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了加大教育的实用性、趣味性,就必须不断创新课程,分析音乐教育的核心素养作用,针对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进行研究调查。
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已经不同于过去,而学校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模式的教学,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加大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力度,开发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一、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接轨,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中学生大多都专注于数学、语文、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凸显,部分中学生专业技能不多,其他综合素质含量不高,音乐作为一门娱乐性、专业性强的学科,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下往往被忽视,音乐教育要从基础做起,但由于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课程安排一周一节,或者两周一节,甚至有些主科老师为了增加本课程的学习时间,常借故占用音乐课程,导致学生上音乐课的时间屈指可数,学生的音乐素养得不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中学生音乐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提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必要条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逐步提高,音乐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音乐素养也逐步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的诸多竞赛和诸多评比都被纳入其中,加强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可以有效地培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2.平衡中学生学习的不良情绪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利用人声和乐器的发声来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音乐演奏中往往有激昂、悲伤、舒缓等多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盛行的心理情绪治疗方法中,音乐疗法十分火热。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手段,将音乐融入医学和心理研究进行治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音乐修养在正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过程中,音乐的体验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陶冶情操。在中学音乐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程的合理安排可以有效地舒缓学生的压力,从宏观上说,它通过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聆听音乐,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播放音乐,学生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放松情绪,通过激昂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中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措施
1.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
要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就必须正视音乐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将音乐教学融入人文底蕴,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要付诸实际,做出一定的行为。要合理设置学校的音乐教学课程,加大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力度,并且设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任何教师都不得随意增减或者占用音乐课程,保证学生每周得到一定的音乐教育。学校要鼓励学生多培养自己的核心素养,加强自身的人文底蕴,通过自主举办音乐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活动,在音乐竞赛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和自身进行比较,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另外还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纳入学生的中考成绩中,适当加入综合素质评分,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
2.正确把握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
初中生的音乐教学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音乐是一门系统化、专业性强的学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成功的,音乐教学包括许多方面,从最基础的看谱识曲到合唱训练,都需要具备音乐素养的综合能力,由于中学课程时间的局限性,针对中学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中学音乐的教学往往都集中在音乐赏析和歌唱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两点,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盲目追求对音乐教学的深化,在音乐基础没有打好的情况下给学生灌输高深的乐理知识,这样会适得其反,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难看出,在学生素养的培养中要正确把握中学音乐学科的课程特点,加强基础性教学,逐步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3.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由于音乐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学校缺乏音乐教师资源,往往利用其他老师的课余时间兼职给学生进行音乐教学,但是兼职老师的音乐素养不够高,理论知识不够充分,无法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音乐知识,在大多数音乐课堂教学中都是照搬书上的内容,学生不能及时理解,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快乐,无法正确掌握基础知识,影响了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整体水平是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进行中学音乐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是大势所趋,要促进中学音乐的长远发展,就必须将音乐教育融入现代教育中。
作者:朱海燕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核心素养;青少年宫;音乐教育
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是我国学生培养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性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其核心思想。核心素养是中国每一位学生应当具备的、支撑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我国的核心素养教育及实施现状
有学者提出,核心素养通过“提出”“研制”“整合”“渗透”“深化发展”五个阶段渗透教育过程[1]。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关系紧密,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过程应当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我国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或存在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准确,如西北示范下雪教育学院、西北少数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李泽林教授曾指出许多教师对核心素养认识不准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被泛化的危险”[2]。我国大多数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刚进入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阶段,实践成果略显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甚统一,教育政策要相对滞后。
二、青少宫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优越性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是核心素养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三个途径[3],有学者认为,在此项三途径中,难点和焦点在于形成核心素养评价体系[4]。当下教学评价的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核心领域,然而,究其本质,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社会矛盾在教育中体现,包括人才标准、社会价值取向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这些都会直接制约和影响教育发展的理念和改革进程。青少年宫教育形式能很好地规避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阻碍。青少年宫的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这正契合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同时,青少年宫教育作为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性质,决定了青少宫教学评价理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从这一点出发,在青少年宫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将更有利于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及其对教育的全面渗透。
三、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实践活动强调以实践和探索为主地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相契合。将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2.跨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分科课程有其优势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分科使得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被破坏遭到,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及排他性和独立性也非常突出的。这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很难还原到问题情境中。因此,传打破传统的学科边界,促进学科融合,是推动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变革的有效手段。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养成是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打破填鸭式讲授教学模式,开展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势在必行。将教学过程开放、作业开放、评价过程开放,加强课堂教学与社区、家长等多方面的联系,能够更好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作用,让核心素养积淀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共生。
四、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设定
1.文化基础了解中国以及世界音乐历史文化,能够自觉尊重和维护音乐财富,在各种音乐实践中积累音乐审美经验,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和表达欲望;通过音乐表现和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孩子在感性的音乐活动中坚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理性思维形态,在构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2.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音乐,乐于学习音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解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够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和手段辅助音乐学习;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觉、自信、自制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3.社会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中建立民族音乐自豪感和中华音乐文化自信,形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五、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课程设置
1.年龄结构5~10岁儿童。原因:依据植物神经学观点,生命早期,许多神经元决定了皮层上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具体部位,10岁以前所有关于运动的经历决定了皮层上究竟有多少神经元控制身体的各个部位,因此,对于音乐动作技能的学习来说,10岁以后才进行已经比较迟了;心理学家认为,音乐动作技能开始血是时间最佳时间在5岁左右;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似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音乐学习最好在6岁之前,最迟不能迟于9岁。此外将年龄设置为5~10岁也是青少宫教学的一般性质与特殊性决定。本纲领为青少年宫音乐课课程设计的总体指导纲领,旨在为青少宫各音乐门类学科教学大纲设置提供指导方案,是青少宫各音乐学科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的指导依据。以声乐1课程为例,在实现“人文积淀”核心素养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以“选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材料4~6首”,则可以确定教学材料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其他基本要点相结合,如:教学材料《悯农》,在实际教学中需关注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如上所述,同一教学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多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目标的共同培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考虑核心素养各基本要点的实现路径,缜密设计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过程。综上所述,自我国《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以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正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但是实践成果仍不足,转化经验也不统一,教育政策相对滞后。在核心素养推广的众多难点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问题是其中之一。青少年宫的教学评价理念可以回避诸多社会矛盾,更有力于做试点项目,推广与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本文通过核定青少宫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确立青少年宫音乐教学模块核心素养目标,研究核心素养在青少宫音乐教学中各教学课程设置纲领,为青少宫推广核心素养教学打下基础,为核心素养在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实现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秋玲.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9.
[2]李泽林.防止核心素养被泛化的危险——兼论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科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5):158-163.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34-37.
[4]孔凡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难题的破解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总第36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创新发展
音乐学科作为非主科教学的一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背景下音乐课堂的美育与德育功能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的意义所在,并在教育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备深刻内涵的音乐教学。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青春期,青春期不仅是个体发展的萌动期,更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中采用适合的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形成积极正向的发展观念尤为必要,教师应为初中生打下良好发展的坚实基础,使其平稳、安全地渡过人生的青春期。音乐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与多样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教学学生可以与多彩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地交流,并从中汲取到积极的能量。因此,秉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是完成一节高质量音乐课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容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元素,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有一个深刻的体认,并且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科素质,从而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音乐核心素养亦是如此,总得来说音乐核心素养分为三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是音乐教学的内在之义,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功能。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并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使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等形成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具备个体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它是不同的个体基于个体风格与感知能力形成的独特的体验,是个体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像。教师应重视学生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感知,但在尊重个体表达多样性的同时注重对消极、危险的思想认识进行纾解与引导,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学生形成健康、正向的审美感知与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音乐教学的基础目标之一,教师应充分将这一目标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完善学生的艺术表现
如果说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是理论与认知层面的内容,那么使学生形成一定水平的艺术表现则是实践层面的内容。艺术表现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艺术水平,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通过歌唱、演奏或者音乐创编等形式表达自身关于音乐的认知。艺术表现不仅具备了美感性与可观赏性的内涵,同时也具备了考察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性质,它是音乐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内容,决定着音乐学习者的能力与水平能够达到的层次。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需要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展现与发挥的平台,这样的平台可以是小范围内的,也可以是专业化、高级化的。教师应学会为学生预留一个发展与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内容、所获得的感悟多方面地展现出来。
(三)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
使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背后的人文内涵以及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的了解是核心素养中重要的部分。音乐是感性与美的表达,它产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音乐学习者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与感知力,能够透过音乐的表象看到其本质,能够对一首歌曲或者曲目的产生之源有一定的认识与体悟。因此,教师应将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并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的层次与等级,使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与体系进行建构,使学生能够在教学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实现持续化、系统化的发展。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构建多元课堂,全方面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
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元化的课堂与传统的单一化、模式化的课堂有着巨大的区别,多元化的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并且有助于生成趣味灵动的现代化课堂。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需要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音乐课堂中教师的教学与示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线下降还会使得课堂结构趋向单一化,从而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多元化的课堂不仅指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更是课堂结构的多元化,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化教学、讨论式课堂等手段丰富课堂的层次结构,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例如,在进行《渴望春天》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在歌曲演唱的示范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歌曲、感受歌曲。并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就歌曲的内容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入感受音乐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描绘不同季节的歌曲,使学生近一步提升对乐曲的鉴赏力与感知力。
多元化课堂要求教师赋予音乐课堂活力与生命力,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知。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供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唯有视野不断开阔,审美与感知才能不断提升。
(二)拓展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与表达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力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内在之义。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对音乐活动的设计与表现上,创新不仅包含了思维的新奇同时也暗含了对所学知识的实践与应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新的平台,使学生的音乐执行能力得到良好发展。
课外活动是供学生表达与展示的重要舞台,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新力,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提升与成长。因此,睿智的教师应懂得为学生搭建一片艺术创作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这片空间中得以发展。例如,在进行《歌剧之夜》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由于该单元内容十分生动有趣,且具备着一定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该单元中的内容进行设计,以开展活动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举办一场“歌剧表演大赛”让学生自行选取歌剧进行设计与表演,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歌剧、学习歌剧。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依托,倘若教师只按照传统音乐课堂的示范-讲解-练习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意识就会被抹杀。教师应善于借助活动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三)深入挖掘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
音乐的背后隐藏的是丰富的文化与历史,音乐是人文历史的一种表达,人文历史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素养不仅是个体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创造的源头,教师应使学生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近距离接触人文历史故事,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的积累。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沉淀并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教授。教师应善于挖掘歌曲或者曲目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神州音韵(四)》这单元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结合该单元中的曲目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风情的特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与歌曲相关的背景与文化,使学生通过歌曲了解文化,并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歌曲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与歌曲有关的故事和背景,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植学生的人文情怀。
唯有深厚的积淀才能产生伟大的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一定的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为前提的,教师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并鼓励学生走近文化、感知文化、创新文化。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音乐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音乐学习的标准,它要求教师关注音乐教学的不同的层次与角度,关注音乐教学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将核心素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准确地分析,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要以核心素养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辅助,使音乐课堂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摘要]西方音乐史是目前中国音乐学领域中极其重要、开展研究最多的国外学科之一。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西方音乐史这一研究课题上已取得很多历史性突破,研究思维、研究成果等都愈益成熟。但是,当前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已进入严重的瓶颈期,在西方音乐史研究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文化缺失。为此,本文将具体探析这一问题,揭示文化缺失的表现,并总结有益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打破这一瓶颈,促进该学科教育与研究战略思维的同步转型。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文化缺失;表现;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学术界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逐渐深入、成熟,西方音乐史以其独特的学术特质吸引着大批国内学者前赴后继地展开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成果均有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学术成果。总体来说,我们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历史性成果,但是却因学者自身的狭隘视角使得当前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极其严重。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这一问题,详细阐述文化缺失的表现,并总结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突破当前的研究框架,探寻出更加符合西方音乐特色的研究模式,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一、西方音乐史研究中文化缺失的突出表现
(1)研究者自身素质中的文化缺失
研究者自身素质中的文化缺失是导致出现研究瓶颈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国际音乐学术会议上,我们始终很难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由于研究者不具备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对作品的感性体验能力、对音乐本体的分析能力及外文阅读与翻译能力,这些都是进行西方音乐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任何一项能力的缺失都会导致学术研究的片面化。第二,无论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实践,对西方大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掌握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我们所说的文化缺失就包括着最基本的西方文化传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哲学、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等具体方面。我们的研究是要建立在西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涵盖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双重文化语境。
(2)缺乏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深度思考
音乐本身就产生于历史、文化、社会三大人文语境中,缺乏对这些语境的思考及其关系的探究势必会使对西方文化史的研究走向偏颇。史料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历史与文化的构架中研究史料才能够体现出史料的真实价值。我们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所遵循的方法论,方法论好比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前无古人的音乐研究之旅。当前国内提出了很多研究方法,这些方法论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音乐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例如历史主义就特别突出强调文化与音乐的因果关系,认为文化的宏大背景为音乐本体的演进创造了条件。但是问题在于,他们虽然都涉及到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但是没有透彻了解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以及音乐与文化的深层关系。
(3)对西方音乐史文化内涵与视角外延的研究缺失
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学科,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突出地位。西方国家普遍将音乐学科并至综合类大学,我国则将其设置在专门的音乐学院中。后者的不利之处是音乐专业学生不能广泛了解其他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自身专业之外的学科不够重视。此外,授课方式大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简单的介绍作曲家及着名作品,没有深入研究其文化底蕴,不关注学术研究者的文化素养,为此,应该积极扩大学术视野,拓宽音乐史视角外延,重视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历史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二、改善目前对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有益建议
(1)提升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自觉,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
这是做好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有力保障。早在很多年前,李应华教授就曾提出,要使音乐史相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前提必须是学科同行自身的美学与史学理论修养的充实与提高,对国内外人文学科的研究现状与成果的熟悉与理解。为此,必须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学术素养,重视对西方文化语境的全面理解与掌握,杜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肢解式学习,我们要努力>!
(2)拓宽音乐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重视对音乐的本体性研究
于润洋先生曾经指出,要实现对音乐学学科的长远建设,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扩大学术视野,二是强化理论与历史的相互渗透,三是重视对音乐本体的深入研究。扩大学术视野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要促进音乐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例如文史哲等学科的关联,以此拓展对音乐学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要强化音乐学各学科之间的纵向联系,实现各音乐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增加音乐史研究的广度。如果没有对西方文化传统及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和了解,就很难写出有“厚重感、中国特色的”西方音乐学专着。
(3)从高校音乐学教育模式改革上入手来突破音乐史研究的瓶颈
除了提升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自觉,要突破目前的研究瓶颈,最根本的是要改革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在设置音乐学课程时,要本着因材施教、强本固末的原则,既强
一、对音乐“品质课堂”建设三要素的思考
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三要素是目标、教学模式与评价要点。对这三个方面的思考是:
1.音乐“品质课堂”课程目标。新课程实施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真正贯彻“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
2.音乐“品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八种:一是参与、体验模式。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感受音乐。这中模式,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情境、陶冶模式。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模仿、练习模式。音乐学习有着很强的机能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丰富的操作行为。常用于歌唱教学、器乐教学,这种模式,学生执行活动量大,主体作用突出,教师只起示范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四是传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活动量大,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但是,同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尤其是积极思维活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五是启发、诱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正理解,使间接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六是讨论、探究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活动量大体相等,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的控制作用应当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执行功能增强,但是如果课堂教学设计不佳会形成失控,易流于形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减少。七是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师生处于协作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能开展积极能动的活动,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八是自学――指导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导”为主线,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现从“讲”为主,向“导”为主过渡,这一模式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落实。
3.音乐“品质课堂”评价要点。一是专业性。教师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丰实(声乐演唱、乐器演奏、基本乐理、作品分析、合唱指挥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二是全面性。教师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音乐学习的层次、需要和特点;促进全体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是趣乐性。教师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教学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的思考
1.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以人文、科学、民主的课堂氛围作为支撑。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主义认为: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人文就是要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所以,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应当是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的实践活动。尤其教育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有交流有互动的实践行为,人文就更应该成为其核心的价值内涵。
2.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用书香、爱心、理性的课堂浸染搭建。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育的内涵提升,内涵提升的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已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拥有乐观心态的榜样。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却蕴涵哲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用正直的行为去感化学生,用良好的习惯去影响学生,力争用我们的爱心和理性去塑造学生的品格。
3.音乐“品质课堂”建设实践要让公平、个性、卓越成为课堂特质。曾经看过一本萧斌臣老师的首部国内个性化教育全景报告《寻找失落的钥匙》。其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这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人才培养时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中的坚持全面发展同出一辙。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作序特别推荐:“当今教育的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就是千人一面的教育,就是缺乏个性的教育。最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公平的教育,就是出人才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公平、个性、卓越的课堂特质是开启品质课堂的钥匙。
三、音乐“品质课堂”建设的建议
1.以“情”引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应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
2.以“听”为媒,重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它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而听,正是音乐艺术中最基本的特征。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是音乐教学的中心环节。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唱歌、演奏、欣赏、创作、表现等一切音乐实践活动都应围绕“以听为中心”进行。
【关键词】音乐;课程资源;学生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那如何有效、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本地的音乐课程资源,是一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
一、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最根本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突出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体思路是:
(一)确立音乐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学科地位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具有升学的任务和压力,客观上促成了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对升学考试不起直接作用的音乐等学科的轻视。音乐课作为“饭后甜点”而存在,成为可有可无、可上可停的自由学科,一有考试或学校其他活动,就会对其造成冲击和影响。这种音乐学科在初中学校教育中的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要充分认识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
(二)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初中学校的上述的特殊性,从学校运行体制上调动不了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从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数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闲置或使用率极低。广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课程论,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彻底改变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识观念。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的作用,给予音乐学科以必要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出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重视,改变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方便快捷正常顺利的使用各种教学设备,充分调动起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习惯于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课程现象。虽然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直接被广大师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仍然是教材,而初中的音乐教材每学期只有薄薄的一本书,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象。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者。
(四)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必要因素。首先,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音乐教育的氛围;其次,建设各种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小组;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开展音乐实践和创造。学生中蕴藏着大量的音乐课程资源因素,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
二、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音乐课程资源中学校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活动资源。教师资源是实施音乐课程的骨干力量;环境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活动资源则是指学校组织、参与或开展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如:文艺汇演、友情演出等。像我我们文昌中学是一所规范化学校,在音乐教学设施的配置方面很好,学校还拥有音乐排练室、多媒体教室等,有自己的校园网站、广播站,并且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经常播放一些健康向上的音乐,对学生在起床、吃饭、午休、就寝的时间段,都精心设置了相应的音乐。这样使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学习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充满情趣、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的殿堂。
(二)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开发社区音乐课程资源,在于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使音乐课程的教学富有特色。我们成立了校合唱团和器乐团,定期邀请专家来指导。
(三)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长资源主要指一些具有艺术专长或一定艺术素养的家长及他们的亲友及他们所拥有的有关艺术的书籍、音像资料、可利用的艺术器材等。在全校家长中征集了一名“客座音乐老师”,这一方法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学生在这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下,欣赏到了当地耳熟能详的民歌、豫剧、农村红白喜事中常用的音乐、民俗音乐……这样联合家长参与的音乐课程,不但为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新鲜感,巩固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音乐能力,也使音乐学习的层面更广泛。
(四)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德育与音乐素养培育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高校研究生德育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德育方法缺少创新,形式单一。而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德育中引入音乐素养培育的手段,把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引入德育的范畴,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德育气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感共鸣,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以研究生艺术节为突破口,与上海音乐学院开展“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以合唱比赛、音乐欣赏、专业讲座、结对互助的形式,创新了研究生德育的思路和形式,收到良好效果。
一、开展“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背景及成因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提出:“我们培养的研究生要是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高尚、心灵美好的人。”2006年上海大学第三届研究生艺术节上,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达成协议,邀请12名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作为艺术节的指导教师,正式开启了“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音乐为媒、互助互补、德育为本、共建双赢”,既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小老师”的专业知识得到实践,又能够使上海大学研究生音乐素养得到培育,两者相辅相成。直至目前,已有60名上海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连续5年加入到上海大学研究生艺术节的音乐指导工作中,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青睐,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应研究生德育的需要
首先,研究生德育应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在德育中引入音乐素养培育的手段,有选择地将与德育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形式引入其中,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其次,在信息技术、网络传媒发达的今天,来自高校外部的多元文化影响越来越大,社会性成为研究生德育体系中的要素之一,必须将局限于校园的研究生德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环境中。教育资源互补,运用先进文化和高雅艺术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德育。
研究生德育在当前形势下突出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即研究生、教师、学校等的互动。在现阶段,研究生德育已不是简单的由主体到客体灌输过程和客体被动接受的情形。随着德育模式和理念的更新,客体对主体的公平和对等要求已越来越强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被教育者就是客体,而教育者才是主体的观念也在改变。
(二)迎合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现阶段,研究生的专业技能教育属于专才教育,随着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的不断细分,容易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易造成学生知识视野的狭窄。非音乐专业的研究生适当走出实验室或课堂,接受音乐熏陶对自身成才是很有必要的。音乐专业的研究生,由于实习基本都以中学为主,实践方式基本以单方向灌输为主,难以达到对自身眼界、知识的扩展。而“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就完全不同了,音乐专业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进行交流,互相影响,这也就更好地贴近了我们提倡的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实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双赢,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共进。
二、“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开展方式
为陶冶研究生的高尚情操,让艺术渗透学习生活,提高研究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展现研究生的时代风貌,上海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在研究生艺术交流方面进行了积极合作。
(一)以合唱比赛为主线,奠定音乐素养培育的基础
首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研究生指导小组进行了一场自我风采展示活动。同时,来自上海大学23个学院的负责干部分别对自己的学院和专业进行介绍,通过双向选择,达成结队,为之后一个多月的合作奠定了了解和信任的基础。接下来,上海音乐学院的“小老师”从选曲到发声练习、和声关系、音乐处理,为上海大学研究生进行合唱的专业辅导。同时还在上海大学研究生网站上开设了“音乐每日一课”专栏,内容不断更新,涉及乐理知识的答疑、发声方法示范、和声关系合唱声部的难点解析等方面。上海大学研究生艺术节举办6届以来,合唱参加队伍和参赛人数逐年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成为研究生乃至整个上海大学活动中参与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活动。
(二)以音乐欣赏等为辅,创新音乐素养培育的形式
“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除了以研究生合唱比赛为重要载体外,音乐欣赏、专业讲座、结对互助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也贯穿于整个研究生艺术节活动中,使两校真正形成互补互助、共建双赢的局面。不仅开展在上海大学的校园和教室,还融入了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的生活中。两校研究生通过合唱比赛排练的结对互助,长期只在音乐的范畴内钻研的音乐学院的研究生来到上海大学这样的综合型大学,扑面而来的是新鲜空气和丰富养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和上海大学同学一起走出校园,进行素质拓展,德育生活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三、“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作用
“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的初衷是提高研究生的音乐素养,在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预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研究生德育在任何时期都应该以坚持主旋律教育为基础。在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热爱祖国、拥护党、服务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目的,而音乐素养培育在其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海大学研究生合唱比赛力求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作为中心内容贯穿于比赛的全过程。例如,2006年“树社会主义荣辱观,铸中华民族之精魂”到2009年“建国六十年,民族大团结”和2010年“泮池涌清泉,和声颂世博”等,每一届比赛都是一次展现时代主题,弘扬民族精神的同声歌唱,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爱国、爱家、爱校的美好情感。
(二)锻造团队精神的熔炉
锻造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是研究生德育的重点。自举办研究生艺术节以来,参与的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有近千名学生参赛,每一个团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胜利,有一种强烈的意识――竞争,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凝聚,有一个坚定的观念――集体。合唱是一种集体艺术形式,它既要求每位成员发挥出自己的激情和嗓音,还要求队员间必须彼此协调合作,统一服从指挥,形成和谐的旋律。学生互帮互助,辅导教师耐心辅导,齐心协力,体现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搭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桥梁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以提高研究生音乐素养为宗旨,通过研究生在大学校园的引导作用,架起了一座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桥梁。
首先,合唱本身就是构建和谐的过程。古人讲,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合唱要求发挥每个人声音的作用,并达到整体和谐,减少或消除个体发音差异,呈现美妙和声和韵律。
其次,不熟悉的个体合作共事,创造和谐。合唱让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走到了一起,和谐相处,从陌生到熟悉,进而成为朋友。大家来自不同院校,通过合唱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围墙,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流,“见解因视角而碰撞,文理因艺术而交融”,知识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成熟,交往更加自如,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更加轻松和谐。
最终,经典音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视听热点、评论焦点。正是这种明亮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德育的创新。
上海大学与上海音乐学院开展的“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至今已经历5年实践,两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使两校研究生陶冶了艺术情操,开阔了知识视野,凝聚了团队力量,感受了珍贵友谊。研究生德育通过音乐素养培育的媒介真正深入人心,也开辟了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乐英.浅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J].大庆社会科学,2001(2).
[2]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曹理,何工.音乐德育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杨继英.音乐与素质[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1-11-2.
[5]周奇迅.西方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启迪[J]. 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
[6]孙扬.新时期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3.6.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专业素质;核心知识;多学科知识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6-02
在很多或者说绝大多数高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科设置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划分方法,即声乐、器乐、理论等几个方面,这样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音乐师范生能够较为广阔的涉及音乐的几个方向,但是很多理论科目的设置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在之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提高音乐师范学生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音乐教育以及音乐学习的应有之义。
培养师范类型音乐学生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基本理论、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专业素养,把握好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规律,具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和组织课外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年以来,我国对素质教育以及德智体美并行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推行深入,提高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以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以现代音乐的教育思想去提高专业素养是每个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
1.专业核心知识方面
众所周知,专业核心知识是每个专业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教学。乐谱的熟识、歌唱技能的掌握、乐器的弹奏和简单的创作这三个方面是作为音乐师范生必须掌握好的三项专业技能:
1.1乐谱熟识方面:乐谱是一种用来记录音乐的符号,熟识乐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开阔视野,深化对音乐理解的必由之路。虽然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学习音乐,这样的学习经历可能会使很多同学忽视乐谱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名音乐师范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初识音乐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知道如何熟识乐谱。
如何才能增强熟识乐谱的能力呢?一是要经常抄写乐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乐谱有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对它有更敏锐的感知力。二是要运用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分析作曲家的作曲技巧,每个句子的高低起伏以及和声的设置。三则是要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加强整体上识别乐谱的能力。何谓整体识谱,即是在浏览一遍乐谱的时候就可以把握好整个谱面。虽然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既然我们可以一目十行的读中文小说,指挥家可以在舞台上非常快地读谱,钢琴演奏家可以挥洒自如地沉浸在音乐世界,我们就不会怀疑这一点了。
因此,在教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我们要有很高的耐性,帮助他们从最基本的乐谱开始入门,再根据以上的方法循序渐进,使他们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入门条件。
1.2歌唱技能方面:歌唱技能是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重要基本功,流畅自如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演唱是一个优秀的音乐类学生的基本条件。歌唱的历史由来已久,在远古时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歌唱的方式为劳动加油打气,为祭神活动呐喊助威。作为人类最原始最自然的表情达意的方式,歌唱在今天的社会也依旧很重要。
正所谓"耳濡目染",所以我们要加强自己听声辨识的能力,上课的时候多注意老师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并把自己理解的音乐唱出来,让老师可以纠正自己不好的地方。此外,在学习某一段或者某一个人的音乐时,一定要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他们要表达的情意,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在歌唱时情感的流露。
其次,依旧伴奏的不同和演唱情境的不同,要适当灵活的转变自己的演唱技能,而且演唱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大方,适合得体的肢体语言总会为音乐表演加分不少。
而在以后教授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互动,以身作则,自己要多听学生的演唱,及时纠正他们唱的不好的地方,如果是在中小学教学,更要细心观察,让学生自己示范,合唱之后,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单独的教习。
1.3乐器演奏和简单的创作方面。一门乐器的掌握是音乐师范生的基本能力,单纯的唱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音乐教学。音乐师范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弹奏能力,能够根据歌曲曲风、情绪和旋律的不同选择正确的伴奏,为创造性地音乐学习和教学活动锦上添花。伴奏形式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情绪表达上的不同,比如说《绿色的梦》这个曲子,它体现的是学生们单纯活泼、青春洋溢的天性,因此在为这首曲子伴奏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具有跳跃性的和弦来与整个曲子的氛围相匹配。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整首曲子体现的风格和情感。
在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学新课标里,涉及到了音乐创造方面的内容。这就对我们音乐师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音乐创造,就是在音乐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周围的音乐材料和情景进行即兴的创作,比如说简单的歌曲创作和音乐演奏。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呢?首先,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美好的东西,比如说放一些很优美的曲子给他们听,或者把摄影师镜头下的大自然放给他们看。二是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论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交给他们一些音调,押韵等方面的知识。三,有了美的体验和生活经历之后,语言的积累和创作是音乐创作的必备条件。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看多听一些优秀作词人创作的歌曲,或者欣赏一些中国的唐诗宋词,从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2.多学科知识素养方面
在上面的专业核心知识方面,具体谈到了音乐师范生应该具有的专业素养,在这一小节里,我将谈一下我们应该具有的多学科知识素养。音乐本来就是一门包容万象的复杂艺术。"综合性"已经成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新方向,所谓综合,就是音乐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和其他的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文化相结合,使得学生有一个完整和谐的发展空间。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这方面的职责。因此,在现代教育茁壮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把强化自己的艺术素养作为自己的目标。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整体艺术素养的三个方面。
2.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在我国的音乐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和较为偏远的地方,因为教师资源有限,或者说因为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生会把音乐课看成是自己消遣休息的时间。由此,课堂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媒介。语言在这里并不仅仅指简单的沟通和交流,而是更为宽泛的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这对我们师范生就提出了要求:第一,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普通话标准。第二点,使用的语言要简单易懂,逻辑清楚,而且还要能够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根据教学年级的不同适当改变教学语言。第三点,身体语言得当,面部表情自然,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者描述性语言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记忆深刻。
2.2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音乐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不仅仅体现在对课内知识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课外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上。音乐需要创作,也需要分享,分享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音乐再创造的过程。在形形的活动中,每个人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众口难调的困境需要我们用专业的学科知识以及良好的组织能力去调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想要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自然需要自己有很好的工作能力,重要节日的庆祝活动、晚会、开闭幕式,这些活动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关的音乐节目,我们都应该谨记于心,并能运筹帷幄地协助每一次课外活动的圆满开展。
在课外,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音乐活动,比如说,音乐接龙,我爱记歌词,小团队的合唱,歌曲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师生之间互相了解,增强沟通。适当的小比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3教育教学能力方面。音乐师范生自然是音乐和师范的合体,学习音乐,懂得欣赏,最终还是需要我们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习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像很多人所说,是我们专业的,它不仅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而且还是以后工作的基石。
课堂上的专业性、幽默性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视听结合的趣味性可以较快的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学生的融洽相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应该起好示范带头作用,给学生做好榜样。这些今后工作中的需要自然鞭挞着我们在大学中学好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而且,课件的制作能力也是衡量我们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师范生,掌握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功能是适应新型教学的基本专业条件。教育教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和具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
在竞争日趋激烈,新教育日益提倡的今天,我们需要专业的核心知识,也需要完整的艺术素养,需要对音乐的敏锐感受,也需要传道授业的专业自觉。因此上述两大点――专业核心知识、整体艺术素养是我们每个师范生应该努力学好的专业素质。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实现自己在音乐上的追求以及作为师范生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康惠军.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音乐天地,2006,(7):4-6.
[2]刘寿玉.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J].管理观察,2009,(3):106-108.
[3]何绍维.音乐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素质和能力音乐探索[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7,(2):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