业才能推出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相应的产品定位,从而制定可行的推广和行销策略.
(二)销售网络的构建分析
对医药企业来说,销售网络的建设十分重要,拥有运行良好的销售网络,是成功的一半。然而,网络建设费时、费力、费钱,农村市场更是因为其地域分散、购买力分散使许多企业半途而费。农村网络建设有四个重点:1.员工队伍的建设。农村市场一般以县城为中心,再分片设立分支营销机构。根据具体县市的规模及分支机构的多少,确定县级营销中心的负责人及相应的工作人员数量。员工应以本地人为主,以减少费用。招聘员工时,不能片面追求学历(也不能太低,以高中文化为宜),以保证营销队伍的稳定性。2.培训。员工招聘结束后,应当对其进行培训。员工来自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对其进行岗位职责培训,使其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工作方法,达到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营销专业水平。企业文化教育也是新员工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员工只有认同企业的文化,才会与企业一起努力拚搏。3.给织自己的批发网与直销网。首先要组织经销商,联络经销终端,把产品充分渗透到各药店、卫生院、村卫生室。经销商和经销终端是货、款流通的渠道,货的合理顺流可以调动经销商和经销终端的积极性,款的按时回流是货物顺流的保证。使遍布全国农村的经销商和经销终端做到货的合理顺流和款的按时回流是深入县、乡、村的农村的营销队伍的重要工作。还有一种渠道是由企业员工直接将产品送到镇卫生院、药店、村卫生室直至患者。目前,由于医药商业企业的大量亏损及破产,农村市场的直销网络作用日渐突出.但同时应该看到,企业经常会由于员工的跳槽而失去掌握在部分员工个人手中的网络资源。因此,加强销售网络的管理,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医药企业大多是以生产仿制药为主,专利药集中到期,无疑为国内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ca。但国内医药企业迎来发展良机的同时,国外原研药企业也在通过多种途径,确保未来药品市场中的话语权。因此,掌握药品专利到期状况,了解国外跨国企业应对策略,制定正确合理的发展战略对于国内仿制药企业把握发展机遇尤为重要。
1跨国公司专利药到期状况
1. 1全球药品到期专利状况通过从FDA橙皮书查找到期药品,2014 - 2020年面临专利过期的药物共有739种,包括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结合WPI全球专利和CPRS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到与739种药物相关的同族专利1 058项。2014 - 2020年,平均每年有151项原研药专利到期,涉及106种药物(包括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各大制药公司到期专利量和相关药品数量的统计。
1. 2中国药品到期专利状况通过进一步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与739种药物相关的同族专利1 OS 8项,其中494项在中国有同族申请,共计693件公开专利。其中目前仍处于有效状态的428件,无效状态的265件。428件有效专利共涉及原研药物262种,其中涉及化合物的专利120件,其他专利308件。
跨国公司未来几年在中国的药品专利到期状况, 2014~2020年,平均每年有61件原研药专利到期,涉及37种药物。
各大制药公司在中国的到期专利量和相关药品数量的统计。诺华、阿斯利康、礼来、辉瑞等医药巨头依然在前列,但与全球到期数据相比,一些制药巨头在中国的到期专利量明显偏低。分析发现,全球同族专利大部分是制药巨头和相关技术研发公司合作申请;全球同族专利进入中国后,制药巨头并未在这些专利中出现,而是相关技术研发公司成为专利的申请人。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合作申请专利在区域权利上的分配;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制药巨头试图隐藏在中国的专利布局,其实私下己与技术研发公司达成许可协议。
2原研药企业应对专利悬崖的措施
越来越多的原研药专利到期,使仿制药的竞争变得越来越具有侵略性。任何一家原研药企业都不希望失去对原本专利药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因此,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巩固对药品市场的话语权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延长专利保护期和补强收购促进业务多元化,直接参与仿制药生产等措施是近几年原研药企业普遍采取的措施。
2. 1延长专利保护期事实上,所谓的专利药到期,通常指药物的基础专利,如化合物专利到期。基础专利到期,才有可能进行仿制。但原研药企业会想方设法延长专利保护期。通过对药物不断进行研发改进,通过更新换代,不断申请新的专利,以延长药物专利保护期。在原研药专利保护到期前,企业会对上市药物进行多方位的后期开发,以形成螺旋扩大的专利保护空间。比如,最先研制出来的药物可能剂型比较简单,后来又不断改进剂型和配方,或者在合成途径、工艺、盐等衍生物、新晶体、旋光异构体、组合物、新用途等方面进行研发,寻找新给药途径,并申请新的专利。一种药物除了基础专利保护外,可能有很多外围专利对可能仿制的途径进行了布局保护,使仿制者难以下手。
另一种延长专利保护期的措施是购买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专利,或者并购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竞争对手,并进行研发改进,申请新的专利,进而使药物的实际专利保护期延长。辉瑞制药曾购买印度南新公司环丙沙星的一件专利,并将其成功研发上市,使环丙沙星制剂专利保护期大大延长。
2. 2补强收购促进业务多元化通过一系列的补强收购,以使公司业务多元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及对市场的话语权。跨国制药企业辉瑞、赛诺菲、默沙东、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阿斯利康、强生、礼来和雅培等大多出现了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热潮,这些收购无不与大量热门专利到期有关。如赛诺菲在2011年初完成对健赞的收购,明显提升了自身的生物制药能力,并有效促进了公司营业收入。
2. 3直接参与仿制药生产在原研药专利到期,被仿制的命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直接参与仿制药生产,抢先争夺仿制药市场也是原研药企业经常采取的措施。收购一些本土药厂,在仿制药市场增加竞争力是一些外企现在采取的策略。如近期葛兰素史克完成对南京美瑞的并购,辉瑞与浙江海正合作,施贵宝、默沙东与先声药业集团达成合作协议等,都是众多原研药抢占仿制药市场的手段。
除了与仿制药企业合作或并购外,授权仿制药也是原研药企业参与仿制药竞争的另一重要手段。原研药药厂商在专利悬崖期前后发行授权仿制药,利用这其与独立仿制药在仿制药市场上进行竞争。对患者来讲,授权仿制药具有较高性价比。对原研药厂商来讲,授权仿制药的注册审批比独立仿制药的更加便捷。并且在上市时间不存在法律上障碍,甚至可以在专利到期前上市,这有利于品牌药厂商抢占仿制药市场。不管是授权仿制药还是独立仿制药,第1个上市的仿制药将会获得最丰厚的利益,原研药厂商可以让其授权仿制药成为仿制药市场上第1个产品,为原研药厂商在仿制药市场进行布局提供时间优势。由于第1个上市的仿制药可以获得较高比例的市场份额,因此授权仿制药会使多个潜在的独立仿制药竞争者气馁。有研究表明,在仿制药开始竞争5年内授权仿制药能够占整个仿制药市场销售额的大约25%。
3国内仿制企业的专利策略
为了尽量降低专利到期影响,获取最大利润,不少原研药企业都会依据其研发、营销、知识产权、资本的优势,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市场竞争力。其中原研药企业利用基本专利和后续专利策略、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策略,延长专利保护期,设置专利壁垒的策略需要中国仿制药企业重点关注。未来中国企业如何发掘自身的多方面优势,突破品牌制药公司设下的专利壁垒,需要形成一系列完善的专利战略。
3.1提前专利布局,争做首仿药由于原研药通常都有严密的专利保护网,因此仿制药企业需要在目标专利药到期前的很多年就开始做专利分析工作。需要对目标药物的基础专利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对可能进行改进的方面及时进行二次创新,并及时对改进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理想状态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前,形成仿制药专利布局,防止原研药企业的授权仿制药,阻止其他仿制药企业仿制,确保企业占领首仿药地位。
3. 2实时跟踪原研药企业专利动态,防范专利风险在仿制药项目立项、研发、生产及上市过程中,要密切、动态、持续关注原研药相关剂型、工艺等其他改进型外围专利,也包括仿制药竞争对手申请的专利。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避免自己的仿制行为侵犯他人的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