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09:27: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多样性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第二节内容,是环境教育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保护知识,其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较大。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前面对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练,而且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概括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等,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及总结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的理念,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二)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观察分析、对比)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有关录像资料和图片并通过交流、讨论识别五灵脂、蝉蜕等动物药物标本,当归、凤尾草等植物药物标本。
2.讨论交流学习法(讨论、讲述)
通过对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多播放、些动植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在此过程中,同学、老师之间加强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黄土高原破坏之前和现在的对比。引出:保护生物资源,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设计问题,使其产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生物多样性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我们应从几个层次对它进行保护?引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生活动: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师活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出: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2.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1.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2.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能够直接利用的,包括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重要的工业原料、美学价值及文学创作素材。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教师活动: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我国地域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引出:1.谁能说说我国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特点?2.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活动:1.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2.据统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师活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保护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设计意图:强化法律法规。
(六)小结
教师活动:1.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框架。2.挑选典型习题,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整理知识体系,做习题。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思维,便于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导入再引导的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体系,归纳总结,便于记忆。
北方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生物多样,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来源。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草原文化。
科学研究表明,在过去的5.4亿年间,地球上共发生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生命灭绝事件,造成了超过9070的海洋生物物种消失和大量陆地生物灭亡。支离破碎的生态环境,荒芜的精神家园,数不尽的社会矛盾……当今世界已经走在毁灭的边缘!人们不禁要问: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什么时候到来?
150多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说过这么一句话:“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在人类出现之前,经过漫长的生物演化,地球上的生物已经是极为丰富、蓬勃发展。人类诞生于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并且以其他生物的丰富作为诞生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具有巨大的实用和公益价值。生物源的实用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类从多样的野生和驯化的生物源组分中,得到了生存、发展所需的食品、药物、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远远超过其直接价值的,是人们通常忽略了的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有关,主要表现在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调节水文学过程、防止水土流失、吸收和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归纳起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适应当地和全球变化的机会。生物多样性的未知潜力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人类文化多样性也可以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表现在语言、、社会结构等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正如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一样,人类文化(如游牧生活和移动耕作)的一些特征表现出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策略,有助于人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条件。
自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层面的文化多样性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呢?早在生物科学发展的初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里就肯定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从较低级的动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达尔文强调“物竞天择”,同时也强调“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达尔文关于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的观点恰恰和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然而“文化是利用自然的手段”的观点,却显现出“天人对立”的世界观。也正是这种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生态服务价值分离的价值观,使人类无情、无度地蚕食地球生命系统,引发地球生态危机,从而引发人类自己的生存危机!
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考验着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思考生物与人的新平衡,都在探求和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办法和途径。在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这一关键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
不可否认,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和伦理道德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不可分。人类从早期采集野生植物、狩猎野生动物开始,到建立原始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信息社会,衣、食、住、行、治病、娱乐、体育运动,都离不开动物和植物。不同区域的原住民和居民形成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应的各不相同的文化,特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对相应区域人的生存生活以及习俗传统有直接的影响。
自然界的动植物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管哪个人种或民族,动植物的名称都是相当重要的语言组成成分。全世界已知35万种高等植物,每种语言都有35万个以上的植物名称。自然界的动植物不仅丰富了人类语言的内容,而且是人类认识、学习和利用自然求生存和发展的最好的老师。比如纳西人祖先传下来的经验就告诉当地人:“开白花的植物富含营养可以吃,开绿花的植物有毒不能碰,开红花的植物可以做药治病”。这就是纳西人认识、学习自然的知识。后来,这些知识经发展就成了对食物、毒物和药物的识别和认知。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认识和利用植物的知识的不同,就是生物多样性认知在不同文化上的差异。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俗活动都是用动植物作为某种文化标记和象征。如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悬挂一束新鲜的菖蒲和艾蒿,意为驱邪避恶,保佑平安。西双版纳的傣族人,在傣历新年食用的用新鲜芭蕉叶包住蒸熟的糯米饼,其中掺和有不可缺少“糯索花”(云南石梓树的花)。这种树在西双版纳有野生也有被栽在村寨里和房前屋后,也就成了傣族人的文化象征植物。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北方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的生活方式: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依靠采集狩猎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维持生活需要;海岛民族依靠渔猎和少量岛屿农业生产进行维持生计……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体现出的是各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文化形式。
首先要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各国学者对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这里引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在1995年发表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GBA)中给出的定义,即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经济因素分析
1、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共产品性质及其外部效应等原因,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级主体收益的不一致,进而造成其有效供给不足。
Pigou提出,经济的外部效应是一产品或者行为施加给社会某些成本或效益,而这些成本或效益不能在该产品市场上得到反映。生物多样性所包含的大量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性质,会产生相当的外部效应。为分析的简单起见,假定国际、社会、个人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显然,由于生态效益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外部效应的存在,国际、社会、个人三者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考虑下图:
显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全球的边际效用大于国家,国家的边际效用大于个人。因此形成三个不同水平的均衡点:个人均衡A点,社会均衡B点,国际均衡C点,显然国际均衡C点的保护数量是最高的,个人均衡保护量是最低的。从社会看,如果要求个人增加保护数量达到社会均衡数量Q2,显然在Q2上个人边际成本P2大于边际效用E点,因此,社会应当对个人提供至少曲边ΔABE大小的经济补偿,使个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外部效应内部化,这样个人达到社会保护量Q2才在经济上具有可能性。同理,国际社会必须对一国提供至少ΔBCD的经济补偿,这个国家才有相应的激励把保护量提高到全球水平Q3。
2、由于经济体制和观念等原因,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未能完全体现在经济系统中。
生物多样性具有多种经济价值,而其中除了有明确市场价格的直接使用价值外,其他大量经济价值很难以精确的市场价格加以衡量。而由于计划经济和观念上的影响我们长期没有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出来。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主体保护和利用的成本和收益不一致,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
从区域主体看,显然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西部与东部都存在生态保护收益的不一致。上游地区、西部地区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可获得短期经济利益,而造成的负的外部效应大部分不由他们自己承担,而转移到下游和东部。而如果要求上游地区、西部地区放弃短期经济利益保护生态环境,虽然对下游和东部地区产生较大的正外部效应,但是他们自己并没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因此他们没有激励来保护生态环境,1998年的大洪水就是其长期发展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几点经济对策
1、建立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协调各级保护主体的收益,使保护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具体来说,我国应当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为依托,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上现有的“生物多样性基金”。“生物多样性基金”可以在经济上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一定的补偿,同时此基金还可以促进相关机构在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投资。
2、引进绿色GDP概念,建立能反映生态资源成本和生态质量的新的核算体系和市场制度,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合理利用。现有的GDP核算体系一方面掩盖了单一的经济增长引发的生态破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另一方面,它没有将生态资源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损耗纳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成本核算。
关键词: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098-02
1 引言
森林物种多样性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维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发展极为重要。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价能够直接的反映出该区内的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及相关信息情况,为提高森林物种多样性提供了有利保障,在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区域性地理生态环境评估
生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及生态链等基本状况,均对固定区域森林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Weiner指数产生影响,各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物种种群的栖息方式有所不同,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环境的标准指数与生态链的完整度,是决定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2.1 生态环境标准理化评估
生态环境的理化标准差距较大,各地区所遵循的理化标准也各不相同,目前主要的衡量标准有,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及地方标准等,按物种种群分类,主要以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为主,由于国家标准的制定尚未统一,所以适用范围较小,一般的小型森林则以地方标准为主,专业标准则是对特殊珍惜保护动物而设计的衡量标准,根据动物种类、气息环境及区域的不同,生态环境标准评估数据难以统一,并且,我国目前所确立较为官方的生态环境理化衡量标准有待完善,因而国际标准与行业标准成为生态环境理化评估的主要依据。
生态环境标准理化评估也能够对Shannon-Weiner指数的准确度产生影响,相比于生态链完整度基数评估的影响,生态环境标准理化评估对Shannon-Weiner指数的影响较小,不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与排除。
2.2 生态链完整度基数评估
生态链标准基于生态链的平衡度进行测算,生态链的完整度,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生物种群的数量,生态链的良性循环,促使物种迈向多样化发展,种群数量也能得以保持稳定。基数是指生态链的低端的物种数量,需要计算其基本的繁育能力,是否能够保持上层生态链的平衡,如生态链中某一物种种类有所降低,既对Shannon-Weiner指数产生数据值波动的影响,物种种类稀少,Shannon-Weiner指数相对稳定,物种种类较多,也就随之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Shannon-Weiner指数即会产生较大的波动,难以对其估算确定值,因此也就导致Shannon-Weiner指数的不准确。
3 Shannon-Wiener 指数物种多样性保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
3.1 问题
Shannon-Wiener 指数计算的数据,仅考虑到整体的数据,在数据测算过程中,并不稳定,相关的计算数据仅能够对该区域内,大环境下的森林物种进行测算,难以保障其个体种群测算的准确度。Shannon-Wiener 指数测算结果以H值作为衡量标准,群落中的个体种群计算仅测算总数值N,对于不同种类间的种群测算难以得到相对准确的结果,在生态系统改进过程中,便导致难以顾忌对其余生态种群的影响。
Shannon-Wiener 指数相对较为单一,在测试过程中,需要考量的样本数量较多,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Shannon-Wiener 指数的测算,不能满足小型森林的测算需要,仅适用于大型的物种种群,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依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改进方案
种群的多样性衡量标准,应按照当地区域种群的数量进行分离结算,通过不同计算方式,对物种的多样性进行测算,辛普森多样指数对于提高物种群落多样性计算准确度有一定的帮助,该测算方式与Shannon-Wiener 指数测算有着本质上差别,辛普森多样指数测算,仅需要极少数的样本对比,即可进行计算,相对的计算公式也较为简单,适用于小型森林的物种群落多样性的计算。
在进行区域内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计算时,需要通过多种数据同时分析的方式,辛普森多样指数与Shannon-Wiener 指数虽然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一定的共同点,及即是计算值越大,物种多样性情况越好,反之数值越低,则该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情况较差,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辛普森多样指数与Shannon-Wiener 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4 增加濒危物种特殊指数多样性评估
濒危等级是确定物种优先保护顺序和制订濒危物种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相关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都把物种濒危状态的评价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依据的标准是20世纪60年代的IUCN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
在云南省内分布有滇杨,其物种为云南省内特有种。所以在增加特有种指数修正后的评估方法测算的保育价值中,思茅松和杨树排位均能提升,在此方法中就能体现出特有种的保育价值。
云南省增加了濒危指数修正和增加特有种指数再次修正的3种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结果显示,经过2次修正的评估方法,能够科学地评估出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在测算了森林生态系统Shannon-Wiener指数多样性保育价值外,还能兼顾濒危物种和特有种的保育价值。
5 外来物种入侵对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影响
5.1 对H值准确度的影响
H值是Shannon-Wiener 指数计算法中,衡量物种多样性生存情况的主要标准,外来物种的入侵,直接导致生态链的平衡受到影响,生态链某一阶段内的种群数量直线下滑或上升,缺少了主要影响的天敌,H值的计算将不再准确,需要重新对区域内的样本进行重新的采集,不仅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失衡,也容易导致疾病的滋生,破坏了原有稳定的生态系统体系。
5.2 对信息来源准确度的影响
Shannon-Wiener 指数的计算主要依靠样本的采集,外来物种对样本的采集产生间接影响,样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难以为Shannon-Wiener 指数的计算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5.3 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改进的有效途径
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的评估与改进,需要通过多种计算结合的方式,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Wiener 指数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两种计算方式避免单一使用,进一步提升指数测算的稳定性,通过对结果值进行分析,得出最终测算的结论。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改进,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选择具有一定计算经验的技术人员,对物N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式进行优化,进而确保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做出评估。
6 结语
森林物种多样性问题日趋严重,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森林物种多样性不断减少,难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给生物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对森林物种多样性进行治理。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尽相同,相关的治理方案需要根据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进行评估,通过最终得出的结果进行方案的制定,因而择优选择适宜的森林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极为重要,必要时可对其进行修改使其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惠萍,刘小林,张宋智,等.小陇山生态站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5).
[2]王 兵,宋庆丰.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2).
[3]程 芳,吴林芳,钟 义.下层在区古寨自然保护区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绿色科技,2016(6).
[4]晏青华,张良实.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草果种植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调查分析[J].绿色科技,2015(3).
[5]程 方,吴林芳,钟 义.惠城区古寨自然保护区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绿色科技, 2016(10).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原则;未来发展
21 世纪全人类世界突出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面临着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矛盾;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与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无疑风景园林设计在其产生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追求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以保证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设计和建设也成为现代风景园林师的重任。而同时我国风景园林设计面临来自城市化、生态观念变化以及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因此,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必须坚持地域性原则、自然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并提出我国未来风景园林设计要坚持稳定性与多样性的有效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提高我国园林设计的环境效益,进而带动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一、风景园林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首要原则。从生态位原理的角度看,每个城市所在地域都有不同于其它地域的生态因子组合和生态条件,这就造成各个地域生态位的差异,形成了纷繁多元的生态世界。所以园林设计也应该遵循地域性原则。园林设计要遵循地域环境特性,要保持和维持区域性的生态环境独特性,风景园林设计要根据区域性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该根据不同区域风景园林而有所变化,设计应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等条件,不应该因风景园林设计过分追求风景,而忽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因此,地域性原则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了最基础的设计方向。
(二)自然性原则
风景园林设计主张是自然性而非社会性或者非机械性的设计。风景园林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需要园林设计师从自然性作为第一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出独特的风景园林景观,绿色生活是社会大众普遍的追求,是社会追求的主流自然价值观,所以园林设计也应该追求绿色自然的价值观,但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严重缺乏自然性,着重去追求社会效益,往往忽视了风景园林的自然性,这也是我国风景园林未来发展存在方向性问题。因此,自然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属性。自然与保护性地规划才最有能力实现风景园林设计保护地的宗旨,才能体现风景园林设计的自然性精神。
(三)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是广阔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要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就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笔者认为传统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注重风景园林的视觉观赏为主,这往往导致风景园林设计师都采取环境修饰和注重美学价值,但随着社会大众主流价值观的变化,风景园林设计要采取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方式的设计理念,积极遵循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多样化特性,多样性也积极为风景园林设计奠定了基础。所以多样性原则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外在要求。
(四)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应该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思想。“3R”,即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重复使用(Reuse)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是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 3 个重要的方法。这也是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遵循“3R”原则,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不断深化,这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业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风景园林设计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风景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原则的基本方法,同时要坚持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风景园林设计要服务社会,增加大众的社会审美价值观,树立社会主流生态价值观念。
二、风景园林设计未来展望
第一,风景园林设计注重科学性和多样性。由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受到传统园林影响非常大,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不仅仅停留在风景诗情画意的追求,要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整体科学性和多样性,这样能够解放园林设计的思想,也能激发风景园林设计师发挥创造能力。第二,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普遍存在偏向植物造景的倾向,要注重风景园林整体生态规律的设计,积极投入于对风景园林的资源、环境如何合理利用,如何保护性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利用,增加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践性操作,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第三,增加风景园林的乡土化设计。由于我国社会大众普遍追求农村的生活环境,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要注重对风景园
林基地及其周围环境自然历史进行不断研究,让风景园林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第四,要结合时代气息的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加入时代的气息,这样能体现出我国未来发展的审美方向,这样能够带动风景园林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跟着时代的步伐,与世界风景园林设计相协调。总之,针对目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现状,风景园林设计总体上要追求社会普遍价值观,这样才能适合我国社会园林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体现出现代社会主流生态价值观念和一种全新的美学价值观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深入发展,生态效益成为风景园林设计最长远的追求,未来风景园林设计是与生态环境过程保持协调,以降低风景园林设计对生态环境破坏。风景园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以风景园林设计的环境效益为核心,社会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发展理念。笔者基于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现状,提出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的原则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鲁敏,刘佳,李亚男 . 济南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8,23(5):377-380.
[2] 师卫华 . 未来景观设计方向的研究 [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239-242.
这个国际纪念日的确立,说明生物多样性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与环境领域的中心议题。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 biodiversity)是指地球上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在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这一概念反映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存在、繁衍、昌盛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已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
生物多样性为什么如此重要?
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物种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物种。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别是随着近代遗传工程的兴起和发展,物种的保存更有着深远的意义。
物种是多种药物的来源,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可作药用。
物种资源能提供大量的工业原料。自然界的动植物能提供给人类所需的皮毛、皮革、纤维、油料、香料、胶脂等各种原料。
以上的例子是人们所熟知的直接价值,而间接价值也非同小可。
物种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仿生学的发展离不开丰富而奇异的生物世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必要条件,某个(些)物种的消亡可能引起整个系统失衡甚至崩溃。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与其功能有关:固定太阳能、调节水文、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贮存营养元素并促进养分循环和维持进化过程等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间接相关。许多目前认为无足轻重的物种,可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椐估计,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经人类研究和加以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定名就已灭绝。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的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能否继续以其固有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利用亟待加强,刻不容缓。
由于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80%人口分布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压力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了约25%共156种,形势十分严峻。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又是多种生物的起源中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己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尤其是近年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程。
面对全国范围内的生物物种危机,这些努力无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体国民的重视和对物种栖息地的持续改善。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些什么呢?
一、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一)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有不同演替时期的多种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冰川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这些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相互镶嵌组合,形成了适宜多种动植物、昆虫栖息的生态环境,奠定了保护区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基础。在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占主导地位,系统内生物成分复杂、物种丰富、种群数量庞大。
(二)生物物种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95科451属1311种,约占全国植物种数的4.8%。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286种。保护区已采集命名的昆虫有16目175科1609种,目数占世界昆虫33目的48.5%,占甘肃森林昆虫23目的69.6%。
(三)珍稀、濒危物种多样
祁连山保护区有雪豹、藏野驴、斑尾榛鸡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鸟类8种、兽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鸟类26种、兽类13种),濒危鸟类占全国濒危鸟类的17.49%,兽类占全国濒危兽类的19.14%。甘肃省保护动物6种(鸟类2种、兽类4种),甘肃省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24种。保护区内保存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叶草、绵刺4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瓣鳞花、黄芪、蒙古扁桃4种。被列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兰科植物12属16种。
二、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依托
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3]。生物多样性是祁连山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和依托。如果丧失了生物多样性,就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保护区生态旅游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二)生物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
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形成的生物及其生境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为游客提供了最为原始、最为生动的自然景观和环境,让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奥妙的过程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憩,促进了身心健康,满足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生物多样性增加了生态旅游经营者收益
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为经营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门票收入,野生菌类和野菜为游客提供了别具风味的美食,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在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名贵的补品和药材,为生态旅游经营者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四)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为欣赏对象,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生态良好,物种多样,环境优美的休憩场所。生物多样性既是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又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样性,就丧失了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境遭到破坏
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活动,以及大量游客的活动干扰,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景区内游客活动频繁的地区已经没有野生动物栖息。
(二)植被遭到破坏
由于游客的过度踩踏,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的植被遭到破坏,调查发现,保护区金露梅、紫花针茅、疏花针茅等主要低矮植被的高度和覆盖率都低于景区外草原,保护区景区内植被覆盖率比景区外平均低26%。
(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少
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景区开发之前活动在景区及周围的马麝、马鹿、盘羊、岩羊、棕熊等野生动物,目前在景区及周边5千米范围内已找不到活动踪迹,血雉、兰马鸡、雉鹑、斑尾榛鸡、草兔、中华鼢鼠等野生动物在景区的数量下降了68.4%。
(四)生物遗传资源流失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保护区部分物种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遗传资源流失。景区内的山丹花因游客过度采摘,分布面积锐减91%,植株数量锐减87%。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一)加强游客管理
及时加强对游客的管理,规范游客的行为,尽可能减少游客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二)严控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旅游设施审批监管力度,旅游设施建设必须遵照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严格审批,坚决杜绝随意建设旅游设施,破坏景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境的现象。
(三)严格执法
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对破坏环境案件的查处力度,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
关键词:景观多样性;景观分类;景观评价;边坡绿化
1 景观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自然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生境的破碎和丧失,外来种的引入或入侵,植物和动物的过度利用,土壤、水、大气污染、酸雨及全球气候变暖,工业化的农业和林业等,使全球生物多样性迅速丧失。据统计,全球每天灭绝的物种数约40~140种,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多个水平和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景观多样性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本身也是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场所,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和遗传多样性的生存空间,同时多种生态系统共存,并与异质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多种生态系统共存,还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保护景观多样性是保护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景观多样性一般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1.1 斑块多样性
是指景观中斑块的数量、大小和斑块形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斑块是内部相对均质构成景观的组成部分。斑块是物种聚集地,是景观中物质和能量迁移与交换的场所。
1.2 类型多样性
是指景观中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类型多样性多考虑景观中不同的景观的要素类型(如农田、森林、草地)的斑块数及它们所占面积的比例。
1.3 格局多样性
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个类型之间及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关系。格局多样性多考虑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同一类型间的连接度和连通性,相邻斑块间的聚集与分散程度。
2 景观分类与评价
景观分类思想的实质就是将各种景观类型依据景观系统内部包括水热状况在内的物质、能量分布及其交换形式的差异、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以及人们依附于景观的生产和生活所展现的文化现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分析归纳景观的自然属性、生态功能和空间构型特征,用一系列的指标表达这些差异,进而划分和归并为景观类型,并构建景观分类等级体系。总体来说,大致有两类:自然景观分类和文化景观分类。而文化景观分类的研究现还相当薄弱。
2.1 景观分类方法
景观分类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发生法、景观法及景观生态法3种。。
2.1.1 发生法。是在分析土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以土地景观发生的关联与相似性为依据进行分类。发生法的分类依据,在大尺度等级范围内是以气候和地质构造差异为主要指标;在小尺度等级范围内则是以地貌形态及其与之相应的水文状况作为主导分类因素。
2.1.2 景观法。是通过对土地景观空间形态特性的识别而进行的分类方法。由于同一土地景观类型内部特征表现均质性(即景色的一致性),而不同土地景观类型之间的土地特征表现出异质性(即景色的差异性),景观法在分类手段上,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或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2.1.3 景观生态分类。是相对一定的等级水平,一般可采取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组合两个方向对景观单元进行确定和类型归并。在单元确定中,以功能关联为基础;在类群归并中则以空间形态作为主要指标。
2.2 景观评价
2.2.1 景观评价的基本内涵:景观评价内涵目前在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可概述为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主要是在景观组织层次上对景观功能的综合辨识,而与对生态系统甚至以下水平的评价(如土地评价、环境评价等)有所不同。通过景观评价,可以对景观状况、景观及其组成要素的敏感性、干扰状况等级、景观抗性阈值及其等级分布、景观功能大小和景观格局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景观规划、景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2.2 景观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包括景观自然属性和景观人文属性(美学质量)的评价;②对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包括根据对景观组成、结构、功能、动态的分析,结合一定的景观功能需求,提出并比较不同规划与利用方案优劣的评价过程;③对景观功能作用进行评价,并对景观功能进行价值评估,甚至将景观功能货币化。
2.2.3 景观评价的步骤和基本方法。景观评价的步骤总体上可按以下程序进行。①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②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③构建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④景观健康或景观适宜性或景观价值评价及等级区划;⑤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对以上结果进行报表,并编制相应的景观评价图,提交评价结果,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生态、景观规划等提供依据。
景观评价的基本方法:除了一些传统的景观质量评价方法外,景观评价还用到多种技术手段。由于评价时一般要用到大量的图形资料,而且涉及的时空尺度较大,信息量丰富,因此RS、GIS、GPS往往是景观评价不可或缺的数据采集、处理、结果输出的技术支撑。
景观评价的内涵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景观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评价,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技术体系和操作上有时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借鉴的。各种景观的评价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对具体景观评价的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评价目的和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3 景观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在边坡绿化建设中的意义
边坡绿化是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搞好边坡绿化建设,对于防止水土流失、建设人类自己的绿色家园有着特别重要的景观生态学意义。当前边坡绿化主要的形式有:高速公路两侧山体的边坡绿化,铁路沿线的边坡绿化,采石场等山体的边坡绿化,楼盘小区、别墅群旁的边坡绿化等。景观多样性原理、景观评价理论的优势在于运用综合整体的思维,实现学科交叉和创新。
3.1 斑块多样性原理、景观破碎化对物种的灭绝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此,边坡绿化设计应尽量地保持景观的完整性,与当前区域开发战略相呼应,把边坡本身、道路、附属建筑物用地、边坡外环境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 植物品种选择多样化,可以增加生态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