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3: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心理调查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了解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整体护理的内涵建设。方法 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广西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P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的职能不断扩展,以及人们追求新的生命质量观,要求护士提供给病人的护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1]。为了解护士心理健康状况,2009年10月用SCL-90症状量表[2]对广西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执业护士;(2)护龄≥1年;(3)从事护理工作。对广西区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1521份,有效问卷1490份,有效率为93.1%。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采用SCL-90作为本次研究工具,对广西区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该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分90个条目,每一条目症状严重程度以1(从无)~5(严重)分为5级,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2.2 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所在地区、医院等级、科室、职称、学历、性别、年龄、护龄等内容。正式测量前,选择100名研究对象测试其信度,其信度系数总量表信度为0.93。
1.3 实施研究员均经统一培训。评定前由研究员对被调查者详细讲解评定目的,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填写完毕后由研究员亲自收回问卷,对有漏项的问卷要求进行补填,不合格问卷作废。问卷收回后统一编号,运用SPSS 13.0对测试结果进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调查资料来源见图调查样本来自全区各地,遍及各个护理岗位,能代表广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2.2 广西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
3 讨 论
3.1 用SCL-90自评量表的结果评定分析,总分和阳性项目数能反映心理健康水平高低[3]。本组调查表明, 广西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表 1显示,临床护士的SCL―9O总因子评分高于国内女性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本调查发现,护士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中国常模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除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与中国常模相比,P
3.3 本调查共涉及医院各个护理单元,从结果来看,各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国常模相比有明显差异。特别是躯体化、饮食睡眠等症状因子,几乎所有科室得分都高于中国常模,且有3个科室P
3.4 本调查检出有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人数为302人,严重心理障碍25人,总检出率为21.9%。当心理健康总分≥204时,被视为有心理问题;当≥220分被视为心理障碍;当≥234分被视为严重心理障碍,对这一部分人应进行积极干预。调查中还发现接近204分的人数不算太少,本调查为系列研究,待以后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4 小 结
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本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培养提高护士的EQ。通过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随着社会对护理需求的增加,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在具备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护理管理者应将培养护士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才能满足21世纪人们对护理的需求,从而达到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章淳,温贤秀,向国平,等.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8-850.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35,120-122.
[3]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4.
[4] 胡敏予,周昌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192-195.
[5] Rout U R.Stress among district nurs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J Clinic Nurse,2000,9(2):303-309.
[6] 方琼,曾凡林.护理工作应激与应对[J].护理研究,2004,18(8):1340-1342.
[7] 何贵蓉,李小妹,顾炜,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0-701.
【关键词】中职学生;网络;网络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随着网络对青少年生活的深入渗透,中职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已经和网络密切结合。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中职学生更早接触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他们能自觉地去接触网络、认识网络、学习网络是件好事。网络信息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开阔眼界,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各类知识,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和创新欲望,令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前更多的了解社会现状。
然而,网络生活对中职学生学习生活正面影响的同时,中职生的网络生活中也存在着的不可忽视的负面问题,中职生网络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已日益暴露。不良的网络环境和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在此我将其中主要的危害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
在调查中,几乎所有中职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网络。随着手机上网业务的普及,费用的降低,学生利用手机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上网,上课期间上网甚至逃课上网现象也已经十分普遍。同时学生上网所耗费的时间也很长, 有的学生甚至每次上网长达4-6小时。网络对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使学生极度迷恋,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时间,甚至学习时间,使学生在上网与学习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二、个性、人格极端化
摘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通过强化自身虚荣心理来获取自以为是的自信和尊严,往往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因此,在社会认知方面,虚荣心理自始至终都处于被人们逃避、贬义的地位,人们普遍认为虚荣心理有弊无利,只能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没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虚荣心理,从而忽略了其影响的双重性。实际表明虚荣心理对于强化成就动机、追求优越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法对国内外虚荣心理的研究现象进行查阅回顾;其次,在明确其研究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对“虚荣心理”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然后,对军校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军校学员的日常行为表现,分析总结军校学员虚荣心理的现状和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军校实际和学员的具体情况,对虚荣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归因。最终综合上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将虚荣心理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持并发扬虚荣心理的积极影响,使虚荣心理成为促进人们成长成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军校学员;虚荣心理;双重性;应对策略
1. 研究背景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的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爱情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逐步实现了“温”“饱”等生理需要,转而开始追求高层次的满足和享受。
虚荣心理的本质就是个体为满足自我需要,从而采取一系列行为措施获得某反应的行为倾向,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求满足的心理现象。个体渴望拥有但是实际上却尚未拥有或者没有能力去拥有的某种荣誉,在言行举止上努力地表现出自己拥有该荣誉的表象是虚荣心理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是个人自尊心的过分体现,是对尊重以及成就的需要和渴望,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了虚荣心理在每个个体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影响甚至左右个体的生活。
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受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国民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没能接受父母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他们本身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欠佳,无论是个人心智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均有待提高,所以使得虚荣心理对年青一代造成的影响极具代表性。但是,长期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物质攀比、恶性竞争以及等级观念等消极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变为了虚荣心理的代表,人们对于虚荣心理是否存在积极影响以及存在哪些积极影响都不曾深思,而是对虚荣心理持排斥的态度,导致虚荣心理一直无法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军校作为部队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基地,聚集了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人才,使得军校学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训练时接触的都是同龄人,竞争压力巨大,并且军校学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以一线带兵人的身份深入基层部队工作,身份特殊、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军校学员进行引导,对虚荣心理视若无睹、不以为然,那么,虚荣心理的消极影响必将侵蚀军校学员的思想,使得军校学员难免陷入物质攀比、弄虚作假、恶性竞争的泥潭,甚至可能将这些消极影带进基层部队,危害部队内部和谐,为部队的安全稳定埋下隐患。因此,制定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迫在眉睫。
2. 虚荣心理的相关概念
“虚荣”一词,《辞海》解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耀。虚荣心理就是个体为满足自我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为措施获得某反应的行为倾向,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求满足的执念。
高立宽认为,虚荣心理是指因期望拥有但实际上并未拥有某种荣耀而在行动上竭力表现出似乎拥有的个性特点,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社会情感,其产生实质是由于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发展不平稳、不稳定所致[2]。他将虚荣心理同自尊心、荣誉感和成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的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将虚荣心理视为一切恶行的源头,因为虚荣的存在,所以导致了种种恶行的横行。但是这种看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是片面的,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虚荣心理的利与弊。
任中平认为,“虚荣心是用一种虚假的荣誉来保护自尊,或者说用以维护自尊的‘荣誉’是一纸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所以虚荣心就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6]。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的渴望和需求,这也恰好论述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因为对于自尊的渴望和需求而产生虚荣,又以虚荣心理为工具去维护自尊。
本研究认为,虚荣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无法避免的心理活动,是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求满足的执念,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由于以往关于虚荣心理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因此虚荣心理始终被人们放置于负能量的范畴。可是虚荣心理并非仅仅是一种恶行,它还是人们追求优越的动力来源,也许它属于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但是只需对人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教育,虚荣心理完全可以转变为个人成长成才的劲助力。
3. 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选取了XX学院400名学员为调查对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2份,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在抽样时已经考虑过年级、生源、职务等问题,样本数据具体如表2.1
3.1.研究工具
由于以往关于虚荣心理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军校学员为调查研究的主体更是没有前例,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是在军校学员关于虚荣心理的表现、认知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参考郑霞论文中的调查问卷,结合军校实际进行了部分修改而成。
本问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员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是统计被调查者的自然情况,共6道题;第二部分为本问卷的正文部分,主要是了解军校学员关于虚荣心理的具体表现并发现其中问题,共有问题17道;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军校学员关于虚荣心理的认知和态度,共有问题7道。在编制本问卷时,根据军校学员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应的文献,注重问卷针对性以及分配合理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填写问卷者可以明确调查问卷的主题,从而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填写,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
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即由调查者事先针对研究内容和对象设计好问题,并确定问题的答案,使被调查者只能选择已确定答案中的一个或多个现成的答案,极大地提高了问卷结果地统一性,便于分析,为研究调查提供数据支撑。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部队生与青年生、骨干与学员,使每个类型的学员都有所涉及,避免出现调查空白,确保本问卷的信效度。
4.1 个人因素
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都有着一定的需求,即使我们已经过上了富足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想过得更好,仍然想获得更多的幸福,而且这种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N欲求不满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首先是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求,即“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是最低的。之后,是确保自身安全和安定的“安全需求”。如果这种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接下来就会产生融入同伴和集团并被他们接受的情感和归属需求,即“社交需求”。在“社会需求”之上的,就是被承认、被尊敬的“尊重需求”,渴望在平时的生活中以及日常的工作中得到上级的肯定、同级的认同以及大家的尊敬,因此,尊重需求为虚荣心理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即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是非常高端的要求。当开始考虑满足这种需求并付诸行动时,人就会进入更高的阶段[10]。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渴望自己的成绩得到肯定,渴望自己更加完美等等,这些渴望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本质体现,也是激发人们上进心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自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迫切的渴望就会激发人们的虚荣心理,希望以虚荣心理为手段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人往往不会安于低层次的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往高处发展,这是人类的特性。完整的人生是有缺憾,有了缺憾才会有需求和欲望,世间万物,难免有一些暂时无法得到或者没能力得到但恰恰是自己所需求的,这便为虚荣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4.2 部队因素
本次研究的主体是军校学员,所有的调查数据均取自于军校学员,通过将本次所得到的调查数据与地方大学的类似数据相比较,发现军校学员的虚荣表现与地方大学相比,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特别的地方。
军校作为部队里一个极为重要和特殊的群体,全面的保持并发扬的了部队的奖惩机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训练中,讲评工作的落实常态化,奖励和表扬会更加频繁。军校学员的这种鼓励先进的大环境之下,工作热情以及日常表现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但这一切都是在可以得到上级领导以及同学战友的认可的基础上才得以保持的,只有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学员才能始终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并为此努力奋斗,以期获得更多的认可。
在所有人都需求得到社会认可的条件下,他们对于社会认可的渴望会变得更加迫切,这些迫切的渴望变向来讲就是虚荣心理所致,军校学员在虚荣心理的推动下,对于上级的表扬和认可、同学战友们的钦佩和支持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望,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军校学员为了得到认可,会表现出各种优良的品质,比如工作中积极上进、生活中一丝不苟、学习上认真刻苦、训练上精武拼搏,一名优秀的军校学员的标准不就是这样吗?若是如此,这样的虚荣心理有何不可。
参考文献:
[1]刘新爱.浅谈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理与名誉心[J]现代语文,2006(9):120.
[2]高立宽.艺术学院学报[J].(季刊),2008(4):93.
[3]任中平.当代大学生的虚荣心理及其矫正探讨[J]博士硕士论坛,2008.10:054
[4]成明译。(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5]汪秀丽.虚荣:扭曲了的自尊心[J]中国青年研究,2003(6):30.
[6]查斯特菲尔德爵士.以虚荣心理来提升上进心[J]成功论坛,2002(1):6.
文章编号:1008-6919(2006)08-0048-04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目的:探索使用IUD避孕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方法据调查的目的运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自拟与生理和心理相关的咨询问卷,内容计17大项;采用“B”超检查测测量13437例放置IUD避孕者,以此分出放置前、后的变化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除验证重复常见的副作用月经异常和白带增多外,发现月经过多者与年龄环龄相关(x2>20.09 P<0.01)。白带增多者与年龄和环龄亦相关(x2>21.67P<0.01)。同时可见3.68%放置IUD前月经过多者,以及3.05%的白带增多者,在放置IUD后恢复正常;这些变化6种IUD均有其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生活方面,放置IUD后对性的欲望、舒心、兴奋和等方面,比放置IUD前有质的改善和提高,且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x2>13.28 P<0.01)。在放置IUD后对负效应比较大者的心情(境):朝气、信心、思维等方面,产生些消极作用,它与年龄、环龄、文化、IUD类型等关系,统计学无意义(x2<9.49P>0.05)。结论使用IUD避孕者生理上的变化与心理上发生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对性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亦明显。
关键词:IUD 生理 心理 健康 性生活
Research For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the Women With Intrauterine Devic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the women with IUD. Methods: used the epidemiological means on the grounds of the investigation aim,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s about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which consisted of 17 maxterms; Adopted“type B ultrasonograph”to survey 13437 women with IUDs .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was before laid IUD and another was after it, then compared and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chang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besides the certification of the repeated common by-effects, such as menstrual dysfunction and leucorrhoea excess, we found that it was relevant between menorrhagia and the age & the years with IUD (X2>20.09;P<0.01). And there’s a correlation between leucorrhoea excess and the age & the years with IUD(X2>21.67;P<0.01). We also found that those 3.68% menorrhagia patients and 3.05% leucorrhoea excess patients before laid IUDs came back to health after laid it. These changes were diverseamong the 6 kinds of IUDs,ye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On the respect of sexual life,the desire、comfortability、excitement、climax and so on about sexual life had been qualitative improved and raised after laid IUD, and there’s a trend that the sexual life’s quality would progress with increasing age(X2>13.28;P<0.01). On the respects of mind such as: youthful spirit、confidence、thinking and etc, there were some negative functions happened on someone who had a bit more serious side reactions.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functions and the age、the years with IUD、the kind of IUD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X2<9.49;P>0.05). Conclusion: there’s a specified causation on the contraception persons with IUDs between the physiological altern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one, what’s more, it’s very obviously helpful to improve and raise the quality of sexual life by using IUD.
[keyword]IUDPhysiologyPsychologyHealthSexual life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效、简便、可逆、不影响性生活、以及经济的避孕方法,是我国主要的避孕措施。全国约有9000万以上妇女使用,占各种避孕措施的40%左右[1]。众所周知,既往对IUD在生理上的副作用报道较多,在心理和有益于健康的作用方面研究报道比较少见;本文着重这些方面进行探索,报告如下。
Ⅰ 调查对象与方法
Ⅰ.Ⅰ 调查对象
从2003年3月9日始至2005年8月31日终,对辖区内育龄妇女使用IUD避孕者进行调研。本区人口户籍“移民”特征,户籍构成比见图1;因此,对不同户籍者采用分层群体随机抽样,以及积极动员和定期检查IUD相结合,(包括一部份自愿参加者)共检查14000人,除去检查项和问卷记录不完整者563人,实际有效样本13437例。
Ⅰ.Ⅱ 调查方法
Ⅰ.Ⅱ.Ⅰ 采用放置IUD前后对比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资料汇总和数据收集。定量方法为问卷咨询,定性方法为“B超”检查测量IUD的类型、形态和位置。
从13437张调查卡片中,随机抽出项目全面记录完整的奇数编号的心理正常(无心理变异记录)者3878例,再用相同的方法从偶数中抽出心理异常(有心理变异记录)者2065例;分别计算“正常”与“异常”里的生理变异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其它单因素分析亦基本上延用此方法进行。
Ⅰ.Ⅱ.Ⅱ 调查内容①社会人口学特征:户籍、年龄、环龄、文化程度、劳动姿态、体型等。②生理方面:自觉症状、月经史、白带史、性生活史、患病史等。③心理(心情、境)方面:朝气、信心、克服困难、思维、应激、厌烦、苦闷、易激动等。④“B超”检查测量:IUD类型、形态、位置(高中低)、分布(中心、旁、边远)等。
Ⅰ.Ⅱ.Ⅲ 统计学分析材料中的数据分出放置IUD前、后,求出其正、负值和差值,再行单因素和多元分析相关性。
Ⅱ 结果
Ⅱ.Ⅰ 13437例被调查者使用的IUD类型,共有6种;其中O、T两种占绝大多数(86.60%),6种类型的构成比见图2。
Ⅱ.Ⅱ 6种IUD使用者的平均年龄最小27.17岁(爱母型),最大29.41岁(O型),总平均年龄28.74岁;IUD避孕的集中年龄段(岁峰值),25-34岁(71.5%)见表1。放置IUD的时间最短者为4个月(爱母型),放置IUD的时间最长者为25年在(T型);放置IUD平均最短时间的是爱母型(3.32年),平均最长时间的是V型(5.57年);6种类型总平均时间(4.75年)见表2。
Ⅱ.Ⅲ 放置IUD后心理变化的正面效应
Ⅱ.Ⅲ.Ⅰ 13437例使用IUD避孕者中,在不同的年龄段和类型里,约有0.17-15.49%人群,放置IUD后体验到对性的欲望、舒心、兴奋和等有质的改善和提高,且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并有统计学意(X2>13.28P<0.01) 见图3
Ⅱ. Ⅲ.Ⅱ月经、白带异常是放置IUD常见的副作用。其发生率约5%-10%[1]。本组材料月经变异率ˉX10.52~21.74%,白带ˉX 15~30.50%,两者均出现在40-岁年龄段;以环龄计算月经变异率ˉX7.7~20.48%,前者出现在>12年组,后者出现在<2年组;白带变异率ˉX 7.50~25%,前者出现在10-年组,后者出现在12-、16-年组。
总变异率(ˉX:月经最小12.70%在"O"型,最大15.51%在宫型;白带最小15.97%在"母体乐",最大20.81%在"T"型,见表3、4。
从表中3、4中可见月经变异有随环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白带则有增多的趋势,两者与环龄呈正相关和负相关的表现,统计学亦显著 (X2>20.09P<0.01),见图4。
Ⅱ. Ⅲ. Ⅲ 心理变异与生理变异有明显的对应相关性。95%以上的生理变异者,可导致心理变异(产生易怒、急燥、忧思、惊恐等);无心理变异者中生理上变异者只有46.49%,见表5。
Ⅲ 讨论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IUD最多的国家,占全球IUD使用的近70%,占国内采取避孕措施已婚育龄妇女的40%以上[1]。因此,对IUD调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以促进IUD避孕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我国为唯一能够提供释放消炎痛IUD的国家,其广泛应用对控制IUD出血副反应很有帮助,曼月乐(IUS)的研制成功就是如此。
本调查研究除重复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外[2-34],亦在心理、生理、机理等方面获得点滴体会。
Ⅲ.Ⅰ IUD的副作用使生理上发生的变异,可导致心理上亦发生变异,其因果关系显著。
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接受避孕干预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人们不希望或难以接受/耐受的表现,即临床上的副反应。临床上的副反应最常见的主要为月经和白带等的变异[1]。本研究显示,这些生理上的变异对心理产生了对应性效应,反过来再作用于生理上,在2065例的心理变异者中95.69%的人有生理上变异,而3878例心理正常者中,只有46.49%的人有生理变异。生理变异与心理变异相对应的特点是“内隐”性,容易被人们忽略;事实上一部份人对IUD的副作用,必然会引起紧张和忧虑的情绪;近期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人在紧张时释放的神经肽Y(NPY)会削弱肌体的免疫系统,使人患病。从科学上证实了情绪紧张与多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一长期未解决的疑问[3、5]。在我国的医学史上,很早就已知道要注意人体的“身心健康”,身心二字,实际上就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涵义[3、6]。
Ⅲ.Ⅱ 心理上的变异对使用IUD避孕者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性效应。本研究提示,放置IUD后的避孕者从恐惧受孕、流产的心理中减负出来。因此,对性的欲求、舒心、兴奋等等得到确实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30岁以上的妇女,在性生活中获得“”的比例,明显高予放置IUD之前,且有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Ⅲ.Ⅲ 对本组材料显示的月经、白带变异与环龄关系的粗浅认识。对此,有人认为是细胞受到损伤所致,因为细胞是生物形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界中可以单独生存的最小生命体。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可导致机体变异的发生。所以当机体受到外界或自身内在的不断损伤因素作用、刺激下,会加速正常细胞的损伤或凋亡[3、7]。有的学者提出机械损伤一说,认为IUD对子宫内膜压迫的病理变化主要为机械性压迫现象,异物反应和无菌性炎症为主。因此,放置IUD初期月经变异率较高,随着时间推移的“适应度”强化,月经变异率亦逐渐降低;白带增加为IUD对子宫腔内的刺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子宫液亢进所致;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子宫腔内的刺激的强度。我们认为两兼有之,角度不同其论点近似。
此次调查中发现心理上变异者的总检出率高达15%以上(2065/13437);在这15%中的95.69%的人在生理上发生了变异,其对应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为此,我们认为加强对使用IUD避孕者的心理疏导、咨询的广度和深度有着现实意义;建议有关权威部门,研究制定出针对性、普及性、科学规范化的完整制度干预IUD避孕的全过程。
我们调查的放置IUD后,月经、白带变异率较高。之所以高可能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①被调查对象93.22%为"移民"打工者(多数来自农村)。②IUD类型局限,“O、T”型占86.60%。③使用IUD避孕者在育龄妇女中较年青化(平均29岁)。这3方面因素可能使调查数据“偏移”,加之被调查者个性化的干扰等等;使我们提供的资料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瑛等.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指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计划生育篇宫内节育器章.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3 冯国银,董玉璞,卢晶清.节育手术并发症防治学.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4 陆子兰.计划生育理论和和实践.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关键词:高职 单亲学生 心理健康 建议
单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收到人们关注,单亲学生群体往往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正确面对、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已成为当务之急。本调查拟在了解单亲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开展有效的单亲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础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中的单亲高职生是指在单亲家庭中抚养教育成年而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这里的单亲家庭包括丧偶、离异、分居、未婚先孕等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家庭。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随机抽取的82名单亲大学生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同龄82名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为对照组。
1.2 方法。工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方法:分批次集体现场测试,发放SCL-90症状自评量表,被调查对象在20分钟内完成,现场收回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后录入Excel,使用SPSS 11.7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和相关分析,以P
1.3 主要观察指标:①单亲家庭组与非单亲家庭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分比较。②单亲家庭组不同性别的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均分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根据学籍信息和辅导员提供的信息,在单亲学生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了有效问卷82份,同时也在非单亲学生调查问卷中随机抽取有效问卷82份,年龄均在18-22岁之间。
2.2 高职单亲学生与非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表1显示,与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相比,单亲学生在SCL-90的多个因子上的得分均较高,如人际关系、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在敌对、偏执和其他因子上,单亲学生得分非常显著的高于非单亲学生的得分。这一结果这反映了单亲学生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如非单亲学生,单亲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差,较非单亲学生更容易焦虑,出现烦躁、不安静情绪,有时过度神经过敏,极端时可能导致惊恐发作。同时,这种差异还主要表现在单亲学生与人际关系相关的情绪体验上面。因为敌对和偏执是两个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此外其他这项则主要反映单亲学生在睡眠、饮食等方面的质量上也差于非单亲学生。
2.3 不同性别高职单亲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以本次82位单亲学生为样本)。表2显示,单亲家庭组男大学生的症状自评量表测量结果分数普遍高于单亲家庭组女大学生的分数,其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敌对、偏执因子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单亲家庭中,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优于单亲家庭男大学生。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单亲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落后于非单亲学生。可能一方面,单亲学生由于家庭结构缺失,没有足够丰富的与父母交流的经验,并最终影响到进入学校之后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客观和主观多方面的原因,单亲家庭内部缺乏足够丰富的情感交流,使得单亲学生对他人言语、行为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从而产生各种误会和矛盾。也正因如此,单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产生敌对、偏执的个人情绪。另外,不同性别的单亲学生在多个SCL-90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这与现有很多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一些现有研究结果显示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生,但这次结果却显示男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甚于女生,暗示着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当中,男生的问题更为严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被试单亲男生对未来、对就业的担忧压力更大于单亲女生。
4 建议
①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校园环境。学校可结合当前单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关教育理念,开设相关心理学选修课程,建立网络、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交流平台,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②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作用。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加强师生互动、同学交流,提高单亲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促进人格的重建和发展。③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社团、实践活动。引导单亲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大型、团体的社团实践活动,让单亲学生在活动中重视自我,充实自我,促进交流,开阔视野,锻炼意志,提高自身素质。④加强与单亲学生家长的联系。有研究表明,大学阶段良好的亲子关系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依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向中小学学习,充分的利用“家长群”资源,开展诸如“写信回家”、“家长寄语”等形式,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⑤重视正确的“四观”培养。应积极指导单亲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重新认识解读家庭观,树立乐观向上的爱情观,培养积极主动的就业观,最终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毛舒旦.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关爱体系的构建[J].湘潮,
2012(1).
[2]吴继忠,谭平.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3]乔祯.关于内蒙古地区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现代交际,2012(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单亲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编号:11YBA117)研究成果。
目的 探讨地震灾后60天住院伤员心理障碍及对策。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48例住院伤员进行调查,分析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灾区伤员焦虑得分(标准分)为41.56±5.38,抑郁得分(标准分)为55.21±10.15,二者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33.80,41.88P
【关键词】 地震;心理障碍;心理干预;汶川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patients wound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Methods Totally 48 patients were surveyed with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60 days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mean score of anxiety standard was 41.56±5.38 and only two cases suffered from mild anxiety;the mean score of depression standard was 55.21±10.15,and twenty cases suffered from mild depression and fourteen cases moderate depression.Both of the mean scor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the young peopl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adults group; the mean score of depression standard of the amputat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etween sex,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occupation.Conclusion Persons wounded in earthquake still suffered from anxiety and depression 60 days after earthquake,especially for the young people and the amputated.It is necessary to trace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arthquake wounded persons and to provid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ose with mental problems.
【Key words】earthquake;psychological barrier;pyschological intervention;Wenchuan
焦虑和抑郁是现代社会人类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也是重大事件的首绪反应。重大的突发灾害事件是焦虑和抑郁障碍的首要引发因素[1]。“5.12”汶川大地震是继唐山地震后我国发生的最大一次灾难,由于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灾区群众不但经历了8级地震、余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险,还承受丧失家园、丧失亲人之巨痛。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个体容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引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2]。为了解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状况,制定长期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利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3]在震后60天对我院收治的48例地震伤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震后我院收治48例伤员,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龄16~76岁,平均(44±16.56)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6例,高中20例,中专4例,大专6例。职业:工人20例,农民16例,个体商户8例,学生4例。伤情:下肢骨折18例,其中8例已行截肢手术,骨盆骨折12例、腰椎骨折12例,上肢骨折2例,多发伤2例,多处骨折2例。
2 方法
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 depression scale,SD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4]。由2名心理工作者床旁指导伤员自评,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对文化程度低、不能理解或看不懂量表内容者,由调查员向其详细讲解,然后由其独立选择,调查员记录。
3 评分标准
SAS、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每个条目均按1~4级记分,评定时间为最近1周内,20个项目得分相加即得基础分,基础乘以1.25即得标准分。评定标准:SAS、SDS标准分≥50分,即可判断为焦虑或抑郁状态,51~60分者为轻度,61~70分者是中度,>70分者为重度。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P
结果
震区伤员焦虑得分(标准分)与抑郁得分(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
成年组焦虑及抑郁均值最低,其次是老年组,青年组均值最高。成年组焦虑及抑郁情绪均值与青年组相差显著(P
截肢组焦虑均值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组抑郁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伤员的焦虑、抑郁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讨论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感觉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表现为常常感到某种危险或威胁即将或马上就要发生,或者用合理的标准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合。抑郁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中遭遇的应激无法控制、无能为力时的一种负面情绪,主要表现为无助、情绪沮丧、无兴趣、无乐趣、自杀意念、驱力减弱。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是从地震倒塌的房屋中被救出来的幸存者,惨烈的地震场面,生命及财产的突然丧失,加上对自己的病情、家人的安全以及未来的生活状况等不可预计,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本研究显示灾区伤员焦虑和抑郁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说明地震引起了强烈的的应激反应,对灾区伤员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与张琴、郭敏等研究一致[5-7]。本研究中焦虑、抑郁症状分级为:轻度焦虑2例,轻度抑郁20例,中度抑郁14例,无重度焦虑、抑郁状态。较之郭敏等[6]的研究在程度上明显减轻,可能与我们的调查对象是震后60天住院伤员有关,除部分伤员的心理问题随着时间的变迁自然恢复外,与早期和一直在震区的人群相比,住院伤员得到了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干预。青年组的焦虑与抑郁得分均较成年组高,这与青年人的心理弹性较成年人心理弹性差有关。心理弹性是指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研究发现如果先前的应激压力经历被认为是可以控制,能够成功应对过去,这种经历就增加了控制感、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感。心理弹性能使人们减少焦虑和抑郁,对生活挑战表现出更多的信心和希望[8]。由于青年人社会阅历不如成年人丰富,心理弹性尚未得到锤炼,加之青年人原本对生活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瞬间出现的巨大灾难面前,对未来期望越高,失落感和无助感就越强,因此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而老年组的得分也高于成年组,可能与老年伤员倾向于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悲伤封闭起来,不愿倾诉有关。研究还发现,截肢组的抑郁得分高于未截肢组,说明肢体的残缺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一方面残缺的肢体无时无刻不在刺激伤员的视觉,引起直接的心理创伤,同时,伤口的肿胀、疼痛等不适让他们承受了更大的痛苦。因行动不便,使得他们内心更加孤独,情绪得不到释放,因此,抑郁的程度更加强烈。本次调查中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伤员的焦虑、抑郁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与郭敏等[6]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伤员都得到系统的心理辅导有关。
大量研究已表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会影响个体的知觉、注意、记忆及思维等认知能力和作业行为,甚至导致社会功能丧失[9]。因此,跟踪调查地震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制定长期、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改善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应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郭兰,霍绍周.灾难应对及危机干预[J].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杂志,2006,3(2):190-192.
[2]刘静,肖军,陈祥慧,等.地震对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 55-56.
[3]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116-118.
[4]席淑华,卢根娣,马静,等.心理干预对地震伤员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12(12):1063-1066.
[5]张琴,郭琼.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148例汶川地震外科转出伤员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1):924-926.
[6]郭敏,高允锁,王小丹,等.汶川地震受灾群众焦虑抑郁症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9,(2):383-384.
[7]李伦,孙甜甜,彭菊聪,等.汶川地震文县居民心理伤害相关问题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4):389-391.
一、问题提出
园长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园的质量[1]。心理学教育是幼儿园园长基本素质的重要方面。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军人物,其心理健康状况更关乎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随着民办园的迅猛发展,私人民办园的问题就突显了出来,师资缺乏、资金不足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些都给民办园的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那么面对这种境况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园所的管理效能,同时对整个地区民办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着潜在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参加安阳在职民办园园长培训班的园长中随机分层抽取90人为调查对象,涉及安阳地区的五县四区及县级市林州。有效问卷82份,其中市区43人,乡镇39人;女71人,男11人;30岁以下22人,31~40岁47人,41岁以上13人;中专16人,大专47人,本科19人;管理年限1年以内7人,1~5年28人,6~10年28人,10年以上19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采用5级计分法。参考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选为阳性。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后期随机分层抽样访谈部分民办园园长。
三、研究结果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调查显示,82名民办园园长scl-90心理自评的因子总均分在1.26~2.54之间,均分平均1.52±0.23;总分最高229,最低113,平均136.71±21.08;阳性项目数35.02±12.10,阳性症状均分2.32±0.23。t检验表明,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scl-90因子自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等都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p<0.001)。这说明在总体上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差。
(二)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以各因子平均值高低为依据排序,民办园园长表现较突出的症状因子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敌对等。参照scl-90有关标准筛选阳性,82名测试者中有35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子分>=2),占总人数的42.7%。阳性出现率较高的前3位因子依次是强迫24.4%、人际18.3%、抑郁14.6%。
(三)民办园园长心理状况与个体因素的差异比较
在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中,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与年龄、学历均无显著性差异(p>.05)。性别之间
t检验,躯体化因子存在差异(t=0.54,p<.05),男园长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这可能与男性缺少压力疏导有关;不同管理年限方差分析,躯体化因子差异(F=3.29,p<.05),管理年限10年以上的园长症状更为突出;城乡之间t检验,敌对因子,城市园长高于乡镇园长(t=0.52,p<.05);恐怖因子,乡镇园长更高(t=-0.77,p<.05),这可能与城市民办园竞争激烈、农村民办园频发安全事故有关。
四、分析讨论
(一)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本研究得出民办园园长在scl-90的各因子自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表明,总体上安阳地区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与已有的研究一致[2,3]。实际上,民办园面临着较大的困境,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的经营困难、师资流失严重、管理效能低下、安全隐患层出、缺少社会支持等,都给民办园园长沉重的心理打击。
(二)民办园园长主要的职业心理问题
民办园园长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不少园长身兼多种职业角色,管理者同时也是经营者、教育者、领导者、沟通者、行业专家等,这使得民办园园长面临多重的压力。调查表明民办园园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为:一是强迫症状突出;二是人际敏感不良情绪明显;三是不同程度的躯体化症状严重。
(三)不同民办园园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与民办园园长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中年龄因素差异并不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年轻的园长能力和经验稍差,但是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另一方面,年长的园长能力强,但是他们还要承担照顾家庭的重担。所以不同年龄段的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
2.不同学历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学历上差异不显著。毕竟在日常管理中,学历只是其中因素之一,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进一步弱化了学历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力。
3.不同管理年限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民办园园长的工作年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躯体化症状,工作年限越长表现的越严重。民办园园长由于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中,身体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民办园园长的身体健康,值得我们重视。
五、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保健
(一)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民办幼儿园无论在幼儿园园数上还是在教职工人数上均远远超过了公办园,这成为解决幼儿入园难的主要力量。然而,社会及家长对民办教育还是存在很大偏见的,少量民办园的失范事件被大肆渲染,给整个民办幼儿教育带来恶劣影响。因此社会舆论和媒体有责任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幼儿教育工作,为幼教工作者创造一个理解、融洽、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
2.政府要加大对民办园的扶持。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公益性、普惠性应该是学前教育事业的方向。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加大建设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支持民办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帮助民办园向公办园取经,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政府要严把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制订并落实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和专业标准,提高园长的专业化水平。相信在国家的管理疏导下,民办园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3.完善对民办园的培训体系。公办园每年都有大量的各种培训机会,但是民办园无论是园长还是教师,公助培训的机会都少得可怜,教师资源分配也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民办教师和园长的培训缺少针对性,效果不显著。对此,建议丰富培训方式,集中、远程和送教进园相结合,就民办园园长迫切需要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安全与保育及师资建设等做好培训。
(二)优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园长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园长必须有良好的心态,保持平和心。民办园园长需要正确面对各种冲突,在工作中不要斤斤计较,面对一些无关原则的责难,淡然处之。其次,园长还要有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要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善于自我控制。同时,还应有多层次的需要,尤其应具有友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有强烈的进取心、责任心与成就动机;有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兴趣爱好;等等[4]。
(三)科学管理
当一名幼儿园园长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件挺简单的事,幼儿园工作之所以称其难,在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是民办园由于人手有限,园长大多身兼多职,既要会规划,又要会执行;既要懂教学,又要会领导;既要擅长于招生宣传(幼儿园营销),又要能与家长打交道;等等。同时,还要与方方面面的部门去沟通。这就对园长的管理效能、业务素质提出了高要求。所以作为园长、园所的总管,要有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有严谨的管理思路和公关能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加强业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交给社会一个放心的民办园。
【关键词】高三学生 心理资本 差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65-03
在我国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高中阶段课程种类多,内容复杂,学生普遍存在学业负担较重的问题。特别是高三学生,他们面临高考升学的激烈竞争,学业负担重的问题更加突出。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但这与学生在学习中是否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不无关系。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另外,研究者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是近年来才从管理领域引进教育领域,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心理资本的界定、结构的探讨、测量工具的编制等方面。查阅文献发现,关于中学生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量化研究比较少。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采用调查法对高三学生心理资本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心理资本概念是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Seligman于2002年提出的,他认为那些促进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应纳入心理资本的范围。2004年,Avolio研究认为,心理资本是能预测个体高绩效和快乐工作指数的积极心理状态的综合。本文对心理资本的理解采用这一观点。目前研究者由于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和所开发的测量工具也有所差异。其中,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心理资本有着共同的构成要素,如乐观、自我效能(自信)、希望和复原力等。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玉林某中学的高三学生作为被试,抽取文科、理科各三个班,共获被试402名,施测后获有效问卷378份。被试构成见表1。
(二)研究工具
1.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
本研究采用张阔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该问卷由26个题目构成,包括乐观、韧性、自我效能、希望等四个维度,总量表信度系数是0.9。在此次研究中采用利克特5点量表记分,得分越高,反映心理资本的积极倾向越高。
2.学习成绩
采用高中三年级第一次全市统测成绩作为学习成绩的判断标准,此次全市统一考试实行老师网上流水阅卷,阅卷完毕后由玉林教科所根据以往上线人数划了分数线:理科一本线490分,二本线325分,高专线230分。文科一本线525分,二本线365分,高专线185分。本次考试从命题、改卷到划线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程序
采用团体测试方式,以班为单位,分别选择文科、理科各三个班进行测试。由主试向学生说明指导语,待学生理解要求后作答,测试完毕及时回收问卷并剔除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78份,同时收集高三第一次统考成绩。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用描述性统计、t 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三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
(一)高三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
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的描述统计见表2。
通过单一样本 t 检验与中值3.5比较,心理资本总水平及其各维度都显著高于3.5分(P=0.000)。就平均值来看,希望分量表的得分最高,乐观得分次之,自我效能得分最低。
(二)高三学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见表3。
在心理资本总水平和自我效能维度上,男生略高于女生。在希望维度上,男生要显著高于女生。
2.班级类型差异
对不同班级类型学生的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见表4。
在心理资本总水平和各维度上,理科生和文科生差异不显著。
3.学生类型差异
对不同学生类型的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中可知,三类学生在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三、讨论
(一)高三学生心理资本特点的总体分析
在本研究中,高三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及各维度水平均高于理论平均值,得到这一结果可能原因有:
1.本问卷测量的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被试可能会有意朝社会期望方向作答,因此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均高于理论平均值。
2.根据2011年李林英、肖雯的研究可知,个体的积极力量与消极力量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维度,即积极与消极力量相互独立,消极力量的增多或减少并不会相应地减少积极力量或增加积极力量。如今,中小学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方面。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针对本校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就学习动力、学习方法、青春期困惑、考试焦虑、人生规划等问题,分年级有选择地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此外,学校还通过团体活动、班会或实践课等形式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生活中。正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开展,高三学生即使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也能表现出较高的心理资本水平。
3.高三年级的教学特点也会促使学生的心理资本向较高水平发展。进入高三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已经进入第一轮复习,每轮复习要达到什么水平,老师们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制订严密的计划,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任务。因此,在高三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更加明确;另外,进入高三后,学生将面临频繁的测试,测试后老师进行分析和总结,这让学生能正确看待挫折,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教学上的这些特点可能让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心理资本水平。
4.随着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有助于学生较客观地定位自我,这也可能让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心理资本水平。
(二)高三学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中,高三学生在心理资本总均分和希望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1.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社会给予男生较高社会评价,他们实际获得的机会也比女生相对要容易些,男生在就业方面比女生有优势。我国传统文化下对性别的不同评价,使得男生对自己未来的认识、信心、展望等的方面优于女生,自我认知更加积极,学习自我效能感更高。
2.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创造美好的明天,从而使他们的希望、梦想会更强烈一些,希望水平更高。
3.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水平更高的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更倾向于用积极的归因,因此他们的韧性和乐观水平也会较高。
在心理资本总均分和各维度上,理科生和文科生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和高三这一特殊阶段有关。这一阶段,不管文科或理科生学习的目标比中学时期任何一个阶段都明确,老师们明确的复习计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多数学生,频繁的测试之后的评讲分析,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自我水平的认识更加清晰。这样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心理资本整体得以提高,而对于不同学科选择的学生而言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成绩类型学生在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之前的很多学者得出的结论(下转第74页)(上接第66页)不同,这可能和所研究调查的学校管理、升学途径选择的多样化、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社会的要求变化有关。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进行分层教学,如果低层次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那么就可进入上一层次班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竞争意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设定恰当的目标定位。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高中升大学路径选择多样化,除了原有的传统高考外,还有出国留学、保送、部分高校的单招或自主招生,等等。随着高校的改革,招生不断扩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高校录取率达74.3%,现实中高的录取率和不容乐观的就业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使得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发生着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目标定位准确同样能成才。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四、结论
高三学生总体心理资本和各维度的心理资本处于较高水平。在心理资本总水平和希望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
【参考文献】
[1]Avolio B.J.and Gardner W.L(eds).Unlocking the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6)
[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