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8篇

时间:2023-07-02 08:23: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职业路径评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职业路径评估

篇1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课程设计会计学专业

1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大数据网络智能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对教学的课程授课方式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难度也在加大。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时间空间都被打破,大学课堂的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大数据技术革新也迫使学校迎合“新一轮”的变革,努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常态。结合前文分析在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出灵活、弹性、开放的特点。网络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虚拟性,充分地实现了学生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网络课程的灵活和弹性,须在教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时”督学,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的便利。许多大学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总结了较好的“虚实融合”的教学经验,比如某大学电子工程类课程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课前学习积极性和堂的参与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亦可以尝试此类教学方式,如第一阶段课前的线上学习作为零散的个体学习,第二阶段课堂的集中教学针对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大班教学”(讲座型教学),而第三阶段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性质实施小组学习的“小班教学”。

篇2

一、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由于会计诚信的缺失,导致假账林立、造假成风,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交易失真。即企业通过资产(账面)重组、关联方交易来粉饰财务报表,利用资产评估等多种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事不等价交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核算失真。即会计核算过程中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费用资本化、交易时间差等手段,不客观,不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甚至通过做假账、假报表的方法,虚增或隐藏收入、虚增或隐藏成本费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即管理层隐瞒应披露的会计信息或不及时披露会计信息,误导利益相关方。

二、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驱使。企业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使利润最大化,但当企业追求不当利益时,就会诱发造假动机。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方式以骗取投资、贷款和税金支出。企业负责人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局部利益,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得利益,而损害社会经济的利益。会计人员因为薪金、职务升迁,奖励或企业负责人的压力等原因不当的改写会计报表,虚增业绩、隐瞒亏损等。

2.信息不对称。在相关信息方面,经营者相对处于优势,所有者相对处于劣势。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控制着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拥有各种企业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依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失信成本低。失信成本低是指会计道德缺失后,其所受处罚力度较轻。企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很大原因就是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预期成本。尽管近年来我国针对会计舞弊问题出台了很多法律,但真正受处罚的却较少,使得更多的企业敢于更大利益的追逐,不畏惧法律的制裁。

4.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审计部门和人员应遵守严格的审计程序,实施合理的审计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造假行为。审计部分是会计信息真伪的评判者,然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使审计部门独立性受到损害,其所得结果的真实性也受到损害。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教育。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职业信念、规范的职业行为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计教育中不应仅仅是对业务技能与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明确会计人员的自信信仰,增加会计人员的自主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业道德教育融进每一名会计人员内心,增强每名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

2.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是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主要靠会计人员自身努力。一个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养,其自我意识、道德需求会有新的要求,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客观公正、精心理财,扎实做好会计工作,不断用职业道德来规范自己的会计行为,实现职业理想。

3.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技术水平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名会计人员自信的来源。会计人员不会处理账务,不会理财,即使有良好愿望和大公无私的心胸,也不能将会计工作做好,难以发挥会计的反映、核算和管理的职能。只有加强会计业务技术学习,在会计人员能够准确、真实的反应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使技术与品德相结合,优良的职业道德才能得以体现。

4.改善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建设。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好坏。在制度不完善、道德意识淡薄、诚信丧失的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营造出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净化会计从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有着重要意义;而会计环境的净化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调.只有社会各行各业都提高了职业道德意识,才能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只要形成了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环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实践、探索,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上不断进行总结、改进和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加强顶岗实习教育和管理,切实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清晰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路径,为就业和个人将来良好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有效推进符合专业发展的“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探索,努力使校企合作的管理更加规范,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我院与万江财务管理公司、庞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邮政物流速递公司、环球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喜来登乌鲁木齐酒店、中国旅行社等3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涵盖了会计与审计、营销与策划、酒店管理、导游、涉外导游、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财会专业校企联手打造会计孵化器,创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目前,我院会计与审计专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由于会计工作实践性强、对工作经历要求高以及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等因素的顾虑,使得校外基地建设难以开展。绝大多数学校采用“校内仿真实训”的办法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然而“仿真”可以模拟企业经济业务,却无法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又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有特殊的要求,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养成。

多年来,在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径,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共赢点。2006年起,创新性地将校外基地目标由“单个就业企业”拓展到“财务公司”,依托财务公司,通过校企联手共建 “会计孵化器”,创建了“411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首先前4个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每学期也均有2周以上的教学实习;第5学期的前半学期(0.5)则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及拓展课程教学;第5学期后半学期0.5学期(2个月)为“会计孵化期”,是在校财务公司等校外基地实习,即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分批进入财务公司(孵化期),以“三真”方式,在公司专职会计的指导下,承接财务公司所的各类企业“实账”工作,积攒会计工作经历,直至通过相应考核,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第6学期为“工作期”,学生以企业职工身份,进入最后1学期的带薪“工作阶段”,学生将进入合作企业,独立承担出纳、记账会计、成本核算等财务工作,校方联合企业组织财务专家,以咨询师的身份随时指导,在真实的会计工作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高财务工作胜任能力。

以该模式为主线,校企双方重点进行了师资、课程、实训等核心要素的重组,从而破解了多年来困扰各高校会计类专业校外基地建设的难题,突破了企业空间、商业机密的限制,使得会计专业校外基地建设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机制,有效提高了会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营销物流及酒店专业顶岗实习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定向模式

营销物流及酒店管理等专业由于企业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但存在就业层次低,调岗率高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更加注重的质量和层次,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根据专业实行多样的顶岗实习模式。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不同的顶岗实习模式,形成融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宽基础,活模块”积木金字塔型“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三年结合校企合作选择专业定向。如营销策划等专业进行专业营销,即在两年在校学习营销公共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第三年通过实习,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进入房地产、汽车、证券业等不同行业学习专业营销,从而,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对于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实习则分两个阶段,大一每年的6月-10月是第一阶段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习,大三则是为期一年的顶岗预就业实习,这样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将来预就业打好基础。

其次,分层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就业层次和稳定性。对众多合作企业进行评估分类,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状况、接纳实习生人数、学生评价等分为优、合格、差三级,逐步淘汰不适于合作企业,加强与优质合作企业开展更深一步的合作。首先,实行双向选择的“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传统的“订单式”不管学生是否愿意,统一安排学生进入指定企业实习,导致学生抵触情绪较大,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实习期一旦结束,学生即刻大批跳岗,不利于学生发展。而双向选择的“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即由学校统一安排,选定一定数量的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通过招聘会,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通过相关考核即可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较为集中利于管理,同时由于是学生自主选择,提高了就业稳定性。其次,与企业签订协议,深化合作内容。如建立示范性“双基地”;学校作为企业的后备人力资源库,优先保障合作企业用人;而企业则通过提供奖助学金等形式来体现企业的关怀,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等;

我院通过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与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加强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源、设备、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有利于深化课程资源开发、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强,仝丙昌.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篇4

【关键词】 会计职业判断; 有限理性;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6-0009-04

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会计环境复杂多变,大大增加了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而相应的会计信息要满足有用性这个基本质量特征,必然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判断。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主要以原则为导向,这更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而如何保障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成为会计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有限理性是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对有限理性不加以治理,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规范体系的权威性。笔者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非常复杂的行为,必须突破会计学科的边界,将其与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深入分析产生有限理性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对于规范会计行为,改善我国整体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及特征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概念有了较为一致的观点,一般指会计专业人员处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根据现行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下的会计标准,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通过分析、确认、计量等方法对不确定会计事项进行判断、处理的行为过程。它既是一种按照会计规范正确履行职责的行为,也是会计人员对于相关会计信息认知处理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整个会计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各个环节以及财务报告编制的各方面,具有和其他会计行为显著不同的特征。

(一)技术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会计工作专业性极强,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程序将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而会计职业判断更是一种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进行的职业判断,非专业人士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具备较强的技术性。由于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影响着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需考虑各方面因素,平衡好“客观中立性”与“经济影响性”之间的关系,该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规范性和可选择性相统一

相关法律规定,会计职业判断必须在统一框架下作出客观、公允、恰当并符合经济实质的判断和选择,会计准则就是会计人员统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由于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又赋予了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原则、程序等方面较大的空间,使其具有可选择性。会计职业判断的可选择性主要表现为会计方法、种类、时间具有可选择性,比如现行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两类方法,会计人员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应用情况或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来进行选择。可见,会计职业判断是规范性与可选择性并存的一种行为。

(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会计职业判断作为一种判断,本身就具有主观性。由于判断必然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成分,当会计人员面临多个方案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和自身的职业经验进行比较、权衡,这无疑掺杂着判断者的主观成分,但结果是否更接近实际,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同时,会计职业判断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客体都是客观经济事项,判断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过程也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会计职业判断的对象和依据都是客观的,判断行为也具有客观性,因此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

(四)经济影响具有双向性

会计职业判断带来的经济影响可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公允恰当的职业判断有助于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并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和透明度。会计准则不可能对每一个会计事项都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应该看到由于会计职业判断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分配,其自由空间很容易被利用,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因此,必须重视会计职业判断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的双向性,应正确引导以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

会计职业判断存在上述多种特性,其行为又受到来自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限理性是关键因素,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有助于找到规范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合理路径。

二、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分析

(一)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的分类

有限理性理论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西蒙的研究。西蒙认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人,有限理性人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内心长期处于动态甚至矛盾的状态,在进行有关决策和判断时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生理、认知、心理动机等多方面限制,而决策的结果在有限理性下无法达到绝对的最优程度。有限理性理论让我们意识到,会计职业判断过程中同样存在有限理性,应对判断主体的认识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理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加以治理,才有可能使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趋于合理化。

笔者根据有限理性基本理论,从判断主体出发,结合会计职业判断的特殊性,认为可以将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无法正确理解每个会计规则、无法正确识别和处理每一个会计事项的认知性有限理性;二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受利益驱使或迫于压力导致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性有限理性。认知性有限理性往往由于经济业务本身复杂多变、人的自身缺陷造成认知上的偏差,进而引起判断结果的失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完善制度、提高技术以及加强学习达到降低影响的目的;行为性有限理性则为了私利而有意识地操控职业判断,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扭曲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其经济后果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是需要禁止的。

(二)有限理性产生的根源

1.产生认知性有限理性的原因

(1)相关会计规则存在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各种会计规则应该是立足于经济环境,经过各利益集团的多次博弈而形成的,具有法定约束力,完善的规则应该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能真实反映各类业务的经济实质。但由于规则制定者也存在对知识和环境的认知有限理性,现有的会计规则存在明显滞后于实务、不完善、不科学等瑕疵,比如非货币换准则就存在范围界定较为模糊,核算的标准不够明确等问题。另外,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也存在社会参与度不高,利益相关者缺乏参与的渠道等问题。相关会计规则不完善,容易导致会计人员理解产生偏差,引发判断认知性有限理性。

(2)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复杂多变,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可靠性也提出新的要求。经济业务多变性使得未来的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加大了会计人员在识别和判断时的难度,会计人员无法完全获取充分的信息,必然增加了发生判断失误的可能性。因此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是会计职业判断认知性有限理性的又一根源。

(3)人的生理、心理存在有限理性。规则缺陷和环境不确定是造成认知性有限理性的外在原因,而内部因素则是作为判断主体的人的生理、心理存在有限理性。人类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有限理性,在运用大脑进行信息记忆、加工等工作时都受到基本的生理约束,环境影响下的个体性格、意志、情绪、价值观等因素也会影响行动的结果。人的生理、心理有限理性首先表现为专业知识和相关职业经验的获取有限。会计人员一般通过学校教育和后天实践获得基本的技能和经验,假设会计规则都是完美的,要求会计人员透彻理解每一会计规则并准确运用到任何会计事项中是不现实的。人的大脑和精力是有限的,出现失误也是必然的。人还容易产生心理惯性,就是运用一些心理策略或惯性来简化信息的处理以缓解有限脑力的压力,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另外会计人员工作中出现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责任心、没有进取精神、工作容易疏忽大意或固执己见等现象,其实是其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表现,这些缺陷容易导致认知性有限理性。

2.产生行为性有限理性的原因

(1)利益的驱动是行为性有限理性产生的动因。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取决于判断主体进行判断的出发点,即动机,追逐利益是产生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主要动因。会计人作为一名职业者,有物质、精神上的利益需求,但笔者认为,真正促使其违背职业道德、承担违规风险的动因主要不是源于自身,而是企业管理层。由于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管理当局,自身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其行为很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其职业判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管理当局的利益动机影响。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动机有些是关于职位的稳定或升职、各项经济待遇的保障、希望通过政府的考核、迎合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还有些是希望为企业获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少税收等等。这些利益动机使得管理层在会计人员进行可能影响利益的会计政策选择时对其施加影响,把会计职业判断变成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导致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

(2)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行为性有限理性产生的源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使公司控制权及利益分配得到有效的制衡与监督,而目前我国“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管理层权力过大,集会计人员控制权、审计委托权、会计政策选择权于一身,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很难保障会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当管理层的利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当局由于缺乏制衡,很容易通过干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因此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治理机制是造成行为性有限理性的根源之一。只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管理当局的权力进行有效削减和约束,重新设计对会计人员的任免权、控制权、审计权,形成多方权力制衡,才可能避免行为性有限理性的发生。

(3)外部监督不力助长了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观性特征使得建立严格的外部监督体系非常必要。我国已经建立了多重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中介机构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但三级监督都存在较多问题:政府监督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监督主体自身有限理性、监督成本过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监督由于利益因素影响,很难保证监督的独立性;社会公众监督是一种非专业性监督形式,对于会计职业判断专业性强的行为很难真正进行有效监督。外部监督不力还表现为惩罚不严。我国目前很多惩罚手段没有真正触及违规者的利益,违规成本太低,根本无法发挥其威慑作用。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违规上市公司的再违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可见,外部监督不力使得无法有效制约行为性有限理性,某种程度上还助长了行为性有限理性的产生。

(4)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社会风气是行为性有限理性产生的温床。经验是影响会计职业判断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自律性,也就要求其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个体的职业道德受社会的职业道德整体水平影响。我国目前的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缺乏有效的诚信机制,在经济生活中不当谋利的行为时有发生,尤其管理层为粉饰业绩操控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屡禁不止。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经济主体缺失诚信的行为,必然会传导给依附于管理层的会计人员,加上利益的驱使和从众心理,其判断行为的质量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三、治理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是规范有限理的前提

规则的不完备和标准的模糊使会计人员对规则认知理解出现偏差,从源头入手,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是规范有限理的前提。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要做到:严格遵循一套公开、透明的法定程序,从立项到向社会公众广泛地征求意见;准则各项条款中的术语、计量属性、标准等表述要明确、严谨,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制定出配套的导引体系,增加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有一流专家组成的组织保证,在技术性、专业性方面保证准则制定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经过社会各界广泛博弈、充分考虑多方利益、减少各种利己动机并具备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完善、优化的机制。

(二)优化会计人员素质是治理有限理性的基础

有限理性的主要根源在于人,职业判断的质量与判断主体的技术水平、道德修养密不可分,因此优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是治理有限理性的基础。要使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合理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专业素质的优化。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优化主要是知识技能的提升和职业经验的积累。会计人员知识技能一般通过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和后续教育获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会计人员专业基础是否牢固,因此各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应当重视会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任职后参加法定的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是国家对会计人员后续教育要求的一种体现。企业用人单位应重视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并将培训结果与个人的业绩考核制度挂钩,以提高培训效率。职业经验的积累大多依靠后天的实践。会计人员应主动抓住机会,尽可能熟悉各种会计岗位和业务,要善于总结执业经验,有意识地与同行交流,向专家请教,尽快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储备,积累职业经验。二是重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指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符合职业特征的道德和规范的总和。会计人员作为中介人的角色,应恰当、充分、客观反映经济业务和事项,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服务。但目前有很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不惜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谋求私利引发有限理,因此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是规范职业判断行为的关键。要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一方面在学校和后续教育中就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会计人员明确各项行为准则,成为有职业理想、高度的工作责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的职业人;另一方面要强化职业角色意识。会计职业角色意识是会计人员将社会对其职业的角色期望转化为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一定程度上支配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行为。应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定位,使其在思想意识中将会计工作所要求的职业道德素质内化为会计人员的内在品质,为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发挥长效作用。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判断主体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判断行为的结果。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将判断失误率降到最低。因此运用各种手段训练、提高会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企业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是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保障

内部控制是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管理和控制,保障企业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安排,而是由控制活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为会计职业判断形成公正、客观的内部环境,保障判断主体的独立性。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尤其是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是保障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关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首先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的管理、结构、权力及分配进行合理的制度性安排,明晰企业产权、合理资源配置可以弱化管理层和判断主体的不良动机。其次要强调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机制就是在总体内部控制目标导向下,有效指导并约束判断主体在限定范围内结合实际情况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进行分析、评估、确认以及选择,保障判断偏差和错误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要使机制发挥作用,会计职业判断主体在职责和权利上要明晰。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可以将外部监督部门引入企业,由外派财务人员和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共同履行监督职责,力求保持较强的独立性,形成对管理当局的有效制约,从而保证会计职业判断质量。

(四)建立外部监督体系是保障会计职业判断质量的有力支撑

政府监督、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中介机构监督、以舆论为手段的社会公众监督是构成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监督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监督效力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要真正实现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的有效监督,首先是政府监督的完善。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通过完善立法、采取相应的行政手段来规范与监督会计行为,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到制度执行质量的监督,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资格认定到企业各项财务检查和审计活动都要进行系统合理的统筹安排,掌握整个监督体系的执行情况。其次要充分重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注册会计师作为第三方,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是否符合当前环境下的经济实质、有无违反准则及相关法规情况可以进行专业的评定,其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企业管理层实际拥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选聘和对审计费用的控制权,极易导致审计行为失去独立性,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完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规范审计程序,监督注册会计师是否客观、公正、独立地进行审计业务,严格维护其审计的独立性。社会公众监督是一种舆论监督,是对会计职业判断外部监督的一种补充。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工具的普及,“一夜天下知”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网产生的强大社会辐射效应及对会计职业判断违规行为产生的巨大舆论影响,增加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违规成本,有效制约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的不恰当行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监督体系,为有效减少会计职业判断有限理性提供保障。

(五)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是治理有限理性的有效路径

治理好有限理,光靠监督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还需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要促使个体保持和延续某种合理,必须正面激励和负面严惩二者并重进行引导。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是要在全社会努力营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会计职业道德风尚的社会环境,针对会计人员利益需求的动机,制定出科学的奖励政策,包括提高工资、增加奖金、给予荣誉称号和各种表彰、提升职位等等,一定程度上满足合理行为下会计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以激发其规范自身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抑制不良动机,进行正面激励;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对失信行为的监管方面存在惩治不够严厉的现状,应加大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违规的惩处力度,进行负面的强化。对于有违背道德操守的职业者和负责人不仅物质上加大处罚,非物质上的处罚也要到位,批评、降职甚至取消从业资格,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披露,扩大影响,使违背职业道德的风险和责任大大超过预期报酬。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制度。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对营造良好的会计职业环境,促进会计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规范会计职业判断行为需要多方紧密配合才可能实现。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逐渐提高,公允、恰当的会计职业判断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有用性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家亲,许燕.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43-46.

[2] 孙绍荣,宗利永.理与非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61.

[3] 于长春.会计职业判断的内部控制研究[J].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28-36.

[4] 邓钠.会计职业判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会计政策选择视角[J].会计之友,2011(5):54-57.

篇5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高职会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41-01

一、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由于会计人才的不可或缺性,越来越多的企业高薪寻求该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虽然高校每年都输出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但这些学生常常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各高校教育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实训课程相对较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致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均达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近几年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位,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着力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在会计专业中应用的探索与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是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包括企业专家、教育专家、一线骨干教师和一线技术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企业工作岗位职责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获得主要任务,归纳成典型工作,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及实际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打破传统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推进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

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解放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禁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为宗旨,从会计专业职业分布情况和学生就业方向出发,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有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坚持以工作任务为向导,进行科学路径专业课程开发

通过市场调研,获得会计专业工作岗位并对其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得之对应的职业能力和教学任务。(如下图)

针对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情况,对专业技术岗位群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和整合职业能力设置专业课程项目,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商业会计》、《成本会计》、《出纳实务》、《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等在内的十多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在职业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将每个教学情境设置为若干个理论和实践一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任务,以项目为导向,按照具体项目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来开展教学,学生从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集体团队意识。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财务会计专业通过多样式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过程性检查与结果检查相结合,从学生生产性实训操作情况、实训报告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进行评分,按照是否完成任务及完成的情况给予综合评价。通过对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技能的合理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篇6

摘要:文章根据五年制高职会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深入企业、行业、高校进行调研,分析了行业会计人才的发展状况及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及层次,岗位技能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培养规格及职业面向,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群 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目的

为贯彻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要求,结合学院会计专业群建设的任务,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群建设的紧迫性,坚持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为主线、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项目化课程结构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念,着眼调结构、促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了解会计岗位群的设置、岗位群职责、岗位群对会计人员素质、能力结构的需求变化,为会计专业群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二)调研对象

1.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

2.会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选取我校毕业生安置率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地区以江苏省居多,毕业生选取2014、2015届学生。

3.同类高职院校,如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南京高职分院、常州刘国钧分院等学校。

(三)调研方法

1.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会计专业群2014、2015届毕业生,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主要了解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及具体职业、专业相关度、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同时关注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和后续招聘计划。

2.访谈法。主要针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及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的项目经理和同类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负责人进行,和企业负责人主要探讨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学生跟岗顶岗实习安排、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会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高职院校财经专业负责人主要探讨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方法、路径,课程改革的方法、校企合作的方法,师资培养及技能大赛、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现状分析

(一)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截至2010年底,江苏省有107万会计人员,其中,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大约在35万人左右,大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只具有从业资格,预计到2020年,会计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160万,初级以上职称的将达65万人,为江苏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会计人才基础。从五年制高职培养的学生来看,主要面向的就是培养初级及以下会计人才,空间很大。

(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2015年以来,商事改革红利持续放大。据江苏省工商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江苏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含分支机构)106.5万户,同比增长12.8%,增幅迅猛,截至2015年底,江苏省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含分支机构)601.17万户;据徐州市工商部门统计,2015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9 834户,截至2015年底,徐州市市场主体总数已达473 064户,每年新增的企业数以万计。有企业产生,就有对会计的需求,从未来会计发展的趋势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会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种方向,一是对于广大企事业单位,会计从算账报账逐步发展到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二是对于小微企业,主要依靠会计服务公司进行记账,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会计服务公司,公司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主要帮助企业记账及申报纳税,侧重于基本税务知识的运用;三是会计师事务所,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审计、咨询、税务策划服务。根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生主要就业的对象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和会计服务公司。

(三)会计从业人员能力现状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会计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会计职业岗位属于管理性岗位,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综合性要求高的非第一线技能岗位,是企业技术管理岗位。(2)会计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密切,国家经济政策、单位经济行为的变化直接导致会计行为的变化,会计职业的知识更新快、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强。(3)会计职业入门资格要求严,由财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的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严格,考核标准规范,过关率严格控制,并实行每年继续教育年审制度。(4)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与职业道德要求高,会计岗位是管理层面岗位,工作对象既要核算监督各类经济活动,又要面对企业内外部的复杂人员,要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四)会计各核算岗位技能能力分析与课程选择

1.会计收银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商场和超市调研中看到,大多收银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收取货款,严格遵守唱收唱付的原则,并主动、热情地回答顾客。对会计收银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对开具发票的规范要求及对收银机、点钞机、税控机等操作的熟练应用。(2)对假币的快速识别。(3)与顾客沟通的能力、交流、口头表达能力。(4)自觉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本岗位的纪律要求,要做到诚实、信用、操守第一。

主要对应课程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收银岗位实训、会计职业素养等。

2.会计出纳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对企业会计出纳岗位的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会计出纳岗位人员的选任十分慎重,企业注重选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会计人员。会计出纳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执行费用开支标准,复核原始报销单,登日记账,做到日清月结。(2)对库存现金确保完整无缺,对于超出库存限额规定的现金,及时解缴银行,如有发生被偷盗等情况,造成的损失,要承担赔偿责任。(3)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严禁出纳人员白条顶库和坐支,不得套取现金。(4)注重对出纳人员的日常性工作监督,实行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实行银行预留印鉴与支票分开保管,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对日记账进行抽查,对现金不定期地抽查盘点等,确保现金的安全、完整,起到事中的监督作用。(5)熟知有关的会计法规和财经纪律等方面知识。

主要对应课程为基础会计实务、财务会计实务(货币资金核算)、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3.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材料核算和仓库保管岗位是实施存货管理与核算的重要岗位,是企业培养会计的重要场所,而不仅仅承担保管员的角色,其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认真验收入库,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物资类别、型号、规格,做好材料账的登账工作。(2)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收发货物,执行收发制度,及时反映库存物资的动态信息,编制材料采购计划,委派采购人员组织采购,仓库管理人员验收入库、填写“材料入库单”,质检部门进行质量鉴定,出示质量检验报告,财会部门审核材料发票等有关票据,经主管领导批准,承付货款。(3)库存物资做到物、账、卡、资金四相符,确保安全生产。(4)切实按照规定标准,做好库存物资的保管保养工作。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只注重材料收发凭证的填制,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以及材料的采购、验收入库的核算,缺乏对材料采购与保管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的讲授,学生也缺乏对材料计划员、采购员、验收员、稽核员和保管员岗位职责的了解,不懂得按程序进行材料收发业务操作。主要τ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存货核算)、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4.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开展会计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企业对往来业务主要技能体现在三个方面:(1)根据销售客户档案建立客户财务信息档案,关注债权类账户和债务账户容易出现的问题,防止企业高估应收款项,低估应付款项。(2)应收账款的检查和监督,对应收账款所附的原始凭证要相互验证核对,验证所发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3)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对客户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判断,当应收账款账龄在三年以上的款项较大时,要判断是不是企业为完成产品销售任务、出现盲目的赊销行为,造成大量的款项收不回来。目前,各企业都有比较严格的信用政策,严控赊销行为。

在会计教学中,平时过多地注重债权和债务的核算教学,对债权债务的管理与控制讲解较少。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往来业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实务、会计应用技术实训等课程。

5.固定资产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开展固定资产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固定资产岗位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固定资产取得重点关注:取得决策和审批程序是否明确、计价是否正确,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卡片、保证账卡相符。(2)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情况:是否按规定计提,计提方法选择是否正确。(3)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否控制,核算是否正确。(4)固定资产盘点、清查、盘亏、报废、投资、销售等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6.薪酬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薪酬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会计工资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配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做好职工薪酬的核算及发放标准的核定工作。(2)审核工资计算表,报请负责人审批工资计算表,会计提工资、发放工资的账务处理及代扣“三险一金”、 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月末计提“五险一金”、职工福利、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的账务处理。(3)理解职工的范围,职工薪酬的构成,熟悉薪酬发放的业务程序。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薪酬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7.资金管理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会计资金管理岗位调研时注意到,资金管理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参与企业筹资、投资管理、资本运作、税收筹划等具有高素质企业理财能力。(2)拓宽对国家财经法规、税收制度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融资工具的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方案的选择。(3)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能及时办理银行贷款、还款及付息等基本业务,为企业培养出理财、筹资方面的专家。

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重点加强。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资金管理核算岗位)、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

8.总账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与课程选择。在企业总账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总账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七个方面:(1)审核记账凭证,登记各类明细账,并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2)指导会计人员做好记账、结账和对账工作。(3)定期对总账与各类明细账进行结账,并进行总账与明细账的对账,保证账账相符。(4)月底负责结转损益类账户,并据以登账。(5)编制财务报表,编写附注,进行财务分析并上报高层管理人员。(6)编制企业财务预算,为管理人员及时提供相关财务数据。(7)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为企业税收筹划提供建议。

主要对应课程为财务会计实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纳税申报与会计处理,会计岗位项目实训(总账核算岗位)等课程。

9.成本核算岗位调查情况分析。在企业成本核算岗位调研时注意到,成本核算岗位主要技能体现在四个方面:(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编制各种成本报表,及时提供成本信息。(2)优化成本决策,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严格控制成本,促进增产节约,尤其注意不要将各项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控制计入成本。(4)建立并落实成本责任制度,将完成成本降低任务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层次和责任人,使职工的责、权、利相结合。

主要对应课程为成本会计实务、管理会计、初级会计电算化实务等课程。

三、招生就业与用人规格分析

(一)会计专业是传统热门专业

会计专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适用行业广泛、在职场中收入稳定、工作环境相对较舒适等优势,因此,一直广受考生家长青睐,每年报考人数众多,是传统热门专业。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学生欢迎,生源充足、稳定。以我校2015年会计类专业招生为例,徐州市五年制高职专业最低招生分数线为400分,我校会计类专业招生分数线为460分以上,采取了限分限人的措施,从而也保证了该专业的品牌质量。除此以外,招生生源还扩展到江苏省以外的五个省市、自治区(山东、河南、内蒙、安徽、等)。

(二)就业方向中小微企业是首选

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司、银行保险证券行业、事务所及会计服务公司。但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说,中小微企业是首选,一是这类公司对会计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二是这类企业数量众多,对会计需要量大;三是主要从事基础性会计工作,难度较小,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度不高,但会计人员从事的工作较全面,便于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0%以上,整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收入不高,低层次就业严重。但应该看到,会计行业更加注重经验,持续性较好,这也是会计专业每年招生量大的主要原因。

(三)江苏省中小企业用人要求分析

在学历要求的调查中(见表1),需要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15.06%,需要本科学历的占30.98%,需要大专学历的占41.16%,这意味着会计专业高职毕业生存在着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学历对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除收银岗位外,一般会计岗位都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四、调研结论

经过调研,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财经教育办学的主体非常多,几乎达到了“无校不财”的程度,但如何结合学校的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财经教育改革调整的方向。

(一)人才培养定位及业面向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群是培养面向中小微企业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就业岗位有:中小微企业的会计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人力资源岗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助理岗位及会计咨询服务公司记账人员岗位。

(二)人才培养途径

1.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课独特育人优势,把育人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3.实现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构建“会计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突出特色是将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通过徐州鹏程财经职教集团,整合优质企业资源,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生定期到企业实践,把企业文化、敬业守信、崇尚劳动、创新务实的精神与学生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增强本领、服务企业的理念,增强职业责任感,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毕业后直接就业。

(三)教学改革建议

1.构建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所谓会计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会计岗位群工作领域,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架构时,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公共课程严格执行省指导性方案规定的课时,会计专业群基础课程主要满足各专业公共需要的培养,按照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最基础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应包括会计基本技能(录入、点钞、珠算)、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等四门课程,它实现了各专业底层共享,同时该课程体系将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融合,建立“双证融通”培养机制,既能满足其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取从事会计职业的资格。专业群提升平台则是以会计专业为核心和基础,其他都是在会计专业基础上拓展的特色专业,因此首先应该学习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底层共享。

“模块”是根据会计专业群中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个模块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领域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领域“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充分考虑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烙印,实现中层分立。同时,会计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不再是平行的线性结构,而是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相互沟通和支撑,通过会计核心专业的带动及各专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可以共享的专业群体,在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以后,根据学生升学、就业、考取证书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要,开设选修课程,实现高层互选。

2.充分考虑“互联网+”的影响,开发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互联网+”将倒逼教育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变化,教育更应以人为本,以知识的应用为本,以工作实际为本,通过搭建平台,开发会计专业群数字化教学库,搜集与开发优质微课资源,用于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教学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翻转课堂将成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同时也要注意,新型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碎片化会导致学习者养成懒于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坏习惯,虽然学习的广度有所增加,但深度却大大折扣,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但它对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促进教育的评价方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搭建智能化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3.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思路,打造“云实训”平台,为智慧教学提供平台。“互联网+”新思路建设打造省级高水平财经实训基地,实现软硬件的跨界融合。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统一用户登录,方便又快捷。教师登陆个人教学空间,学习任务、制作数字化资源、搭建实训及作业平台、构建智能化考核系统、解决学生实时提问;学生通过登陆数字校园个人学习空间,可以学习教师在“云实训”平台上的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及作业任务,实现自我检测,实现在“云”上的便捷学习。“云实训”采用先进互联网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纸质教材通过PPT课件、动画视频、流程演示等现代化的手段,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师布置教学任务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及选用相应的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并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修正,最终达成技能教学目标。X

参考文献:

[1]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09,(1):72-74.

[2]梁文鑫.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将迎来真正的变革[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14-16.

[3]张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6,(2):120-121.

篇7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能力

1精准定位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为导向,着重培养应用型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精准定位会计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会计人员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企合作、多门主干课程交叉结合的多模块全方位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应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阶段实现“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一是高校可细化会计学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等,不同专业方向设置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二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限选课,突出学生专业特长,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加大学生专业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专业选修课,丰富知识体系,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高实践能力。另外,还应鼓励支持学生假期时间走出校园开展调查研究、走访优秀企业等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完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高校应深入改革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使之满足企业会计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2.1优化课程体系

为保证实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强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适应性,培养就业单位需要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适当前移专业课程,合理安排前三年的课程教学,处理好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衔接,最后一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各种会计实训实习,并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们备考研究生或就业。

2.2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应根据优化后的培养方案,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学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实践课时占25%以上,针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单独设置模拟实训,并配套进行校内外集中实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明确作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并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不断深化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并引起高度重视,规范自身会计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将来成为合格守法的会计人员奠定理论基础。

2.4增加学生选修能力拓展课程的自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培养复合型的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学校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证券投资学”、“创业教育”、“现代企业管理”、“专业英语”等等选修课程,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就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考虑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端正人生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为日后就业指明方向。

3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

3.1双重会计实验教学

会计学专业教师可采用手工与电算化模拟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完成手工操作部分,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等操作,接下来学生进行电算化操作,实现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编制、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自动生成等操作。双重会计实验教学便于学生明确业务处理流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2案例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真实案例开展专业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必须紧密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所选案例要求高质量高相关性。通过对真实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问题教学法是指带着问题进行实践教学的方法。问题教学法由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得到的易出现问题整理集,在课程教学中着重讲解问题并操作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实践操作效率,减少操作错误。

3.3运用仿真综合实训平台

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学校可充分利用仿真综合实训平台进行教学,该平台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仿真报税实训平台,模拟税务部门办理各种涉税业务,如纳税申报、缴纳税款、延迟纳税等等;第二,仿真银行实训平台,模拟银行办理相关业务,如存取款、转账、结算等等;第三,仿真工商实训平台,模拟工商部门各项业务办理。第四,仿真审计实训平台,模拟审计部门各项业务。通过该综合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与会计岗位相关的一些工作内容,更让学生明白,要想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不仅需要掌握会计核算,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技巧方法。

3.4企业环境模拟教学

运用企业环境模拟教学的教学方法,对实践实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高校可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的具体分工情况细化会计岗位,学生分别担任不同职位如会计、出纳、主管会计等完成实训内容,并定期实行岗位轮换,使得学生熟悉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全面开展校企合作,成立会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从而实现校企共享网络平台、共编人才方案、共编专业课程教材、共设课程体系、共同构造实践教学机制、共承基地建设责任。

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4.1加强实训教材及其资料建设

教材是开展教学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应选择实施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教材,如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企业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综合实训)》,另外,应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编制符合培养方案的单项实训、综合实训以及阶段实训的双重实验教学的实训资料及教材。

4.2鼓励专业课程教师完成“双师型”转化

为了保证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夯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实践教师的队伍建设也很重要。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完善相关奖励机制,支持教师们考取相应职称,不反对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组建外聘教师队伍,高新聘请企业会计骨干给学生们讲授最新的会计政策法规,了解相关行业动态,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拓展学生实践思维。

4.3大力加强实践基地教学条件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尽一切可能加大实践经费投入,校内实践建设应注重仿真性,如ERP沙盘实训室,全方位企业环境模拟满足会计学实践教学需求。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求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选择市内离校较近的企业,满足阶段实践需求,也可以选择外省优秀企业,满足综合实习需求,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缩短实习和上岗的差距,有效实现零距离上岗。最后针对实践教学基地应制定规章制度及发展规划,定时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巡查并评估各项工作,加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作为就业热门的会计学专业,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加。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优化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重建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校企合作,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快速适应会计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月.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J].对外经贸,2012(10):144-146.

[2]黎霞.创新会计教育教学体制,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47-49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能力本位; 课程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9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25- 02

1 引 言

近年来世界上非常流行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想是“能力本位教育”(Capability-based Education),这种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结合企业的需要,立足实践,提高相关专业人员的执业动手能力,在教学中,不再将专业知识仅仅局限于理论观念的灌输,真正使得课堂教育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的开展以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前提,根据提升能力的标准对现有课程进行再开发,建构一种寓理论知识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嵌入式课程结构。我国目前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的观念理解与评价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在部分课程改革深入方面尚处于论证和徘徊阶段。相对于大学的会计专业教育,我国的会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还基本上是在对以往的学科体系进行沿袭,过于偏重理论传授,比较忽视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初衷相背离的,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于高职会计人才的需要,因此,对基于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有着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2 能力导向基础上的会计课程开发思路

2.1 以能力为主要线索进行会计课程开发

作为一门非常注重实践应用的专业学科,会计学不仅要求学习者拥有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学习者可以进行有效的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具备较好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然而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现状是对理论和实践的排列重视严重偏倚,即过分地沿袭学科观念,专业知识设置过难过深,同时学生几乎没有实践业务操作的机会,操作能力提升更无从谈起。基于能力导向进行会计课程教育理念的改革,现有的学科偏倚现象必须得到消除,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被重新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会计学科的培养范围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学科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必须得到有效整合,真正做到依据社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对系统化的“低中高递增”的会计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术业有专攻,不同水平的专业人才服务不同经济体,使得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理论和操作技能在岗位培训和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有机融合[1]。

2.2 对会计职业岗位进行实地调研,课程内容灵活应变

要实现以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上的高职课程重构,必须对会计职业现状和社会对会计的需求进行深入、广泛和科学的调研,实地调查的内容应该涵盖各类企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资格证书认证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实地对会计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高职院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分析会计从业者的优势与劣势,确定应该进行培养方向改善的方面,对所培养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业务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这样可以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形势,尤其是对于会计这样一个经常面临法律法规和相关会计实务记录核算规则发生改变的学科来说,更是非常必要。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达标能力,满足会计行业中的岗位转换以及工作区域变化的需要,使得会计人员与所在单位的财务、出纳以及营销人员工作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使从业人员能够具备信息分析、业务创新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符合社会对多功能人才的定位需求。

2.3 注重会计课程设置之间的联系,打破分支课程各自为政的局面

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一般都是按照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走格子”式地完成教学目标,各门课程的开设之间各自为政,对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配合几乎没有发现和运用,这样就很难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综合会计素养的效果。由于开设的课程之间各成体系,缺乏交流沟通,而不同课程的内容之间又存在重叠和互补的现象,使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具体来讲,例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门课之间在存货管理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内容方面存在大量重复,若不对其进行梳理,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体现。有效地改革方法必须以相应的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为基础,将相应的重复和能够互补的内容在多门教材中进行精简,另编专门教材,按照知识模块进行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中的难点简单化,将专业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注重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各个分支课程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融会贯通,克服会计学科在培养课程开设上的无协调的弊病[2]。

2.4 院校建立与企业的合作,使会计专业学生有实践实习的机会

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税法细则、法律知识及宏观经济动态,这样才能精通自己的工作内容,使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企业的生产与流通制订科学合理的财务计划,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也是会计从业人员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最好机会。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能力导向的课程重构就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学生的实习,学生自己会对专业有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可以对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与运用。在实习中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作与书本上的知识的距离,然后做进一步的学习,更深层次地理解现在的企业会计,并且对会计分录、记账、会计报表的应用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对会计实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发现能力上的不足,也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补足,因此,实习机会的提供是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

2.5 构建全新的能力导向会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无论是大学通识教育,还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其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质量标准都是卷面分数这一个指标,学期末的考试测评是评价课程开设绩效的唯一凭据。这样做虽然强化了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背记本领,但对于其实践业务操作能力提升效果几乎为零,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能力导向课程绩效评价体系很有必要,着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估与考查。构建这一体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课程分数评价机制,将课程传授的过程与考试结果相结合,尤其要注重过程评价,教师要保证在教学计划的每一步实现后对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与抽样考核,了解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进行改革。其次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将学生的理论考核结果与实习考核结果加权计算,将实习分数也作为学分计入学生成绩,以此来侧重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考量[3]。当然,在构建新的能力导向课程绩效评价体系时,不能仅仅注重外部教育资源的改革,也要注重学生内部的自评、互评以及自我缺陷发现,这样才能保证新的评价体系测评出来的课程效果不会有失偏颇,而是比较全面的考核。

3 会计职业三大能力之间的一体化课程构建指标

会计职业类型定位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结合,它往往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具备处理各种复杂的会计实务的应变操作能力,与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从业人员不同的是,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会计职业的一线岗位人员为己任,这些人员广泛分布在众多的公司和企业中,肩负着规范我国市场经济工作的使命。高职院校和领导部门要通过精简和增设等路径来促进会计职业能力优化的任务完成,突出对会计职业三大能力即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以及职业基础能力的区分和强化。

3.1 会计专业职业基础能力

这一部分能力包括从业人员对国家基本经济形势的解读能力、基本会计理论掌握能力以及从业后对所在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等,之所以称为“基础”,是因为这些能力是经济管理类工作中所共同要求的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改革不应忽略大类教育思想的输入,因为这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培养需要,也是基于能力提升的、培养可以从事企业管理及金融财务等综合全面财会人才的需要,这种专业内、学科间的职业转移能力可以为学生将来可能会面临的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工作岗位替代或转换提供提前的素质准备,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因此是会计实践课程重构需要注意的能力培养方向之一。

3.2 会计专业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要求教师的教学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及自然科学爱好的培养,这样一方面不至于造成学生学习的片面性,可以提高情商,辅助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设置法律、计算机以及专业外语等科目,使得学生的能力延伸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财会人员的多层次要求。

3.3 会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

基于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是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最需要强化的部分。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企业一般最简单的财务岗位只需设置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即可,通常情况下成本会计负责公司的成本核算,整理各项费用并进行归集和分配;管理会计进行公司的成本分析,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而报表会计则负责有关报表的报送工作,向部门经理报送月销售明细、应收账款明细和费用分类、罚息明细等;出纳会计负责现金与支票管理,保管单据(支票、支票报销单、支票申请单、收据等)、财务专用章及现金以及开立还款收据、交款收据及客户回款收据等[4]。学生必须对会计岗位职责非常熟悉,这一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会计从业人员所服务企业的财务工作进展情况,高等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改革时应充分重视。

会计职业的3种能力相辅相成,职业通用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职业基础能力是财会专业人员具有共性的涵养,正是基于这一基础才使得财会人员可以在企业财务工作岗位上灵活切换;职业岗位能力综合反映了会计系统内部的低中高层次以及“术业有专攻”的核心会计能力分配趋势,是学生进入社会需强化练习的素质。高等职业院校要开展能力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指标,必须灵活地进行搭配和组合[5]。

4 结束语

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行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以及职业院校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制定出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而基于能力的提升是改革的方向,因此,高职院校亟需政府部门的支持,从能力分析、课程体系研究、专业标准设定、课程标准设置以及项目设计等方面,综合提高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效益,加快高职教育改革的速度。总而言之,职业院校的会计实践课程重构需要注意新形势下对从业人员能力考查的变化,要按照新的课改思路和实践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向基于能力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美丽. 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5):68-71.

[2] 李雯.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

[3] 陆娴.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 科教导刊,2011(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