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0: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内经济市场,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降临,给我国制造业的冲击非常的巨大,由于出现生产过剩且需求量不大的情况,导致制造业的产能极度过剩,以致国内经济受到相应程度的冲击及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也出现了大幅度下滑的趋势。
二、全球?济危机对我国机电行业的影响
1.技术水平落后,国际市场占有率低
由于我国机电行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导致机电行业在进出口贸易市场中占有比例非常小,大部分都被国外先进技术垄断,我国每年造成的出口贸易损失不断增多,其中机电行业损失比率约为11%。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但整体收益却未见成效,加之国际出口贸易方面未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因此我国机电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
2.国际贸易保护,出口数量严重减低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很大,各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目的是防止因为进出口贸易数量过度无法形成正常的比例以致经济出现严重亏损的情况发生。然而在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市场中,进出口的总体比例依旧是国际贸易组织进行规定和限制,更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进行限制,以致给中国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营销理念落后,国内市场缺乏定位
虽然我国是经济大国,可是在市场营销方面,却是如同“小树苗”一般,缺少足够的“养料”来茁壮的成长,由于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市场的复杂性,因而往往采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导致市场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企业发展方向得不到定位,销售比例与市场占有率严重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市场是多边形的态势,存在世界顶尖行业的同时,也同样拥有最落后的行业,因此导致我国机电行业的市场定位出现严重问题。
三、全球经济危机的机电企业国内市场服务营销战略
1.经营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主要注重针对产品进行开展,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大多采取的是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也就是打价格战,然而这种经营模式往往看不到市场营销的真正效果,只会让市场的竞争变得逐步激烈化。机电企业目前需要将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转变,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营销模式,由产品的价格到服务的模式进行转变,也就是针对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行专业化的服务,将传统意义上市场营销的核心由产品转变为客户,从根本解决因市场价格战而导致的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
2.注重建设产品的品牌效应
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的过程中,由于营销的主体发生错误,导致企业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机电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产品的品牌效应的建设,若只是针对产品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只会让市场陷入价格战的死循环中,无法从根本意义上改变市场,因此,产品品牌效应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客户的满意程度并非是只针对产品,更多的是针对品牌,通过对品牌的不断建设,能够更好的化解市场风险,从而减少因产品成本的增加而带来的资金风险。
3.确定市场定位
确定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确定企业的自身定位,才能有利于企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我国的市场环境是极为复杂的,市场发展态势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世界上最发达与落后的市场都存在,因此机电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下,应当找到自身定位,根据当前市场现状,及时的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变市场营销模式,建设良好的品牌效应,从而缓解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4.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
客户关系管理是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也就是CRM,在实际的市场营销活动中,CRM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市场客户的开发与发掘,还能够针对现有客户进行管理,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帮助服务人员更好的进行企业与客户间关系的维护,也可以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进行客户资源的再次挖掘,避免因为市场态势发生变化时出现客户资源短缺等情况。另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减少进行市场营销成本,大大提升营销效率,还能对客户提供的售前、售后等服务进行快速有效的跟踪记录,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促进客户与企业的相互信任,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一城市、市镇经济研究
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是本区域清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汉口、景德镇和沙市等大城市,90年代以后,研究的视角由上而下,注意到中小城镇、墟市以及对市镇体系的考察。近年来,还出现了对一个省乃至长江中游全区域市镇经济的综合研究。这种研究趋势的发展的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江中游区域城镇体系的层级特点,即属于全国性或全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规模大,数量也与本区域在全国的地位相匹配;初级市场——大量的介于县与村之间小市镇(集市)数最多、分布广;而处于大城市和小集市之间的中间层级的城镇数量少,起不到在前两级之间的承接作用。
汉口。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和市镇经济的研究以汉口最多。吴量恺在研究清前期国内市场时已注意到汉口在全国商品转运、销售中的重要地位②,并以汉口为例说明城市经济和商业贸易之间的关系③。其后,吴量恺又在对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研究中指出,清代汉口等湖北沿江口岸城市已成为全国性的转运中心、各地商货的集散中心和各地商人活动中心,其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商业贸易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转运贸易的兴盛促使湖北自然经济发生分解,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也对全国经济局势产生影响④。
陶建平的研究认为,至迟到康熙年间,汉口已成为一个商业网络极为辽阔的大商镇,其形成原因可以从物资依托、地理优势、社会氛围和武汉原有的贸易基础方面考虑。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商人组织的涌现乃至当地的民生民俗以及汉口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影响和促进作用⑤。宋平安从市场、商业组织、贸易及其机制、交通诸方面对明清汉口商业经济体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转口贸易型城市,清代的汉口已处于其商业经济的“黄金时代”,汉口商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但解体是相对的,由于农业经济的制约,转运型贸易城市无法真正自立。汉口商品经济的繁盛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状况与命运⑥。石莹认为清代前期汉口镇兴起并发展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正是“两通”(交通、流通)发展的结果。并对清前期汉口商品市场的形成、规模及主要功能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汉口市场具有明显的消费性特征,其主要功能是中转贸易,作为一个典型的商业城市,依靠转运贸易形成的商业繁荣,其商品流通的性质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⑦。关文发从汉口商业发展的历史因素、背景条件和地理优势对汉口商业崛起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汉口之兴与汉阳奠定的基础有直接的关系,鹦鹉洲的湮没间接地促使汉口成为大市,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则是汉口兴盛诸因素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为汉口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提供了前提,实现了汉口历史上的第一次起飞。关文发探讨了商业的主体结构以及商业行帮等问题,指出汉口主体行业的发展与其地得“水”之利和得“中”之势有关,但是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汉口工业与商业发展不平衡。汉口商帮对于汉口市场环境的形成、对于汉口成为全国性的中心大市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⑧。梅莉、张国雄通过对历史上武汉市场转移的考察,也认为由于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商业市场更明显地向汉口集中,使汉口后来居上,成为著名商业中心。汉口在短短几百年间的崛起,其原因在于两湖平原大开发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为城镇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资依托,唐、宋商业的繁荣为明清商业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还在于汉口所处的地理交通优势适应了社会生产对商品市场的需求。清代的汉口已是全国性商品市场,其主要功能是中转贸易,也是各地商人广泛集中活动的中心⑨。
此外,范植清考察了前汉口商业资本发展的状况与原因⑩。王永年对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和商业发展作了研究⑾。彭雨新和江溶就美国学者罗威廉对汉口商业行会的研究作了介绍⑿。任放对汉口城市近代化的研究⒀以及陈钧对汉口商业文化的研究⒁,皮明庥对武汉城市史的研究等⒂,把清代汉口经济研究更推向纵深。
景德镇和沙市。在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方面,80年代初,梁淼泰就撰文指出,景德镇的兴起,不是因为它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有何重要地位,也不是因地处要冲而繁荣,景德镇之所以成为城市,全凭瓷业的发展,是一座单一的手工业城市。但它又与明清时期江南的手工业城镇不同,就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而言,明清时的景德镇已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程而走在江南其他市镇的前面,成为一座次等城市⒃。90年代初,梁氏将其景德镇研究总结为一部专著⒄。萧放考察了自宋迄清八百多年景德镇作为工商业城市逐渐形成和发展,以及与农村分离的过程。指出清代是景德镇走向繁荣的阶段,这一时期瓷业发展的特点是以小型民营手工工场为主,出现了烧造联合的较大的手工工场。景德镇同农村分离的过程在前尚未完成,但已预示着有向近代城市转化的趋势⒅。曹国庆的研究指出,明清时期,徽商尤其是徽州瓷商在景德镇活动非常活跃,这与瓷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景德镇瓷器原材料对徽州祁门瓷石的依赖,以及徽商的经商才能等多种因素有关⒆。曹国庆与萧放还根据实地调查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讨论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商业贸易、行会、城市社会生活,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问题⒇。此外,近年关于景德镇的综合研究,还有方李莉的《飘逝的古镇——瓷都旧事》[21]。
在长江中游城市和市镇经济研究中,关于沙市的研究仅次于汉口和景德镇。徐希凯讨论了清末民初时棉花贸易在沙市的地位及其与沙市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22]。吴量恺在研究湖北沿江口岸城市时同时指出,沙市与汉口一样具有转运贸易性质[23]。陈关龙利用地方志及竹枝词等史料对明清时期沙市的商品市场进行了探讨,认为沙市经历了明清之际的萧条及清初百年生聚之后,咸丰同治时商品市场繁荣,并分析了其繁荣和贸易发达的原因、清末开埠后传统市场的被冲击,以及明清时期沙市商品市场盛衰的原因[24]。梅莉、张国雄的研究综合了前人的大部分论点,在考察商品市场和商帮的基础上指出,沙市的商品结构与汉口相似,带有明显的消费特征,贸易的功能主要是转口贸易,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随着两湖平原开发的深入和汉口的兴起,沙市的地位削弱[25]。
其他城市、城镇经济研究。关于宜昌,吴量恺的研究说明,它与汉口、沙市一样,属于湖北沿江口岸的转运贸易城市,但地位与功能稍次[26]。段超考察了宜昌城市在清展的各个阶段,认为宜昌是一个转口性极强的贸易城市,并进一步阐述了转口贸易城市的发展和国内经济状况、社会环境、运输状况及地理环境的关系[27]。
萧放讨论了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市镇(景德镇、河口镇、吴城镇、樟树镇)发展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在工商业和贸易中的侧重[28],并且就樟树镇药业的发展作了详细的个案研究[29]。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对于初级市场形态以及偏远地区的市镇和墟镇的考察逐渐增多。徐晓望在对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中讨论了江西农村墟市的分布和市场一般情形[30]。王根泉考察了江西抚州府墟镇的数量、规模、层次以及分布特点[31]。曾学优探讨了赣江中游的农村小市场、县级市场和地区市场,实际上也是关于市镇、城市的研究。他的研究分析了赣江中游地区市场分布的特点,指出清代赣中地区已初步形成农村市场网络[32]。谢庐明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的数量、类型及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探讨了近代社会变迁对赣南农村墟市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地农村墟市在近代市场化过程中迟缓的深层次原因[33]。
李华在关于清代湖南商业的研究中对长沙、湘潭、衡阳、清泉县城、衡山县城等的商业发展形态进行了分析,填补了这些地区城市经济研究的空白[34]。王朝辉以永顺县王村镇清末至民国年间桐油贸易与港口勃兴为切人点,讨论了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35]。张家炎的研究认为,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吸引了外地和本地商人的活动,有利于加速该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同时也促进了该地区农村市镇的繁荣,然而其商业只限于初级农副产品输出和境内外物资简单转运贸易,市镇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农村经济突破种植业为主的结构,使得江汉平原始终只以农业见长[36]。
此外,许檀关于明清农村集市的研究中对长江中游也有所涉及,指出湖广、江西的农村集市与华北大体相同,是在明代中叶起步,清代中叶时形成一个涵盖广阔、运作自如的农村集市网[37]。
关于本区内较大范围市镇经济的整体性研究,较早的是刘石吉对明清江西墟市和市镇的研究[38]。90年代以后,尤其是近年来许檀的研究以及一批硕士、博士论文的研究,将长江中游区域市镇经济史研究基本覆盖。许檀对江西商业城镇的研究认为,由于赣江航道在江西商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明清独口通商,大庾岭商道在全国南北贸易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他并考察了大庾岭商道沿线的七个商业城镇的兴盛及其与大庾岭商道的关系[39]。巫仁恕和傅乐园分别探讨了明清湖南、湖北的市镇发展与变迁[40]。任放则考察了明清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市镇经济,包括其依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市镇网络、墟场和集期、专业市镇、市镇与仓储、市镇管理机制、市镇功能以及以汉口为代表的市镇经济的近代转型,内容非常全面,部分研究的开拓和深入为前人所未及[41]。方志远在其专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42]中对本地区城乡市场进行了层级划分(作者文中称为“有形市场”,实为学者所研究的城市或市镇),并考察了其分布和特点、专业市场(市镇)以及决定其规模的诸因素。
二市场、商品流通和商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国性清代经济史研究中,涉及到长江中游地区市场(广义的市场)和商品流通的考察,首先有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和《论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内市场》[43]对清代长江中游地区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粮食和棉布流通的地位进行的总体性考察,其结论对随后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吴量恺对清代前期国内市场进行了考察[44],认为清朝前期区域性市场已发展为全国性市场,商人远距离活动活跃,并指出了全国商品粮运销中湘鄂地区的作用。方行对市镇经济功能类型的分析,也注意到了湖南“保障供给”型市镇和江西“商品集散市场”功能性质的市镇,但论述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多功能全面发展”的市镇[45]。傅衣凌认为明清时代国内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较早地论及湖南、湖北、江西的初级市场,如洪江、刘家隔、樟树镇,专业市镇如汉口、江西景德镇和东乡县,以及江西铅山的商品市场、江西、洞庭商人等。勾画了明清长江中游在全国市场中的地位和商品流通的概貌[46]。另外,陈学文的《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也部分涉及到长江中游的商品流通[47]。
随着清代经济史其它领域研究的展开,对长江中游的研究也更加拓宽深入。如徽州学研究中关于长江中下游商品流通的研究,使长江中游的地位显得重要起来。张海鹏的《徽商研究》是对80年代中期以前徽商研究的总结,其中“徽商在长江流域的经营活动”涉及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商业流通情况;“徽商在茶、木、粮、典和棉布业中的经营活动”探讨了除盐业以外,徽商所从事的大宗商品的长途贩运贸易活动,包括徽商与茶叶贸易、徽商与木材贸易、徽商与粮食贸易、徽州典商述略、徽商与江南棉织业几个部分[48]。此外,王廷元和李琳琦分别对徽商与吴楚贸易、木材贸易进行了专题研究[49]。
除了徽商研究中的长江中下游长距离商品贸易外,对本地区商品流通的专门研究,目前仅限于粮食、食盐和棉花的流通。其中关于粮食流通,较早的是80年代初陈支平对清代江西粮食运销的研究。他详细考察了江西产生省内粮食运销的原因和特点、省外粮食运销的方向和路线,估算了外运粮食数量,并指出其对东南沿海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有限性。这一研究可称为研究区域粮食运销的优秀范例,亦为本研究领域长期无人超越的里程碑[50]。此后,大量的粮食贸易研究围绕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讨论展开。吴琦在对清代湖广漕运的研究中,论述了湖广漕运(主要是粮食)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及其对城镇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本地区商业城市繁荣的推动作用[51]。钟永宁用计量方法讨论了18世纪湖南粮食输出的可行性问题[52]。张国雄对两湖粮食外运的研究认为,“湖广熟,天下足”这一经济现象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盛于清代,外运粮食有漕粮、官府采买和民间商贩三种结构,其集中的方式、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同时期的余粮输出省中,两湖居首位,地位高于四川、江西等省[53]。这一观点在张国雄与梅莉合著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中也有表述。张建民在其关于“湖广熟,天下足”的讨论中也考察了长江沿岸的米粮流通[54]。方志远的近著对以上观点作了总结研究。此外,张岩考察了汉口粮食的省外省内运销情况及其性质和影响[55]。最近,钟兴永在对湘米贸易的研究中,对清代湘米产量和输出渠道、省内湘米市场网络、湘米交易方式、贸易价格以及湘米贸易发展的原因等作了更为细致的考察,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56]。至此,对长江中游粮食贸易的研究基本全面。
方志远对明清湘鄂赣地区食盐流通的研究非常详细,包括淮盐的行盐区与行盐额、政府对淮盐和私盐贩运的不同态度,以及淮盐在湘鄂地区行销的状况[57]。关于棉布流通情况,刘秀生论述了清中期湘鄂赣地区棉布生产的自给性,讨论了其区域内市场和外销市场圈,从而考察湘鄂赣市场圈在清代全国布匹市场格局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这一研究别开生面,很有价值,对于商品流通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无论就其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论而言,均可称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上乘之作[58]。对于其他经济作物作为商品的流通,目前虽未见到专门的研究,但一些学者的研究已对本区域的蓝靛、甘蔗、苎麻和茶叶的流通有所涉及[59]。
关于商人的研究和城市、市镇经济研究以及商品流通的研究密不可分,时常交织在一起。如前引王廷元、李琳琦对徽商的研究和曹国庆对景德镇徽州瓷商的研究。张海鹏的《徽商研究》更涉及徽商在长江中游的活动、经营行业、经营方式、商业资本流向情况。李华对湖北的地方商人、湖南的本地和外籍商人都有专门的研究。他认为清代湖北农村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农产品的商品化,吸引和刺激了各地商人的到来,其中,外地商人多于本地商人,外省商人势力大于本省商人,商品交易的频繁还促进了大小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形成,但占绝对多数的仍是小市场,进而指出湖北农村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在清代湖南的城乡则活跃着除本籍商人之外的十几个外省商帮,为其他省份所少见,这一现象意味着湖南商品经济的活跃和社会经济增长水平的高度发展,有清一代湖南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地位。在湖南活动的各商帮中,本地商人似乎最为强大,他们不仅在本省经商,且在邻省城乡活动,湖南商人在当时全国众多商帮中处于中等以上的地位[60]。前引方志远近著对湘鄂赣地区的商人亦作了总结性研究,内容涉及商人的社会构成与资金来源、经营行业与方式、经营观念与利润投向以及商人组织与市场管理。
三农村经济的研究
关于农村经济的研究,80年代较少,90年代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开始加强。这方面的专著,首推傅衣凌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61],他在书中关于城乡商品经济、江西工商人口流动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陈学文、郑昌淦以及刘秀生等学者在全国性商品经济研究中对长江中游经济均有涉及[62],可视为清代本地区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一种反映。对于本地区的研究专著有吴量恺的《清代湖北农业经济研究》[63],龚胜生的《清代两湖农业地理》[64],以及近期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关于农村经济的论文,也大量集中于粮食研究。谭天星就两湖粮食产量、粮食商品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两湖农业经济发表了多篇论文[65],是较早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之一。江汉平原农业研究方面,张家炎的贡献尤多,除前文介绍的关于农业开发对当地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影响的研究之外,主要集中于清代江汉平原地区的水稻生产、作物结构特征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地区特征、湖北杂粮作物等方面,指出了江汉平原粮棉兼重、各种类型均有发展的特点。他并撰文比较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农业的发展,围绕“苏湖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转化,讨论了两地农业重点的次第转变、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及其对当地农业经济转变的正负作用、城镇工商业对农业的不同反馈作用,已从描述、分析的研究积累上升到理论总结的高度[66]。张国雄是又一位对“湖广熟,天下足”有专门探讨的学者,在前引张氏与梅莉的合著中可以看出,同时他还专门发表了讨论该谚语的经济地理特征和产生条件的论文[67]。龚胜生除了前文介绍的对两湖农业地理的研究外,还专门考察了清代两湖玉米和甘薯的分布。并在对两湖米价的考察中指出,清代两湖米价经历了一个由高而低又由低而高的趋势过程,这个趋势过程与其耕地负荷量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演变,清代两湖米价的长期上涨还对其民生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龚胜生对本地区耕地结构的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在对明清载籍耕地类型进行的探讨中,龚氏阐述了该地区耕地结构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指出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该地耕地梯度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水田比重是影响该地区明清商品大米输出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68]。此外,李华研究了湖南的稻谷生产[69],梅莉探讨了湖北的农业区域特征[70]。
关于本区域经济作物的研究,龚胜生考察了两湖茶叶的种植与分布和棉花的集中产区[71]。梅莉对湖北茶叶的集中产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提出明清湖北茶叶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发展情形和原因[72]。李华对湖北、湖南经济作物均有研究,并指出了湖北经济作物种植与商人活动、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73]。关于江西经济作物的研究也有不少,曹树基的研究较早地涉及到赣南和赣北经济作物的种植。[74]其后于少海在对赣南商品经济的考察中再次讨论了赣南的经济作物。[75]前引王根泉等的文章还考察了江西抚州府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76]昌庆钟、李卫东等则对清代江西省经济作物的发展及其局限作了全面的探讨[77]。至此,对于湘鄂赣三省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基本覆盖。最后,值得一提的仍是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该书内容博大,除前引各方面专题均有总结性研究外,于湘鄂赣经济作物和加工的研究可谓用力匪浅,在茶叶、棉花的研究之外,又开辟了对苎麻、蓝靛、烟草以及其他作物种植与加工的研究。
90年代还出现一些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如方行、李华对湖南的研究[78],前引王根泉等对江西抚州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79],徐晓望对江西农村商品经济总体性的研究[80]。此外,梁淼泰对江西浮梁县农村商品的考察最为细致,他认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商品经济繁荣,浮梁农村则自然经济稳定,一个地区之内,先进的手工业和低下的耕作水平长期并存,很不相称,城市虽能带动农村输出大量农村商品,却不能引发农村经济性质的变化[81]。
四 手工业和矿业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李华对湖南采矿业的考察[82]和梅莉对湖北纺织业的研究[83]。江西手工业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景德镇瓷器的研究,此处不再赘述。
本区域手工业和矿业整体性的研究以方志远的《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中相关专题的考察最为全面,其内容包括制瓷业、造纸业以及各种经济作物加工业(棉布加工业等)。文中比较了主要手工业与经济作物加工业的异同,指出其共同性是使用简单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科学含量,但基本上属于手工生产,其动力均为原始动力。差异性则表现在生产方式、商品化程度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该书还考察了本地区的矿冶业及其生产方式。
五 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
清代也是长江中游部分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时期,这方面的研究较早的有80年代曹树基对流民与江西山区开发的考察[84],但这时的研究只注重开发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未对其引发的环境问题进行考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展开,经济开发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态效应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张建民较早地在这方面作了探讨,认为清代湘鄂西部山区人口的急剧增长推动了开潮,而落后的开发手段和水利条件,加上在不宜粮的山区进行以糊口为目的的开发,造成单一的生产、超薄型平面垦殖、以消耗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为实现经济增长手段的经济特征。这种开发虽实现了量的增长,但最终造成森林等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与此相关的多种经营的枯竭以及在当时即已出现的水土流失现象或倾向。另外他还就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垸田与水灾进行了考察,注意到了清后期该地区生态恶化的问题[85]。
此后,宋平安对江汉平原水灾害与经济开发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86]。龚胜生探讨了清代两湖人口压力下的环境恶化问题,认为两湖在乾隆时期出现了人口压力,根本原因是清中期的社会安定、人口增长,使得人均耕地下降。人口压力的缓和主要靠剩余人口扩散——土地开垦来实现,从而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此清人虽已有认识,但囿于时代的局限和现实的困难,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87]。张国雄对两湖农业的研究也注意到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88],在《两湖平原开发探源》中又分析了两湖平原水旱灾害的变化及其与垸田经济的关系,以此考察大开发过程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相互影响,从而使两湖经济研究又上升到新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本地区市镇和商品经济综合研究的出现,说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朝着赶超同期江南经济研究的方向迈进。但与同期江南经济研究、珠江三角洲经济研究相比,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的研究仍然处在弱势。无论是经济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还是理论高度的总结,无论是数量或是质量,无论是方法论还是研究思想,本区域的研究都有待学者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清代长江中游经济史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笔者在此提出,以供商榷。
一是各领域研究不平衡。对城市和市镇的研究比重较大,也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研究成果。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城镇,尤其是沿江港口和景德镇的研究,对于广大的中小城镇,虽有涉及,但从整体来看,还远远不够。对商品流通和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在整个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比例适中,但其中的研究又是只关注到粮食、棉花、茶叶几个大类,最多的还是集中于对平原稻米的研究上。对于各类商品的生产圈、辐射圈、流通路线及其在清代的变化之类的研究基本还是空白。另外,对于手工业、矿业的研究还很薄弱。
二是同类研究中的重复内容很多。不知是学术态度的问题还是学术信息不畅,笔者在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往往发现雷同的研究思路甚至结论。因此,本领域的研究也亟待学者加强学术交流,拓宽视野,共同推进。
三是研究手段和思想的陈旧。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的确有一大批论文堪称优秀之作,但也有不少研究创新不足,从而无法在理论上升华。
今后的研究,窃以为可以从以上薄弱环节出发,克服以往研究中的弊病和障碍,使本领域的研究达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日]重田德:《清初湖南米市之考察》,《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56年10期。[日]森田明:《关于清代湖广地方的定期集市1,《商经论坛》1964年第3卷第1期。
②[44] 吴量恺:《清朝前期国内市场的发展》,《科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2期。
③ 吴量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2期。
④[23][26] 吴量恺:《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⑤ 陶建平:《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影响》,同上。
⑥ 宋平安:《明清时期汉口城市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上。
⑦ 石莹:《清代前期汉口的商品市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⑧ 关文发:《试论清代前期汉口商业的发展》,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⑨[25] 梅莉、张国雄:《两湖平原开发探源》,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⑩ 范植清:《前汉口镇商业资本的发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2期。
⑾ 王永年:《论晚清汉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江汉论坛》1988年4期;《晚清汉口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的演变》,收入章开沅、朱英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⑿ 彭雨新、江溶:《十九世纪汉口商业行会的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4期。
⒀ 任放、杜七红:《传统市镇近代化刍论——以汉口镇为个案的研究》,《人文论丛》2000年号。
⒁ 陈钧、任放:《世纪末的兴衰——张之洞与晚清湖北经济》,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陈钧:《武汉近代商业文化的结构分析》,载《近代武汉城市文化散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责任公司,1994年。
⒂ 杨蒲林、皮明庥:《武汉城市发展轨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皮明庥:《近代武汉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皮明庥、吴勇:《汉口五百年》,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皮明庥:《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张之洞与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年。
⒃ 梁淼泰:《明清时期景德镇城市经济的特点》,《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7期。
⒄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⒅ 萧放:《宋至清前期景德镇的形成和发展概述》,《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3期。
⒆ 曹国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徽州瓷商》,《江淮论坛》1987年2期。
⒇ 曹国庆、萧放:《景德镇考察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1期。
[21] 方李莉:《飘逝的古镇——瓷都旧事》,群言出版社,2001年。
[22] 徐希凯:《清末民初的沙市棉花贸易与城市经济》,《江汉论坛》1988年4期。
[24] 陈关龙:《明清时期沙市商品市场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27] 段超:《试论清代宜昌城市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28] 萧放:《试论明清时期江西四大工商市镇发展的特点》,同上。
[29] 萧放:《明清时代樟树药业发展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1期。
[30][80] 徐晓望:《清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4期。
[31] 王根泉:《明清时期一个典型农业地区的墟镇——江西抚州府墟镇试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32] 曾学优:《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市场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1期。
[33] 谢庐明:《赣南的农村墟市与近代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1期。
[34] 李华:《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及其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3期。
[35] 王朝辉:《试论近代湘西市镇化的发展》,《吉首大学学报》1996年2期。
[36] 张家炎:《明清江汉平原的农业开发对商人活动和市镇发展的影响》,《中国农史》1995年4期。
[37] 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及其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2期;《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2期。
[38]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西墟市与市镇的发展》,《第二次中国近代经济史会议》,台北中研院经济所,1989年;或见《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代史论丛》下卷,东京汲古书院,1990年。
[39] 许檀:《明清时期江西的商业城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3期。
[40] 巫仁恕:《明清湖南市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台湾大学1991年硕士论文;傅乐园:《明清时期湖北的市镇发展与变迁》,武汉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41] 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42]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人民出版社,2001年。
[43] 收入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5]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历史研究》1987年6期。
[46]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
[47]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48] 张海鹏:《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49] 王廷元:《略论徽州商人与吴楚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4期;李琳琦:《徽商与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清史研究》1996年2期。
[50] 陈支平:《清代江西的粮食运销》,《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3期。
[51] 吴琦:《清代湖广漕运与商品流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52] 钟永宁:《试论十八世纪湘米输出的可行性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3期。
[53]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中国农史》1993年3期。
[54] 张建民:《“湖广熟,天下足”述论》,《中国农史》1987年4期。
[55] 张岩:《清代汉口的粮食贸易》,《江汉论坛》1993年4期。
[56] 钟兴永:《清代湘米贸易论略》,《中国农史》2001年1期。
[57]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食盐的输入与运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4期;或见《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
[58] 刘秀生:《清代中期湘鄂赣棉布产销与全国棉布市场格局》,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华书局。1992年。
[59] 王根泉、魏佐国:《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6期;陶德臣:《晋商与西北茶叶贸易》,《安徽史学》1997年3期。
[60] 李华:《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2期;《清代湖南的外籍商人》,《清史研究》1991年1期;《清代湖南商人的经商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l992年1期。
[61]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62] 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刘秀生:《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
[63] 吴量恺:《清代湖北农业经济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64]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5] 谭天星:《清前期两湖地区粮食产量问题探讨》,《中国农史》1987年3期;《简论清前期两湖地区的粮食商品化》,《中国农史》1988年4期;《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初探》,《农史研究》第9辑;《清前期两湖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农史》1990年1期。
[66] 张家炎:《清代江汉平原水稻生产评析》,《中国农史》1991年2期;《清代中期江汉平原作物结构研究》,《古今农业》1991年3期;《明清江汉平原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特征》,《中国农史》1992年2期;《清代湖北的杂粮作物》,《古今农业》1996年1期;《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中国农史》1996年3期。
[67] 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2期;《“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中国农史》1994年3期。
[68]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中国农史》1993年3期;《从米价长期变化看清代两湖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2期;《明清之际湘鄂赣地区的耕地结构及其梯度分布研究》,《中国农史》1994年2期。
[69] 李华:《清代湖南农村的稻谷生产及其商品化》,《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10期。
[70] 梅莉:《明清湖北农业区域特征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4期。
[71] 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茶叶的种植与分布》,《古今农业》1993年3期;《清晚期两湖纤维作物的种植与发展》,《古今农业》1995年2期。
[72] 梅莉:《明清湖北茶叶及其生产分布》,《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2期。
[73] 李华:《清代湖北农村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地方商人的活跃》;又《清代湖南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3期。
[74]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5年4期;《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2期。
[75] 于少海:《试论明清赣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76][79] 王根泉、魏佐国:《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77] 昌庆钟:《清代江西经济作物发展的原因》,《南昌大学学报》1993年3期。李卫东:《清代江西经济作物的发展及其局限》,《中国农史》2001年4期。
[78] 方行:《清代前期湖南四川的小农经济》,《中国史研究》51991年2期。李华:《清代湖南城乡商业的发达及其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3期。
[81] 梁淼泰:《明清时期浮梁的农村商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1期;《明清时期浮梁的田亩数和亩产量》,《江西大学学报》1988年1期。
[82] 李华:《清代湖南的采矿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3期。
[83] 梅莉:《清代湖北纺织业的地理分布》,《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2期。
[84] 曹树基:《明清时期的流民和赣北山区的开发》,《中国农史》1986年2期。
[85] 张建民:《清代湘鄂西山区的经济开发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4期;《清代江汉一洞庭湖区堤垸农田的发展及其综合考察》,《中国农史》51987年2期。
[86] 宋平安:《清代江汉平原水灾害与经济开发探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2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旅游;市场;影响;营销。
1有关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的定义有两种。定义一:指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生产商在识别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其所能提供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以满足这些市场需求的过程。具体还可以分为景区旅游营销、酒店旅游营销、旅行社旅游营销等等。定义二:通过分析、计划、执行、反馈和控制这样一个过程来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协调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使游客满意,使企业获利的经济和社会目标。旅游市场营销研究的出发点是旅游市场需要,研究的目的是获取效益。可见,旅游市场营销是获得效益的重要环节,对发展旅游事业起到重大作用。
2金融危机下我国旅游市场影响
(1)对居民旅游需求产生影响。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将快速传导到居民消费行为,并率先波及到旅游需求。金融海啸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大,中国境内旅游业也受到了重创。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空巨头大幅降低机票价格,全国各地旅游景点纷纷调降门票价格,各旅行社纷纷大幅下调旅游团费。但由于民众消费信心已经遭受重挫,宁愿持有现金,对旅游成本的大幅降低并不买账,旅游业陷入多年来少见的“寒冬”。预计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和12%。从出境旅游需求看,高端公务类、休闲类产品需求可能下降,跨洲远程出游也不排除下降可能;但考虑到出国旅游仍处在快速成长期,消费较为活跃,金融危机的冲击可能相对有限。预计2008年出境旅游人数增长12%。
(2)对外部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入境旅游的外部需求明显减弱,拉动增长的需求端缺乏动力。主要表现为,客源输入进入下行状态,市场行情整体低靡;入境旅游者、入境过夜者、外汇收入全面回落,显示入境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3)对市场供给及企业经营造成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财富缩水、资金趋紧、经济衰退,我国旅游业引进外资的外部环境有恶化倾向。外部需求减少,旅游企业经营国际业务困难加大。全国部分旅行社入境业务不振,市场预期悲观,更多转向本国居民需求,经营薄利多销的国内游和有较大利润空间的出境游。
(4)金融危机对旅游投资与就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损害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发展遇阻又反过来影响旅游就业。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由金融危机带来的行业影响也会更大。加之旅游从业人员的资产专用性特征较低、流动性强,旅游企业招收普通员工的转换成本低,从而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更可能减员自保,导致旅游就业压力增大。新晨
3改革我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3.1建设寻得旅游营销渠道体系
营销管理学理论表明,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良好而畅通的营销渠道,有助于目的地营销组织更好地进行各种营销活动。全行业每年都组织和参加国内外例行展会、举办大型促销活动,邀请各大旅行商和媒体前来考察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所有这些渠道都面临进一步建设的任务。要在已有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立体交叉和行之有效的旅游营销渠道体系。(1)提升已有渠道。例行展会、大型促销、旅行商及媒体考察采风等既有渠道,要进一步改进模式、强化专业、提升质量,把渠道优势用足用实。特别要加强业界联系,有效识别出与销售本地产品密切相关的利益攸关方,重点培育、扶持、协助,扩大共同利益,形成多赢机制。(2)培育网络渠道。网络渠道具有用户大众化、选择多样化、成本低廉化、操作简便化、时间全天化、空间虚拟化等诸多优势,各行各业趋之若鹜。要更加关注网络营销的作用,加快推进以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多语种旅游资讯网建设,探索旅游宣传“无纸化”、“电子化”创新,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旅游宣传推广工作。(3)创造性地利用好其他渠道。运用好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调动或借助一切有用力量或时机,既要借力发力,又要借势造市。例如,要更加主动地向国家年、交流年、高层出访、首脑会晤、国际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靠拢,巧妙介入、积极有为。要广泛利用使领馆、海外华人社团等海外资源,拉长、拉宽营销渠道。各地也应主动寻找机会,建立相应渠道。
3.2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
面对入境旅游下降,出境旅游吸引力增强的现实,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以及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情况下,普通民众有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有进行国内旅游的庞大需求,有进行近程、中程旅游的能力。因此,应转变以往着力发展入境旅游,吸引大规模入境游客的策略,开展以国内旅游为主的发展策略。为此,应加强国内旅游产品策划、营销宣传、服务,刺激国内游客国内游,进而增加国内游数量,增加国内旅游消费。在刺激国内游策略中,应当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减除高门票价格对开展国游的阻碍。国内游应当着力发展自助游,自助游应当发展家庭游、自驾游。国内旅游还应当发展乡村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休闲旅游。
3.3旅游消费坚持走“低价路线”
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成为旅游市场关注的焦点。雪灾、地震、金融海啸等突发事件使我国入境旅游举步维艰。但是,美元、欧元在内的多种外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节节走低,国际油价下降,包括欧美、澳大利亚、东南亚、日韩等在内的出境旅游线路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欧洲游的下降幅度最大。与此同时,许多国内酒店客房、航空公司机票、景区门票的价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都大幅度下调,国内游总体价格与以往相比下降了。这种“低价旅游”将会直接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3.4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1)凡利用互联网进行的营销工作,就可称其为互联网营销,营销中的诸多要素如:品牌、渠道、促销等要素都会在互联网营销中体现,而互联网营销更为营销各要素带来新的形式与内容。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有利于旅游网络营销的发展。(2)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互联网营销还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付款方式、邮件浏览率低等问题,所以说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需要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市场营销,从而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
3.5协助政府,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2008年11月16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副教授戴斌表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首先应及时预警、跟踪监测经济形势走势;其次,国内旅游需求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绝对主体和内容基础,要及时调整旅游经济运行的总体战略,在继续确保尽最大努力保证入境旅游不出现大的波动的前提下,把国内旅游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再次,要尽可能地通过投资的拉动来确保旅游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就业存量的减少;最后,中国政府和旅游业界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亚太地区乃至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这过程当中,为促进旅游需求的增长,还需要制定一系列旅游需求政策。
参考文献
[1]和军.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9,(4).
1农业附加值低
以小麦为例,目前在我国良田亩产小麦500公斤左右,即使按现在相对高价2.0元/kg算,一亩小麦毛利1000元人民币。现在再让我们算一算每亩的投入:①浇水,一季麦子需浇水6-7次,一次电费15元/亩,7次共计105元。②施肥,播种时施复合肥25公斤/亩,季中需追加一次尿素25公斤/亩,两次共计需160元。③耕种,联合收割80元/亩,播种10元/亩,共计90元。④种子,每亩需种子12.5-15公斤,合40元左右,4项之和共计395元。收入1000元减去支出395元余605元。假设一家5口有6亩地,总共产值是3630元,平均到每一人合726元,这是在各种条件都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得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很多地方是达不到上述收入的,再加上天灾人祸,农民一年的收入是可想而知的了,这其中还没计算劳动力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规模化经营就会增加收入。我们暂时撇开不谈此主张能不能实现的问题,那就让我们看看美国的一个农场吧: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为了打理这个农场格雷格夫妇拥有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在这样的现代化条件下格雷格夫妇每年需投入39万美元,收入40万美元,净收入是1万美元,即使就是这1万美元也是由于政府的补贴,如果没有补贴能维持不赔不赚的局面就算不错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再让我们回到前一个问题“能不能实现规模化“的问题。作者认为实现规模化经营不是不行,但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上的———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谈规模化经营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2中国人的“机会主义情结”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自然经济和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机会主义情结”。有学者把我国的社会总结为“熟人社会”,这也正好契合了一位高校教授的社会调查,在一份调查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有一头病猪,你会卖给谁a熟人b陌生人,被调查者无一例外都选择了b,由此可见一般。而市场经济又称之为法治经济,在一个不善于遵循规则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一个素质较低的社会阶层里,要想只是通过简单的组成农业协会与市场经济接轨谈何容易啊!基于以上两点,提出以下思路:
2.1仅凭市场经济解决不了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农业需要国家强有力的保护和支持。
让我们先看看美国和日本吧,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充分和完善的国家。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除了税收优惠,联邦政府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10年里,政府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而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除此之外还有完善的保险体系。在日本,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日本政府在一些税种中,一旦涉及到农业问题,就会对农业团体或农民个人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从事农业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在法人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继承税和赠与税等方面得到减免。其次,日本政府为了支持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调整农业政策,使日本农业处于一种十分完善的保护之中。日本农林水产省在许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对农民优惠的政策,例如:食品安全对策;稳定农业经营,加快农业结构改革;鼓励城市居民到农村和山村落户;接受或与有亏损的农协或渔业协会合并,可以减免企业事业税、法人所得税以及财产的登记注册税,等等。日本政府还对外采用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方式,阻止外国农产品的进人,对内实施高投入、高补贴的扶助政策,为农民建立起多重保护网。日本在工业制品方面一直提倡贸易自由化,但对部分主要农产品却设置极高的关税。例如,日本的花生米关税高达500%、大米关税高达490%、小麦关税为210%。在2003年9月11日举行的世贸组织坎昆会议上,日本代表坚决反对就农产品贸易关税问题设立上限、也表示反对增加重要农产品项目的配额,不惜与美国意见相左。在技术壁垒方面,日本不断提高对农产品残留农药的检验标准,并规定进口农产品禁用日本已经作废的农药,受此影响,中国原来向日本出口的多种蔬菜和水产品被挡在日本国门之外。日本政府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更是惊人。据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报告,日本对农民的补贴早已超过了农业的收入,日本农业经济存在着巨大的价格扭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每年用于农业方面的补贴总额都在4万亿日元以上。2000年,日本对农业补贴的总量已经达到了6.4万亿日元,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同期的农业产值只有9.12万亿日元。日本农业生产者收入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政府补贴。日本的经验表明,农民收入要接近城市水平,一靠政府补贴,二靠农民创业和兼业。
[关键词]内部冲击;外部冲击;经常账户失衡;BQ分解
一、引 言
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及其主导的我国外汇储备的大量积累(如图1所示),由此带来的巨额货币投放给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致使我国整体的外汇风险敞口过大,容易遭致汇率波动带来的损失。西方“七国集团”(G7)于2009年10月3日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举行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时,再次向中国施压要求我国将人民币升值以平衡其经常账户。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各界对于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状况可持续性的质疑越来越多,而且从客观上来说,这种失衡持续下 去也会对我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导致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冲击―传导”机制,以期对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指导。
事实上,随着我国经常账户失衡情况的日益严重,已有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由于中国和美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两国近似对称的经常账户失衡特征,学者们的研究一般都会探讨这两国之间的失衡关系。其中,金洪飞和周继忠(2007)对中美贸易的收入弹性和实际汇率弹性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无法改善美国的对华贸易收支。[1](4-17)卢锋(2008)认为中美两国的经济外部失衡具有“镜像关系”,并从当前国际贸易分工和中国的储蓄率过高等角度对中国的经常账户失衡问题做了解释,建议实行相关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降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2](19-27)雷达和赵勇(2009)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中美经济失衡是中美两国在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对这种失衡的调整必须是结构性的和多边框架下的调整。[3](62-71)总的来说,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我国经常账户失衡进行了解释,但没有从实证上考察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冲击-传导"机制,因此很难从量上考虑各种冲击对这种失衡的具体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另外,这些研究主要强调了我国内部因素对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但基本上没有涉及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然而,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对外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是我国经常账户的失衡都受到了外部冲击的影响。但是内外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影 响究竟有多大,本文将建立一个简单的计量模型来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二、模 型
为了分析我国经常账户的失衡情况,我们选择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7年第二季度我国GDP和经常账户差额的季度数据作为本文研究的两个变量(2007年以来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并按照Blanchard & Quah (1989)[4](655-673)研究美国GDP波动的方法①将这两个变量表示为当前及过去的内部冲击和外部冲击等两个结构性冲击(structural shocks)的函数,由此考察这两个结构性冲击对它们的动态影响。首先我们对这两个变量进行简单处理(对GDP取其对数值),而经常账户差额用其与GDP的比值来代替,随后进行单位根的ADF检验,我们发现在该时段内这两个经过处理后的变量都是显著性水平为5%的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因此为了数据的平稳性,我们对其作一阶差分,发现差分后都是平稳的,结果如表1所示。
及vt+j=A(0)et+j成立。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找到A(0),随后由vt就可以求解出每个时期t的结构性冲击et,这样由式(1)就可以将Xt表示成为这两种结构性冲击的函数,这个过程即为冲击分解(shocks decomposition),分解出来的两种结构性冲击应该是正交化的(orthogonal)。矩阵A(0)有四个元素,所以我们需要四个约束条件。首先由上述条件易知:
Ω=A(0)A(0)′(3)
而对称矩阵Ω可以通过上述的VAR估计出来,因此,由式(3)我们可以得到关于A(0)的四个元素的三个约束方程。在作另外一个约束时,我们有很多选择,例如可以令A(0)的任何一个元素为0从而作短期约束。②但是Blanchard & Quah (1989) 认为,在冲击分解时对冲击进行短期约束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进行长期约束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因此在作另外一个约束时,我们将按照Blanchard & Quah的分解方法(记作“BQ分解")作长期约束。
按照经济学理论和现实常识,我们认为虽然外部冲击对于我国经常账户的失衡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永久性的,也即外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失衡没有永久性影响(permanent effect),因此按照BQ分解方法可得如下第四个约束方程:
式(4)中下标表示该矩阵的第1行、第2列元素,该式包含了A(0)的四个元素的另外一个组合,因此我们就找到了关于A(0)的四个元素的总共四个约束方程,从而可以求出et。找出每个时期t的内外部冲击et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它们对我国GDP和经常账户波动的动态影响。
三、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动态特征
(一)经常账户的脉冲响应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我国经常账户失衡,因此我们仅给出内外冲击下我国经常账户的动态反应特征结果。首先,在图2中我们给出了我国经常账户对内外冲击的脉冲响应。该图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与Blanchard & Quah (1989)分析的美国GDP对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脉冲响应结果类似,我国经常账户对内外冲击的脉冲响应也是“镜像对称"的,反应了我们冲击分解出来的两种冲击确实是正交的,因此是结构性的冲击。第二,两种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都是正负交替而最终收敛的。但是比较这两种冲击的效果,在冲击发生的当期,内部冲击使得我国经常账户有了0.18的顺差(即相当于我国GDP的18%的顺差),而外部冲击使得当期的经常账户为逆差,但是影响不明显,只有-0.02。两种冲击的影响都在第2期逆转,随后又在以后各期逆转一直到其影响消失。实际上,从图2来看,内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在第3期之后就可以忽略不计,而外部冲击的影响从第4期以后也可以忽略不计(为简洁,图中没有画出“误差间距线”(error band),实际上,内部冲击的影响在第3期之后以及外部冲击的影响在第4期以后的波动都在0附近很小的区间波动,而且被包括在误差间距线之内)。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因此两种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都在一年以内,所以这两种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的时间都很短暂。
其次,为了研究这两种冲击发生后对我国经常账户累积性的影响(即对经常账户的水平值(level)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分析我国经常账户对它们的累积脉冲响应,如图3所示。与图2一致,内部冲击发生的当期使得我国经常账户有了0.18的顺差。之后大约经过8个季度的振荡调整,自第9个季度以后其影响开始稳定,即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累积性影响达到收敛,为0.15。而外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到第8个季度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按图2和图3的结论,内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要比外部冲击的影响大得多。 (二)内外冲击下经常账户的波动
分析了我国经常账户对内外冲击的脉冲响应之后,在上文进行冲击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分析样本时段内我国经常账户的每次波动具体可由哪种冲击因素解释。为此,我们将样本时段内我国经常账户分解成为由内部冲击引起的成分(component)和由外部冲击引起的成分,③分别称作经常账户的“内部冲击分量”和“外部冲击分量”。其中内部冲击分量可由将每个时期的外部冲击设置为0而得,同理可得外部冲击分量,结果如图4所示。
在图4中,我们发现在样本期内我国经常账户和其内部冲击分量的波动图形在时间序列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即样本时段内我国经常账户的波动基本上都可以由其内部冲击分量来模拟,而外部冲击分量的表现类似于白噪声,没有规律性,不能模拟我国经常账户在任何时段的波动。我们认为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样本时段内的大部分时间里,人民币汇率制度为事实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外部冲击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而使得外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非常有限。
结合图2、图3和图4,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如下两个主要结论:(1)我国经常账户失衡主要是由我国内部冲击引起;(2)自1990年代初以来,导致我国经常账户的每次具体波动都可以由其内部冲击分量模拟,即导致其不断正向波动的冲击因素主要来自内部,外部因素影响较小。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得出的结论,自1990年代初以来我国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冲击因素主要来自我国内部。实际上,从“储蓄-投资=经常账户差额"的会计恒等式来看,我国储蓄长期高于投资(在我国的投资中,有很大部分投资是由FDI完成的,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挤出了国内资本的投资),经常账户长期顺差也在情理之中。因此,要解决我国经常账户的失衡问题,治本之策应该是必须对我国内部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定量上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坚定了我们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来解决我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的决心。
从上述会计恒等式来看,导致我国经常账户持续失衡的内部经济结构问题可以归结为储蓄过高和投资低效,而储蓄过高又主要是因为消费过低。具体来说,储蓄过高与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健康支出不确定有关,而投资低效与地方政府的干预、利率过低和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关。为此,我国可以选择扩大公共支出,比如加强国内交通及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农村医疗、基础教育的投资,以及加强对教育、科研和创新活动的支持等。另外,我们也要适度关注外部冲击因素对我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影响。外部冲击之所以对我国经常账户产生不了影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汇率制度隔离了外部冲击对其的传导,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为此,可以选择适度加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使得人民币成为反映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的一个重要信号,从而反应国际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
最后,我们认为我国的经常账户失衡并不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从本文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虽然我国经常账户保持了十多年的顺差,但是无论是内部冲击还是外部冲击对其影响都很短暂,通常只有几个季度,也就是说只要策略得当,在短期内减少以致逆转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是完全有可能的。展望未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强,外部冲击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显著。因此,通过上述的组合策略,我们相信,我国的经常账户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达到合理的平衡。
注 释:
① Blanchard & Quah (1989) 分析了1950年第二季度至1987年第四季度美国GDP的波动情况。他们将该样本时段内的GDP分解为由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两种结构性冲击导致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可以研究每种结构性冲击对于GDP波动的影响。
② 例如我们可以令A(0)的第1行、第1列元素为0,这种约束的意思就是说当期的内部冲击发生后对GDP没有影响,因此只做了一期约束,所以属于短期约束。
③ 关于如何将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分解成不同分量的具体做法可以参见Beveridge & Nelson (1981)。[5](151-174)
主要参考文献:
[1]金洪飞,周继忠. 人民币升值能解决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吗?――基于1994-2005年间月度数据的贸易弹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7(4).
[2]卢 锋.中美经济外部失衡的“镜像关系" [J].国际经济评论, 2008 (11-12).
[3]雷 达,赵 勇.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 世界经济, 2009(1).
[4]Blanchard, O. and Quah 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Disturbances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4).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China's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An Empir ical Study Based On BQ Decomposition
Liu Yaocheng1 Xu Xiaoping2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of
the ince ssant current account surplus in China since the early 1990's, this paper follow s Blanchard & Quah's way to learn the mechanism of shocks to China's current acc ount imbalance. We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internal shocks should be mainly resp onsible for the imbalance, and what's more, it can simulate the current account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地参与到国际贸易大潮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关系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时自身内部的贸易市场也在形成新的格局,这不仅充分表明了经济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内部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完善。但受到对外贸易秩序混乱、特保措施以及技术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内外贸易开展中的不均衡现象日渐突出,内外贸易发展障碍的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内部市场的需求结构,同时也造成了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以及供给结构的失衡,加之我国市场经济贸易管理制度尚未实现全面的完善,更使得我国内外贸易过程中的发展障碍得以进一步扩大,如何妥善处理内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成为今后我国贸易开展的重要课题。因此,针对我国内外贸易发展障碍进行及时的预见与分析,可以为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这也是我国内外贸易未来发展的有利导向。
2我国内外贸易市场经济发展障碍及问题探究
2.1投资消费失衡,增长动力结构畸形在我国的内部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状态长期存在。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2013年全国社会固定资产增长为19.3%,扣除其他因素影响后实际增长为10.7%,而这一数据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个百分点。通过对比投资、消费以及净出口三大市场需求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不难发现,投资在市场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仍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而市场消费与其相比,则略显乏力。我国市场经济中投资消费比例的失衡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发展呈现畸形,这不仅充分表明了我国内需市场的严重不足,而且也反映出了我国房地产投资行业、能源建设行业所制造的大量泡沫,使得物价升高,造成通货膨胀压力急剧增加。因此,为了调整内部市场经济结构,就要科学有效地协调经济增长和潜在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推动内部生产与发展动力消除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关系,进而促进我国内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2资产市场流动性泛滥就近些年我国的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出口贸易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也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累计到了三万亿美元。但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外贸企业及居民必须将其掌握的外汇结售给中央银行,这便使得中央银行在市场中投放的流动性大大增加,资产市场流动性也日渐泛滥。随着资产市场流动性的不断提升,人民币的预期进一步加剧,这便会直接吸引热钱流入市场。此外,由于金融市场的运营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疏导能力的缺乏,大量市场流动性流入到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领域中,不仅制造了大量泡沫,也使得经济输入发生剧烈膨胀。与资产市场流动性泛滥相比,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却呈现出了流动性短缺的问题。随着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脱媒现象的普及,银行在资产负债表外与民间所建立的资金链条不断增加,这便使得企业在信贷额度收紧的状况下,面临更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
2.3进出口结构失衡,贸易摩擦增多就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显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的状态,其经常项目顺差已达到2138亿美元,而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则达到了1270亿美元。由此可见,在多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双顺差状况已逐渐成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常态。巨额的贸易顺差在带来巨大外汇储备的同时,也会直接造成中央银行流动性投放的激增,此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造成其他国家向我国制造贸易摩擦,如反补贴、反倾销和特殊保障措施等,从而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受到不平等待遇。
2.4外贸结构失衡,储备面临风险在国际市场贸易的实际开展中,贸易分工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两种类型,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依靠跨国公司掌握了定价权,从而有效地实现了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过渡,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外贸经济的开展中始终处于货物贸易阶段,无法将贸易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就拿今年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发展进行分析,多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现出了逐年增大的发展趋势。外贸结构的失衡,使得我国贸易条件出现恶化,加之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较弱,更是使得恶化程度不断加深。就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分析,截止2013年,3.8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分配中,美元资产占有约64.6%,但由于美国市场经济无法在短期内复苏,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货币也面临着减值的风险。
3我国内外贸易市场经济未来发展对策分析
3.1限制投资扩张,积极扩大内需在我国今后的内部市场贸易发展中,为了有效规避发展障碍,就要针对投资扩张进行全面限制,并结合扩大内需工作的开展,以促进市场经济实现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为了限制投资扩张,就要着重对工业部门投资进行控制,首先要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建设项目的开展,防止投资扩张造成内部市场经济的畸形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工业部门的投资发展方向,通过将投资引向服务领域和高新技术开发领域,拉动内部经济市场需求的提高,从而有效鼓励民间自主投资活动的开展。在对我国国内贸易进行内需扩张的过程中,要先对国民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率,促进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推动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进一步稳定居民消费的预期,还要对城乡社会保障体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加之对服务贸易进口门槛的降低,从而为内需市场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增加内需福利。
3.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就我国当前的贸易市场发展进行分析,我国金融体系仍保持着以银行业为主导的传统结构,这一结构的长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也极易导致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扭曲,这都充分表明了银行业主导机制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在未来的内外贸易发展中,为了有效地解决金融产品贬值、市场落后及汇率扭曲等问题,要充分利用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并以发展良好的金融服务业为基础,对金融投资工具进行丰富,从而促进我国建立起更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建立与完善的基础上,国内金融市场也会出现更大的储备空间,这便会给外汇储备提供更为丰富的储备选择,金融市场的内部投放,也会使外汇储备中的货币错配风险得以有效控制。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内外贸易的现代化改革与发展,利率市场化工作的转变还要大力推动我国本土经济参与到国际经济发展中去,从而在“走出去”的同时,更多引进外资金融机构中的现金管理技术与理念,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与结构的完善奠定重要的发展基础。
3.3加快外贸转型,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为了切实有效地调整我国外贸结构,就应在今后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不断加快外贸转型,在确保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及汇率政策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转型。同时,为了进一步减少我国市场内部产业分工引起的贸易顺差,还要大力落实扩大进口政策,通过更具选择性地对进口贸易内容进行筛选,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的开展中,为了推动外贸转型,还要努力减少设备配件及其中间品进口,从而使国内市场成为进口配件的主要供给方,避免市场加工贸易出现附加值较低的问题。为了在今后的对外贸易中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应首先建设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贸易范围内的竞争力。在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改革与调整的宏观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抓住服务业跨国转移的大好机会,并通过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3.4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我国在内外贸易的实际开展中,长期存在着内外失衡的问题,货币错配与“斯蒂格利茨怪圈”所导致的经济困境,也使得我国内外贸易发展障碍不断加剧,所以,为了在今后的市场经济贸易发展中有效地消除障碍,就要在调整投资储蓄结构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际收支结构的改革,通过改善我国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单一霸权现状,有效地促进内外贸易的稳健发展。为实现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就要首先对外币计价的外汇规模进行调整,通过适当地降低外汇规模,使更多的人民币得以流入国际市场。同时,我国还要借助国际货币体系调整的契机,使人民币逐渐掌控区域核心货币的地位,从而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推进人民币流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构建。在构建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同时,我国的市场效率会随之提高,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也会不断增加,这也使得我国的内外贸易开展能够有效地规避发展障碍,从而推动内外贸易的健康、长期发展。
4结语
关键词: LED照明 市场现状 前景 建议
一、LED照明背景知识
(一)LED照明定义。
LED(Lighting Emitting Diode)照明即是发光二极管照明,是一种靠半导体固体发光器件照明的技术。它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在半导体中通过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直接发出红、黄、蓝、绿色的光,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基色原理,添加荧光粉,可以发出红、黄、蓝、绿、青、橙、紫、白色等任意颜色的光。LED照明产品就是利用LED作为光源制造出来的照明器具。
(二)LED照明特点。
1.不同照明特点简单对比。
目前光源一共出现了四代:白炽灯(卤钨灯),荧光灯(日光灯、节能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LED作为第四代电光源,毋庸置疑拥有前三代电光源所不具备的优势。以下为这些光源的简单对比:
2.LED照明具体优势。
(1)高节能:直流驱动,超低功耗,电光功率转换接近100%,在同样的照明效果下,LED的耗电量为白炽灯的1/8,为荧光灯的1/2。
(2)利环保:LED是由无毒的材料制成的,不含铅汞等污染环境的元素,同时LED废弃物也可以回收再利用。
(3)寿命长:固体冷光源,环氧树脂封装,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等缺点。1支LED灯泡的寿命是4万小时,相当于7支普通荧光灯,40支普通白炽灯。
(4)多变幻:LED光源可利用红、绿、蓝三基色原理,在计算机技术控制下使三种颜色具有256级灰度并任意混合,形成不同光色的组合,实现丰富多彩的动态变化效果及各种图像。
(5)高新尖:与传统光源单调的发光功能相比,LED光源是低压微电子产品,成功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所以亦是数字信息化产品,是半导体光电器件“高新尖”技术,具有在线编程、无限升级、灵活多变的特点。
(6)安全可靠:使用冷发光技术,发热量比普通照明灯具低很多,可安全触摸,同时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二、LED照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常熟理工学院两大校区灯况。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应用技术教育和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江苏省省属公立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和1984年建校的常熟职业大学。学校现有东湖、东南两个校区,其中东湖校区建于2004年,东南校区则建于2010年。以下为两校区的灯况数据:
从两校区不同灯况对比中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趋势:白炽灯日渐淘汰,节能型荧光灯灯居主体地位,LED照明方兴未艾。相较于东湖校区,2010年建成的东南校区从一开始就舍弃了高能耗、低效率的白炽灯和日光灯,选择节能灯作为照明主体,而东湖校区近年来也使用节能灯具替换原先的老旧灯管。由此可见,学校的节能环保意识正不断增强。此外,学校尝试性地在东南校区安装了LED地灯作景观照明用,同时也在东湖图书馆进行部分试点。虽然数量不多,由此反映出LED照明正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市场前景可见一斑。但从学院照明整体情况来看,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照明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国内LED照明市场的总体状况。
中国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LED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LED外延片的生产、LED芯片的制备、LED芯片的封装和LED产品应用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LED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已经从最初简单的电器指示灯、LED显示屏发展到LCD背光源、景观照明、室内装饰灯等其他领域,可大体区分为背光源、照明、电子设备、显示屏、汽车等五大领域。目前,LED技术在显示屏和汽车领域中发展较为顺利,但就LED照明领域而言,其国内市场状况似乎不容乐观。
作为全球第一大照明光源和灯具的生产国,我国的照明产品在全球所占的份额能达到三分之一左右,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与此相对应的,在我国庞大的照明产品市场中,目前白炽灯、荧光灯等传统照明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优势,而LED照明的市场渗透率非常低。据LED产业研究所(GLII)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LED灯具市场渗透率仅占7%左右,而在此之前一度不曾超过1%。另外,从LED照明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发展情况来看,室外照明(道路、景观等)的市场渗透率要明显高于LED室内照明(学校、住宅等),LED灯具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并不高。可见,LED通用照明要在国内市场尽快普及,确实任重而道远。
(三)LED照明难普及的原因分析。
为了对LED照明在国内发展的现状进行一定的研究,我们制作了一份侧重LED照明在民用市场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并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抽样。共计发放了150份问卷,最终回收100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得出了LED照明在民用市场发展困难的原因。
1.宣传力度低,影响市场认知度。
有谚云“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酒香也怕巷子深”。毫无疑问,低下的产品宣传力度严重地影响到了LED照明在民用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8%的大学生对LED照明非常了解,其余的绝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听说过,对此类照明并不十分了解;调查对象中近四成学生表示,正是由于对LED照明产品缺乏一定认识,导致家里少用或不用LED灯具;30%的学生认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是LED照明行业最迫切的任务。
优秀的产品要想打入市场,必须配以良好的广告宣传。只有这样才能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丰富产品信息,从而提高大众关注度,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因此,要想促进LED照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产品宣传力度。这不仅靠企业,政府和媒体也有责任帮助绿色照明进行推广。不得不提的是在问卷的结尾,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这次小小的调查问卷,多少增进了他们对LED照明的了解,可见产品宣传是多么重要。
2.产品价格高,降低民众购买力。
“普通灯泡2元一个,LED灯50元一个,顾客也能想到节电,但更多的是被价格打败了。”LED灯具之所以在民用照明市场难以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LED灯具高昂的价格。调查显示,鉴于LED灯具的高价格,29%的同学表示可能不会购买,近一半的同学持观望态度,只有两成的同学会坚持购买;此外,半数以上的同学都盼望LED照明行业能压缩成本,降低价格,走亲民路线。
其实,要想真正降低LED照明产品的价格,技术创新才是其关键所在。现在LED灯具价格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必然使LED灯具成本偏高,导致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如果价格无法下降,那么即使优点众多,LED照明也不会顺利普及。
3.群众环保节能意识差,对未来照明趋势认识不清。
从学生家中安装的灯具种类来看,白炽灯占到了40%,荧光灯占到了91%,而LED灯只占了12%,可见高能耗、带污染的传统照明仍然是家居照明的主体。然而,在了解关于LED照明的一些优点前,只有6%的学生觉得自家照明情况有改善的必要,绝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安于现状。在问卷后半部分,虽然有81%的同学表示未来装修房子会使用LED灯具,可是仍有27%的同学选择即将明令淘汰的白炽灯,可见大家对节能环保这一概念仍然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对LED照明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很大的阻碍。所以要想打开LED照明市场,必须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环保节能意识,打好群众基础。
三、针对常熟理工学院照明状况的建议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我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耗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愈来愈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前能源较稀缺的情况下,采用节能的能源工具是节省能源的重要途径。LED节能灯以其高光效、高显色、节电能、长寿命的优异性能被誉为新生代绿色环保产品,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照明光源的发展方向,它的发展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孕育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大学校园,它的理念应该与时俱进,甚至走在绿色环保的最前沿。以下为根据常熟理工学院两校区的灯况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一)将白炽灯、日光灯全数更换。
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计划到2016年彻底淘汰普通照明用白炽灯。按照计划,淘汰白炽灯共分五个步骤:在2011年10月1日中国淘汰白炽灯政府公告及路线图后,将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设为过渡期;从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2014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6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依据能效标准,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光效低于能效限定值的低效卤钨灯;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对前期政策进行评估,调整后续政策;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销售和进口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用白炽灯。
从常熟理工学院的灯况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学校仍存在一部分明令淘汰的白炽灯。虽然说白炽灯我们用了很多年了,但实际上它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据专家介绍,实际上全世界每年有20%的能源是用来照明的,那么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白炽灯消耗的,我们只需要更换一个节能型的灯泡就会节省大量的能源。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的路线图的公布,表明了中国政府深入开展绿色照明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决心和信心。相应地,学校应该响应绿色照明的号召,把这种高能耗、低效率的白炽灯和非节能型荧光灯全数彻底替换,从而降低能耗,达到节约能源、绿色环保的目的。
(二)眼光放远,从长远利益出发。
学校照明的目的是给教师、学生创造良好的教授、学习环境,一个良好的照明环境能让教师讲课轻松,增强教学效果。更能帮助学生降低视觉疲劳、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考虑到目前能源资源短缺的状况愈演愈烈,学校在设计照明时不仅要考虑到光效,还要特别注意节约照明能源这一内容,即做到既提高学校照明质量又合理节约照明用电。
纵观各代照明产品,LED灯具无疑是学校照明的最佳之选。一方面,LED照明的种种优点对师生确实有益。不像传统灯具那样,LED灯具把交流电直接转换为直流电,无闪烁、无噪音,柔和的光线对眼精能起到保护作用;它亦不含汞、铅等对环境污染很大的重金属,发光时也不会产生紫外线,因此LED照明不会像传统的灯具那样有很多蚊虫围绕在光源旁,这使得学习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卫生。另一方面,它在节能环保这一环节上具备了突出的优越性。同种光效下,12W的LED灯=20W的CFL(节能灯)=100W的白炽灯。虽然LED照明有无可否认的优势,但实际情况是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未大面积安装LED灯具。就像常熟理工学院,其照明主体主要还是集中在荧光灯上。究其原因,莫过于学校不愿或无法承受前期的巨额投资。
其实在投资方面,学校应该将目光放远,看到未来的收益与成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常熟理工学院东南校区目前有至少20000根40W节能型荧光灯管(6.5元/根),每天平均使用8小时,一年点亮200天,以学院现在每度0.52元的电价来计算,荧光灯管使用一年的电费大约为665600元。但若换上光照效果相似的16WLED灯管(市场价150元/根左右),那么学校每年可节省电费400000元左右。这样的话不出7-8年,当初购买LED灯具所投入的资金就可赚回,而且期间还不包括荧光灯因寿命、质量等问题所产生的更换费用。值得强调的是,在此期间,师生所享受到的照明质量绝对是无可比拟的。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就应该放弃眼前暂时之利,从长远利益出发,选择LED照明,选择节能绿色新生活。
(三)加强对师生绿色环保照明意识的宣传。
照明工程一向是“耗能大户”,我国照明用电量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2%。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陈弘达表示:到2020年,我国照明用电量将达到5230亿度,如果将这其中50%的白炽灯更化成LED照明灯具,将节约至少40%的用电量(即一年节省2100亿度电),这相当于2.5座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如果以火力发电成本计算,就可减少1400万吨废气及尘渣排放,节省1.05亿吨原煤。节能灯虽小,但对节约资源、缓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有着重大意义。
但是,这“2100亿度电”并不是靠一家一户就能节省出来的,学校在加强自身照明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增强学生的绿色照明意识,有义务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来,从而促使LED照明这一绿色产品更好好发展。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老师或者企业家、政府人员等相关人士,开展关于绿色照明的报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LED照明的相关知识和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展绿色照明的相关活动。在学校里,可以让学生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组织学生出一些关于绿色照明的海报和期刊,或者举办关于节能照明的知识竞赛活动。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以传单、讲解等方式对居民进行LED照明产品的介绍,普及相关知识,争取让更多的居民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来。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在校教师加强绿色照明的宣传,让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四、结语
作为目前全球最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战略新兴产业的不断重视,LED以其新一代绿色节能光源的特性备受国家关注,LED照明的普及必是大势所趋。然而,受价格、宣传、民众环保意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目前而言,LED照明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鉴此,国家和企业应该加强自主研发、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灯具成本,大力推广LED照明,让环保、绿色、节能的LED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惠及百姓。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该增强绿色节能环保意识,从长远利益出发,支持LED照明,加入到绿色照明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赵悟省.LED能否普及?浅析照明市场现状与趋势[OL].,2012-06-19.
[2]2011—2015年中国LED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Z].
[3]2008—2012年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
关键词:结构化产品 挂钩 衍生品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0-029-03
2006年7月10日,交通银行开始发售“自动提前终止式股票挂钩投资存款”,其收益与三只港股相挂钩,最高预期收益率达到12.5%。与此同时,花旗银行、荷兰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等国内外金融机构近期也在境内销售类似的结构化产品(Structure Products)。然而,在当前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充分理解结构化产品并发展此类理财业务,是值得各方认真考虑的。
一、结构化产品介绍
尽管具有复合结构的投资工具早在17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现代结构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如公认最早的股权连动票据是在1986年发行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发行的S&P500指数连动票据(Standard&Poor's 500 Indexed Note,SPIN))。目前,结构化产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最迅速、最具潜力的业务之一。
实际上,结构化产品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掉期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产品。如ELN(Equity Linked Notes)产品就是买进债券与卖出期权的组合,PGN(Principal Guaranteed Notes)产品就是买进债券与买进期权的组合。结构化产品在具体设计上具有无限多组合。
结构化产品的到期收益与特定标的相挂钩,或者说,结构化产品内嵌的衍生品与特定标的相挂钩。挂钩标的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股票篮子价格)、商品价格(石油、黄金等)、指数(股价指数、商品价格指数)及风险(信用风险、通涨风险等)等。
结构化产品有的保证本金安全甚至承诺最低收益,有的品种不保本、存在损失可能。一般来说,结构化产品的保本率和参与率是反向关系的,即如果产品保证投资者较高的本金安全甚至最低收益率,其分享挂钩标的投资收益的比例就要降低。
结构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主要在场外OTC市场交易,包括集中交易,如台湾主要是在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交易,以及通过各金融机构的渠道进行销售。这主要是因为结构化产品大多是金融机构根据客户需求度身定做的非标准化的产品。但在一些较为成熟的市场上,结构化产品也已经实现交易所挂牌交易。如美国证券交易所目前有380种上市交易的结构化产品;香港联合交易所也在2002年上市交易了与个股挂钩的结构化产品ELI(Equity-Linked Instruments)。
结构化产品发行人的收益,除了手续费收入外,主要是来自高估或低估波动率而形成的溢价发行收入。发行人为降低自身风险,一般要通过买卖标的及其相关资产及其衍生品的方式,对结构化产品进行反向的风险对冲。
二、国内结构化产品的市场发展分析
1、结构化产品是开展理财业务的优良工具
与复合证券在全球大行其道相对应,结构化产品的迅速发展有其必然,那就是这种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首先,结构化产品具有丰富的可设计结构,包括不同的挂钩标的、不同的挂钩方式和方向、不同的支付方式、不同的期限、不同的风险收益结构等,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了金融机构为客户度身定制产品的能力。
其次,结构化产品以科学的金融工程技术为基础,更加科学地实现了保本等产品设计要求。如PGN等保本产品,相比目前保本基金普遍依赖CPPI、TPPI等投资策略而实现的保本,保本承诺更加可靠、产品类型更加丰富,业务模式更加符合国际趋势。
再次,结构化产品内嵌期权、互换、远期等衍生产品,将投资者对标的资产未来走势的预期巧妙地实现产品化,提高了此类产品的潜在收益,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吸引力。如高息票据就是以较高的年息率为最大买点的一种结构化产品。
最后,结构化产品可以将投资收益与黄金、石油等商品相挂钩,为投资者提供一条直接投资黄金、石油等商品的便捷渠道,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
2、结构化产品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结构化产品的上述产品性质,十分适合在国内市场环境发展,前景可观。
首先,国内储蓄规模庞大,而结构化产品对储蓄具有良好的替代性。结构化产品可以设计成为并且相当部分采取了保本型产品的形式,即保证本金安全甚至承诺最低收益。而目前国内储蓄存款规模达14万亿以上,即使部分被保本型的结构化产品所替代,也将是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部分结构化产品就是以结构化存款的方式出现的。
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地提高,结构化产品作为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功能将得到重视。汇率、利率风险将越来越显著地影响国内投资者,而在国内缺乏充分的汇率、利率避险工具及市场的情况下,与汇率、利率挂钩的结构化产品有望获得大发展。
再次,随着居民财富的积累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居民理财需求日趋强烈。结构化产品的出现,能够在缺乏投资品种的市场环境下提供新的投资品种,能够使投资者便利地间接进行股票尤其是商品等投资,并且投资的风险收益结构更完善。
最后,结构化产品的发展将与交易所权证等期权产品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补性关系,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体系完善。国际上,交易所期权市场与场外期权市场都是互动发展的,场外期权引申波幅是场内期权重要的定价参考。同时,具有买入期权结构的结构化产品,如ELN,将成为权证(卖出期权)发行人对冲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3、当前结构化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首先,在港台结构化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即整体来看,外资机构牢牢掌握结构化产品的核心技术,负责完成多数复杂产品的设计、风险对冲等关键工作,而中资银行目前主要是以背对背形式,作为外资机构境内结构化产品发行的分销渠道,暂时来看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发展的技术基础薄弱。
其次,国内衍生品市场不发达,对结构化产品的发行人在产品定价和风险对冲两方面造成客观的、短期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境外存在场内外多层次的衍生品市场,外资机构可以通过相互参照完成衍生品定价,并进行充分的风险对冲。这样的条件在国内不充分,尤其是可以进行风险对冲的市场的不存在或不发达,使得中资机构目前在自主发行结构化产品方面遇到一定的技术障碍。
再次,结构化产品一直面临着流动性问题。目前市场上大多产品不能提前终止赎回,少数可以但收取较高的费用,投资者受到较为显著的投资期限束缚。
还有,结构化产品的销售环节存在一定问题。包括:营销人员对产品的理解不深;营销中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还不充分;销售中存在误导嫌疑,如预期收益率、累积收益率等的滥用,使投资者不能深入理解产品收益结构。
最后,结构化产品比较复杂,且目前在境内销售的结构化产品在币种、挂钩标的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限制,投资者比较陌生,投资积极性受到束缚。包括:交易币种多为外币,本币较少;挂钩标的多为在境外交易的股票、商品及指数等,境内标的较少。
三、发展结构化产品业务的思路和对策
(一)监管层角度
1、加强市场监管和投资者教育,充分风险揭示,探索中逐步制定产品标准,促进业务的规范发展,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
2、严格市场准入,把关发行人质量尽快出台《结构化产品风险管理办法》,明确对发行人在资本金、避险操作、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考虑对中资机构业务空间的战略性培养。
3、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考虑建立结构化产品的集中交易市场,甚至挂牌上市交易,从而提高产品的流动性、标准化程度和市场普及性。从全球范围来看,结构化产品呈现出场内、场外两个市场同时发展的趋势,其中,场内市场主要针对中小客户,交易更标准化的产品,场外市场主要针对大客户,交易定制的个性产品。台湾的实践证明,集中交易市场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此类产品的发展。
(二)发行人角度
1、培养产品设计、对冲交易人才,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销售人员结构化产品方面的知识水平。
2、选取合适的产品类型,减少政策压力、增加市场吸引力。
(1)先发行保本产品,形成对追求安全、获利型的储蓄存款的有力替代,并逐步针对风险偏好客户推出不保本产品。目前国内市场上几乎都是保本产品,而在港台,除了保本产品外,还存在一类以高息票据为代表的不保本产品。
(2)先选择股票等投资者较为熟悉的挂钩标的,逐步向利率、汇率、商品及其他标的发展。
(3)先发行风险收益结构简单、清晰的产品,避免产品结构的过度复杂化。目前,国外市场上,挂钩多种标的的结构化产品较为流行,且挂钩标的之间相互依存,内嵌复杂的奇异期权,这种结构并不适合当前国内市场。
(4)先发行境外市场成熟、规范、时间长、表现好的结构化产品,逐步向个性化的结构化产品发展。
(5)尤其是,可以着重同时发行方向相反的两种产品,从而自动实现发行人风险对冲,降低风险对冲成本,提高潜在收益。
此外,可以积极争取QDII资格,利用QDII额度进行挂钩境外标的结构化产品的对冲避险,争取自主产品发行通道。同时,也可借助合作外资方的QFII资格,发展境内标的的结构化产品。当然,用QDII、QFII额度作对冲交易,成本有点大。
3、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选准不同的业务模式。
目前基本上存在两种营销模式。即:对大客户,由银行组织营销团主动上门推销,主要采取度身定做的方式,提供非标准化的个性产品;对中小客户,主要由营业网点进行销售,提供统一定制的较为标准的结构化产品。如美林等大行多盯住高端大客户进行定制产品营销,而恒生银行、荷兰银行都可以通过其营业网点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结构化产品。
4、建立风险头寸统一、实时监控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发行人必须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必须将产品发售之后的风险对冲提高到首要位置加以重视,否则,结构化产品也会给发行人带来巨额损失。发行人首先必须对风险实时揭示、动态对冲,防止风险的潜在累积;其次必须将自身所有产品的风险头寸统一考虑,综合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