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3: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探究
G633.8
初中化学是学生化学科目学习的开始阶段,由于化学知识和内容比较抽象,并且初中化学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和公式较多,因此化学一直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科目。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以老师讲,学生学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极大的弊端。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化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这就意味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中必须优化教学方式,在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笔者总结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以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新要求,认为现阶段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运用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化学作为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虽然涉及很多抽象的定理和公式,但大多数的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有所联系。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抽象的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重要媒介。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加大了化学实验的比重,这种科学的设计,凸@了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时,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维,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将化学实验带入课堂,运用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在化学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将化学实验运用于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还能有效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要求,帮助教师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提高对实验课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初中的化学实验课,是学生直接参与化学实验的首要渠道。传统的初中化学教育,化学实验课主要是老师教授实验知识,而学生参与实验或亲手实验的时间比例并不多。新课标的化学教材,增加了化学实验的课时量,同时要求教师能够将化学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实验课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实验过程的操作规范和实
验结果, 更注重的是实验的效果, 是不是通过实验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实验的严谨能力得到培养,有没有形成科学创新的思维等。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实验课,教师应该从操作规范的讲解和实验结果的考核中解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只有让学生重视实验过程,并学会在实验中观察、总结,才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实验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够完成新课标对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中也同样要重视自身的教学引导和保护职能,积极的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并保证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从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发现快乐。
三、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化学用语和公式计算能力
化学的公式、定理及化学语言是初中化学难于其他科目的关键所在,虽然通过灵活的运用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公式、定理和化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但却无法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这些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科目教学时,不仅要提高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同样要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以及化学用语的掌握与记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开展化学科目教学时,教师就要建立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的联系,并通过适当的课后练习题,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点的应用和记忆,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化学语言,掌握化学公式的规律,并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定理。为了避免课后练习给学生带来过大的课业负担,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教师要注意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化学知识体系的总结归纳来形成系统的极易。这就意味着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先交给学生化学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以最少的化学课后作业量,达到最佳的课后练习和复习效果。
四、通过家庭小实验、选做实验和选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化学现象,这些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体系都是具有一定练习的。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时,要提高对这些日常化学现象和小实验的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学小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抽象知识与具象思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这不仅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新课标初中化学课本中体现的重要教学方法。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实验部分的内容和自主学习部分增加了,教学经验少的教师对这些处理不是很合理,就显得教学的时候顾此失彼。其实化学课本的 “家庭小实验” 对学生来说是不太容易完成的,这是因为家里的实验化学药品和实验器皿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的掌握, 也可在实验课程结束早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一起做做家庭小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完成能力以及创新性也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选做实验和选学的内容可以在有条件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选学内容的知识,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不仅对人类现代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更是初中科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化学基础教育,教师一定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的教学新要求为目标,提高教学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在化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实验在完成化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学有几大意义,其一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其二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其三,是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化学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都是在进步。作为一线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实践探究式教学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转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思路也明显开阔了很多,不少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除了探究式教学落实不到位之外,还存在很多的教学困难。
一、改变探究过程形式化,主张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在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只是转换了学习方式,而学习顺序和与学生的主客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依旧很强,课前不预习,就无法衡量自己的学习得失,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存在哪些逻辑和知识点等。将探究式教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形式上,注重对学生实验器材的准备,重视实验备课,却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走走形式。这样既浪费了实验资源,也没有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来,而不是进行灌输。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会涉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而这些在生活中又是常见的,甚至不少父母也懂得这方面的常识。于是在课前不妨给每位学生一块铁,然后让他们自己想一下保护它的办法,在课上时,需要经受老师各种条件的“侵蚀”。这样学生需要调查一部分资料,并且去查阅课本,了解铁会发生哪些反应,或者是从家长那里得到启发等。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金属,就要先了解如何去腐蚀他们,这便是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强烈,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督促。
二、改变教学中的“假意交流”,主张自由师生关系
探究性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无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中,又或是实验后。但是目前教学中往往存在“假意交流”,看似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单方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中提问是最常见不过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成为问题的发出者,那么这又是上了一个学习档次。因此老师要处理好在探究式教学中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而应该给予实时的提醒和指导。有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来,不去担当实验的主力,而是给学生“打下手”。这样不但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更好的感情交流。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建议让学生作为观看者,来观察老师做实验,这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主张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但也是基本依照操作的完整性、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等进行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且不利于监督学生的各项学习指标。多数学生在课前不愿意预习,不愿意自己思考,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如果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快,就能有一个好的实验成绩,而有的学生则观察比较慢,可能就略逊一筹。可是这样的成绩评价,最后学生都会因为遗忘规律而忘记老师的操作,更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而几乎没有印象。将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从预习方案,到实验操作,到提出问题,到实验总结等。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来考查学生,这也是一种监督。另外,最好安排化学实验探究的组长和负责人,可以以实验桌为一个单位,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这些组长负责学生的实验监督工作,一方面能保证实验安全,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成绩,记录在最后的探究式学习成绩中。从日常学习中就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在化学学习,乃至科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应该突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转换教学主体,老师放更多权力给学生,在细节中慢慢指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实践教育。并且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才是最本质的学习。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5-02
问题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现代某些课程的教学需求,包括初中的化学教育。问题化教学是指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些质量优良、类型丰富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组成教学题库,从而应用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的发展,保障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化学本是研究物质组成的一门学科,世界是物质的,化学就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化学历史悠久,富有活力,其成就也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化学内容复杂枯燥,教学困难,蕴含着丰富、庞杂的知识,化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化学教学的要求,而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是推进化学教学改革科学、有效的方式。
一、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化学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必须加以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初中化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与生缺乏互动
化学学科教育与学习有连续性的特征,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把握不准确,就会对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初中化学偏向于化学学习的基础理论,如果基础搞不好,之后的学习必然难以取得成效,甚至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有消极影响。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对该学科有无兴趣,当前,初中生偏科现象严重,他们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才会投入,因此,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了当下化学教学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多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和宗旨,在课堂上只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应。此外,学生不能参与到化学课堂中来,教师与学生不能在化学课堂中互相沟通、讨论,也是化学教育的问题之一。教学实践证明,互相沟通可以使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想法,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明确双方的教学、学习需求,从而制订更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进步。
2. 忽视化学实验,缺乏实验设备
教学的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相关理论知识的进步,还包括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每一种化学理论都是实验的结果,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的作用。但化学教学的现状却是,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将化学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在考核中也基本上是利用试卷考试的方法,严重忽视了化学实验的过程,很难实现其教育目的。
另外,化学实验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化学材料和实验设施,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初中学校不具备的,学校的实验室少、实验器材少、实验材料少等问题,都制约着化学实验的发展。因此,只有让学生独立从化学实验中得出相应的理论结果,让学生感受并参与实验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在化学科目考核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卷面考试和实验考核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化学教学的进步,实现其教学目的。
二、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问题化教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可以让化学教学真正达到预期目的。
第一,问题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是目前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而问题化教学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及情境,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问题的解答中,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调动课堂气氛,为化学教学提供有力的基础。
第二,问题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都注重其综合能力。将问题化教学引用到初中化学课堂中,可以其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实践创新,互相协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化教学也可以应用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算、推导等方式,在实验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也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之,问题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措施
1. 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
问题化教学本就是针对某一知识点精心设计出问题组成题库,将其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模式,所以,问题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置问题,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问题化教学模式能否发挥作用。教师设置问题,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知识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只有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才能体现问题化教学的高效性与灵活性。问题的设置还要结合实际,利用问题化教学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但是当问题设置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化学理论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回归生活。科学的问题设置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化学。
2. 将问题与化学实验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发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将重心放在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得出一切化学理论的前提,必须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摸索,才能回归化学教育的宗旨。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有相关仪器设备的支持,这需要政府的投资和学校改革。问题化教学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利用问题引导实验进行,教师可以将结论设置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来。实验进行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可能一次实验就能得出正确结论,这一环节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不断论证。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解决问题,这也是问题化教学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将问题化教学模式与初中化学教育结合起来,能够让枯燥的化学变得有趣、生动,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问题化教学需要教师积极作用并引导,并且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推动化学教学,推动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 康永军,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问题驱动式学案设计的实践[J].天津教育,2012,(12).
[2] 肖雨珊,冯华平.初中化学课堂中的问题化教学[J].科学导报,2014,(21).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素养培养的起点,它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会对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好目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充分运用有效教学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备好学生
有专家曾经指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影响他们学习的关键原因,教师应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状况来开展针对性教学。所以在正式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仔细研究和全面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仔细了解学生的知识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课堂教学不能只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还应该是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自主选择、整合处理,获得新知和感悟的过程。学习应该是学习者自主开展的选择性的活动,而不应该从外部进行强制灌输。学生原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经验是它的基础。
二、以学定教,促进课堂互动生成
新课改以来,化学教学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一定要原封不动地重现科学家探究某些化学现象的过程,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探索未知的课堂,向困难挑战的课堂,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课堂。“以学定教”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可以思考、质疑、辩论的机会,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进行探究的重要课程资源,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度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顺序,最大限度地绽放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如在CO2和O2的检验教学环节上,可能大多数教师都会根据教材安排,用预设的化学实验进行鉴别,或者是澄清的石灰水,或者是带火星的小木条。我在教学时没有讲解预设的鉴别方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检验方法,通过交流、探讨,学生得出很多种检验方法:能灭火的是CO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O2;活的小虫子需要O2才能继续生存;因CO2和O2的密度不同,可以进行分别称重来检验;利用CO2和O2的溶解性不同、水溶液的酸性不同以及跟NaOH反应后瓶内压力不同分别进行检验……这个过程,学生从提出的问题出发,进行积极的科学探究,并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节课如果教师没有互动生成的意识,依然按照常规从课前教学预设出发,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前进,一开始就表明了检验的方法,那学生不会再动脑筋考虑,也不会有那么丰富的检验方法,学生也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其创新精神也不会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因势利导,以学定教,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目标、内容及进程,始终让课堂充满智慧与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旅程,随时都会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绚丽的风景。
三、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四个部分,且每部分的内容都繁杂多样,仅元素及其化合物一个部分就包含30多种元素,70多种化合物以及大量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单纯地讲解某个知识点,通常会事倍功半。倘若理清这些知识的内在关系,并对其异同点进行分类归纳,一一比对,就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上复习课时,要求把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这三种气体进行对比归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把常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气体的收集方法等内容都集中于此,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以上三种气体的用途、性质、制取装置、原理及收集检验等一系列的知识。另外,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还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和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随机应变,有机结合,同时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并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星.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探究性教与学 初中化学 探讨
一、 探究性教与学的概念
探究性教与学,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要求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做,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有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实例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性教与学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探讨
《化学课程标准》中把探究式教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本特征的,实验就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实验问题。所谓探究价值,是指所提出的探究问题一定要能够要很好地服务于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确定实验问题后,要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设计情境,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列为实验内容,促使学生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例如,人们常谈到的酸雨是由二氧化硫所形成的,酸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可以加以扩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酸雨、怎样通过化学方法使得酸雨危害性降低、如何控制并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如何科学地利用能源等问题,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
再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式教学,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点燃立在天平左盘上的蜡烛,观察天平指针有无变化。学生们发现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跑到空气中,所以放蜡烛一端的天平上翘。”我接着问:“蜡烛燃烧前后,虽然物质的种类有变化,但物质的质量改变了吗?”一时,众说纷纭,有人说变了,也有人说没变,还有人说不清楚是变还是不变。我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大家思考一下怎么研究?”学生说:“用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没变。”我介绍了另外一种定量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想法模仿书本上的实验,分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分工都不相同,两人做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另两人做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实验后小组内组织交流讨论,并准备在全班做报告。
三、初学化学探究性教与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化学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根据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层次对象,采用不同程度的探究性教学,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与学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
四、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与学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式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碰到许多新问题,并会思考为什么会是那样。在这无形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渐渐得以形成。
2.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给予者。在整个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能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化了化学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而言之,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方面非常有益,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探究式教与学,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学生化学知识储备的增加、实验技能的提高,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问题》[J](《河北教育》1999.12)
2.续润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3)
3.施其康《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J](《化学教学》1998.6)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规律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钠,氢,汞一价银;二价镁,钙,氧,铜,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2.动手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又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3.社会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镇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每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想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在为人类服务,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驾驭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一点带面,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各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绝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投入情感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树立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克服当前化学教学中注重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这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对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略陈浅见,与同行商榷。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准确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权威,又不能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要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传统挑战。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视学生为合作者、朋友,确立学生的自信,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例如:在教学中,我不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还特别注意一些细节的暗示。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进一步共同探究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化学奇趣等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启发性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探究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例如在讲解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是如此引情导趣的: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疑惑或悬念时,要注意把握好度。不“悬”,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过“悬”,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会挫伤学生继续探究的积极性。
三、关注学生潜能,引导探究深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提供了可能。我始终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一本活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去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溯。在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非科学性题目。对此类习题,我们老师的做法大都是弃而不用。而我的策略却是引导将其向科学性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追求至善至美、超越他人的欲望,尤其是已知他人的错误时,剖析错因,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性也很强。我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将这种非科学性习题开发成探究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修正和完善。
四、体验成功喜悦,凸显探究个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探究活动看成是学生人生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相信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使更多的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不同及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往往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法。每次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并不过早定论,“热情”地改正,而是视其“发现”与“创造”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尊重,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如在教学中,我尝试这样一种新的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化学题创新解法”园地,将学生练习、测试、探究中的新颖独特的解法及时展示出来,并添加鼓励性评语。这一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思维亮点的舞台。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得到包括知识、方法、价值观在内的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五、倡导合作交流,提升探究效果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多种行为的整合,未来的社会也需要多人的合作。因此,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我注意倡导学生的合作交流。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彼此切磋,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使不同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探究,均有所获。例如: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测定水的组成实验,通过实际的探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彼此沟通、相处交流的能力。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讨论中捕捉有效信息,学会对交流内容进行整理、归纳、提炼和升华,提高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使合作真正成为探究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探究,关注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增加实验课的研究性,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化学教育。
2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究式;实践
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及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扎实的化学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大帮助。
然而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科研探索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乐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1.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有两个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如在化学实验课时,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只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只是观摩实验过程没有亲自参与从。如果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研究,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那么必将事半功倍。笔者在讲解氧气的制取时,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验的细节,对于整个过程记忆深刻。
2.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探究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讲究知识传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由点到面的拓展学科知识,深化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3.良好的探究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科研探索的热情。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努力增加学科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做到灵活多变、丰富多样,使所学的化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帮助学生发现化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注重探究方法的培养
1.合理安排探究教学内容
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方案设计时应注重重点和难点的选择以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来发散思维,而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只要点拨即可。
笔者在讲解“可溶性及溶解度”这两个概念时就只对后者进行了探究式教学。首先,对可溶性这一众所周知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可溶物,比如糖,然后深层次地提问:“糖是否可以不限量的溶于水呢?”然后根据提问让学生做了一些小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最后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既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化学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优良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只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不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和搜集与化学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
笔者在《铁》这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铁制品生锈原理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铁制品腐蚀的图片并思考铁制品防锈的方法,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生活中。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铁制品生锈的概念及条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合理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科研探索的激情。
参考文献:
[1]解红晖.科学素养概念化进程及特征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2]卢国涛.改进化学教学提高科学素养[J].河南农业,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