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7: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7―02
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大学扩招的现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学好中医基础,加强经典研读
1.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强化学生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科研来源于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实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医入门的引导,使其打好基础,走出中医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强经典研读。中医科研入门除打好中医基础之外,还须加强四大经典的研读。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能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源于他对中医坚定的信念及对经典的熟读,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铁杆中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快速扩招,随之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相对滞后等问题。[2]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能潜心研读经典课程并讲好经典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加上现阶段90后学生古文基础较差,学习困难,部分院校已经将经典课程设为选修课。中医四大经典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读之书,四大经典通读熟读,诸书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之全貌。所以,必须确立经典课程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设立经典课程为必修课,加大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其课时,培养中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倡导晨读中医经典及举办中医经典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以点带面,形成个人―班级―社团的科研组织系统
1.树立个人典型。大学生需要榜样和引导,在科研方面亦是。我们的校园不乏文艺、体育先进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进分子就相对较少。我们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发动号召学生学习科研先进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级科研小组。以3~5人为单位,成立班级科研小组,定期进行科研知识学习及讨论。在班团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时,可以班级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团日主题、三下乡指导思想等进行社会实践及调查,如对农村医疗、中医生存现状等的调查,进而形成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动之余,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将活动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
3.建设学生科研型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建设科研型社团力度,这与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发展趋势。[3]科研型社团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早期接触科研、创新实践及交流探讨的平台,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可以激发和培养中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能力,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氛围,邀请高校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及青年教师等担任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等,开展常规的科研培训,为学生的科研开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及支撑。[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学求益社即科研型社团,致力于中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收效甚佳。总之,应在中医药院校内形成个人―班级―社团不同层次的学生科研组织,培养其科研兴趣,发掘其潜能,促使其在低年级之后向科研领域发展。
1讨论时间的设置
根据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完成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经络、诊法、养生与防治等各阶段教学任务后,布置思考题,分别在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体质学说、诊法、防治原则部分授课后,安排4学时进行专题讨论。
2讨论专题的选择
讨论专题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及目标,选择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我们在设计讨论专题时,注重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性联系及中医基础知识点和面的联合,这是讨论专题能否深入触及中医基础理论脉搏的关键。如讨论人体气血化生的生理过程及其相关脏腑的作用等等。
3实施方法
将2011级中药专业普通班作为试验班,以8—10人为1组,每组以教师为主持人并负责解答,学生主讲的教学形式实施。学生推荐1人为代表,在充分准备基础上进行脱稿论述,可以采用以口述为主,板书和多媒体等形式为辅的方式;论述完成后,请组内同学进行提问,批驳,整组同学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上台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讨论专题,并能够在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础上,从中医的病理生理角度进行中医专题分析。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勇于积极表达不同意见,激发学生能从兴趣出发深入思考专题,调动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主动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必要性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共处,适应社会发展”。目前,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中医专业基础内涵培养过程,所以,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感觉兴趣缺失和动力不足,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师的课堂授课方法无法吸引他们的学习。经实践发现,在中医教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主动讨论和展示学习能力的多种机会能使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前景取得最大的成果。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作为“导演”,对学生的中医思维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建设活动。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一思考一探索一解答”的积极状态。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会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寻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如果学生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引起学生对中医学的高度兴趣和注意,从而产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中医基础理论学习。
1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1.1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薄弱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其它科目更为重要。但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评价体系中,对此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本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为主,开卷较少;笔试为主,专题汇报或答辩较少;单一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综合分析运用类考试题目少或无。这样的考核方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知识覆盖面狭窄,考核代表性较差,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3],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医要发展和进步,必须在中医入门之时,就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以激发其创新精神。1.2中医思维评价边缘化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或者说医者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对中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学习过程中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与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习效果,也注重学习过程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和突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评价。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环节所在。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内,对此基本没有体现或没有充分明确的体现。1.3信息(知识)获取评价忽略化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动态。换言之,要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中医学是多学科体系交叉渗透的产物,内容广博深奥,要做到临证自如,同样需要扎实全面的知识积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获取能力。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即是中医广博积累深入获取知识的典范。因此,在学习中医之初,就应将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并给与足够的重视。但目前总体来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课程信息含量及知识覆盖面明显不足,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也基本没有体现。
2改进意见及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要使形成性评价在内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应做到:2.1评价客观化多元化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运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分数或等级,而是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促进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换言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评价应在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力求客观化多元化。因此,应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作用,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讨论,如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分析探讨,以确立本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可根据课程特点,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命题。再次,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此外,各高等中医院校之间,亦应加强沟通交流,在促使形成形评价客观化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有效化。2.2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指导理论及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如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而中医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中医思维的评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并将对学生中医思维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主线贯穿学习评价始终。如此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中医思维模式,强化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反差与碰撞带来的学习困惑。2.3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评价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中医学是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信息集合体系。因此,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内外增加信息传递量,拓宽知识覆盖面。具体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定学习主题,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资料搜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综合,并以电子文稿、电子幻灯片等形式制成作品,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4]。同时,教师及同学相互间可对此进行评价,并按适度比例纳入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为持久和深刻的学习。同时信息获取过程中十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这对以“遵经守典”为特点的中医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温病大家吴鞠通曾说过“遵经太过,死于句下”。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奠基科目,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发挥着整体调节,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集中体现,应力求客观全面而有效,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包海燕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文秘站:]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 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诊断思维是临床医务工作者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信息及资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推理,以期作出能够解释患者临床现象的逻辑思维过程[1]。诊断思维是临床基本的医疗活动,诊断思维的培养是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以及患者对中医师知识要求的增加,现代中医院要求中医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传统中医理论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西医学诊治本文由收集整理疾病的能力[2]。如何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加强其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也是中医院校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认为西医内科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西医诊断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重点要使学生把握好西医内科的学习。以下就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道交流。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9-02
0 引言
《中医学>是西医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平行的一级临床学科。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中西并重的具体体现。西医院校所学的《中医学》是将主要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及技能压缩在一起而成,学由于课时有限,多将中医课安排在一个学期54个学时内完成。因此,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讲授从中医基本理论,培育中医诊断方式和辩证施治等如此广泛的内容,亦不太现实。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西医院校培养目标与中医院校不同,中医学教学授课内容过多而学时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理解掌握过多的内容。②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基本没有见习示教机会,造成基础理论与临床分裂。③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等知识的西医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西医诊疗逻辑思维过程,对中医学关于五脏六腑及生理、病理等相关概念极易混淆。④中医学教材中医词汇表达晦涩、抽象又不确定,基本理论深奥玄妙,对没有学习过古汉语的西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⑤中医学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深化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质量,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途径,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搞好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和对策。
1 明确培养目的,根据培养目的拟定教学目标
把了解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力求让学生从中医学中获取揭示生命奥秘的知识。因为了解和认识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能增强他们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因此,中医学教学目标可考虑定位为:①弘扬中医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⑦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及其独具的特色和实践优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自学能力和深研能力;③准确理解、把握中医学的整体、形象、想象、辨证施治等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和研究方法,认识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宣传中医,运用中医。当然,这个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广博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2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材
目前我们五年制临床医学系选择的是面向21世纪系列课程教材中陆付耳、刘沛霖主编《基础中医学》作为通行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辩证论治、证治药方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的病因病机。第二部分辩证论治包涵四诊、中医辨证论治的总论和八纲辨证、病邪辨证、虚损辨证、脏腑辨证外感病辨证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还有中药、方剂和针灸的概述。第三部分证治药方讲述了表征、热证、寒证、风湿证等十五项证候的诊治方法。该教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注重中医思维逻辑和方法学培育,是优秀的中医学习教材。我校已应用八年,教学效果显著。
3 根据教材确定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定的固有模式,而现在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疑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技能。
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授课教师单纯的为应付教学,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多选用灌输式教学,主观上认为中医对西医院校学生用处不大,对其重视不够;就学生而言,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逐渐增加,但大部分学生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认同感加之对中医理论深奥难以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真备课,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安排授课计划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色。中医学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深受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国古典文化及等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医学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西医院校中医课的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讲课过程中十分强调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教师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还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关的西医有关理论和生物学知识。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基础知识联系较少,教师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来调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率就得以提高。
5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对中医有浓厚兴趣学生的高端学习需要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学派林立、著作繁多,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法、方、药还未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要使中医药永远立于世界科技之林,必须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因此,如何将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中医人才,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建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医名著典籍介绍;讲座的形式开展中医拓展新领域,如:养身、美容、保健、慢性病、亚健康、肿瘤的治疗等等。大幅度削减课时,提出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的方法,在中西医基础理论、诊疗思维过程、诊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和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专才,更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通晓文、史、哲、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医学正是融文、史、哲、医于一体。在西医院校教授中医课程,正是给这些未来的人才指点入门的路。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模糊中医和西医学的明确界限,会逐渐融合所有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优势,摒弃各种医学体系固有的缺陷,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前需要大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而为西医院校学生讲授中医学课程,无异于在今天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未来生命之门的钥匙。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也应该不断改革,使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为培养适应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陆付耳,刘沛霖,基础中医学[M],科学出版社医学分社,2003,06
[2]寇胜玲,侯梅荣,试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3):45-46
[3]吕军影,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3):228-229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3大板块。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重点阐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语言简练,博大精深。中药学是为临床服务的,介绍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大量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与临床实践的桥梁,重在阐明方剂的配伍原理及其临床应用。这3部分归根结底都来自于实践,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在案例教学中,以案例为素材,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使学生在案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教学模式决定了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亲验性、主动性等特征,而这与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要求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可以模拟疾病的诊疗过程,学生作为医生参与其中,可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对中药功效及主治病症的认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方剂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2.1案例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基础,也是教学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真实性。可以是古今名医治疗验案,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临床常见病症来组织案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讨论的兴趣。根据3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案例,并进行整理汇编,突出教学目的。对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要选择能够论证和解释关键理论的案例,至于如何用药和治疗则可以淡化。在中药学部分,要选取能突显中药性能、功效及主治病症的案例。而方剂学部分,则选择能阐明方剂配伍理论和主治病症的案例。
2.2查阅资料案例教学能否成功,课前的认真准备非常重要。当教师把设计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后,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解决方案。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从而为后面的案例讨论奠定基础。同时,资料查阅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3案例讨论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般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每组人数不宜过多。由于学生已经有相关资料的准备,讨论会比较热烈,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把握课堂气氛,适时给予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引向深层,使讨论能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并鼓励每位学生发言,创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中医药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4案例的反馈与评价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对明确的观点或结论,让学生代表讲述他们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处理过程,并提供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及时、准确的点评与总结,对学生的不同看法进行梳理,正确的给予充分肯定,错误的要及时纠正,未讨论到的问题要补充进去,同时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及课堂发言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实施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药学概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案例编写的有效性案例是基于事实而整理加工的故事,但不是随意编造的,它最终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好的教学案例,要实现它的教学价值,就应该能够说明一个理论,说明教学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片面强调案例的事实,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选取的案例要包含问题,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中医药学概论包括3大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选取不同的案例,侧重点要区别开来,能够说明各部分的特点。
【关键词】组织胚胎学;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66-2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程,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医学及妇产科等临床学科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知识面广,医学术语繁多,而大多数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都是第一学年开课,对刚入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西医课程课时少,系统的把握其课程精髓,真正理解和掌握组织结构与机能的关系,难度就更大。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积累了一些感受和体会,希望能与同道进行切磋与交流。
1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学
理论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实践课的基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只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禁锢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形成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不能引起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而这种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正是适应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大纲的要求,很多教师为了面面俱到,不能很好的突出重点,反而让学生更加混淆,感觉不到实际所需要或者感兴趣的知识点,同学们学起来可能会觉得枯燥和繁杂。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与临床或者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我们在讲泌尿系统的时候:可以首先引入问题,为什么医生对术后病人的尿量观察十分关心?为什么在正常的尿液中不会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体要以形成尿液的形式来排泄代谢产物,否则会引起中毒症状。尿液是在肾中形成的,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建立在怎样的一个结构基础之上呢?一步一步的引导出泌尿系统(肾)的学习。将临床问题渗透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用临床问题去强化基础知识,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基础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
组织胚胎学的课程开设一般都在第一学年,而一些后继学科比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开设课程大都在第二、第三学年,基础课和专业课有一段的间隔时间,原来的课程学生大多已经遗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基础作用。我们尝试在组织学的讲解中,当介绍完一些重要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后,再联系一些该系统的典型的病理改变,让学生们比较着去理解和记忆,可以大大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对组织学的学习,亦或是病理学的学习都是个很不错的手段。
2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以前教学的载体大都是挂图,撇开挂图的携带不便之外,一套挂图几年下来往往都因经常折叠而破烂不堪。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很多是大班或合班上课,教室也越来越大,坐在后排的同学很难看清楚挂在黑板上的挂图,学生为了跟上课堂节奏往往是看一眼就过,一个劲的往脑子里塞,而不去联系功能进行思考,一堂课下来,往往并没有什么收获。而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就有一定的优势,多媒体课件贮存的信息量大,图片的清晰度高,还可以加入一些动画,使用方便,教师也可以根据专业不同随时更改授课内容,同时也可将最前沿的学科发展信息加入到课件中,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地方。比如在讲绪论时,我们讲了一些现代移植技术的进展情况,用了一个著名的“组织耳”图片,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胚胎学的讲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优势是最为明显的。人体胚胎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学难度非常大。通过播放课件中的一些视频可直观地让学生看到排卵、受精、卵裂、胚泡形成及植入等的全过程,特别是三胚层的形成和分化的动画设计,使得学生更易理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不仅胚胎学,组织学中有些章节也是可以利用多媒体中动画教学,比如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血小板的止血作用,这些动画不仅带给学生视觉的感受,同时可以形象的描述体内的一些生理行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讲的内容。
3强化实验教学
组织学是一门形态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大量细胞、组织、器官的光镜和电镜结构进行认识,通常我们都是按系统分别观察每个系统中几个相对重要器官的组织切片,已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那么在上实验课之前,首先就要保证标本的数量和质量。标本的质量非常关键,高质量的标本应该结果完整、标签准确。本身学生对标本完全是零认识,如果有的标本结构不清,或者质量较差,学生就会开始混淆书本上的理论,反而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
实验课最初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理论,加深印象。但是由于实验考核的简单化和在总分数中所占的比重较低,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些学生感觉实验课是比较轻松的,抱着好奇的心态随便看看就下课。因此强调课前预习就显得意义非常。每次试验课之前预习本次实验内容,就可以防止实验课中盲目片面观片,达到学习目的。
同时,为了使在第一次实验课之前学生尽快入门,可将上一年级优秀的实验报告展出供学生浏览,心中有了大概,学生就可以了解完成实验报告需要的条件,同时可以缓解学生不会画图的心理压力,并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绘制实验报告起到指导作用。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教学,不仅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立体和平面的概念。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深入学生之间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
4趣味教学,寓教于乐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有方法,组织学也不例外。如果方法对了,能事半功倍,如果掌握不到诀窍,就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过程。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①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设置一些题目,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驱使他们去寻找答案并在此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比如,让学生用生活中能找到的材料自己动手了做一些组织学的模型;③让学生自己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编制成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组织胚胎学歌诀。这样将学习变成娱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又是以小组为单位,增加的学生之间的协助能力,也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的热情;④转变模式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在我们的认知中,教师的角色被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演员”,积极主动地讲解学科知识内容,而学生的角色却被定位为教学活动中的“观众”,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虽然“演员”和“观众”之间有时也有互动的过程,但却只是少量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几次尝试让学生来自己讲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也反映,自己当老师,会主动去挖掘一些与此有关的内容,反而学到的东西更多。
5改变考核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组织胚胎学这门课中,描述性名词比较多,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记忆难而且比较容易忘记,学生也很刻苦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很明显的效果,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也就对这门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我们现在采用的考核方式,将整个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客观部分占60%,实验报告占10%,主观部分占30%。客观部分采用闭卷考试,实验报告册就按学生当堂所交的报告册和读片成绩为基准评分,主观部分内容采用开卷考试,重在启发理解应用,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也缓解了机械记忆的负担,消除了学生考试的的紧张心理。主观试题不再是教学内容的重复再现,而是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反映,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助于发散思维,变被动为主动解决问题,对组织胚胎学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6结合中医药专业知识,加深理解与应用
中医院校的学生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因此,如果能在基础课的教学中,适当地结合中医药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为此,在课堂讲授中,我们结合教材所给出的一些参考资料进行补充整理,尽可能突出中医药专业特色,如在内分泌系统的介绍中,可以就内分泌与中医“虚证”的相关性及在组织形态中的改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肝脏、胃的介绍中,结合了脂肪肝、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并给出一些相关的科研资料及图片,让学生对比正常组织切片、病理改变及中医药对其治疗作用后的情况,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中药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艺艳,安明,苏乘武.对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65-167.
[2] 高海玲,管英俊.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9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