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0: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合同管理政策,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包括四大部分:一、充分认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重要意义;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三、完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该《意见》篇幅不长,但含金量却很高。
本刊记者请北京市政府参事、原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柴晓钟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为什么会出台这个《意见》?
合同能源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以来,通过示范、引导和推广,节能服务产业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不断增多,服务范围已扩展到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2009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达502家,完成总产值580多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1350万吨标准煤,对推动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柴晓钟认为,合同能源管理近几年来在北京也得到较快发展。节能服务企业的数量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已有近200家;节能服务企业的实力也逐步增强,相当部分的企业已具备了良好的技术力量和资信等级,多数企业可以提供从节能诊断、设计、施工,直至运行管理等“一条龙”的服务;节能服务企业在节能领域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600多个,投资10亿多元,年节能350万吨标煤以上,减排二氧化碳250万吨以上。
柴晓钟强调,但也要看到,我国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还存在财税扶持政策少、融资困难以及规模偏小、发展不规范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节能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柴晓钟认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措施,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出台一些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和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完全有必要的。
明确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的大方向
《意见》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柴晓钟认为,这个指导思想强调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引导的作用;强调了在合同能源管理中要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从而达到“两个促进”的目的;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促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意见》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分享节能效益为基础,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服务机制,促进节能服务公司加强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引导。通过制定完善激励政策,加强行业监管,强化行业自律,营造有利于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这两条原则把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企业的积极性和政府的意图,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规范企业的行为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符合合同能源管理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也符合我国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柴晓钟说。
《意见》提出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建立充满活力、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节能服务市场。到2015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节能服务体系,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壮大,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之一。
柴晓钟认为,这个目标从时间安排上基本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内,是实事求是的,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意见》里提出的政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意见》提出,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对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符合相关规定的,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柴晓钟认为,这条政策只是指出了一个方向,第一明确了资金来源;第二明确了支持方式:资金补助或奖励,资金补助应该是对项目投资而言,奖励应该是对节能服务企业而言;第三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也要拿出专门的资金来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估计这条政策还要制定具体的细则去落实。这方面北京市走在了前面。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与北京市财政局已经联合出台了有关政策,根据不同情况,最多可以给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00万元的资金补助或者节能服务企业200万元的奖励。
实行税收扶持政策
《意见》提出,在加强税收征管的前提下,对节能服务产业采取适当的税收扶持政策。
一是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对其无偿转让给用能单位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免征增值税。
二是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即:“三免三减”。
三是用能企业按照能源管理合同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合理支出,均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区分服务费用和资产价款进行税务处理。
四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企业办理上
述资产的权属转移时,也不再另行计人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
“上述四条政策含金量很高,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都涉及到了,而且允许用能企业用于节能改造的支出进入成本。这些政策会有效地调动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企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这些政策国家有关部门都会陆续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柴晓钟说。
完善相关会计制度
《意见》提出,各级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进行列支。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计入相关支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如购建资产和接受服务能够合理区分且单独计量的,应该分别予以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处理;如不能合理区分或虽能区分但不能单独计量的,企业实际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作为费用列支,能源管理合同期满,用能单位取得相关资产作为接受捐赠处理,节能服务公司作为赠与处理。
柴晓钟指出,以上规定,从会计制度上解决了税收扶持政策的落实问题,特别是解决了政府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按照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费用的来源问题,即:由财政按能源消耗费用进行列支。
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
《意见》提出,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等特点,创新信贷产品,拓宽担保品范围,简化申请和审批手续,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入的固定资产可按有关规定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积极利用国外的优惠贷款和赠款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支持。
柴晓钟认为,合同能源管理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节能改造资金先由节能服务企业投入,然后节能服务企业再以分享节能效益的方式收回投资并获得投资回报。因此,项目的融资就成为了限制合同能源管理推行的一个重要问题。政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了一些要求,也提出了一些具体途径,对解决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会有帮助,但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意见》提出了如下措施:
鼓励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
《意见》提出,节能服务公司要加强服务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服务。
柴晓钟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开展得好坏关键在节能服务企业的能力和好坏。也就是说,节能服务企业决定了合同能源管理。因此,政策特别对节能服务企业提出了要求,鼓励他们从各个方面人手做大做强。
发挥行业组织的服务和自律作用
《意见》提出,节能服务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加快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总结推广业绩突出的节能服务公司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节能咨询服务。要制定节能服务行业公约,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柴晓钟指出,在合同能源管理的推行过程中,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的作用非常重要。他们可以组织培训,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客观公正地核定节能量,促进合同能源管理市场的规范等等。这方面,北京市做得比较好,北京节能环保促进会、北京节能环保服务中心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营造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意见》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政府机构要带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广泛宣传推行台同能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成效,提高全社会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要加强用能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器具,为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基础条件。要组织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要加强对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有益做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政策或将破茧出台。3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积极推行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公共机构等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提供节能设计、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的新机制。
随着国务院关于合同能源管理指导总方针的推出,我们预计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将于近期联合落实《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税收、融资渠道、补贴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明确纳入服务税范畴,制定税收鼓励政策和细则,鼓励金融机构在优惠利率信贷、产品合作等多渠道对合同能源管理进行扶持,以及节能服务补贴政策。政策推动下的节能服务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高峰。
合同能源管理,即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新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市场经济国家,经过几十年发展,在美国、加拿大,EMC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节能产业。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质,是一种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样一种节能投资方式,允许用户使用未来的节能收益为工厂和设备升级,以及降低目前的运行成本。
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主要应用领域。节能服务项目分布在工业、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涵盖钢铁、石化、建材、交通、电力、建筑、水泥等各行各业。合同能源管理适用于合同金额较大、能源计量便利的用电大户和用能大户,在工业高低压变频器、工业余热回收利用、工业锅炉、建筑HVAC、配电系统、LED路灯系统等领域,都是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的重点领域。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单位万元GDP能耗为1.0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0%,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日本、美国的4-5倍,减排任务艰巨。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有望成为推动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的有效手段。我们预计钢铁和石化等高能耗行业,有望率先成为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推进的重点领域。
2009年,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再一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值从2008年417亿元增长到588亿元,同比增速40.9%,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额从2008年117亿元增长到195亿元,同比增长67%。产业总计综合节能投资,从2008年253.2亿元增长到360.4亿元,同比增速为42.3%。其中,合同能源管理(EPC)项目投资从2008年116.7亿元增长到195.3亿元,同比增长67.37%。形成年节能能力1757.9万吨标准煤,年减排1133.85万吨二氧化碳。预计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有望达到800亿元,同比增长36%。根据EMCA协会对于节能服务产业的估算,节能市场总规模大约4000亿元,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关键词] 高校管理;管理系统;系统整合;SOA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94
[中图分类号] TP315;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78- 05
1 引 言
1.1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高等教育领域也对信息技术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那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本身的管理事务中来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1993年,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项目正式启动,启动至今,已有900余所高校通过接入CERNET或者其他形式构建了校园网络环境。CERNET作为以教学科研为服务对象的网络系统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逐步的将信息技术的春风吹进了中国高校管理工作中。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已基本构建完毕,这为高校管理系统的发展与优化奠定了基础。
1.2 我国高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是评价一个高校的综合性指标,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高校本身管理机制的效能发挥和管理系统优化的程度[1]。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工作正蓬勃发展,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都对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都给与了相当的重视,初期以投入专业软件来解决本部门业务工作为主,教务管理系统,财会电算化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校园卡管理系统、办公系统等等逐步的投入使用;中期以宣传为目的的部门网站开始慢慢出现,后期有一些部门意识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政策宣传效果,将本部门的工作业务和部门网站做一定程度的整合,将一些部门数据公开以便师生员工进行查询,将一些适宜的工作流程转移到部门网站上进行。许多学校设有专业的机构来协助各部门的管理系统信息化工作,有一些专业性强的部门业务,则通过外购软件及服务来完成。此时,高校各管理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各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也使得部门的工作效率较信息化以前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当前高校管理系统的基本体系如图1所示。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已经发展得日趋成熟,但同时,在这种模式之下高校管理系统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单凭某个部门自己是难以破除的。
2 高校管理系统特性
2.1 办学模式多样化带来的服务对象多元化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不再是脱离社会、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机构除了进行前沿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也得到了逐步的加强和深化,为社会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成为的高校当前主要的工作之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层次主要有本科教育、民办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为了适应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更好的服务这些培养对象和从事不同层次教育教学的教职工,高校管理工作及其信息化系统应就这些不同体系的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有针对性的管理业务流程和服务框架,准确高效的进行教育资源分配,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最大化。
2.2 高等教育服务标准化带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复杂性
高校作为一个完整的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机构,为了达到高等教育的社会目标,其内部组织必须具备完备的管理和服务体系。高校内部组织按照功能分为教学、科研、行政、后勤、产业等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同时,管理业务工作流在各部门之间的流转又呈现出了部门间紧密联系的另一面。即部门间关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各部门之间的信息高度交汇,组织关系高度复杂,这样的实体关系透过软件过程工程化的转换映射到信息化系统中,造就了高校管理大系统高度的复杂性。
2.3 高校同外部组织联系的增强对管理系统外部扩展提出了要求
高校运行过程中,需要和各层级的外部组织发生联系,比如作为一个整体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各行政部门接受各条线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和产学研条线横向合作机构的业务来往,指导各种类型附属机构的业务工作等等。高校和这些外部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换日益紧密,这就需要在高校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时,应用通用、开放、标准化、低耦合性的系统工程架构。
2.4 高校管理系统应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能
当前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高等学校作为整个社会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得不面临各种法律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譬如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和弹性学制在高校的推广就对教务管理子系统和财务管理子系统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系统本身应用的架构体系也要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能。
综上所述,理想的高校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元服务能力的,准确处理高校内外部关系的,有能力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灵活高效的大系统。
3 高校管理系统发展的瓶颈
3.1 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管理系统在高校的主流应用形态就是各部门各自发展,各自为政,系统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数据未能实现共享,高校管理工作流中的数据流仍然是通过邮件,移动存储等低水平方式传递,导致时间敏感性的工作业务准确性低,时效性差;跨部门工作流各工作节点的数据责任没有合理分摊,各节点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的失误累积,给工作流终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为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监管的缺失,特别是一些敏感的部门,包括财务部门,教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等等,给暗箱操作创造了机会,加大了违法违纪的风险;各部门各自处理本部门管辖下的工作业务,对高校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来说,没有统一的接入门户,高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呈献给服务对象的应用模式不统一,UI亲和力差;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也给服务对象造成了困扰。
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有一些具有相当的敏感性,应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如果在数据维护的准确性或数据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影响到师生员工的利益,将会影响校园的安定和谐;若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高校管理系统终将成为未来高校运作中的短板。
所以,只有通过在基础数据共享的基础上,统一筹划与整合各部门的工作业务,将高校所有的工作业务流程条理化、清晰化,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到公开化,合理分摊工作流中各部门的数据维护责任,继而通过一定的架构方法整合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逐步解决高校管理系统面临的上述问题。
3.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方案
(1)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高校管理层对于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仍然是粗放的,没有统一步骤,协调开展,对管理系统整合认识不够充分,对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及其整合预见性不够,管理系统信息化规划没有和高校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匹配;
(2)各部门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不一。高校内部各部门对于信息化认识程度不一致,部门间信息化工作推动力度不一,部门信息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水平,有些部门负责人相当重视,有些部门负责人则对信息化工作意识不强,有些观点甚至认为管理信息化可有可无,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这些现象造成了管理系统整合难以开展。
(3)各部门对于本部门数据的心态不一,对于参与系统整合犹豫不决。有些部门出于对部门自身的数据在高校工作流中公开的风险未评估或者感觉难以评估,而倾向于不公开这些数据,有些部门本身对于自身数据管理不善,对于公开数据形成的责任难以承受,从内心不愿公开本部门数据,这些问题无形中也影响了管理系统整合的步伐。
(4)对管理信息化对管理方式的反作用始料未及。有些部门将投入管理信息化作为潮流,但管理系统规范了管理工作流程后,有些习惯于人治的管理者感到了一些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采取了用人为的流程代替管理系统的流程这种倒退的办法,规避系统管理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此部门的数据准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要破除这些障碍,唯有高校管理层加强对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透明化的认知,自上而下的开展这项工作,消除部门之间的门户之见,督促各部门加强对本部门数据的管理,继而促使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整体性的推动高校管理系统的整合。
4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策略
4.1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的技术策略
高校最主要的资源是什么? 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那么,高校管理系统的功能就是围绕着这两大资源在高校内的进行的与其身份相关的活动开展服务。由于服务对象的一致性和高校硬件资源的相对稳定性,高校内部的各种管理系统都会同时使用一些特定的数据资源,比如学生数据,师资数据,教室数据,设备数据等,而现状是各部门都是独自建立维护和使用这些数据,譬如教务处建立了学生信息数据,用以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学籍,成绩等,学生处也建立了学生数据,用以管理学生的奖惩,贷款,就业,招生等,财务处也建立了学生数据,用以收费,发放等,宿管部门也建立了学生数据,用于管理宿舍,床位等,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一是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二是数据不能同步,数据传递的时间差过大,对内对外公布不统一等等。
所以,高校管理系统整合的核心目标就是基础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层面的实施手段可以采用SOA的架构体系对各部门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4.1.1 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的策略
实施数据集中管理和共享,就必须首先指定各类数据维护的责任部门,各部门根据自身的管理需要,在这些共享的基础数据上进行扩展,建立和维护本部门的数据。那么理想整合的高校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及其责任分配(以教学活动为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学生、教师、教室、设备数据由各责任部门负责建立维护,其他部门在进行业务活动的时候,根据业务需要调用这些数据,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而在技术上,首先对现有的数据进行Web标准化数据清洗(Data-Cleaning),然后选择合适的MDM(Master Data Management) 工具来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管理。
4.1.2 应用层面整合的策略
SOA,即面向服务的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当前公认的一种开放通用且易于扩展的组织资源和业务流程整合的架构方式[2]。SOA的特点就是从业务对象或者业务模型的视角出发,使用Web Service 技术来构建整个机构的管理系统及其资源,使用SOA架构和Web Services技术来解决高校管理系统的整合具有以下优点:
・标准开放统一。SOA使用一套开放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构建,包括SOAP,WSDL,UDDI等,有利于高校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扩展。
・高度灵活性。SOA架构使用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规范,使得应用程序之间处于松散耦合状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有利于软件资产的重用。
・平台异构障碍弱化。在SOA架构下,首先对数据资源XML化,然后使用Web Service方法,通过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接口,对Web应用程序和桌面应用程序进行Web Service化的包装,这就使得异构的管理系统之间能够很容易的互相调用服务。
整合的高校管理系统SOA五层架构体系如图3所示。
SOA架构的管理系统整合方法,非常的适合高校这种具有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但信息化水平不一致且未能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的复杂机构,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工作中的资产损失,在最大限度的保留现有的各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建立一个通用高效且易于扩展的高校管理大系统。
4.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工作的推进步骤
(1)在学校层面设立统一的跨部门领导小组,将管理流程规范化和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工作整合在一起推进。
(2)督促各部门先期准确维护各自的部门数据,同时制定清晰的本部门工作业务流程。
(3)将各部门的业务流程集中起来,统一进行分析,从学校层面来规划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将业务工作流中的各节点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同时将适宜信息化的业务流程纳入到领导小组要推进的工作清单上来,并根据本校自身的情况进行资源分配优先级分类。
(4)领导小组根据工作流程的优先级指定责任部门逐步建立并维护师资、学生、教室、设备、宿舍等基础公共数据库。
(5)各部门在统一协调下,按照SOA架构体系的规范对基础公共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XML标准化,为SOA架构下的管理系统整合做数据层的准备。
(6)以这些XML标准化的基础公共数据库为核心,对当前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部门管理系统在SOA架构体系下进行重新设计开发,对已经相对成熟复杂的部门管理系统,包括Web系统和桌面应用进行Web Service化的封装,纳入到SOA架构体系中来。
(7)对现有的对外信息交换系统进行归纳整理,对上级管理部门实施的信息管理系统接口进行内部适应性整合,对下级(附属)机构的管理系统进行指导性重构。
(8)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UI、操作习惯和方法,并逐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的知识库。这样一来,一个高校的管理人员,即使转换岗位,新的管理系统也不会对他的工作产生太大的障碍。
(9)在SOA架构的技术体系下,逐步推进工作业务上网的工作,以服务对象分类制作接入门户,并按照服务对象各自所需要的业务来完善SOA架构的业务层,譬如针对学生的统一的接入门户,和学生在校园内的活动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门户到达,譬如选课、查分、课程表下载、自习教室查询、学籍异动申请、自主缴费、学费查询、各类发放查询、就业信息、住宿信息、校园卡缴费及查询等。针对教师的接入门户,则可以进行课程申请,分数录入,科研项目查询,经费使用查询等。
(10)目前智能手机在校园内的普及率已经接近100%,移动应用迅猛崛起,学校也应对此有所考虑,根据管理系统整合情况以及自身的经济能力适时推出门户系统的移动版本,移动应用的一大优势就是推送功能,这在高校管理的实践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譬如对学生用户可推送上课提醒、缴费发放提醒、考试成绩、就业信息、图书催还等,对教师用户则可推送工资津贴发放、课题申请结题提醒、各类政策宣传等,也可以适度的和商业活动结合。
5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优势与风险
5.1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优势
节省了高校管理的人力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高校管理各子系统在数据传递过程中的失误消失,业务工作流每个节点责任清晰,规则明确,受人为因素干扰减小,难以进行暗箱操作,缩减违法违纪风险。门户的整合对服务对象亲和力增强,有利于他们快速获取需要的信息。对于建立在SOA标准化架构下的高校管理系统本身,则具有更易维护,更高的可用性,更好的扩展性和伸缩性的优势[3],为高校管理系统今后的维护扩展优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风险以及解决方案
5.2.1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带来的风险
任何事务都具有的同一种特性,就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风险的增高。高校管理系统在整合工作中的一大核心工作就是数据集中管理,数据集中管理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软硬件风险。
(1) 数据库系统运行依赖于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原来分散部署相对独立的DBS现在处于统一的软硬件环境下,一旦共享的基础数据所在的环境出现了软硬件故障,将导致管理系统整体性的瘫痪。
(2)数据集中管理,对于互联网大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者来说,目标更加清晰、单一和明确,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中有大量的敏感数据,包括学生成绩、学生缴费数据、财务系统所有信息、学生和教职工的个人信息等,这些信息若遭到泄露或篡改,将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声誉造成重创。
(3)应用SOA架构的风险来自于系统整合的实施过程中管理业务和技术未能有效的结合,以及对于SOA架构特性了解或应用不充分导致的系统性能和实时性不理想。
(4)管理系统操作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岗位职责条理不清,系统运行与维护的职责混杂或者流于形式,一人多岗或者密码失控,数据备份和有效性检查流程缺失或者不完整等等。
5.2.2 高校管理系统整合风险的解决方案
(1)对高校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分级,按照风险等级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将甚高风险的数据隔绝于互联网,需要时再应用一些技术手段将数据传输到互联网镜像中去,风险等级较低的数据可以通过带宽控制、路由策略、端口调整、密码管理等技术手段加以控制。
(2)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分散的布置数据存储、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高校面临的数据威胁,DBS采用分割式方法布置数据,硬件上采用热备的方法,可有效降低硬件损坏和外来攻击等威胁带来的管理系统崩溃的风险。当然,这些方案的投入是较大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的实施。
(3)在应用SOA架构整合管理系统之前,高校必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框架和发展蓝图,明确演进路线和阶段目标。在整合的过程和以后的维护工作中,作为直属跨部门领导小组的技术实施机构,高校管理层应将其视为关键的驱动力[4],而不仅仅是后台配合职能,否则跨部门的协调工作将难以开展。
(4)应用技术手段定期的对管理系统及各子系统进行病毒查杀、漏洞检测、入侵检测、异常流量检测、日志分析等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予以弥补和加固。
(5)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和操作人员安全教育,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形成易于执行的工作规范,培养工作人员良好的安全意识。
6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管理系统的建立与优化关系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未来,高校管理必须摒弃各行其是的陈旧模式来因应管理精细化的要求,采用更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高效率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益。明晰职责、理清流程、数据集中、系统整合、统一门户正是高校管理系统整合优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些工作依次推进,并和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合力,实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才能为高校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钱建平. 试论高校科学管理的运行机制[C]//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2001.
[2]顾春红,于万钦.面向服务的企业应用架构――SOA架构特色与全系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关键词:肘关节外侧疼痛 病理因素 病因治疗
笔者总结5年来治疗的“肘关节外侧疼痛”100例患者。其中单纯肱骨外上髁炎20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0例,肱挠关节损伤性滑膜炎8例,挠骨头滑膜炎14例,肘关节外侧关节囊损伤4例,颈源性肘关节外侧疼痛8例,肩胛背三肌损伤16例。说明肘外侧疼痛的病理因素是复杂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32-56岁,平均44岁。病程5个月—2年8个月。多数有劳损史,多从事木工、瓦工及家庭主妇等,少数有外伤史。
1.2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在肘关节外侧局限性疼痛,可向前臂外侧放射,持物无力,容易脱落。拧衣服时局部疼痛加剧,局部可有轻微肿胀,肘关节活动正常。Mills实验阳性,方法:肘关节伸直、握拳、屈腕。然后将前臂旋前,即发生肘外侧疼痛。
2诊断标准
2.1常见于经常用前臂工作的
2.2肘关节活动正常,前臂旋前活动疼痛加重,在肘外侧可找到1个或多个压痛点,有肱骨外上髁炎时mills试验阳性。
2.3疼痛可沿前臂放射,持物困难,慢性病程可出现轻度肘关节屈曲挛缩。
2.4X线片多数阴性,少数可见肱骨外上髁骨质密度增高。
3治疗
3.1推拿手法治疗:可用按、揉、拿、弹拨、抖等手法,可取曲池、尺泽、手三里等穴。
3.2局部封闭治疗:用1%利多卡因5ml加曲安奈德5mg。
3.3针刀治疗:按针刀四步操作常规,准确施术,彻底松解。
3.4疗效:本组病例随访最短5个月,最长3年。优良率90%,有效率100%。
4讨论
为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服务,规范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管理,2010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研究出台了《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以下简称“110号文”)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国税函[2010]180号),对业界普遍关心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以及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过程中所涉及的资产税务处理问题、权属转移过程中的收入确认等问题,都做出了具体而合理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与界定外部门对此类涉税项目的前置管理、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等问题,为征纳双方提供更加明晰的指引,切实将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堵塞税收漏洞,共同推动做好合同能源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110号文规定基础上,有必要对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程中涉及的具体管理问题加以明确。因此,2013年12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节能服务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3年第77号;以下简称“77号公告”)。77号公告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77号公告前,已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仍按原规定继续执行;尚未享受的,按77号公告规定执行。
进一步明确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实施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服务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原则,该类项目应具备查账征收条件,实行核定征收的不得享受优惠政策。
对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期短于定期减免税优惠期的处理问题,按照孰低原则,规定对效益分享期短于6年的,可以按合同约定的实际效益分享期享受上述定期减免税优惠。
110号文件第二条第(二)款第2项规定“能源管理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转让给用能企业的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形成的资产,按折旧或摊销期满的资产进行税务处理”,按照应税收入与税前扣除匹配的原则,避免这部分资产因税法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大于合同约定管理年限而未折旧期满或摊销结束,77号公告规定部分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年限,应与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保持一致。即,有关投资项目所发生的支出应按税法规定作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形成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应按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周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对于在合同约定的效益分享期内发生的期间费用,77号公告规定了合理分摊的具体办法。即,期间费用的分摊应按照投资额和销售(营业)收入额二个素计算应分摊比例,二因素的权重各为50%。
77号公告还明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项目应属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规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包括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优惠实行事前备案管理
节能服务企业享受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涉及多个项目优惠的,应按各项目分别进行备案。节能服务企业应在项目取得第一笔收入的次年4个月内,完成项目享受优惠备案。办理备案手续时需提供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备案申请;
(二)能源管理合同复印件;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情况确认表》,或者政府节能主管部门出具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确认意见;
(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表》;
(五)项目第一笔收入的发票复印件;
(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发生转让的,受让节能服务企业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项目转让合同、项目原享受优惠的备案文件。
企业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如不再符合享受优惠条件的,应停止享受优惠,并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对节能服务企业采取虚假手段获取税收优惠的、享受优惠条件发生变化而未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77号公告规定报送备案资料而自行减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税务部门应设立节能服务企业项目管理台账和统计制度,并会同节能主管部门建立监管机制。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3547195”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总结
孟连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按照《云南省公平竞争审查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关于印发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云竞争审办发〔2020〕1号)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扎实部署,坚持把文件清理工作作为转变职能,统一政令,清除制度性障碍,保证法治统一,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市场的公平竞争,狠抓工作落实,对全局系统文件进行了认真审查清理,现将清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清理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局系统文件的清理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紧紧围绕《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方案》中规定的清理重点和清理范围,并结合我县水利系统实际情况,对2019年12月31日前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进行认真清理,重点排查有关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的文件。经梳理,我局此前未出台本级规范性行为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
二、清理结果
无。
关键词:ERP 企业集团 资金集中管理
一、ERP环境下资金集中管理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段
(一)基于ERP的资金集中管理理论基础
资金集中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对资金进行集中的管控与分配,是企业对传统资金管理模式的发展与创新,相较于分布式管理,集中式管理更加强调企业自身的权利及其对下属子公司的控制,企业的管理部门掌握了企业内部所有重大适宜的决策权,并对企业内部分散的资源进行统一整合,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其进行统一的管理与集中化的监控。使用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充分的凝结企业内部所有的可用资源,充分发挥出企业的资源优势。
(二)基于ERP构建信息化管控平台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化逐渐成为了时展的主流,基于ERP的环境下,构建信息化的管控平台,是我国实现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首先,信息化管控平台可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在通讯方面的优势,实现信息检的快速传递与资源共享,使企业集团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其次,信息化管控平台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因此,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控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存储功能,建立信息数据资源库,实现企业内部资金信息批量处理,使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工作更加准确,提高了资金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最后,以信息环境为构架技术,建立满足管理需求的应用体系结构,减少了企业集团施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工作量,有力的支持了事中实时控制对数据共享的需要。
二、ERP环境下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解决方案
(一)建立REP系统的基本框架
基于ERP的存在,实现了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化管理。从ERP在企业中的使用情况来看,在ERP系统中进行资金集中管理,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有效的将企业集团内部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协调,实现了企业的分层化管理。在实际的使用中,ERP系统中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
1、监控层
企业在生产和交易的过程中,发生的业务,都会涉及到资金,引起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而资金集中监控层的作用,就在于对企业集团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结算方面,资金集中监控的结果可以在结算初期为其积累足够的数据资源,为后期实现资金集中结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企业集团的决策方面,资金集中监控的结果可以为企业集团的决策者提供决策时所需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决策者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在绩效考核方面,资金集中监控的结果,为考核标准的制定及资金的分析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2、管理层
在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中,企业集团要对资金的日结算进行统一的管理,而资金结算管理层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建立的。统一式的资金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资金流动的频率,降低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了方便信息数据的集中收取,可以将ERP系统与网络相连,并与银行之间相互建立链接,使企业和银行可以实现数据间的共享与互换。使集团企业可以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上收 ,实现集团企业对下属公司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与控制。
(二)在ERP系统下增设基本功能模块,辅助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
1、资金预算管理模块
企业的资金预算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的预算,资金预算的作用在于,对现金预算的全过程及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供相应的现金预测,自动生成现金流量表;通过交易产生前的预测,交易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交易结束后的分析与靠近,逐步提高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水平。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可以将企业的资金预算管理分为刚性预算与柔性预算两个部分,因此,在建立资金预算模块时必须同时满足这两部分的需要,使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正常有序的进行。
2、资金结算管理模块
资金结算在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ERP系统中,建立资金结算管理模块是十分必要的。在ERP系统中,资金结算管理模块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企业集团每日发生的资金业务进行汇总、结算,这些资金业务包括:企业的日常资金业务、特殊资金业务以及重大筹资、投资业务等方面。企业的资金流动业务主要分为流入业务与流出业务两方面,因此资金结算管理模块中,要分设资金流入业务与资金流出业务的链接,便于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查找。
三、结束语
基于ERP的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为企业的风险、资金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有效的提高了企业风险监控的力度,降低了企业遭受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基于ERP系统构建企业资金集中管控信息化平台,不仅实现了企业集团资金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提高最终决策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发展 金融机构 管理政策
一、引言
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政府作出的最大一项改革就是控制了大型银行金融机构的致癌物规模和存款规模。学术界也对此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对大型金融机构体系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反思。关于金融机构数量和金融机构规模的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学术界探讨的重点问题。本文立足于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二、模型的构建
(一)家庭部门模型构建分析
在家庭部门的模型构建中,选取2H个连续的家庭来作为主体,每一期都会有H个新的家庭来取代H个旧的家庭。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家庭都有标准的世代叠加结构。家庭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年轻阶段和年老阶段。在年轻阶段中,每一各家庭没有任何的资产,但是拥有相应的劳动力。在家庭在年老阶段的时候,依靠年轻阶段的储蓄来消费。在这2H各连续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都有相应的消费偏好。在家庭的储蓄资产中,会用一部分来购买金融资产。由此可知,在经济体系中,劳动力的供给是没有弹性的。根据相关的计算得出,家庭的最优储蓄率是有折现因子来决定的。因此,本文研究的最优储蓄率是不变的。
(二)生产部门模型构建分析
本文将生产部门视为企业组成,生产部门是由G个连续的企业构成的,G足够大,但是小于H,其生产是由单个企业独立完成的,企业在经营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劳动力和资本,在研究中,假设所有的资金都是完全折旧的。各个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也是不一致的。各个企业之间拥有不同的劳动力和资本,在金融市场筹集资本,在劳动力市场雇佣劳动者,完成企业的生产,企业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三)金融部门模型构建分析
本文涉及的进入部门是由Nt家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所构成的。进入机构是有市场量内生决定的,其主要作用是集中所有家庭部门的储蓄金,将家庭的储蓄金提供给企业部门进行生产。金融机构在经营的过程中,要耗费一定的成本,金融机构是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够自由的进入和退出金融市场。根据相关专业的分析,由于企业之间存在异同,因此,各个企业的金融情况也是不同的。如果金融机构业务的种类和树立越多,就会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的专业性。就一般情况而言,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边际报酬也就会越少。由此得知,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越低,金融机构的生产边际就越高。
三、市场内生的金融机构数量的有效性分析
关于市场内生的金融机构是否有效的问题,是业界一直以来讨论的重点。社会管理部门能否通过对市场中金融机构数量的调整,通过有效的优化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实现金融部门总产出的增加。本文从金融机构的竞争市场来分析该问题。
(一)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形成局部垄断
在研究中,根据相关的假设和预算可以推理出,但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形成垄断的时候,在金融机构逐渐增加时,增加的金融机构并不能减少家庭部门中每个家庭投资资金的比数,不会提高金融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也不会产生专业化的经济。但是金融市场新增了一定的金融机构以后,必然会增加金融机构固定资产的消耗。同理可以推算出,如果减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数量,就会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耗成本。简单的来说,就是金融市场中增加金融机构数量就会增加金融部门消耗的总成本;减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的数量,就会节约金融部门消耗的总成本。
根据资金平衡的关系,可以推理出,在家庭部门总储蓄量不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消耗的总成本越好,必然就会使得生产部门融得的总资金减少。因此,当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形成垄断的时候,金融市场上内生的金融机构数量是过量的;社会管理部门对于金融机构数量过多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机构数量,通过有效的调整,可以提高金融部门的效率,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耗总成本。
(二)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相互竞争
为了更好的分析金融市场中内生的金融机构是否有效,把Q作为金融部门为企业生产部门提供的固定资金和分析金融机构需要消耗的总成本来判断。在分析中,如果金融市场上内生的金融机构数量可以减少金融部门所消耗的总成本,使其达到最小,那么金融市场上内生的金融机构就是有效的。在金融市场中,如果新增一家金融机构,就会分去原有金融机构的资金业务比数,金融机构经营的专业化程度也会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专业化的生产,金融部门消耗的可变成本也会减小。其关系主要如下图所示:
图2-1 金融部门消耗的可变成本变动趋势及有效的金融机构数量关系图
在图2-1中MTFC指的是金融部门消耗的可变成本,nt指的是有效金融机构的数量。根据上图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当-MTFC>MTFC时,社会管理部门新增的金融机构的数量,能够有效的减少金融部门消耗的资金总成本,在这个阶段中,金融市场上内生的金融机构数量大于金融市场中有效的金融机构数量。当当-MTFC<MTFC时,社会管理部门应该减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的数量,通过对金融机构数量的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金融部门的消耗的总成本,在这个阶段中,金融市场上内生的金融机构数量是小于有效金融机构数量的。当当-MTFC=MTFC时,不管社会管理部门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是增加金融市场中内生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减少内生金融机构的数量,金融市场中内生的金融机构都是有效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金融市场中内生金融机构数量是否有效的分析得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管理部门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因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市场中内生的金融机构数量的是否有效,都是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因此,社会管理部门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立强.转型时期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崔鸿雁.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