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活动的特征,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体制尚未完全确立和不尽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论述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二
、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管理;内涵;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健康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攀升,人均收入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得益于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经济发展秩序、调节经济活动,控制与管理经理运行的有效手段,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抛开经济管理,单靠市场经济自身的净化与调节作用远远不够,故强化经济管理势在必行。
1经济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分析
(一)内涵阐述
经济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经济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经济发展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所实施一些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活动,以推动经济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要求政府基于市场经济运行状况,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调节与控制,以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特征分析
首先,经济管理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管理各个要素必须基于经济发展时代需求进行动态的更变,以适应经济发展与管理的需要。其次,经济管理具有复杂性、渐进性。经济管理是一个促使市场经济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它要求各个管理要素之间要巧妙优化配合,以应对经济发展动态中的各类复杂问题,管理者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法,提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最后,经济管理是动态性与系统性的结合体。经济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管理主体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2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经济活动,推动经济健康运行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之外,与经济管理的调节作用是分开的。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很多,其中最直接、最简单且不容忽视的作用便是调节经济活动,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对市场经济发展及运行状况做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控,并基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调节策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市场经济自身存在一定风险,在经济发展遭遇瓶颈而无法靠自我调节突破时,这时经济管理便发挥其了调节功能,帮助其克服困难,持续健康运行。经济管理除了能调节市场经济活动之外,还能调节社会经济活动,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国家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政策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经济政策,如价格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等,这些手段有效实现了对经济活动的调节。
(二)能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自身存在风险
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能推动为企业生产经营优胜劣汰、市场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升资源利用率,不断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但毋庸置疑,市场经济的这些特征也促使其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一些经济活动参与者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并未遵守市场经济运行基本原则,将平等性、公平性等抛诸脑后,无所不用其极地谋取私利,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等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更加明显。这些经济运行弊端严重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了恢复法治、平等、有序的市场运行状况,发挥政府经济管理作用势在必行。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经济运行机制的弊端等亟需经济管理进行调控与规避,科学的经济管理能有效推动经济管理者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运用最实用、恰当的经济管理策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有效规避市场经济运行弊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经济管理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的高效性
经济管理工作除了具有有效调节经济活动、规避市场风险等作用之外,还具有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效率的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源于民众,且应该服务于民众,受民众监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的过程,其实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经济管理要求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为。首先,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职权是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不容轻视的权利,其由法律赋予,受法律保护。但在法规规定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行政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其次,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想高效行使职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政,并使其行为符合法律精神,严禁做与法律背道而驰的事情。例如,在行政执法、决策、复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依法行政。最后,政府行政部门一旦违背法律条文对当事人造成相应损失后必须给予赔偿。因此,经济管理的有效执行,可以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确保依法行政的高效性。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也日趋完善,但经济运行问题却令人堪忧。此种背景下,经济管理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进行、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管理与调节作用,严把经济发展方向,严控经济发展状况,运用多种手段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使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研究的局限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海洋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海洋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海洋经济正在向质量效益型转变[8]。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在海洋经济发展新背景下,面临着新的改变,其局限性也随着凸显。
1.1研究对象的改变目前,海洋经济布局的研究对象已逐渐由港口经济、临海经济进一步向深远海方向延伸和转变。回顾传统的经济布局理论,几乎全部集中于陆域经济布局。虽然部分陆域经济布局理论经优化调整后可用于指导海洋经济布局,但是其运行机制与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9]。与陆地相比,海洋具有多种特殊属性及特征,且其属性及特征随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空间属性上来说,陆域经济布局的基础为陆地,经济活动多集中于地表,地下也有少许分布。而海洋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圈层性和立体性。从圈层性来看,核心圈层为海洋,连接圈层为海岸带,外圈层为沿海地区;从立体性来看,涵盖海上、海面、海水水体、海床和底土。从资源属性来说,海洋具有丰富的空间资源、生物资源、海水资源、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资源,是复合型的资源系统[10]。从环境条件来说,海洋经济布局往往要考虑更多环境因素,包括水文、气候、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等,海洋环境承载能力限制着海洋经济活动的强度及规模,复杂而独特的环境增加了海洋经济布局的难度。从生态关系来说,海洋生物种群总量庞大且海洋生物间摄食关系更为复杂,加之海洋生态环境的立体性、流动性和兼容性等特征,海洋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为繁杂。综上,海洋与陆地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使陆域经济布局理论应用于海洋时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2核心议题的改变不同时代的经济布局理论的核心议题是有差异的。在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经济布局理论研究的重心随之转移,核心议题随之改变[11]。例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封建时代,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经济布局理论以杜能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为开端,之后的经济布局理论多为对其的发展和完善。农业区位理论服务于当时经济布局理论的核心议题———获取最大化的利润收入。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各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与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经济布局理论的新发展。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工厂的出现为开端,人们开始了对于工业经济布局的关注,韦伯于1909年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期间商业贸易也在迅猛发展,费特尔(FrankFette)r于1924年发表的《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被认为是商业区位论的代表作之一。经济布局理论继续发展与完善,至20世纪中叶经济布局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形成了成本学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社会学派、行为学派等侧重点不同的经济布局理论派系[3]。总的来说,上述经济布局理论皆以经济效益作为其最关注的核心议题。数次技术革命使经济高速腾飞,而经济布局理论的发展则显得比较滞缓。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能力,信息传递方式、交通方式等的转变突破了原有经济布局理论所受到的限制,同时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人类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诉求。经济理论发展到现在,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经济空间布局理论的核心议题应当由过度追求经济效率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行转变。在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研究方面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的新问题。例如,如何正确认识人海关系及其时空演进过程、驱动因素、协调发展模式;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全面调整人海相互作用的机制、促进人海关系和谐发展[12]等。综上,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是由传统经济理论延伸发展而来,在核心议题上并没有及时转变,在对海洋进行指导时具有一定局限性。
1.3理性人假设的改变理性人假设是传统经济理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之一,然而近年来学界围绕理性人假设的讨论越来越多,诸多知名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新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现实中的经济活动参与者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即所谓“理性人”在现实中一般是掌握不完全信息的有限理性人。事实上,普雷德(A.Pred)曾就所谓“理性人”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提出了行为矩阵理论,用来作为解释决策者和经济布局关系的一般描述模式。这类观点不仅在冲击传统经济学理论,也在冲击传统的海洋经济理论。其次,并非所有海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把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相当一部分经济人开始把环境成本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考量指标。经济活动参与者逐渐倾向于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为了发展经济不计一切生态环境所要付出的代价。再次,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渐增强。在政府规制、宣传教导和社会约束下,个人思想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活动参与者将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降低自身对社会造成的负外部性。综上,一旦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基本假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适用性,或者说其指导作用必然会大打折扣。可以看到,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基于这三点,可归纳出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海洋经济相关领域缺乏科学适用的海洋空间布局理论指导;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尚未对核心议题、基本假设等做出及时调整,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应该看到,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确实需要一套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新海洋空间布局理论方法来指导。
2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框架
由上可知,现有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局限性日益凸显,构建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应尽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海洋空间布局的概念、原则与方式,发展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
2.1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概念的界定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是在继承发展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海洋空间资源环境属性为核心切入点,充分吸收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精髓,从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间次序、生态系统五个角度出发,优化海洋空间布局,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效率,推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人海可持续发展的一套系统海洋空间布局思想和方法。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与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相关理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继承发展与集成创新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研究方向看,传统的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主要关注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以实现海洋经济效益最优化;而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则依托海洋空间资源环境属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通过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间次序、生态系统等角度进行空间调整和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整体效益最优化,以达到人海和谐的发展目标。(2)从学科基础看,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多是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传统陆域经济理论向海洋的延伸;而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是在继承发展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充分集成海洋学、生态学、工程学和生态系统理论等多学科精髓,形成系统的海洋空间优化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方法体系。(3)从实际应用看,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将突破传统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侧重于海洋产业宏观指导的局限性,将在项目用海布局、区域性围填海布局、海洋功能区划等具体操作层面上发挥理论指导作用。该理论将直接用于我国海洋管理实践,能为我国海域综合管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2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的基本原则发展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1)坚持统筹兼顾。进行海洋空间布局要坚持从大局出发,全面统筹兼顾近海空间布局与远海空间布局、浅海空间布局与深海空间布局;统筹兼顾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统筹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确定海洋经济活动强度及规模,使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2)坚持创新引领。在海洋经济新常态下,海洋科学技术对于海洋空间布局的作用空前增强。海洋科学技术对于正确认知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统筹兼顾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海洋空间布局时,要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相关海域进行全面了解,科学评估布局方案,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3)坚持人海和谐。人类在通过开展海洋经济活动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遵循海洋生态规律,尽可能保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要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动性,调整自身的需求和行为,按照自然规律对海洋自然界进化进行合理引导,减少对海洋自然界进化的危害,加速人类所需海洋可再生资源迟缓的自发进化过程,实现人海和谐共处、协同进化[13]。
2.3海洋空间新布局的基本方式基于以上分析,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拟通过平面布局、立体挖掘、数量规模、时序安排[14]和基于生态系统布局等方式对海洋空间进行配置。(1)从平面角度开展优化布局。即借鉴现有的海洋经济布局理论,从整体上把握海洋区域布局,综合考虑海洋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等影响,从平面视角进行合理优化布局。从大尺度来讲,平面布局优化是指基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影响因素的考量,通过用海结构调整、布局整理和海域储备,合理确定或改进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海域平面分布情况;从小尺度来看,平面布局优化是指用海主体着力优化海域使用的平面布局安排与用海平面设计。(2)从立体的角度进行空间尺度的挖掘。某些海洋经济活动可以同时进行并且互不影响,甚至不同的海洋经济活动之间能够产生正效应,如相近立体层次之间存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则此相近层次间物质循环、能量传递与信息交流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此,在平面平行布局的基础上,通过三维多层的空间挖掘技术,向海上、海面、海水水体、海床和底土进行立体兼容的海洋经济布局,根据不同海洋经济活动的特征形成立体化利用格局,可以对海洋空间进行更加充分地利用,发挥其独特的空间价值。(3)从数量规模的角度进行数量与强度的优化。这里的数量规模包括区域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以及具体海洋经济活动的强度。一方面,海洋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存在着承载极限,当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模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将会使海洋原有的生态和资源禀赋遭到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活动具有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其布局阶段数量规模不同往往会导致未来效益不同。因此海洋空间新布局理论应以数量规模作为重要研究方向,综合考虑数量和规模引起的各种效应,并通过具体模型对海洋经济活动的数量规模进行合理约束,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4)从时间次序的角度对开发活动进行时间顺序的优化。时间次序包括不同海洋经济活动开展的先后次序,以及海洋经济活动进行的时长与频度。各项海洋经济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对邻近海域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在该海洋区域进行的海洋经济活动,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各项海洋经济活动的时间次序,科学调整海洋经济活动进行的时长与频度,从而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最优目标。(5)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海洋空间布局的整体优化,这里的生态不仅表示生物学上生物与其周围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也表示各细分系统之间相互融合、嵌套等复杂关系。海洋作为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生态关系及作用机制复杂,有必要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生态关系和作用机制,加强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规律与海洋生态关系的认知研究,科学合理规划海洋经济活动,在满足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最大化生态效益,实现双向促进。
3结语
关键词:经济发展;密度效应;规模效应
一、引言
经济发展结果的累积对人均生活水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它吸引了众多杰出的经济学家的关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Lucas教授1988年在他的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中写道,“一个人一旦开始思考它们(即各种经济发展问题――作者注),就很难去思考其他任何问题。”
到目前为止,经济学家已经对经济增长提出了很多解释。Robert Lucas(1988)指出了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Paul Romer (1990)认识到了干中学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持。这些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经济为什么会增长,但是都不能够解释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以及经济增长率的数十年间的持续的差异。具体而言,这些经济理论对于各种著名的经济发展现象,如“李约瑟之谜”,“亚洲四小龙”和“金砖四国”等显著的经济增长奇迹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样的基于经济规模的解释也解释不了这些现象,因为这些经历了经济发展奇迹的国家或地区,从人口规模到经济规模都很小。
本文将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及现存的各种解释的分析,概括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即经济活动的密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并解释了该特征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
二、“李约瑟之谜”及其启示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传统中国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中国科学技术在公元2世纪开始领先欧洲,而自此始直到公元16世纪的约14个世纪中,“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而此后中国并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再度落后于西方。
因为科学技术水平代表了劳动工具的水平,因而科学技术的相对水平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的相对水平。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科学之谜,也是经济发展之谜。林毅夫(1995)提出中国曾经领先的原因是:中国人口众多,因而在以经验为特征的发明中占有优势,而后来欧洲采用了以重复试验为特征的发明模式,中国的众多的人口在发明中不再具有优势。这是以规模效应来解释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思路。但是,他不能解释Maddison(2001)所指出的事实:在中国的科学技术以及将自然知识造福人类领先于世界的时候,印度人口事实上一直多于中国却远没有达到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
文贯中(2004)提出了比较可信的解释,该文是用自然地理的原因来解释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对水平的起伏。中国汉朝和唐朝开始,虽然完全控制并开发的疆域并不大,但是内部比较稳定,形成了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南宋疆域更小,于是迫使核心城市人口密度增加。这都在客观上造成了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的密集,这使得经济竞争加强,城市提供的便利性也使得商业,协作与分工得以发展。正是这些促进了当时科技发明的涌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明末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元朝之后疆域扩大,人们能够轻易地购买到土地而不需要在狭小的城市竞争,人口以及经济活动密度降低,因此科技与经济水平便停滞不前。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规模的大小只是表面现象,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要求在一定区域内有密集的科技与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密集促进了竞争,并产生了更多相关产业,如商业等经济媒介行业的需要,使得社会分工程度提高,从而提高了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反之,即使经济规模再大,如果分布分散,彼此间联系很少,则经济活动产生不了互动,所谓规模效应根本无从发生。我们可以将这种由于经济活动密集使得竞争加剧,并且导致社会分工发展,最终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密度效应。
三、现代主要经济发展现象中的密度效应
现当代经济增长早期突出代表是日本,日本土地狭小而多山,而且不濒临发达经济体,但是在“二战”后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相反的是加拿大,其国土广阔而且与美国接壤,但是增长却远逊于日本。这同样可以用前一部分归纳出的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来解释。日本众多的人口分布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促使其在国内激烈竞争,并努力利用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好处。加拿大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该国地广人稀,经济活动不够集中,因而极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相互协调,不利于“干中学”等正的外部效应得以体现,因此发展缓慢。“亚洲四小龙”紧随日本的脚步,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其经济总体规模都很小,无所谓规模效应。仔细分析会发现,4个国家和地区内部联系都很紧密,经济活动密集,也正是这种密度效应同样造就了“亚洲四小龙”。
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报告中将英文名称分别以英文单词“brick”之中的字母开头的巴西、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称为“金砖四国”,其经济发展引人瞩目。这4个国家疆域人口数目都比较大,看起来它们的增长是所谓规模效应的体现。但如果具体分析,还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的表现。俄罗斯虽然国土广大,但位于亚洲的部分人烟稀少,经济活动也是零星地分布,彼此联系很少,很难发生什么效应。但是处于欧洲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很大,人口和经济活动都密集分布,增加了竞争,也增加了相互间正的外部效应,很多产业因为人口的密集也才有了发展的必要和市场需求。中国虽然不像俄罗斯那样分布极端,但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成果与科技成果,也都主要产生在因对外经济交往便利而使经济活动密集的东南部省份以及由于政治原因形成的主要大城市中。这又是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的例证。巴西、印度的情况也是非常类似的。
经济活动的密度效应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前面已部分地提及。
第一,经济活动的密集加剧了竞争,迫使每个劳动者更加努力,每个企业更努力的提高起生产水平,即提供了一种经济激励的外部机制。
第二,经济活动的集中导致更多的社会产业需要,特别是商业,促进了社会分工,每个生产者能够更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生产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明创造的产生,有力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第三,经济活动带来的科技成果相互可以借鉴,此所谓正的外部效应,或者知识的外溢。此外,众多产业集中便于相互协作,容易形成产业链,相互支持对抗外部的竞争。
四、总结以及政策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长远的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就当代较短期的经济增长而言,大城市中经济活动的密集带来的竞争与分工协作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一点对于当代的中国的经济战略而言具有以下启示:
第一,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应该主要通过重点支持其中具有自然资源或知识资源优势,或者是便于发展贸易的大城市来进行。不能面面俱到,点点不漏地扶持。
第二,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应当以发展一定数量的较大城市为主,而不应当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小城镇是由于其位于一定行政区划的核心位置而确定的,但是其人口与经济规模全国来说差异很大。就城市化的主要对象而言,一般是那些经济落后,人口密度也相对低的地区。其依照乡、镇的行政区域划分集中起来不能够形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密度。相反地,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与潜力,规划一定数量的大城市,使其真正具有促进经济的作用。另外,据李子奈等(2006)所指出,小城镇因不具有真正的城市生活功能,也并不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敬红.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优势比较[J].经营与管理,2008(4).
2、李子奈,侯红娅,杨晶.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J].科学新闻,2006(20).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关键词: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心理账户;认知偏差
古典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经济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行为的终极目的,为此,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遵循趋利避害原则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进行优化选择,从而使选取的方案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然而,个体在现实的经济行为中,不可能具备完全的市场信息供其理性选择,难免受直觉、情境、习惯、习俗等因素影响,做出一些违背经济运算法则的非理性经济行为。
一、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及其特征
个体经济行为是在一定外界刺激及观念支配下,为满足个体经济需求和心理欲望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有意义的经济活动。它不仅指人外在的、可见的经济活动,如消费、投资、储蓄、生产等,还包含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是“经济理性之外的理性”行为。一般说来,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是指个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表现为个体经济活动不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或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社会制约性与生物制约性。任何经济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其经济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和相关群体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空间”和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但不同个体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影响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在相同的经济环境、消费情景下,个体经济行为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会出现各种差异,非理性经济行为的表现及其程度会不一样。
(二)目的性与盲目性。一方面,任何经济行为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行为主体一定的需要和目的,是心理原因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差异和情景变化,经济行为主体的目的亦会产生变化,甚至背离初始目的或者产生在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非理性行为,呈现出时空方位不确定性和活动的无秩序性。
(三)规律性与冲动性。经济行为本身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任意妄为,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需要是个体动机产生的基础,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相结合,使需要具有一定目标和方向,使个体产生驱力(drive),这种驱力在碰到适宜诱因的情况下产生动机,指向行为活动的目标,满足需要,又在内外刺激作用下产生新需要,推动个体行为达到新的目标,使个体行为不断发展。
二、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的心理透析
(一)心理账户与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法则。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常常偏离基本“经济人”理性原则。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是心理账户最本质的特征。从经济学角度看,金钱具有替代性,但实际生活中,人的心理存在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特点的账户,金钱会被贴上不同标签、归入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而具有不同的功能与用途,产生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效应。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经济行为中的非替代性?萨勒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消费或支出类别、不同来源的财富、不同的储存方式等所导致不同心理账户之间存在非替代性。第一,消费支出类别不同导致心理账户间存在非替代性。如,人们把消费支出划分为两个不同的账户:“娱乐账户”与“通信账户”,第一种情况下,由于“娱乐账户”中已经支出一部分用来购票,所以当票丢失以后,54%的人不愿意再从“娱乐账户”中花钱消费;第二种情况下,由于丢掉的是“通信账户”中支出的电话卡,而“娱乐账户”中的资金仍然没有被使用,因此,88%的人仍然会购票去看演出。第二,财富来源不同而导致心理账户之间存在着非替代性。如,个体通过劳动而获得的800元工资与通过抽奖而获得的800元奖金,这两个“800元”在价值上没有任何差异,而在个体消费行为中却表现出不同的功效。个体会舍不得花掉辛苦工作而挣来的800元钱去吃一顿大餐,而对因抽奖而获得的800元则很容易大方地消费掉。个体消费行为中会出现这种差异是由于人们心理上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账户:“工资收入”账户和“意外收入”账户,容易产生“此钱非彼钱”的认知,从而使个体在消费时产生非理性经济行为。第三,储存方式不同导致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性。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对已有的财富在心理上会划分为“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固定账户的钱有了预定的开支项目,人们一般不愿意由于临时购买计划挪用它,而是希望通过临时账户或者其它方式筹集。对该家庭来说,准备买房的钱,已经放在了购房这一固定账户上,而当另外一项开支(买车)挪用了这笔钱,这笔钱就不存在了,虽然从理性上说,这个家庭的总财富不变,但人们的心理感觉不一样,因为财富改变了他们心理账户的位置,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因此,当某笔开支不属于同一心理账户时,人们宁可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意挪用存款。
(二)心理认知偏差与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个体在经济活动中,由于认知资源的有限性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易被非理性因素所主宰。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等认为框架效应、定势效应、损失厌恶效应等认知偏差会极大地影响个体的经济决策并出现非理性经济行为。
1、框架效应。理性决策理论认为,对内容一致的备选方案,其描述方式的变化不应改变决策者的判断。但现实中人们常常会因为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从奚恺元教授对美国和中国emba学员所做的测试可以看出这种“框架效应”的影响。例: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止痛药的开发项目并已投入500万元,若再投资50万元,产品就可以正式上市。这时你忽然获悉,另一家医药公司刚刚开发并生产出了性质功能与你的计划产品几乎完全一样的新止痛药,现正在做市场宣传。因此,不考虑已有的投入,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很大的可能性(如约为90%)会再损失50万元,有很小的可能性(如约为10%)会盈利2500万元。你会继续投资还是放弃该项目?测试结果:被试的公司老总们绝大多数的回答是“坚持继续投资”。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之一是决策者在脑子中形成这样的“决策框架”:a:若不继续投资,100%损失前期投资的500万元;b:若继续投资,90%损失550万元,但还有10%得到2500万元。在这个框架下,a方案为100%的损失,而b方案是高风险的投资,因此,大多数公司老总坚持投资。如果管理者意识到,前期投资的500万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否继续投资,它是已经发生的,决策时不应该考虑它,那么他的头脑中会构建这样一个“框架”:a:若不继续投资,就不用支付50万元,相当于100%得到50万元;b:若继续投资,90%的可能性损失50万,仅有10%的可能性得到2500万元。在这个框架,方案a为肯定的收益,方案b为冒风险的投资。因此会选择方案a。可见,框架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
2、定势效应。定势效应即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和倾向性,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当人们需要对某个对象做出定量估计时,会受某些特定的起始值的影响。如果这些起始值的位置有误,那么估计值就会发生偏差。一般而言,定势一旦形成,后接受的信息常常会受到它的影响,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没有察觉到的。即使个体会尽量根据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判断,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最后的判断仍然很难逃出定势的影响。在上述情景中,由于定势效应,管理者会认为既然已经投入了500万元,那再追加的50万元资金在他们眼里就不是大数目了,因而会很容易促成他们下决心选择b方案,而可能令公司蒙受更大的损失。个体在经济活动中往往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如果他们没有意识到定势效应的存在,就很容易被已有的信息锚住而步入调整不足的误区。
3、损失厌恶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具有“损失厌恶”的非理性行为特征——损失对人们造成负的刺激度远远高于同等收益对人们正的刺激度。如丢掉5万元钱的难受度是捡到5万元钱的高兴度的若干倍。因此,个体经济活动中,在面对获得时倾向于“风险规避”;而面对损失时则倾向于“追求风险”,即为了避免确定的损失而甘愿冒更大的风险。在“框架效应”例子中,由于损失厌恶效应的存在,人们不愿意接受一个“100%损失或浪费”而表现为风险偏好,在第一个决策框架所显示的a、b方案中,人们常不愿选择a方案接受确定的损失,而宁愿选择b方案,追加资金进行一搏,表现出寻求风险,孤注一掷。
三、研究个体非理性经济行为的意义
(一)心理账户研究能为个体、企业或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指导。对心理账户认知机制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心理账户发生作用的原理,克服经济行为中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在经济活动中,个体使用信用卡支付就比使用现金支付更大方,因为使用信用卡消费感觉不到现金流失所带来的痛苦,从而增大其购买欲。只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账户知识,我们就容易看出,这显然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因为任何一个“理性经济人”都很清楚,信用卡里的资金与现金之间具有可替代性。
军事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军事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军事经济法的特征作为军事经济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有征象,是表征军事经济法本质特点的概括性标志。它反映军事经济法的本质,是军事经济法同其他部门法相区别的依据。只有正确把握了军事经济法的主要特征,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军事经济法。总的说来,军事经济法有国家主导性、军事和经济的双重目的性、政策性、综合性等四大特征。
一、国家主导性
军事经济法是国家管理军事经济的法,军事经济法所调整的军事经济管理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管理主体是掌握国家权力的国家军事机关和政府机关,这些机关管理军事经济的过程就是其行使国家权力对军事经济进行干预、调节、控制、约束的过程。
因此,国家的军事经济管理行为对相对主体具有强制性。在军事经济管理法律关系中,国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的管理意志能够得到及时和完整地贯彻,进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军事经济法的国家主导性集中体现在国家管理行为的强制性,或者是军事经济法中的强制性规范。但是,军事经济管理关系的强制性依其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命令和服从关系,其强制性最强。在此种关系中,管理主体通过单方面的意思表示,强制有关市场主体实施某种市场行为,市场主体必须服从,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权利。
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其强制性次之。在这种关系中,管理主体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其他非直接强制的手段引导有关市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实施市场行为。
三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管理主体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有关市场主体是否遵守法律和服从管理进行督察,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二、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性
军事经济法是调整军事经济管理关系的法,这就决定了军事经济法必然具有军事性和经济性,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军事经济法的军事性表现在:军事经济法既包括调整军队经济活动的一些法律法规,也包括国民经济个部门进行军事经济活动的一些法律法规;军事经济保障的对象是武装力量,服务的行为是军事经济活动。另外,军事经济法的最高目的也具有军事性。军事经济法必须遵循军事活动的一般规律和一般要求,提高军事效益,最终为产生和提高战斗力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军事经济法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军事经济法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军事经济的管制、调节、干预等管理活动,维护军事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保障军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军事经济法在调整目的上的经济性。
第二,军事经济法调整军事经济管理关系虽然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但是,军事经济法在设立管理主体和相对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时,是以尊重和反映客观经济规律为前提的,许多军事经济法规范就是对市场经济规则的直接体现,因此国家的管理行为必须遵守客观经济规律,违背经济规律的管理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是军事经济法在内容上的经济性;
第三,国家的管理行为主要是依靠经济杠杆等经济手段对军事经济的运行进行干预和调控,以实现其经济目的,如通过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税率和利率的升降增减来调节资源的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再分配等,这是军事经济法在调整手段上的经济性。
第四,军事经济法必须体现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确保经济效益;军事经济建设和军事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全局,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秩序。
在军事经济法军事性和经济性二者的关系上,一方面,经济性是基础和保障。军事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军事经济保障能力,才能为提高战斗力服务,如果没有经济性或经济运行状况不佳,就不能为提高战斗力服务,其军事性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军事性是目标和检验标准。军事经济运行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战斗力,满足国防安全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军事经济运行的效果好不好,也需要以战斗力来检验。
三、政策性
在任何法律部门中,法律和政策的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的,政策是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依据,法律是贯彻政策的主要工具。但是,法律和政策的关系在军事经济法中表现得尤为紧密,即军事经济法的政策性十分突出。首先,由于国家经济活动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国家在对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调整之前,通常会以政策的方式先行试验,一旦成功就正式将政策上升为法律。大量的军事经济法规范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来源于国家的军事经济政策。
其次,由于经济活动时常处于变动之中,因而国家的军事经济政策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发生变化,而军事经济政策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军事经济法的稳定。在各个法律部门中,军事经济法的易变性最大或者说稳定性最差,其根源在于其鲜明的政策性。最后,军事经济法的政策性还充分表现在军事经济法的执法和司法方面,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受军事经济政策的影响,军事经济法的执法和司法力度也不尽相同。
四、综合性
军事经济法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调整对象等诸多方面都是多样性的统一,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体系。军事经济法的综合性表现在多方面:
第一,从性质上分析,军事经济法是以公法为主导,兼有私法和社会法性质的法律部门,它以保护国家安全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同时又兼顾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第二,从内容上分析,军事经济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它所包含的单行法律法规的数量众多
。第三,从调整对象上分析,军事经济法既调整军内发生的军事经济关系,又调整军队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军事经济关系。
第四,从法律规范的内容而言,军事经济法律规范的内容涉及国防科技工业、军事财政、军事经济交易、军品贸易、国防资产管理、军事经济保障、军事经济动员和监督等。此外,军事经济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同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