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老年精神病人的护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精神衰退状态,常常忽视自己的躯体健康状况,不能主动及时的要求治疗,在加上长期服用精神疾病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的风险[1]。临床实践证明,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护理,是降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猝死风险的关键。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护理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患者参与我院本次研究护理,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63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岁,病程在2年至36年之间,平均病程9年,46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第三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1.2躯体疾病
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14例,糖尿病患者9例,冠心病患者3例,癫痫患者1例,脑梗塞患者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高血脂症患者3例,呼吸道感染患者2例,腰间盘突出患者2例,尿路感染患者2例,缺铁性贫血患者4例,患有3种疾病以上的患者1例,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1.3护理方法
1.3.1心理护理
对合并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人员首先应与其沟通,沟通时要有耐心,语气温柔和缓,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给予患者多一些的关怀和体贴,使患者消除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理,避免被害妄想泛化到护理人员身上,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2]。
1.3.2对并发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高血压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躯体疾病,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精神严重衰退,认知功能存在严重障碍,缺乏对躯体疾病进行治疗的意识。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主动检测患者的血压,指导患者调整心态,防止患者出现情绪激烈的情况,以免因情绪激动引发高血压[3]。对于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在饮食上护理人员应控制其摄入盐和脂肪的量,多给患者食用一些纤维食物、水果等,预防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同时,还要鼓励患者做一些有氧运动,对于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应及时督促其服用药物,并观察服用药物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出现。
1.3.3对并发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对于并发糖尿病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先应对其饮食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家属送来的食物进行检测,在护理人员的督促下定量进食。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密切关注患者血糖的变化和胰岛素的使用,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避免出现低血糖的状况。
1.3.4安全护理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对于年轻的患者来说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护理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多数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主动求医的医师,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主动关心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只要患者的需求是合理的就尽量满足,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夜间加强对患者病房的巡视,保持患者病房内的卫生,对于身体不灵活的患者,应在病房内放置高度相对较低的床铺,保持病房地面干燥,无水痕,避免患者滑倒。注意加强患者自身的卫生状况,洗澡时应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搀扶陪同。此外还要加强病房内危险物品的管理,如打火机等危险物品,确保患者生活环境的安全。 结果
参与我院本次研究护理的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合并躯体疾病患者接受护理一段时间后,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46例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临床症状比较(n,%)
时间
例数
精神疾病临床症状
躯体疾病临床症状
护理前
46
严重
严重
护理后
46
明显改善
明显改善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该病具有病程多迁移、易复发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群体大部分为老年人,中年人也比较常见。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本身的精神状态很差,在加上患有躯体疾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感情冷漠、行为减退、自理能力差等症状,同时服用治疗精神疾病类的药物和躯体疾病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患者的免疫力,使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猝死的几率明显大于年轻患者[5]。
我院本次对4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护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一段时间后,46例患者的躯体疾病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精神疾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躯体疾病进行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躯体疾病的临床症状,还能改善患者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各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元珍.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调查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13,02(12):57+60.
[2]王福英.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躯体疾病的护理对策[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4(11):121.
[3]杨雪,王朔. 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2013,03(04):30-31.
【关键词】老年病人;神经内科;安全管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4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公民对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因此,减少医疗不安全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已成为当前各医院关注的重点。其中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及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容易发生病情变化和意外,因此识别和预防安全隐患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两年来对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加强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阐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经内科65岁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走失、褥疮、误吸、其他差错、投诉等护理问题共27例,发生率为21.6%。
1.2 护理管理
1.2.1 环境管理:加强环境、物品管理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布局合理,病区内地面每日湿式清扫2次或3次,保持清洁,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当有血迹、体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不同的区域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先后存放于无菌柜内,非治疗室用物不准进入治疗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专人管理,浸钳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灭菌,使用后的氧气湿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备用;护士在操作前要认真检查各种医疗器具的质量,及时发现不合格的医疗用品,防止因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医院感染。
1.2.2 基础护理管理:加强对长期卧床病人的护理长期卧床者,由护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应遵循从下到上、由外到内的原则,每次10~15min,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发热、昏迷者每日做口腔护理1次或2次,预防口腔感染。对吞咽麻痹病人的护理对吞咽功能障碍、饮食呛咳者,不能由口腔进食,以免发生误吸引起吸人性肺炎,应予鼻饲流质饮食。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应定时吸痰,吸痰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遵循先气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则,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
1.2.3 制度管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尤其是医院制订的核心制度要认真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制度等都是保证患者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护理工作者几代人的心血结晶。严格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规程,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试等形式,督促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及临床综合能力,使护士在工作中能熟练和规范地为患者服务,尽最大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要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件书写重要性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护理人员用法律的思维书写护理记录,遵循“写你所做,做你所写”的原则,如实填写患者的各种病情变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书写要清楚、严谨,不留任何隐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对于感觉障碍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进食、饮水时温度在40℃左右适宜;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认知、记忆力障碍、精神异常、老年痴呆患者应24h不间断看护。建立请假制度:凡病人离开医院必须请假,得到允许由家人带领方可离开。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医院护理中,夜间护理力量相对不足,陪护人员疲惫入睡,意外事件更易发生。故应合理搭配夜间护理力量,尽可能安排双班制,新老护士搭配,保证人力资源配备。同时,告知家属注意看护,加强责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渗容易引起皮肤坏死。一旦引起输液部位肿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1.2.6 人力资源管理:护士长在平时工作中,加强督察力度,培养护士树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尊重和维护患者的同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护理部将法律法规纳入继续教育中,定期进行学习和考核,用法律来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同时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使她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2 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的护理管理措施,神经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各项护理指标达标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发生的护理问题和缺陷明显减少,科内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取得零纠纷、零投诉的成效,科内护理工作的进步获得医院及护理部普遍认可。实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27例,实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发生护理问题6例,实施前后指标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护理干预;跌倒;效果分析
内科老年病人跌倒临床较为常见,易发生跌打损伤、骨折、甚至脑损伤、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已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1]。为了避免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提高护理的质量,本研究探讨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临床效果良好,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5月入住我院内科的136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5.4+2.3岁;观察组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67.1+2.6岁;其中脑梗死57例,脑出血26例,脑动脉硬化34例,帕金森症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
包括每日查房,记录每天的体温、大小便情况,日常的病房消毒、清洁,协助治疗及辅助检查及病人的日常护理等。
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干预护理的方法
(1)病区安全管理。尽量减少病区障碍物,病区地面应使用防滑材料,避免地面潮湿打滑,对于浴室、厕所等易滑场所平铺置防滑垫,设置防滑警示;在患者床边安置护栏,并给予扶持工具,便于站立时使用。定期检查病区安全设施,如有损坏应立即报修[2]。(2)安全教育。在护理的过程中时刻给患者灌输安全观念,要求患者提高安全意识,并教其掌握预防跌倒的相关措施。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知识教育,使家属配合进行安全护理[3]。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x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护理后两组的跌倒发生率均较护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跌倒原因分析
(1)病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发生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使患者自我平衡能力降低;特别是患者突然站立容易发生一过性的脑缺血,引起缺血缺氧继而眩晕、站立不稳,导致跌倒[4]。(2)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本身机能退化严重,活动能力及反应能力都较慢,且大多伴有视觉、听觉退化,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容易出错,导致跌倒[5]。(3)环境因素。楼道、卫生间、浴室等障碍物多、地滑的场所易发生跌倒,其次为光线昏暗、空间狭小区域。
3.2 护理干预的优势
(1)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必要的跌倒损伤导致病情加重。(2)对病区的安全管理更有针对性及执行性,针对危险区域进行安全设置,针对患者病情特点进行安全指导。(3)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要求为出发点,加强对病人安全的管控,实施全面的护理。(4)能够及时处理意外跌倒事故,尽量使伤害减小到最低。
在本研究中,护理后两组的跌倒发生率均较护理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防范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纠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莉.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病人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3:147-148.
[2]张岩,陈翠,张昱.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413-414
关键词:老年精神分裂症;心理护理;生活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35-02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精神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目前临床并没有明确该病的具体病因机制,一般患者的病程比较长,极易复发,治愈难度较大[1]。老年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所退化,加上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社会功能严重缺损,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控制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后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我院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以及心理、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的74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我院74例患者根据随机分配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介于60-75岁之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介于62-7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应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并且进行常规基础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干预前,医护人员应该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以及实际病情,同时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以及具体方法,争取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背景资料以及生活经历后,通过劝解、启发以及开导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打消患者的抑郁、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得到充足的支持。每周应该进行1次个体心理治疗,每次在1h以上。同时,医护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之间多交流、沟通,让患者能够融入到大的集体环境中,如果发现老年患者普遍具有某种消极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介入治疗,尽可能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每周应该至少进行一次集体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应该在1h以上。其次,医护人员应该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家属多陪伴在患者身边,多和患者聊天,营造一种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患者慢慢回归家庭生活,每个月应该进行2次以上家庭心理治疗,每次持续45 min以上。
1.2.2生活护理。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职业、生活兴趣爱好、病情严重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并且请求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实施。每天应该指导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洗漱、个人卫生等。同时,应该由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陪同指导患者进行一些基础运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加强运动强度,每天1次。如果患者表现良好,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应该鼓励患者积极回归社会生活。
1.3 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以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DAS)等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分别越低,说明患者的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两组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采用P
2.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BPRS评分、DAS评分以及ADL评分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经过3个月护理随访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3.讨 论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相应的精神药物治疗后基本上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但是患者的精神残疾以及社会功能缺损情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佳,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生活干预措施[2]。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以及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及生活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患者3个月后的BPRS评分、DAS评分、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
总而言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及其评估[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 1) : 4-6.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3.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2.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2.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2.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人;不安全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267-02
我科是以收治老年精神病人为主的科室,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精神病患者也越来越多,本身老年人由于生理各功能下降,对事物反应的敏感性明显下降,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呛噎食等安全问题较一般患者高。而老年精神病人由于一些异常的精神因素,比如:老年痴呆者反应迟钝、老年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幻觉等,从而导致老年精神病人比一般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不安全事件,因此作为老年精神病科,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坠床呛噎食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的。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科2000年至2008年在住院期间共发生跌倒、坠床、呛噎食老年人共48例,其中跌倒26例,坠床14例,呛噎食8例,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66~95岁,平均年龄79.5岁。老年痴呆抑郁症21例,躁狂发作8例,老年精神障碍合并糖尿病者8例、合并骨质疏松6例、合并心脏血管病变的5例。
2 原因分析
2.1 病人高龄:据报道,每年有1/3的65岁以上老年人,1/2的80岁以上老年人有跌倒的事例。老年人各个器官系统都处于衰竭状态且大都合并多个疾病,体力和智力状态下降,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提高。同时老年人视力、听力及平衡能力、感知能力的下降,肌力减退也易引起跌倒。老年痴呆病人由于其吞咽功能也下降,因此非常容易出现呛噎食。
2.2 精神异常:由于痴呆病人个人行为能力下降,会有一些怪异行为,如夜间睡眠障碍、夜游、言行紊乱等情况,极容易出现坠床跌伤情况。
2.3 躯体疾病:痴呆患者常伴有多种以上疾病如帕金森病、脑卒中等,某些影响心、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颈椎病等可致患者跌倒易发生坠床及跌伤。老年患者体弱,骨关节不灵活、骨质疏松,患者躯干姿势、本体感觉、转身及体力下降也导致步态的变化,引起跌倒损伤的发生。
2.4 环境因素:地板湿滑不平整、楼道不够宽敞、室内照明不足、床的高度不合适等都可以导致跌倒发生。
2.5 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缺乏护理经验,缺乏对意外事故的预见性及应急能力。
2.6 服用精神科药物:多数痴呆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反应慢、性低血压、部分患者有视觉空间障碍,步态不稳,其步高、步幅、速度、连续性、直线性及平稳性等都有改变,也会出现跌倒及坠床。
3 预防对策
3.1 对新入患者进行危险度评估:预防大于治疗,科室必须将老年精神病人跌伤及坠床的防范放在第一位,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新入院病人,在及时掌握病人的跌伤坠床危险系数,对每个入院的病人从以上易发生不安全的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以便在各班交接时均可对跌倒坠床的高危人群进行防范。并根据评估情况在病人一览表上示上警示标记,便于各班交班时认真交接,对于高危人员夜间多加强巡视。
3.2 加强病情观察:夜间多巡视病房,对于躁动易激惹的病人,要多加强管理,防止其躁乱时坠床或者跌伤。
3.3 加强喂食的管理: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要耐心喂食,取半卧位或者坐位,避免大口喂食引起呛噎食。
3.4 保持病室环境安全:地面无积水,病区路面平整、卫生间不能潮湿、光线必须充足,地面无障碍物,做检查的各种电线不能放在病人活动的场所,加强病房的设施配套,如卫生间、楼道墙壁上安设扶手,卫生间配备坐式便器,室内外地面保持平坦,铺上防滑地毯和地砖,卫生间及床头配备报警装置,病床装有护栏等。不能自理的老年病人要有人协助行走。
3.5 严格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一套完善、系统、有效、科学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责任制、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和探视制度等,并建立完善的护理管理体系。要求护理单元组织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坚持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护理行为,从制度上保证安全护理工作的落实。
3.6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科护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维护安全护理的基础。要求护理人员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要具备本科室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便于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自如,逐步培养提高对意外事故的预见性及应急能力。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法,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料理时运用科学方法和技巧,减少老年痴呆患者危险的发生。
3.7 做好精神科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护士应熟悉掌握精神科用药的药理作用及副作用的观察,如病人出现椎体外系反应后动作僵硬,行走步态不稳等,要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避免擅自增减药物。应告诉患者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8 创造有利于患者的安全环境:定期对环境与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如灯光合适,床、柜、椅摆放整齐、高度适合,地面平坦、通道无障碍,窗户、门锁、水龙头、开关插座完好,开水房随手锁门,各类悬挂物牢固。工娱治疗环境及物品尽可能对患者无危害。
3.9 加强护士的责任感:患者入院后护士应对其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筛选出高危跌倒患者。在病床上贴一醒目标志,使其家属及所有医务人员都知道并及时予以协助或提醒。对高危跌倒患者应告知并动员其家属陪护,并要求其签署跌倒知情同意书,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高危跌倒患者应班班床头交接班。
4 讨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也越来越多。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呛噎食等意外发生,关键在于全面的护理评估,消除引起不安全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护理对策,通过护理人员、老年人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不安全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菊英. 当前形势下中医院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77-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我院2004年底根据徐州市政府的要求开始与“110”联动,承担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务,2005~2006年共接收215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经过2年多的实践,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些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接收的流浪精神病人共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 535)的比例为4%。
1.2 性别
女性129例,男性86例,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1.3 病人来源
公安部门送入者(183例)占85.1%,救助站、综合医院及其他部门送入者(32例)占14.9%。
1.4 入院原因
依次为流浪街头、行为紊乱、赤身、冲动伤人等。
1.5 合并有躯体疾病
合并有躯体疾病的35例(占16.6%),依次为外伤、呼吸道感染、妇科疾病、性病及脏器功能衰竭。
1.6 诊断
诊断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以精神分裂症居多(146例,占68%),其他依次为躁狂症,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癫痫,老年痴呆等(69例,占32%)。
2 结果
出院122人,出院方式通过救助站协助送回56例(占46%),家属接回66例(占54%)。
到2006年12月31日仍滞留在医院内、无法联系到家属93人,占同期救助总数的43%。
3 医院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
3.1 医院领导重视,成立医院救助管理科
对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我院领导高度重视,以“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宗旨,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权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由一名副院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医院救助管理科,多次召开救助管理工作会议,统一思想,增强全院职工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3.2 严格规范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
根据我市转发省民政厅等《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我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制度,对有生命危险、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形象,且暂时无法查找其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只要有110指挥中心开具的介绍信,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甄别核实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此类病人的救助,使他们能够接受及时的救助。
3.3 规范救助管理制度
为了切实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我院制订了严格而规范的救助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细化了救助病区的医疗护理操作流程,从病人接收到出院都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同时,也制定救助病区全面质量管理方案和目标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总结。由于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2年来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3.4 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我院自开展救助工作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用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生命和健康的关怀,不因他们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而降低医疗、护理服务标准,而是用关心、爱心、同情心给予更多的关注,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
4 临床护理对策
4.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接触病人时,要主动热情,仪表大方,举止端庄,给流浪精神病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2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其言行的变化,由于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无病史和个人资料,背景复杂,精神病的表现各不相同,加大了护理难度,认真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病情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使治疗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3 加强基础护理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在送入病区前,由于在外流浪很久,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被破坏,往往是蓬头垢面,全身散发恶臭,工作人员要及时为病人洗澡、理发、更换干净的服装。在医院期间要逐步培养病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4.4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此类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但无形中也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富有同情心,在病人面前能够积极控制自己的职业行为,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目光等实现对病人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尽量减少给病人带来消极的心理效应。
4.5 关心生活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创伤,情感特别脆弱,对痛苦体验非常敏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给予及时恰当的生活照顾,满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时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必然有助于病人克服自卑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6 加强沟通,及时了解有关病人的信息
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的理智开始恢复,这时,护士应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通过点滴的信息反馈了解病人的有关信息,及时与医院救助管理科联系,并通过公安系统进行查询,落实病人的家庭住址和监护人,取得联系后,使病人尽快回归到家庭生活中。
4.7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指导
对于家属能够前来接病人出院的,我们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院外服药、复查、护理、监护的有关知识,使病人回归社会后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减少复发的概率,防止病人病情反复,失去理智而再次流浪街头。
5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提高,救助精神病人的工作在医院领导的重视下,严格规范救助对象,合理确定救助标准,规范救助管理制度。只要认真细致地进行医疗与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救助理念,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就一定能够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但还有一些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碍、老年痴呆等,至今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而联系不到家人滞留在医院内,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需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淑清.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