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音乐教学课题研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图文结合的教学
聆听乐曲的时候,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感知。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薄弱,要使他们能轻度理解音乐,感到共鸣,要以他们的思考角度为依据,通过动画、故事、短剧、小品等形式去启发他们,充分调动听觉和视觉来帮助他们感知。我们可以用颜色、线条、文字、动作等将音乐直接表现出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音乐为背景,编排音乐短剧;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现音乐讲述的内容等,组织大家进行评比,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造有趣的学习环境,尽最大的努力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有趣味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二)使用乐器教学
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是,教育必定要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创造性,发展潜能,以及发展个人,要让他们充满自豪感和成功感。将乐器应用到音乐课堂中,是这一先进教学理念的充分表现。由于乐器的鲜明技巧性、情感性和艺术性,能够让学生对乐器感到极大的兴趣。本来,小孩对乐器有新奇感,他们愿意使用乐器来学习音乐,这样可以极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生物上讲,演奏乐器时,人们情绪将受到影响,调节体内各种激素的分泌,增强学生的智力发育,以及身体各方面的良性生长。乐器本身能直接的演奏音乐,使听众欣赏;在枯燥的讲解下,加入乐器的伴奏,课堂的氛围将改善很多。在音乐课堂中加入乐器,既满足教育大纲中对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又能迎合孩子们演奏乐器、学习音乐的求知欲。
(三)竞赛教学
小学生的竞赛意识是很强的,这一点在他们平常的游戏中很容易发现。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点特征,让学生之间互相竞赛,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团队,每个团队为一个计分单位,这样,学生能够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完一个学习的课程时,老师可以举行“记歌词”活动来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让学生之间互相竞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老师先做示范表演,唱出一首歌的前两句歌词,然后每个小组轮流接。通过各个小组的正确度,进行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大家踊跃参与,而且加深记忆,更加喜爱音乐这门课。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用有趣的图像,生动的声音,风趣的讲解这种动态的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发达的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搜集到各种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模拟课本中的情景,将它们直观的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帮助他们理解,进而激发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探索。学生岁数小,生活历练少,接触的事物没有多少,因而存储在脑袋里的事物少。通过多媒体,将各种抽象的事物呈现在同学们眼前,要比简单的听老师讲解,要有趣的多,更容易加深印象。艳丽的色彩和美妙的声乐将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和探索。事实证明,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同时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极大提高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要将各种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上。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找到符合本地区学生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这样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二、结束语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学 课堂 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84
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小学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音乐教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分别从各个角度出发,对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究。
一、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有趣味性
现行音乐教材有一个缺点――偏重于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而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传递出的情感等介绍不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适当做些调整,挖掘音乐作品创作者、创作背景等有趣的部分,详细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深刻认识音乐家,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在此过程中,渗透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使学生对音乐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二)灵活变换教学手段,使音乐学习乐趣十足
1.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理论知识配上图片、动画展现出来,使抽象、枯燥的音乐知识变得形象、有趣,学生记忆和掌握起来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在对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教学时,播放演唱或演奏的画面,使学生感受演唱者或演奏者的动作、表情,以演唱者或演奏者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陶醉在音乐的欣赏中。
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合唱、集体演奏等,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在组织学生集体表演时,教师要敢于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独立完成。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提出些建议,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名观众静静地欣赏学生的表演,或者“听从”学生的安排,在表演中客串等。学生在自主、开放、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音乐实践,不但能够提高音乐的基本技能,还能够发展对音乐的创新、创作能力。
3.利用数码设备摄录创作过程。学生是
音乐艺术的表演者和创作主体,他们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的过程中去的时候,却无法欣赏自己的表演过程和创作成果,这无疑是学生的一大遗憾。随着数码设备的迅速发展,照相机、录像机等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憾。教师可以事先放置一台录像机,把学生的表演录制下来,或用照相机把学生表演的精彩瞬间抓拍下来。学生表演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播放视频或照片,使学生欣赏到自己的表演,从而激发他们更强烈的表演欲望和创作热情,越来越积极地、快乐地投入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中。
二、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激活学生音乐细胞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不同的年级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同,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所教年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既不能过高,以免学生产生学习困难,丧失学习的信心,也不能过低,以免降低学生的成就感,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做好课时安排,适度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且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很高的音乐天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时安排,在每节课中适度教学,使学生既学到各方面的音乐知识,又有消化、吸收的过程。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灵活开展课堂教学
在教学生演唱时,教师可以采用示范的教学方法,做出正确的演唱姿势,然后规范学生的动作,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在教学演奏时,一定要采用实物教学法,首先使学生认识相关乐器,了解乐器的功能、发音特点等,让学生亲手触摸乐器,感受它的构造、质感。在进行乐谱识读教学时,可以才用身体律动教学法,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使学生在身体的律动中,感受音乐……
(四)与学生充分互动,全面开展有效教学
1.要进行生动有趣的导入。有效的导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进行生动、有趣的导入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吸引到音乐教学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音乐知识的强烈兴趣。特别是在导入环节设置悬念,更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寻求问题的答案,当答案揭晓的那一刻,学生会异常兴奋,推动课堂教学达到。
2.师生间要进行积极的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充分互动,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跟着音乐演唱,要求学生分组练习等,使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练习实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堂中注重实践技能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对音乐的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较低,所以理论的学习教学是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相反,音乐技能能够有效的学习,而且学生更加感兴趣[1]。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简单的辅助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对音乐能够有很入的了解,在不断的训练学习中,学习积极性也会增加。教师把握好教学,有效地组织课堂,加强学生音乐技能训练。技能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动性,比如在进行节奏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调动身体,用手进行伴奏,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小乐器进行实践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更加大,或者利用身边的物品,比如尺子,笔等也能达到效果,这种轻松,富与玩乐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音乐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样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2.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游戏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比较好动,都有玩的天性,音乐教学本来就是一种愉快的学习,如果加入游戏元素,进行游戏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方面的表现力和理解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游戏是小学教学中常見的教学辅助形式,能够对学习有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加深学习记忆,让很多难学的知识能够以一个简单的方式呈现。游戏能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利用游戏教学模式和游戏元素的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1中,游戏活动和音乐教学就可以进行有机的结合。比如说在进行音符音阶教学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接龙的游戏,模仿听到的声音,通过一些简单的识别,让学生了解到音色,音调等等。游戏教学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游戏中对学习也有所提高[2]。
在音乐教育当中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专业性知识。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于音乐识别的能力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学生借助不同的音乐判断不同的音符、音阶。在唱歌的时候加上律动,可以让教学效果更加理想。许多歌唱家在舞台当中进行演唱时会,都会添加一定的动作或手势,这一些动作都可以让舞台变得更有内涵,同时在唱歌的时候适当的添加一些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丰富的表现歌曲。例如,在《东方之珠》的教学中,可以将歌曲进行分解:A段的第一段歌词是又能用右手单手写2,第二段歌词是用左手单手写2,B段是用双手写。通过这样形象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以及歌曲的表演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3.应用声势律动,突出特色音乐教育
在音乐教育当中合理的应用声势律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以及最原始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类型,声势律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对多种音乐类型的共同理解,同时应用声势的伴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默契程度,并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升。在音乐教育当中合理的应用声势律动,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并通过不同的参与方式,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并促使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实现更加密切的和谐。在声势律动的教育当中,教师可以应用非常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节奏模仿、接龙游戏等等,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例如,在《伏尔加的船夫曲》欣赏过程中,在提到了劳动号子这一内容时,便可以让学生模仿纤夫拉纤的过程,伴随着音乐的结哦组,让学生排队统一进行拉纤的动作,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还可以在律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号子的作用,突出劳动号子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优势 出现的问题及相对策略
Abstract: On traditional music teaching mode, the multi-media extended education applied to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of now in the middle, the teaching for teacher brought many conveniences, also infusing into vitality for music classroom teaching, making classroom become more vivid.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teachers are using i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the multi-media advantages
the problems occurred and relevant solutions of them
引言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体态律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音乐课堂中的体态律动教学,即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用身体的运动来感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从而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引进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借助多媒体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奏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逐渐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动态的图画、优美的乐曲和形象的视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音版)《春天》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杜鹃圆舞曲》《小燕子》《小雨沙沙》等,聆听不同的音乐节奏,用身体去感知不同的律动模式,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这三个音乐的视频片段,指导学生根据视频中的“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柔和声音的演唱模式”来进行身体的律动,用心去感知音乐的模式。进行几分钟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即“使用柔和的声音和表现模式去展示歌曲,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使学生熟悉掌握这些内容,然后练习歌曲,并且在模唱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身体律动,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特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体态呼吸的练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虽然一直被小学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小学音乐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在课堂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乐感和音乐鉴赏水平,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音版)《难忘的歌》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聆听歌曲《儿童团放哨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卖报歌》等,掌握这些音乐的节奏和呼吸方式,并指导学生用身体的律动去感受音乐的模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分别给每个小组播放不同的录音,使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去进行身体的律动,在感知身体呼吸的同时感知音乐的节奏。之后把学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节课的音乐模式,即“掌握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和演唱技巧”,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律动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在合理情境中进行体态律动,使学生掌握节拍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音版)《民族的舞步》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秧歌舞》这首歌的音乐节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设置具体的体态教学情境,认真感知《秧歌舞》的音乐律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秧歌舞的整体认知。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指导班里面会跳秧歌舞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从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本首歌的重点和难点,即“本首曲子的曲式结构,乐谱律动特点,轻重音特点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基本熟悉歌唱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秧歌曲的基本步法“四步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的走动,配合音乐的节拍特点,踩住“重音”进行练习,并使学生在同伴之间进行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音乐认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具体情境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体态律动教学,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本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从音乐本体出发,提高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已成为当下音乐教学的热点话题。回顾课改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是不是过分注重了所谓的教学形式,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在音乐教学中,音乐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到底应该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忽视音乐本体的音乐教学,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将这一理念付诸于教学实践,让音乐教学回归本源。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关注音乐本体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的制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多问自己几个什么:一问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二问多长时间可以获得;三问知识与技能如何获得;四问教学后目标达成度如何?以此四问为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目标有序展开,决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使教学手段与目标脱节。
例如,低年级唱游课《小星星变奏曲》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1)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片段,在游戏、模仿、演奏、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体会乐曲不同的情绪。(2)能用断、连的方法复习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同时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及所表达的优美、安静的意境。(3)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教师通过看、听、唱、舞、创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充分突显了音乐学科的特点,真正做到了从音乐本体出发。
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要回归音乐本体
1.回归“双基”,回归音乐审美的本源
在音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与思考的问题。如,音乐课程中的“双基教学”到底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实验稿为了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精简了大量内容,淡化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安排,将其分散到各个教学领域“结合”。实践证明,淡化“双基”的音乐教育,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
柯达伊提出,音乐欣赏的教学原则是聆听之前必须先唱。北京刘稳老师的欣赏课《京腔京韵自多情》中,正是遵循了这个教学原则,在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唱生动且高效:学生通过唱来体验音乐韵味,感受音乐形象,把握音乐形态,学习音乐要素,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审美与文化传承价值。从这个音乐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审美体验需要双基的支撑,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轻轻松松地落实了双基。
2.精选内容,品味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在教育走向信息化的今天,面对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引导者,课前我们要做细致的甄别,筛选有利于我们达到课时目标的内容,避免繁多的教学内容使我们无暇顾及音乐本体的现象。
如欣赏教学中,老师很容易照本宣科,堆砌内容。为了体现对“相关文化”的关注,就将地理、历史、风俗等知识一股脑地堆砌到课堂中,实际上,有很多知识与音乐本体并没有多大的联系,以致教学中出现“音乐”和“文化”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浙江张雁南老师执教《梦幻曲》,巧妙地依托一个音乐泡泡,引导学生想象用手掌托起泡泡随音乐起伏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受乐曲旋律特征的同时体验了乐曲梦幻般的意境。在细致聆听音乐时,她用课件演示了泡泡随着音乐飞舞的轨迹,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了旋律的高低走向,引发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思考。
三、教学活动要围绕音乐本体
吴斌先生曾说过,教师要精心、谨慎地选择让学生关注音乐的有效活动。教学活动应当针对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围绕音乐展开,在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天津付群老师执教的《智取威虎山》,把传统的锣鼓经演奏改用电子合成器的巧妙表现,丰富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形式,拉近了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本课先用学生熟悉并喜欢的Rap这一形式诵读西皮唱词,体验快节奏,再用锣鼓经伴奏诵读唱词,体验西皮快板。付老师的这一巧妙设计,使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与学生不再遥远,同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音乐课堂回归音乐本体,音乐老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关注课改,践行课改,在课改实践中坚定目标,用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积极探索,开创音乐教学的新局面,捧出如云锦般灿烂的音乐教育之花!
参考文献:
[1]吴斌.关注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6(1).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小学音乐;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31-02
音乐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对帮助学生提高歌唱技巧与音乐素养有着很大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由度与主体功能,以更好地激发聪明才智与个性潜能,及时挖掘音乐潜能。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欣赏与思维能力,更好地提高想象美。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1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加深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对帮助学生认识并参与复杂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课件将有助于打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如教学《小企鹅》,很多学生没有亲眼看过企鹅,为让学生想象该音乐背景,教师制作关于南极企鹅的教学课件,在上课时播放。如此,憨态可掬的企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精神进行学习[2]。
为了能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音乐教师应该整合多种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更多是通过简单的黑板、图片、录音机等向学生阐述相关内容,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影响兴趣。多媒体应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响、实物、画面的展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为其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其参与教学中,这也是非常好的方式。
如教学《春天来了》,可以将桃花、融雪、杨柳、蜜蜂与小鸟整合制成课件,这样学生就能被春天的美景吸引,置身于春天的情境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情绪,还可以通过脑思、目视、体动、耳听、口唱等形式获得歌词意境和春天的真谛。这样不仅有助于加强情感体验,还能增强想象与联想,以此培养创新力与思维能力。
2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事实上,小学音乐非常注重文学、舞蹈、戏剧和音乐的整合,多媒体能很好地将音乐的各种科目整合在一起,以此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如教学柴可夫斯基的《天Z湖》,可以先从网上下载视频,然后引领学生感受剧情,让学生加深理解,感受艺术魅力,帮助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的成长氛围对行为习惯、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3]。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德育作为重要方面被提上日程。音乐也包含德育内涵,具有德育教学的功能。如把《红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满含爱国主义的歌曲编制成课件,通过音响、色彩与画面情境感受音乐,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互动
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一直探索的课题。在现代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模式,通过师生、学生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互动,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实效性。当前,多媒体信息技术得到很好的普及,师生交流逐渐增多,信息反馈力度也得到提升。如教学《拉拉钩》,先让学生查找关于友情的资料,对平时经常出现的吵架和好的场面,可以先用相机记录下来,然后制成幻灯片展示。这样学生就对友情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友爱团结的重要性,在互动中也学会了提取、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应该综合声像、视听等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对此,在教学《鸟儿的音乐会》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在试听中进行互动和学习。在学生学唱歌中反复播放,以帮助他们掌握主题旋律。
4 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事实上,传统求同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当今的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鉴于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如教学《我和音乐来跳舞》,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各种风格、民族、情绪、节奏、速度、音色、力度与节拍整合在一起,制作动画,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4]。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自由交流,通过交流对如何选择歌曲和舞蹈有了一定的共识,也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当部分学生感受到自己所选的歌曲和舞蹈不符时,也会立即修改。
又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时,因为对此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甚少,学生可能很难理解音乐隐含的情怀,歌词也不能很好地记忆。此时,教师就可以从网上下载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词曲创作者的信念与思想,以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
5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
最近几年,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各种公开课的使用,让很多教师认为:如果不选择多媒体,就不是现代教学,更算不上有质量的教学。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其他教学方式被忽略。这是一种教学偏差,事实上,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方式,并不是唯一方式。
提升音乐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大部分音乐教师会应用PPT制作简单的辅助教学课件,能有意识地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到音乐教学课堂中,但是由于很多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不高,因此做不到真正高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合理使用“三通两平台”的软硬件资源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提升音乐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综合素养,以适应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对新时代教师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需求。如微课录制技能,很多音乐教师还仅限于粗糙录制阶段,没有实现精雕细琢,形成精品微课,具有拓展性和推广性。又如有一些音乐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操作不灵活,拓展功能不熟,仅停留在操作皮毛,没有充分体现多媒体设备交互功能。
充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多种优势,它是辅助现代化教学的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5]。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置,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上,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并利用歌、舞、图、声、光、电、动画、游戏等综合方式,把音乐符号转化成具体形象思维,拓展逻辑抽象思维,深刻感受音符的律动和音乐的美好,形成学习内驱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技术素养,让学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认识音乐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d趣和探究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互联网+”教育时代为音乐学习带来的便利和学习效率的快捷。学生只有真正融合到多媒体时代的教育学习中,才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自我提升音乐素养,成为一名“音乐达人”。
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是万能的 虽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为开展信息技术化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软硬件条件和扑面而来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新模式,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提升音乐教学有效性的辅助工具,并不是万能的,不可有“唯多媒体万能论”的整合思想,不可能替代所有的传统教学形式。因此,不能只要进行课堂教学就必须得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也不要“满堂信息技术灌”,只有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得适当、恰当,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融合的作用,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音乐课传统教学中,都有电子琴等乐器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练声、教唱、范唱等,这种教学手段就不可能被多媒体信息技术取代。类似这样的传统音乐挂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功效。又如对音乐多媒体教学黑板,很多音乐教师仅是当作普通黑板应用,这也是一种变相“浪费”。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高效应用,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探索出适合音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为音乐课堂服务。
6 结语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有助于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得到更多的感受,以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情境中更好地领会情感,以培养创造力与审美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输,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以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习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蔡露露.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J].北方音乐,2015(8).
[2]张慧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s1):118.
[3]孙彦飞.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41-42.
关键词:心理契约;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124 -03
引言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正式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组织中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扩展向各种不同的组织领域。近年来,心理契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学者在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心理契约是当事人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表达,但却通过暗示(包括各种心理暗示和语言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认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主观心理约定。在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师生心理契约的建构有利于教师积极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热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带来教师工作的懈怠、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学习的“离职”等负面效应。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21世纪管理学的核心。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管理学课程相比更加强调“育人”和成功地塑造人。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应强调学校规章制度这一“显性契约”以外,更应该强调“心理契约”对教学效果的作用。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探讨,结合教学实践,采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收集师生心理契约中师生双方各自的责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一、基于模糊评价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识别
(一)确定备选相关影响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师生之间并非所有的相互期望都能被对方认同,只有当师生相互之间认同接受了对方对自己的某些期望时,师生双方才能就某些方面的相互责任达成心理契约。所以笔者采用开放式问卷,全面收集2011-2012-2学期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的5个班152名学生,以及7名(其中两名在2011-2012-2学期没上该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任课教师以下四个方面的期望:(1)教师对自身教学方面的自我期望(2)学生对自身学习方面的自我期望(3)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期望(4)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期望,在循环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删掉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期望,找出(1)和(3)的交集共21个因素,(2)和(4)的交集共15个因素,这两个交集相互影响构成了师生心理契约中约定的学生责任和教师责任,构成评价因素集合U,如表1所示。
(二)确定评价等级集:V={V1,V2,V3,V4}={攸关,重要,一般,无关}
(三)邀请学校中资深教师和管理者讨论确定权重集为A={0.8,0.6,0.4,0.2}。
(四)邀请上述7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并从152名上课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30名学生,对相关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接着对选定每个影响因素相关评语集的人数进行汇总。
(五)根据rijk=mijk/n(k=1,2,3,4,5), 得出表1中备选因素隶属于“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因素”等级集Vj的程度。
Ri=(ri1,ri2,…rij) ,i=1,2,…,m;j=1,2, …,n
其中rijk表示指标的隶属度,mijk表示有mijk个人在评价等级 Vk上面画“√” , n表示评价主体的数量,rij是因素ui具有vj的程度,一般情况下0
(六)综合评价。根据公式B=AR,可得各备选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具体计算过程略) 。
根据计算结果,结合20/80 定律筛选去掉评价值小于0.6 的备选因素,剩余因素即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具体见表2。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有效性的措施
表2中的因素都是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或者是在思想上或观念上已达成共识的问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表2中的内容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思想上进行强化,并加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交互,最终缔结双方互惠互利的心理契约,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端正教学态度,认真备课,并精心制作课件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老师,不仅仅应强调向学生讲授、传播知识,还应通过认真备课、熟悉课程内容、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精心选材,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修,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使课件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美观大方,结合清晰的思路、创设的故事情境、生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坚定而自信的神态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自身学习使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前沿,以及遵守学校显性的规章制度,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工作和教学态度无形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强调“育人”来成功地塑造人。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
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其灵活运用于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中,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课程的首要任务和共同特征。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依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与研究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模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在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等环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职务分析、人才综合测评、薪酬体系、绩效考核设计等环节可以设置实验环节,逼真地模拟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环节的真实运作;在员工培训、招聘等环节运用情景模拟,再现真实场景,凸显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加大案例实务内容的比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应建设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从企业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让他们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经验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此外,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自身参与、自主讲述或者发言、讨论的环节如在员工招聘环节,可以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无领导讨论、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许诺加平时成绩分等方式,鼓励每一个学生自主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但教师也应注意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教师应清楚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应范围、操作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章节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换位思考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灵活的将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法结合运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上手快、后劲足、具有较强应用性的管理人才。
(三)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曾指出:“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向学生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给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仅仅是在老师讲故事或讲案例的时候才能集中注意力,在考试之前背背老师画的重点就能通过考试。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老师应通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增强教师个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学生选择的往往不是知识,而是教师本人,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师生的意识,更依赖于教师的素质,笔者所在的商学院,目前正推出一项政策:所有45岁以下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必须到企业挂职,并把挂职结果和评职称相挂钩,以增强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这也是管(下转第69页)(上接第125页)理学科实践性很强所决定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任课教师应把握住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切实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实际当中去,这样有了企业的实践经验,讲起课来就不会空洞,不会言之无物。而且拿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子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王晓棠.高校师生双向视角心理契约相互责任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06):105~109.
[2]曹威麟等.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比较, 2007,(02):132~137.
[3]唐文源,李频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电子商务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6):71~74.
[4] 孙会,纪兰.故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8):157~158.
[5] 牛彩虹,曹威麟.教师履行心理契约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影响研究[J].高等教育评估,2010,(0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