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7: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生德育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德育; 关爱;自信;目标
小学六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段,人的品质、性格、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价值观都在这个时段逐渐形成。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每个孩子的人生画卷都将在这个阶段涂上影响一生的各种色彩。所以,德育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是否能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底色。
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我认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关键要抓住几点,那就是――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寓教于课、知爱感恩、建立自信、设定目标。班主任要使尽浑身解数使学生在班集体这块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培养自强、自信、勤奋、上进的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的潜能和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使同学们努力为班集体争光、奋斗,实现班级管理方式的最优化,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小学生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平时,教师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站队快、静、齐,集合铃一响,教师要首先站在学生队伍的前面;要求学生讲文明有礼貌,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尊重学生,以礼相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要抢先干在前面,手把手教他们劳动。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都是小皇帝,家长什么也不让干,上学的第一天起 ,我手把手教他们扫地、擦桌子,用教师的行为来影响他们,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打扫卫生,在家做给爸爸、妈妈看,得到了家长的夸奖。教师要时时事事用自己的言行来带动和影响学生,用自己炽热的感情,良好的修养熏陶和教育学生。
二、关爱学生,在理解宽容中打动学生
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来自对学生的了解,理解和信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习惯,体会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兴趣,才能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尊敬和喜欢的老师。教师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循循诱导,帮他们释疑解难,态度要和蔼,使学生敢于发问。对纪律不好的学生,不岐视,不斥责,不体罚,真心实意地帮助和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纪律的重要性。在指出他们缺点的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身上的优点,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学生能够主动检讨自己,认识错误,克服缺点,努力向上。
三、寓教于课,在课堂学生习中教育学生
小学生思想单纯,可塑性大,教育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幻想、好听故事等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可以用童话故事引路,代替简单的伦理说教。如: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品质,结合品德课,先讲一个《小懒猫》的故事,孩子被故事吸引住了,听的入了神,听完后引导他们讨论,学生从中悟出了道理,提高了认识。有时还可用正反两种不同行为对比,逐步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分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同时,紧紧围绕语文和思想品德教学,结合中队开展的各项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旋律。如:当语文课中学到介绍《长城》、《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文章的内容时,就让游览过名山大川的队员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唤起队员们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当品德课讲到介绍英雄人物的章节时,就告诉少先队员们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千百万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知爱感恩,在互相体谅中改变学生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为人处事既不知感恩,又不会替别人着想。在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中,通过开展“让雷锋精神永驻钢城”大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做好事、帮助别人,才是雷锋精神的真谛,才是爱的完美诠释。在教育教学中,我通过教材,生活中的小事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教他们在感受家人、老师、同学对自己爱的同时学会去爱别人,让他们明白“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一个人好不叫好,大家都好了才叫好!”的道理。这种教育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被学生发挥得淋漓尽致:小组值日时总有同学主动来帮忙;优等生主动与学困生结对子;老师也总能听到家长说孩子懂事了、长大了之类的称赞......
五、建立自信,在明理鼓励中激励学生
有人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学生与其父母的交流较少,自我个性强,动手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中缺乏自信或盲目自信。如当着同学的面回答问题紧张,总是怕回答错了丢了面子等。明理和鼓励是克服这种现象的两件法宝。
明理,就是要正面教育,说明学习的道理――学生就是不懂才来学校进行学习的。人的手指尚有长短,学生的智力、经历、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自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不懂是正常的,不要感到自卑。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44-01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上一节品德课,设计课堂导入时,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能够唤起学生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入手,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再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主题,从“事实说话补认识,情景再现温经历,亲身体验强感受”入手设计导入,为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服务,从“形象感知释感念,类比感悟渗道理,情景体悟揭困惑”入手设计导入,为解决课堂教学难点服务,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从而真正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导入的实效性。下面我就举个例子说明:
我教学《我的父母》这一课时,重点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孩子们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经过上述的教育途径,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去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
1.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 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2.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主动性;培养策略
小学英语的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那么,怎么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呢?
一、主动性学习的特点及重要性
所谓学习的主动性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积极、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时刻潜藏在学生的身上,它需要教师调动、激发出来,才会对英语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主动性学习是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其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小学英语学习的动力是主动性学习,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极大影响着学生认知和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深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的。学习的主动性带给学生极大学习热情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学习进程,并制约着学生学习、思考的方向。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主动性的方法
1.做好课前导言课的准备工作,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英语。课前导言课具有导向性、目标性的特点。通过导言课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难点,能够预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英语教师应认真做好导言课,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这两方面认识英语课的学习过程、内容。例如,以课本为依托,在教学中设计如足球话题、花果山故事情节、假期旅行趣闻、圣诞节、儿童节活动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和话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从教材入手,钻研教学教法,发挥多种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教学、教法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及时更新英语教学理念,把握英语教学的发展动态,擅长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完善日常教学过程,从而顺利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设备来辅助英语教学,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强大表现效果,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不再是抽象地学习,能够在个体感知中学习语言,增加学习激情和主动性,使学习效果增强。
3.创设新颖的英语活动,使学生把主动学习当作一种习惯。新课程理念强调应用,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在英语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对英语知识的讲授,还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从而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活跃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歌唱比赛、朗诵比赛、英语演讲、英语对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实践组织英语墙报、英语晚会、英语游戏及英语研究小组等形式,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活动,可增加学生练习英语技能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进而使学生把主动参与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性的技巧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道德教育;教育措施
小学阶段是加强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班主任担负了这一重要的使命,他们的行为举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班主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行为举止,在班级管理与道德教育工作中起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学生心里具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创新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
1.充分信任学生
小学班主任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用真诚打动学生,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班主任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因势利导地对其进行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心理上接纳班主任,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
2.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素质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小学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注重自身的修养,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同时班主任要有积极的心态、健康良好的生活兴趣,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学生。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犯了错误之后,如果对他们进行严厉批评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种解决方法治标不治本,反而会把问题扩大化。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在感受到班主任关怀的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沟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班主任在沟通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班主任要选择合适的谈话内容,在谈话的过程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保持真挚的态度,切忌在道德教育时,采取生硬死板的交流模式,也不能打罚学生,要运用艺术性、人性化的谈话来教导学生,并让学生真正理解。
4.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指打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让学生制订相关的班级规定,如值日表、座位表等,增强自觉性,实现自我教育。其次,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选择课代表和班长,让他们独立开展工作。最后,经常召开班级活动,如演讲、演小品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营造班级氛围之外,还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果掌握不当,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加强他们的网络学习,搭建属于小学生的网络平台。例如,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立班级专区,专门展示班级同学的文学作品、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设立聊天专区和意见专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欢迎学生对网站的建设提出意见;增设游戏和动画专区,让学生在闲暇的时间放松自己。通过网站建设,班主任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工作。
三、结语
小学生的性格养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班主任的影响是完全不够的。小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育,而且还要接受家庭、社会的教导。在家庭教育里,班主任要时刻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同时,家长也要对孩子进行充分了解,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德育工作还要发挥社会的积极力量,宣传社会上的道德模范,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社会不良现象,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批评。总之,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离不开班主任的悉心教导,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正确引导,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
参考文献:
[1]皮晖.浅论农村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2(4).
[2]李志红.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J].淄博师专学报,2006(4).
[3]陈友.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7).
[4]王雪燕.浅谈班主任工作经验[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2).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家校协同
感恩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家校协同、社会实践活动,处处都可以找到可以进行感恩教育的影子,感恩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仅仅靠书本知识和几节思想品德课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一、课堂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各学科,挖掘教材里蕴含的感恩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感恩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内容回顾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感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把感恩教育作为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文明人的重要热堇醋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充实感恩教育的活动内涵,让感恩教育进教案、进课程、进课堂,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深化学生对“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的理解。其次,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中理解感恩的真正含义。中队会是德育形式之一。为了从感性上增强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号召全校各中队,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爱”、“父母的爱”、“老师的爱”、“难忘同学情”、“与自然和谐共处”等践行感恩教育的主题中队会。中队会上,激发小学生讲己身边的感人事例,针对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见所闻所感,感恩父母,感恩同学和老师,感恩社会和自然,把感恩教育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二、校园文化中的感恩教育
通过走廊文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动手动脑,制作各种贺卡,通过征文、诗歌等形式表达出学生们节日的喜悦。让无声的墙壁顿显生机,展示魅力,与同学们共同成长。走廊文化直观醒目、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浓厚,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感恩教育的魅力以及由于感恩带来的快乐。每次活动结束时,学校都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正确地评价每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将这点滴进步汇集成册,装订存档,学生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每一滴进步取得的成绩。这点滴进步足以使学生成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督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的基础,感恩日记是最好的方法。督促自己每周做2至3件好事,把具体的时间地点详细记录在感恩日记中,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每一周在感恩日记上留下父母的评价或老师的评价,久而久之,看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们会继续努力,乐此不疲。因此,坚持记感恩日记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鞭策自己的一种方法。在班级可以设立各种具有竞争意识的活动项目,参照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要求,每月一大评。每周一小评,并将评选结果上报学校,学校统一颁奖并向家长发放喜报,同时回收喜报和家长评价,真正达到家校合作的教育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做文明人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校园红领巾记者站、红领巾广播站、德育报编辑部的组织建设。利用午播时间,播送喜闻乐见的小节目,注意捕捉校园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并及时报道、表扬。在班级中,要经常开展道德行为储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成道德行为储蓄评价小组,由道德评价小组来评价每一个人的日常表现,督促学生争做文明人。
三、家校协同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对物资的要求上总是尽其所能,给予满足,过度的、不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结果只能是增长孩子的自私与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体谅他人。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在学校活动中,可与家长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通过学校的亲子互动、家校快递、感恩演讲、感恩征文、感恩画廊、倡议书、发放喜报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协同开展系列活动,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文明。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中,还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亲身实践,增强自我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道德境界,从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
四、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感恩教育
小学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关系到国家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是持续推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作为小学教育管理者,必须想方设法来提升管理的实效性。
一、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校领导应该重视对管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科学化、人文化的管理思想,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小学教育管理方法,以此来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管理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如果不能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就无法实现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小学教育的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勇于探索和构建高效的管理模式,进而满足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
二、优化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境界
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师德师风建设永远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师德师风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想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一方面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努力工作,关爱学生并实现自我成长。从学校领导角度讲,重视师德建设也是学校常态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体教师不忘初心,教书育人,以良好的教风来为义务教育事业做贡献。另一方面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将教风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激励的效果,配合学校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奖惩制度以及组织教师接受教育法规的学习和培训,以此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升教师的师德境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制度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制度是保障,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小学教育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该坚持抓好制度建设,积极构建有利于学校规范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并监督制度落实到位,不走过场。当然,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不可能每一步都做好,尤其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难免有错误或漏洞,应该主动去寻找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修订和弥补,应体现现代化素质教育和人性化管理思想。此外,制度是为了更好地让人发展,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服务的,所以, 小学校长应该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提升学校管理的实效性。
四、深化教学教研,搭建创新平台
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该将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开展工作的关键位置,为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提高教学管理质量,需要围绕教学教研来进行。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应该持续深化教学教研,为广大小学教师搭建创新平台,通过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促使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此外,为了激发教师追求进步的热情,应该持之以恒地开展听评课制度,树立典型课例,发挥名师导航作用,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
五、营造人文氛围,构建和谐校园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是非明辨能力,很有必要先让学生进行熟记、理解规范条文的训练,利用晨检时间和班会课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定期指导学生理解贴在墙上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并人手一份,让学生拿回家,让家长指导、训练、督促学生执行行为规范。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训练,如“不骂人,不打架”“在操场楼道不乱跑”等日常行为要求,做好奖惩规定,做好记录和月总,月评选出榜样。为让学生形成“升国旗肃立,唱好国歌,行注目礼”,与教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等习惯,学校通过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每天的两操和大课间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常性操练,定期比赛,不断巩固提高。同时,把学生个体执行条例的好坏与班级文明建设和评定相联系,使个体置于集体教育之中,从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二、建设和谐的班集体,全面推进养成教育
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校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优良班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
三、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养成教育效果
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非常有限,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从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这些小事做起,会使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并使他们自觉地坚持学习并积极地行动起来。教师要注重方法引导,要大力表扬同学中的好人好事。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均给戴上小红花、上光荣榜,以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
四、开展各项活动,实施活动育人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主体参与实践活动,能实现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让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去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为习惯。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汇操比赛、拔河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献爱心活动、校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次活动都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学生一两种行为习惯。同时,在每次活动总结时,及时地将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的个人和班集体进行表扬,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