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7: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美丽乡村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一座村落都有其特色,传承保护也没有一贯模式可循。如何结合当地情况,把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建设成“美丽乡村”;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值得我们研究。
一、如何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河北省的落地
一些传统村落和魍趁窬釉獾狡苹瞪踔料失,如何保护它迫在眉睫。《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准,已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改变了以往美丽乡村建设从方向性概念转化为定性、定量、可操作的工作实践,为全国提供了框架性、方向性技术指导标准。2017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雄安新区的设立,也给我们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做好符合京津冀发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得出要以“留得住太行山,记得住燕赵情”,作为河北省内落地实施的规划方案研究的目标。
根据《2016年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我们认为首先要积极整合河北省乡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各方力量,突出重点,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为重点,研究一条属于京津冀区域自己的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规划的方法。其次关键之处还是应该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指导意见,完善支持配套政策,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开展,整体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再次,通过挖掘太行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概念提升、科技参与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河北省古村落特点和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及服务的文化产业形态。第四,发展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对深入挖掘和阐发河北省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二、以保定大激店为例看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调性提升
以大激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案为例,研究河北省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和实施落地,提出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内开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经验的推广和学习,推动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古村落现状概况分析了解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沿革、交通状况、用地现状、历史概况、古街巷现状、建筑现状、水系现状。以保定大激店村为例,经过调研分析、实践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村内中心街功能内容单一,服务对象局限,缺乏吸引力;二、公共开敞空间系统不完善;三、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欠完善,居住生活品质尚需再提升;四、大激店村的交通;五、历史建筑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六、管理水平上存在问题。虽然部分遗址已得到重视和原貌回复,现有古建筑也得到了保护,但缺少一个统一的机构进行管理。历史与现实产生剧烈碰撞,保持环境的完整统一面临时间加空间的双重矛盾。新建建筑往往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短期效益和片面强调现代人生活、生产所需而建。严重影响大激店村的总体文化形象和长远利益。
(二)通过发展前景分析制定保护与更新对策。隶属保定竞秀区江城乡的大激店村是中国北方古村落、保定传统村落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与典范,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北省文明村”、“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先进村”等。发展前景总结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二、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新亮点。三、城镇建设出现新面貌。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效。从而得出以下对策分析:一、发展策略是保护与更新开发并重。二、保护文物建筑和优秀的近代建筑,应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三、发掘与梳理村庄空间形态与肌理特征,建立生动有序的公共开敞空间系统和沿河景观系统,提高大激店村的环境品质,突出大激店村的形象个性,增强村庄活动与吸引力。四、新建筑注重其布局、尺度、形态上与保护建筑及街区空间的风貌的良好协调关系。五、注重居住环境与沿街商业建筑及大激店古村落形象的营造。
(三)通过设计理念挖掘保障文化调性的提升。从实际出发,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一个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乡村。需要从制定规划原则开始,合理继承历史上形成的特色道路系统和建筑院落的空间格局,协调现代生活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并尝试在改造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地方风格。作为保定市传统村落风貌风俗的保护与开发,大激店村是重点建设的村落之一,也是太行山区古村落的代表。在提炼大激店村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与自然环境空间的保护,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确定规划范围,从而制定规划目标为:保定市城区西部生活的家园、旅游的胜地的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将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严格服从规范,注重景观效果。延续其历史文脉,做到建筑风格的活态传承,形成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的北方水乡古村落。以人为本,创造健康、完善的“人居环境”。
发展保护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走出去,引进来”向来是发展的良药。将中国特有的传统的东方元素展现在世界舞台,传统需要发展,需要和世界接轨。目前为止,两届保定大激店音乐节成功举办,让保定在世界发声,让世界听到了保定的声音。此外,大激店匠人谷项目、艺术家院落的筹建、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的举办都为大激店文化城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保定市大激店近郊村落文化的提升与改造在河北省内有较强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型城镇化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何东升.延边党校学报. 2015(06)
关键词:美丽乡村 规划设计 概念 内涵
引言
美丽乡村是我国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策略。这是一种综合、全面统领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指农村拥有美丽的外壳,更为主要的是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对美丽乡村进行规划设计呢?
1、美丽乡村的概念和内涵
第一,尊重自然,创建生态美。村落一般产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集多种自然因素为一体,包括山、水、宅、田、植物等。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且受工业污染的程度小。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条件,做到有特色、有风格、有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第二,重视卫生整治,创造环境美。卫生整治工作是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对村庄环境卫生的清洁、建立长效的保洁机制,有专人负责公共场所的保洁、对村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收集,并有专人定时定点将垃圾进行清运等。通过卫生整治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合理规划住房建设,创造建筑美。住房是乡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住房建筑布局合理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村民的空间感受和村庄的外在形象。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十分注重住房建设的规划,做到与当地的文化、现状相协调,并凸显出地方特色。
第四,合理设置产业布局,创造生活美。生活离不开生产,而乡村景观又是乡村生活的外在体现,乡村景观和产业布局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若乡村景观脱离生产,则成为一种“空洞”的景观。因此,在进行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时,应立足于实际生活,善于利用土地流转进行土地整合,以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
第五,宣扬传统文化,创造地方美。国家近年来十分注重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并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乡村文化事业建设。总结乡村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弘扬传统文化,凸显乡土特色习俗,保护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等。在宣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村民对自身文化感受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2、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理念
2.1坚持规划先行且保护传统建筑
目前,村民的审美意识不强,仍需规划的正确引导。笔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不少村民甚至包括村干部都对村中新建的洋楼钟爱有加,认为这是高端、洋气的,却对本地传统的民居嗤之以鼻,认为这是过时、落后的。显然村民们表达的意愿是更希望住上钢筋水泥的洋楼,拆旧换新,老百姓觉得这是好买卖。而作为规划者,按统一风格拆旧建新,既能够体现出对村民意愿的尊重,也能够体现整体美,修缮一座老房子往往比建新房子费时费力,吃力又不讨好。在这种情况下,拆除老房子似乎成了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在近35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城市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可旧有的城市格局、传统建筑却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试问当这些充满情怀的一街一巷逐渐离去时,还凭什么为我们是有着5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自豪?乡村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却幸运地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守护这样一座传统文化最后的宝库,防止乡村重蹈城市建设的覆辙,是每一个传统乡村规划都应秉持的理念,也是美丽乡村中美丽的主要彰显。将有传统价值的老房子从新村中拆除,等于人没了灵魂,不是美丽乡村;新房建得整齐划一,光鲜现代,只能算是新区新村,也不能算是美丽乡村。有意识、有计划地主动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性保护,对老房子进行登记造册,发掘其文化价值,保护其原有结构及外观,这才是美丽乡村,也是本规划项目的重要理念。
2.2创造“官民一体”的乡村规划新模式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还暂时无法直接跨越到“民主导”的阶段,但此次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多次强调规划的龙头作用,可以看到政府正试图以规划者作为与村民间的协调方,将过去传统的“官主导”逐渐过渡到“官民一体”的新村建设方式所作的努力。所以应该以政府牵头,规划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模式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最佳模式。“官民一体”的规划理念在本项目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项目前期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工作,全面了解村民们对于村庄建设和住房建设的意见及想法,真正从村民的角度解决村民的切实需求,满足村民的基本需要。二是乡村往往偏重于宗族管理的人事制度,因此很容易会出现产权不清的情况,而这种情况下往往规划者在没有进一步了解情况下就先行规划,导致最终的规划图纸成了一纸空文,难以实施。
3、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策略
如何规划设计好美丽乡村,建设好乡村家园,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1)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需要实事求是,随着城镇化和旧村改造,或整村拆除,或拆改结合,逐渐转变为城市新社区。(2)围绕农业生产,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特别是东北、河南等产粮大省,一定要加大基本设施投资,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机械化农业,解放劳动力。自上而下各级领导部门应从加大田间道路、粮食收割再处理机械设备推广等方面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努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美丽乡村名称制度,统一管理机构,各个部门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乡村。(4)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不相互推诿,及时解决。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调整建设政策,确保不给基层部门、老百姓带来麻烦。(5)确保粮食种植安全,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风险,保护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农用机械普及推广工作,减轻农民劳动压力,进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6)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管理方面,要确保“建设一处,服务一处”不搞面子工程,让国家投资落到实处,让基层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政策的好处,根据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差异,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并且做到不荒废、不浪费。(7)统一处理生产生活垃圾,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包装物,农用薄膜等,既降低了因分散处理造成的处理难度,又因为集中处理可以引进专门废除设备而提高了处理能力。(8)建立生态农业,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既可以减少农用化肥的过量食用,又可以减少养殖排污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农作物使用有机肥既可以降低投资又可以提高农作物质量,同样的道理也适合于养殖业,这样既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又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9)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投资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巨大飞跃,但与此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造成的社会问题又广遭诟病,所以加强义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势在必行。
结语
总之,美丽乡村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其本质不仅仅是村庄的美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规划者必须调整好角色,把自己作为政府与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甚至应该淡化自己的角色,更多地帮助村民进入到建设自我家园的角色中来,因为村民才是乡村能够不断发展和持续的能量之源。规划者应该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去了解村民们的生活,而在于通过村容村貌的整治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为建设现代农村,培养现代农民打好基础,建设一个老百姓满意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赖文兴. 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与实践[J]. 中华建设,2014,03:82-83.
“美丽乡村”,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指向性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发展与繁荣。具体要求就是对村庄的生态环境、文化风尚、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立足长远发展,保障民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乡村特色风景及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使得乡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一、“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趋势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朝着创新性、特色性、专项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创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要注重对新资源的开发,并打造地方特色;专项性要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发展;最后在进行旅游发展时,必须要注重生态型开发,保证乡村环境的稳定。所以说,面对“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开发原则,坚持创新开发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在开发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并没有根据乡村旅游的特征进行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开发计划。且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不深入,且还存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例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且不符合“美丽乡村”的理念和发展背景。
(二)产品雷同,缺乏创新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忽视对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大部分的开发只是简单地对资源直接利用,这对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时,而不能发挥长久的经济效益。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旅游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甚至存在旅游资源单一、种类较少的现象,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外,并没有对旅游的衍生品进行开发,这就是开发过程中的失误。因为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资源本来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对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就没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并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区出售一些木制品、钥匙吊坠、明信片等。很显然这些都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旅游景点的特色,且也没有对这些旅游产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这种忽视创新性的做法对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任何帮助。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比较单一,参与性不足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因为在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较少,资源匮乏,例如仅仅有一些风景独特的地区,这就对乡村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对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开发,而没有结合当地的一些著名景点进行联合开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地区旅游方式单一,不能与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是一味地采取参观、展览的方式,这样往往只适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动,根本不能广泛吸引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良好收益、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改造。
(四)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具体的经营方式存在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首先,在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经营计划,只是简单地进行开发和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一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培训,这样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
(五)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受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响,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乡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并没有对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发宣传页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落后,且影响范围小,不能辐射很大的市场。此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旅客还是喜欢去一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景点消费,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于“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得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论
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必须坚持和运用旅游者需求理论,只有这样才是可以创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论,就是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不进行旅游者需求理论的研究,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营销理论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将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再根据调查的数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宣传,进行合理定位,这就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运用。所以说,通过采用市场营销理论,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四、“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乡村旅游产业不是简单消耗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保护生态、人文资源的双向促进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二)加强对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在乡村旅游创新型产品开发方面,要不断结合时代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开发方式,依托地理环境,积极开发自己的土特产品,如石耳、笋尖、竹荪、茶树菇、熏笋等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出售一些带有名人故居标志性的笔记本或带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乡村旅游开发与大众旅游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以创新性为导向,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多种类型开发
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要注意将多种类型旅游进行综合开发。例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一些具备红色资源的村庄,宣传革命烈士牺牲的红色战役,将这些战役打造成实地模仿的游戏形式,让人们可以亲自加入战斗,体会到当时战场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真正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科学经营
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各个景区都独自经营,没有实现强强联合,其结果是发展相对缓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旅游路线的开发,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打造多条精品路线,实现旅游的一站式服务。这样既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能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旅游产业要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乡村应在保障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鼓励旅游业投资的价格、税收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学经营的基础之上,还要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引进专业的接待和服务人员,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度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乡村的多数旅游景点还缺乏较高的知名度,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一是旅游形象设计,全面准确地表达乡村“自然美”为特色的旅游总体形象。二是营销策略,以“生态美”“风景美”为基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三是利用广告策划、新闻公关宣传、节庆活动推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努力塑造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4103
1 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 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 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 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 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 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不仅顺应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 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图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 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是不可建设用地,其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乡村中原有的
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图3),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 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 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 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 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水田靠河谷地带,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附近大小龙潭遍布,水源十分丰富,地势优越。可见,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 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通过调研可知,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保持乡村自然基地,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 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 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 敏,李伟娟,沈 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3):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徐 丽,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6]刘滨谊,陈 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
[7]贾保全,仇宽彪,成 军.北京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关键词:乡村旅游;安吉县;政府职能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型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新式,不过当前大部分地方搞的乡村旅游事实上是农家乐,农家乐是个本土概念,未有学者准确定义过,这两个概念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替代,所以在这里我们混用一下。
一、安吉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全国著名的竹乡、生态县。区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大县域旅游品牌为抓手,全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全县休闲旅游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
作为休闲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吉“农家乐”的发展经历了培育、发展、规范、提升几个重要阶段,至今已年逾十载。十余年来,安吉“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规范,质量稳步提升,品牌逐步打响。目前,全县共完成创建省级“农家乐”精品村2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8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3个。全县共有“农家乐”600余户,床位10000余张。2009年安吉被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0年1月至10月,安吉“农家乐”共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元。
二、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安吉乡村旅游的发展已渐趋成熟,基本形成产业化,无论是从产业集聚度上,还是从产业成熟度上,都远超城市。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也给考察团带来了很深的触动和启示。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监管有力
首先,在管理体制上进行纵向分工,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具体职责。早在2005年,安吉就成立了由旅游、公安、工商、卫生等11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并陆续在条件成熟的14个乡镇建立了“农家乐”服务中心,在村一级建立“农家乐”服务站,形成结构完整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并各司其职,通过实行逐级考核的办法强化责任落实。
其次,是在横向上密切配合,实行部门联动。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的成立,大大地提高了部门联动的效率。安吉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依靠安吉县“农家乐”经营服务准则和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另外,在人员培训上也实行部门协作,县“农家乐”规范管理协调小组办公室结合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制定每年的培训方案,然后由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经营水平。
再次,为加强市场监管,安吉县还先后出台了《安吉县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安吉县农家乐消防、治安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安吉县农家乐生活污水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新的规范和政策,并定期开展“农家乐”集中整治活动。另外,安吉还非常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协会监督,倡导行业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协调处理游客投诉、调解经营户纠纷、统一市场价格、推行抱团经营等,进一步有效促进了“农家乐”经营户在客源安排、处理纠纷、礼仪接待、市场营销方面进行自我管理,已经形成了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保障
安吉一直坚持农家乐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加快建立“农家乐”乡村旅游规划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农户分散经营可能带来的市场混乱、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目的地规划》已基本完成。安吉乡村旅游紧紧围绕“中国大竹海”和“中国美丽乡村”两大品牌定位,明确“一村一品、一型一策”的工作方针,为每个地区和每种类型的“农家乐”量身打造具体的开发方案,设计多条特色精品线路,为“农家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快速稳步发展,安吉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为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安吉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乐通”贷款管理办法》,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并明确从2010年起,县财政农发金每年增长20%,主要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另外,为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安吉十分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开发,并在浙江省率先开展“农家乐”经营管理人员的中级职称评定,努力吸引并留住人才。
(三)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创新营销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农家乐”与传统的依托景区景点招徕游客的旅游发展方式有着一定的区别,单个的“农家乐”一般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有限。“农家乐”旅游要想很好地发展,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将区域内“农家乐”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区域性品牌。
摘 要:该文基于国内外农村社区和宜居社区等相关文献研究及建设实践,提出并明确了我国村镇宜居社区的内涵界定:我国村镇宜居社区主要包括农村宜居社区和小城镇宜居社区。即强调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目标和方向的农村社区或小城镇社区。
关键词:农村社区 宜居社区 村镇宜居社区 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050-02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日程,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村镇宜居社区”尚无明确的概念,更罔论进一步研究,因此该文基于农村社区和宜居社区等相关文献研究和建设实践,提出了我国“村镇宜居社区”的概念,并明确界定了其内涵,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性。
1 相关研究
“村镇宜居社区”,顾名思义,“社区”是其本质,“宜居”是其基本特征,“村镇”是其地域范围。简单来说,村镇宜居社区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精神指导下、在“新四化”①和“美丽乡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村镇社区化、宜居化发展的结果(如图1所示)。即村镇社区是我国村镇社区化的发展结果,而村镇宜居社区又是村镇社区宜居化的发展结果。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宜居社区是我国村镇宜居社区的总体发展方向和未来。总之,从村镇到宜居社区会经过社区化、宜居化和城镇化3个发展阶段,顺序不同,发展道路亦会不同,但是殊途同归,起点都是村镇,终点都是宜居社区。而村镇宜居社区就是其中比较高级的发展阶段。
尽管人们对于“社区”及共同体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大都将其视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基于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密切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较强认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的地域”“共同的纽带”“社会交往”以及“认同意识”是作为社区或共同体的最基本的要素和特征[1]。
“宜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宜居”指适宜居住,广义的“宜居”除了适宜居住以外,还包括适宜就业、出行以及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充足等内容。其实宜居社区涵义广泛,覆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宜居性包括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但核心的内容包括住房建设、住区环境、社会空间三大方面。宜居社区的评价标准是动态的,与当代经济、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等密切相关,但核心理念永恒不变,即以人为本。
村镇在国外统称为乡村,而在中国就有所区别。中国农村工作大辞典把“村镇”定义为 “各类村庄和集镇的总称”。其中的 “村庄”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集镇”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罩行牡姆墙ㄖ普颉6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包括村庄和集镇等各种规模不同的居民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又统称为农村。由此可见,国内以往研究中的“村镇”和 “农村(或乡村)”的概念一致。该文认为上述是狭义村镇的概念,广义的村镇除了包含上述乡村,还包括小城镇(如图2所示)。
2 结语
由村镇的内涵可知,村镇社区就是包括各类村庄和集镇的“农村(或乡村)社区[1]”以及小城镇社区[2]的统称。相应的,村镇宜居社区包括农村宜居社区和小城镇宜居社区。相关文献中出现的“农村新型社区”或“新型农村社区”与农村宜居社区的内涵一致,是“村镇宜居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村镇宜居社区就是宜居的村镇社区,即强调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目标和方向的农村社区或小城镇社区。
参考文献
[1] 滕玉成,牟维伟.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0(6):86-95.
[2] 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1):57-59.
1.1乡村景观的概念
景观一词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科之间有不同的解释。在地理学中,景观就是存在的一种景象,是一个地方的风景特征,是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又被分为特殊的3类:纯自然景观,乡村景观,城市景观。在纯自然景观中,顾名思义,就是纯天然,不经过人工雕琢。而乡村景观则是在乡村人为下进行轻微的雕琢,没有很大的建筑或者风景。而城市景观就是把乡村景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背景。
1.2乡村景观的特点
1.2.1自发性。
乡村景观的存在不是经过特殊雕琢,它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必然形成。在有农村形成以后必然有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的体现在农民辛勤劳作下无意中产生。它没有经过农民刻意的雕刻,也没有为了好看而特殊制造,乡村景观完全体现农民为生存对自然做的一些轻微改造。乡村景观的形成是人类与自然最初的相处,它是自然环境下的一处美丽风景线。乡村景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自发性,是人类依赖自然的体现。
1.2.2生产性。
乡村景观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在农村中,人们为维持生活,只有对大自然的土地进行劳作,对土地进行耕种,这一切是为生存。而乡村景观也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形成。从乡村景观中可以看出村民们对自然的改造,可以看出村民是为生产生存对大自然的一种粗略开发利用。所以,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1.2.3地域性。
乡村景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下,乡村景观也不同。不同地域,生产方式也不一样,在我国南方和北方明显可以看出在田地方面的差距,所以乡村景观在地域性方面非常明显。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乡村的文化也越来越进步,乡村景观也会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乡村景观在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启示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在现在园林中也应用起来,体现园主的返璞归真不忘本。乡村景观对园林设计具有深远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可以参考乡村景观的特征,加入园林设计中,让园林更有一番风味。
2.1乡村景观的艺术再现
目前,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在城市风景园林设计中都加入一些乡村景观。这也是乡村景观的一种艺术再现。我国在园林设计中,应该分析研究西方园林设计的目的,适当加入一些乡村景观。在城市景观中,乡村景观也是一道风景线。在公园设计中,可以直接加入乡村景观,体现我国美丽的田园风光。
2.2耕作景观的再现
美国风景园林师丹•克雷、埃克博和罗斯认为农民是“首席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农民的辛勤劳作,在劳作中体现的风景园林,是汗水的结晶,具有很大的意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当加入一些耕作景观,可以作为整个风景园林的特殊设计。中国土地中梯田就是美与使用相结合,对我们的视觉有一定的冲击力,使我们看到时产生不同的情感。
2.3把乡村带入城市
“把乡村带入城市”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最令人瞩目的贡献。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他认为把乡村景观引入城市公园,是城市对大自然回归的一种体现,能够很好地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城市人的生活减少很大的环境压力。
2.4变化的风景
在过去园林中的设计,人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观能够一沉不变。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不变不再适应。一些设计师认为,景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一些变化,这样更能适应现代的环境。乡村景观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的动态,反应季节变换,自然界的繁荣与萧瑟。所以,现代的设计师要抓住这一重点,进行新方向园林的设计研究,使园林更具活力。
2.5体现地域性的设计元素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