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5:57:0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近代史知识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新课程标准就初中历史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明确了规定:要求学生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体验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巨大物质进步,崇尚科学精神,逐步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意识;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从现行使用的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看,新课标改变了原来历史教学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适当增加了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风俗史,尤其是文化史方面的内容。这为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
(二)初中历史学科知识点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从中领悟人类文明的创造力及其蕴涵的价值取向,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吸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商鞅个人的改革勇气和大无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影响;北魏孝文帝为推进改革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毅力,是对学生进行坚强信念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典型材料。再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使学生知道中国是怎样由文明古国逐渐落伍,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知道中国在近代时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理解近代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如何前赴后继,不断探索和奋斗。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弘扬近代仁人志士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还可以从近代中国历史中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讲述诸子百家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体会到孔子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朴素平等仁爱思想,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墨子“兼爱”、“非攻”、“节用”的平民思想。通过讲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使其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理解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古代绘画、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切实树立“以学生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判断身边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如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他下令修建了大运河,客观上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于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国家的统一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还应让学生知道,作为隋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进行这项浩大工程中,曾耗费了国家的大量生命财产。另外,隋炀帝开凿运河,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即为了到江南去享乐,刮尽了民间的膏血。我们在估计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作用时,上述情况亦绝不应置之不顾。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时代性特征加深了理解,这样在分析与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时,学生就能从当时的历史现状出发,既肯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又能看到其局限性,这样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分析的客观性就能大大加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与评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一、农村初中历史复习课堂教学现状
1.复习课=复述课
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往往会把复习课上成复述课。即一堂课下来,全由教师代办,把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内容罗列一遍。稍好一点的,是教师整理出复习提纲,带着学生一同重温一遍所学的知识。这种课往往是在刚开始进入复习阶段最常出现。
2.复习课=测试课
完成第一轮复习后,很多复习课堂就成了测试课。由此而诞生的模拟考试多之又多,据我了解,我们这里就有学校提出每周一次模拟考。测试,这是很多教师最喜欢的,它可以省了很多备课的时间。
3.复习课=讲评课
进入总复习后,特别是到了4月份后,由于测试多了,很多时候课堂就是试卷讲评课。 一测一评,一周的时间就打发了。
4.复习课=问答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少教师也很喜欢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集体或个人回答。这样的课堂热热闹闹,其实收效并不大。
5.复习课=自习课
到了复习后期,经常会出现教师觉得该讲的东西都讲了,学生也会觉得该练的也练了,都会觉得无事可做,这样也会出现让学生自习的现象。
二、提高农村初中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效率的思考
针对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中考历史复习课堂教学效率应关注下面的一些问题。
1.要根据不同的复习阶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方式
第一阶段(3月份以前),课堂教学主要以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单元知识为目的,讲述课、问答课、练习课上使用较多。第二阶段(4至5月份),课堂教学主要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为目的,此时应多采用练习课、测试课、讲评课。第三阶段(6月份至中考前),此阶段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分数的能力,因此讲评课在此阶段非常重要。临考前几天自习课也有必要安排一些,让学生把课本浏览一遍,回归课本,调整状态。
2.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复习
中考复习说白了就是把课本知识“读薄”然后又把它“读厚”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根据近年来的备考,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做好一个工作,就是要把《考试说明》里的范围做一下归纳,这样好在学生的心中有个总的印象,即把课本“读薄”。如今年贺州市中考历史的《考试说明》里,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和世界5本历史课本共38课的内容,其中《中国古代史》为5课,《中国近代史》为9课,《中国现代史》为10课,而《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都是7课。再结合《课程标准》,今年中考所涉及的考点为60个,其中《中国古代史》5个,《中国近代史》14个,《中国现代史》15个,而《世界近代史》15个,《世界现代史》11个。通过这样疏理,就可在学生中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要在38课书60个知识点里考取50分。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安排复习进度,逐一突破各个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3.要以近年来中考试题为范本,全面把握中考试题特点和答题技巧
贺州市自2005年开始把历史学科列为中考科目,命题的原则多年来基本保持一致,命题的方式和难易程度变化不大,这就给备考复习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近年来,我对中考试题的使用一般都是采取如下方式,效果不错。即在复习前把上一年度的中考试题印发下来给学生测试,让学生一开始复习即可了解中考试题到底是什么样的,好比是揭开中考的神秘面纱。学生做题以后,又可知识自己就算不复习也可得不少的分数,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把不足分数复习补足即可,从而减轻了学生对复习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带学生认真分析答案书写的规范,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4.要以课本为原型,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训练
很多教师特别重视去组织一些复习资料,诸如“知识要点”“分类知识”等,然后把资料印发到每位学生手中,让学生按复习资料去背、去写。刚开始时确实能起到较快提高考试成绩的效果,可到了复习后期,成绩就很难提高。学生做题时,经常会出现张冠李戴或丢三落四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对课本知识的把握不牢。为什么这样说呢?课本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时的范本,是第一印象。俗话说“第一印象”很重要,其实并不单是这样。因为课本有图、有色彩、有思考题,这些在人的大脑中留下的印象是复习资料和试卷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复习时绝对不能丢开课本。
5.要合理分配讲授、练习、阅读、思考的时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学习金字塔”,我们知道,不同方式对人的大脑皮层的刺激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从中所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效率也不同。如从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来看,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时间。这好比吃菜,一餐就只有一样的菜,就算是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两口也没有胃口了。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复习课,一堂课上都应有教师的引导讲授,学生的动手练习、自主阅读和思考互动,而且还应在时间的分配和方式的选择先后上多加考虑。这样,才能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效率。
6.要重视寻找当节复习内容与相关旧知的联系,关注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遗忘规律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历史;运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教材内容及相关课题进行自主研究的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将知识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便于学生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系统的了解。抱着思考的态度,对教材知识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在课堂上听教师的解答或单独请教教师。在预习过程中,还要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体系,并对一些具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课堂上师生分享。
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比如,教师组织“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的形式研究某一课题。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一课时,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师生共同探讨学习,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场景,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的了解,充分体会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历史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的意义。对于一些重大且有争议的话题,可以采用“辩论式”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再展开论辩,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课堂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和“突发观点”。这两种情况可能来自于教师的灵光一现或是学生的突然发难。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某一瞬间可能会迸发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灵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深度发掘无意间也会产生新的思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抓住这种“突发机遇”,积极主动地展现出来,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以及共同学习的过程,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将个体发展的主动权直接交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中的主体,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历史 记忆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碰到了学生记忆方面的困扰,"背过就忘"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瓶颈。此时就需要教师花费心思,运用不同的记忆策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让复杂庞大的历史知识体系变得简单易记。
一、 初中历史进行记忆策略的必要性
在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遇到了记忆的难关,死记硬背很难将庞大复杂的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往往背过就忘。那么为什么学生对于初中历史会背过就忘呢?
首先,初中历史拥有庞大复杂而又琐碎的知识,要想记住而又不忘是十分困难的,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更难,本身知识积累较匮乏,不能系统的串联各个知识点,只能通过艰苦的死记硬背。其次,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系统的传授记忆方法,很多偏远山区的老师专业知识水平欠缺,很少讲述记忆方法,主要依靠学生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
面对以上初中历史学生"背过就忘"的困扰,进行记忆策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才能很好的顺利的进行教学工作。
二、 初中历史进行记忆策略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学科,掌握记忆策略不管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记忆是创作的基础,只有运用了恰当有效的记忆方法,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和历史概念的形成。其次,记忆有助于其他问题的解决,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就很难为今后其他问题的解决创造途径,历史的学习就毫无意义。
掌握了记忆策略,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让初中历史变得更具趣味性,提升初中历史学习的意义。
三、 初中历史主要的记忆策略
为了更好的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主要包括谐音顺口溜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联系对比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四大记忆策略。
(一) 谐音顺口溜记忆法
初中历史知识十分琐碎,在记忆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采用谐音顺口溜的方法,提升学生记忆效率,是最为常见也是最常用的记忆方法。如战国七雄使用"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口溜,能让学生很轻松记住七国名称及其方位;《》中五个同上口岸的记忆,可以采用"光(广州)下(厦门)弗(福州)能(宁波)上(上海)"的谐音顺口溜,由南向北巧妙的记住了这个五个地名。
(二) 图示记忆法
初中历史关于地图的知识点有很多,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图示的记忆方法了,不但形象直观,而且轻松易上手。如在记忆元朝疆域版图的时候,可以边看边画出其大致图形,并且逐渐丰富板块知识,变抽象为直观,让初中生在脑海中形成形象的知识体系。
(三) 联系对比记忆法
历史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如果分割开每个知识点来记忆,无疑将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联系对比各个历史知识点,让知识自然的串联起来,减轻记忆负担。如在初中历史中不但涉及到中国历史,还有世界历史,这就需要在学习的时候,按照每个时间段,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记忆方法,串联起中外的历史知识。
(四) 浓缩记忆法
历史知识拥有很大的知识量,要想轻松的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变繁为简,浓缩繁杂的知识点,提高记忆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采用这个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抓住某个知识点的关键词,进而进行压缩记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大致框架,让学生自行填充丰富每个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依据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国近代史可以采用从一到十的数字浓缩记忆,如一种性质、七个不平等条约、十次战争等,让庞大的知识点收入这个框架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
不同的知识点,要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关键需要学生灵活掌握各个记忆方法的精髓,继而开拓出自己特有的记忆方法,让接下来的历史学习更加顺风顺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新的记忆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记忆效率。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策略中,记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记忆,是踏入历史学科门槛的第一步。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将会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在不断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初中历史。
参考文献:
[1] 王晓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10)
[2] 林雪松.精致化策略改进学生历史记忆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8)
新旧初中课标(分别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文化史“内容标准”是课程内容选择的结果,其呈现的差异不仅隐含着文化史的价值取向的变化,还隐含着课程价值取向与历史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即是精神文化史,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学术思想史、文学艺术史、宗教史、社会史、教育史等等。此文中初中历史课标中的文化史主要是指以上狭义的精神文化史所包括的“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也兼及考古发现的史前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与习俗等。
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来自行为主体的价值体系、价值意识[1]。文化史“内容标准”呈现的内容是课标编制者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多种历史观选择的结果,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现了现代化、国际化、社会化、政治化等文化价值取向。比较古今中外各类文化史,其中存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科学与人文、社会与政治等文化价值取向差异。
一、分布情况与统计分析类目、单位的确定
(一)分布情况
旧初中历史课标中文化史内容要点以主题的形式集中呈现,其中中国与世界的古代、近代、现代六个板块都有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学习主题;新初中历史课标中文化史内容要点则是按照历史朝代的时序性分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课程内容”之后,分散呈现。
(二)统计分析类目
根据初中历史课标的内容呈现,可以将文化史分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化史、世界古代文化史、世界近代文化史、世界现代文化史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又分为学术思想、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社会生活六类。
(三)统计分析单位
以课标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为单位,如旧课标中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就是一个单位,包括“孔子”、“百家争鸣”两个知识点,统计分析以上各类文化史的内容标准条数和知识点个数及其所占比例。
二、统计数据结果
新旧课标中呈现的文化史内容标准的条数以及知识点个数统计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的内容标准条数及其所占的比例都在减小,其中中国古代文化史减少幅度较小,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减少幅度较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古代文化史个数有所增加,世界近代文化史下降的幅度最大,表明目前对世界近代文化史的关注减弱、重视世界古典文化是学界的共识;中国文化史减少的幅度大于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史中的百分比仍然小于世界文化史在世界史中的百分比,由此可见,国际化的文化意识比较明显。
从表2、表3我们可以发现,新旧初中历史课标中国文化史知识点个数从古至今的变化呈平行下降的状态,世界文化史知识点个数从古至今则是古代不变、近代增加、现代下降,近现代的下降也处于平行的状态。新旧课标比较,中国文化史下降的幅度大于世界文化史,中外现代文化史的知识点个数都是最少,比例也最小,由此可见,现代文化史的内容比较薄弱,有待增加。
根据表2、表3,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中的比例最大,占主要地位,由此可见,隐含着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思想,有偏重科学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其次是文学艺术,排第二位,其用较大比例突出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因为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延续,反映出了注重文化的传承。
中国近代文化史中近代科学技术从有到无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远不及思想政治、社会等领域重要。加之,近代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具有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时代情怀,其中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新文化思想”“革命文学”等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政治性的文化价值取向很明显。社会生活的百分比虽减少,但仍体现了关注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社会生活的百分比大幅度下降,思想文化大幅度上升,科学技术略有上升,可见科学技术仍然受到重视,同时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史也受到了关注。然而,文学艺术与教育知识点的缺失,显示了在现代精神生活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和对教育追求的迷茫性。
世界古代文化史中三大宗教的地位不可动摇,世界古典文化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下降的比例最大,但关注到了教育(中世纪的早期大学)。然而由于社会生活知识点缺少,使得学生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地方古代的社会生活。
世界近代文化史中科学技术占的比例最大,突出了科学技术在世界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由此可见,科学化的文化价值意识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教育、社会生活等知识点的缺失,反映了价值取向的偏颇会导致对历史文化认知的偏颇,在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的作用最为关键,但是同时期教育作用的发挥、社会生活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是不能忽视的。
在世界现代文化史中科学技术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更是关注的重点,社会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日益明显。
三、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1.传统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可动摇
对新旧课标古今中外的文化史内容标准条数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化史在中国古代史中所占的比例大于中国近代文化史在中国近代史中所占的比例和中国现代文化史在中国现代史中所占的比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非常的明显。世界古代文化史在世界古代史中的比例大于世界近代文化史在世界近代史中的比例和世界现代文化史在世界现代史中的比例,重视世界古典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十分突出。中外古代文化史是人类早期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古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以致今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的价值要求。因此,重视传统文化史的文化价值取向不能改变,也不可动摇。与此相比,中外近现代文化史在近现代史中的百分比则较小,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如古代文化史,现代化的文化价值取向较弱。
2.国际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日益突出
中外文化史内容标准条数及知识点个数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史比例下降幅度大于世界文化史,中国文化史在中国史中的比例小于世界文化史在世界史中的比例,世界文化史受到的重视程度大于中国文化史,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意识弱于重视世界文化的的意识。在学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多学习世界文化史,体现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意识,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的要求。
3.科学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时代的主旋律
科学技术在近代文化史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据主要地位,在现代文化史中关注的重点虽有所转移,但是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各类文化史中科学技术的比例最大,而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科学技术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历史课程中,这凸显了崇尚科学这一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价值取向。
4.社会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关注的生长点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关注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还包括一些与人们生活接近的社会问题。相关的知识点在中国史中古今都有,世界史中则是古代、近代没有,现代有;中外比较中国史中较多,世界史中较少。社会问题等相关知识点的出现,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社会、现实社会及文化史的社会性。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关注历史,反映了社会对学习者的新要求。
5.政治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是灵魂
政治是文化产生的重要背景,也是文化史选择的重要背景,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以“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2],可见政治化的文化价值取向指引着文化史内容的选择,渗透着整个历史课程。
6.人文精神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归宿
选择历史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学习,是为了学生不仅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还能够全面发展。文化史中有很多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穷智慧的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著作等,是提高学生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好素材。文化史本是有智慧之人的创造杰作,也是培养有智慧人的源泉,从人类的智慧中吸取精华,使学生得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这些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根本精神,也就是文化史价值取向的归宿。
(二)思考
新课标中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多元,主要包括上述几种价值取向,然而受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历史观、编写体例等因素的影响,各种文化价值取向会有所偏重,难以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或者应然的状态,这就需要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化史的价值取向要符合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过去历史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偏向专业化,过分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是一种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随着“学科中心”课程的实施,其教学内容(即知识点)普遍存在着“难、繁、偏、旧”的问题,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偏向了传授知识。然而,当代教育要求知识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接近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当代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文化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接近吗?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吗?这不仅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还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践行。精神层面的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何将其融入学生的生活并能够体验,这就需要将文化史知识与课程的价值取向相结合,用课程的价值取向指导文化史教学。
弄清当代课程价值取向又是重要的一环,事实上,在当今多元价值取向的时代,传统的“学科知识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课程价值取向,没有哪一种能够起绝对的主导作用,而是多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共生共存共发展。正如教授所说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等三种价值取向是人们对课程形成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网络化生存、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通过对知识观与社会服务观的重新认识与改造,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2]
初中历史课标中文化史内容的选择受当代课程价值取向影响,选择的结果中也蕴含着当代的课程价值取向,本土化、国际化、科学化、传统化、现代化等诸多文化史价值取向要继承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合理内核,符合以人文精神为最终追求的当代课程价值取向。
2.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应该趋于平衡
虽然文化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但是多元中免不了有所偏重。比如古今文化史,中外古代文化史在中外古代史中的百分比远远大于中外近现代文化史在中外近现代史中的百分比;古今中外各类文化史中的比例,有时候科学技术最大,有时候文学艺术最大、有时候思想文化最大,有时候社会生活最大,古今中外各类文化史的比例差距较大,明显可以看出文化价值取向的偏重。偏重略微或轻微的偏重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不能偏得太重,以致失去了平衡。因此在遵循历史学科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在有些知识点上做一下调整,从而减小一些文化价值取向的偏重程度,实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唐日新等.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3.
一、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概述
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对初中生的学习生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利用重要历史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拓展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对很多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较难学习的学科。这是因为历史学科不但知识点众多,而且知识点不容易记忆。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专题型教学,整合知识点,梳理历史线索,加深学生印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每个朝代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重新编排教材知识,梳理历史教材主线,围绕主线设置专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解“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唐朝的几位皇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的政治制度,总结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
又如,在教学“唐朝盛世”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唐朝的经济政策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其他朝代的经济政策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历史专题型教学策略
1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在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解“”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教学的独特之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激发爱国情感。
2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由于历史是初中新开设的学科,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专题型教学,把教材内容梳理成为一个系统的体系,以供学生参考。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只要看到历史事件就可以联想到相关历史知识。
例如,在教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有关侵略战争的知识总结出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明白侵略战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日益艰苦。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已经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被验证。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完善多媒体,通过发展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但是这一教学改革工作还缺少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制约了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课件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教材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讲述。同样,学生面对的是教师、黑板和教材。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大量的文字性描述并不具有吸引力,而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学资源的限制,不但制约了教师的发挥,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将初中历史教材中文字性的描述转变为图片、视频,也可以搭配合适的音乐对教学氛围和学生的情绪进行渲染。教师利用课件将“单媒体”的教学转变为视觉、听觉等共有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二维、三维的强烈冲击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感受历史学科的生动趣味性。
以《春秋战国的纷争》为例,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中一段重要的历史,记载了战国时代纷飞的战争和璀璨的文明。但是学生无法从教材的描述和教师的讲述中感受历史厚重的气息,无法感受春秋战国的璀璨。此时,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在其中穿插相应的图片及短小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进行感悟,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厚重与灿烂,让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历史产生足够的兴趣和好奇。
基于此,学生才会带着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参与初中历史教学,才会主动地配合教学工作,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极大地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被划分为文科,其拥有自身的特点,文字繁多、知识点繁杂是主要特点之一。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背记大量的知识点,而这是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学生学习难度的主要原因。
通过多媒体,教师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繁杂的历史知识点通过对比、参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发挥课件的功能,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更生动和形象。
例如在研究我国近代史的开端时,学生首先面对的就是第一次、第二次、、。经过实践调查显示,部分学生甚至分不清楚四个历史事件发生的事件,更无法区别对待不同战争对我国造成的巨大影响。学生表示大量的时间节点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掌握,而自己却只能面对大量的文字,不但难以记忆,而且懒于记忆。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将四项战争进行归类,将其时间、背景、发生的原因及影响罗列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其进行对比和参照,利用比较法进行更有效率的学习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战争中的珍贵史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具体的记忆。
(三)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制作课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与交流。在课件的支撑下,教师将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知,让学生进行更有价值的交流与讨论。
例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在课件中安排了相应的图片,给学生展示了中中国人民的疾苦,向学生展示了战争的苦难。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对对于我国的重要影响有更多的认识,才能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更多的观点和看法。
基于此,教师就能引导学生探究与讨论,进而对的起因、经过、背景和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获得的触动更大,能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让学生知晓和平的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
三、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课件的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从本质上说,教学课件是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计划所制作的教学工具。因此,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课件的质量。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随着教师能力的提升,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更好的教学计划,并熟练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
(二)善于利用网络寻找资源
教师应学会善于利用网络寻找资源进行多媒体。这就需要教师去粗取精,选择具有价值的资源将其应用于教学课件中。同时,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计划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网络资源,以此丰富自己的教学课件,使课件的质量得到提升。
四、结语
教师通过制作课件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提高重视改变认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会使用教学课件增强教学的生动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制作更有质量的教学课件,为历史教学提供强有力支撑。教师应该在实践中相互交流与学习,使教学课件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