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1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物理科学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探究式;激发兴趣;自主探究
当今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需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而课堂教学要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去钻研、去探索、去想象,使其自主发展。
在这种教育形势下,特别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将越来越少,而激励、指导的职能越来越多。换言之,教师的作用已不再是“教”,而在于“导”。
1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设计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结合当前素质教育观念的要求以及初中物理教材编写模式和物理学科特点、设计“探究式”课堂教学程序。为使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特点,教师施教引导的三位一体产生最大的教学容量,使学生的信息接收、加工、贮存、输出、再创新获得最大效益,教师必须创设物理情境,设置悬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大胆求异质疑,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去,充分发挥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作出种种猜想、设计探究方案,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进行积极主动地大胆探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学生通过这种自主的探究,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理解的深刻程度,从而能够在纵向上清清楚楚,横向上明明白白,整体上层次分明,就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成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探究发现规律,而教师则应提高自己的引导艺术,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研究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者,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知识的创新者。
学生通过探究对发现的问题、现象经过分析、判断、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把零碎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结论形成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凭己知求未知,凭知之较少求知之较多。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逐渐培养出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
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扩展引伸、深化提高,培养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学生经过这一环节,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举一反三。
2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操作和要求
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原则来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可通过有趣的实验、故事或前景呈现、生产生活实例、课堂的小圈子、置身于自然、社会的大天地。创设的问题要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趣味性,既能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又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既可增强趣味性又可节省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如“平面镜”一课在创设情境时,可把“猴子捞月”的故事制成课件,利用动画手段把学生带入心理上轻松,精神上愉悦的环境中,激发他们欲求其然更求其所以然的渴求。
2.2 自主探究,方法指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在激励学生主动创设问题、大胆猜想并创设性地设计实验验证方案的同时要给予科学指导。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在全部学习中的本位地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要在平等、伙伴的关系上、共同探究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判断、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在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知识的探究者。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活动中的错误,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2.3 归纳综合,掌握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讨论争辩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逻辑手段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数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到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的整个过程是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了知识的适用范畴和应用条件的一系列研究方法----类比法、对比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等。通过以上环节,逐步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能力,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学生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 扩展引伸,应用迁移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初中;创新;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70-01
一、初中生需要创新
在实验课堂里,传统的教学过程已经不再适用,不需要古板的依旧按照教材中的说辞去学习物理,而是要有多样化的实验操作、活跃的思维来学习。在目前的实验课上,大多数内容都是按照书本写的过程来进行,老师首先写出实验目的,学生看着老师进行一遍实验,然后学生自己进行一遍实验,最后采集数据写报告上交。这样的实验课非常扼制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起辅导的作用,应该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去探索、去实验。怎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探究的过程去获得知识。而在我们课本上的“动手动脑学物理”部分有很多小实验,这些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去做,做好了以后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老师还需要及时发现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课外书籍,开阔他们的视野,学习更多的科学观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充分利用初中课堂的实验探究,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把抽象的物理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提高初中实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学生需要有观察目的
在每一节实验课上,都有它既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这需要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有目的有针对的去做。实验虽然开放创新,但也不能天马行空,随心所欲的去做实验,那样只能是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在每一节实验课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2、教师要及时揭示实验原理
实验课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因此实验课同样注重实验原理的解释。
3、实验过程要简便
实验仪器和操作需要尽量的简洁明了,实验越容易,越有效果,得出的结论和推论能更好的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在研究压力效果的决定因素这一实验中,就可以选择非常简单的实验仪器,双手和铅笔。铅笔一头尖一头平,用手按住上下端,可以明显感受到尖头带来的压强更大,所以能快速准确的得出结论:压力确定时,受力面积小的,压力作用越显著,压强越大。
4、显著的实验现象非常有效
实验现象需要非常明显,有些实验课是在教室里上,老师在讲台演示实验的时候,由于座位的远近,后排同学有可能看不清实验现象,这就导致课堂实验效果不够好。比如水的沸腾实验当中,需要观察气泡的大小,水是无色液体,不容易观察,同时气泡上升速度很快,也难以发现气泡的变化。对此,可以把水的颜色进行调整,加入紫色试剂,把烧杯改成长筒试管。这样水的颜色和试管颜色能进行区分,长筒的试管能够延长气泡的上升时间,提高了观察效果,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另外可以结合投影仪,让远一点的同学通过投影看清实验现象,也能加强实验现象的明显效果。
5、注意力是关键
从心理学讲,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实验本身要有很强的吸引力,有新奇的实验现象,所以实验的设计最好与生活现象“相反”,在大气压强的实验中,做两组对照,第一组大小两个空试管,小试管放入大试管,把大试管调转,小试管在其中下落。得出小试管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向下落。第二组实验,大试管中放满水,在进行第一组的过程,发现小试管往上升,这时学生感觉非常意外,急切的需要知道原因,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出解释,指出大气压的存在,效果会比较好。又比如奥斯特的小磁针实验,在通电导体旁边放置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初中学生对这种“凭空”产生的力会非常感兴趣,也会让他们的思维开放,这样强烈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记住与理解物理规律和现象。
6、分成小组效率高
班上学生人数比较多,一个班往往有50人左右,我们可以将班级分成小组,一个小组45人,分工合作,但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完成实验非常的快速,处理数据也非常的好,有的同学可能要稍微逊色一点,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充分了解,分组要分得恰当,能取长补短,通过同学之间相互配合,互帮互助,达到快速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效果。
初中生依旧有着发现生活科学的天赋,经过有趣实用的实验探究,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实验探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松华,伴震环.谈设计物理演示实验的原则.丽水专科学校学报,1999,(05).
一、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应从理论抓起
中学物理知识一般是以概念、定理、定律等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物理知识的表现形式比较枯燥,常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但物理思索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物理学科知识为知识背景,通过学科渗透方式,在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多样化的项目和活动方式并综合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多样性综合活动。如何在社会实践课中点燃和激起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欣赏到物理学的美丽是中学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储备,牢固、准确地掌握物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原理、定论、实验程序等。另一方面,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中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其实更多的是学科内容的综合,其内容具有广阔性特点,着眼于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活动、家庭活动,生活技能训练、生活科技、社会文化与经济等诸多方面。总之,它不单是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以物理学科知识为主干的跨学科性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只有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准确了,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课中运用自如。
二、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生活入手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生活是个大课堂,也是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主阵地。在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物理、社会的相关联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太阳东升西落,繁星斗转星移,宇宙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着;清风徐徐吹来,海浪波涛滚滚,地球上的万物也在不停地运动着,这些运动各有什么特点?我们应如何来描述万物多姿多彩的运动,人靠近高压输电线会有危险,为什么鸟儿站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这些物理情景对学生来说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知识,通过善问和探索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将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融入物理学习中。
三、中学物理社会实践课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学校现有初中物理实验仪器达到了国家二类标准。目前,学校的育人环境和教学设施正在不断得到改善,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师生的物理实验和实践需求,因此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应从实际出发。以我校为例,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符合实际而又切实可行的中学物理社会实践活动课的社会模式,我校的活动内容重点从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的角度去安排,主要以进行社会调查为主。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得出结论的社会问题,按学生居住远近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着力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结合生活实际投身到社会、投身到自然的实践中去,灵活地运用文化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学与用”、“动脑与动手”、“设计与操作”等方面结合起来,使活动课真正做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有比较具体的动手实践内容,有完成动手实践的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物理知识应用的真切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是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主体之一。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传统教学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此次课改提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理学知识,掌握获取物理学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物理信息的方法,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如何“学”上。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二、联系社会生活,重视“STS”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要面向全体,注意物理问题的解决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学生“STS”意识的培养,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都会讲这部分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使学生不感到陌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物理,物理时时在身边。例如:
①目前我国常用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然、太阳能等,其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哪些?
②与不可再生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优点是(只要求写1条)?
③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水平吹出肥皂泡,常常开始时上升,然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无不体现出物理的生活气息和社会背景,因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留意生活、关心生活的兴趣,增强熔入社会生活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明确强调要对物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物理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物理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物理概念的内涵,灵活的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解大气压那一节的内容时,我在同学看了后写下这样一道题供同学思考:小明所设计的“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然后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②用细尼龙绳栓住注射器活塞的劲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固定在墙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移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观察并记录注射器筒上所标明的容积V,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的全部刻度长度L。问:根据以上实验方案,用测量得和记录的物理量计算大气压强的表达式应为p=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测得的大气压强的值,往往会比大气压强的实际值偏小,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四、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实践能力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为了避免学生“背实验”和在黑板上做实验的倾向,所以在试验课上就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归纳总结实验结论;能够独立设计实验,使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得到发展;能真实再现实验的全过程,会撰写实验报告,能完成实验报告分析;能够将物理实验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科学结论的能力。
例: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的实验。甲:直接用弹簧秤匀速拉木块;乙:把弹簧秤固定在墙上拉住木块,在木块下放一个木板,用力拉木板后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在研究此问题时,小红设计的实验是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长方形木块,木块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小明认为小红设计的实验优于自己设计的实验。对此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在教学中做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现自己。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进入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微课是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不仅可有效地为学生释疑解惑,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拓展,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微课;重难点突破;初中物理;使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5-01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极大地发挥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和网络渠道强大作用,有效地减少了学习工具和学习场地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变得更加自主和自由。那么我们教师自身需要提高对微课的认知,即:什么是微课?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需求,借助视频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做到讲解活动全面与彻底,又要做好对知识体系中重难点的分析与讲解。微课视频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其内容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其所能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微课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资源。
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都有一定的困难,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诸多难点。在这种情况下,微课逐渐走入了初中物理课堂,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轻松有趣、易于开发等教学特点,它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利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
通过对微课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重视微课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能够取得平常课程开展所难以达到的诸多成效。因为微课着重于对细微知识点的全面讲解,其内容虽看似简单,但是其稳定性与成效却是别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当微课做到积少成多的时候,教学也就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作用的表现如下:
一、利用微课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愉的情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而消极的情绪则会压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在物理课堂中,利用微课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微课中的开展内容,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借助于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微课软件进行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的想象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信息传递,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我录制了一节视频《大气压》,用‘阿拉神灯’动画的形式演示了大气压的存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学生很快就能了解认识抽象的大气压。利用这个微课软件作为本节课的情景设计明显的实际效果为: 1 学生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过来,注意力比平时提高了很多,对其的关注与兴趣也就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即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货; 2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将学习的问题贴近生活,自然而然,学生的关注也就相应地提高。利用微课的动画生动性打造趣味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二、借助微课加强课前课后学习,及时巩固教学重难点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对于积极性^差的学生,你让他们对着枯燥的课本主动预习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教师把精心设计的只有5 分钟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利用微课在课前快速浏览一下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起到了预习的作用。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下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了一些了解,而教师可以及时地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在下一节课中会碰到的疑点、难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也能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将节约出的时间用于新知识的学习。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物理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 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可以借助微视频,反复进行某一知识点的复习,大大提高了新知的巩固率。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中下层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课后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反复看凸透镜成像规律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些量变后,哪些量又跟着发生变化,从而对成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微课主要用来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以突破重难点。
三、运用微课提高对知识的学习自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微课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参与学习。时间上,随时随地可播放,使用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教师把教学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还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使那些平时反应较慢、接受能力较弱而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反复的播放活动,就像有老师随时在他们身边进行一对一辅导,不会收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这样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又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借助微课,我们能够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在理论上微课已经在物理的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优越性,相信随着实践的探索,微课在物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詹春青. 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65-69.
【关键词】初中 物理教师 学科教学知识 现状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4-01
近年来“学科教学知识”话题热度逐渐增高,这与教育部面向应届生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直接相关。因为专业学位的导向为专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应用与实践,重点突出职业性与专业性之间的结合。因为教育硕士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所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会对后续的教学管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一、物理教学中相关理论研究
一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教学内容存在决定性的作用。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增长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技能,并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此外,其目标还在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冒险的科学态度。三是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特点,自然界的物质和这些物质之间存在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主要的研究对象,中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科学概念,形成了一定的物理技能,为物理学习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准备。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
(一)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指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并通过演示、举例等途径将学科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一理论首先由舒尔曼提出,这一观点提出之后西方研究者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对其展开分析,对舒尔曼的观点进行修正,强调学生个体在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扮演主动的角色。总之,学科教学知识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知识以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基本特征
学科知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虽然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学科内容不同,但是都是指向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传授,与主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二是反思的实践性。教师的反思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同时连接假设、实践以及修正,使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不断发展。三是情境性。教学不能脱离具体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将教学现场的特点充分反映出来,情境性非常明显。
三、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
1.研究方法
调查资料由3所学校组成,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4所学校中担任物理教学任务的教师,统一填写问卷调查表。围绕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通过问卷法、交流访谈法获得资料,并将研究问题绘制成表格。
2.调查工具
文献研究法是主要的调查工具,笔者在参考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之后与自己教学经验相结合对学科教学知识调查问卷进行编制;excel是主要的处理工具,通过excel软件对本研究进行处理与分析。
3.调查实施
问卷共有16个问题,第一部分是对象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是不同纬度下教师物理知识、教学知识等的调查,以下是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细目表。
样本确定之后,调查问卷通过电子档的形式发送给每位物理教师,一周之后回收,问卷回复率非常高,同时说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4.数据统计处理
从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资料首先由物理教师本人进行阅读和检查,从检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回答与施测标准相符合,同时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5.调查结论
首先,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体系不完善。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一些知识的重要性,这样很容易会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由此来看,教师应该注重物理教学各方面知识之间的融合与转化,逐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
其次,教师学科知识的发展受到教师教龄的制约。教师随着教龄的不断增加,知识结构的转化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因为教师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将教学策略等方面知识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这个转化过程对于教龄很高的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培训开展力度不足。一些教师对培训并不认可,接受培训的人数并不多,这就说明在职培训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进而使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得到满足。
最后,教学中教师的反思意识有待加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反思的环节,教学是一个积累、转化、融合的过程,如果教师满足于已经形成的认识,就很容易会使其发展停滞下来。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自主反思意识进行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发展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信念。本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涵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针对初中物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展开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峰,刘岚.新疆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现状调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肖春梅.少数民族聚居地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8).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一、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好问,喜欢实际操作,喜爱看不平常的现象,急于想知道是什么,为什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给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例如,在“探究物质的导电性”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事先准备的:玻璃、塑料尺、铅笔芯、盐水等,哪些能让电流通过使小灯泡发光?每当验证的结果与他们的猜想相违背时,他们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学生探究的热情一浪接一浪,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物理的趣味性,发展学生思维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应用题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 V,40 W”和“220 V,100 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 W的灯泡比40 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 V,40 W”和“220 V,100 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电阻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后,两端所加电压为24 V,如果R1=80Ω,通过R1的电流为0.2 A,求电阻R2”,由于刚学过欧姆定律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将每个电阻元件对应的电流、电压、电阻等物理量罗列出来,并将它们对应的关系式或数值标出来,未知量用“x”标明,最后对照罗列出来的数据,应用学过的电学知识作答,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
四、o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成功的愿望,成功时会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因此,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方法【2】。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与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难的问题不提问学困生,以免他们答不出来而处于尴尬的境地,继而产生自卑感。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每单元学习结束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较难的题目在复习时要进行一些暗示,使他们在复习时有针对性,在测试时获得一定的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感兴趣,觉得好玩,但是当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时,他们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缘故,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3】。电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了电学知识后,教师可安排指导学生在家观察电路,利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会读电表指示数,会根据家用电器铭牌上的数值,算出家中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和建筑工地去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物理知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学、会学;同时,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统一起来,实现优化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生活化之我见孙进花;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2-07-15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浮力知识
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很难准确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做好初中物理浮力知识教学探讨。
一、创设假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假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创设假设情境的时候,教师要选择趣味性、针对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不能太难,知识能力要求太高,要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实际出发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引人浮力这一节的内容,教师要精心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如,准备三个球,一个木球、一个与木球同样体积的铁球、一个与木球同样质量的铁球,然后将它们放入水中,观察现象询问原因,当学生思考回答出很多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入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这时学生对新学内容就有一个具体的把握了。
二、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应该设计有效的探究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浮力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方案,探究生活中关于浮力的各种现象和本质原因,这种探究形式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猜想,学会设计实验的思路和步骤,学会分析实验中的各种结果。
三、引导学生总结探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并开展探讨和总结。但是,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也是比较浅显的,需要教师在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细致的分析。例如,实验中的细节、实验中要控制好的条件、求物体浮力的方法等等。总之,教师在总结探讨过程中的地位功不可没,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人翁学习意识,快乐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