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以实验为背景导入概念教学
很多教师会简单地认为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很少有老师能够发现两者间的关联。其实,教师如果善于进行教学革新,并且创新教学设计,那么实验过程能够很好地为概念教学带来帮助,并且可以成为概念传递的一种有效策略。很多概念简单地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学生的感受并不直观,学生也很难马上获知概念的实质。但是,有的概念却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经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实质。这便是高效的概念传递策略,也是概念教学创新时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引导方式。以“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为例。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也很难从生活实例中找到具体的例证来加以证实,所以便成了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思路,以实验为背景来创设概念传递的路径。比如,可以以“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为实验来讲授这一概念。实验过程要保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对于这个实验而言,一定要突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种类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比热”的概念更直观地体现出来。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比热”这个概念的实质,这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让学生对于这个抽象概念形成认知的教学过程。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实现概念的剖析
当学生接触到的概念越来越多时,很多概念间的关联性或者相似性也会慢慢体现出来。对于那些有一定相似性且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不妨采取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仅针对性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在进行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的情境,可以以实验为依托创设直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使他们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概念间的差异。比较教学法是学生区分概念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概念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物体A重12N,将它放置于水平面上,然后对其施加大小为5N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请问此时A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为多少?分析这个问题时学生必须做力的示意图,这样才能弄清楚力的三要素。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明晰后,学生能够在这个例子中清晰地看到“重力”和“压力”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这个简单的例子为参照,学生在对比中很好地区分了重力和压力的不同,及时纠正了认知偏差。
三、基于生活实践建立对概念的认知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特点
1.感性特点
概念是人们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有效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形成的,所以概念给人们的感觉是抽象的。但是概念并非凭空产生的,离开了感觉、知觉和表象的有效积累,人们也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建构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应该是感性的。
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科学还比较陌生,甚至还有点畏惧。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趣味的物理实验,观察独特的物理现象,不断地丰富感性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高效建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愿望,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合理地认识并把握好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笔者认为以下3个方面应予以重点关注。
(1)观察和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会给学习者带来许多生活经验以外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科学地建构概念积累宝贵素材,所以强调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我国着名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很早就提出过“瓶瓶罐罐做实验”的物理教学思想,虽然现在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了,也许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瓶瓶罐罐了,但是这种思想决不能丢。而在当前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忽视、轻视、甚至漠视观察和实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原本属于学生实验的,改成了演示实验的,原本是演示实验,变成了“口头”实验,原本是“做”的实验变成了“写”的实验,全然不顾学生的真实感受,教师用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替代了学生经验,用自己空泛的说教简单地替代了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物理课失去了“物理味”,这也就难怪学生为什么听了许多遍,却依然会概念不清。
(2)媒体与软件
考虑到某些物理对象和实验对条件、成本、可看性、可重复性等的具体要求,物理教学中可以选用一些图片、动画、音视频和仿真实验室(如国内的仿真物理实验室、美国的鳄鱼夹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加以辅助教学。例如在探究“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时,不妨调用一下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模拟动画(如图1所示);再如在讨论“声音的三要素”时,可以调用一下示波器仿真软件,对各种声源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如下页图2所示);又如在进行有关“电路”方面的习题教学时,不妨运用仿真物理电学实验室加以动态演示……科学、合理地应用媒体和软件可以有效增强物理教学的感性特点,以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科学建构。
(3)问题与情境
众所周知,物理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其现实根源的。合理地设置物理问题与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思维。例如在讨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特点时,教师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如你站立在一个绝对光滑的冰冻的湖面上,如何才能顺利地返回岸边?(参考答案:脱去鞋子向前扔出去,你会沿相反的方向退回岸边)我们在教学中,每每会激发出许多学生的奇思妙想。当然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关键是要注意如何积极、及时地加以运用,努力避免机械地就事论事,了然无趣的概念教学。
2.渐进性特点
美国当代着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着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1968年再版)的扉页上,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反映学生原有知识状况重要性的话:“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的确,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或多或少地带着一些“先验经验”,这些先验经验是概念教学的起点,它们也常被称作“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零散的、肤浅的、片面的、甚至还是错误的,有的是学习物理前形成的,有的是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的,有待于在教学中不断地加以甄别、矫正、完善和巩固、强化,逐步地趋近于科学的物理概念。
前概念中有许多积极的元素,值得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加以发现和利用。例如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水流、水压的认识,逐步建立起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将小车在不同路面的分界线上发生偏转的原因类比光的折射原因……
前概念中也不乏错误的元素,值得教师予以关注和警惕。例如许多学生常认为“白雾”是水蒸气、物体远离平面镜成像变小、没有力就不运动……如果教师漠视学生头脑中与科学认识相异的这些前概念,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该物理概念的理解很容易会退回到原有的水平,以至于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连连出错。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简单地求全责备,要更多地反思和改进教学的不足,要让他们知道科学家在探索物理世界时,也经常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干扰,例如他们曾把对宏观现象的理解简单地映射到微观领域,以至于对光本性的认识、黑体辐射的认识出现过错误。
科学的概念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前概念发展到科学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例如对力的认识,从起初的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逐步发展到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再到F=ma,F=Δp/Δt……,人们对LUnWEN.1kejIAN.com 力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因此,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概念形成的渐进性,不可急于求成,一下子拔得太高、太快。
3.严谨性特点
许多初中物理概念虽谈不上严密,但都很严谨。例如在力臂和功的概念表述上,学生稍不留神就会犯错。这一严谨性特点同样地体现在对许多物理规律的表述上。如对于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应该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可以说成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再如在描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应该说重力与质量成正比,而不可以说成是质量与重力成正比。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练习和及时的诊断反馈。
4.系统性特点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并与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认知结构。可见,任何概念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和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概念与概念的联系就形成了命题,而命题是知识意义的最小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讲,概念教学还应该体现系统性特点。为了更好地呈现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和能力上的意义建构,上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图这一图示化的教学工具和思维工具。如下页图3所示的是笔者学生绘制的一张关于初中物理“内能”这一主题的概念图。它以图示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了与内能这一主概念相关的各级子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使原本孤立的概念联成了一个整体,从抽象到具体层层展开,简洁而明快,同时还可根据需要加以立体化的拓展和完善。
概念图模拟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层次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知识,有利于学习者把握新知识的“同化点”,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同时,概念图将知识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增强了信息的回忆和识别,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从而加速了学习者思维的发生。为此,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地尝试着基于概念图的物理概念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积极地引入并运用概念图建立、梳理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可以突出概念教学的系统性特点,同时也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概念教学过于孤立化、线性化的倾向,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目前概念图已被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并被许多国家列为国家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值得我们广大师生积极地实践、探索和推广。
二、关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物理概念;有效教学;问题;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一、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二、教师在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方面要发挥协助者、促进者作用
概念建构离不开情境,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在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帮助和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创设的情境应含有建构的材料,所设置疑问应隐含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它能起激励、启发、点拨、反馈的功能。问题要以情境为基础,设计的问题或情境要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要能让学生感悟到情景中的问题,从而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问题还要能点出思维的起点,拨动学生的思维。
这方面,以下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使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运用演示实验来展示有关物理现象和过程,演示实验直观、形象、生动,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的环境愈新颖、生动,就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学生实验,实验可以提供经过简化和纯化了的感性材料,它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有了鲜明的感性材料后,当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观点与事实进行比较时,必然会产生认知冲突,这是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也是学生建构物理概念的起点。
三、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1=W,何时1≠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四、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
目前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不少,美国的嘎斯基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为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与互助的学习活动。我国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含义:①形成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增进合作技能。②创立紧密结合与整合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方式。③发展批评性思维、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学习方法的共同目标是:增强合作能力,建立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就感,促进组织与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国内合作学习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较早进行尝试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教学的是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与天长中学、杭州第十一中学合作进行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项目“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是一项从教学领域全面探讨合作学习的一项大型实验研究。以及北师大教育系课题组开展的“主体性发展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合作学习的价值逐渐被教育系统内部成员认可,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效的实施策略。与此同时,一些突出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进行合作学习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我国的教师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做学生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当他们进入师范院校接受职前培训时,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去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也有不少在职培训的机会,但是我们现有的继续教育也很少涉及相关内容的培训。
2.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合作。从本质而论,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应扩展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家长对学生巨大的影响力,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协和形成合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此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示范,他们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则是其合作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3.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时机不当;②分组不科学;③规则不明;④时间不足;⑤评价不全。
三、初中物理合作学习实施要领
1.科学分组,有效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中常应用小组学习的组织模式。按照合作学习的理论,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小组内的成员应当在认知风格、能力、性别等方面各具特色,而各小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应当一致。
在每个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担当一个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小组成员的分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制定,也可以由学生小组内部自行协调分工。一般小组规模为6到8人,成员可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调整和更换,但必须符合分组原则。分组时,为了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组间各角色采用轮换制,使小组成为动态的小组,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要进行合作技能的指导。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如果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行基本的合作技能训练。
(1)“准备”技能。在小组分工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成员差异承担不同的任务。分工以后应该要求学生对已分配的任务进行必要的讨论,这样才能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如“倾听技能”,不仅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还要告知学生明白具体应该怎么听,包含应该看着讲话人、并做简单的记录、听后说思考并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与看法。
(2)“应用”技能。引导学生实际练习合作技能,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成功运用合作技能。在教学中,引导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技能运用于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在观察小组活动中,对合作技能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并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提出意见与希望,帮助学生改进并提高自己的合作技能。
四、初中物理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因此,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当任务繁重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目前,新教材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应该使课堂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但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任务重、时间紧,学生通常也不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和条件,这时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物理《杠杆》一节时,可安排学生在课前去搜寻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杠杆信息,包括它们的形状、名称和用途。由于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单靠个人力量比较有限,这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组寻找,集思广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2.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初中学生才开始接触物理学习,有些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具有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思考这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困难。这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种讨论散而不乱,会使学生的问题越辩越明了,也可以使“合作学习”恰能补救“掌握学习”之间的不足。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或者提供辅助的材料和工具,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28
在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通过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才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呢?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明确目标,合理分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让教育适应所有的孩子,而非孩子适应教育”。由于在一个教学集体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与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把一个班级中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分成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相互督促、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形成小组学习的合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基本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学习习惯较好且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种类型为学习较为认真,可以独立完成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第三种类型为动手能力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钻研精神的学生;第四种类型为学习基础较好但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的学生;第五种类型为基础相对薄弱且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合作交流课堂中的中坚力量,中间两种类型的学生是物理课堂中应该积极培养的对象,最后一种类型是物理教师和班级中学生重点帮助的对象。按照上述的要求,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6~7个学习小组,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分工明确,有活动的组织者、发言人、补充员等,让每个学生都扮演合适的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当然,这些角色要经常互换,让每个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分类”档案和“分户”档案,“分类”档案旨在研究各类学生,“分户”档案旨在研究每个学生。
二、精心备课,设计导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再由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编制符合学情的导学提纲,是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可以在导学提纲中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素质基础,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目的。
导学提纲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辅助材料,它能把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即将知识、能力、技能目标渗透到具体的学习要求或者练习题中,让学生按照课本内容或提示一步步完成学习目标。导学提纲的格式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物理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格式,一般情况下可分为:1. 学习的基本内容和要达到的标准;2. 对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的提示;3. 巩固练习题。受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的限制,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学生有时很难独立完成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精心设计的导学提纲,既能准确反映教学的目标,又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以正确的导向。
三、因材施教,动态指导,探索课程习得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意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根据物理课程章节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与“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要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培优辅差的“分”的环节。
具体来讲:在学生完成导学提纲、自主探索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课本内容,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索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当学生的自主习得能力和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时,留给学生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2.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法的指导,如对实验的操作、探究的方法、数据的分析、结论的概括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习得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学习的方法和策略。3. 教师在学生自主习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习质量的监控。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容易出错的地方、精彩的地方等,以便在课堂反馈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施某个教学环节时,教师也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设置不同哟蔚奈侍猓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解决问题中存在困难,也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设计出一些配置性基础题目,进行诊断练习,对检查出的缺陷进行补偿,从而扫清新授过程中的障碍。
四、平台交流,引领提升,升华课堂学习重点
交流是引导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提供平台和机会。课堂交流的形式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组内之间等,教师在期间起组织、引领、解惑的作用,从而将课堂学习过程中习得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达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总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一步。因为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信息加工、编码、存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将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领提升,特别要侧重学习方法的总结指导,避免课堂的盲目性,引导学生在经历实践后,跳出来进行创造性思考。
关键词:合作;物理;探究
G633.7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而且应注重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核心,而合作探究学习是课堂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我们开始认识到构建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机制是取得物理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使物理合作探究教学具有实效,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精心组织,组建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
每位学生都是整体上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确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甚至家庭背景都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他们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学习成绩高低不下。小组合作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保证小组内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进步。依据性别、习惯、学习等要素,我将班级同学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每组由1-2名优等生、2-3名中等生和2名后进生组成。这样分组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互帮互助,以互教互学、合作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小组内由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并监督小组成员真正参与讨论;带领和帮助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负责检查、收发作业等。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要做细致的分工,如记录员、报告员等。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记录工作;报告员代表小组报告小组学习情况。这样每个成员都是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注意关照配合小组内其他成员的活动,从而实现“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目标!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探究学习习惯
努力让学生养成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需要做到“三要”:一要学会倾听。课堂上,只有调动每个学生“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为此,我常常有意走到孩子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听”,让他们明白,“倾听”不光是老师的事情。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我注意环视四周,以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并对认真地孩子们及时提醒。“你听得最认真了,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啊!”“这么小的区别都被你听出来了,你的小耳朵真灵!”……及时调整的夸奖就像兴奋剂,把孩子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一个比一个倾听得认真。当然,倾听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我想只要我们常抓不懈,孩子们的倾听意识一定会慢慢增强。二要学会质疑。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去想“我要学什么,我怎么学,为什么这题要这么解?…”其间,教师起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不断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在课堂上,对每位起来提出问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夸奖;对提得好进行奖励,号召同学们学习;对不爱提问的,教师应多抽起来回答问题,启发他去探究发现问题,甚至可以故意出e让他来改错;对在旁边笑话的同学进行私下的教育,营造敢于质疑探究的氛围。同时,给学生提供各种提问的机会,使学生有质疑探究的空间:比如课堂上少讲点,让学生多问点;课后鼓励学生去问或以纸条的方式提问等等,学生才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地质疑。三要让学生善于表达。要善于表达,首先要不怕表达。老师应多给孩子鼓励,特别是平时不善表达的孩子。鼓励他们敢说,不怕说错,即使说错,教师不要立即否定,更不应当批评,也不允许其他学生嘲笑,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开始,让他们敢于表达。接着在培养学生表达时,要大胆给他们时间,鼓励逐渐养成用一段话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让学生经历怕表达―愿表达―能表达―善表达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加之教师的耐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课堂上出现了唇枪舌剑的现象。学生思维得以相互点燃,孩子们自然养成了在交流中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三、合理评价,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小组评价机制的实施还对小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机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小组评价的时段性可以分为即时评价、课时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即时评价是在传统课堂中一种常用的评价手段,可以使评价发挥即时效用,直接而有效,但不够长久。所以,要将学生的学习激情得以延续,从课前延续到课堂;从课堂延续到课后;从学校延续到家庭;从周一延续到周末。日评、周评、月评以及学期评价体系的运用就不可或缺。也只有用好这些时段性评价,才能牢牢掌控好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或者做到辛苦但不痛苦的一种学习境界。
从评价的内容上可以将评价分为习惯养成评价、自主预习评价、课堂展示与交流探究评价等等。使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或是学生的一日常规的各个环节中。以小组为主体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团队力量,培养团队意识,增进交流、互助。
四、运行合作探究小组,实施高效探究式教学
等效替代法在初中物理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大家所熟知的合力的概念、等效电阻的概念就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还有平面镜成像中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虚像也用到了等效替代法。通过探究式教学,能为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比如:探究式教学验证“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通电螺线管断电时往里面插入一根条形磁体,可以观察到周围小磁针的情况与通电螺线管通电时是一样的。从而学生就探究验证了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这个结论,通过组组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当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时,教师也可以调整条形磁体插入的方向,学生探究能快速比较得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特点,可以说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