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际商务会计8篇

时间:2023-07-05 15:57:04

国际商务会计

篇1

国际会计准则是在全球一体化、资本市场全球化迅速的背景下,为便利各国资通、资本运作和业务合作而产生并渐次完善的共同的“会计语言”。1973年,美、英、法、德、日、加、澳、荷、墨九国会计界共同建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并酝酿推出国际会计准则。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现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成为广泛的国际性组织,至今已制定推出40多项国际会计准则(2002年后推出的准则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30多项解释性公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是非强制性的,但随着准则体系的日益完善,它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可。2000年4月,巴塞尔委员会决议支持建立统一的国际会计准则。2000年5月,证监会国际组织(IOSCO)建议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从2005年1月1日起,欧盟、新加坡、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已要求本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国际会计准则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进行信息交流时障碍最小的会计语言,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核算和披露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已日益成为各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竞争所必须掌握的工具。

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已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实现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现实需要。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补充银行资本、完善公司治理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关键,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惯例进行财务核算和经营信息披露,已成为关系战略投资者引进及首次公开发行成败的重要问题。因此,尽快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使商业银行尽快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度规定,熟练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财务核算,才能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加快股改上市的步伐。

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也是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需要。国际会计准则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会计目标设计的性、会计确认的谨慎性、会计计量属性的公允性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非常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改革中予以借鉴,同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靠拢的努力方向。在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今天,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强化管理的重要,具有特殊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建设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体系的探索

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历程也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断国际化、规范化发展的历程。近年来,在银行业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在层面上,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99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统领整个会计业的基本法,适用于包括金融企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领域。在准则层面上,在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基础上,财政部于1992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于1997 年后陆续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明确了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和原则。在制度层面上,针对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的业务性质,2002年财政部专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它是专门规范金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的具体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仅适用于上市和外商投资金融企业。2005年财政部颁布《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还相继颁布了有关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这些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及财务制度的陆续颁布实施,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迅速靠拢。特别是近期财政部出台并将于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商业银行范围内实施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吸收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以及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制度规定,将公允价值引入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中,在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又迈出重要一步。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受体制及某些因素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在主要会计要素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会计核算方法的审慎性不足。建立稳健的会计制度,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是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但是在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下,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严重不足,经营中面临着巨额不良资产的不断沉淀,形成沉重包袱;部分银行没有严格按照贷款质量分类方法进行动态贷款质量监测,不能及时可靠地反映贷款风险状况;抵债资产的变现损失不能及时确认等做法有违谨慎性会计原则,不利于保证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防范经营风险。

其二,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不足。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与各方面具有广泛的债权债务和契约关系,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特别针对银行业作了更为详细的信息披露规定。国际银行业的通行做法是,只要符合金融企业的属性,即使不是上市公司,也必须在媒体上及时公开披露相关信息,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和客户的信息需求。但过去我国在银行业信息披露上一直采取保守的态度,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风险揭示不充分,信息披露的管理力度不够。近几年我们充分认识到银行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并制定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等制度规定,但与国际标准仍有很大差距,而且在执行上和管理上尚需进一步加强制度约束。

其三,会计规范不统一。在规则体系上,未上市商业银行与上市商业银行会计制度规范不统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只适用于上市商业银行,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针对银行业务的具体准则规定,未上市商业银行的制度约束还很宽松,距离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三、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推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加快研究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国际化问题,努力使我国银行会计标准向国际惯例靠拢,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整体设计、稳步推进、重点突破,则是当前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推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关键。具体而言,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鉴国际准则,分层次、有步骤地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体系,适应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要求。

现阶段,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和上市步伐的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其中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加快商业银行会计改革是银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鼓励商业银行合理确认和计量各类资产,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提高资产质量;合理计提准备金,提高抵御风险能力,保证银行的长期稳健经营;按谨慎的会计原则,确认利息收入和各项费用开支;加强风险的披露和管理。同时要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体系,非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上市商业银行靠拢,上市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使我国银行业会计准则和制度更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最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贯彻巴塞尔原则,建立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增强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风险。

综观世界金融业兴衰的,我们认识到金融业的发展及其风险的防范不仅与会计标准的制定,更与会计信息的披露息息相关。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在当前银行业经营环境下,银行信息屏蔽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阿根廷金融危机、联合爱尔兰银行外汇交易诈骗案、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所受到的重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金融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信息披露不充分对危机爆发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在遭受金融危机袭击的国家,银行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种种缺陷,都与缺乏适当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有一定的关系。因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和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已日益成为一种国际性要求,巴塞尔原则的第三支柱-市场约束的实质就是强调增加银行信息透明度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披露的方式和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在银行信息披露方面,本着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理念,以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为标准,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信息披露准则。

借鉴上述国际标准,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其一要提高会计报表项目的确定性和可比性,提高报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其二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使信息披露更加灵活和丰富,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会计信息,此外还要注重对预测性信息和非财务性信息的披露。

在研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过程中,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使监管标准和会计标准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管理,提高银行透明度,使公众能在较易获得的媒介上及时了解银行运作情况和会计财务信息,以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市场约束。

第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国际化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由于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市场环境为基础来制定的,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财务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较低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局限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环境,完善金融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内控机制,改善财务状况,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起金融制度;加强会计和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水平等。逐步消除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的外部环境的限制性因素。这是银行业各项会计标准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是银行业会计标准国际化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篇2

商业会计国际化,是指以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为推动力,通过各国商业会计的相互影响及政治职业组织的活动使各国会计逐渐走向协调、趋同的过程。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化中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商业会计准则与我国经济环境的相矛盾的问题。我们目前所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来完成的,而国际会计准则是以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为背景制定的。这种落后的经济基础与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否有效的结合,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考证的问题。尤其是国有商业企业,由于诸多历史和社会因素造成的现实困难,直接影响他们在短期内难以执行新制度。

2.会计制度建设与会计制度实施发生严重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财政部一直忙于制定各种会计标准,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会计标准体系。按常规来说,在这种会计规范的框架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应该是迈上一个新台阶,会计基础工作应该是越来越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不断提高,可事与愿违,假账、假凭证、假报表仍充斥会计信息市场,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势头。

3.商业会计国际化的在思想认识的问题。商业会计是由经济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规范要求。但商业会计又不是被动的,当会计制度、会计规范、会计模式适应经济发展的外界环境时,它又反过来可以影响和改变经济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商业会计改革的基本策略应是伴随经济的发展顺势而为,不能人为破坏这种秩序,任何超越客观实际拔苗助长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4.我国的商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着较大差距。国际会计准则(IAS)不停地进步,目前已经比较完备,现已制定了41项,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100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13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只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行为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差距还主要表现在企业合并、金融工具、所得税、坏账准备等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实行显得非常必要。

二、推动中国商业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商业会计国际协调化的基本推动力量。建立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又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规范体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之举。

篇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发展,国际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跨国兼并日益频繁,加上97亚洲金融风暴爆发后,各国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更为迫切,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步伐不断加快。

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具有重要作用。国际会计准则确立了会计核算标准,明确了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全球趋同的核算和披露平台。它已经普遍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和采用,欧盟已经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自2005年起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安然公司财务舞弊案等一系列会计丑闻披露后,国际会计准则更是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肯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2003年度报告指出,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拟在2005年开始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国际惯例和通用标准,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首先,它有利于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竞争力。其次,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再次,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适应wto的要求,实现银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便于国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潜力,方便商业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1994年以来,四大国有银行开始了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尚未真正实现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换,其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制度缺陷决定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的风险依然很大。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迫切需要有更为根本的措施,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加快了推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步伐,目标是把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动力。首先,股改可以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包袱,化解历史风险,为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其次,计划在海外上市的银行还需要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是股改的必然要求。最后,股改可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国际会计准则在披露、核算、经营和管理各方面的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风险,为全面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提供保障。

二、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要实现海外上市目标,不仅要按照中国上市银行的标准进行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而且还需要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进行财务披露。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实现两个转换:一是要实现由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转换。二是要实现财务信息披露由《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转换。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会计标准在资产计量、负债确认和计量、金融工具的分类和确认、财务风险披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实现这两个转换,不仅影响股改的整个过程,同时还会渗透影响到股改上市后的相当长时间,将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多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会计信息更加谨慎真实。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一直未能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执行审慎的会计政策。以资产减值准备为例,各项准备计提范围过窄,标准过低,总量不足。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进行清产核资,确定各项资产的实际公允价值,然后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要求合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并逐步按照ias第36号《资产减值》的要求,扩大计提范围,选择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等办法,合理计量资产减值,更加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更加审慎的反映财务状况。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股改前真实审慎的核定历史包袱,合理确定股改方案。有利于股改前后真实审慎地反映资产价值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是会计核算更加公允科学。首先,会计计量基础更加公允。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是国际会计准则所采取的基本指导原则。随着股改的深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将逐步扩大到金融资产、非货币性交易、固定资产、收入和或有负债等。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会计分类更加规范。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调整现行对金融资产采取长、短期分类核算的方法,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类、持有到期类、贷款和应收款类、可供出售类,有助于更清晰界定不同资产类型的投资和收益。最后,会计核算的内容更加科学。以衍生金融工具为例,近年来,国有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在境外开展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如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认股权证等)市场也已经起步,并将有较快发展,但衍生金融工具一直在表外核算。国有银行在股改过程中,需要按照ias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而不是仅在表外披露,这有利于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核算,增加量化分析,充分披露其风险状况。

三是信息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信息披露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标准不尽统一;二是形式不够规范;三是内容不够到位;四是频度不够及时。股改前后,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ias第30号《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的要求,执行统一的披露标准和规范,增加套期、证券市场价值以及资产负债偿还期限分类等披露内容。同时,要根据ias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具体披露金融工具的性质、交易条件、实际成本与公允价值、损益金额以及风险状况等。因此,引进国际会计准则后,信息披露将更加统一、严格、规范和透明,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是业务经营管理更加稳健精细。国有商业银行执行国际会计准则,在股改前后都将促进业务经营和管理更加稳健和精细。首先,经营理念将更加审慎稳健。执行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核算更加谨慎公允,财务披露更加严格透明,必然促使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审慎、稳健、透明和合规的经营理念。其次,管理内容更加精细。例如,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引入后,要在管理上对套期业务进行严格的区分,对嵌入式衍生工具进行合理拆分,对衍生工具的风险实行分类限额管理。再如,金融资产分类和公允价值广泛采用后,要求在管理上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区分不同种类的金融资产,并对金融资产的价值按市场的波动实行动态评估、管理和考核。最后,管理方式更加细化。例如,金融资产减值实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后,需要信贷人员合理预测每笔贷款一定期间内的还本、付息等现金流量情况,需要配套相应的管理考核政策和办法。总之,国际会计准则的真正执行,将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后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方式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引进国际会计准则需要关注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将贯穿于股改的整个过程以及股改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应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规范是在特定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会计规范的改变,如果不是基于对自身环境的准确把握,难免导致历史教训。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过程中,还应该客观把握我国商业银行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上的特殊性及其与国际银行业的差异,正确处理好国际接轨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一是要充分考虑我国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育、法制建设和中介服务等市场经济环境还不十分健全的现实国情。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良资产等包袱巨大、资本充足率不足、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等。正是这些现实限制因素,决定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国际会计准则与金融会计制度的差异作深入分析,要分辨哪些内容是已经接上了的,哪些正在接上,哪些需要接而没有接上,哪些根本不能接或不需去接。同时还应注意时机,哪些是可以放一放再接,哪些是刻不容缓,必须尽快接上的。我们应根据新形势,适时修订、补充和完善会计准则,既要保持国际会计准则的通用框架和核心原则,又要满足中国银行业特有的这些要求。过分强调国际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本国的特色,而过于强调本国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又会阻碍国际化,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应处理好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关系。首先,从监管层面来讲,以股改为契机,通过将国际会计准则全面引入我国商业银行,统一银行业会计标准,摒弃现有非改制银行、上市银行、非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会计标准差异,应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商业银行股改和综合改造奠定基础。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先后有别、进度不一,未改制银行历史包袱未卸下、历史风险未化解的现实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程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中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应该符合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的总体部署,允许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前有合理的过渡期,正确处理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关系,正确把握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与股改的关系。其次,从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层面来讲,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包括会计核算接轨、信息披露接轨和业务经营管理接轨三个层次,其中,信息披露接轨是前提,会计核算接轨是基础,业务经营管理接轨是实质。由于信息披露接轨是股改上市的前提条件,必然会在改制上市前完成;而会计核算接轨和业务经营管理接轨受国家会计政策时限、人才素质制约和自身复杂性因素等影响,必将贯穿于股改的整个过程以及股改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应以实现信息披露接轨作为股改上市的终结目标,而应该以改制前后的会计核算接轨和业务经营管理接轨为核心内容,正确处理好改制前和改制后的关系,真正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篇4

【关键词】电子商务收入确认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724

一、电商企业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基于在线交流、认证、支付等科学技术,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运用电子方式开展商务活动,进行业务活动的双方不实际谋面而完成商务活动。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类:广义上包括利用Internet、局域网、广域网等计算机网络等业务活动;狭义主要指仅利用互联网的交易活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其主要模式有B2B、B2C、C2B、C2C等。

电商企业则指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主体,电商企业的收入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实体货物交易,这类交易商品具有实体形态,包括实物商品、数字多媒体商品等,最终以实体物品实际到达顾客手中作为交易完成标志;虚拟物品交易,这类交易主要指通过提供某种服务达成的交易,包括数字产品增值服务和信息服务等形式。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产品在两类收入中都有所体现。

与传统商业业务不同,电子商务活动在商品范围、支付工具以及收益模式都与传统环境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商品范围广,电子商务经营范围除了实体货物外,还附带对应的增值网络服务,使销售链各环节实现电子化;二是支付工具多样,电子商务不仅可以通过线下现金交易,更主要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比如微信红包、支付宝等;三是收益模式灵活,网络服务环境下,企业为客户提供了服务之后,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按照业务特点从而确定对收入以及成本的确认。

二、电商企业会计收入核算问题

现有会计准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但是电商业务的数量繁多,其商务活动特点与传统业务也存在较大区别,这些对企业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的模式提出了较大挑战。除会计核算基础的问题之外,电商企业确认收入还存在确认收入主体、收入时点与收入类型的问题。

(一)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企业传统的会计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但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卖家发出商品并不能立即确认收入的实现,同时,电子商务销售存在大量退换货与产品试用的情况,致使企业在发出货物时无法具体确认成本,如果仍旧按照传统的业务处理模式,对照每一笔发生的业务按照权责制确定收入,已经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另外,由于物流原因,电商企业也需要考虑何时确认收入,尤其当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不属于同一个期间时,如果会计人员对庞大的业务量一笔笔核实,无疑会增加工作量与工作难度。

基于电子商务的特殊性,有学者提出电商企业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业务成本与收入。目前电子商务的支付基本通过线上平成,收款时点相比交易时点没有明显滞后性,当发生退货或者处于试用期内,企业没有实际收到款项,不必确认收入,因此收付实现制对于反映真实的经营活动存在更大优势,更具有合理性。但是,仍有部分学者坚持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一般的电商企业仍从事传统的经营活动,传统经营活动按照权责发生制,传统业务与电商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不具有可比性,同时收入实现制会有利于企业进行利润操纵,使得会计信息失真。

笔者认为,基于会计信息公允性与准确性角度,电商企业目前仍需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业务处理。首先,会计数据是对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反映,权责发生制相比于收付实现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其次,电子商务不处在发展的初始化阶段,并且电商企业发展日趋成熟稳定,持续经营的基本假设为权责发生制提供了使用的大环境。针对电商业务量大对会计人员的工作造成的困难与挑战,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对订单的追踪、整理以及反馈,可以通过专门的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二)收入对象的会计确认问题

根据前述对电商企业收入形式的分类,我们将收入对象也划分为实体商品与虚拟服务进行研究。

1.实体商品收入确认

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销售实体商品业务类似于传统业务销售商品,由于线上销售的特殊,涉及网络购物平台以及销售商等多方主体,因此应区分收入环节中的销售额与销售费用,与传统业务的会计处理没有较大差别,可以归并至销售商品业务收入处理。

2.虚拟服务收入确认

电商企业的虚拟服务收入是指通过在网络上提供各种劳务服务从而获取一定报酬。虚拟服务不具有实物形态,与现实类似,服务包括专业咨询服务、业务服务、以及娱乐消费等多种形式,客户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而享受企业提供的网络服务,这种模式与传统服务中的劳务收入差别不大,因此,虚拟服务收入可以同提供劳务服务收入一般化处理。

3.数字化产品的收入确认

电子商务商品中比较特殊的是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产品既包括电子图书、杂志、音响品等,也涵盖了与这些产品相关的软件支持服务,因此数字化产品涉及两类电子商务产品形式。对于第一类的数字化产品,有学者认为这类产品性质上属于企业的存货,其虽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但是以产品的实质呈现给顾客且主要用于销售,其对于客户的效用与纸质化的图书杂志并无二致,因此笔者认为对这类数字化产品的收入应作为实体产品销售收入确认;对于第二类软件支持服务,有学者认为这类产品属于无形资产,通常需要电商企业在前期做大量研发工作,最终形成服务渠道供客户使用,并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使用费用,这类数字化产品不是以销售作为目的,而是为提供配套的服务,因此应作为服务收入予以确认。

(三)收入时点的会计确认问题

会计准则对收入的确认要求满足以下五个条件:(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2)发生的相关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3)已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主要报酬转移给购货方;(4)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5)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目前电商企业收款主要有三种模式,客户付款后电商企业发货、货到付款以及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

1.客户付款后电商企业发货

客户线上付款至企业账户,企业在确认收到款项后发货给客户,之后客户收到商品。此时应以电商企业收到货款并发出商品的时点作为收入确认的试点。

2.货到付款

客户在线提交订单至企业,企业收到订单后安排发货,客户收到产品将款项交于快递,之后快递将货款转交给企业。该种付款方式应以客户付款且快递公司办妥托收承付的时点作为收入确认的时点。

3.第三方支付平台

客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的环节较前两种复杂。客户首先付款给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告知企业客户已付款,然后企业安排物流发货,之后客户确认收货,第三方把货款转交给企业。在这种收款模式下,企业应当在客户确认收货时确认收入。

在实务操作中,电商交易以第三方平台为主,对于电商企业来说,难以兼顾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条件:在产品在运输状态中时,此时客户为收到货物,企业也未收到货款,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企业仍保留对于产品的继续管理权以及实施控制;电商交易虽然交易量大,但是也伴随着大量的退货发生,因此相关利益不一定流入企业,从而对收入金额的确认也出现困难。

另外,对于主要以线上交易的电商企业来说,其每个月业务量很大,从企业发货到最终客户确认收货中间存在时间差,当物流较慢时,滞后性对企业确认会计收入影响较大,企业大量的交易事项需要一一确认,有时会出现跨期事项,当内部控制不足很容易导致成本与收入出现错配,当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时点时,电商企业应关注交易业务的配比性。

三、新国际收入准则的研究

2014年5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了IFRS 15――新国际收入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新国际收入准则的修订会影响我国企业对于收入准则的理解与运用,通过了解新收入准则的原则与步骤,以探究在新的收入准则模式下,电商企业如何收入核算如何发展。

(一)新国际收入准则的适用范围

新国际收入准则明确了其适用与所有同客户所签订的合同,不仅包括租赁合同、保险合同、金融计量工具合同等,同时新国际收入准则强调了,当合同条款涉及多项履约义务时,应分清其他准则与收入准则的规范范围,分别优先适用于各自履约范围内的准则规定。

(二)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核心原则

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核心原则是,在承诺的商品或者劳务控制权实际发生转移后,收入确认主体应在履约义务完成时予以确认,相关的收入金额应以预期可取得金额作为计价基础。

(三)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收入确认五步骤模型

新国际收入准则修订后,最新提出了确认收入的五步骤模型。

1.识别客户与合同。“合同”需满足的特征:权利义务具有可执行性;具备商业实质;各方均已核准,认可需履行的义务;主体很有可能收取对价。

2.识别合同的履约义务。区分出合同中可拆分的履约义务,可拆分的履约义务收入分别确认;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转移形态的商品劳务作为一项履约义务。

3.确定交易价格。合理确定其履约义务完成后有权获取的金额,预期考虑包括销售折让与退货等情形的发生、资金流动环节对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等。

4.分摊交易价格至合同的履约义务。对应识别合同履约义务过程,将交易价格分摊至每一可区分的单独履约义务。但是,不论是过去抑或是现行准则对此的指导有限,因而方法的选择应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

5.在履约义务完成的时点确认收入。履约义务完成以控制权转移为标志,当商品劳务的控制权转移至客户,即满足收入确认的条件。新国际收入准则的收入确认标准更符合实质性原则,基于合同的特定条款,企业应确认在某时间段内或是在某时点上确收入。

四、电商企业收入核算的对策建议

国际会计准则对收入准则的修订以及我国会计收入确认提供了指导,目前我国关于电商企业收入核算的会计制度的发展落后于电子商务的行业发展状况,需要针对会计处理中存在的收入确认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电商行业会计更好发展。笔者从收入确认政策与技术团队建设两方面提出收入核算的建议。

(一)完善收入确认政策

我国对于收入准则的指导主要仍以《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相关内容为主,对于目前快速发展的电商行业的会计收入没有具体的应用指导,相关的会计制度空白使得会计人员对电商业务进行收入确认时存在较大分歧,原则上需要坚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但不能否认的是,收付实现制对于会计人员在处理大量交易事项时,对于反映企业现金流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从会计的可靠性以及可比性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坚持权责发生制,从而提供更为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我国会计制度应加快完善电子商务这一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建设,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基础和收入确认时点,同时对电商产品的成本收入配比性做出指导,规范统一电商行业的会计处理,一致的会计处理对于电商企业的审计与税务规范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技术团队建设

电商行业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传统的会计方式已无法满足日渐复杂的电商交易事项,电商企业应从质与量两方面加强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首先应积极转变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的使用,培养电子商务领域内专业的会计人员,做到信息技术与会计技能的结合,提高会计人员的“质”;其次,应在多个部门建立起统一协调的信息系统,无论是客户与企业直接进行交易还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生产部、销售部以及财务部等各部门需要在完整的交易系统内做好登记,在后期核对订单编号以及进出库日期等信息做好前期准备,在运用权责发生制时,对业务处理做到有条不紊,各部门共同协作参与,降低财务部门单独处理业务的“量”。

技术提升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相比人工处理模式能减少技术层面的问题,使得会计人员能更加注重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电商行业的会计处理做出更多思考,通过业务实践,对电商行业领域内的会计制度提出更有建设性的建议。

结束语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活动趋于普遍化广泛化,大大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也较好,因此,电商企业的收入确认问题显得日益重要,但是我国现阶段对电商企业的收入会计处理缺少统一的准则制度,影响了电子商务领域内的会计核算发展。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快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促进我国电商行业良好发展,使得会计制度与电子商务保持同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霞.电商企业收入问题研究[D].财政部科学研究所.2015.

[2]杨志强等.电子商务收入会计确认探讨[J].技术探索.2014(10).

[3]陈涵.浅析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确认[J].电子商务.2015(5).

篇5

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全球范围内资本流动的深度与广度,进而对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例如,在反倾销预防和应诉过程中,会计就是一个关键因素。缺少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不能提供有利的会计信息,是我国企业赢得反倾销诉讼的最大障碍。另外,对会计举证不熟悉也使得企业在应诉时处于不利地位。

新的国家标准

“在香港,人们常说‘会计是商业的语言’,意思就是企业的决策人、管理层、投资人或银行家必须具备最基本的会计知识。”在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主办,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教育培训部承办,厦门网中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12国际贸易会计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王曦说。他在会上介绍了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推动国际贸易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特别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职业能力等级规格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续的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能力测评和培训考试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国际贸易财会类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来自于一项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为了推动我国国国际贸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升国际贸易人员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了国家标准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将国际贸易人员职业类别细化为国际贸易业务运营类、单证类、财会类和翻译类,并对这四个类别规定了职业资质要求以及管理要求,其中将国际贸易财务会计人员分为了四个等级_国际贸易会计员、助理国际贸易会计师、国际贸易会计师和高级国际贸易会计师。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财会人才的需求,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和厦门网中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国际贸易会计考试中心”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国际贸易会计培训考试管理办公室”。

行业需要实用型人才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会计培训和考试项目兼具权威性、实用性和国际性。”王曦告诉记者。

项目主要开展助理国际贸易会计师、国际贸易会计师和高级国际贸易会计师三个类别的考试培训工作,受众包括学习会计学、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学生、从事国际贸易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专业人员、有志于从事国际贸易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其他有关人员等。

助理国际贸易会计师培训考试包括两个科目一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贸易会计实务,后者不仅涉及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出口退税等,还将增加中小企业海外拓展资金、营改增等新内容。国际贸易会计师和高级国际贸易会计师属于岗位提升型的培训,一方面遵照国家标准,同时也将最前沿的国际贸易会计实务纳入其中,比如“反倾销”会计实务。

据王曦介绍,考试中心还将充分发挥贸促会对外交流合作的优势,开展与英国、台湾等国外财务会计机构的双边互认工作,提升资质认证的国际影响力。

篇6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世界各地快速地发展起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扩展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的发展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有了新的发展面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就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的经济发展。

二、电子商务概述

(1)电子商务概念。电子商务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网络交易平台来完成的商品贸易的经济事务以及经济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交易的方式也是商业上广泛使用的信息传播途径。电子商务具有诸多的特点,例如高效性特点、开放性特点、区域的广泛性特点以及成本的低廉性特点。打破了传统贸易的种种约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电子商务的特征。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和条件,最主要的是基础性的技术保障。电子商务使用到了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提供了交流和管理的平台。电子商务是商务智能化的体现。电子商务的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子商务面向全球的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拥有互联网科技就可以进行电子商务的经营。其次,电子商务的交易方式通常比较便捷、简单。在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的交易变得简单起来,一切步骤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便捷。最后,电子商务能够使贸易成本降低。在国际贸易中,双方的谈判、合同的签订以及定金的支付在传统理论和实践中,都需要双方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样就在吃住行上有了一笔开销,招待费、交通费的节省使国际贸易的整个交易活动大大节约了成本的开销。

三、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国际贸易基本是贸易双方根据贸易合同以书面文件的方式来展开贸易交流,电子商务的产生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文件实地的交流方式。互联网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形成了虚拟的国际贸易方式,再这样的平台上开展电子营销的模式。在国际贸易中,电子营销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青睐。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管理方式的改变。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依据于计算机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这就给我国的国际贸易提供了资源。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竞争中,电子商务能够拥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实现市场中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世界各国都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地进行销售模式的创新,以此来适应时代的步伐。

四、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中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不到位。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运用比较少,我国的电子商务处于一个刚刚崛起的阶段,相应的法律程序还不够完善。导致电子商务在运用中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也影响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运用程度。很多企业因为没有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和没有统一的法律规范致使在电子商务的实际运营中容易出现很多的纠纷和矛盾。国际上,关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体系也不够完善,这样在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没有了相关条文的制约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会严重的阻碍各国之间的电子商务贸易往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我国的物流行业的管理比较分散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这样物流行业不能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会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

(2)我国的国际贸易主体在运用电子商务方面存在问题。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信息化基础不够,网络规模也不大。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在我国的外贸企业中,很多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够丰富,能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也不多,传统的商业贸易往来没有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方面,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突然兴起对我国的外贸企业来说有措手不及的感觉,本身我国的计算机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就存在相当的差距,这样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的外贸商业往来就形成了一种范围狭窄、使用率低的状态。在目前我国的外贸企业中,建立起完善的电子商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五、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

(1)法律法规的完善。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任何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前提,明确建立起国际商务往来中的电子商务法律规范能够确立起各国之间电子商务往来的行为规范,统一的规定有利于保护每一个国家的商业贸易利益。建立健全的法律在国际市场中商贸往来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才能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发展。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信用保障体系,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往来提供信用保障。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工商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和银行机构的共同协商形成统一的信用制度评价体系。在国际贸易往来之前要对企业的财政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对以往的贸易行为进行监督,才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健康来往。

(2)对我国的外贸企业进行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条必行之路。外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国际商贸往来,不被新时代所落下。加快我国外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能够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利用。在我国的外贸企业硬件设施完善的情况下,提高外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电子商务使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工作支持,员工对电子商务不知晓、不了解就不能使外贸企业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我国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形成阻碍的作用。企业在提高员工的素质方面要不定期地进行网络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员工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储备量,使人人都能够懂得电子商务的流程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3)我国的外贸公司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引荐电子商务方面的成功案例。每一个国家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其外贸企业的发展模式都不相同。我国要对他国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形成完善的学习策略,然后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往的贸易往来经验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改良自己的商业模式。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商业水平,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大环境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外贸产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六、总结

篇7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活动也越来越繁荣。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国要想在国际贸易中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结合电子商务,加大创新,积极的应对跨境电子商务带来的挑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跨境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商品交换的商务活动。在互联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各种网络交易行为、在线电子支付行为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的出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并深深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经济贸易效率,节约了贸易成本,使得贸易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三、新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降低贸易成本

跨境电子商务的载体就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贸易双方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来进行贸易活动的往来,降低人力、物力的投入,缩减交单结汇的时间。同时,跨境电子商务简化了贸易活动程序,只需要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易,明显的降低国际贸易的成本。

2.改变了国际贸易运行方式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不同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而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出现了“虚拟市场”,据相关数据统计,互联网已经覆盖了150多个国家,连结的网络己达20多万个,终端用户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通过互联网,贸易双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进行谈判、促销、订货等,极大的提高了贸易效率。

3.国际贸易主体多样化

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大量电子虚拟企业,将单个外贸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完成单个贸易公司无法完成的市场功能。其次,“电子商务运营商”的涌现,为国际电子商务的普及搭建贸易平台。另外,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普遍应用,许多中小企业外贸能力在不断的提高。电子商务降低从事国际贸易的门槛,很多中小型外贸公司可以利用跨境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参与国际贸易。

4.增加贸易风险

首先,跨境电子商务的实现,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在国际贸易中,不仅要承受着同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还会承受着他国其他相关行业的竞争压力,使得国际贸易竞争风险增加;其次,跨境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的,而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些不法分子时常会恶意的窃取他人的信息,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一旦贸易重要信息流失,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促进国际贸易主体的多样化,越来越的企业通过网络寻求合作伙伴,从以前的一对一的合作方式,到如今的一对多合作。然而网络具有虚拟性,这无疑增加了国际贸易风险的发生。

5.税款的流失

国际贸易是跨国合作,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制度、环境、法律等,而在跨境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由于国籍不同,这也将会增加国际贸易税收难度,造成税款的流失。

四、新经济背景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措施

1.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地节约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同时,跨境电子商务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的,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就应当加大投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进而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推行跨境电子商务的同时,还应当加大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尤其是跨境电子商务技术,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提高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跨境电子商务的载体,在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要想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确保跨境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安全性。要加大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确保跨境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安全;其次,要加强跨境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监管,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降低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3.加大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专业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要想提高贸易效率,保证贸易质量,就必须重视专业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国际法律、管理、经济等多方面知识的教育。

篇8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中国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94-02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转向国际金融市场。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使得我国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的需求相适应,应该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利弊得失进行权衡,充分认识与国际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不断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1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11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对银行内部的管理进行了强化,使粗放型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树立了良好的经营形象。然而,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在经营决策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的痕迹。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交易类业务和投资类业务方面的管理还十分薄弱,且大多数商业银行面临着实际操作及业务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已汇总较为完善的做法。

12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探索风险防范、业务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管理误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那么在基层机构中,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战略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误区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各方面,一是由于对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配置;二是由于经营成本的核算意识薄弱;三是由于缺乏统一法人意识,易产生本位主义思想[1]。

1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差距

商业银行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的基本前提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经验为导向,而忽视了数据加工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存在着许多症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总体规划不到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资源交互不畅。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信息可利用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不够规范以及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

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对策

21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承担的风险高于任何一家企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使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得到有效加强,从而使该类信息的使用人员能够有效掌握到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了解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2]。同时,信息使用者通过了解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等经营业绩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此外,对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市场约束,发挥更好的作用,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快速高效地开展各项业务。

22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得到统一,如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MIS基础平台。然而,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快速有效地统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在运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不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使部分相同数据的定义保持一致,从而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程度得到加强。二是应该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运用的信息系统以及目前所拥有的业务得到充分论证的前提之下,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规范[3]。三是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实现统一的前提之下,建立可以供各大商业银行共用的中央资料库,并且该共用资料库应该将各大商业银行的共用数据集中起来,比如业务经营统计数据和客户的基本信息等,这样便可以使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权限在工作需要时随时使用到这类信息。

23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各大商业银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才能确保商业银行能够以全面公开的原则为基础,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将信息记录下来并披露出去。有相关研究显示,在东南亚及拉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危机中,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和银行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原因是由于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会计标准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统一会计标准,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也无法合理确认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使得债权人、监管当局、商业银行管理当局都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得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方面的信息,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延缓了处理问题的时间,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4]。因此,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标准的成熟经验,对自身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不断推广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并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报表与会计科目。

24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还应该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应该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要求,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如完善银行内部权限控制制度,加强业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和内部制约监督制度等。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加强各项业务经营计划的能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抓好战略规划管理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规划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监测机制、评估机制以及风险识别机制,尤其是在信贷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清算风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并及时有效地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的单项风险和总体风险,不断加强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性[5]。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使经营机构、经营对象、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各方面实现集约化。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在制度和体制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以及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翟耀,赵金梅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5(9):2-4

[2]孙银风,李小青商业银行董事会异质性、金融创新与财务绩效――基于沪深两市上市银行10年的数据[J].中国集体经济,2014,6(18):9-10

[3]杨光浅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向区域性转型的发展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9(11):183-185

[4]王宝田,王榕梓完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基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谨慎原则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3(10):6-8

[5]李波,张艳萍区域影子银行现状、发展动因与风险研究――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的视角[J].西南金融,2014,05(4):7-9

[6]许佳鸣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J].中国市场,2014(2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