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危机;异化
一、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危机--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者通过研究认为,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不严重,生态环境对工业生产的制约作用也不明显。因此,马克思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生产领域,并指出只有生产领域中的危机趋势,才能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但是,随着科技革命和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由于经济危机而必然崩溃的预言并没有出现,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延缓了经济危机,但却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本·阿格尔在《西方概论》中提到,关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已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认为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就是生态危机。安德烈·高兹在《经济理性批判》中也认为,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是生态危机。
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每一个过程都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都是消极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的原材料来源于自然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自然界的开发和索取也就更加疯狂。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要强行排放到自然界。这样,就形成了形形的生态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并直接制约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个世界的生态问题在今天看来可谓是比比皆是,最新的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全球化石燃料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0年代早期呈现明显的上升情形。其增长率明显大于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于1990年代末所预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外,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浓度正在逐步递增,每十年的增长率都有显著的变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在一些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内尤为明显,比如,中国,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减少它自己的能源供应量。全球的生态系统都在衰退中,人为的全球变暖,至少导致了十种以上的环境恶果产生:地表温度变化、湿度变化、海洋环流、大气压力、降水量、森林火灾、植物与动物物种的改变、水土流失、高空大气温度改变,以及世界洋流温度的改变。[1]生态社会主义者高兹曾具体分析过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三种主要危机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关系。它们分别是,过度积累危机、再生产危机和生态危机,他认为过度积累危机来源于再生产危机,过度积累危机的解决取决于再生产危机,而再生产危机又是以消耗和破坏大量自然资源为前提的。因此,再生产危机又可追溯到生态危机。高兹在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我们所面临的是典型的过度积累危机,这种危机被再生产危机所加剧,而说到底再生产危机最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由此高兹得出结论:\"毫无疑问,生态因素在当今经济危机中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危机都根源于生态危机,都被生态危机所激化。另一位生态社会主义者阿格尔也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用高生产、高消费延缓了经济危机,也延缓了资本主义的寿命。但是,经济危机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已经取代经济危机而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和重要特征。
(二)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生态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直接导致了环境退化和生态危机。即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大卫·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主义》中指出,生态危机的原因不在于生产力和人的需求的增长,而在于资本主义获利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生态危机不只是一个纯粹控制自然的观念和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等危机的集中表现。
关于世界性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西方的绿色运动理论一般将其归于科学技术、工业化、人的自私品性以及传统观念等。而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决不仅仅是人的观念落后,或工业主义造成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扩张的必然结果。生态者还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是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生产,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自然必然采取一种敌视的态度,把自然看成掠夺和获取利润的对象。在不断加强资本对人的剥削的同时,也加强了资本对自然的剥削。这种过度生产势必引起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并最终导致生态危机。在生态者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还存在着一种\"成本外在化\"的趋势,也就是说资本家不可能牺牲企业利润去保护环境。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必然想方设法地把一部分生产成本推向企业外部。资本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这部分成本外在化,或者把它转嫁给社会,如把废气排入大气层,让废水流入江河湖泊或者是转移给后代,让后代去支付这笔费用。
因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夺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部分。
不仅如此,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逻辑也必定要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实现商品消费量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资本家操纵社会消费,制造永远都不可能满足每个人需要的虚假需求。极力宣扬以消费为荣,诱导人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把消费的多少作为衡量自己幸福程度标准,使人们把享受无休止的消费当作真正的满足,从而造成了\"异化消费\"。这种\"异化消费\"又反过来刺激\"异化劳动\",这样就形成了从工业无限生产到\"异化消费\",从\"异化消费\"再到无限增长的恶性循环。在这一循环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大量地浪费,污染物被大量地排放,最终超过了自然界所能负荷的程度,从而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引发生态危机。美国学者维克托·沃尔斯指出:\"当前全球严重的生态问题完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节制的生产和无节制的消费造成的。\"[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有限资源实行生态帝国主义的掠夺,并将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垃圾场,从而直接导致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向生态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解决生态危机,资产阶级环保学者主张在资本主义现有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某些改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从而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而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要求是不相容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带来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剥夺和生态系统的无限制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蕴含的生态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既然,导致生态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那么,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所有的生态马克思主者来说,生态社会主义既是他们的理想社会目标,同时又是最终解决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然而,所谓的社会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生态社会主义。在生态社会主义者看来,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区别,都存在着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无条件推进工业化的倾向,同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单纯计划经济的盲目性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从而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它既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超越资本主义的目标,更无法超越当代资本主义的体制,承担起解决生态危机的重任。生态社会主义者构想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生态社会主义是绿色的社会。它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生态现代化,使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历史性解决,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全新关系。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物质与社会自由充分实现同时又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社会。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在政治上,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新型民主政体,在这种新型的民主中,基层民主最为重要。所谓基层民主,就是把国家主要权力交给基层组织,实行基层自治和权力分散化,通过民主自治、民主参与,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经济上,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社会生产即可满足人的需要,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在文化上,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彻底摈弃了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摆脱了贪欲无限、消费无度的文化观念,建立兼顾人类长远利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生活范式。倡导一切生产和消费都要符合绿色社会的道德规范,鼓励人们从创造性劳动而非异化劳动中寻求快乐和满足,从而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最后,生态社会主义将根据需要而不是利润分配资源。在这种根据需要分配资源的社会中,生产不再是建立在工资奴隶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愿劳动的基础上,大多数人将希望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并能与别人相处。虽然很多环境问题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但它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比在过去的生产方式中更为严重。依据以上这些基本的环境原则建立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人们将不再体验到一种环境危机。
参考文献:
[1](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69.
[2]AndreGorz.EcologyasPolitics,Boston:SouthEndPress,1980·[3]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96.
[4]俞吾今,陈学明.国外哲学流派新编(西方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王雨辰.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与生态政治哲学--论西方生态学的核心论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7(,2):2-7.
Abstract: since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to analyze the causes, proposes the solution path, with a view to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risis played a role.
关键词:生态危机;成因;解决路径
Keywords: ecological crisis; causes; solu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尤其是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的频发,生态危机的严重加剧,使得人类的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人类对自我生存产生强烈的忧患,因此,分析和解决生态危机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生态危机的语义分析
所谓生态危机是指科学技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为人类创造了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是,这种强大力量在运用不当和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又会造成不良后果,引起一系列人和人的未来的极其复杂的问题,产生由高生产、高消费所引起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生态危机。[
]主要表现为坏境污染现象的屡禁不止、全球气候变暖、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物种急剧消失、能源危机咄咄逼人、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
20世纪中叶以后,生态危机已不再是自然原因主导的,由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繁,生态危机呈现出新的特征:首先,它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从地域空间看,生态危机不再是局部的生态问题,而具有全球性特征;从生态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来看,物种的多样性受到来自危机的侵害取向于灭绝的地步。例如,在20世纪有近30种物种灭绝,有近9000种处于灭绝的危险。其次,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征。生态系统是具有自我组织性的功能以及具有生态自净能力。但是在当今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已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受界限,生态系统失衡就很难恢复到平衡状态,因而这些消失的物种将再也不会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人类所能解决仅仅是局部问题,面对这些难以恢复的破坏人类无能为力。最后,它具有持续性和快捷性的特征。目前的生态危机已造成了物种世世代代的生态遗传隐患,对物种的进化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多年来的生态危机没有的得到有效的治理,当前的生态系统已经异常脆弱,在生产活动中稍有不慎将会引发生态灾难一次性清算的危险。近几年的雪灾、地震、海啸就是生态危机对于灾难的提示。
二、生态危机的成因
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主要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和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科学技术、消费行为异化、国家观念的出现上,但是我们都忽略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因素的主导又是谁?难道是凭空产生的吗?
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是追求利益为目标,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追求短期利益,置长远利益而不顾,并且短暂性的经济效益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掩盖了,资本家只会关注他的产品的卖出以及所得的利润,至于卖出后的产品,利用过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则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促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直到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对生态坏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物质财富法增加,出于人的本性必不可少要追求享受、追求快乐,大量的奢侈品和大量产品被生产,而人们的消费观念就是大量购物大量废弃,大量浪费资源和能源。在加之,国家之间各自为政,发达国家转嫁本国污染源给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牺牲坏境以求片面发展,生态在这样的情况必将处于难以恢复的状态,我们经过这样的分析将会明白,以上这些的物质的主导者是人类,而为什么原始社会生态系统都没有遭到这样的极度破坏呢?正如卢梭所说的“土地的被分割变成生了一种新的权利——私有权,这种权利与根据自然法产生权利完全不同。”[]产生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私有制的出现,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出现不平等,人类只会关注于自身的利益,因为“财富是与人的幸福直接攸关的,最容易使人感受到的,是可以用它来购买一切的。”[]因而产生了所谓人类中心论,这种极端的将人和自然对立的理论,将人置于人与自然的绝对主宰,忽视了人的存在和发展以自然为前提,导致了人类更加对于自然的漠视,认为人类自己是万能的。当地球出现生态危机时,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而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和自然的关系,我们要慎重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
三、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
在重新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之后,解决好生态危机是关乎人类的命运,更关乎人类能否能够在地球中永久生存,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
从个人角度上,我们要杜绝无效、负效和非理性的消费,要理性消费、文明消费、节约型消费,消费对象要科学,绿色消费。杜绝异化消费中奢侈消费,我国现在已经是奢侈消费的主要群体,为此每年就有许多物种消失,因而我们提倡在中国杜绝该类消费,也能减少过多垃圾的产生,减少空气和土壤污染。尤其是要认清我们只是一群生存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前提和保障,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因为恩格斯说:“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从国家的角度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来治理生态危机,保护坏境,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发达国家可以自己发达的技术区解决生态危机,而发展中国要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不能先污染后治理。政府之间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控制生态危机的市场向度和资本逻辑向度,化解公害,制定出危机长效机制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全球战略。同时可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对于破坏生态危机的国家予以处理,将公平、正义、和谐的价值取向在全球树立起来。国家也要重视对国民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小抓起,进行环保教育,只有自小树立地球与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环境才能慢慢变好。而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极为重要的,因为中国目前生态面临着极大的问题,甚至是生存威胁,因而我们更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希望在不久将来能够做到主席所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立荃:《“生态危机”的忧与患》,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12卷第1期。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刷馆2007版,第96页。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刷馆2007版,第1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版。
【关键词】林权改革;文化选择;生态危机
林权改革是国家在新世纪作出的一个重大决定,林权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产权明晰放活经营、流转规范的林权制度,激发广大林农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林权改革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在逐步显露出来,因此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研究文化选择和生态危机的关系的文章还不是很多。
文化选择是个运用很广泛的概念,我国的学者也进行了不少的论述,根据尹绍亭老师的观点,文化选择是指人类在不同文化的规约下,能够建构起稳态延续的民族生境,生活在民族生境中的生物物种会在文化的干预下积累其变异,诱导新品种或新物种的定型。文化选择既要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又不能过分地偏离自然选择。
生态危机事实上是生态失衡的后果,根据罗康隆老师的观点,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共存于生物圈内,人类尽管比任何生物都有智能,能主动控制周围的环境,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他最终还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员,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只能扮演一个角色,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立体符合网式结构的一个结合点。因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十分微小的变动都会影响人类的生活,都会对人类社会构成威胁,这种变动即是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失衡无法恢复,就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失,那么就发展为了人类社会所称的生态危机。
文化和生态危机的关系原理如下:因为文化体系自身存在双重性,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寄生不可能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上,他会无意识的与生态系统发生偏离,其结果就是生态危机。面对生态危机,人类的文化就起到了在生态失衡和生态安全之间调控的作用。即人类的文化能缩小或控制这种偏离,或者切断偏离扩大的渠道,实现人类社会生态安全,从而为人类社会赢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文化选择和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尹绍亭老师论述的也很到位。他说从人类的良好愿望出发,肯定会希望在文化选择的过程中,社会性需要和自然性需要相互耦合。然而,这仅,是人类心目中的理想,文化选择的实际运行往往会偏离这种理想。当其强化对人类社会的服务时,必然会放松,甚至搁置对自然背景的依赖,有意无意地损害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当文化选择专注于与自然背景的兼容时,又肯定会损害人类社会的内聚能力,难以应对来自外部社会的挑战。这就导致文化选择一直是在两个服务对象之间摆动,不断地探寻新的平衡点。文化选择的过程,总是表现为围绕平衡点的左右摇摆。文化选择的对象也在这种摆动中按照人类的需要而付出或存或亡的代价。而且这样的代价不仅属于人类社会,还会波及到相关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是文化选择复杂性的又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导致生态隐患的根源。
以云南某山村为例,这个村庄本来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彝族傣族村庄,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096.52亩(其中:田385.26亩,地2,711.26亩),人均耕地6.96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19,305.94亩,植被主要以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树种多样分布广,野生菌等林下资源丰富。其中经济林果地34.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8亩,主要种植芒果等经济林果;草地18.00亩;荒山荒地480.00亩,其他面积280.00亩。
可以看出该村林地面积广阔,在这样的土地利用类型下,该村沿袭了传承千年的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类型,普遍存在山神崇拜和森林崇拜等文化适应现象,这种文化又很好的维护了他们的生境,所以千百年来该村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2008年,该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了林权改革,村民在政府的说服和利益驱使下,至传承千年的森林文化于不顾,把该村的大部分林地出租给了一家林业公司,该林业公司把林地的原有林木全部伐倒种上了桉树,桉树是一种外来物种,生长迅速,是很好的经济树种。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五年的时间,该村就出现了干旱等各种生态问题,政府始料未及,村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当初选择的错误,甚至出现了村民因此聚集请愿的事件。
由此可见,在林权改革的过程中,文化选择和生态危机息息相关,文化选择不当会造成生态危机现象,同时生态危机又迫使当地人从新进行文化选择,正如尹绍亭老师所说,文化选择在人们的社会性需求和自然界的需求之间来回摆动,不断的寻求新的平衡点。因此,这就要求当地人在文化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自然界的需求,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防止出现难以挽回的损失,同时也要求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实际各地的情况,引导当地群众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态学;生态危机;生态
一、生态学及其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这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ikos 本意为住所或者是“栖息地”,若进一步详细解释为“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主要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E.海科尔在1866年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提出,书中明确的提出:我们把生态学理解为与自然界经济有关的知识,即研究动物和植物与它们的无机和有机环境之间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是对达尔文所提出的生存竞争条件的那种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生态(EcologicalMarxism)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这个是当代西方重要的新兴流派之一,也是当代西方的一个活跃生长点,其基本的出发点是用生态学理论去不补充和发展,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它对社会变革的现实途径和策略以及未来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广泛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对当今社会尤其是科学发展理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从几个方面对“生态学”进行分析:
1.“生态学”的产生有其重要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得人们越发对现存环境的不满,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的兴起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为“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生态学”的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为了寻求解决生态问题,一些西方思想家将生态问题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学”。
2.“生态学”虽然从产生到现在历经的时间很短,但作为当代西方重要流派,它不仅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也与其特定的思想理论密切相关。它有重要的思想渊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其最为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还有生态学、生态危机理论等。人与自然地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合适和最佳方式,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进行展望的同时,也批判了工业革命及其异化生产队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并从不同层面对人与自然地关系作过深刻的研究和说明,他们主张在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强调按照最符合人类本性也最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既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实现部分,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的,马克思曾说“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和实现是以人必须首先承认自然规律为前提的,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人们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时忽略了自然规律为的存在,那就只能导致对自然地破坏,最终人类只能自食其果从而会限制甚至是取消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对人的关系,人对自然统治与人对人的统治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曾说“把妇女当作共同乐的牺牲品和婢女对待,这表现了人在对待自身方面的无限退化,这种关系的秘密在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上,以及在对直接、自然的类的关系的理解方式上都毫不含糊、确凿无疑地、明显地、露骨地表现出来,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的劳动是不以一切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即人类生活实现的永恒地自然必然性。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恩格斯说“动物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历史活动,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活动。
总之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社会关系的形成过程,正如马克思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作出如此经典的论述“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形态,在此基础上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劳动在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以上我们从多个方面对“生态”的理论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更好的理解“生态学”的内涵。
二、“生态危机成因”的分析
对生态危机成因的研究时“生态学”理论中较为有深度和特色的部分,它对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把生态危机归于科技和工业化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分析,特别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对生态危机的成因进行深刻的剖析。长期以来,人们常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或者过分夸大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力高度化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其背负上“原罪”的的性质,“生态学”反对把科技在现代化中的消极效应当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反对其“生态危机”是由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人类使用科学技术的错误方式造成。
举个例子:“刀子”产生本身并无过错,只是当它沦落为用于“谋财害命”的手段时,它才是有罪的,而它用于“饮食”方式更多的只是方便和美化菜肴。“生态学”认为,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定位技术的生态与人类学的后果,就必须对它的性质及其社会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科学和技术仅仅是人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地手段,科学与技术本身并不代表日益增长的对外部自然的“权力。它们本身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重要,只是当人们用其当作掠夺自然地的工具时才突显出来,而追求其源,表现在它们对于控制紫日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人的行为的潜在影响。这种人的行为是包围着人类整体的一种社会秩序中发生地,在这样的条件下,科学中的合理性被当作是人自我控制的工具,其中包含和谐的要素,超越出于不安全和恐惧感而对自然事件施加相异和敌对力量的倾向,追终其因是“人”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因而,科学只是一切先进技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它不可能超越纯粹技术的层面。也就是说,它不能为人类实践生活中的一切所必须做出的判断、选择和评估形成一个客观基础作出贡献,所以不能单纯把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归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不能离开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制度来谈论科学技术的“罪恶”,而追其根本原因,生态危机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实际上时一种更深刻的困局的征兆,其根本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一种意识形态,或者控制自然地观念才是环境问题的最深刻的根源,只有详尽的了解“控制自然观念”才能最终找到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控制自然观论”的思想理论根源及其形成过程在“生态学”创始人――威廉・莱斯的作品《自然的控制》中得以体现,他认为在宗教传统的束缚下人类对技术最初的经验形成的内心期望和恐惧助长了一种宿命论,依靠它人们逐渐地接受了人类创造性的成果,同时又担心着从它手中爆发出无法控制的邪恶,特别是犹太基督教保持着“精神”与自然相分离并且在所有地上的事物中只有人才具有精神,这样他不必畏惧自然中某些反对者的阻挠。因而上帝对宇宙的统治权以及人对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创造物的派生统治权,人立于自然之外并且公平地行使一种对自然界的统治权的思想――人是地球的主人,统治自然,控制自然等观念在宗教神话的无限“权力”中得以确立,同时,莱斯在书中还特意分析了控制自然观念是培根哲学的最基本要素。
总所周知,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背后影射出控制自然观念的内涵――知识的增长会改变人与自然地关系,从而使物质的稳定发展为可能,即知识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文雅、大度、适度和柔顺,而无知使人们粗暴、专横和抗逆,知识的进步免除了人与自然关系引起的不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关控制自如的问题上也提出了最为深刻的见解,他们认为控制自然是劳动过程进化的一个要素,在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控制表现为科学和工业的富有成效的结合,自由的实现在于“社会化”的人相互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安排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不允许它的盲目的力量来左右他们,人以一种自然力的资本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他因为要在一种对他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形态上所有的自然物质才能推动各种属于人身体的自然力。从上面短短几句话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对控制自然论理论理解的十分的深刻,在控制自然观念的支配下,人的那些最关键的需要已经被社会的持续不断地控制所扭曲,人的自然是被一种抵抗合理控制的内在机制控制的,社会注定是无休止地追求满足无止境欲望的手段的场所。而其因此所带来的广泛的无穷的对抗和争斗。
总之,上述详尽的分析了控制自然观念的内涵,也深化了其对“环境”的影响,要想深刻的理解环境和生态危机等问题,不能简单的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片面的分析,也不能单纯的把其最根本的原因仅仅的归结为控制自然论。虽然我们从此角度来考虑能从侧面揭示生态危机等问题的成因并为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生态等问题提高深刻的启示,但是把“控制自然论”中的“宗教”问题也异化为“危机”根源却是狭隘的。“控制自然”的观念只是人们对这一必然过程的一种反映,不能归结为一种宗教观念,更进一步讲,“控制自然”的观念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最终根源,其产生的根源更应该从人们对“控制自然”的方式去寻找,从多种因素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探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控制自然论”对我们最终寻求生态危机成因的根源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存危机;诗意栖居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 当代社会城市人生存危机
城市化进程即人口聚集的过程。城市急速的膨胀扩张大大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人与环境的矛盾凸显,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当代社会人生存危机是前所未有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
1.自然生态危机
人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扮演强势的英雄角色,人征服自然,奴役自然,无休止的开发自然,致使人的生存状态处于种种的矛盾之中,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有:① 自然资源日趋匮乏,水资源紧缺问题最为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② 环境污染是城市生态危机最明显的表现。空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电磁波辐射等环境问题使城市人面临巨大的健康危机;③ 目前,城市人口严重超出城市的负荷,人口膨胀带给城市空间危机,主要体现在居住环境和道路交通的拥挤。
2.精神生态危机
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之时,危机向人类的心灵蔓延。① 城市化进程使贫富差距拉大,促使人对财富的欲望扩张,卷入物质流的漩涡之中。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人被物欲文化洗脑,物质文明正侵扰着人类的心灵世界;② 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人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焦虑、忧郁成为城市人的通病,社会犯罪率不断攀升,人的心灵无处安放;③ 人忙于追逐名利,忘记了思考,忘记了阅读,忘记了亲近自然,失去了人生的信仰,人日渐丧失基本的精神情怀,使精神家园日趋荒芜。
二、 对生态美学的解读
生态美学的提出被公认为是近10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的最突出贡献。“生态美学包括多重审美关系: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是一种和谐的审美观,诱导精神性的回归。”②生态美学打破传统思维,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为根本原则和价值观,来探讨人的生存问题。生态美学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的美学。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有机结合,生态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支撑生态美学发展。国外生态的美学与环境美学更为接近,西方在生态美学方面的研究更多是其在现实环境中的实践应用。
生态美学归根结底是一种美学形态,美学追求精神自由,提倡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带有超功利的思想倾向。生态美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种动态平衡,是一种独特的生态审美状态。它怀念自然朴素之美,倡导人与万物和谐相处,渴望到达内心深处的精神家园。当下人们面对重重生存危机,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生态美学所显现出的审美精神弥足珍贵。
三、 生态美学思想对城市人生存危机的作用
生态美学引发了人对原有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启示人理性的分析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法来引导人走出生存困境。
1.对自然生态危机的启示
生态美学致力于返璞归真,将过度人化的世界向自然原生态还原,让人重新回归自然古朴之美。生态美学强调和谐,它要求人自觉维护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共存。生态危机使人对自己的英雄主义思想进行深刻反省,生态美学启发人意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存在与发展和自然密切相关,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与自然协同发展。
同时,生态美学还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生态美学可以直接指导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组织以他们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应运而生。生态美学对生态环境进行新的审美塑造,是传播生态文明的最佳形式。
2.对精神生态危机的启示
生态美学为我们深入地认识人性、构筑精神家园提供了崭新的观念。生态美学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本精神,它站在对人类生存关怀的高度让人摆脱心灵的禁锢,走出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扩展到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联的自然领域,尊重自然,关怀自然,是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基础。生态美学挖掘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人性,确立“精神性”的审美价值观,为人提供新的信仰支撑,极大的帮助人缓解精神生态危机,到达本真的审美境界。
生态美学关注的是人整体的命运,从哲学的高度引导人关心其他物种,尊重自然的价值。相信在生态美学的引领下,人最终可以实现“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 杨通进编.《生态二十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 徐恒醇.《生态美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
[3]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4] 刘芳芬.诗意栖居:论生态美学[J].语文学刊.(2010.05)
[5] [俄]H.B.曼科夫斯卡娅.国外生态美学(下).哲学科学.(1992)
[6] McIntosh,Robert P.Ecology Without Nature,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Th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list 160.1(Jul 2008):262-263.
注解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生态危机 异化 经济扩张性 经济全球化 解决
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IPCC的报告,地球表面每十年温度上升0.3℃,这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大量增加造成的。 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面对一系列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寻找一条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党的十中提出,要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提出“美丽中国”的口号,就是要求从环境上建设一个生态美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但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不是只靠我国的一己之力就能化解,而应全球各国一起联手,共同保护环境。但尊重生态规律与发展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医治的顽症。因此,我们应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生产和消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领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来寻找生态危机的根源以及其解决途径。
二、资本主义是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
(一)资本主义异化的生产和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的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 。西方消费主义宣扬“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视为至高无上的生活目的的价值观念或文化态度” ,把消费与满足、幸福等同起来,只用消费数量来衡量自己幸福尺度的一种状态,人们通过金钱获得物品,而获得物品的目的往往满足于占有要保存的物品,而不是满足于占有要使用的物品。 这彻底使人变成了物的奴仆,沦为了虚假需要的奴隶。
当代资本主义为了暂时缓解其根本矛盾,往往通过鼓励消费、刺激消费、拉动消费,以及煽动超前消费,甚至炫耀性消费等政策措施来使人们过度消费,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更加放肆地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对环境进行无所顾忌的破坏。在资本主义中,整个西方世界占世界人口的20%,却要消耗世界能源和物质材料的80%,人均消耗能源和物质材料分别为发展中国家的35倍和50倍 。
异化消费支持着异化生产,使资本积累和再循环得以继续进行。异化消费和虚假需要会使资源产生巨大的浪费,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二)资本主义本质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虽然当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相比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一种积累制度,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这种积累一直靠不断剥夺全球自然环境资源而得以维持,要进行永无休止地积累,就必须不断加大原材料与能源的生产量,随之就会出现巨大的浪费,这也说明了资本主义对自然持一种敌对态度,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从而必然导致自然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产生。
本来因生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应当计入生产成本,但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资本主义本质的驱使,资本家在每次投资时,总是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且会获得长久的利润回报,所以使得没有资本家愿意牺牲自己企业的利润来保护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家就必须不断扩大再生产及其规模,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性。资本主义的触手从一个地方伸向世界各地,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 ,所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全球环境的破坏史。
(三)资本主义领导的经济全球化是生态危机的现实原因。
在资本的驱动下,为了追求利益,资本主义将自己的贸易范围扩张到于世界各地。而保护环境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反。保护环境,是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节制消费,要求穷国以消灭贫穷为目标去使用资源,但是,资本主义领导的经济全球化却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必须更多的消费,因为它们对于穷国而言是关键的市场;相反,穷国必须要减少公共开支,保持低工资并开放本国经济,吸引外国投资。这样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资本主义为了降低成本,促成生产场所集中,造成了城乡之间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二元不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资本在所有权及控制力方面集中化和集结性趋势与空间上的集中化趋势之间存在着一种历史性的关联” ,在资本主义领导的经济全球化中,二元对立结构的“不平衡发展不仅是工业生产、商业、人口等因素在发达地区的集中,而且也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和原材料的集中榨取,这同时也会使这些欠发达地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新陈代谢’遭到破坏” 。这一破坏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源方面。表现在资源的耗尽衰竭;第二,汇方面。表现在自然界对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吸收。
在二元对立结构不平衡发展的条件下,全球性生态危机对欠发达地区带来对土地、土壤、植物等的大量毁坏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要比发达地区严重得多,并且还导致欠发达地区出现人口过剩、贫困积聚进而加速它自然条件的恶化。
全球化会在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出现全球的区域化分工。资源消耗基地、生产基地和消费基地这些集中化的社会分工给也会给环境带来新的压力。比如,很多生产基地建立在离发达国家很远的欠发达地区,那它们所进口的每一件基本商品在使用之前都要消耗掉数加仑的燃料,这意味着每件商品的背后都承载了大量的环境成本。
生态帝国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元凶。所谓生态帝国主义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即生态殖民。在全球化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通过WTO机制和全球投资、跨国公司等渠道,直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洋垃圾和倾倒废物,而发展中国家无法有效防止污染转嫁。
三、解决全球化生态危机的途径
第一,倡导生态理性,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充斥着的贪图享乐、缺乏责任感的思潮,以及从“够了就行”(enough is enough)到“越多越好”(the more the better)的思想变化,这是造成消费异化和虚假需要的根源,要消除异化消费,必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树立以更少的生态消耗来过更好的生活这一生态理性原则。同时,全世界的国家一定要联合起来,推动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树立一种新的安全观――共同安全或集体安全,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二,超越资本主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始作俑者。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我们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社会生产关系,建立一个以维护生态为基础,又能充分保障现代人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的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不仅要以现代人的需要为中心,还要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为目标。“这种社会的支配力量不是追逐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和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三,在全球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要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要转变观念,从单向度的以经济利益为首位的发展方式,向以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为基础的方向转变;由“单一资本结构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的,由生态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组成的复合资本结构转变” 。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我们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沿着十报告中提出的生态建设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共同繁荣的国家,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建设世界的绿色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研究)
注释:
Schlesinger W H. Biogeochemistry: An analysis of global change[M] .New York: Academic, 1997. ed. 2.
本・阿格尔:《西方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494页。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和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中国文艺出版公司,1988年,第134页。
卫建林:《全球化与第三世界》第二卷,清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541页。
哈维:《后现代化的条件》,波力第出版社, 1990,第180页。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4- 305页。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09页。
基本原理中指出,物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计划,使物质产生质变。将这一基本原理引用到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的产生,能够清晰看到生态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的吃、穿、住等都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智力不断提升,数量不断增加,对物质的需要不断膨胀,而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也在逐渐加深,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当某一个部分或机体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内部就会出现问题,生态环境由于人的破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不断加剧超出生态环境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影响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与运转,生态环境内部失衡,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生态问题出现,生态问题不断加剧造成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不断向自然界扩张,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在人类不停歇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渐增加,演变为质变,引起生态危机。土地荒漠化是人类不断开垦草地、砍伐森林导致土壤质变的结果,大气污染是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变的结果,水体污染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环境,导致环境自身发生巨变,引发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破环生态环境,不断向自然扩张索取的质变反应,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不断提醒人类要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决生态问题,关键在于人,为人的发展找到正确的道路是重点。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的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可承载量之间的矛盾。人是这一矛盾运动中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人。目前社会的发展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物质需求在不断膨胀,最终演化为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不再停留于物质需求膨胀的阶段,人对自然的需求就不会如此没有节制。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的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量变到质变的反应,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疾患是质变的重点,想要改善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就要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利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如果放任不管,使之继续恶化,在生态环境遭到破环的同时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的发展以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找到矛盾出现的根源,有利于生态问题的改善。矛盾的出现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找出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摒弃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需求是主要动力,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而自然环境可供应和可承载的物质是有限的,当人的需求不断膨胀,以至于自然环境无法满足之时,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激化,矛盾运动开始出现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状况,生态问题产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追求精神的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阶段,才能控制人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才能使人不在无节制的向自然界索取,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扩张得到控制,生态问题才能得到改善,生态危机才能缓解。
二、生态意识与
哲学指出,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观念的东西是被人脑改造且被反映出来的物质的东西。生态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危机的出现提示人们建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人的不断发展,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人类不加节制的获取使得生态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不和谐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意识到人应该为自作出一些改变,生态意识慢慢开始萌芽。生态意识的出现是人对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恶化的生态问题的反思,也是对人自身发展不全面的反思。生态意识的出现为生态危机的解决开辟了道路,是人逐渐发展的表现。生态意识的建立对生态问题的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哲学指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观念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确的意识观念对人的行为有积极地能动作用。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其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态意识的建立与普及,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生态问题的改善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也能够改善目前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困境。生态意识的建立,有助于人们反思过去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发展方式,也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正确的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之间的不正确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环极其严重,当这种严重的破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自然环境就会将这种破坏作用于人类身上,人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威胁。生态意识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态意识的出现是人类反思其发展历程的产物,也是人类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向全面发展的人迈进的重要体现。
生态意识的建立需要公众的参与,也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生态意识的建立对生态危机的改善和人类的进步发展要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加强自然知识的普及,要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要清楚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清人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及其角色定义,这就需要人们充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自然科学的普及过程,教育将是重要的方式,教育对知识的普及与传承有十分有利的优势,在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利用这种优势。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一种意识的出现是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现象的客观反映,社会对意识的出现起重要的引导作用,社会主要潮流走向反应的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走向,引导生态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对生态意识的建立健全将是非常重要的推动,所以说,要实现生态意识的普遍建立,社会的引导作用不能忽视。第三,要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过程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这两者的实施主体都是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停留在物质需求阶段的人毫无节制的物质需求欲望膨胀所引起的,而生态危机的改善需要人实现从物质需求阶段向精神需求阶段的飞跃,达到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人,其物质需求旨在满足其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不会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从而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程由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进步与否关系社会的发展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将是生态危机解决的最终途径。
三.生态行为与
生态为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需要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了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我们除了要普及生态意识、深化生态意识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已有的知识和认识的指导下改善生态问题,这就需要生态行为的实践活动。哲学指出,人类的活动属于两大类活动,即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生态意识的建立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而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属于改造世界的活动,生态行为是公众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所做出的有益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活动,其目的在于从日常的生活行为出发改善人类目前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困境。
关键词:生态;资本主义批判;经济理性;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6.002
20世纪60年代,当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结合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从工具理性批判的视域出发,揭示和批判了科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功能之时,西方中产生了一支重要的新兴流派——生态学,他们主要是在以经济理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批判的视域下,试图以新的危机理论——生态危机理论来修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一
生态学直接吸取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危机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异化消费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一致的是,生态学既是对苏联式革命的,“红色”的之批判,又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之“人道主义”式的批判。
但是,在“生态危机理论”方面,二者的研究视域是不同的,从而,二者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理论结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法兰克福学派是在以技术理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批判视域下来建构异化消费理论的,其将科技视为扭曲人的需求而造成了“异化消费”的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实质是文化批判的理论,其对资本主义现存制度的批判是脱离于现存政治结构的抽象批判,其理论也就缺乏建构性。这样,在“科技是意识形态”的论断下,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否定了无产阶级自我解放需求的同时,并没有发展出一种新的需求结构,“没有提出一种新的能重新评价人的需求的新的危机理论”[1]487
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不同的是,生态学不是在以技术理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批判的视域下,而主要是在以经济理性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批判的视域下,来建构其异化消费理论的。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与其说是技术理性,还不如说是决定技术理性的经济理性。经济理性以资本理性为原则,表现为对资本利润的追逐,对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维护,以及利用科技促进国家经济与工业持续增长的国家资本主义逻辑。经济理性的逻辑不仅是个别资本的逻辑,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它内置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中,体现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策略和行为,异化消费是这样的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异化消费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是对异化劳动的遮蔽,那么,在生态学那里,消费异化不仅掩盖了人异化劳动的生存状态,而且异化消费“并没有消灭生产领域中的异化,消费异化反而还支持着异化生产制度”[1]499,维持着资本的积累。为了维持现存的资本积累和工业增长速度,资本主义不得不提供满足异化消费的不断激增的商品,于是,经济危机虽然得到缓解,但是随之出现的却是生态危机。进而,生态学者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矛盾上升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成为了新的社会危机。通过对经济理性逻辑所决定的社会结构之分析,生态学进一步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并试图以新的危机理论——生态危机理论来修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生态社会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的政治变革设想。
二
生态学的重要创始人莱斯,从“控制自然”观念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莱斯批判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生态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对自然的控制是对人的统治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控制自然与控制人这两方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表面来看,当代社会中的生态问题根源于人对自然的控制的方式,但实质上却根源于人对人的控制方式。他提出“由于陷入社会冲突,技术构成了一种把控制自然和控制人联系在一起的手段”[2]。莱斯所强调的是要在人对人统治的方式下,在社会冲突的背景下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进而,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同资本主义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控制自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并被其所强化,“控制自然”因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形态。莱斯批判了法兰克福学派将科技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的思想,而从经济理性批判的视域出发,批判经济主义的观点。经济主义把环境问题仅仅作为一种经济核算问题,认为环境问题是“经济代价问题”,进而,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种商品。经济主义的这种观点是与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这个社会结构体现的是“市场取向标准的普遍性和对工业技术革新能力的崇高信仰”[3]。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伦理和人性的角度,莱斯提出控制人的需要与欲望的思想,并对“控制自然”观念重新作了解释。异化消费作为人的生存方式,同样地也与当代资本主义有着逻辑的和历史的联系,形成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样是经济理性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追逐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异化消费,另一方面,异化消费给予人获得虚假的满足感,人们将消费与满足和幸福等同起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异化消费是维持资本积累的手段,因而消费也受资本所控制的广告传媒所牵引并由国家所干预,人们甚至不是为了满足而消费,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如果说莱斯对异化消费的批判还主要停留于概念层面的话,那么,高兹、福斯特则进一步批判了“异化消费”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
高兹将经济理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当代资本主义以消费异化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这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和生态危机的出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生态理性”为原则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方式[4]。
相对于高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言,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为深刻和全面,他直接把批判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福斯特看来,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经济理性思维不仅体现在其传统经济学中,还体现在其环境经济学和技术革新的生产活动中。传统经济学“自命是有效利用稀有物品的科学”[5]2,其“物品”被狭义地界定为“市场商品”。这就意味着为了追逐资本利润只需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即使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自然匮乏和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恶化(在人类生存的时限内)”[5]2等问题,也是无需受到谴责的理性经济行为,因为生态问题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所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经济学将生态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中,作为投资的成本来考核的话,那么生态危机是否能避免呢?对于环境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在理论上的改进,福斯特依然不看好它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的任何实质性作用。环境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赋予自然界以经济价值,将环境因素转化为可以自由销售的商品,那么社会的生产活动就会考虑生态因素,生态环境就可以得到保护。福斯特指出,环境经济学家以自然的经济价值作为理论预设,但是生态环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是整体性的,自然的整体性“内在价值不能简单化成市场价值,也不能用于成本效益分析”[5]24。福斯特批判环境经济学家的理论预设实质是“自然资本化”,他们将整个自然界及其组成部分看作为“自然资本”[5]27。这种借助于自然资本化来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是行不通的,“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6]。经济理性所建构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无休止的自我扩张本性,在保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市场作用必然是低效的。“任何试图把自然看作商品和让自然从属于自我调节市场规律的做法都是非理性的,都会由于自然赖以继续存在的必要条件再生产能力的丧失而导致生物圈的严重破坏”[5]33。因此“自然资本化”的方案必然是一个市场乌托邦的神话。福斯特后来把“自然资本化”发展为“自然私有化”。他指出,当今全球经济正逐渐将自然界中的每一样东西都变成了可以买卖的私人商品,“这种自然私有化的趋势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并且激化了我认为对资本主义来说是特有的那种环境问题”[7]。
福斯特认为,不仅仅环境经济学的方案在解决生态问题上是无效的,同样地,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任何技术革新活动也不能拯救生态环境。福斯特以“杰文斯悖论”①为依据,批判以技术来解决生态问题的技术决定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进步服务于资本积累,新技术的运用必然要服从资本增殖的经济理性原则。技术革新带来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减少个别消耗的同时,并没有减少对资源的总体消耗,因为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相伴随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资源的更大需求,资本利用技术革新来获得更多的利润,技术革新的结果是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新技术的运用也要服从资本增殖的经济理性原则,即使新的技术能有效地抑制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但新的技术可能会遇到体制性的障碍,而无法得到运用。福斯特由此得出结论:能解决环境问题的不是技术,而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没有看到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仅仅是追逐资本利润的手段,技术的运用和生态的破坏是同一过程。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预设和技术决定论的批判,福斯特揭示了现代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走“自然的社会化”的生态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通过民主的程序将自然置于人民的保护之下[7]。
三
生态学正是在继承马克思生态学思想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得以发展的。生态学既反对把生态危机简单地归为科技的“原罪”和人类中心主义,又批判“高度精神化和唯心主义的方式来对待环境的非人类中心主义”[7],强调环境保护不能离开人的尺度,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并试图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开辟出一种现实的环保主义方案。生态学者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以“消费异化”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这无疑是对的发展。因此,在对待当代生态危机问题上,生态学,无论是相对于西方未来学派还是相对于法兰克福学派,更具有现实意义,这表现为生态学对全球生态问题与未来的人类活动行为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建设性探索。
但是,由于生态学者以异化消费理论取代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以生态危机理论来修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从而抛弃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理论,因此,即使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了深入的批判,并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设想,但是他们在理论上依然存在严重不足和内在的矛盾。其理论的不足突出地表现为,生态学依然在资本主义民主的框架下探讨未来社会改革方案,其生态社会主义也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原则和工具理性原则的批判。其理论的内在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生态学者批判经济理性所建构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批判资本对利润无限度追逐的贪婪本性;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框架下倡导消减工业生产的“稳态”、“无增长”的经济模式。既要取消资本主义根本的经济制度,同时又要保留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是生态学者所倡导的生态社会主义方案的实质,这样的方案显然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设想。
但是,生态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所作的探索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生态学是对苏联式革命的,“红色”的的批判,其理论家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指出了传统社会主义存在着片面追求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现实的意义。其次,生态学也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理论家试图从的理论视角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他们看来,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表面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虽然我们的社会制度不是反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存在着严重的对抗,但是,当代中国走的是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道路,在“注重效率”的原则下可能会忽视社会公平,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可能无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与人关系与生态文明并不是完全协调一致的。中国依然存在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尽完善的诸多问题,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旨在调节多种人群之间的关系,从而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从制度、技术和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入手来解决生态问题。再次,切实推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既要以经济理性为原则又要用工具理性来发展经济和科技,同时又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政治改革来促进民主建设,以运用民主监督机制来合理地规范科技、经济和生产活动,从而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我们的生产和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最后,要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消费观,生态危机与“控制自然”、“异化消费”的观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我们在引进西方的科技与民主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西方的有悖于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倡导符合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消费观,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
① “杰文斯悖论”:英国经济学家发现,虽然通过技术革新提高了自然资源(比如煤炭)的利用率, 然而这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煤炭的需求,因为效率的改进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技术革新加剧了资源消耗和生态危机。参见福斯特的《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1] 阿格尔.西方概论[M].慎 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2] William Leiss.the Domination of Nature[M].Montreal: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4:147.
[3] 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
[4] Andre Gorz. 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M].London:Verso,1994:32-33.
[5] 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 Foster J B.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40.
[7] 福斯特,瑟龙.生态学与资本主义[J].刘仁胜,译,刘庸安,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155-158.
The Criticism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Theory of Society on Ecological Marxism
GUAN Jin-xiu
(School of Marxism,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