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8篇

时间:2023-07-04 09:2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思政教育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985高校思政教师;职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1]。

本文从思政教师职业本身,教师个人,以及思政教师的职业心声,学生心声角度出发,全方位地描述了当下985高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心理现状,并从其进修交流培训机会方向进而反映其心理现状。

一、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一)调查的设计

本文选取了教育部直属的部分985高校思政课教师、部分非思政教师和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邮件群发等形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作为主要形式开展,辅以和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面对面的沟通和电话访谈。我们共制作了三份问卷,并在问卷调查网络平台“问卷星”上,对985高校的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以及学生分别做了充分调查。我们实际发放各类问卷总和为5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06份,其中:学生问卷221份,思政教师问卷45份,非思政教师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是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真实反映接受调查者相关信息及态度(不明确的答案不超过15%)的问卷。

调查样本总量共为306人,其中:学生221人,思政教师45人,非思政教师40人。男女教师比例均等,多为中青年教师,博士或硕士,其中部分思政教师是由理工类或者与思政类专业相近的专业出身转型作为思政教师进行教学,而非思政课教师多为专业出身。样本中的教师多为讲师和副教授。两类教师每月的基本收入持平,多分布在4 000―6 000元之间,个别在7 000元以上,47.5%的教师表示对薪水满意,有63.5%的思政教师表示社会地位和薪资水平均与非思政教师持平。

(二)985院校思政教师的职业困境

1.思政教师职业认同感偏低

(1)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

思政教师,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承载着国家的特殊使命,本应有无上的荣耀感。但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虽77.5%的思政教师表示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有自豪与成就感,但由于同学的不理解不配合,来自各方的压力等,当被问及所从事的职业时,会有不适感的占13.51%。不适感,大多是由于学生觉得学科不重要,对课堂教学的不配合使教师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这通常会严重地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备课及教学。

(2)职业倾向现状

对于职业倾向我们设计了一个假设性的题目,即“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您愿意做哪一类老师?”在思政教师群体中,有37.84%地选择了做非思政课教师,而选择做思政教师的比例则较低,占29.73%,另外选择各有利弊,难以取舍的占21.62%。而非思政课教师中选择继续做非思政教师的占到了87.1%。当被问及如果有再选择的机会,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思政教育时,有35%的思政教师会选择非思政课教师,仅有27.5%的思政教师会继续从事思政教育,调查结果如图1.1。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思政教师已经厌倦了目前的授课内容,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会教授其他专业,而仅仅有少量的非思政教师会选择改授思政课程。这一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思政教师队伍存在来自各方的压力,教学任务较非思政课程来说相对繁重。

2.思政课教师在高校处于边缘化境地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功利化心理”,即对当前自己有用的就学,没有用的就置之不理,思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显处于弱势,甚至有的学生竟不知自己的思政教师是谁。

学校性质也是影响思政教师地位的重要因素。文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学生专业背景偏文,对于思政类课程喜爱度会较理科类院校高许多,学生们课上的听课状态也会有所提高;工科类院校虽然把思政课也列为必修课,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过课程安排之后就将思政课定义“没用”的课程。正是由于学生这种“功利化”的心理,即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就学,没关系的就不学,使得思政教师才与专业课教师有了“所谓”的差异,学生的上课状态趋于低迷,教学工作不易开展。

3.进修、培训交流机会不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只有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才能使学生受益[2]。

图2.1是关于学校是否经常提供思政教师阶段性的进修交流机会的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985学校中,学校会给予思政教师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整体还是普遍偏少。

图2.2与图2.3分别是学校每年为思政教师以及非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次数的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思政教师和非思政课老师每年的进修机会基本持平,都是平均1―2次。并且从老师们的反馈中可以看出,学校为老师们提供的进修交流绝大多数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己以及各方面,也有部分教师认为此类活动并无太大作用。

每年教育部都会组织985高校中的思政教师进行高端的培训,每年六期,每期在全国选拔100人左右进行为期20天的培训。除了这样的培训,各地也会有为期不同的短期培训。但仍有31.58%的思政老师表示,这些培训对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仅有一点帮助。相比思政教师每年固定的国内培训,非思政课教师会有更多的出国进修交流机会。

4.思政教师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对于不同学校,如果没有增设譬如学院,政治理论学院等思政类院系及研究院的学校,那么教师的发展空间也就相对较小。教师没有成长为硕导、博导的途径,承担科研项目也相对其他专业教师较小,这种情况制约了思政教师的发展。

二、思政教师职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学生原因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导致我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于世界观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学生来说,利弊同在。网络上传播的负面社会信息正是与传统思政教育相悖的,于是这种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堂上的知识的质疑。这种质疑将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思政教育难度加大。

(二)学科原因

长期以来直至现在,社会上仍有许多人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独立学科的地位。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体工作,其没什么理论问题,没有必要设立专门学科;或者认为,这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而不是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政治工具,所谓研究多是政治宣传、政策注释,并非真正的学术研究;或者认为,现在的研究不过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很难达到理论层次。

(三)教师原因

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为和学识吸引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思政教师自身素养并不过硬。

同时,单一的教学考评机制不能反映思政教学的全部内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实际享受的待遇也不成正比,导致有些思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发展

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授课能力以及教师的品格、心态,一定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热爱程度以及听课质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教师的自我完备不仅是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也是起着引导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比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影响程度也更深。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充实自己。一名思政老师需要树立专业信念,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充实业余生活,丰富“个人知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

我们应当正确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理解与支持思政教师,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方面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重要性,保证其教学地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思政课程 高校 改革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政培养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其实效性作为评价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最终归宿。高校思政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为大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但就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来看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改革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1.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一名高等院校的思政教师,通过对自己平时教学情况以及将与业界同行进行交流中所得之的情况进行总结,针对目前思政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如下几条总结:

1.1课堂教学质量差

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均是通过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整堂课程均是教师在台上讲,即使是一些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有充分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教师也是将PPT打开,整堂课还是自己在讲,PPT始终是哪一张,貌似是作为背景资料展示,可见高校许多思政教师不愿进行改革,思维老套,跟不上时代进步,这样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目前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聊天等等。

1.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主要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程组成。虽然这四门必修课程虽然在在内容比较齐全,但总体而言显得比较繁杂,尤其是对于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较好的掌握这四门课程的学习是相当有困难的,特别是《基本原理概论》。由于难度大,内容广,因此让很多学生都不能较好掌握这几门课程,从而引起学生对这几门课程的反感,因此逃课率较高。

1.3实践知识极端欠缺

虽然思政课程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但由于其教学实效性能深刻影响人各项品质的形成,因此其又存在较强的实践性,只是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点。这也是目前思政课成注意是课堂教学为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各高校思政课程均是安排课堂教学,基本不会涉及到实践,课堂绝大部分都是采取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因此课堂难免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而厌烦这门课程,从而导致思政课成为高校逃课率最高、学生睡觉率最高的课程。

1.4整体对思政课程不够重视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在学生层面,对于考研的学生可能要好点,因为他们这门课程会影响到他们能否继续深造,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努力也只是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上;而那些不考研的学生则对这门课程较为放松,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学分,当教师不点名时,则能逃就逃。在教师层面,由于思政课程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思政教师也是全校最忙碌的老师且每个班级所讲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每章知识都要在不同班级重复,这样一来教师也会产生疲倦,且重复次数越多越没动力,貌似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以求解脱的感觉。最后在学校层面而言,基本所有学校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做的很多,在表面上看的确貌似是很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但在落实到教学上时,学校却表现的不够积极,在思政课上也不肯下大投入,给人一种感觉是学校将主要功夫放在思政课程的宣传上,可能这也是学校的政治需要。

2.提高我国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

2.1完善教学体系

由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且较为深奥,但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必会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或者是即使完成,但完成质量是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教学体系上进一步完善,要围绕国家制定的目标和要求并狠下功夫,充分了解现在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教学。在完善新体系时,首先要突出观念性,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军费与政治相关的专业,因此在理论知识的安排上要尽可能的少,更多是贴近实际,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很难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选择思政课逃课,因为老师讲的乏味,上课如同备受煎熬,这样的课程上着既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是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毫无效果,笔者曾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60%的学生在思政课上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手机。因此有必要让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或者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创新考核机制

创新考核机制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考核机制进行创新,也包括对教师考核机制进行创新。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上,应该改变传统那套以分数和到课率为评价体系,而应该以学生的思想品质表现为指标;对教师来说,其评价体系应该交给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参与教学,因此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最直观的的感受,且最具有发言权。

3.结语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思政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内在品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进行弥补,因此要求高校领导层具有改革的决策魄力,来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爽.关于高校思政课若干问题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10,8:41-43.

[2]赵光军,董武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4):124-128.

篇3

1.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1教育的目的不够全面

人的思维一般分为理性和感性,而大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基本上侧重的都是理性的教育,而轻视了感性的思维。如果对学生的教育过分的注重理性思维,则很可能会把学生同化,即他们的思维、认识、行为等等都会偏理性,这样就会忽视了感性的培养,例如人的情感方面、未来的理想、以及一些对事物的价值观和信仰等等,这就好比把一个人一分为二,我们只选择了理性的一个。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学校把教育的重点过分的放在了老师的教育和教材上,而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成了学习的一个附属品。这些问题都偏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同时有能力的人,既能科学理性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又对人生有理想有追求,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使理性和感性完美结合,同时表现出来。

1.2对网络文化的忽视

在这个数字化信息迅速普及的时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依然采用过去陈旧的观念和模式,不肯顺应潮流更新自己,这样会阻碍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并且会导致有些大学生对这样毫无新意的教育产生反感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兴趣。

1.3思想政治中的“螺丝钉”式教育

我国教育体系长期以来都遵循一种价值观,那就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正式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存在,使得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往往更加重视的是宏观的国家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体现国家政治的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为祖国献身的精神。但是对于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培养却有些忽视,比如自身的爱好、对理想的追求和张扬的个性等等。如果只是侧重对大学生进行一些知识、责任、规范的灌输和说教,而忽略了他们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演变成了传道的行为,受教者只是机械的接受,毫无自己的思维活动可言。因此我们应当转变对传统价值观的认知,不但要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国家、自然和社会,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利益和自身的利益之间的联系,要学会怎样正确面对生活,对待困难和挫折等等。我们常把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称为“螺丝钉”,他作为“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零部件,只是为了能维持机器的运转,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普遍的现状。

1.4教育的内容没有条理,缺乏层次性

我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太多理想化,把那些道德标准定得太高太完美,没有一丝缺陷,有些不贴近实际生活,因此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会认为这些准则和要求是自己望尘莫及的,和教材上所列举的人相比,现实中的人显得太渺小太卑微,所以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而放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列举了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根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学生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大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加上老师积极的主导作用,两者完美的结合,协调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品德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根本,适应学生的发展。

2.2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首先要符合学生们的基本认知模式。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道德、心理以及法纪之间的联系,并以它们为基础进行思政教育,这是一个基础的内容。接下来就要对更深一层的内容包括人格、人际关系、情感教育等进行认识,这相当于中间层析的教育,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由于它是关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包含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在内的政治理论,因此承担的任务也最为艰巨。

篇4

Abstract: The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 is a special study group, their ideological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hen give them the help both from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ar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s,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college.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 对策

Keywords: poverty-stricken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陈志杰(1981-),男,汉族,广东揭西人,任职于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奖助学等工作。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扩招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进了大学。但高校收费标准日益提高也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个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生活的差距给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 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首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与一般大学生有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对其的特殊关怀。而目前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全体大学生的,并未体现对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教育。

其次,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困难程度、自身心理和学习状况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忽视他们的个体特征,导致针对性教育缺乏,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

(二) 教育方法与形式单一化

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激励教育法,仅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指导,不能有效地预防经济困难学生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传统说教与灌输的层面,不注重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因素,两者缺少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育途径不畅

目前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实践教育途径不尽完善。很多高校使用行政式及教条式灌输的方式将理论灌输给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感觉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

同时,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主要集中于校内的实践活动,而校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很有限。

(四) 教育的参与主体缺失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一切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资源。然而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依靠学校这一主体来开展,除了部分的社会资助群体外,诸如家庭等其他社会参与主体的参与力度有待提高。

三、导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对贫困生的认识不全面,教育针对性不强

一方面,由于贫困生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还存在着模糊现象。另一方面,对经济困难学生个体需求的差异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只从自己的主观理解出发,盲目的安排各类资助或教育。

另外,学校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使得个别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使原本只是在经济上的贫困,逐渐演变成经济、心理和学习上的三重困难。

(二)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自小就受到父母工作艰辛的影响,父母过分地强调生活的消极面往往增加了孩子的自卑心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他们以后在社会中面临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金钱的诱惑会造成不良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资助体系的欠缺及社会舆论氛围的影响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资助体系还存有缺陷,一是资助力度不够,部分地方的工作人员认识不统一,使资助工作打了折扣,例如学校对资助工作缺乏系统的统筹和思考等等。二是资助体系欠完善,目前实行的助学体系缺乏科学的指导,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过分依靠政府、学校,出现了严重的消极思想。

另外,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社会舆论普遍认为这应该是个自强不息、更加懂得珍惜的群体。这样的社会舆论虽然有利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严于律己、奋发图强,但也使他们倍感精神压力与负担,生怕自己辜负社会的期望。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量薄弱,学生自我教育欠缺

高校扩招后在校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配备却没有及时跟上。使力量单薄的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引导经济困难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普遍缺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不够的重要原因。

四、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求教育者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现状有真实的了解,及时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生活及学习状况,了解和预测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二是要对贫困生充满爱心,付出真心与耐心。思想教育工作者只有满足了贫困生这一需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敞开心扉,说出心理话。

(二) 优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原来共同教育内容基础上突出对其的特殊关爱。一方面,要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鼓舞他们奋发向上。

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掌握常见的心理调试方法,让他们学会倾诉与宣泄,能够战胜心理的困扰。并注重感恩教育与诚信教育,鼓励他们回报社会,对家庭经济情况的诚实反映,毕业后按时足额还清助学贷款等。

(三) 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方法实施教育。例如情感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典型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等。同时,要把握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教育途径方面,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生活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例如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参加有偿劳动等实践方式。

(四)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完善资助体系

为营造良好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学校应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并积极建立家庭、社会、学校三大教育参与主体相协调的立体育人氛围。在资助体系方面,为突出教育特色,可以实现国家、学校资助与社会资助、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有机结合,并积极加强法制建设,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

(五) 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

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法、自我管理法、内心反省、检查对照等方法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与磨练,由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五、结论

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现状及问题,只要有针对性的在教育观念、社会舆论氛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资助体系、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会使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更好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振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人文关怀[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0):85

[2]邱有华.高校贫困生主要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7,(7)

篇5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现代化;现状分析;实施方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已经进入到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倾向的蔓延,严重侵蚀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重视与加强

2005年1月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首次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召开的专门会议,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全新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先导。2011年,我区召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对如何结合我区的实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工作质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一步健全与完善

很多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内容设置等方面表现了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工作评估方面,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对各高校展开了深入的评估检查,高校自己也及时对各院系的德育工作情况加以评估,很多学校将德育评估工作纳入到本科教育教学的评估体系中,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既节约了成本,又达到了效果;通过检查反思,督促整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3.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明显提高

为了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有关部门和各高校开展了大量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中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基地以及增列博士点硕士点、选派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这些专家学者现在已经走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岗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大大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结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日益人性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越来越丰富。关注人、了解人、发展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的价值指南。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由于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且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在思想上还很不成熟,极易被西方的一些社会发展理论所迷惑。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渠道,坚持用发展着的来教育学生,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判断各种社会思潮,并在比较与认同中坚信。

2.优化校园文化宣传环境

学校应增强正确的社会思潮在主流舆论中的传播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文化是思想的载体,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而文化又通过它的教育和传承功能被人们所接受和继承,从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借助舆论的力量成为引导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潮。因此,我们必须从优化校园环境入手,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成为主导整个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潮,使我们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3.关注学生需要、加强形势教育

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和成才的实惠中弘扬民族精神,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总是受到其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第二位的原因,要通过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每位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强烈的进取心往往使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关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巨大成就,同时他们也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现象深恶痛绝。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加强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和成才的实惠中弘扬民族精神。

四、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要理顺“三种”关系,明确各方责任

理顺大学生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院两级管理之间,导师、辅导员、教学秘书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努力探索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进而对大学生党团组织机构及日常管理等情况提出明确要求,并作为评奖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从而真正把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要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大学生工作管理的人员,一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有关文件,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其目的和要求;二要详细分析学校培养点的培养条件与学校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招生、教学、学籍、学位等方面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将这些资料汇编成册,分发给各级管理人员,并进行学习;三要根据制定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以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操作性,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 使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使研究生培养做到有章可循, 形成完整的管理脉络。完善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

3.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首先,要加强导师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师时,要把导师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与资格审查结合起来,明确和强化导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范围和要求,将导师教书育人的成绩与效果挂钩,作为年度考核或提升职务的重要条件和考评指标。其次,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大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大学生辅导员队伍,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保证。

4.要加强党团建设,发挥好“助手”作用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团组织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因此应该健全党支部领导班子,健全党员发展制度,创新党支部的活动方式,丰富党支部的活动内容,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堡垒,重要阵地。此外,还应加强党员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先锋作用,在学校的各项事务中带头讲奉献、树新风、做表率。

参考文献

[1]李春.关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年(36)

[2]李佳国,王小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8)

篇6

关键词:民办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65-02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的高素质理应包括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而目前的民办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提高的现象,严重的“工具理性”和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改善民办职业教育现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内在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是学生成材的先决条件。否则,所谓的人才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这必将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三大关键问题。一是社会影响大,二是学校重视少,三是学生基础差。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出生于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处于纵深发展,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经济全球化程度愈深愈广,文化日益多元化。而这一时期又正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转变而日趋稳定和成熟的关键阶段,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学生的成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崇拜”漫天而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扭曲,趋于物欲化、粗俗化、冷漠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时风尚。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日趋严重,利己主义不断蔓延。他们对社会主流文化不屑一顾,对政治生活漠不关心。在他们的生活中很难找到谈论政治、关心时政的话语环境。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缺乏一把正确的标尺。社会的影响是客观的外在因素,而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理应承担起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的民办职业院校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在良好的机遇中更承受着空前的压力,很多民办高职院校迫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就业、改进设施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目标不明确,很多工作都只是被动的完成上级任务,留于形式,满足与学校内部的暂时稳定,而不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足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多数民办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较弱,缺乏专门的思政教师队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大多数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致使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情况,对学生的关心不够、了解不深。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本身的基础相对薄弱,由于民办高校的录取是专科的最后批次,生源的习惯养成和学习基础远远落后于公办院校。好多学生是经受了种种批评、责骂甚至轻视而无奈地走进了民办职业院校,他们经历过很多负面的打击和失败的苦痛,在他们身上挫败感要远远大于成就感,思想上反映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卑情绪严重。他们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不轻易表现在外在的言行上,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经常是用一种对人、对事不屑一顾的状态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情绪,不愿意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念。二是价值观念模糊。由于缺少成功的体验,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对自己的学习和前途缺少信心,经常表现出一种消极和颓废的状态,因此,许多学生只能逃避现实,而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中,因为在虚幻的游戏世界里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感觉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心理获得了满足。此外他们的价值取向很多时候都停留在虚荣心的满足上,有“面子”即有价值,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势。三是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这类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学习没有半点兴趣,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不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心里觉得空虚无聊却又找不到事做,觉得无事可做,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四是功利思想严重。民办职业院校学生其功利思想非常严重,他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兴趣远远大于对精神财富的获取的欲望,更多时候甚至是急功近利。五是心态调适能力欠缺。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学生虽然已进入了成熟阶段,但在心理方面却表现得不够成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经常表现出一种“看不惯这”、“看不惯那”的态度。心态浮躁,不能摆正自身的位置,静不下心来去踏踏实实做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我们不仅要“找出病因”,还应该有效地“开出处方”。

根据以上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分析,笔者通过自己从事民办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和总结,提出如下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真情感化学生

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思想政治教学的著作主要有:邹学荣著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秉公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高德胜著的《知性德育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王志强、申小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进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内思想政治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论文有: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论文有:2008年,毕红梅、张耀灿在《与现实》第6期发表的《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 ;2009年,范平花在《中国教师》第S2期发表的《教育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动态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11年,李超在《新课程》(下旬刊)第7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探析》; 2012年,向晓春在《山东社会科学》第S2期发表的《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2013年,燕喜堂在《课程教育研究》第22期发表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刘海江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发表的《“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宣杰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 2014年,吕海滨在《华章》第5期发表的《〈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在《现代企业教育》第14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论课教学改革初探》、邱光洪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和2015年陈晖阳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刊)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和价值探讨》等。二是关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的主要论文有:2009年,梁健惠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8期发表的《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分析及其借鉴意义》;2012年,王红云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2016年,符雨薇在《中国培训》第18期发表的《浅论西方公民教育对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妹、范明水在《大学教育》第8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陈奕霏、张智武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的《论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合理借鉴》等。这些论文或从教学内容、或从教育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转换、抑或从宏观理论的角度阐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为我们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最常见的考核模式,即由一份期末试卷来对学生最终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模式弊端显而易见。当然,国内也有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考核规定:学生最终成绩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基础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考核30%、机试40%、能力考核30%。具体而言:①平时考核的30%由平时成绩的20%和口语成绩的10%构成。平时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的10%,课堂发言或者讨论占6%,课内作业占4%。口试成绩的10%中包括学生胆量0.5%、表现0.5%、普通话标准程度1%、语言表达2%、逻辑思维2%、重难点2%、沟通能力2%。②机试占40%。机考按100分命题,题型由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构成,教研组全体成员命题,建成试题库,学生上机考试,试题由电脑随机抽取,题型及分数分配比例单选共60个小题,每题1分,共计60分;多选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判断共20个小题,每个题1分,共计20分。③能力考核占30%。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能力。能力考核主要采用分析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制作PPT汇报的考核方式。这些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探索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与考核模式现状

国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专著、论文以及考核模式比较少见,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比如,西方国家通过公民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来宣传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其国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注重个人的实践能力,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公民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推理、独立决定该怎样做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注重“垂范”作用,比如,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模范;四是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但所有层级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做一个“好公民”作为最基本的要求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为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综观现有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状况,虽然对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从宏观到微^都有不同程度的把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仅仅关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二是仍然局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三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在大数据视域下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进而走出面临困境等问题研究鲜有涉及,即使涉及这方面研究也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申小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燕喜堂.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

[6]刘海江.“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

[7]吕海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2014(5) .

篇8

1.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长期以来在相当一部分高校管理者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与学术活动相对立的行政活动。二是认为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的事情。三是认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务虚不务实。

由于存在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致使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边缘化”倾向。

2.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与教职工的思想变化不相适应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职工面临着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前所未有的工作、精神和生活压力,不可避免地引起思想意识的变化,高校教职工思想复杂化、价值多元化、身心健康恶化,近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证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就是例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内容已不能有效解决教职工思想上的问题,亟待创新和发展。

3.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与工作任务不适应

从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成看,大多数的工作者是其他专业人员,相当一部分人员是以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者身份出现的,而并非是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与研究的人员,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却又更多地类似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少有直接的接触与联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队伍的构成形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1.工作对象的人格复杂性

人格是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内涵和要求发生变化,人格内省为精神,外显为行为。作为高校教职工,无论是站在讲台的专任教师,还是在管理岗位、服务窗口的行政管理、教辅服务人员,从育人的目标来看,都是育人之师,其职业特点的要求就需要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教职工面临职称、学历、职位的压力,表现出紧张、焦虑、敏感以及现实的价值取向,教师出现多重人格、人格缺陷、人格障碍甚至人格分裂的情况。据教育部有关课题组对某省229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5.56 %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工作对象的差异性

高校教工群体结构若按照职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教学群体、管理群体、服务群体;若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以分为高学历层次和一般学历层次。在职业结构划分中,教学群体作为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构成,该群体处于相对独立的封闭环境中工作,其群体特征是松散性和独立性,其个体成员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不强,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精神缺乏,其中高层次、高学历群体有较强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文人相轻,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张力。而作为高校行政人员的管理群体则因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有一定的人权、事权、财权,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较强,但却又因行政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特权思想和意识。对于高校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服务群体,则群体构成复杂,优越与自卑心理并重,心态矛盾。由于结构和层次的差异,其群体成员心理特点各不相同,使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差异性较大。

3.工作价值体现的传承性

从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体现来看,一方面是通过解决高校教职工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提升其精神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另一方面,高校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即通过高校教职工的教育行为(显性教育)、教职工的思想(隐性教育)来传承和教育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培养德才兼备之人,需要有德才兼备之师。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价值最终通过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体现的,体现在传承于受教育者。

综上所述,通过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针对加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必须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措施来加以解决。

三、新时期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1.对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价值的再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组织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方法

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要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点,以培育健康人格为任务,通过人性化的交流,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一,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其二,以健康人格培育为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三,以人性化的交流为创新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

3.建立和完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教职工民意收集反馈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机制;三是构建高校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