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7: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研究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策略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刍议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路径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探析 对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障碍与促进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市民化的就业问题分析 阻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融入的困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④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2]郑传贵.农民工政治参与的边缘性[J].理论前沿,2004(5).
[3]何朝森.农民工调查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1(3).
[4]杨春华.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5]韩雪.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D].硕士论文,2011.
>>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 贵州省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重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廊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迁移流动与市民化研究 西安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选择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对策 浅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观念变迁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调查 新时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推动青年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楚德江.就业地落户: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3,(3).
[4]蒋彦鑫.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J].政府法制,2013,(22).
[5]郭熙保.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出问题与制度改革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0).
[6]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内涵界定[J].中州学刊,2014,(8).
[7]许雄奇,杜鹃.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3,(6).
[8]楚德江.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困境与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11,(2).
[9]黄贻芳,钟涨宝.城镇化进程中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0]兰萍.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经济分析[J].农村经济,2003,(8).
[11]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0065.
[12]成会玲.对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探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13]魏亚男,宋帅官.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J].农业经济,2014,(5).
[14]总理强调:土地增值要让农民分享[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1/20/c_122609753htm.
[15]袁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之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11,(8).
[16]文贯中.土地制度必须允许农民有退出自由[J].社会观察,2008,(11).
>> 建立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法治保障机制 略论农民工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现状研究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之SA8000思路 简论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的完善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与劳动法律的完善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与法律规制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需求及对策研究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综述 城市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调查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女性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相关问题 当前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探讨 法治视角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劳务派遣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救济 农民工就业中劳动权益问题研究 建筑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问题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0.
[3]霍科.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维护[J].法制与经济,2009(219):14.
[4]杨福忠,兰建勇,窦竹君.试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对策[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4):35.
[5]陶正丹.浅析劳动力市场制度对农民工的影响[J].青年科学,2009(11):284.
[6]李晓春.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136-139.
[7][8]曹向利.农民工工资的保障机制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8(185):138.
[9]王本维.推进集体协商维护职工权益[J].人力资源管理,2006(6):48-49.
[10]裴小梅.论如何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服务――兼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律师服务模式[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4):82-85.
[11]丁胜如.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和健全――健谈工会组织的维权途径[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4(3):9-14.
[12]戴相如.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及对策探讨[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6):35-36.
[13]刘海蓉,周维珩.农民工在诉讼中的困境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46):36.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 返城农民工 就业 生活 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49-03
一、引言
2008年,我国约有2.3亿农民工,其中外出人员约有1.3亿。受金融危机影响,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工成为公认的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群体。在此情况下,城市中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现状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分别在2009年6月和2010年3月对南京返城农民工进行了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为主要方式,以期对比研究金融危机对南京返城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在不同时期的影响。
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在业和待业群体,在业和待业农民工比例基本维持在1∶1,男女比例为2∶1。主要选取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区域,分别为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安德门劳工市场和栖霞区劳动大厦。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每期400份问卷。第一期回收35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06份。第二期回收345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两次调查的问卷有效率在87%左右。
本次调查前,我们基于大量文献提出假设: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影响甚为严重,一年后情况将会有所好转;但是,基于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一年后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有更加严重的趋向。这与目前大家认为的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的观点并不相符。基于此点,我们也提出改进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的建议和策略。
二、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
农民工问题,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因此对于文献搜索,我们也是以国内的研究为主。另外,学术界对于农民工的概念界定也是众说纷纭,以下我们选取了几种主流的看法:
中国农民工维权网对农民工的定义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的双重身份。社科院专家李培林对“流动民工”作了如下界定:在地域上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在职业上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在阶层上从低收入阶层向比其高的职业收入阶层流动。
结合以上说法,基于本次调查研究的地点和调查对象,我们所指的农民工是指不具有南京城市户口,同时具有以下特点的群体:一是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二是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以在城镇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及生活来源;三是工作生活居所不稳定具有流动性,其生活工作居住总是随着务工场所的变化而改变。
对于金融危机对返城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影响的观点也有很多,我们认为主流的为以下三位专家的观点:危朝安(2009)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扩散,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也是。我们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受很大影响,尤其是农民工就业。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徐小梅(2009)则认为:外需市场大幅度萎缩,出口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而这些企业正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因而大量农民工被迫提前回乡谋求出路。刘开明(2009)在《工会理论研究》中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受打击最大的是中国的出口制造业,而承受最大痛苦的则是数千万的失业农民工。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及生活影响较大,使找工作难,返乡潮增大,留城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变差。
三、数据分析
我们利用EXCEL软件对一期回收的306份和二期回收的29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主要是从性别、年龄和学历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4个指标在两期调查中的变化来体现金融危机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工就业维度和生活维度这两个维度的不同影响。这4个指标分别是:找工作难度,对现在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时间变化,目前最担心的问题。以下是对这4个指标在两个时期数据变化的具体分析:
1.2009年以来找工作难度分析。
从性别角度分析,在下半期的调查中,女性被调查者的情况有所好转,上半期中有50%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困难了,下半期中只有30%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困难了。
从年龄角度来分析,各个年龄段的被调查者认为找工作难度基本不变的比例均有上升。
2.对现在工作的满意程度的分析。
从年龄角度分析,农民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有显著变化,下半期调查的不满意程度相对于上半期明显增加。年龄越大,对工作满意程度越低。
从文化程度角度分析,满意程度基本不变,农民工学历越低,对现有工作越不满意,大专以上农民工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最高。
3.2009年以来工作时间变化的分析。
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相对于上半年,认为工作时间变多的男性调查者比例增大,认为工作时间基本不变的女性比例大幅增加。
从年龄的角度分析,3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基本不变,而3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变长。
从学历的角度分析,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中,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变多,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多数人认为工作时间基本不变。低学历的农民工从事技术含量偏低的体力劳动的可能性更大,在金融危机下,失去工作的风险更大,因此他们选择增加工作时间作为企业继续雇佣其的交换条件。
4.对目前最担心的问题的分析。
从年龄角度分析,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相对于上半年的调查,各个年龄段对于拿不到工资的担心均有大幅上升。从文化程度的角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最担心的是失业找不到工作;不同学历的被调查在前后两期的对比中,对于拿不到工资的担心均显著上升。
四、结论、建议和展望
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我们从总体上得出一个结论: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影响仍然没有减弱,对农民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现象。这体现在以下方面:(1)下半期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的找工作难度增大。(2)下半期调查中,农民工失业时间增长。(3)下半期调查中,农民工对技术的关注度增大,且对技术关注度的增量与学历成正比例关系。(4)下半期调查中,年龄较小农民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持续性较大。(5)相比于上半期的调查,农民工对工资问题的关注度显著增加。
五、解决策略
1.加大公共工程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在从安居工程、医疗文教、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到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建设,到灾后重建,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等,都将直接为农民工增创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以为农民工就业带来新的契机。
2.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返乡农民工创业可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在乡自主创业后,可以减少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对于返乡农民工创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创业积极性不高,创业资金不足,创业环境差、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等问题,政府应提出相应的举措,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对于农民工的需求量十分大,扩大内需,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问题。
4.完善农民工择业服务机制,加大中介结构的监管力度。政府方面,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以此来完善农民工择业服务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通过中介机构的广告来获得工作。但是,根据很多农民工朋友反映,中介机构贴在墙上的广告几年来就没变化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民营企业私自延长工时或是降低工资,这些变化并没有在广告上体现,致使许多农民工上当受骗,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大幅下降。正是政府部门对于中介机构的疏于监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民工的择业服务机制进行整改,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
5.设置更多的农民工技术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调查发现,现在的农民工普遍技术含量不高,且他们对于技术的重视度在逐渐提高,非常希望能够参加一些技术的培训。但在工作初期,农民工多半没有金钱和条件去寻找私人技术培训机构进行技术培训,因而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免费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由纯粹的劳动力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电视或报纸的技术宣讲专栏、编印创业知识读本、开辟创业技术咨询热线、分类定期组织现场参观等方法及途径,来提高农民工的技能。
6.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为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进行更大程度的覆盖,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六、展望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调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选取了南京的返城农民工作为调查对象。对于金融危机对其他地方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的影响,我们将纳入进一步讨论的课题中。实地调查中,我们深刻地了解到金融危机对南京返城农民工就业和生活现状影响的严重性,期望我们的成果能为社会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份参考。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级课外研学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0917)
参考文献:
1.农民工概念的理性思考.詹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2.徐小梅.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影响及解决对策.消费导刊,2009(4)
3.吴文婧.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5)
4.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就业形势、对策和建议[R].2009.2
5.张巧玲.农业部副部长: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在继续.科学时报, 2009.3.13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问题;思考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2亿。在2亿农民工的背后,有大概7000多万他们的子女。除去58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实有1400多万是属于跟随父母在他乡的搬迁子女。因此,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现状。农民工子弟学校被人们称为“棚户学校”。很多这类的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
1、学校的地位问题。很多农民工学校是由私人出资设立的,多数学校连基本的教学条件都不具备。因此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它的存在属于非法地位。
2、学校的教学设施问题。在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校舍紧张。校舍场地全部由办学者自行解决,学校经费来源来源于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低收入阶层。政府也不对它进行补贴,在经费上的不足,就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
3、学校的管理者及教师的问题。学校的管理比较紊乱,管理职责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分工。基本职能由校长包揽,教师教学与管理基本分离。有的管理者既无教学经历又无管理经历,师资比较杂乱。
(二)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进城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的态度、方法等,与城市居民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农民工在对其子女的教育表现出了多方面的问题。
1、农民工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很多农民工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二是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不讲究方法。
2、农民工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在生活上,农民工工作忙碌,很少有时间能陪同自己的子女外出活动。农民工很少与子女进行沟通。另外,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在其子女的学业上提供不了多大帮助。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政府政策方面
1、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户籍制度,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身份、就业、教育等方面起着限制作用。
2、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存在严重不足。在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经费上很少,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国家的教育经费倾向城市,对于农村的义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3、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始终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而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都是有地方财政拨款。农民工子女所居地与户籍是分开的,使得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矛盾。
(二)农民工自身方面
1、农民工属于低收入阶层,难以承担高额的城市教育费用。大多农民工家庭收入低,根本无力承担高额的学校费用。另外,他们的思想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一些农民工认为孩子读书无用,于是便不让子女入学,而是跟随自己到城市打工。
2、农民工受到他人歧视。农民工自身素质较低,很容易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带入城市。另外,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一般找的工作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从而成为了城市人歧视的对象。这样使得他们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
3、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接受教育的途径方面。进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主要从农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方面来谈。
(1)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学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都是按照学校区域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并没有为流动人口设置预留容量。因此,在一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区域内,民办学校的出现是必然的。
(2)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缓慢。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一个城市,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要在当地入学。使得地方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地方财政一般都倾向于扶持重点学校,疏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投入,使得农民工子弟学校无论是在师资、硬件设施、还是在办学条件的改善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体制。笔者个人认为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贸然取消户籍制度,毕竟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逐步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通过对户籍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限制。
(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入学。可以通过拨款或者政策上向农村、欠发达地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吸引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到本地入学就读。
(三)加大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我们可以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人学的广度。国家应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学校。
(四)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特定时期内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应该是暂时的。它起着过渡的作用。国家应该规定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标准,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合法身份以及一些优惠措施,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五)注重解决法规与政策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刘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且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定进城农民工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可以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帮助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入读。
(六)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农民工子女消除自卑心理。面对现实生活,农民工子女可以感受到与城市居民的子女的差距,两者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笔者认为,要让农民工子女真正的融入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帮助他们消除自身的自卑心理。
[关键词] 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B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53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有1.59亿。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农民工数量以每年300万的速度递增,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特别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农民工问题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参保与保障意识薄弱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后路”思想,农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单纯,觉得不管怎样自己都还有一份土地,实在不行回老家养老,缺乏参保意识;二是生存就业压力大,大部分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筑业等高危行业,工资收入不高,既要保证自己的城市生活又要供养全家,而且加上用工空间大和求职竞争激烈的不均衡,有时农民工不得不放弃法定权利、降低标准屈从与用人企业的苛刻条件;三是缺乏法律意识,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懂法,缺乏对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了解,加上维权意识淡薄,大多数人因为怕惹麻烦,怕花钱,对用工单位的不签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不合法侵权行为,常常是忍耐态度。这些原因都加大了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的难度。
(二)农民工参保率低
根据下图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总参保率少于15%,东部地区如大连的农民工的参保率也仅为16%左右,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参保率都在10%以下。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占整体农民工的14.3%,既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还有1亿多人。郑功成教授在主持有关“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的调查中,被访问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也仅为23.4%而已。这一数据是来自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并且是我国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进行单独设计最早的城市。可想而知,其他城市的农民工参保率了。参保率低是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养老保险政策和农民工对养老保险需求的不对等的表现。
(三)农民工退保率高
虽然《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的《办法》规定“不得退保”。但在新《办法》实施之前,许多农民工却纷纷选择“退保”。据深圳社保中心统计,2008年,近500万人参保,但到年底退保人数达80多万人,2009年,参保人数达494万人,同样到年底退保多达2万多人。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09年3月,已有97万农民工退保。农民工大量出现退保现象表明我们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还有待完善,农民工退保既损害了其自身的权益,同时也挫伤了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投保参保的积极性。
(四)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难
农民工的特点就是总量大、流动性强、工作周期不定,不仅表现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还表现在职业与单位之间,而养老保险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一是面临着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上不统一的问题,还面临账户转移操作上的技术问题;二是社会保险制度和城乡保险制度还不能兼容;三是相关部门的管理手段与技术不成熟,手续繁琐;四是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对农民工有不同的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带来不少困难。
二、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增强其重要性宣传
由于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普遍文化素质不高,针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意识薄弱的问题,政府应从开展相关宣传与教育出发,消除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存在的疑虑,扩大宣传养老保险相关知识,同时消除企业认为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增加企业负担的错误观点,只有加强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农民工群体才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养老保险。
(二)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缴费基数
由于农民工的“市民”和“农民”特殊的双重身份,加上农民工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所以政府对其养老保险所负担的财政责任具有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政府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要进行适当补贴,还要给那些主动为本企业员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在缴费基数和缴费水平上,降低农民工缴费“门槛”,不仅要考虑农民工实际经济承受能力,还要与现行相关制度相符。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除了政府财政投入、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缴费外,还应该开辟筹集渠道的新方向,例如引入保险公司进入农民工保险市场。
(三)进一步加强立法,做好制度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保证做其坚强的后盾。这也是众多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得出的宝贵经验。现今,我国各地区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但立法层次与程度还是达不到实际的需求,仍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权威法律。就农民工群体自身特殊的特点,应该进行分层分类管理,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区分开,摸索出一条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模式。另外,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制度不再是阻碍农民工参保的障碍,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从而根本改善退保率。只有农民工自身觉得他们是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市民”,真正的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才会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居”的制度保障。
(四)建立适合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机制
在现今各地差异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加强转移续接机制建设被认为是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保障性举措。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转移续接机制,一是实行农民工个人账户实账运行,社会保险权益随人转移,退休时根据全国的统一规定支付养老保险金。二是对经常中断就业的农民工的社保记录进行保留,参保缴费凭证相当于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存折”,无论期间就业中断时间多长,等回城工作参保之后继续累积计算。三是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应该立足于现实,重点加强地区间社会保险的协调机制建设,无论是社会保险机构之间,还是参保人员信息管理上的协调,以及参保缴费结算方面的协调。四是规定统一的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享受待遇条件,使农民工不用再考虑流动范围,可以实现更加灵活的关系转移续接。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已建立地、市一级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为基础,逐步实现省市间、地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使相关部门能更加灵活、快捷、准确地为农民工提供服务。
如何才能有效又彻底解决现今农民工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真正做到无后顾之忧,对建设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来说仍然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和指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建成真正适合农民工的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并且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参 考 文 献]
[1]李亚鸽.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保险评论,2011
[2]何英.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学习与思考,2012(3)
[3]张春雨,李亮.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社会学研究,2012(6)
[4]陈桐,林婷婷.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及完善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
[5]肖云建.浅谈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3)
关键词 返乡农民工 角色 角色认知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农民工回流高峰,且每次回流规模呈递增趋势。现阶段大量农民工返乡,一方面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加重了农业的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农民工回到家乡后社会角色的失调,有可能演变成心理疾病,导致过激行为,滋事生非,宣泄对社会的不满,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综述:
1 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
返乡农民工,在社会流动层面属于农民工回流现象。在回流原因的研究方面,西方学者进行多角度的理论概括,主要体现在:刘易斯的劳动力转移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乔根森的劳动力转移理论、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理论、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E・G・雷文斯的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新转移经济理论。在众多理论中,中国学者在分析农民工回流问题时较多的认可人口转移的推拉理论以及托达罗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托达罗模型。除此之外,中国学者也对“农民工回流”这一特殊现象成因,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所面对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制度、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和城乡收入差距等角度展开研究;在微观方面,研究者主要从农民工的家庭结构、社会网络、人力资本、经济理性和主体失范等角度展开研究(王志浩,2007)。
在回流现状分析方面,主要体现在回流过程和回流后的现状上,而以国内学者研究为主。回流过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回流类型和回流特点上,从回流类型来看,有学者从回流成因的角度分析,认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自然返乡型、就业失败型、疲劳厌倦型和个人发展型(赵菲菲和王永发,2006)。从回流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在数量上初具规模,并且愈演愈烈,形成一股“回流潮”;在质量上呈现优势,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高于外出劳动力(李晓亮和申覃,2005)。在已有的研究中,回流后的现状主要研究回流农民工创业问题、回流后的乡村适应性、回流后的人力资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回流后的思想状况以及回流后的日常生活。其中,回流农民工的创业问题是研究的重点。
2 农民工的角色研究
2.1 角色概念和理论
角色概念自从被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Mead)首次应用于社会学以来,经过社会学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社会角色理论(陈卫平,1994)。功能角色理论认为“角色”是为设定和解释稳定社会体系中占有社会地位的人的共同而规范性的期待。象征互动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可以反映规范、态度、脉络要求、协商以及正如行为者所了解的进化的情境定义。组织角色理论认为与认同的社会位置相一致,由规范性期待所产生,反映非正式群体的压力。而认知角色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角色期待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其注意力一项集中于在产生期待的社会条件、衡量期待的技术以及期待对社会行为所产生的影响(B.J.Biddle,1986)。研究角色理论的文章浩如烟海,但是这些研究正如J・H・特纳所指出:角色理论只是提供了对期望、自我、角色扮演能力与角色扮演如何对这些分析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类的一个方法,概念的运用只限于不同的现象分类。
2.2 农民工角色认知
社会对农民具有较为明确的角色期待,而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所给予的角色期待更多。“农民工”是先于社会期望而问世的非正式角色,是社会转型期的“新生事物”,它会随着社会期望的逐渐清晰而发展为社会所认可的正式角色(班娟,2007)。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研究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角色认知状况。学者揭光钊、廖皇朱(2008)认为农民工在环境变化过程中接受来自区域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身份文化四方面的文化冲突,影响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另外,有些学者在城市化、市民化的背景下,对农民工的角色转化进行了思考,重点是转化的阻碍因素的探究。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变就是由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转变的过程中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资格市民化”;另一方面是是“素质市民化”(马雪松,2007)。从市民化的阻碍角度来看,刘传江教授指出广大的农民工要实现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和意识行为层面上的市民化,需要穿越障碍更多、韧性更强的“隐性户籍墙”。针对这些阻碍因素,不同学者也构建了支持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支持系统。李良进、风笑天(2003)提出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街道、社会为纽带,以血缘、地缘等初级关系为依托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模式。
3 研究述评
返乡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当前关于返乡农民工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回流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实践情况探析农民工返乡成因、返乡呈现的特点和返乡后的路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多角度分析。这些研究的侧重点更多是在市民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进行的研究,所做的研究更多的是讨论农民工返乡对市民化、城市化的影响等。而很少的从农村建设、农民培养的角度,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培养的视角研究农民工返乡现象。同时,关于农民工的角色认知,在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背景下,学者较多的关注农民工在由农村到城市环境转变过程中的角色认知,而对于经历环境由城市到农村转变的角色认知情况,社会给予的关注较少。
参考文献
[1] 班娟.农民工社会角色置换现状及困境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8-40.
[2] 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1):106-111.
[3] J・H・特纳.社会学理论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61-370.
[4] 揭光钊,廖皇朱.文化冲突视角下农民工的角色认同[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2):345-346.
[5] 李良进,风笑天.试论城市[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2-16.
[6] 李晓亮,申覃.回流民工: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16-17.
[7] 马雪松.论农民工社会角色的转变[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9-33.
[8] 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博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8.
[9] 赵菲菲,王永发.农民工双向流动对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43-445.
[1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6-107.
>>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调查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困境与突围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阻碍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常州举措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责任与协调机制 浅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政府职责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困境及制度障碍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化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策探讨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初探 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影响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ILO.Decent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J].Geneva, 1999(6).
[3]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调查――基于江苏省735份调查问卷[J].开发研究,2012(6):54-57.
[4]陈浩,杨晓军.农民工就业培训调查分析[J].人口学刊,2009(2):33-36.
[5][8][13]张国锋.从政策角度构建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和谐环境[J].农业经济,2011(4):90-91.
[6]高建丽,张同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人口,2013(2):99-104.
[7]李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调查――以浙中地区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8-62.
[9][10]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成人教育,2010(19):18-22.
[11]凌子山,李招忠.农民工职业培训与政府责任[J].经济导刊,201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