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07-02 08:24: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耕地利用现状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耕地利用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农用地;分等定级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 results of land u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land; gradation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

根据发展的要求,我区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土地整理质量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等领域就如何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开展了深入的实践探索。这些试点和研究,为全省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紧密围绕管理和改革开展工作,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工作基础和技术支撑。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及成果的特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就是要为国土资源管理和改革提供基础支持和服务,为政策的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通过此次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其成果已经具备了作为制定国土资源政策工作基础和技术支撑的条件。

坚持统一工作框架和技术路线,有计划、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项目;坚持行政主导、各有关部门协作,专业单位承担项目,分级负责、加强指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是一项涉及领域广,理论性、技术性、基础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工作,区政府用管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参加工作的专家学者,通过对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理论依据、技术方法、工作实践和成果应用等方面深入广泛的探索和研究,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一批业务技术骨干,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为今后继续深入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划定建设用地的范围,一是划定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初步评价结果,及其自然、社会的属性,对等级较低的耕地或者规划期内难以保护的耕地规划为建设用地。同时将数量、质量稳定、分布集中连片的耕地规划为基本农田,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达到耕地保护的目标。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奠定了新的基础。只有具备了科学、客观和可操作性强的分等结果,才能做到按等折算,落实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土地基本国策,促进我区耕地保护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相协调转变,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亟须解决如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重大问题。

列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为基础,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用地等、级、价体系,全面掌握和科学量化农用地质量和价值状况。这些成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潜力分析、耕地需求量预测、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等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布局及利用程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农用地分等成果提供了各等别农用地的分布、面积,以及各单元的自然、利用、经济属性等,以此可以核算出各行政区的农用地生产能力以及潜力,这些均可作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资料。其中,在土地质量结构状况方面,农用地分等成果反映了土地自然质量等状况,提取了各评价单元耕地的限制因素,发现灌溉保证度、坡度、土层厚度是主要限制因素,为今后中低产田改良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土地生产能力状况方面,农用地分等成果提取了农用地等别图中的样点属性,并结合样点调查资料求出各等别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的单产水平,由此汇总出不同等别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

土地开发潜力是在对现状未利用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为:划分适宜性分类系统―确定评价单元―选择参评因素―拟定分级指标―评定适宜性及质量等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根据自然条件和未利用地的特性,选取农用地分等和定级的因素,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坡度、水源条件等自然因素,作为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参评因素。

耕地需求量预测要在农产品需求量预测、耕地单产预测、耕地复种指数的基础上确定。其中,耕地单产预测应根据提高单产的能力即农用地利用潜力来确定。在农用地分等成果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之间的差即为农用地利用潜力。运用农用地分等中间成果进行预测,可以根据耕地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综合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耕地自然质量等与利用等之间的差即为耕地利用潜力,耕地利用潜力最大提高值可根据耕地利用潜力最大提高率确定。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体现在基本农田数量的确定和空间布局。基本农田质量状况基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质量要求,可以以耕地综合等别图为依据,将其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叠加,把高等别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将不同等别的基本农田标注不同颜色,可以使耕地质量等别更加直观。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废弃沉沙池;土地适宜性评价;湿地

中图分类号:TV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73-04

1引言

位于济南市邢家渡的引黄灌溉为灌区内农田灌溉、抗御干旱、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条件。灌区在促进两县一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同时,也补给了灌区内地下水源,改善了城乡饮水条件,改造了盐碱涝洼,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是由于灌区沉沙池已运行近30多年并于2002年停止使用,因此节水改造规划采取“加大比降、缩小断面、提高流速”达到冲淤平衡、携沙入田的方案,致使灌区沉沙池约200hm2土地彻底废弃,多年来淤积的泥沙成为当地沙患的主要源头,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和居民生活环境。进行废弃沉沙池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将为灌区沉沙池土地制定合理的利用定位,为改善当地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气候调节,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旅游功能,对开发、利用、保护与建设废弃沉沙池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邢家渡引黄灌区位于济南市北部,黄河以北,济南市天桥区小部分,济阳县、商河县大部,地处东经116°52′~117°27′,北纬36°47′~37°32′之间,含济阳县、商河县及天桥区的29个乡镇,998个自然村。灌区总面积177.6万亩,其中设计灌溉耕地面积93万亩。引黄灌区的废弃沉沙池位于黄河下游左岸,济南市区的东北方向,是济南市最大的引黄灌区,也是山东省6大灌区之一,受益范围包括济阳、商河、天桥两县一区29个乡镇,1052个自然村,总人口81万人,年平均引用黄河水2.3亿m3,为灌区内农田灌溉、抗御干旱、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条件。其地貌类型为黄河冲积平原,全灌区地势平坦,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平均坡降1/7000左右。由于黄河历次改道沉积物质较多,形成地形起伏,岗坡洼相间,微地貌差异明显。邢家渡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右岸,济南市区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和冬季受西北高压控制,气候干燥多风,风沙大。夏秋季节受东南季风影响,炎热多雨,灾害频繁。冬季干冷。春旱、秋涝、晚秋又旱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

2.2研究方法

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基础上基于ArcGIS9.3平台构建沉沙池地区空间数据库,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通过构建的评价模型对沉沙池地区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7](图1)。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数据源的获取

影像图的来源主要是利用Googlemap图像截获器工具获得google earth上的沉沙池地区的影像资料。得到缩放级别为19级的沉沙池影像图。对照各级比例尺及空间分辨率列表得知,数据为分辨率为0.54m的沉沙池影像,根据沉沙池内地类情况,此影像完全可以帮助本文分辨地物[6]。

3.2数据处理

利用arcgis9.3加载影像数据,分别建立点线面的图层并对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得到废弃沉沙池数字化图。对数字化图建立拓扑关系并进行拓扑检查,确保数字画图准确无误。再对点线面的数字化图进行属性表的编辑,将已准备好的数据录入属性数据库。最终得到沉沙池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GPS测点的点状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等数据。

3.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表1沉沙池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统计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图2)以及用地类型面积表(表1)得出,研究区的总面积为204万m2。其中林地面积为118.21万m2,占总面积的57.95%,在废弃沉沙池中面积最大,比重最高。结合实地考察资料,林地面积虽多,但砍伐现象严重,林地内植物种类比较单一,依然存在严重的生态安全。耕地面积为31.36万m2,占总面积的15.37%,但是由于当地土壤质地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农作物欠收,经济效益不明显,影响到农民耕种的积极性。沙地面积为31.92万m2,占总面积的15.65%,沙地面积仅次于林地面积,是沉沙池内部面积第二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废弃沉沙池中的环境有很大影响,因此对沉沙池的治理刻不容缓。大面积沙地直接给废弃沉沙池以及周边环境带来危害,如耕地面积减少、池区生态环境恶化、济南城区空气污染等。

4土地适宜性评价

4.1评价单元的划分

评价单元是按照土地质量均匀一致的原则划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单位,是由对土地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的各土地要素组成的空间实体,是土地评价的基础图斑晰[2]。各评价单元要尽可能保证单元内土地质量、土地属性的相对一致性,不同评价单元之间可有差异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土地利用祥查图斑法,是将原有的土地利用祥查图经逐年变更订正得到评价年份的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选取评价区域的土地,用与统计台帐相对应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3]。

4.2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确定评价因子

济南市废弃沉沙池的地类不是很丰富,每一块地类图斑内地形较为单一,土壤特性均为黄河泥沙,所以本文只选择海拔高度、土地现状、灌溉条件和表土质地四个评价因子,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4.2.2确定权重

本文主要采取主观赋权法,通过对相关专家咨询,结合沉沙池的特性,得出权重表。其中灌溉条件与表土质地对适宜性评价影响比较小,所以权重相对于海拔高度和土地利用现状来说比较小。

4.2.3建立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所得建立系统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2),为适宜性评价做好准备。

4.3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4.3.1评价单元得分的计算

将评价因子输入属性数据库中,根据其属性,算出每一个图斑的得分值,转换成raster。利用累加模型计算出土地综合评价分值[1]:

S=∑ni=1WiAi

式中,S为综合分数,W为第i个因素的权重;A为第i个因素加权前的单因素分值;n为参评因子数。

4.3.2将单元得分进行分等

得到综合分值之后,利用重分类进行等级划分。本文把每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适宜性分为三等,分别为:一等(最适宜)、二等(中等适宜)、三等(不适宜)一等土地适宜性最强,一等土地是最适合的土地利用类型,二等土地为适宜性中等的土地,三等土地为适宜性最差的土地,不适合规划为该土地利用类型。。得出林地、耕地以及湿地的适宜性分布图(图3、图4、图5)。

4.4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4.1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arcgis统计分析功能得出林地适宜性分等面积表(表3),结合林地适宜性分等图可以看出林地最适宜分布在废弃沉沙池的中部以及边缘地区。其中林地一等适宜性土地的面积为116.42m2,占总面积的 57.07%。二等土地面积为56.20m2,占总面积的比重为27.46 %。其特点为一等类型的土地比重比较大,但是不适宜种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较多。但是结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现状,由于砍伐现象严重以及林地内种类单一,还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危险。

4.4.2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耕地适宜性评价图与耕地适宜性分等土地面积表(表4),耕地最适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废弃沉沙池的北部地区。其中耕地一等适宜性土地的面积为36.03m2,占总面积的 17.66%。二等土地面积为134.88m2,占总面积的比重为 66.12%。根据耕地适宜性图,适合种植的耕地面积比较小,不适宜种植的耕地面积与不适宜植树的林地面积比重相当。由于当地土壤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废弃沉沙池耕地种植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

4.4.3湿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湿地适宜性评价图与湿地适宜性分等土地面积表(表5),湿地最适宜性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废弃沉沙池的中部以及南部地区。其中湿地一等适宜性土地的面积为91.07m2,占总面积的44.64 %。二等土地面积为109.63m2,占总面积的比重为53.74 %。不适宜规划为湿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为湿地。由于靠近引黄灌区引水比较方便而且受当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将济南市废弃沉沙池当作湿地来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是比较大的。

5结语

本文通过对济南废弃沉沙池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得出的结论有:耕地适宜性最强的土地面积比较少,大部分分布在沉沙池北部地区,受土壤因素的制约很大一部分土地不适合种植种作物。根据耕地适宜性图可以看出,适合种植的耕地面积比较小,不适宜种植的耕地面积与不适宜植树的林地面积比重相当。由于当地土壤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废弃沉沙池耕地种植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有一定的风险,打击了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林地适宜性最强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中部以及西南部。其特点为一等类型的土地比重比较大,但是不适宜种植林地的土地也比较多。但是结合沉沙池土地利用现状,由于砍伐现象严重以及林地内种类单一,还是会带来一定的生态危险。湿地适宜性最强的土地分布在沉沙池的东南部,不适宜规划为湿地的三等土地所占比重非常小。基本上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作为湿地。由于靠近引黄灌区引水比较方便而且受当地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将济南市废弃沉沙池当作湿地来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是比较大的。

参考文献:

[1] 周建飞,曾光明,黄国和,等.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扩展用地生态适宜性 评价[J].生态学报,2007,27(2):774~783.

[2] 俊英,胡远满,闫红伟,等.基于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棋盘山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194~98.

[3] 郎根栋,郭俊理.太自山风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5):431~433.

[4] 海辉.王鹏谨,张丽丽.庐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4~46.

[5] 徐永辉,陈文瑞.土地适宜性评价关键问题探讨[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7(1):13~15.

篇3

Key words: Chengzi Village,Mengman Town;land consolidation;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025-04

0 引言

土地整理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1]。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土地整理是一项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利用效益的措施[2]。借助土地整理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要求构成危害;不仅保持质量状态良好的土地数量,同时又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中由于实行沟、渠、林、田、路、村的综合规划和治理,大大地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 项目区概况分析

1.1 自然概况[3]

1.1.1 气候条件

项目区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降水丰沛。项目区全年无霜期。年平均降雨量1357mm,相对湿度78%,雨量充沛。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雨,春冬干旱少雨。全年日照时数2210.1小时,太阳辐射量128.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积温4703.7℃,≥18℃积温2132.9℃,属光能较高地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有利于作物生长。灾害性气候主要为局部性洪、旱灾害,风、霜发生频率较小。

1.1.2 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勐满坝子内,项目区地形平坦开阔,集中连片,地形坡度小于6°,属平原地貌。项目区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海拔最高为870m,位于项目区东部;海拔最低为838m,位于项目区西部边界附近。

1.1.3 土壤

项目区范围内土壤主要为砖红壤和水田内土壤经澈化形成水稻土;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条件好,土体较为深厚,大于90cm,土壤质地好,自然肥力较高,其土地适合种植水稻、旱谷、玉米、豆类及茶、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1.1.4 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及其周边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河流、水库及箐沟,项目区的水流流向均呈东西向贯穿整个项目区。

项目区出露地层主要为花岗岩;地下水主要为岩层间孔隙水和裂隙水,分布在地表层、根系层和花岗岩层间,花岗岩中有泉水出露。

1.2 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位于勐海县勐满镇境内,2012年,全镇总人口5149户20636人。少数民族主要是拉祜族、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汉占人口总数的11%。2012年,勐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6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2元[4];2012年耕地面积54567亩,其中:水田18743亩,旱地3582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6亩。

1.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3.1 土地利用现状数量分析

根据勐海县勐满镇土地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勐满镇辖区城子村土地总面积870.80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850.44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97.6%,是全村土地构成中的最大部分;建设用地面积6.76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0.77%;未利用地面积13.61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1.6%。见图1。

1.3.1.1 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耕地均匀的分布在整个村子。农用地利用结构见表1。从表1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他农用地的土地整理潜力较大,特别是田坎,这对于增加耕地面积,有效的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有较好的基础。

1.3.1.2 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建设用地类型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建设用地总面积6.76公顷。建设用地结构如表2所示。

1.3.1.3 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未利用类型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未利用地占地13.60公顷,其中荒草地0.66公顷,占未利用地的0.08%,河流水面占地12.9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57%。

1.3.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城子村的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垦殖率[5]两个指标来反映,项目区土地利用率为97.63%,土地垦殖率为83.2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项目区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但由于田间基础设施不配套,土地的耕作潜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项目区进行土地整理还有一定的潜力。

2 土地整理前后效果对比变化分析

2.1 地类变化分析

2.1.1 项目区用地整理前后变化分析

2.1.1.1 农用地变化分析

农用地总面积850.44公顷,占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97.66%。从表3看出,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变化幅度最大。

2.1.1.2 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变化分析

项目区内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由于这次土地整理的重点主要是耕地,因此在此次土地整理中,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在整理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见表4。

项目区内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和河流水面。在土地整理前后,主要是将荒草地整理为可利用的土地,对于河流水面,主要是将其作为农田灌溉的源头,因此,河流水面的占地面积并没有发生变化。见表5。

2.1.2 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自于对项目区内现有土地的整理,拟开发整理总面积850.14公顷。

MZ=(1-R1)×(M1-M2)+(R1-R2)×M

公式中:Mz―整理后净增耕地面积;M―待整理区的原耕地面积(为现状耕地面积与田坎面积之和);R1―规划前的待整理区田埂系数;R2―规划后的田埂系数;M1―待整理区非耕地地类的面积(主要为现状沟渠、道路占地);M2―待整理区整理后必须保留的非耕地地类面积(根据规划后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占地进行测算得到)。

2.2 布局变化分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水资源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后,按《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项目区旱地统一规划利用为水田和水浇地[6]。同时,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平缓)以及当地耕作要求和习惯,项目区开发后平整为水田和水浇地。

综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区的灌溉排水设计成形似“丰”字形的灌排体系[8]。现状图和规划图见图2。

2.3 耕地质量变化分析

耕地质量变化通过对耕地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的计算来反映耕地质量在规划前后的变化情况[12]。根据农用地等别计算公式以及云南省勐海县农用地分等成果,计算出项目区土地整理后耕地等别和查出项目区现状农用地的等别范围,见表7。

根据云南省勐海县农用地分等成果,查出项目区现状农用地的等别范围,详见表8。

2.4 效益变化分析

2.4.1 社会效益变化分析

项目实施后,在项目区内建立起健全的农田灌溉系统,完善的田间道路网络,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以及耕地复种指数,并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2.4.2 经济效益变化分析

①项目实施增加的产值测算。以项目区最适宜种植的3种农作物(水稻、土豆和东升瓜)为例,分析规划区通过土地整理产生的经济效益。详见表9。

规划前后进行比较,规划后每年的总产值2403.16万元,比规划前增加了471.28万元,规划后新耕地面积为40.18公顷,成本投入按12000元/公顷(大春:6750元/公顷,小春5250元/公顷)计算,扣除所增加成本投入后增加产值382.02万元。土地整理项目总投入资金2489.31万元,项目实施后年总产值2403.16万元,年净增产值382.02万元。

加上1年的建设期,项目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为8年。

2.4.3 生态效益变化分析

生态效益的变化通过绿色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垦殖率两个指标在规划前和规划后的变化来分析生态效益的变化。绿色植被覆盖率为:

上述两个指标的增加,保证了土地的透水性,提高了土地肥力,对生态环境、耕地的保护和改善有着极大的作用,为土地资源的良性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3 土地整理后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篇4

关键词:优质耕地,二调,基本农田,土地利用

Abstract: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Guangxi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technology roadmap for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careful parsing of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the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survey project in Guangxi; Finally,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gives a solution of measures to give the majority of peers to br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igh-quality arable land, two tone, basic farmland,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人们获取粮食及其他农产品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然而随着城镇工业的扩展,建设用地需求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势必占用更多的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为进一步保护优质耕地,有效保障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用地需求,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的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耕地调查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全市优质耕地的数量、现状及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将平原、盆地、谷地等区域内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性基本农田提供基础数据。

将集中连片性概念纳入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中有助于实现耕地的“优质集中”管理,并引入能够衡量和判定耕地集中连片的方法,力求判断出优质连片耕地的空间分布,从而将高质量、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人基本农田保护空间规划中。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体现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具有以下优点:(1)将优质集中连片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2)可以优先规划和开发劣质且集中的地块,降低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审批和博弈成本;(3)有利于多户农民联合,为实现规模农业提供可能性;(4)有利于控制耕地的面源污染[1-2]。

1 调查内容与技术路线

优质耕地是指坡度小于15°、有效土层厚度大于50cm、排灌条件较好、面积相对较大,较平坦地区地块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耕地;若地形坡度大于15°、已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灌溉水源有保证,且田面宽度较大、土壤肥力较好的梯田,也可考虑列入优质耕地的范围。

1.1 调查内容

根据耕地的地形坡度、地类、集中连片度、土壤肥力、排灌设施等条件,调查优质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等情况[3]。

1.2 技术路线

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坡度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信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采用内业预判与外业核查结合的方式,查清优质耕地的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汇总和图件编制。

2 项目实施流程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实施的总体流程图如下:

图1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实施的总体流程图

广西优质耕地调查项目的流程分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工作准备,准备好优质耕地调查项目所需要的资料与二调矢量成果;(2) 分析收集好的矢量成果,把符合条件的优质耕地区提取出来;(3) 根据各分析数据成果制作外业调查工作底图;(4)携带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到实地调查;(5)内业分析外业调查回来的成果,整理好调查数据;(6)将调查数据入库及汇总;(7)成果输出。

3 实施步骤

3.1 调查底图制作需收集的资料

(1). 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2). 第二次土地调查1:1万坡度图;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2 内业数据处理和工作底图制作

(1). 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中的“DLTB”图层与坡度图进行叠加,提取坡度小于15°的耕地及可调整地类(仅指可恢复为优质耕地的可调整地类)。其中,若存在坡度大于15°,但是具备灌溉条件、土壤肥力较好的梯田也应提取出来。

(2). 内业预判

根据正射影像图,将地面较为平整、面积相对较大,且灌溉设施较完善的耕地初步确定为优质耕地图斑。

(3). 将集中连片的耕地及可调整地类作为初步确定的优质耕地区块,并对区块按照七位编码原则进行编号,前四位为YZGD,后三位为区块流水号。

(4). 编制外业调查底图

将初步确定的优质耕地区块的矢量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界线以及低丘缓坡区块范围线,叠加到1:1万正射影像图中,形成外业调查底图。

3.4 外业实地调查

本次外业调查主要是对内业所提取的优质耕地进行外业核实,重点核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范围以及低丘缓坡区块范围内的优质耕地区块。查清优质耕地的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排灌条件、种植主要作物以及作物产量等情况。

在进行外业核实时,每个优质耕地区块拍摄不少于2张不同角度的实地照片,照片拍摄注意选位,尽量选择能够体现其地理位置的地点进行拍摄,尽可能采用广角拍摄,远景近景结合,力求全面反映调查区块的地形地貌及利用情况。

3.5 优质耕地分析确定

根据外业调查情况,将外业调查区块中地形坡度大于15°、土层厚度不足1m、表层质地为砾质地、无排灌系统和种植速生桉等破坏耕作层作物、农作物产量低下的耕地剔除,不再作为优质耕地。

3.6 数据入库及汇总

以县为单位,将确定的优质耕地,建立优质耕地要素图层,添加到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中,按照地类、坡度级别,对优质耕地进行面积统计汇总。

3.7 调查分析报告编写

按照以下调查报告提纲,编写XX县优质耕地调查评价报告。

(1). 区域基本情况

主要从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介绍本区域基本情况。

(2). 优质耕地现状分析

可从优质耕地数量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

篇5

土地既是珍惜的资源,又是特殊的资产,土地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土地问题始终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准格尔旗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与人口、土地与农业、土地与市场、土地与发展、土地与环境、土地与法制、土地与社会稳定等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合理利用土地是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准格尔旗2003年到2013年各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及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应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知识,阐述准格尔旗近年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可行性对策,对以后准格尔旗合理利用土地提供重要的参考,希望对准格尔旗以后经济的发展能有帮助。

关键词:

准格尔旗;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1.研究区概况

准格尔旗位于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端,地处共和国蒙、晋、陕和内蒙古呼、包、鄂两个“金山角”核心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0°05′~111°27′,北纬39°16′~40°20′,旗境南北长116.5公里,东西宽115.2公里,总面积7544.666平方公里。全旗共辖1个苏木,2个乡,6个镇,3个嘎查,156个村,20个社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总人口约37.5万。

2.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根据2013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准格尔旗土地总面积为755078公顷。全旗耕地面积约为76100公顷,人均耕地0.25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0.1%;园地总面积约为30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0.04%;林的总面积约为220447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9%;草地总面积约为393679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52.1%;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18540,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5%;交通用地总面积约为8780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2%;水域总面积约为1927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6%;其他土地的总面积约为17954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4%。

2.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1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反映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公式表达为:k=(Ub-Ua)/Ua×1/T×100%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段长。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准格尔旗土地利用8种类型的年变化率如表2,10年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耕地-3.2%、园地-7.5%、牧草地-0.2%、交通用地7.9%、林地5.2%、建设用地7.2%、其他土地-5.9%、水域-2.5%。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最明显的是随着其他土地的减少,林地地面积快速增加,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而且仍有持续减少的趋势。

2.2.2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构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伴随着土地利用活动而产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问题在于分析其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集中表现为其综合效益最大化。准格尔旗2003~201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如表3,分析表3,10年间耕地、其他土地、园地、牧草地、水域都有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量最大,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均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共增加了10.5百分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比例由2003年41.8∶1∶3.2变为2013年的38∶1.5∶1,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10年间农业用地总体上有所减少,而其他土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农林牧用地比例由2003年的1∶1.2∶3.4变为2013年的1∶2.9∶5.2,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研究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准格尔旗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其他土地质量相对较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若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洪安全的角度考虑,在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土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适宜开发利用。因此,就耕地后备资源而言,准格尔旗没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与此同时,准格尔旗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历来比较突出。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工业项目建设占用了部分耕地,加上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梁峁地区的农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已远远不能满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造成一部分采矿区、山区的农民弃耕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全旗耕地面积的减少。

3.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适度调整近年来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由2003年的1∶1.2∶3.4变为2013年的1∶2.9∶5.2,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耕地减少现象,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覆盖率仅为29.2%;在非农业用地中,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小,仅为1.16%,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3.3农业用地集约化水平较低,生产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准格尔旗的农业虽然从传统的低产、低质、低效农业逐渐转变为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并逐步向规模经营、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多、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真正实现高效开发、集约经营的还不多。对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的利用主要仍是分户零星经营,人工劳作、机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经营分散、粗放和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土地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发挥,土地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用地的生产水平与开发效益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4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下降,土地环境污染较严重在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使用者缺乏长远意识,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产出、轻投入,重利用、轻保护等现象比较突出。同时,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工矿企业的兴起,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地利用环境,加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当地的大气、水、土壤等土地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增多,也给周围的土地环境带来压力。所有这些,均危及当地的资源与环境安全,对全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保障科学合理的建设用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并做出总体安排,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科学配置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现状,提高建设用地整体配置与保障能力。

4.2统筹各业各类用地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积极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统筹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合理城乡建设用地,按照扎实稳步地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保障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建设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度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坚持内涵挖潜为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相对集中布局,规范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优化整合与区域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类废弃地再利用,实施“低效、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与限制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鼓励农村居民点内闲置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依法流转,大力推进城区改造,盘活各类闲置土地,提高城镇土地再利用率。规范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形成合理的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实现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4.4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统筹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损害,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开发强度。在生态环境有重大缺失和生态敏感区域,有针对性地安排生态建设工程用地,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通过开展土地复垦、优先安排生态建设和移民搬迁用地,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治理。促进以灌草为主、灌草乔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减少形成污染源的工业活动用地,预防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准格尔旗全国第二次土地调差成果报告书2011.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9-1165.

[3]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5.

[4]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与应用.地理学报.

[5]林培.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150-160.

篇6

关键词:准格尔旗;土地资源;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1. 研究区概况

准格尔旗位于西南部,鄂尔多斯市东端,地处共和国蒙、晋、陕和内蒙古呼、包、鄂两个“金山角”核心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0°05′~111°27′,北纬39°16′~40°20′,旗境南北长116.5公里,东西宽115.2公里,总面积7544.666平方公里。全旗共辖1个苏木,2个乡,6个镇,3个嘎查,156个村,20个社区,设1个省级开发区,1个新区。总人口约37.5万。

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析

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准格尔旗土地总面积为755078公顷。全旗耕地面积约为76100公顷,人均耕地0.25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0.1%;园地总面积约为30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0.04%;林的总面积约为220447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9%;草地总面积约为393679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52.1%;建设用地总面积约为18540,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5%;交通用地总面积约为8780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2%;水域总面积约为1927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6%;其他土地的总面积约为17954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4%。

2.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2.1 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

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它对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反映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公式表达为:

k=(Ub-Ua)/Ua×1/T×100%

式中: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段长。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准格尔旗土地利用8种类型的年变化率如表2,10年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耕地-3.2%、园地-7.5%、牧草地-0.2%、交通用地7.9%、林地5.2%、建设用地7.2%、其他土地-5.9%、水域-2.5%。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最明显的是随着其他土地的减少,林地地面积快速增加,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而且仍有持续减少的趋势。

2.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构成方式的集合。土地利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它伴随着土地利用活动而产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问题在于分析其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集中表现为其综合效益最大化。

准格尔旗2003~201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如表3,分析表3,10年间耕地、其他土地、园地、牧草地、水域都有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量最大,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均有增加,尤其是林地,共增加了10.5百分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比例由2003年41.8∶1∶3.2变为2013年的38∶1.5∶1,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10年间农业用地总体上有所减少,而其他土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农林牧用地比例由2003年的1∶1.2∶3.4变为2013年的1∶2.9∶5.2,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 研究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准格尔旗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土地利用率低,其他土地质量相对较差,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同时,若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洪安全的角度考虑,在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土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不适宜开发利用。因此,就耕地后备资源而言,准格尔旗没有多少可利用的土地。

与此同时,准格尔旗人口多,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历来比较突出。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工业项目建设占用了部分耕地,加上生态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梁峁地区的农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已远远不能满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造成一部分采矿区、山区的农民弃耕现象比较严重,造成全旗耕地面积的减少。

3.2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适度调整

近年来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由2003年的1∶1.2∶3.4变为2013年的1∶2.9∶5.2,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但仍然存在耕地减少现象,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覆盖率仅为29.2%;在非农业用地中,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小,仅为1.16%,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3.3 农业用地集约化水平较低,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准格尔旗的农业虽然从传统的低产、低质、低效农业逐渐转变为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并逐步向规模经营、专业化发展,但由于受比较效益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多、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真正实现高效开发、集约经营的还不多。对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牧草地和林地的利用主要仍是分户零星经营,人工劳作、机械化水平不高,存在经营分散、粗放和现代化水平低等问题。土地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发挥,土地的生产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农用地的生产水平与开发效益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4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下降,土地环境污染较严重

在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土地使用者缺乏长远意识,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产出、轻投入,重利用、轻保护等现象比较突出。 同时,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工矿企业的兴起,废气、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土地利用环境,加上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当地的大气、水、土壤等土地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的增多,也给周围的土地环境带来压力。所有这些,均危及当地的资源与环境安全,对全旗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保障科学合理的建设用地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并做出总体安排,进一步强化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科学配置各类基础设施用地。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现状,提高建设用地整体配置与保障能力。

4.2 统筹各业各类用地

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积极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统筹林地、园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合理城乡建设用地,按照扎实稳步地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保障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化建设布局,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适度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下转148页)(上接111页)间,保障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3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内涵挖潜为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农村居民点、产业用地相对集中布局,规范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优化整合与区域共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类废弃地再利用,实施“低效、高耗能”产业的优化升级与限制供地政策,完善土地利用评价体系。鼓励农村居民点内闲置建设用地的使用权依法流转,大力推进城区改造,盘活各类闲置土地,提高城镇土地再利用率。规范建设用地的置换,促进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形成合理的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实现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4.4 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统筹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损害,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开发强度。在生态环境有重大缺失和生态敏感区域,有针对性地安排生态建设工程用地,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通过开展土地复垦、优先安排生态建设和移民搬迁用地,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治理。促进以灌草为主、灌草乔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减少形成污染源的工业活动用地,预防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准格尔旗全国第二次土地调差成果报告书 2011.

[2]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9-11 65.

[3] 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5.

[4] 蔡运龙.土地结构分析的方法与应用.地理学报.

篇7

关键词 县级城镇 土地资源 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1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法;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个地块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重点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总量调控和用途管制,有效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用地,严禁随意用地。

2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的突起,居民点及建设用地的逐年增多,大量耕地被破坏和占用,使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呈减少态势。另一方面,在现行经济体制下,由于土地用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经济收益明显高于农、林、牧业,所以以经济效益指导土地利用,必然使土地不断转向高收益的用途,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土地利用缺乏有效保护,生态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人们在土地利用中保护意识淡薄,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一些历史上土地管理政策失调,造成土地垦殖过度,森林过伐,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2.3土地管理措施不力,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城镇建设外延扩展快,内涵潜力挖掘不够,用地容积率低,而且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尽合理,致使存在一些乱占滥用土地的现象。另外,土地管理措施不力,不能有效地保护土地。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集体土地流转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比如说交通建设用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地改建为交通用地,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存在许多道路拓宽的现象,而这种是建立在房屋拆迁的基础上的,既耗费了人力,又浪费了财力,并且导致某些道路不能均衡合理利用,年久失修,浪费了大量的土地。

3加强县级城镇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

3.1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先应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的关系,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太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确定不同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方向。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扩展规模及其用地的不合理性和盲目性,尽可能对城乡交错带耕地实行特殊的保护。控制城市外延规模,对于城市发展所必须占用的土地,应当制定计划,控制土地的供应量,分阶段释放。合理安排乡镇企业建设用地;建设工业小区,集约利用现有土地以减少对耕地的继续占用。增加耕地的投入,推广新品种,兴修水利设施;加强耕地改造,推行粮食、经济、饲料作物三元一体化种植,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减少耕地需求压力,确保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

要强化土地利用者的环保意识,首先,应从宣传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素质,树立正确的土地观念,增强全民土地资源的忧患意识,形成一种“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自觉行为;其次,要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土地利用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经济价值的认识。只有意识到土地资源的价值,才能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形成节约用地,保护土地资源的良好风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价格变化将会影响土地利用者的行为方式。当环境要素作为一项投入成本时,土地利用者就会重视环境保护,重视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从而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加强土地法制教育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产数量逐步显现并不断升值,土地违法案件、土地权属纠纷也频繁发生。因此,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修订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有许多新内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经常组织宣传教育,掀起学法风潮,使人人能知法、守法、用法。对于既成事实的违法用地,规划、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必须从维护整体利益出发,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联合执法,认真开展清查处理,符合规划的,可采取酌情处罚、补办手续等办法予以确权登记发证,不符合规划的要坚决予以拆除。

参考文献

[1] 姚华军,丁锋,李新玉.浅议我国国土资源利益分配问题[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2000(04).

[2] 梁慧稳.从土地资源的特点看土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4).

篇8

一、工作任务

总结评价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土地利用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核定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开展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按照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域,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规划修编以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二、资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的资料,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基本要求

1.资料应采用政府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准的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

2.资料数据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3.收集从年至今能满足近10年有关分析评价所需资料。

(二)主要内容

1.经济社会基础资料

在县发改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规划局、计生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经济社会发展资料。

2.现状资料

收集各有关部门行业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资料及现状图。

3.规划及专项调查资料

收集人口发展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年各部门中长期规划及行业用地、区域划分、空间布局的规划资料,尤其注意收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规划资料和相关的规划图件。

三、分析与预测

(一)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资料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对主要的综合性数据,要形成电子版本,便于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单位互通信息、数据共享。

(二)用地现状分析评价

1.分析评价自年以来土地利用的总规模、结构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与实施和用地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分析效益增量与用地增量之间关系,年均用地增加量等。

2.分析土地利用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产量、产能、产值与税收效益,以及各类型用地单位产值占地面积,并与国内外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建国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3.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投资强度、利用率、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指标预测

1.分析趋势

根据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预测规划期内用地的规模及远景发展趋势。

2.预测依据

指标预测的依据包括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上级相关规划目标、相关行业“十一五”规划、各部门专业性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等。

3.预测原则

规划指标的预测要依据定额标准进行。采用标准要充分考虑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在同一取值范围内尽可能取下限值。

行业用地指标预测应充分与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对多部门共同利用、可能产生重复统计的面积,要提出协调的意见和建议。

4.预测方法

(1)人口预测。人口规模的预测主要有自然增长法和回归分析法;城镇人口预测主要有劳动力平衡法和单因素分析法。

(2)用地预测。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预测主要有总体平衡法、人均定额指标控制法和回归分析法;独立工矿用地预测主要有用地定额法;交通、水利用地预测根据其行业标准,采用用地定额指标法;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修订〈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试行)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6号)的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进行。

(3)其他预测方法。指标预测还应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为对本行业用地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用地变化趋势规律,测算规划期间的用地需求;横向与国内相似县份进行比较,分析在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用地需求量。

5.预测结果可行性分析

要对规划指标预测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资金保障、区位条件、资源容量、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

(一)专题研究

1.专题设置

根据工作方案要求,本次总体规划共设置4个重大问题专题研究: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实施评价;

(2)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3)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研究;

(4)县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以上专题均由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承担。

2.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内容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有关文件要求确定。

3.专题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成果由专题研究报告、图件、附表组成。

(二)专项规划

1.专项规划及承担单位

根据县实际情况,共设置12个专项规划:

(1)县开发园区用地规划,由县发改局、工业园负责;

(2)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负责;

(3)县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新村办负责;

(4)县交通用地规划,由县交通局、公路局负责;

(5)县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由县水利局负责;

(6)县电力行业用地规划,由水电责任公司和郴电国际分公司负责;

(7)县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8)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9)县农业用地规划,由县农业局、畜牧局负责;

(10)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1)县自然保护区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2)县旅游用地规划,由县旅游局负责。

2.专项规划的内容要求

(1)基本要求

各专项规划主要内容:①明确规划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规划原则;②对用地数量和结构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分解;③结合部门“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土地利用区域及空间布局,明确土地用途管制要求;④提出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措施;⑤明确本行业用地生态保护及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措施和办法;⑥明确重点项目的数量、各项目的用地面积、结构和空间布局;⑦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其他要求

①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分析全县城镇体系发展历史、布局和区域基础,剖析全县城镇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确定全县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预测确定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提出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制定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应把握全县城镇体系规划要点,明确城镇村各级用地总规模,以大比例尺图件明确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新农村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步骤和优化村庄布局方案。③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应对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和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对预防整治水土流失的任务做出安排,明确水土保持监管和保护的地区和项目。④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对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耕地后备资源及开发整理潜力进行分析;对各地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和异地补充平衡提出方案。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提出全县在规划期内的生态退耕目标与地区分布,划分林业用地功能区,提出林业用地各功能区的管制规则;⑥农业用地规划应提出规划期内畜牧、水产、园地的用地总规模与地区分布,提出园地、养殖水面、牧草地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及区域布局,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专项规划成果要求

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集。

专项规划文本一般采用章节格式,要求语言精练,表述清楚,依据充分,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资料准确,数据齐全,方案可行;各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应当有准确的现状分析,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指标,有切实可行的结构调整方案、用地布局方案及切实的保障措施。

专项规划说明一般采用章节格式,内容包括规划编制的工作过程、规划采用基础数据的来源、规划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规划用地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上级规划落实情况、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确定的原则与依据和与其他规划协调的情况等内容。

规划图件一般应包括行业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行业土地利用规划图,必要时可补充相关专题图件。规划图件编制应达到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符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件的要求。

规划数据集主要由行业发展现状数据、相关基础数据、规划成果数据等构成。

五、总体规划大纲编制

(一)编制要求

1.综合专题研究的成果。将前期工作阶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结论进行汇总和综合,作为编制规划大纲的基础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全县土地利用战略的总体思路。

2.汇总专项规划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对各行业、各部门的用地需求进行协调平衡,形成土地利用规划初步方案。

3.初步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根据郴州市规划要求,对分配到我县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并具体落实。

4.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特别是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实施的约束性、预期性目标。

5.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区域。以各专项规划的要求为基础,以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为原则,开展区域划分工作。

规划大纲初步方案要采用多方案筛选和比较,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进行取舍。

乡镇规划大纲在县级规划大纲和控制指标指导下,结合各乡镇具体情况,参照以上方法编制。

(二)大纲文本内容

规划大纲格式要求为篇章式结构。要求用词精炼,重点突出,文字规范,措辞准确,有理有据。内容应包括:1.引言,主要介绍规划大纲的内容;2.总则,主要包括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期限和范围;3.对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结论;4.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5.土地利用战略;6.规划方针、主要目标、主要控制指标和本轮规划与上轮规划的衔接等;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重点简述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安排;8.规划分区和空间管制;9.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10.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制创新。

(三)大纲说明编制要求

规划大纲说明应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重点;总结规划大纲编制的流程;说明规划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对基础数据的采用进行说明;列出主要规划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说明规划分区的方法和依据;分析规划大纲编制过程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说明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完成的主要规划成果。

(四)规划大纲成果

包括规划大纲文本、说明、图件三部分。规划大纲图件中要有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的现状图、分析预测图,专项规划的规划设想及示意图,总体规划图。

六、规划协调与平衡

(一)协调的原则

1.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为准则;

2.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分配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

3.坚持《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

(二)协调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采用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总面积、结构等标准。

2.人口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现状数据应采用统计部门的法定数据,规划数据应主要采用发改委确定的各项指标,其他有关数据应采用专业部门的权威数据。

3.专项规划用地指标。专项用地规划指标的协调以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及有关用地定额标准为基础进行协调。

4.空间布局的协调。依据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发展战略,对全县范围的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协调。

(三)综合平衡

以全县国土总面积和上级下达给我县土地利用的约束性规划指标为依据,以确保我县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准则进行综合平衡。

各项规划指标应分解落实到乡镇,并作为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四)协调平衡的方法

主要是召开专家、领导、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议,协调部门之间和乡镇之间规划出现的问题,形成处理意见和建议报县规划领导小组审定。

七、用地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产业用地布局与用地分区相结合。各专项规划根据本行业用地分区的要求,凡涉及“分区”和“区域保护”等方面内容的,应编制分区规划图,并在规划中对不同区域用地提出相应的管制规则和用地措施。

(二)用地空间布局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各专项规划进行产业用地分区时,应考虑相关规划的分区,避免造成冲突。如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域不能再设置为建设用地区。

(三)应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各专项规划应以重点项目表的形式进行汇总,表中应体现重点项目的投资额度、用地规模(特别是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数量)、用地选址、用地时序和占用耕地的补充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等内容。

重点项目安排应符合“十一五”规划,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应达到一定的额度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应符合相关限制性规划的要求,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是在城镇规划圈内的重点项目用地,不列入重点项目表,主要统计独立选址的重点用地项目,以避免与城镇规划用地相冲突,造成用地的重复计算。总体规划应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筛选各专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合理安排重点项目用地。

八、总体规划成果

(一)总体规划成果组成

县级总体规划成果由主件和附件两部分组成。主件包括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编制说明、数据集和规划图件;附件包括专项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成果。

乡级规划成果由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规划图件构成。

(二)总体规划文本

总体规划文本应采用条文格式,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正确、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措辞规范。文本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

1.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指标控制下,确保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对不同条件下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指标进行分类控制,提出与之相应的用地要求。

2.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现状指标和规划指标,明确规划期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和规划目标。

3.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对耕地的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并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制定合理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4.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土地用途管理规划政策。实行用地区域性重点控制,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逐个控制,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对基本农田、各类园区、各类保护区等要按区域进行用地规划控制。

5.实行用地指标控制。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乡镇。

6.落实用地项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用地规模及耕地占补平衡方案。

(三)总体规划文本说明

“说明”是针对总体规划文本的说明,一般采用章节式结构。在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规划修编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基础资料的来源、指标分析、方案的形成、规划方案论证修改、协调与平衡、公示与听证的过程、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等进行说明的同时,应着重对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和指标落实的情况、反馈协调情况;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指标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用途分区及其管制规则、管制用途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的依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的依据;规划供选方案的论证和评价;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

(四)总体规划图件

包括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县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分区图(2006—2020)。

1.土地利用现状图

现状图应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面积和分布范围,其它内容应适当综合,各地类的现状面积应为经过核定的年10月31日止的数据。成图制作中,按比例尺调整的技术要求进行各要素的综合处理。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规划类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等。应主要反映各类土地利用区,重点项目,城镇、集镇、交通、水域、水利工程等用地规划的位置、面积及范围。要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反映规划期内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要以核定后的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位置和范围等主要规划内容准确地标示在图面上。成图制作中,以保证定位准确为原则,增、减底图地物信息,同时按图面信息负载能力,附以标准详细的文字注记。

(五)总体规划成果的公示

总体规划成果形成后应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审查,对主要规划指标的方案实行听证、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技术单位根据公示期间收集的意见,经过筛选整理后,选择合理的意见修改完善成果。

九、规划数据库建设

规划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实现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成果内容。本轮规划要求建立覆盖全县的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一)成果内容

1.图件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县、乡图及国际标准分幅图)、城镇规模控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其它专题图件。

2.数据成果:含数据库体、标准分幅数据、指标数据。

3.表格成果:各类指标表及通过数据库输出的成果表格。

4.文字成果:技术设计书、技术报告、工作报告、自检报告。

5.部分建库中间成果:作业情况记录等。

(二)数据库建设成果要求

数据成果:文件命名、属性结构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关键字段值不为空且字段数据正确、内容齐全;要素采集误差和接边误差符合精度要求,无图形错误和矢量化丢漏现象;要素分层正确;图形拓朴关系正确;数据库运行正常,查询、统计、分析结果正确;图形、属性不重不漏,数量齐全。

图件成果:符合国家及省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图内要素描述正确,图外整饰规范。

表格成果:表格种类齐全,格式规范,内容正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