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4: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生物案例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和新教材最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模型。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二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的功能,这一节是在此基础上探讨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几种方式,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后,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章节的学习,学生对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基本结构和探究的基本步骤已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理解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并且大部分学生已经对生物有了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很渴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是怎样进出细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关细胞功能方面的知识。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各种方式的异同。
(2)教学难点:理解渗透作用原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扩散的特点。
(2)阐明渗透的概念及原理。
(3)比较说明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概述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的概念;比较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2.能力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设计实验,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构建模型和概念图,提高知识建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扩散和渗透作用的过程,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领悟科学探究思想,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成就感。
(3)通过探讨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结果的态度。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改变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以问题探究教学为主线,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法、实验法、学案导学、模型建构等方法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2)课前准备:
①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知识,提出相关问题;
②教师针对教学设计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案,实验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脂双层):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氨基酸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能进出细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问题,根据教师引导总结出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扩散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亲手实验将墨水滴到烧杯中并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扩散。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出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学习渗透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教师设计问题串:
(1)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上升?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也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产生渗透现象两个必要条件以及渗透的方向是从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经历“现象——问题——分析——结论”,主动构建出渗透作用的条件,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微观展示渗透实验。
问题探究:
(1)渗透是水分子跨过膜的扩散。扩散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2)那么渗透作用与扩散现象相矛盾吗?
学生活动:思考、回顾前面扩散有关知识,通过相互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得出回答渗透是水分子跨过膜的扩散。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的清晰展示,清楚观察到了微观的渗透现象,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得出渗透的概念,突破难点。
4.学习被动转运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给出扩散的实验数据,请学生分析数据(表1),构建数学模型,绘出坐标曲线。
学生活动:建构模型绘出曲线(图2)。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展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给出葡萄糖跨红细胞膜的实验数据(表2),请学生分析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绘出曲线。
学生活动:建构模型绘出曲线。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观察曲线后,评价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点。
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物质跨膜运输的各种方式,直观形象表现出事物的空间中的关系。学生构建模型,需要进行表格与曲线的相互转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问题的本质。
5.学习主动转运
教师组织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1)海带中碘的浓度高出海水中碘浓度的200倍,但是海带照样从海水中吸收碘,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2)人的红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离子浓度如下页表3所示。
以上两种情况说明细胞对离子的吸收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这种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中思考主动运输与被动转运相比两者的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总结主动转运的特点。
教学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自然引入主动转运,提高学习兴趣。
师生共同小结:设计表格对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进行比较。
6.课堂反馈
教师组织引导一:实验探究:现有两瓶没有标签的蔗糖溶液,请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半透膜、漏斗、烧杯、橡皮筋),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比较两瓶溶液浓度的高低,并预期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教学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探究能力,培养自身的实验设计能力,逐步领悟探究过程的一般方法与基本思想,提高语言表达、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师组织引导二:建构模型:请尝试画图表示随氧气浓度与离子运输速率的关系,并分析曲线各阶段的限制因素。
学生活动:绘制曲线图(图4)。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模型建构复习巩固知识,突出教学难点。
六、问题研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自主能动性;主体性;实效性
一、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不知到知,从知道较少到知道较多,是不能纯粹依靠“授予”或者“灌输”的方式的,必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其内心的潜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对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具有现实意义,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首先,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创建新型教学方法,能够丰富课堂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促进课堂授课效率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正从心底喜欢这门课程。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再次,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能够促进授课效率提升,从各个方面加大教学力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进行生活化讲解,促进学生理解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生活化,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到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区分辨别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案例进行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课程内容的难点、重点以及结构等进行合理划分,并找出与之相匹配的案例,设计包含课程内容的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巧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传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讲解“细菌、真菌和病毒”这一课程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案例,并引入问题情景,同学们见过林地上面生长的蘑菇吗?喜欢喝酸奶吗?你的同学朋友有人患过流感吗?为什么会患流感呢,知道细菌是怎么形成的吗?等等。通过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理解,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整个过程更多地强调问题,把知识点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巧妙运用俗语、诗句等吸引学生兴趣,展现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学科比较枯燥,很多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并且知识点也不容易掌握,单靠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难于提高高考分数,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家都学过的一些诗句或者是俗语进行知识分析,这样容易加深学生的印象,吸引其兴趣,促进知识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凤生凤、龙生龙”等俗语引入变异和遗传等相关内容。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经典诗句引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来讲解食物链方面的知识等。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把学生放在课堂主导地位,让学生自编练习题,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根本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把自己出题的机会留给学生,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书本内容预习时所理解的知识点,出几道问题,把重要的知识点概括在答案内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抽检学生的习题,并当做问题提问,让另外一些学生回答,回答完之后,让出题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述,之后教师对评述进行补充,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而且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有效开展生物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生物竞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生物学习中,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团队配合性,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教学模式。
例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生物老师可以联合其它班级上课的生物老师,两个班级组织一次生物竞赛,规定好比赛某一个章节的内容,也可以是某一个试验,看哪一个班级的学生最终取得结果教师比较满意,获得冠军的班级,可以由教师带着出去到远处游玩、踏春等。这样容易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当然,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们的具体情况设计更加符合教学的实践活动内容,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的真正目的,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沈平.新课程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生物教学.2005年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5-02
一、初中生物教育的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难以转变原有的教学思维观念与教学方法。有的初中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强调应试教育,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以前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生物课本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地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负责听记,这种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内容较为乏味枯燥,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难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性、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这种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生物教师需要提高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重视,创新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这就需要学校有完备的生物实验器材。但是一些初中学校对生物教学这门课程不够重视,没有引进购买生物实验器材设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主要采用口头讲解的方式来授课,这就导致学生记不清楚实验内容与结果,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造成学生在生物实验这一方面造成认知盲区,实验器材的缺乏也对生物教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有的学校虽然有生物教学实验器材,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生物实验教学环境过于机械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手能力得不到发挥。在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教师教学,学生模拟操作的方式,教师在实验课堂上侧重于讲解生物实验的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目的与结果,而忽视了生物实验的一些具体操作指导,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来进行机械的操作,这一学习方式就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没有做出调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确定,这就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体意识。要想提高生物教学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把主体意识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自己学习效率与结果的好坏也是由教师一个人所影响决定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问题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一个观众,只负责听,没有发挥主动积极性,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画出不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也没能够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更不用说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较低,不利于生物教学改革推进。
二、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研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教师要能够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举措,教师要能够充分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理清思路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要能够把它落实到教学中来。其次,教师要能够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使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这一点最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学校要提高对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视,保证生物实验器材的齐全,完善生物教学设施。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书本上一些生物的内部结构、细胞等微生物的组成图用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此外,对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极为罕见的生物,解剖过程等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教师在生物实验课程中,要让学生多走进实验室,能够让每名学生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学校要能够保证实验室的宽敞、实验器材的齐全与更新。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布置实验任务时,要让学生独立动手完成,给学生一定的独立空间。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内容能够加深印象。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在创新教学方法时要能够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分析、课外活动等等形式。情景教学模式就是将书本中的一些趣味性的知识通过讨论、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方式来设计出特定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是一项能够将知识内容以多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的现代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则是教师通过分析包含书本知识的一个案例,深入剖析出课本原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课外活动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实验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够鼓励学生多提问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应用。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要能够主动参与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来,提高自己独立思考与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能够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以不断完善初中生物教学改革,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推进我国初中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关键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
一、生活化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课堂导入,“导”为关键,其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将注意力转向新知识的学习。因而,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对纯粹的知识的兴趣远远不及对生活现象的兴趣,生活化导课方式则能够悄无声息地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兴趣嫁接到对生物学习中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选段: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
师:(准备道具:酸奶、酒酿、泡菜、馒头等)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这么多好吃的,这些东西你们一定都常吃,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
生1:泡菜需要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微生物。
生2:广告里经常说,一杯酸奶富含多少益生菌,看来酸奶的制作也需要微生物参与(学生笑)。
师:说得非常好,可见你们很留心生活。的确,酸奶需要多种益生菌,蒸馒头要用酵母菌,泡菜需要腌制一段时间也是为了使微生物增生,酒酿要用到酒曲。微生物究竟是怎样神奇地改变了食物本来的特性,让它变得美味无比的呢?
(学生面面相觑,表示不知道,但又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开始小声讨论)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学完了这节课,你们也自己尝试制作酸奶、蒸馒头,做好了带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不好?
生:(齐声、兴奋地答)好!(开始正式教学)
案例分析: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实例俯拾即是,教师只用了几种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就将发酵技术轻松引了出来,没有刻意强调发酵的定义,只是从感性的层面上让学生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正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模糊的认识,学生的好奇心反而被激发出来,他们很想探究微生物究竟怎样让食物产生了质的变化,有效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效果,唤醒了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生活化情境诠释知识内涵
新课程一再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呼吁以知识传递和转移为主的教学过程要向学生自主构建、主动获取知识过度。要实现这一转变,无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诠释知识内涵。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教师要注意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图片、信息、视频等资料,建立一个生活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综合应用生活素材,创设真实、形象的教学情境,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选段: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教师出示两张gif动图:左图为一只小狗爬在墙的阴影下,热得直吐舌头,右图的小狗则选择爬在大树底下,怡然自得地休息)
师:大家来看看,这两只小狗,哪只小狗更聪明啊?
生:左边的小狗!
师:对。你们看,同样是在炎炎夏日中爬在阴凉下,左边的小狗就很自在,右边的小狗却热得直吐舌头。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
生1: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
生2:蒸腾作用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叶片的温度。
生3:大树底下的温度比墙下的温度低。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有了蒸腾作用,植物叶片的温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都相应降低了,这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那么除了这点,蒸腾作用对植物本身和生物圈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学生认真思考,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蒸腾作用的完整意义)
案例分析:在生活中,学生都对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了直观的感受,有了生活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再利用图片展示常见现象,创设了贴切又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能比较轻松地解释现象,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知和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生活化作业发展实践课堂
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千丝万缕,短暂的课堂时间并不能包罗万象,要真正教会学生活学活用生物,教学就应该突破课堂的限制,真正走进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拓展和延续。教师应根据近期教学内容,利用周围的公共设施,精心设计生活化作业,发展实践课堂,鼓励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给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选段:地面上的生物作业设计
作业目的:了解周围的植物的分类及特征,扩充知识点,并感受生物学习的乐趣。
作业要求:对周围的环境展开调查(学校、小区、公园、植物园等),选择十种有代表性的植物,详细观察并记录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点,建立植物小档案。
作业成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进行观测、记录、数据整理、查找资料等,配合默契,各小组都圆满完成了作业。在交流课上,小组间相互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融合所得知识。
案例分析:这个调查作业全面调动了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他们身体力行,不仅在实践中检验了课本知识的准确性,还通过上网、翻阅相关书籍等方式扩充了知识面,获得了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知识学习体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生物这一泓清泉之所以能够保持永不衰竭的活力,正是因为有了生活这股活水的注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好生活资源,科学导课激趣,诠释知识内涵,并发展实践课堂,质效并重,全面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新房.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嫁接生活.学周刊.2012
[2]薛志刚.浅谈新课程下的生物学习观.中学生物学.2005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3-0106-02
伴随我国初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其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也因此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使得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改革基础较差,相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使得生物教学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该科目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面对此种情况,初中生物教师应该要全面反思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尽快推动生物教学的发展,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初中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 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固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初中学校和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采用的往往是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存在,使得初中生物课堂成为“一言堂”,即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中,不仅其学习效率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此同时,因为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动地位,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打压,长此以往,其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就会渐渐消失,从而使教学受阻。此外,由于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如果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学习过程中被磨灭,还会影响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优势,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2.教学观念守旧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之所以会出现“一言堂”这种教学模式,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受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较大;并且,部分学校和教师为了能够提高高考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进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下降。目前,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在一味地讲解生物知识,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生物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从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此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其并没有在理论教学期间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教学,使得新课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目标无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
二 引发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传统教学理念强调的是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受此种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存有“向学生灌输大量生物知识就好”的教学观念,从而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造成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生物知识的动力和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例如,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大部分初中教师使用的都是讲授法,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在此种教学模式中逐渐丧失,从而对学生学习生物的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
2.教学手段滞后
正如上文所讲,目前初中生物教学采用的主要是“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长期使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会对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从而逐渐放弃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对此,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此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从而尽量提升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 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对策
同其他学科一样,初中生物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为提升初中生的动手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一定的推动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初中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有着过重的功利心,对学生卷面成绩过度重视,而忽视生物这门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其能够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改革生物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教师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对于贯彻新课改要求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先要对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思路进行认真的研究,从而找出新课改真正要实现的教学目的;而后,教师再结合当前生物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教师应该要尽量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地完善自我,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自己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这一教学规律,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
2.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加实验教学在整个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拥有更多动手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讲解与蝗虫有关的生物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亲手捉两只蝗虫,然后将一只蝗虫的头部完全浸入水里,将另一只蝗虫的腹部完全浸入水中,观察哪一只蝗虫会先死掉,并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这些生物知识。此外,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生物实验,即使学生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完成,教师也应该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而自己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在学生操作失误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点,这样就能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快速地掌握生物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起创新性思维。
3.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教师不能够仅仅依靠“灌输式”的教学理念以及“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当前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兴趣特点来选择所要使用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等方法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学习生物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从而提升生物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通过将生物课本中一些枯燥、单调且复杂的知识点以图片、音乐和视频的形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生物教学,以便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趣味性,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
4.增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
在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突显出来,还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能力。因此,无论在讲解何种内容的生物知识时,教师都应该要尽可能地缩短自己讲解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发现和学习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解苔藓、藻类和蕨类植物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这三类植物的特点,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便可以更好地归纳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从而更加快速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讲,受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影响,初中教师要想保证当前生物课程教学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其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就一定要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加强学生应用各类型生物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各项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为我国初中生物教学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飞.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
[2]朱飞.重庆市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3]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1.034
实验在理科科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理科教学必备的工具,所以,实验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传授生物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在初中生物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教学法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下文将对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一)实验教学法的定义
实验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验教学要求利用特定的实验仪器或实验设备、药品试剂等对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并且整个实验活动的开展是在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实验教学法的教学优势
通过应用实验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观看到更为直观的实验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参与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验教学法的分类
实验教学法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实验方式,分别是: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其中课内实验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所学的一些知识点,在课内实验中,实验结果比实验过程更重要;课外实验是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求助教师,也可以向家长寻求帮助,课外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分组实验主要是在专门的实验课上进行,它的实验方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操作,通过亲身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演示实验是这四种实验方式中要求最高的,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和理解知识点。这种实验方式对教师的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过程出现丝毫的失误都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出现偏差。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第一,实验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这一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养成了动手实践的好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学习以前都没有接触过生物实验,所以对生物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实验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好奇心,使他们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让学生参与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仅初一的生物教材中就包含了58个必做实验。学生通过操作这些实验,能够对生物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而掌握一些生物知识。其次,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法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具体推导过程,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所学知识,使他们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单细胞生物体”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凭书本上给出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对“单细胞”这个概念有清楚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要用实验来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显微镜对一些单细胞生物进行观察,如“衣藻”“变形虫”,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最后,通过实验,教师可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具体的考察,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让他们学会用实验去验证这些知识。
三、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分析
(一)将生物实验运用到具体生活中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生物课本上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将生物实验与具体生活相结合,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植物的“向光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人们在野外迷路时也常会利用植物的“向光性”来辨别方向。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如下实验来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验证:“把牵牛花籽种在小花盆里,等发芽长成幼苗后放在一只鞋盒子里,花盆紧靠鞋盒的一边。盒内用硬纸做一个隔墙,下方留一点空隙,在另一侧上方开一个小窗。盖上盒盖,把鞋盒放在阳台上。一个星期后,牵牛花秧会从小窗中探出头来”。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解释生物的“向光性”是由于植物细胞里有一种对光线非常敏感的生长素,它控制着植物发育和生长的方向,只要盒内有一点点光线,这种生长素就会发挥作用。
(二)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实验中会用到各种实验仪器,学生对新的实验仪器的使用可以增强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初见显微镜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规范、独立地操作显微镜,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如探究显微镜的取镜、安放、对光、观察等步骤中要掌握的要领,这对以后利用显微镜来进行生物实验起到了导向作用。
一、针对生活现象,解释生物原理
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现象,但这些往往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生物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几乎都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知识。如果能将这些生活现象与生物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生物将是一门最有趣,也最容易学习的学科。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生物“食物腐败变质”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食物腐败变质现象。因为生活中这类现象很普遍,也很常见,因此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其中包括剩饭剩菜变馊、食物表面长一层“白毛”、水果蔬菜腐烂等。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后,我再向学生解释:这类现象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细菌和真菌以食物为培养基,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食物变酸、变臭、变色、变黏等,食物表面的白毛其实就是大量繁殖的真菌。而平日里我们将食物低温保存、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其实就是通过抑制微生物生长来防止食物腐败变质。有了具体的生活实例做背景,学生听起课来格外有精神,记忆的效果也自然事半功倍了。
二、选取恰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生物在学生眼中,一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生物学本身并不乏味,之所以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部分原因是生物学的专有名词太多,学生难以正确理解,更不用说记忆了。就拿细胞来说,对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很难在脑中形成概念认知,但就是这样最微小的细胞,在生物学中仍被分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去讲解,细胞器还能再进一步划分。如此繁杂的生物体系,学生自然不乐意去深究。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该寻找合适的模型或替代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生物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时,书中涉及食物链、食物网、生产者、消费者(一级、二级、三级)、分解者、自养生物、异养生物、能量传递等一系列专业名词,学生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因此我在讲解这一章节时,特地找了诸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等一系列谚语去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概念。我还借助“我们用了几万年时间爬到食物链顶端,可不是来吃素的”这一则小笑话,告诉学生什么是杂食性动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穿插实践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物课时较少,但涉及面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量,对很多抽象概念的讲解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展示生物的魅力。例如,神经系统中的反射弧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五个部分都很抽象。如果一味地去口头讲解,可以预见能将这一节课完整听下来的学生十中无一。但若能加入实践环节,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讲到膝跳反射这一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时,我让学生将一条腿自然地搭在另一条腿上,用手轻轻地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学生惊讶地发现,只要敲对位置,小腿会产生急速前踢的反应。大部分学生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在我的提醒下才停止动作。前后大约只实践了五分钟,且只涉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这两个部分内容,但学生的兴致却被大幅度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一扫阴霾,变得异常活跃了。
四、安排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参与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实验教学;教学案例;重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75-04
一、重要概念的提出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首次提出“重要概念”,提出让学生通过掌握重要概念来把握生物学科本质和核心内容。初中生物课程共有10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重要概念,每个重要概念下设支撑它的核心内容,重要概念共50个。其中,有些重要概念容易理解,如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些重要概念比较抽象、微观,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这些抽象的概念,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或者展示模型图片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其深刻理解。
二、实验对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价值
生物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实验教学恰恰是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初中生物新课标更加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教育教学功能。生物学科中那些抽象、不易理解的重要概念,需要借助实验使其显性化和具体化,比如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借助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加以展示;另一方面,在生物教学的某些环节需要借助实验帮助、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知识。
综上所述,借助实验促进初中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有的重要概念比较深奥,可以借助实验剖析概念要素,理解概念内涵,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的重要概念借助实验可对学生理解某些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两种情况的实验形式要灵活选择,可以是演示实验,可以是验证实验,还可以是探究实验,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实际去确定。
三、借助实验促进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 骨的结构与成分
教材分析:《骨的结构和成分》是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运动》第二节《运动的形成》中第二课时内容,是在第一节学习动物运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动物运动的形成,为学习动物的行为打下基础。本课先让学生观察长骨的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建立长骨是一个中空的坚实的生活器官的概念;再通过探究鱼骨的成分,增强对骨的成分和特性的感性认识,推测骨的成分与特性的关系。然后,介绍在人的一生中骨的成分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并为学习运动打下基础。
学生认知分析:
1.知识方面:
学生已有知识:已经知道人体的运动离不开骨,并且对骨的坚硬性有一定认识。
待解决的问题:骨的内部结构;骨是否是生活器官;骨的成分和特性。
2.能力方面:
学生已有能力:按实验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会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
仍需训练的能力:根据实验材料、用具等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小游戏引课:老师说出肱骨、股骨、尺骨等骨的名称,学生两人站在讲台上,其中一位根老师说的骨名称快速在另一位同学身上指出来,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评判。
教师提问:从形态方面看,刚才我们说的骨都是什么骨?学生答:长骨。
长骨在人体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是什么样的结构使长骨具有这样的功能呢?这节课就来学习骨的内部结构。
请学生观察已经锯开一段的长骨:
观察方法:一看二摸。
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骨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图片并提问:
1.姚明的长骨中是黄骨髓,为什么还能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如果配型相合,从那里取骨髓?
2.青少年为什么能够不断长高?
3.骨折后愈合的骨是什么结构?
4.为什么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呢?
过渡:老人比小孩更容易发生骨折是因为他们骨的特性不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骨的特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鱼肋骨,感受骨的坚硬和弹性。
为什么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这和什么有关呢?
你知道骨里有什么物质吗?
展示骨粉的营养成分表,学生从中里获取信息,归纳骨的组成物质有两大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提出假设: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骨中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物质,是二者共同决定骨的特性,还是其中之一决定骨的特性?我们该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提出可把两类物质分开,单独地研究一类物质的作用。
提问:显然,鱼肋骨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难于简单分开,怎么办呢?
学生提出可以去除骨中的一类物质,研究剩下的另一类物质的作用。
学生根据实验材料、用具,设计实验以探究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
演示碳酸钙粉末在盐酸中溶解的实验,展示小麦种子燃烧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鱼肋骨的作用。
提问:你知道在实验中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1.正确使用酒精灯和火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