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程机械设计基础8篇

时间:2023-06-30 09:23: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程机械设计基础,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程机械设计基础

篇1

关键词:机械设备;安全使用;维修保养;成本

中图分类号:U673.38 文献标识码:A

一、机械设备进场和安装管理

对各种刚进场的机械设备要进行严格控制,严禁不合格的设备进入现场,不合格的设备有以下几种:所选用的机械设备没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质量合格证;安全装置和各种限位装置修复后无法达到各种规范安全要求的;外形结构出现焊缝严重开裂、主要构件出现严重变形已无法修复的;传动机构各零部件严重磨损和严重变形已无法修复的;不安TN-S接零保护系统配制线路的;不安“五个一”(即一机、一箱、一漏、一闸、一锁)。

对各种刚进场的合格设备要进行严格的安装调试和进行二级保养后,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能达到各种规范要求和各种安全条例要求的,才能投入使用,具体体现在施工机械设备安装调试运转验收记录(记录见附表);对机械设备的电器必须实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绝不允许两台用电设备的电气控制装置同在一个开关箱内,必须对保护零线重复接地电阻进行测试且电阻不得大于10Ω,特殊情况下使用三相四线制系统时,保护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具体体现在接地电阻测试记录上。

二、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管理

施工现场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按要求实行安全管理和安装验收制度。.使用的施工机械、机具和电气设备,在安装前,应当按照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安装;机械安装要按审核后的施工平面布置图进行。施工机械在投入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办好验收手续登记。经验收确认机械状态良好,能安全运行的才准投入使用。所有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机械操作人员要进行登记存档,按期复验。机械设备使用期间,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维修、保养,保证其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以及安全运作。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查。当机械设备的使用达到一定年限时,机械故障会增加,工作效能会下降,需要进行相关技术改进和检修。所以施工单位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记录设备使用情况和相关技术参数,做到定期检查与维修。在更换零部件、结构件时要按照机械设计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更换维修,避免因设备故障或维护不力而影响施工组织、技术安排,甚至造成工程安全事故。同时设备所有单位应对机械设备的档案资料、原始资料(机械出厂合格证明、生产许可证、机械使用说明等)做到妥善保管,定期向使用单位告知机械检修项目和提供技术处理措施。超过使用年限的机械设备应作机械报废处理。同时机械设备的使用必须符合《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及相关规定。

三、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管理

施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由于输入能量而运转,产生磨擦、振动、疲劳,致使相对运动的零部件实体产生磨损,这种有形磨损即称为使用磨损。使用磨损一般表现为:设备零部件尺寸、几何形状改变,设备零部件之间公差配合性质改变,导致工作精度和性能下降,甚至零件损坏,引起相关其它零部件损坏而导致事故。

影响使用磨损程度的主要因素有:设备的质量、负荷程度、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维护修理质量与周期等。,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或适应性措施,如对操作人员实行设备操作使用技术培训交底制度,使操作人员对施工要求、场地环境、气候等生产要素有详细的了解,对使用的设备有基本具体的理解,确保机械使用和操作的规范化和技术化。以防止降低机械的使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甚至酿成事故。当机械设备必须送修时,绝不能允许带病作业,但是在没有场地、设备等必要的条件下,切勿勉强拆修,以切实保证修理质量。拆装要按使用说明书和一定的工艺程序,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在拆装前后,零件要摆放整齐,严防磕碰和日晒雨淋。按目前施工生产的特点,机械维修工作可分为故障前的预防性维修和故障后的排障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是一种为防止机械发生故障而进行的定期检修业务,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以查明和消除隐患,故障后的排障维修是在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修理。

对于施工企业已装备的具有先进技术水平、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因其技术含量高,单凭经验与普通工具已难以对这些设备进行正确的修理。因此,这些机械设备应采用现代的手段,以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维修,改变以往计划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强制修理制度,实行“视情修理法”,即视乎设备的功能、工作环境、磨损大小,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其故障情况、损坏情况、技术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状态维修、项目维修,这样既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在确保正常使用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工作效率,避免了机械不坏不修,坏了又无法修的局面发生。

为了促进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工作,每年应组织开展机械设备检查评比活动。检查评比宜采用不定期抽检的方式,以防止基层单位平时不重视设备现场管理,检查时再搞突击应付。检查评比的结果还应与奖惩制度相结合,要体现增产节约有奖,损失浪费要罚的原则,对管理优秀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对管理差的予以处罚。这样,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还减少了设备的科技信息工程技术故障停机率,保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四、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

机械费用是在完成工程项目任务时,所投入的机械设备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折旧费、大修费、经常修理费、安装拆除费、进出场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养路保险费等。可以看出,机械使用费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在工程成本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作为施工企业应该努力控制机械费用,降低工程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措施如下:

1、企业保有的机械设备规模,直接决定生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标的资格,同样,经营承揽到手的生产任务对机械设备的保有规模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任务充足时需要有相应的机械设备作保证,而当任务不足时,相对剩余的机械设备就需要寻求合理的运用。因此,应当的每年年初根据在手工程及预计的经营计划,初步确定年内机械设备的力量,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各种机械的构成比例,如力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机械能力。

2、加快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公路施工企业中一些已经报废的工程机械设备现今仍在超期服役,这就无形增加了设备的维修保养成本,昂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已远远超过了报废工程机械设备创造的价值,我们应当从经济角度来对待此类问题,该废就废,该处置就处置。利用多种渠道来加速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如采用社会融资租赁、职工集资入股购置等方式以解决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也是降低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成本的有效手段。

3、机上人员以机械责任成本为依据,实行工、料、机综合承包。在机械施工中,将机械人工费、可依照的机械物化消耗成本分解到工程数量中去,确定内部单位工程数量结算单价。可控的机械物化消耗成本一般包括:燃料动力费用、日常维修费(含配件费)替换设备和工具损耗费、脂和擦拭材料费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低碳环保;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行业;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T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90-02

随着我国建设的不断发展,为我们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带来不小优势。然而,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生存的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科技水平的发展意味着我们现在不用耗费过多的人力,然而随着科技的创新,我们机械设计的目的以及方法并未改变,这就导致了现在很多工程机械存在较大弊端。现在的机械虽然不需要耗费过多人力,然而还是会给操作人员带来一定不适感,与此同时,机械制作过程中还大大污染我们所在的环境。目前,我国走的是可持续性发展路线,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注入一些低碳环保元素,同时还要设计出比较人性化的机械。

1 在机械设计中添加人性化因素

现今社会中,我们一直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想要设计好一个机械必须要考虑好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添加人性化因素。人性化因素添加的目的在于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以及舒适度,工作过程中主要是操作人员在进行,所以工作人员的基本安全需要防护好;另外,还要照顾到操作人员的情绪以及舒适度。为了操作人员工作的效率,让其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工作,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人性化的低碳环保型机械。如何能够体现设计中的人性化,具体表现如下:

1.1 舒适驾驶室的设计

驾驶室是操作人员工作的环境,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需要充分利用工程机械的设计原理,设计出具备足够安全性的驾驶室,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入一些操作便捷的设计来保证操作人员的舒适度。

1.2 外观的设计

操作人员需要长时间在机器面前工作,因此,机器的外观非常重要,在外观设计过程中多加入一些温馨的元素,通过改变外观的颜色、标牌以及造型来改善员工的心情,让员工高高兴兴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1.3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将计算机系统与机械设计结合起来,应用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让员工通过电脑来控制机器的运作,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设计的安全性、舒适度等。

1.4 可靠性的设计

为了能够更好地符合人性化原则,还需要保证机器整体的可靠性,设计比较完整的体系,避免零部件的频繁更换,最重要的是在设计环节中注意不要破坏环境。

1.5 系统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防尘,在结构中加入一些防尘设计,以免异物进入机器中。设计过程中不能忘记系统,在一个机器中,作用非常重要,为了在安全前提下更好地节省成本,我们可以设计定时定量的自动注入系统,这样还可以更有效地将集中到

一起。

2 优化低碳环保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2.1 对材料的选择

设计过程中为了符合我们的环保主题,我们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选择。对于不可再收、不可利用的材料,我们全部放弃,选择可再回收利用的资源。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尤其是结构件的选择,我们更需要保证其无毒、环保。为了提高机械运作效率,保证机械的耐久性,我们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长寿、无污染、低

能耗。

2.2 对电机的选择

选择电机的时候也需要保证其低碳环保性,电机是带动整个机械运作不可或缺的物体,因此,对电机的选择需要慎重。选取的时候需要找公害较小的电机,保证其排废气少、耗油量低、噪音少。同时,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发展技术,更好地减轻机械噪音以及污染的影响。为了让机械能够更好地运转,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守低噪音、低排放、低耗能的原则。

2.3 对技术的改进

2.3.1 对机械产品噪音和振动的改善。在机械产品中,噪音和振动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如何设计更好的产品,减轻产品的振动问题以及噪音污染一直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减轻产品噪音以及振动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还能够体现出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减轻噪音与振动问题,员工操作起来才能更舒心。

2.3.2 液压系统的保养与后续改进。液压系统的寿命和液压系统的日常清洁有很密切的关系,要想保持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寿命,日常的清洁和保养必不可少。日常的液压系统保养和清洁能够确保其工作过程中内部油温不会升得过快,从而延长更换机油的时间。一般的液压系统会采用增压液压油箱,这种油箱能够防止灰尘以及外部空气水分进入其中,从而达到清洁液压的目的。为了延长液压油箱的使用时间,对液压系统的零部件选择也有要求,一般都采用耐腐蚀能力强,性能优良的材料以确保液压系统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渗漏污染。此外,液压系统的设计阶段也很重要,目前液压系统的设计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相对前沿的设计想法,这种设计理念能够确保液压系统在工作中尽量减少油液中的垃圾,并最大程度降低液压系统运行时的零部件磨损。

2.4 液压系统的节能设计

随着国际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节能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液压系统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绿色是当前社会倡导的热点话题,也是机械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如何确保液压系统的低消耗、无污染也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让液压系统做到高效、节能呢?笔者以为首先可以选用节能发动机,其次利用双泵分合流技术、液压负荷传感技术和静液驱动技术等多项技术来实现低消耗。通过对液压系统的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工作介质和辅助装置等方面的节能设计,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液压系统的能源损耗,有效节约

资源。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自动化的脚步已不可阻挡。为顺应大潮,设计人员要做的是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实现设计里面的创新并将其应用的机械设计实践当中去,只有这样我国的机械行业才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和实质上的质量提升。以上所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如何做好绿色环保机械的设计,如何在绿色环保机械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的理念以及最新的设计思想。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够说我们在机械自动化这一块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而笔者以人为本的最新机械设计理念将是机械工程产品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学忠,孙宽.工程机械产品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信息技术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综述之一[J].工程机械,2009,7(9).

[2] 张建蕾.低碳环保下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8).

[3] 蔡君军,张骞,李碧强.探索新时期人性化的绿色环保机械设计[J].科技风,2013,14(11).

[4] 李国旗.就环保问题探究工业机械的设计原理及其发展[J].科技资讯,2011,6(21).

[5] 唐建勇,李宏业.机械设计中优化设计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16(4).

篇3

【关键词】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近机械类如轮机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而课程设计则是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一次完整、系统、全面的机械设计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具备机械设计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和技能,并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专业课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论文等奠定基础,同时能够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产生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堂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适应时展的需要,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轮机专业的联系,介绍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因而课程的面广、内容多现象与课时短的矛盾愈发突出,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在理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现在许多课程学得枯燥无味,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将来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些情况反映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 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选题,通常大部分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等专业课程设计都是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内容陈旧,且题目多年不变。不同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如果都是进行减速器装置设计,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特点。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现代船机修造、监造、检验、修造经营及机务管理等工作,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的设计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轮机工程的专业特点。另外,由于是几个班多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的题目相同或非常相近,客观上会造成抄袭现象。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设计题目,同时,另开设一些与轮机专业有关的设计题目,如零部件或系统测绘与分析,研究对象为船舶柴油机的活塞、汽缸、曲轴等要零部件;海水、淡水、燃油、滑油等管路系统的测绘与分析,主要从运动、结构强度、工作能力、精度、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既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也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创新

改革原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抱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鼓励同学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装置,要求学生结合轮机专业,加强方案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破除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为鼓励学生创新,我们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考,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结构设计,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另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图版绘图完成之后,再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但是不主张学生完全甩掉图版,否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会有部分同学拷贝偷袭现象存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由于学生多,题目少,可对学生进行题目分组,几个人一个小组,一套题目。这样大家可分组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问题,该怎么设计这个,怎么设计那个,集思广义,博采众长,既优化了设计,又加深了理解,然后具体分工,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零件。在制图过程中,不是各人干各人的,而是保持联系,保持一致。这样做既快又准确,效率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机械设计技能,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多届实践后,同学对这种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认可。

4 优化设计时间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1至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20页左右的计算说明书、减速器装配图1张;轴、及齿轮工作图2张,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期末考试阶段学生还要应付很多课程考试,轮机工程专业还有轮机考证的理论和实操训练课程,多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疲于应付课程设计,再加上学生对于一些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在这种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需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模式。即先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分散安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然后再把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的绘制集中安排在最后1、2周内。同时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应该固定成为一种制度,尤其不能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相冲突。

5 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有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有关内容灵活的穿插到相关章节,比如齿轮、轴、带传动、滚动轴承、联轴器等,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在课程设计的应用并强化。在习题练习中除完成普通习题外,还要强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型,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始终对课程设计抱有一定的参与欲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加深巩固了相关知识。

6 应将先修课程内容适时适度的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必须先修了机械制图、轮机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选则材料的时候,需要用到轮机工程材料里的材料选型、热处理等内容;在零件尺寸设计及强度计算中,需要运用到理论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进行弯矩、扭矩的计算;在减速器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绘制过程中,需要运用机械制图的视图、剖视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从课程设计完成效果来看,学生对于这些先修课程遗忘的较多,灵活掌握程度不是很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结果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不高。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先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度的有机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部分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巩固、运用已有知识,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7 结语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掌握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经过笔者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实践证明能够较好的提高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

篇4

任何课程资源都不仅仅是课堂讲解这一个环节,还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教学指导文件资源、课前的预习及课后的学习指导文件资源以及课程的教学课件等一系列文件资源。总体上可分为用于理论教学的课程资源和用于学生自学、检测的辅助教学资源。课程组在进行机械学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时,将文件资源模块化,分别建立理论教学模块和辅助教学模块,从而将课程的整套文件资源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

(一)建立理论教学模块

1.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课程中所涵盖的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故在建立理论教学模块时,课程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的课程将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作为共享内容,方便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的意义并未有深刻的认识,故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甚至是学习时对课程内容的范围、深度的认知很模糊,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课程组在对机械学课程教学大纲资源进行共享时,对其定义以及意义进行了强调,使广大学生在获取资源的同时对教学大纲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

2.课程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各章节间知识内容的关联性低,学生在预习、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点遗漏、抓不住重点”等现象。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经教研组老师的反复研究,根据知识点的重要性,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细化成若干知识模块,并将其整理成书面文件以及媒体文件加以共享。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于所学的每章内容的脉络都能得到很好地把握,同时也降低了教师讲授课程的难度。

3.课程教学日历。

为了提高机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除编排了各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大纲之外,还提供了相应课程的教学日历,作为授课教师学时安排的参考,同时也为学生的自学进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充分调研和多年的实践总结,并学习其他兄弟学校基础课程的成功经验,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符合我校实际、又有实用价值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日历,并将其作为共享内容。这对教师讲授课程的学时安排以及学生自学进度把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将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内容制作成视频形式,以辅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即帮助老师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在课堂上无法实际操作的内容,同时又真实的记录了教学内容,方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工具。本课程组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聘请了有经验的教师,录制授课视频,以供广大教师、学生共享参考。

(二)建立辅助教学模块

1.学习指导与电子习题集。

机械学课程在机械类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校都将其列为研究生招生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虽普遍采用了CAI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教学效果,但教学时数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因此,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帮助广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复习,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全面的指导,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在每章节中都列举了常见类型题,供学生在课下对本章节的内容作进一步地巩固强化,同时对学生的习题集作统一的参考答案,以便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组组织有实际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并分享机械学课程的学习指导和习题集,将其电子版作为资源加以共享。

2.CAI课件。

机械学课程CAI课件,结合教师授课、学生自学、研究生考试复习等功能于一体,重点在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与考察,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案例,通过对应章节的工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打包整合,将CAI课件作为共享资源展示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为教师的授课以及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帮助。

二、课程资源共享的互动

篇5

关键词:机械;人机工程学;应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在进行机械设计进应当对操作人员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以此为操作人员构建一种高效、健康、安全以及舒适的工作环境,这样能够使操作变得更为简捷与方便,进而充分将人机效能予以发挥,对系统的效率予以提高。这也正是对机械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人机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机械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除了应考虑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因素外,还要求充分考虑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在设计机械产品时充分考虑如何适应人的要求,以保证人在操作过程中简便省力、迅速准确、安全舒适,使人机系统整体效率达到最大值。机械产品设计,就是科学地利用人—机—环境三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

2.1人机匹配与人机系统总体设计

人机匹配是指人的特性与机器的特性进行恰当合理的分配。在人机系统中,人是系统的主体,机器是人创造出来的,为人服务,所以机器应当适应人的特点。相对于机械而言,人的体能是有限的,但是,体现在机器设计中的人类智慧却永远超过先进的机器设备本身。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应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例如,人体形态特征参数、人的感知特性、人的反应特性以及人在劳动中的心理特征和人为差错等,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要求,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系统能够控制它。其目的是为减少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差错,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的特点,以提高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为操作者(或使用者)创造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工作条件。

在人机系统设计中,首先要按照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人和机器各自的特点,以便研究人与机器的功能分配,从而扬长避短,各尽所长,充分发挥人与机器的各自优点。在设计中尽量防止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机器的不安全状态,做到安全生产。

人体的功能动作具有对称性及协调性,因此在设计操作动作时除考虑人的形体和最佳用力范围外,还应使操作简便、连贯、协调。人机系统中,操作空间的设计应同人机界面设计结合起来,操作空间主要应根据人们的习惯和人体外形尺寸来考虑工作空间、工作姿势、座椅形式、工作台面、照明以及工具安放位置的设计;人机界面的设计应适应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特性,一般要求控制装置集中方便、仪器显示明显、人机信息交换迅速及时等。

2.2人与机器间信息传递装置和工作场所的设计

信息传递装置包括显示装置和操作装置。据统计,人有80%以上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得的,因此视觉显示装置在人机界面的设计中尤为重要。一般人的眼睛习惯自左向右、自上而下、顺时针方向圆周运动扫视,人眼的观察效率依次由左上方、右上方、左下方、右下方递减,所以尽量采用水平式显示,仪表排列顺序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研究表明,人的正常操作视距为38cm~76cm,最佳视距为50cm~55cm。双眼视区大约在左右60°以内的区域,字的辨别视角为10°~20°,字母的辨别视角为5°~30°,对于特定颜色的辨别,视角为30°~60°。人最敏锐的视力是在标准视线每侧1°的范围内。人对视野最佳范围内的目标,认读迅速而准确,且不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重要的显示仪表应布置在最佳视野范围内,而视野最大范围以外不应布置显示仪表,或只布置不经常认读的仪表。工作场所的设计一般包括工作空间设计、作业场所的总体布置、工作台或操纵台的设计以及座位设计等。其设计符合人体尺度的特点,而人体尺度又因为年龄、性别、种族、地区等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合理的工作场所设计可保证操作者安全、舒适、高效地完成工作,且操作者感到舒适和不易产生疲劳。

2.3环境控制和人身安全装置的设计

安全生产在机械作业中是最重要的。机械产品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故障,操作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中也会出现差错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确保安全,不仅要研究产生不安全的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而且要探索不安全的潜在危险,寻求减小人为差错的途径,力争把事故消灭在设计阶段。

人机工程学对环境控制的重点就是减少环境对操作者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有温度、湿度、噪声、粉尘、照明、辐射以及有毒气体等因素。例如人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不仅肢体易麻木,而且灵活性也会降低。研究表明,夏季的温度在18℃~24℃、冬季的温度在17℃~22℃是最适宜的,人的精力与体能最旺盛,工作效率最高。如果室内温度长时间过高,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使人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头晕脑涨、思维迟钝,甚至记忆力变差。工作环境的湿度对人的工作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长期工作在潮湿的车间里会出现四肢乏力,全身关节疼痛,影响操作者对加工零件尺寸精度的把握,且潮湿的环境极易腐蚀设备,诱发事故。一般来说最适合的湿度范围为40%~60%,过于干燥,将会使人心情烦躁不安。此外,噪声也同样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人长时间的工作在噪声很大的车间里,其听力会逐渐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且操作者易燥易怒,不能高效地完成作业。最后,光照和色彩对人的工作效率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机床上照明条件不好又恰逢阴雨天气或者黑天,就会严重影响操作者的视线范围,极易产生误操作,轻则产品报废,重则危及操作者的人生安全。而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微妙的,明快的色彩使人心情愉悦,而厚重的色彩使人压抑,易产生孤独感,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产品的质量,恶劣的环境会腐蚀损坏设备,诱发事故,因此对作业环境应定期检测,及时治理,排除隐患。

在设计中还应考虑安全防护问题。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错误的操作,对机器进行防护;二是对操作者人生安全的防护。除要求设备具有设计合理、安装可靠和不影响操作的防护装置如防护罩、防护档板、防护栏外,还要求安装保险装置如超负荷安全保护装置、行程保险装置、制动保险装置、顺序动作联锁装置和意外事故联锁装置等,同时还应对操作者进行安全生产辅导。

3结束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类驾驭、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正是新科技和上述能力的具体体现。目前,企业已越来越多地将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即人性化设计应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给操作者或用户构建一个安全、舒适、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从而充分发挥人机效能,提高系统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人与产品的完美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何萍.人机工程学在工程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3.

[2].周得嘉 李丹.人机工程学在汽车设计和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5):43-46.

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83-02

我校机械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是顺应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完善建立的。这个专业的生源普遍有艺术绘画的修养,但是学生普遍数理课程的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以区别其他机械专业,推进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教改革。

一、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3.同其他艺术类课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认为本课程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二、改革理念、思路及目标

课程改革理念、建设思路与目标如下:

1.明确教学定位,确立教学大纲。适应浙江省机械行业发展对工业设计的需求,确定我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与深度,建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

2.探索立体化教学模式和方法。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3.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4.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5.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6.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三、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2)开放式与项目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现有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实验课往往是验证性的课题,老师演示居多,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实验课对学生的锻炼与吸引力很差,因此需要在锻炼学生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这将是教师团体需要花费巨大精力的环节。所提出的新型实验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与能够投入的实验经费等多种因素。(3)考核方式的改进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研究、创新教学,这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

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的革新是顺应浙江省经济发展对多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分析了现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时出现的难以“消化”现象,提出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改革内容,并对其改革的实现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其次,针对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过程,增加相关实验课程相辅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如何在现有教学和管理制度背景下,积极寻求教学创新和教学改革的策略。通过我们为期近一年的课堂实践,发现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教学的相关改革,对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为国,董丽君,吴安如.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学报,2010,20(3):74-77

[2]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3]纪华刚.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

篇7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安装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不被历史淘汰。经过机械制造人员的共同努力,机械工程逐渐摆脱原来的破旧模式,逐渐向自动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促使着与之配套的安装技术的革新,安装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使用情况,所以实现安装技术的自动化对于机械工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现状分析

与传统的机械设备相比,自动化设备不需要依靠人力进行操作和控制,它主要利用计算机预先设定好的程序来进行实物的制造,而且可以进行不休息、重复性的操作,节省了人力,减少了人工费用的支出。同时,由于采用自动化操作,只要不出现故障,机器就可以一直工作,作业效率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而且相比人工操作,机械化更能提高操作的精度并避免对机器的伤害。随着设备的自动化发展,与之相应的安装技术也在不断革新,自动化安装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吸收了其它国家的安装经验后,我国目前的自动化安装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与传统的安装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安装技术虽然也能完成设备的安装,但是精度不高,且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损坏机器的现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安装精度,并且能够减少对机械的损害;其次是安装过程的不断优化,在安装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安装流程以及每一步的安装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减少了安装过程中的时间浪费,提高了效率。另外,在安装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机器试运转,在确保没有任何问题时再进行正常的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因安装失误所带来的伤害。

2.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要点

机械化设备的安装有着明确的要求,只有安装过程符合规定才能使设备发挥出最大优势。第一,需要从源头抓起。在设备安装之前要明确安装细则与安装时的注意事项,安装人员需要熟记安装流程并最好提前在脑海里模拟一遍,考虑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从而避免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第二,要注意轴承的安装和零部件之间的焊接。这两个技术是设备安装的关键部分,也是最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在进行这两个步骤时可以根据自动化设备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操作;第三,由于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都比较精密,内部的零部件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安装时一般都需要密封处理,安装交接面也需要特殊处理,所以,在安装的过程中要注意密封的处理技术。

3.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①安装技术人员的质量问题

机器的安装人员是保证安装质量的关键,而安装质量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机器的作业效率,所以要想使机器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就必须重视安装人员的质量问题。目前我国安装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往往对安装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在安装的过程中不能进行专业的操作,从而给机械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隐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安装作业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工作的神圣使命,在日常加强对安装人员自动化安装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操作过程,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另外,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提高他们认真工作的积极性。

②自动化设备安装方法和技术

虽然我国目前的自动化安装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实际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焊接和密封面的处理方面,与国外相关技术的差别还很大,另外,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在机械设备的安装中,但是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源比较晚,现在发展还不成熟,不能使计算机处理技术在安装过程中发挥最大优势。所以,我们应多向国外的先进技术吸取经验,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安装技术。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安装技术,提升我国的设备安装水准。

③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科研和人才培养

虽然我国比较重视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但是对相应安装技术的关注度不够,国家在相应项目的经费投资也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发展。另外,专业的安装人员不足,现有的安装人员专业素质一般较低,对安装要求不够了解,操作不够规范,从而给设备后续的使用带来了很多问题。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安装技术的重视度,增加关于安装技术研发的费用投入,同时加强对安装人员的技术培训,为自动化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4.结语

自动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为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国要着重提高自动化安装技术,加强对安装技术人员的培养,为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提供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司为国.智能变电站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D].上海大学,2010.

[2]张登伦.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篇8

关键词: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故障;应急处理

一般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所处的作业环境都比较恶劣,噪音较大,且很容易受到振动或冲击,因此其在运行中需要定期进行检修维护,并在出现故障时尽快排出,尽量避免带病运行,以最大程度的延长设备的服役寿命。然而在实际的运行中,尽管已经作出了很多检修工作,还是很有可能会突然发生故障而停止运转,此时若不尽快修复,则很可能会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除了做好日常维护管理,还要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尽快处理。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种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措施。

1 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

受运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是一种故障发生概率相对较高的设备,技术维修人员在长期的检修维护工作中,总结出几种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这对于提高电气设备的维修效率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根据经验尽快对故障进行判断,可以将故障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以提高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益。一般来讲,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直观法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故障判断方法,其是在故障发生后,利用五官来察看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并判断故障所在位置的方法。例如通过看过听觉来判断机械内部零件是否正常工作,利用嗅觉来判断是否有异味,利用触觉来判断设备的温度是否过高等等。这些都是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后首先需要进行处理的,当然这需要检修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虽然可能无法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但是却能够缩小故障排除的范围,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1.2 分析法

在直观法的基础上,若不能很好的判断电气设备的故障,就可以运用分析法来对其进行故障排除。一般多从主电路进行分析,并对接触器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以判断电机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然后再分别对各个支电路进行分析,用排除法逐步找出故障所在。

1.3 试验法

若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找出故障所在,则可以利用试验法来判断故障,即在保证不损伤设备的前提下进行通电试验,并通过不同的电路动作控制顺序来找出故障所在位置。

2 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的应急处理

直观法、分析法和试验法是一般常见故障发生时所采用的故障判断方法,在找出故障原因之后,应当立即作出正确的处理措施,来避免故障继续带来更大的损失。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后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

2.1 外接电源法

当由于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断路、电器元件(如直流电源)损坏,造成直流电源中断时,可采用外接电源方法进行应急修理。例如1台正在作业的HBT30型混凝土输送泵突然停止工作,检查发现其DC24V变压器已烧毁。由于施工现场地处偏远郊区,且无备用件,为不影响作业,决定借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蓄电池作为电源。具体做法是:先准备1根长20m、截面积2.5mm2以上的2芯电缆,再将混凝土输送泵上的DC24V电源输出端断开,然后将准备好的2芯电缆的一端接在该输出端上,另一端安装鳄鱼夹。将2芯电缆通过鳄鱼夹连接到附近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蓄电池上,即可启动混凝土输送泵继续工作。

2.2 临时隔离法

当电路中某一电器元件损坏时,可将该损坏电器元件从电路中临时隔离(断)开,直接将两侧电路连上。例如1台正在作业的阿特拉斯352E型液压凿岩台车突然停机,故障显示其电路缺相。用万用电表测量上一级配电箱电路不缺相,而电缆集电卷盘缺相,由此断定问题出在电缆集电卷盘内。经拆解,发现集电卷盘内导电铜环接触面烧蚀。经查询,配件国内无现货,国外订货需要3个月。为尽快修复机器,决定将转换连接器上电缆进、出接线端拆下,再将出线端直接与上一级配电箱电路进行连接。这样虽然每次作业时都需人工进行收放电缆,但并不影响正常生产。

2.3 临时接线法

如果某一线路或某一电器元件损坏导致电路不通,可采用临时接线法。例如1台A L500型干湿两用混凝土喷射机突然出现不能行驶故障。经初步检查控制机器行走的电磁阀正常,只是电磁阀供电出现问题。决定采用临时接线法。具体如下:先将原电路断开不用,再从蓄电池处临时引线直接连接到该电磁阀上,然后在该引线中间连接1个开关,以控制电路通断。

2.4 短接法

工程机械电气系统出现断路故障包括导线发生断路与虚连、触点发生接触不良与虚焊、熔断器熔断等。当断定电路中出现断路,且现场不具备修复条件时,可用1根绝缘良好的导线,将断路部位短接起来,从而将故障排除。例如1台麦斯特MEYCO Potenza型干湿两用湿喷机作业时,发生摆臂无动作故障。经检测,判定故障原因是遥控电缆线内与摆臂有关的线路断路。此时若电缆线内无备用线,可按如下方法应急修理:将断路线拆除,将1根长20m、横截面积1.5mm2以上的电缆线,沿遥控电缆的方向,一端连接在摆臂手柄上,另一端连接在电缆插接头上。

2.5 强制手动法

当工程机械电气系统自动方式失灵时,可采取强制手动法,将带有手动控制的部件强制切换到某个工作状态并锁死或定位,以保证其他部件或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对一些无手动操作杆的电磁阀,只要在液压原理方面能行得通,都可以采用螺丝刀等工具将阀芯顶到工作状态位置,从而使工程机械继续工作。

2.6 其他应急处理方法

当然,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问题种类较多,不同的故障问题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方法也有很大不同。除了上述五种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应急处理方法,例如应急替代法,这是一种用相同或相似元器件来替换发生故障元器件的方法,一般多用在继电器、各种开关的故障处理中。再例如拼凑修补法,这是一种以粘合修补或拼凑的方法来临时修复损坏元器件以恢复设备正常使用的应急处理方法,多用在没有备用元器件的情况下。还有拆东补西法、改装修复法等等。

结束语

总之,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运行中,一旦出现故障就应该立即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来对作应急处理,以尽量减少停机时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本文中列出了一些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和应急处理方法,只是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故障维修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其他故障判断方法和处理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