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20:5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领导力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科论文中温迪提出创立“美丽美国”的想法,她认为真正的领导者是不断寻求给世界带来真正价值的人,她想到聘用这些领导者,让他们带着一身闯劲去贫困地区教学两年。
1989年,温迪·科普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她在毕业论文中提出了成立“美丽美国”的构想。
20多年来,“美丽美国”坚持为美国城乡低收入(贫困)地区输送老师,积极改善美国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在美国大学生中,“美丽美国”已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名字。据报道,全美2009年共有3.5万名大学毕业生申请“美丽美国”的4000名教师岗位,其中哈佛、普林斯顿等常青藤大学的学生占到申请总人数的11%。有媒体戏称“美丽美国”为“精英组织”——非名校学生不收。全球咨询公司Universum(优信)2013年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美丽美国”位列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最喜爱的雇主前10名。
温迪·科普也成为美国大学生心目中的知名人物。她在其书《改写未来——美丽美国如何创造教育平等的世界》中文版出版之际,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大学生》:“美丽美国”的概念源自于您的毕业论文,请简要介绍一下。
温迪·科普: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意识到美国要致力于成为一个机会均等的国度。因为,孩子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又决定了人生。上大学时,一位室友来自一所低收入地区公立学校。通过她,我了解到美国1/5的孩子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只有8%的人能获得大学学历。相比之下,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们,80%的人能获得大学学历。这是长期以来因经济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差距。
事实上,我发现这是全球现象。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我提出了创立“美丽美国”的想法。因为,当时我所处的那一代人被称为me generation(自我中心),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就为了赚钱。我不赞同这一观点。实际上,真正的领导者是不断寻求给世界带来真正价值的那些人。有一天,我就想到了“美丽美国”——为什么不聘用这些“领导者”,他们带着一身闯劲去贫困地区教学两年?我立刻被自己的想法迷住了。
《大学生》:为什么是两年支教时间?
温迪·科普:这是最短的时间。因为,这项工作非常有挑战性。成为一名老师,帮助孩子们获得成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只有当教学时间接近两年,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能做出显著的贡献。
《大学生》:为什么“美丽美国”锁定刚毕业的大学生?
温迪·科普:还是大四时,我就开始创立“美丽美国”。有人说在“美丽美国”教学,与职场工作并无不同。我说:不对。我的灵感来自于一个事实: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愿意付出全部精力,通过教育真正改变一些东西。
2013年9月,美国教育部研究机构教育科学院的一份研究结果显示,“美丽美国”项目教授的学生比其他传统型老师的学生领先约2.6个月(学得更好)。“美丽美国”的老师们虽没教师资格证,但他们与学生们合作得更成功。这是他们在短期内做出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他们也创造了巨大改变。在华盛顿地区,20%的学校校长和非营利组织领导者都曾参加过“美丽美国”。所以,“美丽美国”不仅帮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还运用这种领导力,改善整个教育体系。
《大学生》:在您看来领导力意味什么?
温迪·科普:在贫困地区的“美丽美国”的老师们,他们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激励孩子们用功学习来接近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们实现目标。
在新书中,我提到了Megan Brousseau(梅甘·布鲁索)。她加入“美丽美国”后,被派往位于南布朗克斯一带的莫里桑尼亚教九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一)生物课。那里曾被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称作“美国最糟糕的贫民区”,学生们对学习没有兴趣。梅甘第一次踏进班级,就向学生宣布了她的目标——让所有人都参加并通过严格的纽约州会考,同时梅甘也对自己说:这是创造历史的机会。这个目标看起来根本无法完成,因为在那个地区,很少有学生参加会考,更甭说通过。但是,梅甘不断地给学生们增强通过会考的信心,并强化他们的信念:“上大学是唯一的选择!”
为了达到目标,梅甘修改课程、探索新方式……经过9个月的不懈努力,112名学生中109人一次性通过了考试,平均成绩81分,远高于纽约市72分的平均水平。落榜的3名学生也在梅甘的悉心辅导下顺利通过了第二次考试。
回想梅甘所做的,会发现她是一位了不起的领导者。让所有的学生通过会考,很多人会认为不可能,但梅甘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目标。于是,她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当遇到困难时,她会想各种办法,如同一位杰出的领导者。我认为教学就是领导力——设立目标、激励他人实现目标和克服困难与障碍,这种领导力适用于各行各业。
《大学生》:刚毕业的大学生改变未来、创造世界的动力是什么?
温迪·科普:我们往往认为经验是力量。但是,经验不足或缺乏经验也是一种力量。25年前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时,我如此天真地创立“美丽美国”。谢天谢地,要不是我的天真也许不会有今天的“美丽美国”。有时,尤其是面临重大难题或身处艰难时,理想主义年轻人提些不切实际的问题非常重要。
要让所有的学生都通过会考,很多老师都认为梅甘疯了。但是,天真、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梅甘做到了。当然,我们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美丽美国”的合作伙伴,同样重要的是,“美丽美国”需要年轻人特有的活力和乐观主义。
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里,没什么责任比刚毕业就教书更大。因为,你拥有无限潜力,来影响孩子们选择人生。你也会发现,自己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的意义有多大。领导者们致力于改善他人的生活,并为他人开拓机遇。未来的领导者们获得第一手经历和体验,对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非常重要。
《大学生》:针对“美丽美国”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有人认为这群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没有充分地准备;另一种声音却把他们称为最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老师。
温迪·科普:要是美国贫困地区已有很多合格、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许就不需要“美丽美国”了。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所以,“美丽美国”招募了大学毕业生。他们教书并不是逼不得已,而是有着强烈帮助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意愿。贫困地区及其学校的校长们非常欢迎“美丽美国”和它的老师们,批评“美丽美国”的声音绝不是来自这些贫困地区及其学校。批评的原因在于“美丽美国”挑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什么“美丽美国”招募的都是原本不计划当老师的大学生?为什么他们在最具挑战性的环境下却教得更好?这些都是哲学层面的争论。
事实上,“美丽美国”的老师们正在做出真正的改变。美国有这么多孩子不能进入高中,即便进入了高中又有许多孩子缺乏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危机。“美丽美国”所做的就是招募成千上万最有才能的大学毕业生,解决这个危机。从短期看,他们只是老师。长期而言,在贫困地区的教学经验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群大学生,改变他们的职业方向……以后,他们将成为学校领导者、教育体系领导者、政治领导者、商业领导者、民间领导者……他们将共同努力,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以确保美国真正成为一个机会更均等的国度。
《大学生》:“美丽美国”和“美丽中国”之间是什么关系?
温迪·科普:它们是“美丽世界”项目的两个合作伙伴。从本质上来说,“美丽世界”项目各合作伙伴都采用了“美丽美国”的模式,即招募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让他们奉献两年时光前往贫困地区参与教学。
“美丽美国”的贫困地区指低收入地区(low-income communities,有的坐落于繁华的大都市),而“美丽中国”的老师都前往中国的偏远农村,每个环境都有自身的挑战。
摘要:
高职高专学生干部在学校教育教学实施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把握其领导力的特征对其工作效能提升意义重大。文章对广西几所高职高专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干部领导力水平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干部年限长、领导力训练丰富、参加兼职多的学生干部,其领导力各维度水平就高。性别、学习成绩等不同的学生干部具有不同的领导力特征。为此,提出提升领导力开发意识、完善领导力开发体制、采取针对性强的培养措施等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领导力;特征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充当着受教育者及高校各项工作的信息传递者、执行者的双重角色,对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在高职高专学校,学生干部在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同样明显,具体表现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实都是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及学工老师最终以学生干部作为最基层组织的具体实施者。[1]那么,这个群体的领导力特征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领导力在工作中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一、样本与工具
研究对象界定:高职高专学生干部包括:高职高专校级、院系级学生会、分团委、各社团的学生干部,年级学生干部及各个自然班级的班干、团干以及各种课题组、兴趣小组、项目小组组长等。样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几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为主要研究样本来源,以二阶段、整群抽样为主要方法,共采集样本数据1239个。其中,学生干部问卷863份,非学生干部问卷376份,男学生干部226名,女学生干部637名(性别比例基本与高职高专学生比例相符),各年级学生干部分别为227名、227名、409名。除农科专业外,各专业都有所涵盖。工具:采用自编《高职高专学生领导力测量问卷》进行数据收集。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外大量大学生领导力研究文献,同时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经过多次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拟合及区分度验证后,最终获得各项评价指标达到优良标准的领导力模型,包含责任意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引领能力、激励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6个维度。各项评价指标为X2/df<2,RMSEA为0.028,SRMR为0.020,TLI为0.986,CFI为0.990,CD为0.998,AIC、BIC指数相对最小。总的来说,该模型各项评价指标都符合要求(要求为卡方自由度比<2,CFI>0.95,TLI即NNFI>0.9,RMSEA<0.05,SRMR<0.08)。因此,该量表可以用于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测量。
二、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领导力水平特征
要提升领导力水平、促进学生干部的工作效能,首先必须明确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特征。借鉴以往的研究结果,本文采用方差分析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相对于非学生干部群体,其领导力水平是怎么样的?二是在学生干部群体自身各种因素方面,如性别、政治面貌、年级、干部年限、干部类型、兼职次数、学习成绩、领导力训练的丰富程度、生源地、专业、是否是贫困生等具有何种特征。表1、表2分别为方差分析差异显著的结果。
(一)学生干部领导力整体水平及与非学生干部领导力水平比较
从学生干部领导力各维度得分来看,引领维度均值相对最高,依次为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激励、学习能力维度,责任意识均值相对较低。各得分标准差不是很大,说明学生干部之间领导力水平差距不大。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领导力水平差异显著,前者领导力水平大大高于后者。这一结果表明现行的学生干部成长机制具有一定的成效。
(二)高职高专学生干部领导力水平群体特征
对表2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干部领导力具有以下特点:
1.领导力各个维度在领导力训练丰富度、干部年限、兼职等三个方面都呈现显著的差异,p值大多小于0.01。领导力训练指的是相关领导力课程、讲座、各种拓展项目、针对性强的各种领导力实践等等,包括领导力价值观、知识技能等的教育项目。学生干部接受的领导力训练越多,其领导力水平就越高,表明丰富的领导力训练对学生干部领导力的提升产生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担任干部的时间加长、参加了兼职,其领导力各个维度水平也随之增加。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CCL)提出了“7-2-1”领导力发展黄金法则:个体领导力的发展7成来自实践和工作的磨练,2成来自他人的指导或与同伴的交流,1成是在阅读、课堂培训中领悟到的。[2]这些理论都证明了系统、丰富的领导力实践及相关项目的历练并辅以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干部的成长起到加速度的作用。
2.男生在学习、创新、解决问题、引领维度上普遍比女生高。其中原因可能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动手操作,重视技能的学习、技术创新,强调解决问题,并以此来引领他人发展。而男性在技能操作方面具备先天优势。这些特点也会体现在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佼佼者的学生干部身上。所以,男性学生干部在学习、创新、解决问题、引领等维度上高于女性学生干部。
3.学习成绩在排名前25%的学生干部,其责任意识高于排名前25%之后的学生干部,且差异显著。一般来说,在班级成绩排名前25%的学生,因为对自己负责所以能获得优异的成绩,同时,也会形成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的良好精神品质。除此之外,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4.在生源地、是否贫困生方面,家住农村的学生干部与城镇学生干部相比,是贫困生的学生干部责任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以上两个方面之所以出现领导力状况相同,关键在于经济基础。调查数据表明贫困生大都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农村成长的孩子家庭经济情况及各种资源往往比不上城镇家庭。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经过艰难生活磨砺的农村孩子,一般更勤奋、更能吃苦,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解决问题、引领三个维度上,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城镇长大的学生干部略高于农村的学生干部。可能的原因是城镇长大的学生干部见识、视野更多于农村长大的学生干部。同时也不太受经济拮据的束缚,不存在心理上的相对剥夺感。在团队成员相处中更放得开,自然创意多些,解决问题办法多些,更容易引领他人。这启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干部的这些差异,采取灵活的用人之道、优势互补,增加学生干部的工作效能。
三、反思与对策
(一)提升意识,完善领导力开发体制
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干部培养的模式是有一定成效的。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干部表达了对领导力开发的渴求。如一位担任班干部的女同学认为:“具有一定的领导力,更容易带动和影响其他同学,工作更好开展。”但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基本上处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被动状态。只有48.34%的学生干部经常有意识提升自身领导力,超过半数的学生不清楚学校的领导力教育活动,其领导力的发展主要以“自悟”为主。从总体上看,学校或教师领导力开发的意识不强,领导力培养的专门机构缺失,领导力开发的自主性、科学性、系统性、普惠性不够。因此,完善现有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开发的体系极其必要。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对高职高专而言,要摒弃高职高专学生将来是技能人才、不需要领导力的观念,充分意识到学生干部在学生工作乃至学校人才培养当中的重要作用,而领导力是影响其发挥作用大小的重要素质。从学校到教师、学生,都应该具有领导力开发的意识,这样才能为学生干部领导力提升及工作效能的提高形成一定的氛围。建设一支具备一定领导力相关知识技能的师资队伍。近些年,高职高专加大了对学工系统教师、辅导员的培训力度。但培训中相关领导力教育的内容几乎为零。调查显示,超过75%的学生干部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受到辅导老师的影响,并从中获得了技能。这表明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的具体指导是学生干部现实提升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高专首先要对相关教师、辅导员进行领导力开发的知识技能培训,才能对学生干部进行有效的指导。原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学习最容易在已有知识的近邻区实现。[3]没有领导实践的学生干部难以理解领导理论。因此,学校要构建以“实践”为核心,理论学习与校内外亲身体验感悟相结合的培养体系,以科学、有效、新颖为培养策略,达到系统性、常规性、普惠性、多元化培养的目的。一是把领导力相关知识等通识列为学生干部培养的“必修课”。通过讲座、课程讲授等形式,为学生干部的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将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作为领导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包括工作坊、角色扮演、研讨班、拓展活动、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高职高专学生干部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内化为领导技能,进而提升工作效能。表2中领导力训练越丰富、干部年限越长、兼职次数多领导力水平越高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二)根据学生干部特点,量体裁衣,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强化以责任为首的价值观教育,将其作为领导力教育的核心要素。责任是领导力的动力机制,会驱使个体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履行职责。[4]责任感越强,则产生行动的动机越强烈。责任可以包含对自我、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等。已有研究表明,尽责性是对学生干部领导力中最稳定的预测变量,在高校中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干部是最有可能具有高领导力的。[5]具备领导力的学生干部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6]对学生干部而言,负责是一种美德,是愿意更多地为他人谋福利的态度,是在工作中激发勇气、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也是成为表率、引领他人实现目标的统领性因素。因此,在学生干部领导力培养整个过程中,要将责任放到价值观塑造的高度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引导,并渗透到领导力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活动的体系当中去。在学生干部团队建设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材施任务。在日常工作中,学生社团的工作纷繁琐细,其领导力水平对提高其工作效率影响极大。充分考虑学生干部领导力水平特点,扬其长、补其短,在扬长避短中引导学生干部体验、反思、提高。比如: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分工上,对一些创新性高、需要动手解决问题的部门、岗位或者专项活动,要充分发挥男生天生的性别优势,让他们多担责任。而一些细致程度要求高的工作,则多分配给女生干部。高职高专学生干部中贫困生、家庭住址为农村的比例很高,贫困生达57%,农村长大的学生干部达75%。在工作中,应根据其因家庭出生、家庭经济等状况的不同而导致的领导力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用人方式,并及时引导学生干部正视自身优劣势,扬长补短,进一步促进学生干部领导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兰树林.重视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选拔与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187-190.
[2](美)辛西娅.D.麦考利,D.斯科特.德鲁等.美国创新领导力中心历练驱动的领导力开发:模型、工具和最佳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4,244-248.
[4]任伟.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12.
[5]刘涵慧,等.高校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8):88-92.
自我领导力概念最早是由Charles・S・Manz(1983)提出来的,他把自我领导力定义为影响个人自我方向和自我激励建构的过程。自我领导力包含三大策略,即行为策略、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自我领导力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替代管理学中的自我管理概念,目的是寻求使组织达到超级领导,最终获得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最大化。Gregory・E・Prussia,Joe・S・Anderson和Manz在总结以往自我领导力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西北大学为个案研究发现,自我领导力策略能被用作开发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和间接影响绩效的训练计划的指南。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公共部门,涉及教师的有关研究较少。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师工作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教师群体中,很少涉及中小学教师。就目前有关教师绩效的研究当中,针对教师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影响教师绩效的因素包括系统和个人因素,尤其是对个人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认识到教师的个性、知识、技能、经验和动机等都会影响其工作绩效,现有的教师培训计划也主要是以这些因素为基础而设计的。但是,这些因素很少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策略。然而,管理学中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行为过程中的行为、认知策略会影响工作绩效。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大胆提出假设,即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其工作绩效同样存在显著正相关,并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北省秦皇岛市职业中学为个案,采用等距取样的方式,选取了30名教师样本,并以同样的方式在每一名被选取的教师所带的班级选取30名学生样本。这样共有30个教师样本和900个学生样本,教师和学生问卷统一采用集中填写方式完成。发放教师问卷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份;发放学生问卷9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46份。教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女教师16人,占53.3%, 男教师14人,占46.7%。
2.研究工具
(1)自我领导力测量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晓蕾(2006年)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实证研究――以北师大为个案》中引进的自我领导力测量问卷(Self-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SLQ),来对教师自我领导力进行测量。这一问卷是由Anderson& Prussia(1997)编制和发展的。SLQ由50道题目组成,它测量自我领导理论的三个基本策略,即关注行为的策略、内心动机的策略、建构性思维的策略。SLQ是五项维度量表,从1~5分别代表一点都不正确、有点正确、比较正确、大部分正确、完全正确。根据Anderson和Prussia(1997)的测量结果显示,在自我领导量表中,问卷对自我领导力三个维度的策略检测的信度alpha值都大于或接近0.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教师绩效测量问卷。对于教师绩效的测量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蔡永红(2001)的博士论文《教师职务绩效――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所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共有30道题,涉及六个维度,分别为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助人合作、教学效能、教学价值与师生互动,采用的是五项纬度,从1~5分别表示总是不如此、大多不如此、偶尔如此、大多如此、总是如此。该问卷的检测信度α系数为0.901,问卷信度良好。
对所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以斯皮尔曼相关法求出教师自我领导力与其工作绩效总体及各维度得分的相关情形。从结果可以看出,教师自我领导力与其工作绩效有显著相关性,除了工作绩效中职业道德维度与自我领导力各策略的相关性不显著外,自我领导力各策略与工作绩效其他维度都有较高相关性,以下将分析自我领导力各策略与工作绩效各维度的关系。
1.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自我领导力各策略与教师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教师的行为策略与绩效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898,其次是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强化策略对工作绩效很重要,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构建内部动机、发现工作中的快乐和建构积极的思维方式对工作绩效都起着重要作用。
2.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在自我领导力中,三个策略与教师工作绩效相关不是很明显,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还是通过思想认识达到的一种内在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职业道德在职前就形成了,后期的工作经历对此影响不是很大。
3.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教师职务奉献的关系。自我领导力三大策略都和教师的职务奉献高相关,行为策略为最高,其次是建设性思维策略和内在动机策略,说明教师的职务奉献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状况。
4.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教师助人合作的关系。自我领导力三大策略与教师的助人合作都有显著相关,内在动机策略为最高,其次为建设性思维策略和行为策略,说明教师的助人合作行为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内在动机,如果教师将与人合作看作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助人行为就更为积极。
5.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教师教学效能的关系。自我领导力三大策略与教师教学效能都呈正相关关系,行为策略与教师教学效能相关最高,其次是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说明教师的教学效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
6.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师生互动的关系。自我领导力中的内在动机策略与师生互动具有高相关关系,达0.729,说明教师的交往动机直接影响着师生的互动,建设性思维策略和行为策略也与师生互动呈现正相关关系。
7.中学教师自我领导力与教学价值的关系。在自我领导力三大策略中,行为策略与教学价值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并都呈显著性,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价值的实现主要依靠其教学行为,不断自我强化的教学行为能带来更高的教学价值。
四、研究结论
中学教师的自我领导力水平与其工作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在自我领导力三大策略中,行为策略与工作绩效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是内在动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在绩效的六个维度中,除了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自我领导力的三大策略相关不明显,其他维度都与三大策略有显著相关,行为策略与职务奉献、教学效能和教学价值相关度最高,内在动机策略与助人合作和师生互动相关度最高。
五、讨论与建议
许多研究发现,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既有学校层面的因素,也有学生层面的因素和社会、学生家庭的因素,还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但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学校和教师最能直接控制的就是学校层面和教师自身的因素。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个人背景因素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其中教师职称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教师的自我领导力水平也与其工作绩效有显著相关性,因而,就为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途径。
1.学校要重视教师自我领导力的培养。为了保证办学质量,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的工作绩效,也一直在尝试通过不同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工作绩效,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对教师进行从学历培训到各种各样的课程和教学技能培训等,但很少涉及到教师本身的领导力的培养。根据本研究,可以看到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自身的领导力。因而,学校在设计教师培训方案时,应该关注教师自我领导力的培养,开发一些自我领导力培养课程,支持教师的学习。
2.完善教职工职业规划,提升教师自我领导力。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不同年龄段和教龄段的教师在自我领导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都没有表现出线性关系,但可以看出刚入行的教师和已经步入职业晚期的教师自我领导力的总体水平会偏低。因此,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自我领导力水平首要的就是在新教师进入学校后帮助他完善好职业生涯规划,使新教师自身更容易融入新环境、了解新行业,也为其提供了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更重要的是学校在教师培训时能够按照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给以指导,如在新教师入岗培训时就应该强调行为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的培养。
3.进行教师轮岗,提升教师自我领导力。从自我领导力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对个人自我领导力元技能影响最大就是工作责任,随着对工作责任的深入认识,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个人发展,其自我领导力水平往往较高。因此,学校可以最大可能的施行教师的轮岗制度,如:不同年级教师的定期轮换教学,让教师进行一些行政事务管理。
关键词: 骨干培养 机制
大学生理论培养机制较为复杂,但是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选拔与培养机制
1.1选拔机制
高校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需要尽早入手,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实现对理论骨干的培养,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的学习年限,建议在大一或者最迟大二就应当确定主要的培养目标人群。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高效的理论骨干选拔机制,以便尽早完成大学生理论骨干的选择。
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素养的培养的同时,也关注到理论骨干的特殊需求,是正确处理好合格人才与杰出人才的关系的必然要求。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青年者的特殊要求相结合。既要尊重人才成长需要历经长期过程的一般规律,科学设计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
1.2培养机制
1.2.1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被认为是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最为研究者所重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第一是教师应当关注政治理论课意义的研究,从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效用着眼,必须追随党的理论发展和国家政策变化,适应社会需要。第二是教学内容上,主要探索如何将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第三是教学方法上,运用其他学科经过检验的有效方法充实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授课效果。
1.2.2思政工作。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新形势下的高校环境中,政治理论教学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必须辅以其他手段。辅导员被认为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多、范围广、层面深,是高校中最了解学生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随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导致学生培养工作成效不强,因此应当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制度的保障和约束,使其工作同高校两课教学有机结合。
1.2.3此外,灵活多变的理论培养组织形式,有利于在常规课程和辅导员的随机性工作之外提供一种制度化经常化但是形式更为多样的培养方式。可通过组建优秀大学生骨干分子集训班和组织研究探讨等方式,增强培养效果。
1.2.4强调实践锻炼和实际观察。
针对一直以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比例缺乏平衡的状况,在大学生理论骨干培养教育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践成分。学生党支部应当根据理论骨干的特点和意愿,安排一定的社会工作,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并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理论骨干在行动中感受先进、实践先进,提高理论骨干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3激励机制
在大学生理论骨干激励机制的创建中,不能忽视个体自身的心理需要的作用。只有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其在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具体可通过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等机制来实现有效激励作用。
1.4反馈和调节机制
构建完备的理论骨干培养教育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迅捷的反馈和调节机制,以便于快速地获取对理论骨干的培养工作的成效和后果,并且始终实事求是地对我们的培养方式和方法进行调节和改进。
2.考核与评价机制
作为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教育的考察与评价,政治理论知识和政治理论素养是考察的重中之重。与目标设定相称,在考核与评价形式的设计上,如何更好的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被作为基础性原则。
2.1日常考察和评价。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质疑单纯依靠传统政治理论课考试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只有同时也把考核与评价日常化、经常化,才能有效地把握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实际情况,最大程度避免知行不一的局面。这一机制的核心思路是将思想政治素质分解为若干要素,配给不同权重予以量化,以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为依据,通过打分方式进行评定。
2.2实践活动中的集中考核。一个人政治思想素质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观察大学生行为表现的良好平台,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实践环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其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2.3研究活动中的考核与评价。组织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研讨,不但被作为教育方式,也被认为是有效的考核手段;研讨表现、论文、调研报告等可以反映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运用水平,而且相对于试卷考试更具有综合性和真实性。
3.管理与保障机制
3.1理论骨干培养的领导机制与党建保障机制
我们认为,应当将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政治理论骨干分子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依傍于党的坚强的领导,大学生理论骨干的培养才具有领导力量的保障,才不会成为无根之浮萍,无魂之器物。要创建务实高效的党支部运行体制和循序渐进多层次端正理论骨干入党动机以及加强相关的考核与评价。
3.2政策保障机制
高校要争取将党委组织、宣传、地方党校和政府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充实进“青年者培养工程”领导小组中,争取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获得政策指导、资金配套、资源共享、人才培养及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3.3队伍机制
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发展,上海教育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窗口,不断吸引着西方同行的目光。但这种学习,将依旧是在保持各自独特性基础上的自我完善。中国学校带有典型的生态型特征,以班级为学校细胞,以高密度的生生和师生交往为载体,以班主任为教师团队领导者,以教研组活动为学科教学质量保障的根基,以高质量的教学领导和综合变革为学校领导特征,再加上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高度关注,中国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教育政策执行的高效率,和以上海等发达地区为代表的教育经费保障等,都使得中国教育卓然独立于全球教育发展之中。
西方国家教育变革中,高度关注教学领导力问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关注学校的综合变革问题。正是在这类主题上,中国校长的内行领导,中国的校本课程建设与教学中的高效率,中国独特的教研活动类型,中国教师的多元角色定位,中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改革的综合互动关系,中国文化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积极保障等,能给西方同行强烈的冲击。
但不可否认,西方同行的到来,会促成我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尽管也存在着被虚幻的自豪感冲昏头脑的危险。身在中国、上海教育之中,我们难道发现不了和感受不到依然比较普遍存在着的沉闷的课堂、单调的学校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激烈的竞争压力、极高的近视眼率?我们难道不清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所遇到的诸多障碍?难道我们真的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了?
西方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高度关注,对于学生学习的矢志不移的聚焦,对于不断探索适合本国需要的教育系统的努力,也同样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主要西方国家的小班额,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关注,对教育公平的敬畏,也许也是我们当前很难学到的――因为这源于他们的文化、社会与传统。还有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欧美国家教育系统内部的高度分化,使得其精英教育依旧在教育系统内保持其独立性和坚实的社会基础。例如美国在参加PISA测试中,成绩不佳,引发一系列的政策变革与学校改革。但即便是在美国内部,他们也很清楚地意识到,不同的州、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其教育特别发达的州、郡,成绩依然是卓著的。
关键词:诗歌疗法 研究现状 核心概念的界定 理论依据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02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是一个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给他们巨大冲击。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包容并存。但他们处于思想容易裂变、情绪不稳定的时期。在校大学生逐渐形成自我价值体系,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与自我。用不太成熟的标准评价社会与自我,努力寻求个体的社会定位。另一方面,学业、就业等压力又容易引起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据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敌对、偏执因子水平上男生高于女生(P0.05),其他因子水平男女无显著差异(P0.05);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六个因子水平上,大学生的得分结果高于全国青年常模(P0.05)。[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不同年级和性别中,部分心理问题较突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正确引导使其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自卑、惰性、厌学等等。[2]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值得关注。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研究的兴起,研究者意识到心理学不仅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应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培养问题,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故此,作者提出“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将旨在通过诗歌心理疗法来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人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体验积极情绪、建构积极人生。
1 研究现状
目前同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人格的研究、诗歌心理疗法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治愈心理疾病。心理研究的重点在于抑郁、焦虑、恐惧等人类缺陷,属于“消极心理学”。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创立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心理学工作者对人类的优秀品质进行研究,促进健康人提高幸福指数,从而增强人的心理免疫力,Seligman和Sikszentmihalyi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主题: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系统[3]。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是让个体多从事自己擅长的工作,让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快乐的主观体验。积极的社会系统包括民主政治大环境和温馨团结的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他俩在整合人类各种优点的基础上,把积极人格分为美德和积极品格两大类:第一,智慧和知识(能够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认知品质)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好学、洞察力;第二,勇气(面对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立场誓达目标的意志的情绪品质)正直、勇敢、毅力、热情;第三,仁慈(有关“照料他人与他人成为朋友的人”的人际交往品质)善良、爱、社会智力义(构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基础的文明品质);第四,正义(构成健康的社会生活基础的文明品质)公正、领导力、合作、原谅;第五,节制(谨慎处事的品质)谦逊、谨慎、自我调节;第六,卓越(个体与整个人类相联系的品质)对美和卓越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信仰。[3]
国内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研究主要有两类论文:介绍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人格、总结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情况。第一类的论文有:高强的《积极心理学渊源初探》介绍了积极心理学与继承了古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积极人性论思想,在研究对象和心理治疗等方面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的渊源。[4]吴晶的《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论证了积极心理学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包容并蓄。[5]孟维杰的《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6]、张秋颖的《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7]陈虹的《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8]三篇论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的研究。第二类论文介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应用,这类论文有:王倩的《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9]施利承的《海员积极心理养成的思考》、[10]刘孝群的《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11]刘桂芬的《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12]翟媛媛的《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3]方双虎的《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4]等一系列论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品格的培养。此类论文主要论证的是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作用,对应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具体方法则没有提及。
现代意义上的诗歌疗法(Poetry Therapy),是阅读疗法与写作疗法的一种,即在治疗师的选择下,针对不同的治疗目的向患者推荐一些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诗与歌(通俗歌曲),让个体或团体阅读、诵读,或直接让病人参与写诗,帮助治疗师发现问题。并通过宣泄、领悟、净化、升华等作用,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或心理障碍,是一种提高心身健康质量的心理治疗方法。 理论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与方法两方面:诗歌疗法的具体应用:段扬的《诗歌疗法》简介了西方诗歌疗法的应用。[15]陈敏的《诗歌疗法》介绍了古代中国应用诗歌疗法的情况。[16]王万昌的《诗歌疗法:按摩学生的心灵》介绍诗歌疗法应用的案例。[17]但是这类论文数量少,并且显示我国对诗歌疗法应用还很少,研究不够深入。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界定:诗歌心理疗法、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本课题的诗歌疗法中的诗歌包括了诗与歌,具体做法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与个体、团体咨询中,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具有不同疗效的诗歌与歌曲,让学生在咨询师的指导下,对作品内容做出反应。可以是对整首诗歌作出评价,也可以对其中一句话做出评价,咨询师可以提出诸如“这首诗对于你有何意义?”、“是否哪句诗让你特别感动或唤起了自我的觉醒?”最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或歌。从这些诗与歌中,治疗师可以发现许多学生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问题以及促进患者的自我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写诗宣泄压抑情绪,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质量,建立积极人格。根据人格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尽管人格是源自个体身上稳定的行为方式与内部过程。但是后天的学习可以对人的消极人格进行纠正,对积极人格进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自卑、自控力差、厌学、惰性。所以他们需要建立的积极人格是:自信、好学、勤奋、自控力强。
3 课题理论依据与内容
在本课题中的诗歌包括:诗与歌。诗,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把情绪具体化,是人类强烈情绪的投射,诗人则是人类情感的代言人,人们在诗歌作品里与诗人共鸣。歌,特别是优美流行歌曲,歌词就是优美的诗。流传广,易于理解。而大学生处在生命的青春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属于“诗歌”的年纪。同时作为受高等教育者,具有接受诗歌传播知识基础。所以利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格是可行的。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心理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应用、利用诗歌疗法进行大学生个体、团体心理咨询、编写诗歌心理治疗手册。具体内容与方法是:第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设立不同的积极品格主题,如自信、梦想、坚持等。要求学生参与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诗歌,在进行心理课程讲授中插入老师推荐诗歌或学生收集的作品,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诗歌作品的解读,找出自我心理问题,发现解决方法。同时感受人性美德,在接受美学教育的同时培养积极品格。第二,本课题将采用“诗歌个体心理咨询”方法,针对求助者不同的心理问题,对求助者进行有特定治疗目标与要求的诗歌写作、解读的培训,让求助者通过诵读、写作诗歌,宣泄压抑的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升华学生精神境界,塑造学生的积极品格。
综合上述,中国目前对积极心理疗法的具体应用方法研究不够,应用诗歌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品格的研究更是缺乏。本课题将结合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实验、调查、文献检索、实地观察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力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故此“应用诗歌心理疗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健康研究[J].2011,(4).
[2]熊建圩,姚才来,任春亮.高职生心理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9,(3).
[3](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139-163.
[4]高强.积极心理学渊源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
[5]吴晶.积极心理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2).
[6]孟维杰.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0,(11).
[7]张秋颖.积极心理学下性格品质研究概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8]陈虹.美国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秀品质和美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5).
[9]王倩,李辉.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10]施利承.海员积极心理养成的思考[J].交通医学,2010,(6).
[11]刘孝群.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舵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12]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
[13]翟媛媛.积极心理学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
[14]方双虎.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15]段扬.诗歌疗法[J].心理世界,2002,(10).
[16]陈敏.诗歌疗法[J].科普天地,2009,(9).
【关键词】通识教育 英美文学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15-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用型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在此背景下,英美文学这样的人文素质课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冷落与轻视。很多同学觉得提升文学素养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没有相关性,由此认为文学课不实用且不具什么商品价值。然而,大学应该具有独立的精神,“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1]不应该把自己单纯定位为社会与市场的适应者角色。笔者作为多年从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为了改观学生的学习面貌,增强他们对文学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大学生都是90后的一代,大多数同学醉心于当今网络时代的快餐文化,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阅读文学经典。所以,首当其冲的是纠正他们对于文学的错误认识,让他们明白:“从本质上讲,文学并不是‘致用’的东西,而是一门‘致知’的学科……文学的‘用’是‘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是大用。”[2]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历久弥新,长盛不衰;而网络快餐文化只能流行一时,并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老师对学生的领导力并不是靠威逼和利诱获得的,它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真诚而有深度的沟通,发自内心地对学生关心和爱护,从而获得学生深度的信任,由此引发他们情不自禁的追随与义无反顾的顺从。
在学生认识到文学的价值与作用之后,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程之初给学生开列英美文学阅读书目,其中包括必读书目和扩展书目,大约每周一本书。难度上当然要循序渐进,先读语言简单一些的,然后再逐步冲击高难度作品。对于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可以借助一些简写本或中译本。“文学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没有读者的参与、解读和接受,文学不复存在。”[3]要学好英美文学,必须要大量阅读经典原著,通过阅读经典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思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系统地、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先读什么,再读什么以及怎样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和质疑,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而不是被动接受文字承载的信息。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要求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事先都会给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评论文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作品的感悟对前人观点进行评论,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文学鉴赏的能力,还能提高写作水平,使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种把丰富的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将使学生受益无穷。”[4]
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有效的课外阅读,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和趣味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是超越传统的一个体现,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综合利用听觉和视觉的效果,理解会更深刻,记忆会更长久。有鉴于此,我们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形象化的教学,对学生的视听器官产生冲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把许多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资源引入到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多纬度地接触文学作品。“通过原著影视,学生不仅能学习文学名著,更能对英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了解。现代影视艺术具有动感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演员的生动表演、逼真的生活场景,它能把重大历史事件,细微的日常生活,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谈情说爱等等社会习俗生动地展示出来。”[5]这些影视资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和研究,继而激发了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和欲望。需要指出的是,影视辅助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终究代替不了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的目的是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悠久灿烂的文学资源结合起来,使文学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多媒体用于英美文学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形象化、可视化,有效地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愉快地去学习文学知识,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创新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全面的开发,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信权威、教师和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创新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导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营造了和谐、融洽、宽松并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是平等关系、互动关系。
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每次讨论课之前,我们鼓励学生参与文学材料的收集和讨论题目的设计。我们把学生分组,让他们就一些关键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指导他们在课堂上做报告。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了他们组织材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讨论中,我们大力提倡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对课本中已有的知识、观点或教师的讲授大胆地质疑提问,并阐述怀疑的原因、依据及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激活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全面、生动地理解,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该学科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6]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开放式教学,把文学作品看作开放性的对象,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定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感悟作品,进行独立思考,做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等。我们对学生的论文没有字数的要求,而是强调独立思考,思路开阔,观点新颖。我们积极发现学生带有创造性的批判思考,并且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经过我们的精心指导,有若干学生写出并公开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他们就会把写作当成一件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而后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四、挖掘人文资源,深化素质教育
大学教育首先是素质教育,而人文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许多文化的因素,记载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肯定和颂扬,记录着人类对完美人格与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蕴含着宝贵的人文教育资源。英美文学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等背景知识的机会,是培养具备人文精神、过硬语言技能的高素质英语人才必不可少的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鉴赏能力和人文素质较为理想的阵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分析、欣赏优秀的英美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作品时,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寻找作品中所蕴涵的或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所表现的人文精神,然后让他们学习和借鉴这些优秀的人文思想来塑造自己健康、完美的个性与人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学素质得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得到增强,还在文明修养、礼仪文化、伦理道德等诸方面获得有益的教育和启迪。
文学是人学,是语言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体,不仅给我们审美愉悦,更给我们以心灵的滋养。其间所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我们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去不断地深入开掘,从而大力弘扬并不断丰富、充实文学教书育人的思想内涵。
以上几点做法是我们在21世纪的新时代条件下,为搞好英美文学教学所做的一些改革与尝试。笔者认为,只有摆脱传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吸纳时代精神,创建新型教学范式,才能让该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水平、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文・白壁德著.张沛、张源译.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8
[2]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2010(3):14-18
[3]舒伟.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6-48
[4]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2(5): 10-11
[5]刘仪华.高校英美文学与影视辅助教学[J].电影评介,2006(10):76-77
[6]关鹏.外国文学教学方法初探[J]. 外国文学研究,2002(4):139-141
关键词: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科教融合
一、学科交叉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经验
过去五六十年来,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主要西方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学科交叉。据统计,美国1/3的学者、科学家和工程师隶属于某一个或者几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或属于跨大学的研究中心。绝大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都建有各种形式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跨学科教学己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教学改革的特色和亮点。从选课制度上看,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课自由,跨专业、跨院系选课的范围要远远胜于我国大学。欧美各国的世界一流大学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形成了很多新的本科培养方案,并据此设置了很多跨学科本科项目。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2016-2017学年,麻省理工学院设置的本科跨学科项目包括计算机科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文、人文与工程、人文与科学等4个学位项目,以及古典与中世纪研究、国际研究、天文学、大气化学、生物医学工程、能源研究、创新与创业、公共政策、统计与数据科学、女性与性别研究、非洲与非洲移民研究、亚洲与亚洲移民研究、拉美文化研究、中东研究、俄罗斯与欧洲研究等15个辅修项目。这些跨学科项目一般是由两个以上的院系共同设计出一套培养计划。例如,创新与创业学科交叉辅修项目的培养方案由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和管理学院共同设计。该项目主要培养创新型经济所需要知识与技能,其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从4大类、40门课程中按照要求选修5门课程。这4大类课程的选课方案具体要求是,2门核心课程“创新工程:把思想转变成影响力”“风险工程”必修,从17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5门“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中选修1门,从16门“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中选修1门。“创新创业背景”类课程主要是从经济、文化等社会科学的视角来分析和理解信息科技、材料技术、能源与环境等某一个领域的社会背景。“领导力培养”类课程主要着眼于培养工程师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的领导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则从实践和实战的角度出发设计一项创新创业项目。总体看来,上述培养方案的教学任务是工学院或者管理学院无法单独完成的。
除了产生新的跨学科培养方案以外,课程教学的创新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改革亮点。作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标志,欧林工学院设立了课程集群。一般地,课程集群由多名教师组成一个跨学科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学,把项目(project)和一系列传统课程(一般为2至4门)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程集群以项目与实践为载体,应用传统课程中所学的理论,使学生在理解学科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课程集群可以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也可综合多门技术类课程和非技术类课程。例如,“生物W”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课程集群,通过关于克隆研究的项目,研究生物学与克隆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材料科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重建保罗・瑞维尔的铁匠铺;“信号与系统科学”与“商业基本原理”结合组成的课程集群研究电路板的产品设计。与欧林工学院类似,马里兰大学的“世界课程”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其主题包括:微生物、土木工程、管理和政治专业教师讲授的“阻碍进程:尼罗河、科技、政治和环境”;数学、音乐和建筑学专业教师讲授的“创造性的动力:音乐、建筑学和科学中的创造力”等。
二、学科交叉要做到多学科有机融合
为什么学科交叉能够显著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交叉教学的内在机理是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科制度有助于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学科制度过分强调学科分化,将必然地导致人类认知活动的孤立性、封闭性、片面性。学科交叉活动的广泛开展,使科教活动从孤立、封闭、片面走向了协同。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等的学科交叉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科制度的弊端。课程和培养方案的设计,应基于一种基本的假设:最优秀的学生不是在某一特定领域掌握精深知识,而是基础牢固、善于同他人共同工作、善于学习新事物并形成新能力的学生。跨院系的学科交叉项目、课程集群等为本科学生提供了合作创新的平台。
学科交叉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学科之多,而在于多学科的有机融合。目前,各国大学教育一般都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学生都会学习很多学科。因此,每个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会接受很多学科的教育。但这种多学科的教育并不等同于学科交叉教学。
学科交叉教学与多学科教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要求相对广博的学科基础。二者的区别在于,学科交叉教学强调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涉及到的多个学科应该是有机相融的。多学科教学则强调学科知识面的完备性,其各个学科之间的有机相融程度远不如学科交叉教学。当然,一份合理的本科培养方案会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多学科之间的前后连贯性和整体协调性。但是,如果没有高水平教师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知识体系差异很大的各个学科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系,那么学生并不会将多个学科融会贯通。因此,很多学生虽然储存了大量知识,但是并不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复杂问题。这一缺陷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与专业工作中所出现的真实问题越来越复杂,必须依赖于多学科协同解决。因此,具备学科交叉能力的人才更善于创新,更善于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以复杂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是真实问题)来牵引多学科的有机融合,这就是学科交叉教学之所以富有成效的教育学机理。
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进学科交叉教学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教师因素是推进学科交叉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者的作用,在学科交叉教学中更是如此。根据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科技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过程,科学家有合作的天性。这种协同与合作是有利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因此,现代大学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必须首先研究其具体的办学环境是否鼓励教师协同合作。
三、系统推进学科交叉的本科教学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程科学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3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以学科交叉班为龙头,启动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地在本科教学中推进学科交叉能力建设。
1.师生构成的多学科化
实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需要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具备跨学科研究、教学的经验和能力。我校学科交叉班的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实验室或高水平科研团队,由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领衔,跨学院、跨学科组建了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交叉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还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实践。每个学科交叉班由10~20名本科生组成,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这些学生至少来自3个不同学院且不同学科专业。学科交叉班学生的本科阶段学籍保留在原学院和原专业,确保学生在打牢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研究和学习。
2.课程体系的跨R祷
学科交叉班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课程之余,在指导小组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专业因材施教,建立个性化的学科交叉课程学习计划。学生通过“跨专业选课计划”,选修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课程,获得基本的跨学科知识,打下学科交叉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学科交叉班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研讨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讨课的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授课采用案例、项目等形式,教学内容围绕科研团队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学科交叉领域设计研讨课主题,师生就学科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开展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3.学术交流的常态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学术交流计划”,组织学生参加某一交叉领域的最前沿科研学术交流。同时,学科交叉班教师指导小组在课程中邀请本领域前沿的科学家主持讲座或研讨。比如,在“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专题”研讨课中,除了由长江学者担任主讲教师之外,还邀请了来自奥克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的学者和专家,就不同的主题开展了研讨和讲座,激发了学生对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浓厚兴趣。
4.科研实践的优质化
学科交叉班建立了“科研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并指导学生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依托科研团队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的平台。学科交叉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真实项目的研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等高水平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实践中。学校还组织学科交叉班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撰写会议报告、科技论文。
5.评价方式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