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06:5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
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基础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并在此状态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特定时段内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因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总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计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04(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9).
[4]贾晓燕,杨晓英.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5).
数据质量是信息系统能否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工作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系统而言,保证数据质量仍然充满挑战。例如,对数据质量主要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涉及的技术和学科较多,整合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完整,或者过于宽泛,难以应用于实践。
目前,为了解决数据质量问题,通常采用两种策略: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与工业生产中的质量检查和产品再加工类似,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主要关注数据本身,其目标是通过纠正数据缺陷来改进数据质量。常见的改进方法是通过数据清理(datacleaning)(如图1所示)技术发现并纠正错误,而不是分析并解决缺陷原因,其目标在于通过计划和实施持续提高数据质量的活动来防止更多的数据缺陷。而主动数据质量是确定低数据质量的原因,通过在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时进行数据质量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在提供数据的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时进行。实际上,被动数据质量改进和主动数据质量管理都是提高数据质量的重要措施。被动数据质量改进丨倾向更适用于很少变化的数据,例如,主数据(masterdata)。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经常变化的数据而言,主动数据质量管理更加合适。
1.1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198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的StuartMadnick教授和RichardWang教授启动了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计划,旨在对数据质量进行全方位研究。其基本观点是,将数据视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把管理产品质量的方法应用于数据质量管理,同时开发信息产品图、应用数据质量管理实践。这是MIT数据质量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是系统的附属品”的传统观念,为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来管理数据质量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数据质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需要实践人员与研究人员之间的交互与协作。为满足以上要求,多年来,MIT举办了大量的会议和专题研讨以及社团,促进实践人员、供应商、学者之间的交流协作。
关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1)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参与信息系统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相关人员都有分工、有合作地介人到数据质量管理的实践中来。只有每个人认识到数据质量对组织管理工作和用户使用需求的重要意义,树立牢固的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思想观念,将这一观念贯穿于数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用这一观念指导参与数据质量管理的每一位专业与非专业人员,使他们认真落实各项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工作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数据质量或数据服务质量。
(2) 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改进和提高数据质量的基本思想是,将的事后检查和把关为主转换为以预防和改进为主。强调在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将数据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中心内容,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实施源头治理,对数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密切关注数据质量的发展和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校正,确保整个周期的高质量数据。与此同时,深人研究数据质量问题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分析其产生的机理,探索科学有效的控制方法和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将过去组织松散、管理不力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情况运用系统学观点进行全面综合治理,深刻认识数据质量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领域、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深人研究提高数据质量的理论和方法。发动组织全体成员以各部门为单位学习、运用科学管理理论方法对整个数据流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蔓延,增强各个环节的纠错能力,坚决预防有误数据进人下一阶段,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
(3)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坚持服务用户的思想。由数据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满意程度越来越成为评价数据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在数据的生成、加工、完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用户的具体需求,并将用户需求分解到数据流程的各个阶段加以落实,制定具体制度标准,使人员、部门都能按要求各司其职,提高服务客户的工作意识,确保数据质量能切实满足用户需求。
1.2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治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其基本特点就是体现在“三全”,即“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
(1)全面性。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对象的全面性,二是管理方法的全面性。
从管理对象来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对象是数据质量,不仅指数据质量的基本特性,即适用性、准确性、适时性、完整性、一致性等,还包括用户对数据的满意程度等。只有从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最终提高数据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对象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全面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人员、数据设计、数据标准、检测手段和环境等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控制,才能提高数据质量。
从管理方法来看,尽管数理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由于影响数据质量因素的复杂性,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设计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要搞好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就不能单靠数理统计技术,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针对不同的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将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实现统筹管理,全面管好。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中,还会用到各种最优化技术、网络计划技术、预测和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技术等。
(2) 全员性。全员性的质量管理,即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参加质量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是依靠单位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统计活动环节的综合反映,因此它单位所有部门和所有人员。这就是说,一方面,数据质量与每个人的工作有关,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数据质量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如科研、维护、技术保障等各方面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辩证关系,它们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因此,实行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各单位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组织起来,人人都必须为提高数据质量、为加强质量管理尽自己的职责。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都对质量高度负责,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才能搞好,数据质量才有坚定基础和可靠保证。
(3) 全过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即质量管理范围是全面的。同生产质量一样,数据的质量也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它是经过各个不同单位的数据产生、采集、录人、检测、清洗、检验、评估等全过程一步一步形成的。所以,良好的数据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不是仅靠检验得到的。根据这一规律,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从数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从数据设计、生产到使用的各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质量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发展,就有效地控制了各项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保证质量标准的实现,而且着眼干工作质量的提高,争取实现新的质量突破。根据需求,从每一个环节做起,都致力于数据质量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积极的管理。如图2所示,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模型DMAI(即:定义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提高improve)。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还具有突出改进的动态性的特点。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产品生产的目标是符合质量技术要求,而现在对数据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组织的管理需求。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管理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通常会随着数据质量的提高而变得更高,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数据质量管理概念。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不但要求数据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二、信息系统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2.1相关性分析。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全体员工以及有关部门有机组织起来,将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工作融合在一起,建立全过程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让用户满意的信息数据,确保组织获得长期的发展和优势。从信息系统的本质来看,最终也是服务于用户,因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范畴内。下面结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特点,分析与信息系统的相关性。
(1)首先,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这与信息系统的开放性紧密相关。其开放性使得与外界环境保持者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与外界环境不断发生输人与输出、需求与服务关系;而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数据质量,特别是信息系统数据的录人人员、加工人员、维护人员等。由此可见,一个处于动态运行、有生命力的信息系统必然需要全员参与。
(2) 其次,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与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应用本质密切相关。信息系统通常由人、设备、信息、规则和目的等要素组成,具有收集、处理、存储、传递交流功能。其构成要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关系、影响。如信息数据的采集、录人需要人工直接作用,到在系统内部流动,最后提供用户使用。这必然涉及到组织信息系统管理的全过程,而要保证全过程工作质量的最优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的应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3) 此外,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组织全面参与,一方面要求组织各个管理层都有明确的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并且各有侧重;另一方面是指数据质量职能分散在组织的相关部门中,只有将分散到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提高数据质量的目标。而这一点有助于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与组织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上到下,从一般部门到职能部门,实现系统的协调发展,实现数据质量管理的预期目标。
(4) 最后,全面数据质量管理要求利用多种多样的科学管理方法,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是一致的。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是实现信息系统可靠、高效的物质基础,而信息系统本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是将管理的过程由早期的人工发展为人工和机器的结合,其先进与否与管理方法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同时,用户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只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影响数据质量的复杂因素,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2.2必要性分析。
(1)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实现组织的一般管理,但是距离精细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数据质量成为关键问题。全面数据质量管理作为美国国防部采用解决其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法[4],立足数据质量问题的源头,致力于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及时反馈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为我们解决数据质量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 随着数据库存量越来越庞大,简单的数据质量管理方法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的,必须建立科学实用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将数据质量管理落实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由此可以采用全面数据质量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其“全面性”特点,建立体制健全、执行规范、赏罚分明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3) 对数据质量的管理归根到底关键在于对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先进与否,设备配置如何都不是数据质量管理的决定因素,只有人员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牢记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工作效果。全面数据质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传授全体人员的数据质量管理理论,提高数据质量意识,设立专业数据质量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共同完成对数据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67-01
一、引言
人、计算机和其余的设备一起组成了信息系统,它被用来收集、存贮、加工、传递、维护以及使用信息等。从历史上来看,信息系统历史还不太长,它的关键内容在于最大程度上运用互联网以及各类网络技术来强化公司的信息管理活动,分析和理解企业中的人、物、财、设备、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可用的数据库,将各种资料以及信息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处理,并提供给相关管理者,这样就可以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提供智力支撑,这样也能够健全公司中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中的投资者和决策者进行智力支撑,作出可供参考的分析和预测,按照客户的需要来预告市场发展方向,辨别市场趋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有效的投资行为规划,并就投资项目作出相关的可行性研究,这样就能够为投资决策人员提供相当的参考,最大程度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它还能够增强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建设项目风险。此外,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还要控制好项目管理的目标,这样就可以抵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行为,规避若干干扰现象,从而减少风险程度。此外,它还可以提升以及强化公司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方面的建设。
三、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一)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的过程中,设计者要按照项目的需要和规定,研究实现项目过程中要用到的若干技术、经济、环境以及资源境等方面,还要制定出项目设计文档。将项目设计具体分解,这样就可以提升项目管理质量的目标以及水平。在项目完成后,用于设计的若干工艺、设备、技术以及结构等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质量、功能以及价值,所以需要进行设计信息系统项目,确保它的质量。在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应不断强化标准设计水平。标准统一规定了设计过程中的重复性物体以及概念,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科技以及发达经验基础上的综合性知识,它们成为了设计过程中的技术、准则以及依据。
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进步以及科技创新,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项目质量和水平。在设计时,要切实审核和选择好相关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础性工作。在进行专业性设计方案的选择和审核过程中,应该切实审查相关的设计标准、参数、设备、使用价值、结构选型以及功能等内容,还要检查他们的经济性、美观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在设计评审过程中,要全面审核设计文件的综合、系统、文件化等诸多特征,这样就能够确保评价设计满足质量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应马上处理好。在开展项目评审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检查设计文件的质量特性。例如,要检查它们的功能、可信、安全、实施、适应、经济、时间以及美学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设计接口,不仅要确定设计接口标准,还要根据相关管理流程来规范操作行为,切实做好在设计与采购、设计内部各专业之间的设计接口协调管理。此外,还要切实构建相关的设计成果校审体系,分级别地验证相关的设计成果,保证设计成果的质量。此外,还要构建设计文件会签机制,这样就可以确保设计部门中各项专业设计之间开展密切配合,衔接正确,保障设计质量。
(二)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项目开发中,同样需要质量管理手段来支持。在项目开发时,常常手段受项目进度的极大影响,因为包括时间在内的多种因素可以会造成如下情况: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就不得不进行下一步的项目操作行为。所以,要理清显而易见的质量经营理念,抓好项目规划。对开发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过程性数据进行定量统计,保证它们按规定执行,这样就能够减少在最终交付时的质量风险和责任。通常情况下,在执行质量管理过程中,如果存在着造数据现象,这样就会违反质量数据的相关规定,虽然项目交付的质量可能很高,但这只是假象。所以,要严格控制开发时的质量管理活动。
(三)投运后的质量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投入运营后,还要不断地通过研究、开发、推广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这样就可以促进以信息化来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加快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全方面地再次塑造企业的相关流程,而且还是安全的、高效的。因此,企业要认真地选择好这条新型的企业信息化道路,在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过程中,要通过信息化来监控以及自动控制关键岗位,这样就能够自动升级销存、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统、客户关系等都管理系统,这样也可以在关键的办公地点链接全部的局域网,从而进一步通过网络化来报送数据。在投入运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在原料出库、入库等方面的计量、质量、结算等诸多业务领域,将会实现最大程度的自动化,这样就可以准确可靠地处理数据。
关键词:信息系统 质量管理 流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80-02
随着软件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对于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项目质量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已成为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项目研发过程,施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对于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1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在约定的时间和范围、预算的成本以及要求的质量下,达到项目干系人的期望。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范围、时间和成本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如图1)。
1.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每个项目的特点不同,要交付的工作产品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了解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特点,结合信息系统行业评价指标,为项目制定适用、根据形成可量化、可管理的确定了项目质量目标,作为校验项目过程和结果的标准。
1.2 制定质量计划
做好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确定了项目质量目标和管理策略,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基准。质量管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度量计划、评审计划和测试计划等主要子计划。
1.2.1 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要包含3要素,即3W:
When—— 检查时机;
What—— 采取什么样的检查策略;
Which—— 使用何种检查单。
1.2.2 度量计划
定义了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度量的质量指标及其阈值,及超出阈值范围后,所需采取的应对措施。质量方面的度量指标除了如***等业内常用评价指标外,需要重点关注客户方无法具体提出的指标,如系统性能指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历史系统数据,结合专家讨论的方式最终决定(如表1)。
1.2.3 评审计划
加强需求、设计阶段的评审工作,可有效地减少后期衍生的缺陷数,降低修复成本。因此,需要我们制定详尽的评审计划,明确评审级别、评审时间、评审人员等信息,力争缺陷早期发现早解决。
1.2.4 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描述了要进行的测试活动的范围、方法、资源和进度的文档。它确定测试项、被测特性、测试任务、谁执行任务、各种可能的风险。测试计划可有效地预防风险,保障测试工作的顺利实施。
1.3 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
1.3.1 项目质量控制
首先,定期跟踪项目质量目标,控制项目质量。依照项目度量子计划采集、度量项目质量数据。当数据在预先设定的偏差范围内时,表示该周期内达到了项目质量目标。但是需要分析度量数据的可信度,避免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当度量数据超出阈值范围,周期内质量目标未达到时,需深入分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纠正措施(如图2)。
其次,采用针对性的评审技术,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评审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行业经验,早期缺陷若不及时发现和更正,遗留到后期衍生的缺陷数和修复工作量将呈指数递增。在需求阶段,对需求规格说明书可在项目组评审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评审。在编码阶段中,采用代码走查的方式加强对关键模块关键代码的审查。
对于评审工作,需要关注的评审数据的分析。这往往容易在项目质量管理中被忽视。表面上,缺陷密度等评审数据达到了质量标准。但结合备审用时、评审用时、评审人员等因素综合考量,有可能出现评审不充分,部分缺陷未能被发现。此时应该重新评审,确保评审工作质量。
最后,做好软件测试工作,为产品上线把关。软件测试是检查工作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重要工作。绝对避免本项目的开发人员兼任测试人员的情况出现。在需求阶段,测试人员就应介入,了解项目需求,根据项目范围和质量要求,制定初步的测试方案,随着项目深入,逐步细化。在测试执行阶段,可使用测试管理平台QC(QualityCenter)对功能测试进行管理和缺陷跟踪,使用LoadRunner、Diagnositics和WebInspect等工具进行性能和安全测试。
1.3.2 项目质量保证
QA作为软件研发过程的监督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项目遵循开发过程体系提供咨询和指导;依据质量保证计划、过程/产品检查模板对相应的活动或产品进行检查。当产生不符合项时,QA需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确认、解决,直至不符合项关闭。
1.4 实施持续的过程改进
以PDCA循环(策划—实施—检验—处置)为手段,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目标,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质量的螺旋上升。
2 结语
项目质量管理虽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于项目管理的全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加强项目质量管理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项目时间、成本、风险等等其他领域。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展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取得最终的成功,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邬华芝.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59-93.
[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79-202.
关键词: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向现代化迈进。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如医院的环境,管理的质量,服务态度等都是与人们直接相关的。所以医院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对医院的质量管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节约人们的就诊时间,加强就诊质量的管理,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系统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科技和医疗设备也不断的更新,我国医院也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加大了医院管理的压力,要求医院摒弃传统的人工操作的管理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模式对医院进行信息化管理[1]。当前,我国很多大型的医院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行列,但是,还有很多医院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的短缺,不能达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这些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研发出一套符合医院发展情况的医院质量管理系统,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
在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中,本系统主要分为门诊挂号子系统,药房子系统,住院管理子系统和系统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功能模块。此系统主要是利用主流的C/S架构为核心的设计,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客户端和服务端[2]。客户端是为客户提供请求而用,服务端是医院提供服务而用,这种模式存在着不平等,但却与目前医院网络中具有的海量资源分布和运算能力不均的情况相适应。这种结构主要是通过客户端设计的用户界面并进行运行处理,利用数据服务器接收客户端的请求,然后在数据库中进行查询,把结果反馈回去。该系统可以在各个工作点安装相应的客户端软件,把待处理的业务放在客户端上。该系统相对于其他管理信息系统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稳定性较好,可以利用在本地安装数据库,其他的业务可以同时进行,然后进行数据的同步恢复。
2.1挂号处理子系统 建立门诊患者的档案系统,对门诊患者的挂号、退号、转科和预约挂号等进行处理,和窗口挂号日报表以及就诊卡使用情况处理
2.2收费结算子系统 收费结算子系统主要是提供收费结算,发票处理,患者退费,操作员收费日报表和门诊收费报表的处理。此系统可以通过一个医生向多个窗口进行处方的调入。也可以在一个界面上输入中药,成药,草药和医生技术等处方的录入。
2.3查询子系统 查询子系统主要是为院方提供挂号表和挂号分类统计,预约挂号和收费发票,账户信息和药品信息的查询,一般医生需要的查询功能都在此系统中进行查询。
2.4统计报表子系统 该系统集合了所有医院内部情况的报表,包括各种药类性质费用的总报表,单位费用报表,科室医生各种核算表,账户卡发放情况统计表和医生挂号统计表等,可以详细的看到医院的具体情况。
2.5系统维护子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对医院的各个科室,药房,医师排班票据号码等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另外,计算机用户权限的设置,密码修改和医院内部邮件设置都是通过系统维护子系统进行管理。
2.6药房子系统
2.6.1药房入库子系统 药房入库子系统对药物的管理主要是利用门诊药房中心点进行的。该系统按照先入后出的原则进行设计,实现先把药品入库,然后再进行取药,从而保证整个医院对药品的管理的严格性,并在该系统中能够查询和管理药品的具体情况,实现药品管理的顺利进行[3]。
2.6.2药房取药子系统 患者取药的系统是从患者进入医院挂号开始的,患者挂号后进行看诊,然后医生进行处方开药,把患者的病历录入到系统中,通过系统可以对患者的信息进行查询和管理,实现了患者取药系统的整体设计。
3 系统实现
此系统的实现主要应用于客户端操作系统为WindowsXP的环境下进行,使用C/S体系结构进行技术设计,可以通过客户机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用户界面,然后使用户完成数据的录入,系统进行自动化的计算,查询和统计分析,最后完成数据报表[4]。另外,服务器要对客户端的用户请求数据进行处理,并及时的向用户反馈相应的处理结果。同时,服务器也承担着数据储存管理的责任,对前台处理不了的请求进行处理,实现用户信息的唯一性。在此系统的管理下,数据库成为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区别于其他系统进行单独管理,在一定的数据库平台中,可以使数据库中的数据保证准确性,减少了医院费用的投入,达到了技术的高科技发展的要求[5]。在医院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药房子系统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药房管理子系统来分析该系统的具体实现。
3.1药房管理子系统的具体功能 医院药房刮泥子系统主要是对药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药物的发放,门诊的用药,住院取药和退药等作用,可以在门诊西药房管理系统那个中使用下拉式汉化菜单,可以直接和病区护士站和药物系统的软件相连接,有利于及时的查询和用药。
在库存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入出库处理,盘存处理和确认领药物的正确性,同时可以对药物的价格,发放和库存进行及时的查询[6]。对药物的具体数据,出入库方式药品信息系统进行技术维护和管理。
3.2药房管理子系统设计的技术优势
3.2.1该系统在使用和操作上比较简单,界面友好提供图形用户接口,利用windows系统软件进行多窗口操作。
3.2.1.1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很多用户对系统界面和操作不熟悉,为了使用户更好的使用此系统,该技术可以让用户打开多个对话框并能够及时的提供技术帮助。
3.2.1.2该系统可以提供具体的图形操作界面,能够使用户更快的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
3.2.1.3此系统利用代码输入的方式进行数据输入,使用户能够快速的,准确的输入自己的信息,降低了信息的错误率。
3.2.2此系统在医院的使用性较强,比较适合于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卫生院等小型医院。
3.2.3具有较强的安全性 此系统可以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每个用户的信息都不尽相同,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喜爱,对系统自行设置口令,并具有不同的权限,从而保证了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易被其他人所知道,有利于用户保护个人隐私。
4 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广泛应用到医疗管理系统中。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单机运行到网络化,从单方面管理到综合性管理的转变,不断完善。也成功的向国际化医疗信息管理的方向迈进。医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使原有的以收费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医院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建立完整的患者就医病例,完善药品管理系统,提高医院药品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促进了医院整体系统的科学化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水平,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面临七大挑战[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10-12.
[2]袁静,贾玉炎.关于医院引进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几点思考[J].医疗设备信息,2010,10:156-157.
[3]陈黎飞,李中未.计算机网络管理门诊药品及收费[J].药学实践杂志,2013,05:231-232.
[4]尚武,胡友芝,杨涌.医院信息系统的评估与HL7[J].医学情报工作,2014,01:56-58.
[关键词]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36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73- 01
0 引 言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作为高校核心支撑系统之一,为财务管理提供支撑。经过团队可行性分析及系统需求分析一系列工作后,决定本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提供Web访问模式。财务处管理人员可以统计学生的缴费情况、学校的财务统计、经费管理、教师工资发放;教师可以进行工资查询,学生可以查学费、货款情况,相关费用查询等工作。在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该项目。下面就对项目过程中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活动的展开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加以概要分析。
1 认真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质量规划
质量规划包括识别与该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及确定如何满足这些标准。为了做好质量规划工作,项目组成员同项目干系人做了深入交流,记录了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在认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项目说明书、产品说明书等作为质量规划的依据。
质量规划,重要是识别每一个独特项目的相关质量标准,把满足项目相关质量标准的活动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的产品和管理项目所涉及的过程中去。围绕这一点,项目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项目启动大会,邀请项目干系人参加,将印制的项目背景、调研的需求报告在会议上发给项目参会人员,让项目干系人对项目有个初步的印象。在会上,我作为项目的项目经理,介绍了项目的建设目标、功能、沟通方式等内容,再和与会人员就项目质量进行充分论证,制定了项目的质量标准,描述出能够直接促成满足顾客需求的关键因素。项目组根据所需的质量标准制定了质量管理规划。在质量管理规划中,我们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质量管理责任到人,各负其责。我是小组长,负主要责任,各模块负责人负分管责任,所有成员要树立质量意识,严格执行质量规划。
2 开发全程展开执行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在质量系统内实施的所有计划的系统性活动,是保证质量管理计划得以实施的一组过程和步骤,旨在证明项目满足相关的质量控制,可以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和相关的质量部门将质量保证贯穿于整个项目生命期。质量保证过程参照质量管理计划来完成,项目质量体系内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工作过程以及建立质量管理所需要的资源也同样需要考虑质量管理计划。项目组的成员要把质量度量标准、工作绩效信息、变更请求、质量控制测量也作为质量保证的依据,做好项目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3 严格执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就是项目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有关的项目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的途径。项目组质量管理人员根据质量管理计划、绩效报告、工作结果进行质量控制,采取检查、控制图和排列图等技术和工具测量、审查和实验质量控制结果,以便判断这些结果是否符合项目的质量要求。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个系统过程,应从项目的全过程入手,全面综合地进行控制。项目组人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控制。项目组根据项目的特点,将项目分为学生财务、教师财务、学校财务、接口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在完成之后,首先进行代码走查,发现程序中是否存在代码不规范、逻辑错误。代码走查完成后,请用户参与,选取测试用例,并对模块进行黑盒测试对模块的功能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检查是否满足相应的质量标准。对于整个网络硬件,进行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吞吐量测试,测试整个硬件系统能否满足软件运行的条件。最后,进行系统测试,测试整个系统的运行是否正常,是否达到了各项相应的质量标准。
(2)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项目组采取项目审计进行项目管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注重对软件的缺陷进行记录,认真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对产生的偏差进行纠正。
4 用好的沟通减少质量问题
许多专家认为IT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沟通的失败。为此,我们项目组编制了项目沟通管理计划,对项目干系人进行管理。对项目组外部的沟通,项目组及时将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绩效报告分发给他们。使他们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增加对项目的关注,适应以用户满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对内部,以每周开例会的形式,由各模块的负责人汇报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和需要的资源。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想办法尽快解决。如果平时遇到问题,及时和我联系,电话解决不了的,需要开会解决的,就临时召开会议。
1.1软件开发
金融系统软件开发综合瀑布型和V型生命周期测试模型的优点,将测试活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避免系统风险,提升项目软件的整体质量。
1.2软件开发过程改进
软件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成熟度模型,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CMM模型包括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硬件工程,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包含相应的过程域。该模型包含了软件需求、设计、开发、编码、测试、投入运行、软件退役等整个生命周期里各个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开发过程改进的有机汇集,此模型对保证开发质量、控制项目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工程实施推广阶段质量管理
2.1上线准备
质量目标:(1)系统业务功能,验证应用系统各业务功能及业务流程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2)系统性能,验证和优化逻辑集中系统性能,使之能够满足性能需求。(3)系统健壮性及安全性,验证逻辑集中系统的健壮性、安全性,使其能够满足生产运维的要求。
质量活动:(1)业务测试,验证应用系统的业务功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2)全面分析业务测试用例,选取覆盖业务的测试流程,由业务人员针对所有的需求功能点和业务流程进行验证。并通过专业的测试管理工具对测试用例及测试缺陷进行跟踪管理。
技术测试:(1)性能测试及优化,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性能质量。(2)通过工具模拟真实系统上线后可能出现的业务高峰情况,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验证系统性能,确保系统处理能力能够达到相关性能指标。(3)健壮性测试目标,提高系统整体健壮性。(4)通过各种健壮性测试,验证系统在发生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健壮性,主要包括:异常测试、稳定性测试、双机切换测试及容灾测试等。(5)安全测试目标,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工具进行安全测试,全面检查和消除系统的安全隐患。
2.2运行维护阶段
2.2.1质量目标
生产系统版本质量:尽可能降低运维阶段应用版本、系统软件版本、硬件系统等变更和升级所带来的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生产系统运维质量:尽可能提高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最大限度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2.2.2质量活动
功能回归测试:(1)目标是快速检验运维阶段相关系统及应用版本升级对业务功能质量的影响。(2)应用及系统版本新在运维阶段非常频繁,每一次版本的更新都需要对业务功能进行验证,所以需要使用自动化回归测试工具进行高效率的功能性测试,提高版本升级的质量。
性能回归测试:(1)目标是快速检验运行维护阶段各系统升级或变更后整个逻辑集中系统的性能质量。(2)在运行维护阶段,经常会面临应用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等系统的版本升级,这对于系统的性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高效率的性能自动化回归测试,通过工具快速检测各种因系统版本变化和升级对于逻辑集中系统性能的影响,尽可能降低性能问题被带入生产系统的机率。
绿灯测试:(1)目标是对系统升级后的版本进行检验,验证关键业务和流程在系统上线后的可用性和正确性。(1)选取关键、典型的业务及流程,通过应用开发绿灯测试程序部署在生产环境上,在生产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后,使用绿灯测试程序将选取出的关键、典型业务及流程在生产系统上进行验证,尽量确保在版本更新后不会对生产的关键业务和流程造成影响。
事件管理:(1)目标是实现运维事件的快速发现及处理。(2)内容是建立统一的故障处理及服务请求响应平台,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的运维管理。通过这个统一的平台,可以对事件及服务请求进行统一的记录、处理及响应,同时可以对请求进行分析,对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与管理。
系统配置管理:(1)目标是提供IT基础架构精确信息;同时监控和维护这些信息从而实现对基础架构的控制。(2)建立系统的配置数据库和对配置数据库的维护流程与监控机制。应用版本管理:(1)目标是对于应用版本的的内容及质量进行管理,实现对版本的质量的控制(2)内容是制定版本管理办法,明确版本的流程,对于需要更新生产环境的版本,都需要经过有效的版本验证、操作步骤验证及回退性验证。
变更管理:(1)目标是通过对于生产环境变更的有效管理,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环境变更的成功率。(2)对变更内容进行分级,对于重大变更建立变更的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变更实施计划,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回顾。
3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成功的项目是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按照约定的质量为特定客户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因此,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的关键,它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管理过程来看,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最终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过程,包含三个基本的过程: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策划是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基础,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共同目标是生产出达到质量标准的项目交付物。
1 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指确定与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并决定如何达到这些质量标准。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在进行质量策划时,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特定项目的质量目标,因此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项目内外部环境确定项目质量目标以及为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经历的工作步骤和所必须配置的相关资源。项目具体目标包括项目的性能性目标、可靠性目标、安全性目标、经济性目标、时间性目标和环境适应性目标等。
首先是编制质量保证计划,由项目组的专职 QA(质量保证)展开质量保证计划的编制。在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的过程中,经过与 QA 人员反复商讨,并通过与项目组相关成员、客户等干系人的沟通(以了解他们对本项目的质量要求与期望),确定项目的质量目标。确定了项目的质量目标之后,根据范围说明书明确项目的范围、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找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要点,对其进行逐一分析,确定需要监控的关键元素,设置整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合理的检查点及度量测量指标,把满足项目质量标准的活动或者过程规划到项目的产品和管理项目的过程中去。
从项目组的实际控制检查点出发,撰写成质量检查表,使之成为一个对项目的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参照。完成质量计划编制工作,项目组同各干系人对质量保证计划进行详细评审。通过评审工作,可以从相关小组和个人获取反馈信息,以促进对计划的及时修正,制定过程改进计划,也可促使质量计划中描述的相关角色、职责、活动等内容达成一致认识,为后续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项目质量策划的结果一般包括:项目管理计划、质量测量指标、质量检查表、过程改进计划等内容。制定项目质量计划一般采用效益/成本分析、基准比较、流程图、实验设计、质量成本分析等方法和技术。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还可以采用质量功能展开、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等工具。
2 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定期评估总体信息系统项目绩效的活动之一,以树立项目能满足相关质量标准的信心。项目质量保证的提供对象通常是项目管理团队和系统集成商的管理层,而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参与者应是参与项目的全体工作人员。项目质量保证活动包括:如何建立质量标准,如何确立质量控制流程,如何进行质量体系的评估。制定质量标准是为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时可以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质量保证的结果一般包括变更请求、建议的纠正措施、组织过程资产的更新、项目管理计划的更新等内容。可以通过项目过程分析、项目质量审计来进行项目质量保证,此外,制定项目质量计划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也适用于进行项目质量保证。
在项目质量保证过程中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
(1)按照适当的规程、标准来评审和审核项目的活动及其产品。质量保证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定期评审和审核项目工程活动及其工作产品,并通过《QA 周报》、《QA 审计报告》、《QA里程碑报告》等形式,就项目是否遵守已制定的计划、标准和规程向项目管理者提供参照或建议。
(2)有关评审和审核的结果由QA向项目负责人反馈,使管理者能够在项目过程中及时对发生或存在的偏差采取有效的防范和纠正措施,从而避免项目因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鉴别文档化不一致的问题,并确保其得以解决。在评审和审计过程中,质量保证对于发现的不一致项在《QA 审计报告》中给予了及时记录,并将该记录提交项目负责人,同时QA人员密切跟踪项目中不一致问题的解决情况,直到该问题得以解决。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信息系统项目团队的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果,判断它们是否符合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原因的途径。也就是说进行项目质量控制是确保项目质量得以圆满实现的过程。我们知道项目质量形成于项目周期的全过程,85%的质量责任在于管理不善。为了确保项目能够按进度、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地考虑各种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将影响系统质量的因素都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和控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