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4: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粮食产业发展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发展基础
1.经济发展基础
苗老集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一是围绕科技兴粮目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培育了2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二是加快推进畜禽良种工程,生猪、家禽、渔业生产规模稳中有增,全镇平均出栏鸡10万只、生猪1000头;农民利用修高速公路留下的池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现水产养殖面积已达8000多亩,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形成了农民内生增长机制。
苗老集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其中骨干企业有安徽恒硕纺织有限公司、青峰面粉厂等。另外该镇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粮食储运业务,主要有盛源粮食购销有限公司、苗集粮站、长春粮站等,带动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交通区位优势
苗老集镇是太和县的东部门户城镇,这一地区交通便捷,是太和县与阜阳市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交流的重要节点之一。济广高速在镇区西侧设有出入口、308省道从镇区穿过,同时该镇西距京九铁路三堂集站仅5公里,良好的交通体系网络为苗老集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资源优势
苗老集镇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太和县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另外大棚蔬菜、渔业等特色产品连年增收。
苗老集镇劳动力资源充裕,其中约有近6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带回大量资金,同时也带回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成为农村创业的主力军,形成大规模的返乡创业经济。
(二)外部机遇与挑战
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速度的加快,产业的空间整合也将逐步深入,区域的职能分工也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因此,每一个相对滞后的发展地区,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会的时候,首要前提条件就是要对本地区资源环境做出理性判断,确定本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承担的功能角色,寻找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制定跨区域互动(产业之间、优势资源之间等)发展模式选择等。
1.《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确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人均3000美元以上。
在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至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实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2.阜阳市“双轮驱动”力促加速崛起
阜阳市 “双轮驱动”(双轮即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阜阳城镇化进程,必须围绕把阜阳打造成皖西北中心城市这个核心,以现有县城为骨干,以卫星城镇为支点,以工业为依托,走出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布局合理、层次紧凑、城乡融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今后一个时期,加速推进阜阳工业化进程,应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空间上,应主攻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目标上,以县城工业化带动乡镇工业化,进而实现县域工业化。行业上,应主攻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煤电化冶为核心的重工业,梯度延伸消费品深加工和煤炭资源深加工。发展方向上,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各得其所,兼而有之。资金使用上,重点借助域外资金,着力引进外资,合力启动民间资本与“凤还巢”资本,力求发展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模式上,重点发展中小企业,着力推动大企业联合、重组。产业承接上,合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西移,加快推进“凤还巢”工程。
(三)资源与制约
1.区域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使每个寻求发展的地区几乎都同时拥有良好的对外交流的方便出路和资源组合,即交通区位加其它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可能包括丰富的土地资源、更接近核心发展区的空间区位、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投资能力、现状产业聚集规模等)组合,使苗老集镇处于某些产业发展选择的弱势地位。
2.苗老集镇产业和经济发展基础、空间资源条件等,弱化了地理区位上并不突出的某些优势,降低了某些产业在本地区寻求发展的竞争能力。如果不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突破,苗老集镇很难依靠现有的区位条件赢得快速发展的优势。
3.区域空间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的镇区建设和居民点建设,对生态空间和重点发展地区的关注不足,尚未建立起整个地区长远和整体的空间发展框架。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发展知识型产业、集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在2011年―2015年间,年均增长15%,2016年―2030年间年均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则2030年达50000元以上,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社会发展目标
苗老集镇发展需顺应新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合理控制人口总量,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快城乡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突出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3.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功能更加完善。镇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和建设城镇,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品位。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二)产业发展方向
1.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特色、绿色、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种植业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结合本镇特点,选择优质小麦、大豆、无公害蔬菜种植、烟草种植、果木种植为突破口,带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同时加强良种猪、肉鸡、蛋鸡等畜禽的生态养殖以及鱼、龙虾等水产养殖,实施畜牧业富民工程。
2.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坚持工业相对集中的思想,聚集发展,形成规模。
――立足本地资源,依托现有企业并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以特色蔬菜以及养殖业的加工、冷冻保鲜为主的新型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产业推动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
――立足本地资源,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激活民间资本,采取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等多种形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住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向外扩张的机遇,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加工业,并使企业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名牌化,带动工业向集约化高层次迈进。
3.第三产业发展重点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金融保险、咨询和教育、文化卫生、房地产、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符合镇情的第三产业体系。
――商贸
依托传统商贸优势,发展专业集贸市场,同时建设集金融、运输、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产业布局规划
1.工业布局规划
(1)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以特色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扶优扶强,结合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产业链。
(2)着力建设工业集中区,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加强对工业集中区的道路电信、供电、供水、金融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交通顺畅、设施完备、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创造良好投资硬环境。
2.农业布局规划
(1)巩固粮食基础,维护粮食安全。把粮食安全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着力实施良种推广、科技进田、结构调整三大战略,着力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增加效益,努力实现我镇粮食高产创建再上新台阶。
(2)发展三大类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业效益。规划建设以淝西、苗集、集西、集南村为中心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以新合、谷堆为中心的烟草种植基地;以西淝河西岸为主的果园种植基地。
(3)壮大畜牧业水产业,增加牧业渔业收入。以集西的良种猪繁育场为龙头,大力发展猪、鸡等禽类养殖。以集喜标准化水产养殖、大赢龙虾养殖场为龙头,建设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
什么是“全谷物”食品
据介绍,“全谷物”食品是一大类健康谷物食品,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将全谷物定义为:完整、碾碎、破碎或压片的颖果,基本的组成包括淀粉质胚乳、胚芽与麸皮,各组成部分的相对比例与完整颖果一样。
“全谷物”食品具有哪些保健作用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及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木酚素、β-葡聚糖、菊粉、抗性淀粉、植物甾醇与植酸等植物化学元素。
全谷物的保健作用包括:中风危险降低30%至36%,Ⅱ型糖尿病危险降低21%至30%,心脏疾病危险降低25%至28%,同时还有利于预防肠胃癌和体重控制。根据美国全谷物委员会的资料,食用全谷物的肥胖成年人比食用精加工谷物者的腹部脂肪显著降低。
粮细化,
造成微量营养素缺失
伴随粮食加工的精细化发展,谷物经过精加工后,尽管口感大大改善,但在求精、求白的过程中,造成了谷物中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学元素的损失。如精白面粉中的膳食纤维、矿物元素与维生素等的含量不到全麦粉的1/3,这也是造成国人宏量营养素过剩,而微量营养素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消费“全谷物”食品已形成巨大潮流
关键词:玉米;生产现状;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玉米的特征、分类等,了解玉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如:食用、饲用、工业应用,通过玉米的不同应用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再不断地开发和探索中明确玉米的发展方向。
我国玉米的发展方向基本趋于食用和工业用途两方面,在食用中,就要注意玉米的种植,在玉米的种植业的发展方向中,开展高效、高质、高产的玉米种植策略必不可少,而玉米在工业中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玉米制药、制淀粉、制油等,因此,发展玉米在工业领域的作用,对玉米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玉米的发展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玉米深加工的不断发展,玉米已成为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中国的玉米消费从上世纪80年代口粮比例占38%,消费玉米2588万吨,饲料用玉米占48%(工业饲料和传统饲料),消耗玉米3269万吨,出口占11%,出口玉米749万吨,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耗用玉米205万吨左右,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直接消费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国口粮消费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9%,消费玉米量约为187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消费在中国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工生产成配合饲料。中国近年配合饲料产量约4800万吨,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万吨。二是传统的把玉米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在农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饲料喂饲大牲畜、猪和家禽。据专家估计,这种传统的饲喂方式每年估计消耗玉米3500万吨左右,这两项每年消费玉米约638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加工成精制的玉米食品。中国目前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工业的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万吨左右。中国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8%左右。1995年之后又转向大量进口玉米。近10年来,中国玉米消费趋势是用于生产配合饲料的玉米数量猛增,用于口粮的玉米逐年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长缓慢,从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进口国家。玉米产量成为影响玉米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提升玉米单产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焦点。
2 选育高产品种
选育高产品种成为玉米工作者的首要育种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高产品种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高产再高产的品种,具体目标是大幅度提高其生产潜力,向世界最高单产进军,向理论达到的高产目标进军;第二类是具有一定生产潜力而又能使生产投入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经济高效型的高产品种。第二类不是以追求单纯的高产为目的,而是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集于一体的高产品种。例如,它们有高的经济系数,极低的空杆率、秃尖率和倒折率,有高度的抗病性和抗虫性,有极强的抗旱性和耐瘠性等等。这类高产品种的单产潜力只要能达到产量9000-12000kg/hO,而又具备上述多种优点,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需要。
3 现阶段玉米单产出现徘徊的主要原因
一是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遗传基础狭窄,育成的高配合力自交系少,组配出突破性的强优组合难。二是以前组配的杂交种及选育的自交系均以利用个体优势为前提,忽视了群体增产的作用,而发挥群体增产作用才是现阶段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途径。
4 选育理想型(紧凑型)的玉米杂交种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相继提出了选育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的杂交种,即具有玉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或近于直立,通风透光、适于密植等特点。
玉米理想型一词最早是由Donald(1968)受小麦和水稻育种的启发提出的,意为具有影响光合生产和籽粒产量的标准性状的植株,他认为,理想型品种应具备单株产量不高,但群体产量高,株间竞争少、易于密植,经济系数高和籽粒耐贮藏等特点。理想型玉米包括穗上坚挺直立、穗下叶平展、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运转到籽粒的效率高,灌浆期尽可能长,叶片衰老缓慢等。沈阳农业大学顾慰连教授(1979)从源库关系出发,对理想型玉米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想型玉米植株高度应适当降低,秆粗穗大,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速度快,经济系数高,出苗到抽穗开花期间隔缩短,有效灌浆期尽可能延长等。随着数量遗传学的发展,采用数理统计手段对玉米的各种形态,生理性状,尤其株型和穗部性状遗传规律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研究使玉米理想型研究报道愈来愈多。
5 未来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国内玉米消费能力不定,且国际竞争力偏低,一直是困扰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稳定和保护我国玉米产业,各方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南进北出,在玉米主产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等。
关键词:水稻种植;问题;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35
前言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道出了粮食在各种农作物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当前,随着水果、甘蔗、桑蚕等更高产出效益作物的快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受到压缩和挤占,粮食安全受到不同的程度的影响。而作为粮食四大作物中的大头,水稻这一作物的发展怎样,对当地实现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长期的发展,柳城县水稻种植技术整体情况较好,但是,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和人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柳城县当前的水稻种植已逐渐表现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柳城县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此,对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1 柳城县水稻种植现状
从总体上来说,水稻种植情况较好,种植水稻仍然是柳城县大部分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水稻是柳城县粮食作物中的高产优势作物,是当地农民的主粮,所以几乎所有农户都有种植水稻的习惯。同时,由于柳城县水田面积大,单造达1.4万hm2左右,相当大一部分农户的经济来源靠水稻种植。除此之外,柳城县水稻种植主要以双季稻为主,水旱轮作的面积并不是很大。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大量外出以及相应的种植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导致柳城县水稻种植面积有逐年减少、产量下降的趋势,进而影响到当地农民的口粮安全和经济[1]。
2 柳城县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现阶段柳城县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法,在此,需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种植水稻品种杂乱
现阶段,柳城县的水稻品种较为杂乱。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早造全县备案在售的水稻品种组合达80多个。一个村,一片田种植多个水稻品种是普遍现象,这容易导致多品种混种以及相应加工企业混收现象的出现,对打造优质大米品牌不利;由于品种杂乱,各品种间的生育期不一致,易导致机械收割等环节不能大面积应用,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2.2 高效的水稻种植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
当前,农村中从事水稻种植的,多是一些50岁上下、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水稻高效栽培新技术、新知识愿望和能力不高的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稻种植新技术的大面积广泛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当地水稻种植产量和产品品质的提高[2]。
2.3 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但是现阶段柳城县农民采用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方法,多是以治为主,以防为辅,对病虫害的防治效率较低。在现阶段治理病虫害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农户选择化学防治的方法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由于农药的长时间使用,病虫害对常见农药已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继而农户采用加大药量或者增加施药次数等方法来提高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此行为不但很难达到农户预期的效果,甚至会因为用药量过大,有毒物质积累在水稻中,影响到稻米品质。近年来柳城县部分乡镇水稻稻曲病发生严重,农民防治不及时,从而也导致了即将收获的稻谷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柳城县水稻产业的发展。
2.4 水稻后续加工水平有待提高上次
柳城县虽属水稻种植大县,年水稻产量达15万t以,但水稻种植后期如在机械烘干、分级包装、品牌精装上,仍处于较低的初级水平。由于稻谷烘干的社会化服务环节薄弱,稻谷成熟收获期受持续降雨的自然灾害性天气影响大,稻谷收获不及时导致的落粒、发芽等现象时有发生,对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都造成了不利影响。当前,柳城县仍未有叫得响的大米品牌,大米产品附加值低,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低,规模化种植粮食热情不高。所以柳城县大米精品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4]。
3 柳城县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上面分析了柳城县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为促进柳城县水稻“稳定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目标的实现找出了原因,也为指明了今后水稻种植的发展方向。
3.1 推广优良水稻品种
由于当前农资市场可供选择水稻品种多而杂,很多水稻种植户缺乏甄别优劣品种的能力。有关农技部门应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力度,筛选出适合本地栽培种植的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水稻品种加以宣传推广。通过近2a的试验比较,筛选出了五优华占、良丰优77、野香莉丝等在生育期、产量、稻米品质、田间表现等各方面均较突出的几个水稻优良品种,可作为当地水稻主推品N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3.2 落实惠农政策,培育新型种粮经营主体
当前,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力度越来越大,柳城县应整合资源,集中精力落实好农民3项补贴等工作,确保种粮农民获得补贴;借力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种粮农民,为科学种粮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利用当前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契机,加大培育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种粮经营主体的力度,充分发挥规模化、标准化种粮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柳城县水稻产业的良性发展[5]。
3.3 加快优质稻米品牌化打造力度
当前水稻种植成本较高,应加快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降低农民种粮成本,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柳城县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优质稻米品牌的建设和打造力度,加快产品相关认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环保的土肥技术、病虫防治技术来提升稻米品质,并按发展富硒大米品牌的方向对相关企业进行引导扶持,力争让柳城县优质稻米品牌上一个档次,让种粮农民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柳城县的水稻种植情况总体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因此,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当地水稻产业“稳定面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目标的实现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建昌.直播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3):92.
[2]王志荣,靳子斌,殷兆霞,等.安康市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杂交水稻,2016,31(5):4-5,43.
[3]赵力勤.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试验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16(11):50-51,54.
[4]赵力勤.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高产栽培农艺配套技术的探讨与研究[J].现代农机,2016(2):46-48.
一、中国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意义
(一)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亿吨左右,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和墨西哥是五大玉米生产国,其中美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中国为1000多万吨,占10%左右。世界玉米深加工更多走向深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且出现产业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的趋势。长春经开区发展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正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二)符合国家解决“三衣”问题的宏观战略
我国历来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取消农业税和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支持“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长春经开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和相关产业符合国家支持三农、做大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战略,形成各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
(三)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吉林位于连通黑、辽两省的重要位置。长春位于东北地区腹地,玉米产业链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可辐射以长春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周边区域,可辐射辽宁的昌图、内蒙古的通辽和黑龙江的五常等广大地区。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四)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动荡的国际原油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能源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进口石油已占到我国石油消费的20%,预计2010年将达到40%,到那时我国石油供求的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因此应降低石油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保持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石油化工替代产品,如玉米生产的多元醇、聚乳酸、燃料酒精等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一)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世界玉米需求大幅增加。2002年以前,美国国内玉米消费和生产是相对稳定的,而2002年以后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和生产大幅提高,推动了美国玉米的需求,其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饲料、出口等玉米需求数量基本稳定,但比重在下降。最近2年,美国的玉米收割数量在增长,而且增长较快,其推动力量仍然是燃料乙醇的生产。目前,美国有30%的玉米是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预计到2008年;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量将达到1亿或1.2亿吨。
2 玉米深加工走向深化。现代玉米深加工更多采用综合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例如美国,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由早期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当今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对玉米构成成分和价值属性科学认识的发展,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深加工开发利用路线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技术更加先进;产品更加多样,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成新的玉米深加工领域导致产业出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稳步增长。竞争激烈,生产趋于集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积极投资进入生物质能源产业,逐步形成大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趋势。
(二)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我国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逐步得到重视,玉米大省开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国内首批建设了4个10万吨级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均在20万吨左右,部分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0万吨。目前,我国玉米大体消费领域为:饲料9000万吨、口粮1500万吨、工业消耗1100万吨、贮运消耗500万吨、种子120万吨。作为玉米深加工初级产品的淀粉产量增长迅猛,1978年仅28万吨,2001年已达50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0%。我国淀粉应用大户是发酵行业,消耗量占淀粉消耗总量的35%,主要产品为味精、酶制剂;其次为淀粉糖工业,占淀粉消耗总量的20%;变性淀粉消耗占9%;医药产品消耗(包括抗菌素、口服及注射用葡萄糖)占20%,其他占16%。
2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特点。一是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厂较早、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效率较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处于停产、转产或半停产状态;而规模较大,投资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产品收率和能耗指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二是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向纵深发展。玉米加工产品逐渐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酒精向精深加工扩展,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淀粉糖和酶制剂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产业发展向原料产地转移。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合计2965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82.6%。
3 我国多元醇应用广泛而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受到限制。在我国,多元醇应用十分广泛,超过50%多元醇产品用于纺织业以生产聚酯纤维;16%用于塑胶工业以生产聚酯树脂;15%用于化学工业以生产抗凝结产品;其余则用于制药及其他化学工业上;内地每年对多元醇需求为300万吨,其中270万吨依靠进口。同时,我国的生物乙醇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
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如果完全用玉米来生产,按照1:3.3比例计算,2010年对玉米的需求将达到1650万吨,2020年将达到4950万吨,加上其他工业消费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
三、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基础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
1 龙头企业的规模与技术优势。位于长春经开区的大成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形成年加工300万吨玉米的能力,年产淀粉糖总量80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赖氨酸30万吨,均排名中国第一,其中赖氨酸产量占全球的40%。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它还是国家发改委初步选定的3家全国玉米生物化工示范企业之一,2006年创产值135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大成集团是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
2 玉米主产地优势。吉林省处于世界三大玉米产业带,是我国的玉米主产省,玉米年产量1900万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12.5%,玉米商品粮175亿公斤。吉林省所生产的玉米,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均处于第一的位置。2006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是1930万吨,2007年实际播种面积达到4500万亩,比2006年增加50万亩,产量将增加100万吨。其中长春市的玉米年产量在600万吨左右。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见下图)同资源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
3 专用生产基地的优势。专用生产基地不但可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聚集,还能够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有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长春玉米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10月,位于长春市“西南――东北工业轴线”中的兴隆山组团,园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运输便利,发展工业所要求的支撑要素俱全,为产业集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4 纺织业、化工业及汽车业的巨大市场需求。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一汽的所在地。围绕一汽,长春已经形成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从而衍生出对汽车装饰布料和工程塑料等的巨大需求,工程塑料和装饰材料为化工醇的下游聚酯和不饱和树脂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实现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经验总结
1 开发区转型的影响及应对。长春经开区和其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样面临着多年高速发展后的转型问题。首先体现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减少,以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包括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的减免减让措施正渐渐消失。开发区的发展已经是体制优势阶段而非政策优势阶段。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经脱离开单纯依靠政策优势,而是转为向技术优势、研发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方面要效益,凭借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壮大产业实力。
2 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的调整及应对。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积极利用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调整的机会,整合产业资源,壮大自身实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向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大步迈进。由粮食深加工产业带来的企业粮食储备还可促进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为解决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的某些弊端提供思路。
3 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及应对。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2007年,玉米价格上涨52%,大豆上涨40%,这种价格涨幅是近十几年间所未有。相关部门预测,国际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维持一定的增长态势,进而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2007年7月18日,农业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市场平均价同比上涨7.9%。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成本上升和采购问题。然而长春经开区积极采取对外购买淀粉和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积极保障原料供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4 农业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处于玉米产业链最顶端的玉米生产影响巨大。据农业部的2007年7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虽然当年玉米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但是部分产区旱涝灾害对玉米生长有一定影响,吉林和辽宁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冷害天气,使玉米发育期有所延迟。玉米作为产业链的顶端产品,一旦供应安全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后端的所有产业包括淀粉、化工醇和精细化工、汽车用工程塑料和装饰布料等产业都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影响。对此,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三年前已加强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并积极寻求替代淀粉。
四、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发展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突破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具体指标见下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也必须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以玉米园区为载体,发展玉米化工产业,可形成玉米原料、初加工产品和制成品的链式产品结构。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边角辅料,如:利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每生产1吨木糖醇,就要产生6吨以上的酸性玉米新废渣,烘干后的玉米芯废渣每3吨能量相当于1吨煤。利用玉米芯渣通过生物酶来生产酒精。使玉米皮、玉米芯和玉米秸秆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玉米原料的“吃干榨净”。
(二)积极拓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实施原料来源安全战略
1 玉米原料的供应安全。针对玉米原料对产业链中的后继产业影响巨大和玉米生产受天气影响大的特点,要保证玉米原料来源安全,着重开拓玉米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首先,重视玉米原料的储备工作,在丰收年份做好仓储,应对天灾年份的减产;其次,重视陈化粮的利用,我国粮食储备战略的实施,会使仓储粮食的新陈管理成为必须,充分利用陈化粮可以降低成本;再次,要重视国外资源和市场,要适当增加玉米进口的比重。还有要加大玉米良种培育和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力度;政府增加对良种培育的补贴,研究机构对粮食生产的转基因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产业化试验。
2 开发新的替代品研究。向新的可替代原料转化,不仅仅依靠玉米为原料。玉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关系到人民的粮食供应保障和食品供给安全问题。大规模的开发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从长远来看,不符合粮
食生产、消费规律。积极发展玉米的替代品也是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例如木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产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它具有其它作物所不能比拟的一些特性,适应性广泛,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淀粉生产率高,块根中淀粉的比率达30%~35%。木薯淀粉将是玉米淀粉的良好替代品。
(三)建立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实施做大下游市场战略
首先要促成大成集团与吉化集团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生物化工醇的成本优势和石化基地的化工原料配套优势。使国内最大的生化企业与吉林省最大的石化企业形成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吉林市的精细化工产业在吉化集团百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化工醇下游产业将有充足、低价的原料保证。另外,要推动大成集团与长春一汽的战略联合,使国内最大的生化基地与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强强联合,进入一汽集团的配套采购体系。通过强强合作,把玉米园区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加工中心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工中心,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中国最大轻纺工业基地、玉米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四)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根据国家的部署,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在这几个方面,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需要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生物技术是科技和产业方面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关注生物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追踪科技前沿,通过新的技术和研发催生新的产业,并为产业升级换代服务。另外,在玉米深加工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水稻既是世界60%人口的主粮,更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绝大多数人口的主食口粮,中国水稻生产供给状况不仅关系我国粮食安全,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我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启动建设。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是一个集数十位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专家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杨万江博士作为我国农经领域的知名专家入选,有利于该学科在交叉融合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成果更及时、更紧密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农业产业政策和水稻产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决策和实践。
据了解,杨万江博士能够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绝非偶然,他长期以来在农业经济科研、教学与决策服务方面成绩斐然。20多年来,杨万江教授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奖十余项,多项政策建议被省部委采纳,还为涉农企业制订战略规划,是我国将农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为数不多的农经专家之一。
他认为:世界粮食安全将越来越突出,中国水稻产业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转基因农作物在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长达14年就是证明。
杨教授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今后几十年都将面临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的双重压力,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务将会越来越艰巨,中国必须立足长远以大国姿态改革创新,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生态、环保、高效的水稻新品种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09年11月国家转基因农作物管理部门首次发放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安全证书,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在尊重科学与事实基础上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前期工作正在顺利展开,预计未来2年内我国将迈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经营第一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国家。
关键词:畜牧;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宝清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目前,宝清县畜牧业初具规模。调查统计,全县有奶牛1.0万头,肉牛存栏18.9万头,生猪存栏53.9万头,山绵羊存栏43.7万只,家禽存栏335.3万只。全县畜禽养殖总量平稳增长,畜牧业生产总体态势良好。全县现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56个,各类专业村26个,专业大户3120户,规模养殖所占比重逐渐加大。
近年来,宝清县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实施禁牧政策等措施,加快了退耕还草和退化草场改良步伐,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2012年夏秋,组织开展草原清理,对全县草原实施了详细清查,形成了完整详实的文本和电子档案,基本掌握草原的历史沿革、总体分布和使用现状。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业发展方向不明。一是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力度,还没有真正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有效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认识,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缺乏科学的发展策略和长远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符合当前实际工作需要和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既定的政策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也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产业发展方向有欠精准,导致发展思路不清晰,工作目标不明确,规划措施不具体,制约了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缺乏畜牧业发展动力。宝清县耕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较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种植业基础条件较好,是当地农民的主体产业。也正因如此,畜牧产业长期以来一直被大多数人当作家庭副业,只是利用闲暇时间、空余房舍、农副产品发展家庭养殖。近年来,随着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这种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相当多的养殖场(户)由于意识不到位、资金缺乏、政策缺位、场地限制、技术欠缺等原因,导致养殖规模扩张步伐缓。
(三)无法形成产业链条。宝清县畜禽养殖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对偏小,没有大规模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周边市县相关企业对宝清县产生的实际拉动力也较弱,不能真正起到拉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作用。全县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基本上仍停滞在初级阶段,利润严重流失。现有的屠宰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畜产品原料采购过程中总是寻找低价区,难以带动当地养殖规模的扩大;由于地处偏远,没有足够规模的养殖基地做后盾来提供深加工原料,企业难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缺乏良性互动,加快发展的格局也很难形成,加之养殖业户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全县距离“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规模基地+养殖业户”产业链条的形成,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四)服务保障不够健全。宝清县养殖总量不足,基地规模偏小,地理区位偏远,此种情形下,没有强有力的相配套的产业政策环境和综合服务环境做支撑,很难吸引到大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入住,难以促进规模养殖基地实现迅猛发展。由于缺少健全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作保障,为农民提前的决策、良种的供应、产中的疾病防治,饲料、机械、兽药以及技术服务和产品的销售信息等一系列服务,目前有相当多的农民对畜牧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在资金、科技、信息上缺乏有效支撑。
三、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考
(一)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在整个畜牧产业中,肉牛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势头特别好。肉牛的价格稳中有升,产品销路畅通,养殖利润增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肉牛可以作为宝清县畜牧业的主导品种,成为畜牧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考虑到肉牛生理和生产周期较长,资金需求相对较大,投资回收期较长等因素,在肉牛业发展上宜作长线发展打算,做好长期工作准备,从各项基础工作抓起,形成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
(二)提升畜牧业发展动力。一方面,宝清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县,却不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强县;另一方面,畜牧生产需要的饲料在本地得不到完全解决,饲料成本增高,造成养殖效益下降,影响畜牧生产规模和养殖总量的扩张速度,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上步伐十分缓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农牧结合”战略,确立“以牧为主,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思想,即种植业生产为养殖业生产提供充足饲料,通过畜牧养殖实现“过腹增值”,增加综合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动力。
(三)努力构建畜牧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起着承前启后、联动引导的枢纽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推进畜牧业产业化,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宝清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畜牧龙头企业建设上,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重视程度,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来抓;二要依托资源优势,创建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生猪、肉羊屠宰深加工企业。三要坚持引建标准,龙头企业要力求做到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带动力。
(四)提高畜牧综合服务水平。搞好畜牧综合服务,要紧紧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开展全程服务,并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促进产销对接;要着力培育畜禽繁育大户,提倡自繁自养,降低疫病风险和经营成本;要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构建疫病防控长效工作机制,把好各关键技术环节,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切实抓好免疫、消毒、监测、检疫等基础性工作,提高对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方健,司可.畜牧业推行健康养殖研究[J].中国牧业通讯,2010(24).
[2]李卫东.朝阳市畜牧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牧业通讯,2009(19).
[3]陆建平.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初探[J].山西农业,2008(7).
一、产业链招商的主要特点
所谓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并建立起同一产业间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相比传统招商引资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求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产业链招商不失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沿海经济突飞猛进的“跳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推进加工、科研和服务一体化、组团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如浙江省嵊州市,利用本地生产领带企业众多的优势,主动招来韩国等一批国外大的领带生产企业落户嵊州,引发世界领带业的大转移。目前,嵊州生产的领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33%,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从内陆省市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链招商是内陆省市乘势而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陆省市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立足本地特点和产业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城市经济增长较快,已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如襄樊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搭乘产业链招商的快车。他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招商的思路,实现了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西部矿业公司等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强强联合,形成了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链,形成了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直线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从我县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了“四区一园”五个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核心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延伸扩展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链式招商的成功之路。目前,皮革工业园区已经入驻企业26户,累计实现产值25.6亿元,利税2.4亿元,吸纳就业1 500多人,涵盖了蓝湿皮、皮具皮件、工业品、明胶、化料、油脂等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蓝湿皮加工为主体、上下游加工项目配套合理的皮革加工业体系。新肇粮食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7户,园区核心企业展华玉米生化有限公司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10月份正式建成投产,初步搭建起以粮食贸易、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框架。
三、推进产业链招商的几点建议
目前,县域经济产业链招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急需提高对产业链招商的理解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一要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趋势,认真分析区域内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备的要素条件和比较优势,找准区域经济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并严格遵循规划开展招商活动,避免因盲目选项造成区域内产业趋同和恶意竞争。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县域经济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延伸、补缺产业链条,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形成集中投入,逐步提升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度,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培育产业链招商主体。实施产业链招商,首先要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上。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骨干企业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紧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以及对地方产业拉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突破招商瓶颈,引进核心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放大大企业对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三要打造产业链招商平台。一是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重点产业园区;二是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三是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项目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来发展,壮大园区的产业规模,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