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7: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金融经济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鉴于美国次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正在金融市场上扩散,本文对金融结构变迁中金融风险的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是缺乏有效风险管理的必然结果。并提出了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结构金融风险虚拟经济
一、引言
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CenturyFinancialCorp.)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停牌,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此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冲击波,从美国向欧洲乃至全球迅速扩散。在世界金融结构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下,局部市场问题往往会引起其他市场的连锁反应,伴随金融结构变迁而产生的金融风险演化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根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金融风险全球化也愈演愈烈,中国实难独善其身。本文对金融结构的定义是:金融系统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基本前提是不同的金融结构有着不同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风险也相应不断演化。关于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关系的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相关研究散见于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关系的研究之中。现有的文献多从数量比例关系的角度研究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本文力求从经济虚拟化的角度探讨金融结构与金融风险的内在联系。
二、金融结构变迁中的金融风险演化
债务是一种以信用为支撑的资金跨时交易活动,因此债务本身具有虚拟性,与债务相关的收入现金流资本化会形成虚拟资本。由于信用是建立在未来支付基础上的一种承诺,未来的不确定性衍生出各种金融风险,不同的信用关系也蕴含着不同的风险。住房抵押贷款债务建立在借款人与金融机构以住房为抵押物签订的合同基础之上,住房抵押贷款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资本,是借款者未来收入现金流的资本化。之所以说住房抵押贷款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资本,是因为:第一,该合同无价值增殖的内容,却有价值增殖的形式;第二,虽然有房屋作抵押,抵押贷款合同却不代表住房这一物化的资产,而是直接代表一笔贷出的资金;第三,这笔资金已经用掉,还款的实际保证不是所抵押房屋的价值增殖,而是借款人持续不断的收入流。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一切可能产生收入的地方都会打上资本的烙印。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由于能够带来收入,都被资本化了。虚拟资本正是在资本主义信用的基础上发展的。这使它一出现就具有社会属性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价值增殖的烙印。虚拟资本的发展过程是不断脱离实际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提高对社会经济整体状况依赖程度的过程。住房抵押贷款债务所蕴含的风险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借款者未来的收入流、月还款金额和抵押房产的市场价格。这三方面都与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就次级债而言,借款者属于信用评级欠佳人群,其未来收入现金流波动性较大,月还款金额与利率变化有关。
2000年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就开始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接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需求量的上升。次级抵押贷款的增加又促使了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然而,自2004年6月格林斯潘加息后,连续17次地提高利率极大地增加了次级抵押借款者的偿还负担(参见表1)。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直接导致次级债危机的发生。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借款者违反承诺不能如期偿还贷款不过是次级债危机发生的近因而已,次级债危机造成的损失如此之大,波及范围如此之广,还要从金融结构变迁引致的金融风险演化中寻找答案。自Goldsmith于1969年开创金融结构研究先河至今,金融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金融结构的变迁,金融风险也不断演化。在金融自由化的浪潮推动之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机构的活动边界日益模糊,金融工具的功能日趋复杂,金融风险在金融系统中转移和重新组合的同时,酝酿了更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筹资活动的证券化,随着证券化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筹资创新,一些新的发行工具和技术被广泛采用,使利用各种证券筹资比传统的银行贷款更容易,成本更低,更具有灵活性。整个金融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贷款的规模日小,而证券筹资的规模日增,银行的作用也在发生重要的转变,其存贷中介的地位正在削弱,而为发行证券服务的人性质却在加强。一些大公司通过这种服务进入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筹资。这些创新使金融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模糊了金融机构的活动边界,间接融资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其为金融机构创造出巨额收益的同时,也洞开了金融风险得以自由穿梭于两个市场的方便之门。在次级债危机中,次级贷款本是间接融资市场的一种交易,主要风险在抵押贷款公司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了直接融资市场,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化又产生了CDO,对冲基金又将其以放大多倍的衍生交易送回到间接融资市场(参见图2)。
究其实质,风险转移的根源在于虚拟资本与生俱来的特性。我们将以证券抵押而发行的证券归为第三类虚拟资本,它们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是一笔货币资金的第三重存在。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中,人们已经分不清新发行的证券代表哪一个企业,或哪一个行业;也分不清它与哪一类职业的收入更密切。当我们按照传统,把证券与个别实际资本的关系看作其虚拟性的衡量标准时,这种虚拟性日益增大了。这种增大的虚拟性来源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第三类虚拟资本间接代表一笔贷出的资金。而货币连同金融机构的经营资本都带有相当大的虚拟性。因此,虚拟资本在当代的虚拟性增大,有很大一部分与当代货币金融体系的虚拟性有关。这使得任何直接或间接代表一笔货币资产的债券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的货币政策及各种金融管理措施有关。第二,第三类虚拟资本与贷出资金的间接关系使它与个别实际资本的关系更疏远。它与传统企业债券的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它不再仅仅与某一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而是与许多企业的平均经营状况相关。由于证券化,社会虚拟资本的总量增加了。用作抵押的证券与新发行的证券在很大程度上是叠加在一起的。似乎是新的虚拟价值增殖代替了抵押证券的虚拟价值增殖,实际上并非如此。抵押证券组合中的所有证券都保持着它们原有的虚拟价值增殖的全部特性,它们各自发行者的个别经营状况以及整个经济环境,仍会像以前那样影响着它们的虚拟价值增殖。次级债危机为我们这一论断提供了新的注解。
间接融资的风险从银行通过证券和衍生证券,两次打包后的三级衍生产品交易,再以更大的风险绕了一个大圈回到结算银行时,出于对暴利的贪婪,在杠杆交易和信用额度的支持下疯狂放大盈利预期,风险被放大了几十倍。这就是为什么虽然次级贷款总量不过8千多亿,但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纷纷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已超过8400亿还未能解决的原因(参见图3)。如果说第三类虚拟资本将风险从间接融资市场转移到了直接融资市场,那么在直接融资市场上,是第四类虚拟资本——衍生交易工具,利用其虚拟性把风险放大了若干倍。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套期保值。然而,衍生金融交易由于集中了分散在社会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并在固定的场所加以释放和转移,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具有高风险性。在金融衍生物出现以后,虚拟资本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交易的东西本身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有无东西交易都无关紧要。我们将这种无交易物的交易合同或凭证称为“第四类虚拟资本”。它们是始终无任何对应交易物的虚拟资本。第四类虚拟资本买卖大多是支付价格差额,而不是进行全额交易。可以说,这是一个风险交易市场,在这里投机者和风险避免者各取所需。这一交易已经被扩展到一切证券以及其它存在价格波动的领域。
总之,经济虚拟化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结构,在促进金融市场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使金融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随着新市场和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许多传统风险和新增加的风险往往被各式各样的“伪装”所掩盖。这些风险游走或潜伏于金融结构中被人们忽视的角落里,一旦被经济扰动或其它随机事件触发便会出来兴风作浪。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两大重要因素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如何能够发挥出两者的促进作用,避免发生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首先对两者的概念进行阐述,再说明两者对互相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协调两者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认识,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能够使两者发挥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关系;互相作用
金融体系对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资金流动的趋势与方向,其中还包含了社会经济具体运行规律。实体经济则能够体现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也能够体现出金融体系的运行状态。通过对两者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调控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使两者保持协调的发展状态,还能够有效规避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以免发生阻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下面笔者就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基本概念
1.金融体系的概念。对金融体系的概念进行阐述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首先,宏观角度。金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模式,该模式在不同国家都是不相同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不同国家在发展速度和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1]。有些国家内部的金融体系是由该国家金融市场具体发展情况决定的,而有的国家则是通过宏观调控所决定的。其次,整体角度。基于该角度能够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国家的体系,体现出该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也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体框架,一些交易平台、市场资产等共同组成了该国家的金融体系,如果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就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为,综合考虑全局情况。
2.实体经济的概念。在实体经济的概念当中包括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其涉及的范围较广、领域较多,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从经济特点方面来讲,经济实体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相应的生产资料,在改善人们生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实体经济还能够保障人类经济的发展,促使人类能够保持正常的生产与消费,人们通过实体经济能够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层面的消费。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两者之间的作用
金融体系要想能够得到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其发展的基础,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在市场竞争当中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企业会将很多金融资本投进了虚拟领域中,这种投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从而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实体经济下,人们所进行的相关活动都拥有固定地点,所进行交易的商品也都是实体物品,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便于控制,所以对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比较,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虚拟经济主要是指股权、债券等产品。这些产品不能够切实被人所看见,且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因此此类产品在交易过程中将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交易成功所得到的回报相对实体经济也更高。此外,金融体系还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促进的作用。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实体经济对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体经济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较为明显的,例如在东北,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政策用以扶持东北工业,使其虽然身处改革浪潮,但是却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导致东北工业的发展十分落后,金融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4]。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经济越落后的地区,该地区的金融业发展速度也越缓慢,无法为该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东北工业的振兴,并制定很多相应的规划、策略与目标,使东北工业得到了一些复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地区人们的就业问题。由于对东北工业的支持,东北金融业也随之出现了较大的提升。基于国家的角度来讲,实体经济是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从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还有待提高。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和物质等方面的保障。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切勿在虚拟领域当中投入过多资本,应树立正确投资理念,避免企业由于投资理念发生错误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金融体系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加繁荣。目前,我国在发展实体经济方面上还需要大量的资本,而金融业是含有资本最多、资本规模最大的行业,应当给予实体经济一定的支持。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资本,那么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借贷,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还能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所以,金融机构应当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了解,找到存在市场当中资金均衡指标,并确定资金的具体价格,从而优化配置相应的资金,最大程度发挥资金本身的价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资本市场也是较为落后的,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一直以来开放程度都较低,很多工具都不无法进行有效连接。尤其是在对中小型企业资金支持方面,更是不够到位,出现了脱节的现象。一般情况,大企业在信誉与效益方面相对中小企业都更高,金融机构也更愿意把金融资本投入到这些大企业当中。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不利于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急需解决上述问题。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在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应探索出以下两种途径:首先,调动实体经济要素,推动金融体系发展。通过上文对两者的分析,两者所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者和谐共同发展,这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通过利用科学的手段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作用,使其保持积极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拥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在金融上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基于这种背景,为金融体系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次,尽快完成金融体系的改革。为了能够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应当尽快完成对其的改革。我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明确其改革的方向,将不利于金融体系发展的各项因素剔除出去,由此才能够最大程度使两者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两者本身的作用,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都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近些年开始提高对该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针对当下实体经济的具体情况,应当发挥我国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我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够使两者的发展变得和谐与稳定。只有使两者保持这种发展状态,才能充分发挥两者作用,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露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5,10(34):79.
[2]王睿琪.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01):12+119.
[3]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1(03):170.
[4]杜伟.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6,04(08):49.
[5]喻雪倩.关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J].品牌,2015,05(09):110.
关键词:通货膨胀 金融 研究
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是金融行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金融问题对金融行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充分认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通货膨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帮助。下面就浅要分析了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1货币供给因素
中国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国家货币供给太多,过多的货币并没有均匀的分散到各个行业,而是流入某些特殊行业,使这些行业的物价水平提高,带动收入水平提高,又带动了投资水平的提高,使这些行业所需物的价格升高。近几年来,银行对外贷款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增加了金融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货币流通量过大时,开始转入房地产行业,使房地产市价升高。股市发展壮大时,货币又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泡沫。如此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发生。
1.2资源紧缺拉升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在资源发生供小于求的情况时,造成产品的价格上涨。这一点在自然资源产品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产品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上涨,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了成品最终价格的上涨。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采取的策略是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就间接的成为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买单者。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可由资源紧缺或产品成本改变引起。
1.3受国际环境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积极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国际市场的依赖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项对外金融指标过高。我国和欧盟贸易额并列世界第一,表面我国在经济上高度的对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我国受贸易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敏感,贸易国一旦发生通货膨胀也会牵连到我国经济金融秩序。汇改后,人民币对外升值速度加快,人民币升值会导致通货紧缩现象,但国际上的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大,大量涌入中国,还有贸易顺差都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了较大的波动性。在此环境下美元进行主动性贬值,国际上美元标记物价格大大提高,比如原油、金属和粮食等。
2.通胀时采取的策略
2.1加强宏观调控
固定资产投资过高导致GDP处于高位增长。避免我国金融市场过热发展的首要任务要靠国际的宏观调控,减低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针对性调控的措施,比如加强土地管理、清查投资项目、控制信贷增长速度等。再取得了相应的政策效果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要归结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大对耗能高产业的结构调整,升高市场标准,在出口上严格坚持两高一资原则不动摇。不能放松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力度,研究资源环境相关保护法规。充分调动资源在金融市场上的分配,鼓励促进企业进行产业优化调整活动。
2.2防止资产泡沫
目前我国供过于求问题十分突出,流动性泛滥严重。国际收支上国家间顺差现场持续增加、货币创造量变大,导致流动性还会升高。资料表明,流动性过大导致过量的资金流入短期内高回报的金融市场,引起产品价格升高,加大了经济泡沫,严重时还会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这几年发生的热钱流入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房价的升高,热钱流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资产泡沫。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金融风险加大,国际游资在寻找新的投资途径时会首先考虑中国金融市场,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又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对此要加大资本管理力度,防止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严格防范银行信贷存在的安全隐患,防止资产泡沫不断的扩大。
2.3减少市场货币量
采用货币紧缩的财政政策来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使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降低,进而减低通货膨胀压力。对于市场上过多的货币量,央行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目的是缩紧银根。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可以让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使人们的投资行为减少。单一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率,对CPI指数影响不大,加息政策对股市影响不大。在加息的同时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对外汇的监管,保证汇率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为了防止国际游资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对经济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还要做的加大短期投资的管理和外债的管理,鼓励境外集团使用国内资金,扶持国内机构对境外的金融投资。
2.4信息制度公开化
阻止通胀预期最好的办法是公开现在控制通胀的实际效果。央行进行宏观调控时注意人们的就业情况,要根据已有的资金储蓄流向情况预测通胀趋势。政府在处理通胀问题时要公开操作的透明度、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产生反通胀政策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心。
2.5完善住房系统
住房需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需求,房价问题是很重要的民生问题,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导致了水泥、钢筋、建材等相应原材料产品价格的上升,引起消费指数上升。通过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建造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安居工程,改造县镇乡村危房工程,使公民的住房资金、土地政策按照法律条文落实到位。
关键词:金融经济 经济泡沫 相关探究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其中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与城市化建设的规模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经济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当下社会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这就使金融工具和金融衍伸工具等金融经济产物也被融入到整个现代经济社会之中。这会使市场经济向自由化、价值化和国家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类似与泡沫一样的经济表现形式在金融经济大潮中形成的可能性逐渐的增大。当下经济泡沫的辐射程度和影响范围都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广。从此趋势来讲的话,在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对经济泡沫的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在当下的金融体系当中的。关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泡沫问题的根本原因及经济泡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并能正确的解决此类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确保现代金融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的同时也能使经济泡沫对整个金融建设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经泡沫的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一、现代金融经济中产生经济泡沫的原因
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金融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社会经济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性的问题过高的加以虚拟了,这往往会导致金融经济体系中的泡沫问题常常出现的最主要原因。在当下的金融经济市场中,虚拟经济在市场行为上占着较主导的地位,但实体经济在这种形势下的发展就会受到重重阻碍,其主要表现出了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多种行为。挤压、限制以及反弹等行为导致了最终结构在在于金融经济体系当中那部分由虚拟资本而创造的虚拟价值是远远高于同等条件作用之下现实资本所创造现实价值的。这就使得在金融经济市场中的发展态势只是看起来较为良好,但实质上则像泡沫一样不堪重负。
在经济泡沫问题的背景作用之下,我们应该重视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金融市场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还会出现经济泡沫现象而且还会朝着延伸的趋势发展呢?在针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应该从问题的本质上去思考和探究,并且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经济泡沫所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收益以及交易费用行为都较为复杂,在对金融工具和金融衍伸工具的使用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现代金融经济市场的运行是在实体经济与当发展状态相背离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当下金融市场中实体经济的根本决定性基础是成本价格并非金融市场当中预期定价经济模型的参照依据,这就会导致金融经济市场的泡沫问题时常发生。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经济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金融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金融市场中的资本集中也离不开经济泡沫的推动。但是经济泡沫现象本质上固然是虚拟经济的一大构成部分,所以经济泡沫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值得思考的,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金融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经济泡沫问题形成并发展的原因就是社会因素和约束机制。
(一)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建设的环境较为宽松。在经济建设宽松且低风险的环境下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资金炒作更加的关注起来。这也是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双重作用。在商品经济的周期性萧条时期以及金融市场银行存款利息下调的作用下,使消费者的投资以及消费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经济市场中的闲置资金在这种刺激性方式的作用下会全部投入金融市场当中那部分增值保值潜力最优化的资源当中,这就会经济跑的快速发展和蔓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二)约束机制因素
在当下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经济泡沫问题的约束机制相对不健全且相应的调整措施落实的不到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上来讲,应该对金融经济当中那部分表现出潜在泡沫经济可能性的投机活动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对于投机活动中贷款问题的监控机制也没有加以完善,工作人员会将投机所产生的虚假繁荣作为金融经济的一大成果,这就会使经济泡沫蔓延的趋势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二、经济泡沫为什么会备受关注
经济泡沫问题无疑是当下全球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经济问题。针对经济泡沫出现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泡沫理论是在许多新兴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泡沫理论集交易费用、不充分信息、非理性预期和外部性等概念综合为一体的具有前沿性的一项经济学课题。
随着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不断的创新改革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的相继问世,这都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交易有了进一步的脱离和相对的延伸,以上这些金融交易对当下的金融结构有着较大的冲击力。
价格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体经济是通过一定的成本定价的一种经济模型。众所周知,金融经济是通过相关预期定价产生的一种经济模型。
经济泡沫在现代金融经济的进程和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产生着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在经济金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经济泡沫问题始终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三、现代金融经济中经济泡沫的表现形式分析
对当下的金融经济市场而言,经济泡沫的典型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股票经济泡沫和房地产经济泡沫两种。
对泡沫经济本身而言,股票市场泡沫是由股票市场和投资价值之间的差额所共同构成的,股票市场泡沫和经济泡沫在整个现代金融经济中所表现出的金融资产总量、经济总量以及泡沫绝对额指标大小均是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价格在供求关系上是占着主导地位的,价格的这种特性在金融经济市场当中的股票市场上也是同样的。如果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太充足的话,那么股票中所体现的票面价格和发行公司之间的关系就在经济泡沫的掩盖下以市盈的趋势表现出来。根据我国当下的股票市场发展趋势,由于受股票投资行为迅速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些投资者利用金融经济市场中的主体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融合并向使其前不断发展。根据对上述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股票的发展在当下泡沫经济的背景下需要确保对股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的相对标准化和规范化。
针对房地产的经济泡沫问题,其此种表现形式包含了供求关系相对失衡和交易成本相对低廉等特性。众所周知,房地产是现阶段经济泡沫的核心载体之一,经济泡沫是否真正存在、经济泡沫的程度是怎样的,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关注力度。当下阶段的房地产有以下发展趋势:房地产价格正在逐渐的上涨,这使得工薪阶层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买得起住宅。但是几年前兴建的写字楼却还没有完成相应的销售指标。从生产要素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密集型相对较高的人口和相对匮乏的土地资源将会产生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现象,并且会使房地产泡沫现象不断的发展。
四、针对现代金融风险提出的几点防范建议
(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采用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
房地产市场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其主要包括无形性的市场需求和有限性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的升级。政府应该在当前的这种趋势下对信贷和引导信贷的投资渠道进行适当的收紧,并在房产业上要考虑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当下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对银行进行了“捆绑”。如果在这个时候对房地产泡沫的处理不妥当的话,那么就会造成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且银行也会有很多坏账产生,这对经济发展和银行的影响都是十分重大的。所以,政府要适时考虑实行刺激性政策的退出机制手段,在退市上要慢收慢缩。
(二)适时的调控房地产的预期,在房价的非理性上面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是中国影响中国经济的关键性产业,其在当下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当下的房价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使得房地产行业的潜在危险性扩大。虽然国家在房地产行业中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调控和管理,期间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应该重视政策的连续性,这样就可以以短期的政策暂时的代替长期的政策。所以,对房地产预期进行重视才是执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三)适当的加息和增加投机的成本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对流动性管理的这一方面上,在对流动性进行回收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准备金率之外的费数量化货币政策,这样才能对通货膨胀等状况进行良好的抑制以增加房地产投机的资金成本。
(四)对土地的财政政策进行合理的调整
在土地的供给方面我们应该一大调整力度,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当下征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内,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已成为中国房地产调控中的一大难点。为了实现对土地财政政策上的突破,我们应该加大对征地制度的改革,并且要有针对性的改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状况。中国的总体经济需要进行根本的改革,房地产改革对中国的总体经济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房地产调控所引发的一系列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化。同时也重建经济增长动力以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五)对资产短期经济过剩形成的经济泡沫进行有效的抑制
资产的短期经济过剩是危机到来的前兆,无论是在成熟市场中还是在经济繁荣的新兴市场中,这无疑不是一个好现象。由于当下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都是十分复杂的,杠杆、低利率、衍生品创新过度等都有可能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其更有可能造成房地产和股市价格的起伏不定,甚至还会出现高危泡沫的经济现象,致使经济崩溃和萧条。
五、结束语
随着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泡沫中的一些复杂问题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资产运行独立性规律的复杂角度之上,并且经济泡沫问题与整个金融系统的内部缺陷相互的融合,在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现阶段的金融体系发展形势的推动下,对经济泡沫的处理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致使经济泡沫问题以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形式体现在当下的金融体系当中的。关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出现泡沫问题的根本原因及经济泡沫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并能正确的解决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和政府应该对经济泡沫问题进行一定的抑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的同时并提出正确的引导方式,让我国经济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玉平.现代金融经济中的经济泡沫分析[N].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黄秀华.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1
[3]刘玉峰.张亮.刘丹等.我国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形成机理与区域性特征[N].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
[4]袁钢明.日本经济泡沫兴败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兼论日元升值的正面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7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金融;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心北移和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京津冀地区逐渐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日益受到各界高度重视,但京津冀地区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行政壁垒还没有打破,市场分割现象严重;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存在很大障碍,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也不利于区域内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如何加快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步伐,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一、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成就
(一)区域金融市场组织体系较为完善。京津冀经济圈已经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以全国性证券、信托公司,地方证券、信托公司并存,各类证券中介机构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证券、信托组织体系;国有保险公司、多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保险组织体系。
北京作为首都,其发展经济金融的集聚优势无以替代。金融主要监管机构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部均设在北京;北京聚集了全国50%~60%的金融资产,是全国性的金融管理和信息中心。天津具有突出的区位和开放优势,经过不懈地努力,截至2004年,天津已有地方性政策性银行2家、国有商业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外资银行19家,还具有一批优秀的信托公司、证券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相比而言,河北虽然金融机构设置和集中度均较为逊色,但同一区域经济系统中,各省市之间经济金融发展拉开了梯次,符合我国非均衡发展的现实,也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目前,京津冀区域金融已经形成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共同发展的格局。种类比较齐全,市场层次不断细化,运作日益规范。2004年京津冀区域全年保费收入359.88亿元,京津两地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20,089.74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8,669.29亿元,债券成交额810.31亿元,基金成交额95.54亿元。
近年来,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倡议受到京津冀各省市的高度重视。2008年5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2005年5月天津市提出加快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面向区域金融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2006年8月河北省政府也出台《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求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2005年完成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和环境评价》报告,首次对全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排序,并对其中50个大中城市区域经济、金融、司法、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若干方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排名。该报告提出了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九大解释性指标,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影响金融资产质量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界定因素。根据该报告,全国金融生态环境可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的金融资产质量均有提高,北京、天津处于二级城市位置,特别是天津市金融资产质量变化尤为明显。
二、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京津冀金融业在各自行政区内有较大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政治地位、城市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三个行政区金融业呈不平衡发展态势。
(一)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地区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北京所具有的总部优势,使得国内外许多金融机构纷纷在京设立经营机构,有效地促进了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天津、河北由于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水平不及北京,使其金融业发展较为滞后,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中差距明显。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无论是在银行业资产总额、银行业服务密度,还是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融资额以及保险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天津各指标次于北京,而河北处于最末。由此看出,京津冀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行业中的发展不均衡,存在明显差异。(表1)
2、京津冀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配置不合理。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金融业已逐渐成为支柱行业。2003~2006年金融业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为2.77%,分别占全部要素的6.03%。但是,京津冀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配置不合理,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协调。从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期限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银行贷款总额比重超过一半以上;从地区金融机构的信贷产业投向来看,天津和河北无论是在信贷支持力度上,还是在产业分布上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京津冀地区因为各自为战和地域方面的原因,导致三地相互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现象严重。因此,京津冀地区只有加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区域内的信贷资金配置,形成合理分工和最优化的产业链,才能推动区域金融均衡发展。
3、京津冀地区存贷款比例、增速不均衡。由表2可以看出,北京无论存贷款总量,还是人均存贷款量均位居第一,各项存贷款年均余额远远高于天津、河北地区。从贷存比例和贷款增速看,天津最高、最快,贷款年均增长20%,分别快于北京、河北2个和10个百分点。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必然使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平衡。2006年北京、天津、河北金融业增加值依次是974.6亿元、186.87亿元和279.72亿元,占相应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12.4%、4.3%和2.4%。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低于北京和天津10个和1.9个百分点。(表2)
(二)原因分析
1、行政壁垒。金融系统的构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类金融机构的比例、相互间的协调关系、在企业经营行为上的介入程度,以及在发生纠纷时的解决机制等,都需要政府部门达成一致意向。长期以来,各地政府部门在行政上各自为政,由此形成的行政壁垒是最难攻破的。破除行政壁垒、确定政府职责、理顺沟通途径是金融区域化的前提。
2、利益壁垒。任何一个融合过程都会让某些人和组织的利益受损,比如在京银行可以跨地域发放贷款时,津冀本地银行就会感到有压力,虽然这些新增贷款对当地的经济是有利而无害的,但利益相关者也依然会尽力抵制外来竞争。这些地方保护主义是金融区域化的宿敌,要打破这一利益壁垒,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仲裁机制,保持行政沟通。
3、制度壁垒。金融机构在跨地域经营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方土政策,这些政策并不针对外地金融机构,不属于地方保护主义,但形式各异的地方规定会极大地影响效率,导致整个金融系统输血不畅。不同的风险原则、不同的信用评估方式、不同的经营准入等皆属此例。这些制度的地区差异必须通过协商来解决,以达成共识。
4、信息壁垒。金融业是严重依赖信息的行业。各地、各行业的存贷款信息,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行业发展信息等都对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机构的经营举足轻重。然而,现实是这些重要信息在各地区各行业还不健全,各地的相关机构也不乐于共享真实的经济数据,各种抵制压力无处不在。构造一个准确翔实的信息库,建立一个快速通畅的信息通报机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5、人才壁垒。金融行业是一个以人才为基础的专业性很强的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户口、福利、养老、子女教育等都是制约人力资源转移的现实问题。实现经济区域化的基本前提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区域化,解决劳动者在择业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政府金融管理方式,构建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管理层面的合作是加快金融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而如何从京津冀整体利益出发,摒弃不合时宜的金融管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目前情况来看,京津冀银行业管理层之间已经有许多互动交流,但是尚未制定形成金融合作框架。京津冀三个独立行政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区域金融合作仍然存在矛盾心理。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能否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机制,理顺管理关系。首先,在金融政策建立方面,应从区域金融发展战略出发,制定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的政策,比如设立专门的区域性政策金融机构;其次,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统一的区域金融体制,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的优势,天津应当努力利用自身特色,做到与北京金融体系的优势互补;再次,构建区域性金融市场。要立足消除区域分割,发挥各区域集合优势,走经济协作一体化道路,利用相对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竞争活力,发展规模经济;最后,通过区域金融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尽快建立区域信用体系。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要积极推进本地区金融法律健全,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交易主体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区域内多种信用评级体系,区域内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系统,提高区域内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三是各方联合,加快区域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重点探索建立覆盖全区、资源共享、信息完备、使用便捷的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信用系统。
(三)加大风险监测与外部监管。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考虑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监管系统。该系统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区域经济综合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自身组成。人民银行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日常监测与评估,落实跨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增强工作预见性,及时提示金融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的指导、监督,督促加强内部控制,依法审慎经营。各经济综合部门应公开更多的宏观信息和产业信息,加大对产业、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政策的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正确把握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防止信贷资金投向重复建设项目或不符合政策规定的项目,降低金融机构决策的政策性风险。
(四)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信息化战略,对推进京津冀地区金融一体化至关重要。京津冀金融机构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外汇市场业务是京津冀参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一环,而外汇市场业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网络和电子技术才能连接运作。未来京津冀地区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和电子网络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类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对电子网络技术的投入,扩大容量,并做好各种软硬件的兼容协调工作。促进信息技术发展,这不仅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外汇交易的效率,还便利了信息采集和集成化应用。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金融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市场组织体系较为完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但由于存在行政、利益、制度、信息和人才等诸多壁垒,使得京津冀地区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地区资金使用效率低,资金配置不合理,地区存贷款比例、增速不均衡。为了促进京津冀区域金融快速发展,政府应转变金融管理方式,构建区域金融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区域信用体系,加快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风险监管,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外部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经纬,冯文丽.论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模式与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研究,2008.10.
[2]安虎森,彭桂娥.区域金融一体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08.6.
[3]卢卫,石森昌.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2006.3.
[4]卢卫,石森昌.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想[J].经济时报,2006.8.4.
[5]李海平,蒋欢.地方政府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6]解春苓.京津廊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问题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2.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金融相关比率 协整 格兰杰因果检验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地区相比,竞争力水平还较为低下。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要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区域层面上加以拓展和延伸,注重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建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模型,构造相关金融指标,依次使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问题。在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加快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一、研究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Tobin为代表经济学家,将货币金融引入到经济增长研究中来,形成了新古典货币增长理论。Goldsmith通过对35个国家的1860―1963年间有关数据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一般都伴随着金融发展的超常水平。1973年,罗纳德・I・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和爱德华・S・肖(Edward S. Shaw)分别在他们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他们从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两人均提出了利率管制问题,在政策上都主张实现利率自由化。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不断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理论突破了麦金农-肖的理论框架,不再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利用内生增长理论,将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引入金融发展模型,通过运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法,建立起严格的数学模型,分析金融体系的内在形成过程,以及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在国内,学者们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整体金融发展状况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谢平、易纲、张杰、赵志君等对我国的金融深化、融资结构、金融业效率的分析,推动了对金融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江其务、樊纲等研究说明了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协调进行的必要性。胡鞍钢对中国通货紧缩、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研究,是宏观金融研究与宏观经济研究在方法上得到很好的结合。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
1、“供给引导”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因为金融交易中存在着摩擦。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风险等市场摩擦的存在影响了资金从盈余部门向需求部门的直接转移,金融体系在减少市场摩擦、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实现金融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降低这种成本,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内生地要求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完善。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剂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包括金融部门的动员储蓄、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揭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便利交易等功能的发挥,通过这些机制和渠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其影响路径如图1。
2、“需求跟随”经济对金融的影响分析
对一个国家而言,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形成之后,其发展水平会随该国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金融体系的发展水平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出现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展早期,人均财富低使得人们无力支付进入金融体系的固定费用。从供求角度看,这是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供给就无从产生,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也就不存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富裕人士需要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为其服务,并且使其获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费用。于是,主营存款和贷款业务的银行成为社会主要的资金融通中介。新式银行的产生改善了资金交易双方信息获取的途径,银行成为搜集和评价信息的平台,并通过投融资等业务促使信贷配置趋于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子市场成员逐渐增多,金融中介的外延触及到直接金融领域。所谓直接金融,就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的方式向公众筹资。企业发行的债券或股票作为一种筹资工具,同时也是一份金融合约,约束了投资者与筹资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为实证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以人均GDP表示经济增长水平,金融相关比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就金融相关比率和人均GDP两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着重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原始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为了便于数据分析,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1995年的数据为基期,计算人均GDP和金融相关比率,为了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最后以对数形式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所有计量分析都是利用Eviews6.1完成的。
2、指标选取
由于我国缺乏各地货币存量(M2)的准确数据,所以国内的研究一般采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指标进行分析。在大多数研究中把金融相关比率定义为金融存贷款余额和与GDP之比。即FIR=(D+L)/GDP,其中,D代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deposits),L代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s)。
3、计量检验的方法
(1)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普通时间序列基本都是非平稳的,得到随机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后,在利用其进行经济分析之前,要对其平稳性进行分析,以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运用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经济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利用ADF统计检验(Augmented Dickey-Fuller)对经处理后的数据LNGDP,FIR进行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原始序列LNGDP、FIR都不是平稳序列,经过二阶差分运算,对数人均GDP和金融相关比率都是平稳序列,且都是二阶单整的,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
(2)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从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蕴含的长期均衡关系。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上述变量是二阶单整的,按照E―G两步法,按关系数学表达式:
从协整检验结果来看,R2,A-R2均大于0.7,其伴随P值接近与零,说明模型拟合程度比较高。若LNGDP与FIR具有协整关系,则应有回归方程残差为平稳序列,对回归方程残差做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残差序列的t检验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下的对应值,可以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的LNGDP与FIR均存在协整关系,它们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中,我们并不能得出两者谁是谁的因和谁是谁的果,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江苏省与上海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FIR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即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而LNGDP却不是FIR的格兰杰原因,因此,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遵循“供给引导论”。浙江省金融相关比率在滞后两期的情况下,FIR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而LNGDP也不是FIR的格兰杰原因,即浙江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无明显因果关系,这可能与浙江省民间金融发达,这部分民间金融市场未计入到官方统计数据所导致。
四、政策建议
从根本上说,区域金融竞争力来源与提升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与金融服务的强大需求,这是区域金融竞争力提升的基础。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非平衡性对长三角地区金融合作提出了现实要求。长三角地区可以通过专业分工与错位经营,形成一个覆盖面丰富的金融合作体系,解决区域间资金供求矛盾,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合轨运行,不断增强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一方面,可以加强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创新资源,联手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另一方面,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发展和创新合作,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 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 DC: The Booking Institution,1973.
[3] Shaw E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 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5] 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12).
[6] 张杰:中国货币化进程、金融控制及改革困境[J].经济研究,1997(8).
[7] 赵志君:金融资产总量、结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0(3).
[8] 江其务:国有银企改革协调发展与债务重组[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9] 樊纲等: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家庭金融资产构成经济环境投资偏好风险资产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依靠银行储蓄实现资产增值,到多元化投资理财方式的兴起,投资股票、基金、债券、房产等等,并逐步成为家庭资产支配的重要途径。家庭资产组合方式的多样化,资产投资行为日趋复杂化,随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对经济影响的日渐深远,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家庭金融资产组合问题。
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愿意持有货币,是由预防动机、交易动机以及投资动机决定的。人们会根据利率的上升或者下降来调整自己在投资时所持有的货币量。Kimball(1991)的风险规避理论,家庭某方面的风险得到保障或降低后,会倾向增加其他方面的风险水平,以期获得更高收益。Gollier(2001)研究发现,居民风险偏好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其持有的金融资产组合有所不同。
目前,针对经济环境及投资偏好综合因素对家庭金融资产影响的相关研究已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并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风险态度对投资行为的影响。Amick and McGibany(2000)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居民金融资产首先满易需求,这部分的利率敏感性不强,而用于满足投机需求的金融资产利率敏感性很强。袁志刚、冯俊(2005)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不足以及金融市场上风险性资产的缺乏,是由国内居民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较高所造成的。陈学彬等(2006)发现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配置行为会受到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风险性、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以及利率的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可知,国内外有关家庭金融资产在市场经济波动下的关联变动,以及家庭风险偏好对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影响方面尚缺乏相关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宏观经济波动和家庭投资偏好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影响作综合分析,阐述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与经济环境及风险偏好的敏感程度。
二、对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与宏观经济波动的描述
为简化分析框架,本文仅以居民购买股票基金所占比率代替家庭金融资产中风险资产的持有变动情况,并将风险偏好对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影响的变量简化为风险偏好及风险厌恶两种情况分析。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对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要通过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而家庭的风险偏好更多的是通过截面数据量化研究,故针对这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别研究。
本文选取GDP环比增速和一年期存款利率来反映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情况,通过GDP环比增速与利率波动变化对家庭金融资产构成影响进行统计描述。GDP环比增速与利率变动变化基本呈现同方向变动趋势,但是利率波动总是后于GDP到达峰顶和峰底,二者的变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分析可知,在2007年以前GDP环比增速总是大于一年期存款利率,而2008年一年期存款利率首次突破GDP环比增长率,2011年以后GDP环比增长率出现低位徘回状态,存款利率也呈不断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四季度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关于居民的消费、储蓄、购房及投资等意愿占居民家庭资产比值的波动情况,整理作出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从2004年到2007年,居民购买股票基金的意愿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并一度超过了储蓄意愿所占比例,而在2009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居民购买股票基金的意愿就不断下降,并一度跌至10%以下,2010年以后,由于国内经济形势趋于平稳,居民购买股票基金意愿的波动幅度相对比较平缓,并维持在25%以上。居民的储蓄意愿在2005年第1季度达到过40%,然后一直下降到2007年第4季度21.2%的最低点,此后上升至2008年第4季度的44.8%,并一直维持在40%以上的高位;居民的购房意愿在2004-2015年间缓慢下行,从开始的20%以上下降至15%左右,经济的不景气导致房地产行业的低迷;总体来看,居民消费意愿也是一路下行的,虽然从2007年第4季度2009年第1季度期间有过反弹,达到了最高点29.6%,此后又一路下行,并基本维持在20%以下的低位。
三、经济市场环境与风险偏好对家庭金融资产构成的计量分析
(一)经济市场环境与家庭金融资产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二)家庭风险偏好对金融资产组合的定量分析
针对Tobit模型,假设其模型形式如下:
由实证分析结果易知,在1%的水平下,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厌型指标对居民持有风险性金融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重有着显著的影响。风险偏好指标对股票基金市场的参与情况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因此在进行家庭金融资产组合的配置时,为追逐高的投资回报会主动承担相应的高风险,更加偏好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资产,因此风险偏好型的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中购买股票基金的意愿更高。而风险厌恶指标对股票投资参与的可能性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其在进行投资时会尽量规避潜在的损失可能性,投资于一些稳健型的保值金融产品,由于股票基金固有的高风险性,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会尽可能少量持有股票基金,并减少在家庭资产中的构成比例。
四、结论
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中各类型的资产对不同宏观经济指标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储蓄存款比例对GDP增长率比较敏感,而持有股票比例的变动相对宏观经济指标并不敏感。
根据对受访家庭风险态度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居民的风险态度主要以风险厌恶型为主,风险厌恶型的家庭占样本家庭总量的60%。受风险态度的影响,家庭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与其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重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家庭的风险态度为风险偏好型时,其持有的股票基金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较高,居民的风险态度为风险厌恶型时,其持有的股票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较低。
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和居民家庭投资偏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我国的宏观调控对居民储蓄存在较大影响,并对购买股票基金意愿也会形成一定刺激作用,政府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采取相应的调控改革,促进家庭的资产配置多元化。
参考文献:
[1]Hanison Hong,Jefl&ey DXubik,Joemy C.Stea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ock-Market Participadon.Journal ofFinance2004,59(1):P137-163.
[2]Chxistian Gollier. Wealth Inequality and Asset Pric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r.2001,68(1):P181-203.
[3]袁志刚,冯俊.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34-49.
[4]吴卫星,齐天翔.流动性、生命周期与投资组合相异性――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7(2):97-110.
[5]徐梅,李晓荣.经济周期波动对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影响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14):54-60.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村金融改革财政政策社会公平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农业作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其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金融改革体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金融弱化”等问题,在市场经济调节的前提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涉足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其只愿意在农村地区“吸储,而不愿意向农村地区放贷,因此,资金大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发达区域。但我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并提出鼓励农村地区积极探索改革,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制度的创新等政策,以期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改革。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概况
农村金融体系由很多农村金融机构组合而成的一个为农村、农业发展通融资金的有机整体,分为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2],其中合作金融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因共同利益而自愿参股,在资金上互相帮助、互相融通的一种特殊资金融通方式;商业金融主要是指商业性质的银行对农业地区发放贷款,如地区商业银行等;政策金融是指在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前提下,不以商业性的标准为原则,而以国家的信用为根本,在农业的相关领域进行资金融通,保护、支持农业的生产,提升农村地区人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一)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状况及发展态势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改革开放为界限,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也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彻底改造,形成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到1951年,成立“中国农业银行”,且第一次提出要“帮助农民、深入农村、发展生产、解决困难”的方针[3];二是1953年成立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供销合作、农业互助合作一起称之为农村合作化的3种形式[4]。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1979年—1993年,形成农村信用社的主体地位;其次1994年—1996年,开始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新框架[5];最后1997年—至今,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正规和非正规两种金融机构组成,其中正规的金融机构有非银行类和银行类两种;非正规金融机构有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该三大金融机构形成了现在农村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的农村金融格局。结合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趋势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但仍旧以政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在农村区域的发展前景仍然不乐观,必须加大对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繁荣农村地区金融机构。
(二)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存在的农村金融问题是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且农村地区金融的市场特征需求群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金融需求群体广泛,有小微企业、农户、有农村个体户等最主要的金融服务是短期经营性贷款需求及少部分的资金结算需求[6]。但由于该群体满足贷款新要求的信用担保能力有限,对其投放的风险保障程度较低,形成了被金融机构边缘化的群体特征,如我国某农业大省,其全省的农村信用社存款数量仅仅占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35%左右,但是其“支农贷款”却占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90%以上,从数据可知,农村大部分资金支持都依靠单一的农村信用社,这很难满足该省农民、农村、农业对金融的需求;其次,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多元化。由于我国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即城乡差距、地域差距等,除了存贷款这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外,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还需要一些理财、信息、管理等相关服务的需求。因此这就体现了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工具太过单一[7],只能体现存贷款业务,金融创新工具基本无法进入到农村市场。
二、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原因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客观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制约的因素及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地区,以致出现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的现象。但是,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保险行业、理财机构逐步向落后的农村地区靠拢的情况下,大大丰富了金融市场,因此,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视角,深入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协调国民经济发展[8]。
(一)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先应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经济原因,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相较于城市更低,其生活来源较少,部分落后地区完全依靠土地、山林,因此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村金融机构无法融资或者融到优质资金,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等机构的基本功能;其次政策原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不一样[9],支持“三农”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使得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力军,但该类机构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国家金融政策的实施。
(二)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因素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特殊性,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面临政策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也要面对不定期的自然风险,因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自然灾害,如病虫害、洪涝灾害、干旱等,都有可能让农业生产完全覆没。此外,农产品上市期间,同一种农产品会在同一时间大量涌入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价格的波动,即使有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但也只能规避某一时间段的风险,而且个体农户无法参与到规避过程。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还有土地产权,产权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经济所有制表现出归属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使用权、支配权、占有权、收益权和所有权[10],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民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而没有处置权和所有权,无法对土地进行买卖,因此,农民需要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贷时,不能提供法定的相关抵押品,且集体也没有权利帮助农民进行抵押。
三、市场经济视阈下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途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地区金融业务逐渐增多,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应首先明确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方向及思路,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农村金融市场,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建立公平的竞争平台,坚持从农民最基本利益出发,积极为农民谋福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一)营造良好金融环境,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针对农村经济状况,应适当创新农村金融制度。首先,对农村现有土地制度进行创新,将流转权、用益权和担保权赋予承包土地,但也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颁发土地使用权证、集体的土地证,对农民居住的房子赋予抵押权、担保权等金融功能,拓宽农民财产收入途径。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平台,用于土地流转和农村房地产交易,设置科学的交易双方准入门槛,防止土地流转的非农趋势,保障农村用地的合理性,并确保农村房屋建筑的资本属性;其次,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应积极宣传农村金融新体系,改变农民对金融的“狭隘”看法,使得农民深入了解金融产品,并主动获取金融机构的帮助。此外,金融机构也必须建立起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立足于区域实际发展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二)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
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市场经济视角,必须增加财政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做好相关惠农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第一方面,科学设置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配备齐全的金融设备,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与农业其他建设相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大,且维护成本、投资成本较高,大部分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承担甚至无法承担这些领域的投资,因此,政府机构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付的硬件环境;第二方面,增加农村地区的资本供给,政策金融应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加大对农村等落后地区资金的注入力度,结合地区农业发展优势,重点扶持综合农业,转变农村地区经济结构,促使农村地区经济往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保障农村地区资金的充足供给。
(三)立足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民群众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农村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等,应增加服务手法,结合农村客户意见,推出价格合理、种类丰富、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开办个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减少金融活动中的工作环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挖掘潜在优质客户,并准确定位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注重其社会责任,帮助低收入家庭和创业家庭,坚持服务于“三农”,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前提下,制定灵活的贷款制度,不仅满足农户对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也保障贷款的利息收益。此外,也应健全农村贷款制度,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金融监管,政府可以设置专门的再担保制度,进一步保护农村金融机构,防止出现农民无家可归、无地等情况,采用财税手段,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投入农村金融建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引入现代化金融监管产品,动态监测农村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好相关风险的防范,确保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提升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其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政府重视“三农”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建立健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基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形成一个平等竞争、广泛覆盖、功能互补、定位合理的农村金融平台。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出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完善相关的农村贷款和存款制度,建立农村信用体系,辅之以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对农村地区的金融监管,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将更多资金引入农村地区,支持农村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保中,赵学增.经济学和中国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发展——全国第九届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v.50;No.57912:173-177.
[2]张希平.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建立物流贸易通道问题研究——以喀什为枢纽中心的中巴物流贸易通道[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99-105.
[3]郑高强,尚晓,李扬俊.乌鲁木齐建设西北区域金融中心探讨——基于分阶段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5,No.7010:89-98.
[4]杨帆,宋鹏飞.低碳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法律激励机制研究——以珠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v.1404:17-23+31.
[5].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网点管理转型研究——以邮储银行管理模式研究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5,No.268351:52-54.
[6]李春肖,李芸,张弛.农业保险供给市场主体发展潜力研究——基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和投资业绩的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5,v.4223:194-199.
[7]李婧,朱承亮,郑世林.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农村信用社绩效——来自陕西省8市86个县(区)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5,No.37111:63-76.
[8]覃振锋.引领长线资本投资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对策——新常态下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新突破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5,No.16906:47-50.
[9]陈一洪.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42家城商行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证据[J].金融监管研究,2015,No.48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