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8篇

时间:2023-06-30 09:23: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血压的防止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

篇1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岀血,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急症,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规范化的手术方法选择仍是讨论的焦点。陕西省洛南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8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52例,年龄45~79岁,平均58.6岁,手术距发病6 h以内者34例,最短3 h,24 h以内者89例,24 h以上者15例,最长者5 d。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血压(200~160)/(120~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受限和意识障碍,Gcs评分:3~5分18例;6~8分43例;9~12分72例;13~15分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诊断标准。

1.3  CT扫描:岀血部位:基底结丘脑岀血86例,脑叶出血52例,其中破入脑室49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最大120 ml,最小36 ml,平均52 ml。

1.4  手术方法:采用脑室引流,穿刺碎吸,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等方法,行单纯脑室外引流9例,行锥孔或钻孔血肿抽吸引流尿激酶溶解65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28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6例。

1.5  疗效判定:所有病例均在手术1 d、1周、2周、3周和1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判定(ADL)分级:ADL1:生活自理,工作能力恢复;ADL2:大部分生活自理,部分工作能力恢复;ADL3:生活不能自理,可下地简单活动;ADL4:卧床不起,意识清楚;ADL5:植物人状态生存。

2 结果

生存129例,其中ADL1 29例,ADL2 48例,ADL3 36例,ADL4 13例,ADL5 3例。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急性期,均为血肿较多或发病时间长,术后脑疝症状不能改善者,3例死于并发症。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岀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岀血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1]。以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表明,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血肿引起周围组织的损害6 h内处于可逆状态,因此6 h内效果最好,手术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术中止血是否彻底和是否对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不管哪种手术均存在着利弊,关键是要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及速度来多方面分析,按医院条件进行手术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当,患者的成活率高,致残率低。

大骨瓣减压:优点是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且止血效果满意,如术前病情严重,脑水肿明显,术毕时颅压下降不明显,还可顺便做去骨瓣减压,血肿腔内置管引流,以利于顺利度过术后反应期;缺点是多需全身麻醉,手术入颅慢,出血多,创伤大,增加患者负担,且心肺负担重。适用于脑叶、基底结丘脑岀血、量较多或发生脑疝的患者。

小骨窗开颅:优点是损伤小,手术步骤简单方便,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也较满意;缺点是遇到较大的活动性岀血难以应付。此法适用于脑叶基底结区岀血的患者,不能耐受大骨瓣减压的患者。

CT定位椎颅碎吸加尿激酶溶解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开颅,直接穿刺进行抽吸,对脑组织损伤较小,但仍存在操作盲目,血肿不能清除干净,遇有活动性出血束手无策,还有引发再岀血的潜在危险,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出血量不多(<50 ml)的患者。

对于单纯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岀血量在20 ml以内破入脑室的,可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溶解腰穿放液。

总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难以规范,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疗条件,采用适当的术式,以最小的损伤,最快的速度清除血肿。包括血肿液化剂及毒性物质拮抗剂的局部使用,并采取最佳的内科方法支持,以及并发症的防治和各类康复措施的应用,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篇2

1.1研究对象

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门诊就诊孕周为13~20周孕妇,初检时血压计3次测得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常规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预测仪器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分析系统(泰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TS60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仪)。预测阳性者128例,年龄20~38岁,平均29.5岁,且均为第1胎,妊娠前无心、肝、肾、糖尿病、原发性及慢性高血压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无明显家族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实验组6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生育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耳穴贴压食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两组采取干预措施4周后从孕21~29周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浓度,血钙浓度。孕晚期34~36周对实验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1.3干预措施

对照组进行孕期健康教育,建议注意休息,淡盐饮食,药物治疗可予维生素C1次/天,0.1g/次,维生素E2次/天,200U/次。补充钙剂1次/天,1.5g/次,平时左侧卧位。实验组:在耳廓相应耳穴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主穴:耳背沟、神门、角窝上(降压点)、心。常用配穴:肾上腺、额、枕、肝、肾、皮质下、耳尖〔2〕。将王不留行固定贴紧,力度适中按压,以耳廓酸、胀、麻为准。嘱孕妇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每穴按压2min,力度宜轻柔,忌过大、过猛。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2周为1个疗程。食疗:淡盐饮食,多吃含钙食品,少吃动物内脏。戒烟酒及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含钾、镁、钙、维生素C的食物。每日或隔日吃香蕉、洋葱、芹菜、黑木耳、香菇、海带、鱼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病率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参数值情况比较

实验组血管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管舒张压、血尿酸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浓度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

实验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发病率为10.94%;对照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发病率为17.19%。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孕晚期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检查过程中,未发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其他胎儿异常情况,所有实验组均进行产后随访,孕妇、新生儿均正常。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后,病情是从轻到重,呈阶段性发展的,如发展到严重阶段,可危及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合并症。因此,加强孕产妇保健健康教育、产前检查预测,做到早期预防和干预,可直接降低其发生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耳穴配合食疗方法同药物治疗一样,对于降低血压疗效明显,而且血流动力学改变优于药物治疗。监测血尿酸及血钙浓度能早期筛查可疑病例,识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亚临床阶段〔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较强,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排泄随之减少。当尿酸含量≥297μmol/L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4〕。血钙低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钙离子跨膜内流;细胞质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启动平滑肌的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发生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5〕。在祖国医学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范畴。目前一般认为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气滞、阴虚、血瘀互为因果,而中心环节为血瘀,治疗关键是疏散和平衡。《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治疗疾病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有着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应用耳穴可以治疗疾病达250余种〔6〕。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朱丹溪也谓:“十二经,上络于耳”。耳穴贴压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预防保健的作用。从控制理论角度来看: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映点和控制点。耳针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耳穴这个控制点把机体病变部位的求援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通过经络或某种神经体液调节通路传递到相应的低级或高级中枢,唤起机体自身的修复,促使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用系统论的术语就是从无序向有序转化〔7〕。耳穴作用的产生是以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为主的周围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的结果〔8〕。耳廓穴位巾贴压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达到矫正缓解高血压的症状,起到使妊娠正常进行之目的。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的一些特定区域,与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选用王不留行贴敷这些耳部穴位,通过适度按压,直接、持续性刺激这些耳部穴位,其机理是由于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起到降压的作用。低钙、低镁及钙镁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有关。蔬菜是钾、镁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的香蕉可以提供较多的能够降低血压的钾离子,有抵制钠离子升高及损坏的作用。芹菜中的水芹素能起到较好的降压作用,洋葱可使动脉脂质沉着减少,且洋葱的降压作用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海带中的碘和镁对防止动脉脂质沉着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增加血流量。黑木耳、香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有害物质损害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防治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2-1796-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龄29~78岁,平均6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0 min~36 h,平均4 h。高血压病史≥3年35例,3年以上~5年33例,5年以上~10年24例。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头颅CT平扫示小脑出血1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皮层出血2例,脑内多发血肿2例,丘脑出血24例,基底结区出血36例,脑室内出血9例。在所有患者中脑疝79例(92%),呕吐误吸肺内炎性反应72例(84%),上消化道出血36例(42%),既往肾功能不全5例。人院时GCS计分,3分以下11例,4~6分64例,7~8分11例。

2 治疗与结果

人院后急诊开颅颅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清除及去大骨瓣(10 cm×8 )减压术共73例,脑室穿刺血肿引流13例。7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连续ICU监测,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脑细胞活化剂、降低脑水肿药物,改善微循环及防止血管痉挛,加强抗炎治疗以及支持治疗。

我们针对重症患者感染率高,以肺部感染多的特点采取措施如下:(1)严格病房管理,杜绝探视,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每日2次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2)早期进行气管切开;(3)加强对患者的基本护理,有效翻身叩背,促进排痰;(4)抢救时动作轻柔,重视无菌操作;(5)根据药敏选用有效抗生素。应激性溃疡7例,我们采取的防治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休克降颅压;(2)早期留置胃管,给流质饮食和制酸药物,稀释后中和胃酸常规使用止血剂和H2受体阻滞剂;(3)应用洛赛克预防;(4)尽可能少用长效激素;(5)对于出血患者大剂量应用洛赛克静脉注射,2次/天,40 mg/次,连用7~10 d, 并采取其它常规止血方法。高钠血症常见脑卒中合并肾功能不全、高热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可予5% 葡萄糖液或温开水口服, 有酸中毒可酌情补碱[4]。低钾血症患者应及时补钾, 对于禁食患者除补充每日生理需要量外, 还需额外补足因应用脱水剂所丢失的钾,一般每天使用甘露醇250 ml, 钾1 g。高钾血症主要见于肾功能不全伴少尿的脑卒中患者, 可予限钾饮食, 合并使用胰岛素和葡萄糖, 利用钙剂拮抗, 必要时行透析疗法。重症患者应监测血糖,不能用尿糖代替。高渗性昏迷防治措施: 适当补液, 遵循量出为入的原则, 定期检测血浆渗透压,不能用检测尿糖代替血糖。选用普通胰岛素控制血糖,不用中效、长效胰岛素, 以及口服降糖药。可三餐前皮下注射, 亦可按1∶1~ 1∶6 的比例将胰岛素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或以静脉泵持续泵入,将血糖控制在6.7~9.1 mmol/L。防治肾功能衰竭:(1)积极纠正休克,快速补充血容量;(2)尽快治疗脑疝早期手术,恢复脑功能减少大脑继发损伤,积极治疗并发症和感染;(3)小剂量应用甘露醇并与速尿联合应用进行脱水[5]。由于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猝死约占脑出血相关死亡的5%。对所有住院的脑出血患者应给予连续心电监护, 主要采取抗心律失常治疗, 如合并有瓣膜疾病或室壁瘤, 可考虑手术换瓣或切除室壁瘤。脑出血并发的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 随着血肿的吸收和抗心律失常治疗, 可于短期内消失。患者血压升高属于反应性, 原则上不予降压。有脑水肿的患者应避免用管扩张剂如钙拮抗剂、硝普钠等降压, 以免加重脑水肿。

结果:26例患者死亡 (30%),治愈12例(14%),语言障碍31例(36%),肢体瘫54例(63%),癫痫12例(14%),植物状态长期生存5例(6%)。

3 讨论

3.1 感染:本组患者院内感染率为72.2%。其原因有:(1)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2)患者昏迷程度深,正常咳嗽、吞咽反射消失;(3)气管切开失去了呼吸道防御能力;(4)长时间保留尿管;(5)深静脉穿刺置管感染。

3.2 应激性溃疡: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60%~80%。其发生机制可能由以下几方面引起:(1)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异常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胃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导致黏膜缺血性损伤;(2)下丘脑或脑干损伤时,交感神经的血管收缩纤维出现麻痹,使胃肠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和淤血,在胃酸作用下导致黏膜糜烂、出血;(3)合并低血压、休克、感染时,可加重胃肠黏膜损伤;(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诱发消化道出血[1~3]。

3.3 离子紊乱:脑出血患者血钠异常很常见,机制是:(1)下丘脑的视上核或周围区域有渗透压感受器,它对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抗利尿激素释放来增多或减少,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活动以及血浆晶体渗透压。脑出血时下丘脑遭到直接或间接损害,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以及应激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从而出现高钠、低钠血症。(2)昏迷患者由于摄水不足,呕吐及过度换气,气管切开时从呼吸道丢失大量水分,高热、出汗,治疗中应用甘露醇、速尿而造成机体大量失水,引起血钠升高。低钠血症引起脑细胞肿胀以及动脉血压降低,高钠血症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使脑细胞脱水,脑体积缩小,脑表面与硬膜之间的桥形血管被撕断而发生硬膜下出血,患者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4 糖代谢紊乱:脑出血后常出现高血糖现象,目前较公认的看法是此现象能加重脑组织的损伤,加重脑水肿,使病死率增加,致残程度高,康复过程延迟。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脑出血后应激使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激素等增多,使糖异生增加,而胰岛素相对不足,糖利用障碍。高血糖通过以下机制产生危害:(1)乳酸酸中毒,高血糖使脑组织内葡萄糖浓度明显升高,在缺血缺氧状态以无氧酵解供能,产生大量乳酸,造成乳酸酸中毒,是高血糖加重脑组织损害的直接原因。(2)能量代谢障碍,前述的乳酸酸中毒脑组织水肿加重,血粘度高,脑血流量下降导致ATP供应严重不足,膜Na+-K+-ATP 酶活性进一步下降,Na+内流增加,造成进一步抑制线粒体能量产生,引起细胞能源耗竭。(3)高血糖使细胞内水钠潴留,同时由于ATP 不足使Ca2+泵超载,一方面线粒体水肿和钙超载严重影响线粒体ATP 的产生,另一方面Ca2+作为自由基反应的中心环节,触发自由基连锁反应,加速了膜结构的破坏从而加速神经细胞的坏死过程。

3.5 肾功能衰竭:本组2例为肾功能衰竭,发生原因:(1) 血容量不足,重度颅损伤患者由于合并休克而致肾血流灌注不足,尿量明显减少;(2)高血压脑出血可累及丘脑下部、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可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及凝血活酶增高,使肾小球滤过减少,导致神经源性肾功能障碍或急性肾功能衰竭;(3)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引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4)甘露醇是脑水肿患者脱水时必用药物,对肾脏有轻微损害。而甘露醇又可引起“渗透性肾病”(血容量不足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肾功能衰竭)。

参考文献:

[1] 曾胜田,余玉银,陈善固.重型颅脑损伤后消化道出血防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1,6(2):封三.

[2] 华积德,马永江.外科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128.

[3] 朱洪飞.自发性脑出血胃肠道出血的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1998,14(6):512.

[4] 张建军,顾水均. 重症脑损伤急性期患者钠代谢失衡特点与其预后关系[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9,11(3):158.

篇4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高复发率等特点,尤其是随着社会进步,老龄化日趋明显,HICH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上海地区的发病率约为61.3/10万1。因而探寻和掌握HICH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措施以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死亡率和提高治愈率很有必要。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选择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期间本科收治的70例HICH,男45例,女25例,41~85岁,平均64.3岁。入院后均常规行CT检查,出血量30~100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4例,脑室17例,小脑11例,额叶18例。入院时嗜睡、浅昏迷20例,中度25例,深昏迷25例;血压:210/120mmg22例。全组在局麻或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行气管切开9例,发生并发症25例,并发消化道出血9例,呼吸道感染8例,泌尿系感染11例,再出血7例,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者14例。

2术后护理

2.1生命体征观察

①吸氧、心电监护,每30分钟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4小时测体温,血压控制在110~150/70~90mmHg,每日2次20甘露醇125ml脱水,减少脑水肿。②意识和瞳孔的检测,每6小时观察意识瞳孔状态及2小时观察血压变化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2呼吸系统护理

患者意识障碍,生理反射减弱甚至消失,排痰功能差,喉肌松弛,舌根后坠,大量分泌物无法排出体外,易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系统感染。严重者可引起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其主动咳嗽,单时给予翻身、拍背,并采用雾化吸入协助排痰;对短期不能清醒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对于气管切开的病人,妥善固定导管,监测导管深度、双肺呼吸音、血氧饱和度。避免因翻身、咳嗽、套管系带过松等原因而引起的气管套管脱出,加强气道湿化: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易引起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形成痰痂,将湿化液用微量泵以8ml/h对气道进行持续湿化,从而减少对气道的刺激。适时吸痰。频繁的吸痰容易损伤呼吸道黏膜,患者易引起缺氧、肺不张、感染等,只有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给予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前、中、后分别给予高浓度氧气1~2min,保持血氧在90%以上,以减轻患者的缺氧状况。吸痰时务必遵循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吸力适当,切忌上下无效地抽吸,以免损伤气管粘膜。

2.3消化道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HICH术后由于应激反应常会导致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4.6%~15.8%,因此在脑出血后应密切关注消化道是否出血,及时发现消化道出血和观察出血量,注意患者呕吐物的性质、大便颜色及全身情况。患者术后第2天如肠鸣音正常,尽早恢复进食,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果汁、菜汤等以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的摄入以支持机体的消耗和康复的需要。神志不清者48h后给予插胃导管鼻饲饮食,保持营养的均衡。

2.4 引流管的护理

头部引流管一般在放置4~6天后拔管,防止引流管打结、扭转、滑脱。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周围清洁、头部敷料清洁干燥,渗湿后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新的敷料。定时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准确记录。接管处需严格消毒,并用无菌纱布包扎。颜色鲜红、量增多提示脑内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要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5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术后患者再出血,多在近期发生,与血压控制不理想、在高水平波动相关,预防的重点是控制血压。①术后静滴降压药,密切检测血压值及波动情况。根据血压的变化调整点滴的速度,也可口服降压药。②积极与病人沟通,告诉其情绪波动易引起血压升高,稳定患者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多鼓励和安慰患者,消除病人的焦虑。③嘱患者勿用力排便,防止便秘、腹泻。如果大便秘结,可使用开塞露,软化大便。必要时,可使用小剂量不保留灌肠,忌高压灌肠。④戒烟戒酒,限制食盐摄入量。

2.6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脑出血患者大部分需要留置导尿管,这是导致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患者卧床后机体抵抗力降低,导尿管对膀胱刺激,这些都是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因素。故督促患者多饮水,并2次日会阴护理,注意会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在操作中严格无菌技术原则,留置导管时间不宜过长,术后尽早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拔除尿管,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尿管要定时开放,必要时可用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进行冲洗膀胱。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护理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过硬的技术。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严格观察血压、各项工作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技术,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促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洪震、曾军、黄茂盛.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J].上海医学,2000,23(11) :663-665.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113

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干预。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院近5年诊治的160例1~2级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65岁;其中男102例,女58例;配合治疗的126例,不配合治疗的34例(指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按时服药,不按时测血压、体质、重量)。

结 果

配合治疗的126例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占4.76%;不配合治疗的17例中,有7例出现并发症,占41.2%。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医疗的措施

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提高认识:①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高血压病管理卡一式两份,分别由责任医生和患者保管,责任医生进行规律性随访,并监测登记血压,随时了解各种生活事件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由于患者每次都要在自己的高血压管理卡上记录测量血压的结果,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血压变化,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性,能积极配合责任医生,甚至主动到医院找责任医生测血压。②提高患者的认识:在1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对高血压认识不足的有10例,控制血压单靠药物的治疗,对该病的认识未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近代身心医学的研究已证明了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心理模式,社会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有关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但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对该病认识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有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患高血压病多年,平时不注意观察血压也无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劳累、心情紧张时偶感头晕不适,休息时好转,因此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即使已确诊为高血压病,平时也不服药控制,以至引起靶器官的损害。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较年轻者,他们的血压已达诊断标准,但平时不注意观察,也不进行体检,对血压的高低也不在意,有时即使出现了明显的自觉症状也不在意,仍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出现了其他器官的损害才引起重视,耽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医疗的重点。通过定期的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能了解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概念,从而自觉地限制烟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病的易发因素 。定期检查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并使高血压患者能合理用药。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帮助其心理适应及加强康复训练。本组资料显示,接受健康教育并能按照执行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血压一般能控制得很好,包括2、3级的高血压患者也能控制到满意的效果。相反,有一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置若罔闻,是高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有21例缺乏高血压方面的知识,因此,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医务人员应该强化患者的保健知识,预防疾病和对健康有害的因素,教育患者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项为首位,同时,加以药物治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大量研究资料的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如能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认真做好自我保健,不仅能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对肥胖患者注意控制体质、重量,平时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治疗方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对1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病程短,通过合理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患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再加以小计量药物治疗均能控制在理想水平。对2~3级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易患因素仍不能控制血压,就应该加服降压药物,防止靶器官的损害。但是由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选择药物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病情合理用药。高血压的治疗采用阶梯疗法,宜选用单一的、不良反应少、价廉、长效的药物,从小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若一种药物效果不明显可与另一种药物或更多药物联合使用。通过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血压在正常范围后不能立即停药,应继续巩固一段时间,然后再逐渐减量或减药,直到用小剂量的药物即能控制血压为止,坚持长期用药,加用降压药物时,应告知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降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产生不良反应。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是对高血压患者的一种监督管理方式。2、3级的高血压患者及秋冬季节随访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由于人体的血压波动较大,定期的随访往往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监测非常重要。教会每个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定期较正他们的血压计,这样不仅可以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效果,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还可以区别“白大衣”高血压。

篇6

【关键词】 高血压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缬沙坦 心房颤动 左房扩大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脏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1],原发性高血压可同时有左心房扩大和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Af)。高血压不但是房颤发生及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临床作用、探讨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降压治疗是否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寻找房颤的防治措施及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0月1日—2006年10月1日在我院心内科门诊、特诊科、心内科病房,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心内科门诊以及深圳市北大中心医院心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所选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以北京诺华制药公司生产的缬沙坦80~160 mg/d或上海辉瑞制药公司生产的氨氯地平5~10 mg/d作为基础用药的患者方可入选,入选患者允许加用氢氯噻嗪、美托洛尔,年龄和性别不限,未达到心功能不全诊断标准,除外继发性高血压以及伴有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紊乱、预激综合征和存在其他原因可引起房颤的患者,也除外之前已有房颤或房扑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设计统一的调查表,调查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选用其他降压药控制血压的患者均不参与调查)、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采用美国惠普公司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 MHz。以标准方法检测左心房前后径,>35 mm为左心房扩大)。

根据患者服用缬沙坦或氨氯地平治疗后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是否有房颤出现的客观证据,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和非房颤组(非Af组)每组80 例,对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变量进行匹配,配对比例为1∶1。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治疗前后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Af组和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见表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变化情况见表2。两组用药情况见表3。表1 Af组与非Af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控制水平比较表2 Af组与非Af组左心房内径及扩大情况比较扩大(例)Af组8036.7~47.55228非Af组8032.7~44.53644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Af组与非Af组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情况比较 例注: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本组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其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心肌解剖及电生理的改变[2],高血压患者心房肌小动脉狭窄或闭塞,部分心肌发生缺血变性及纤维化,形成许多无应激功能的心肌小岛,为阵发性房颤提供了心房电活动不一致的病理基础。在解剖改变前,心房电活动改变就已经产生,表现为心房传导时间延长、不同部位有效不应期的不均一缩短,心房肌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ARB在人群中降低Af的发生及复发主要与ARB改善心房电活动及心房肌结构重塑机制有关[3]。ARB还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逆转左心室肥厚,对心血管有长期保护作用[4,5]。

回顾性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大与房颤发生有关,防止和延缓左心房扩大对房颤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缬沙坦可以延缓左心房扩大,进而降低房颤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1 285.

[2]孙艺红,胡大一.高血压与心房颤动[J].中国医药导刊,2007,33(4):264266.

[3]戚文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与心房颤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1):1 0421 043.

篇7

据国内外调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糖尿患者群约有30%~50%合并高血压,我国糖尿患者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5.4%。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与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病的相对死亡率增加2.5~7.2倍。由于高血压可以在糖尿病发病之前、之时或之后出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及相似的发病机制。因此,积极干预和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关于病因病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消渴”范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心烦易怒、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等。《杂病源流犀浊· 三消源流》已认识到消渴病“有眼涩而昏者”,引发眩晕诸病证。一般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理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其本在肾。近年来,随着对消渴病机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消渴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①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②病程迁延,气阴两伤,脉络瘀阻;③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的病机演化、病理趋势是由轻渐重,阴损及阳,变证百出。消渴病合并高血压即是在这种病理过程中形成的。

1.1 阴虚阳亢

消渴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燥热损伤阴津,肾为人体之元阴,阴津亏耗,首先损及肾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终致肝肾阴虚,阴不潜阳,阴虚于下而阳亢于上,脑本为清净之府,风阳上扰于脑则头痛、眩晕。因此,肝肾阴虚既是消渴的本质,也是高血压的前提。此外,肾主骨,主生髓,脑为髓之海,肝肾阴虚则髓海不足,而发为眩晕,如《灵枢·海论》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

1.2 气阴两伤,脉络瘀阻

随着病程迁延,燥热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虚;同时,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代谢障碍。气虚无力行血,气血运行受阻,痰浊瘀血内生,全身脉络瘀阻,相应的脏腑器官失去气血的濡养而发生诸多并发症。气虚清阳不升,清阳不能上布,清窍失养,则致头晕目眩,即《灵枢·口问》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1.3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人之阴阳互根,互相依存。消渴病之本在于阴虚,若病程迁延日久,阴损及阳,或因治疗失当,过用苦寒伤阳之品,终致阴阳俱虚。由于阳不化气,寒湿内盛,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眩晕的病情随之加重。

总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基本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以阴虚为主,兼气虚、阳虚,标实则为风阳上亢,痰瘀内阻,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不仅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还可调节人体内环境,保护胰岛β细胞,并减少西药的用量,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因此,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角度研究本病,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将糖尿病的基本病理与高血压的主要病机融合为一体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发挥中医中药的相对优势,提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补充西医学治疗的不足。对于本病的治疗,大多数医家均强调针对本病辨证论治,以及尽早治疗防止传变。鲁氏[1]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总的治则为养阴,即立足于解决消渴基本病理来解决高血压的治疗,基础方为生地黄、玄参、西洋参、枸杞子。阴虚阳亢型选加钩藤、天麻、夏枯草、川牛膝、决明子、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等。气阴两虚型选加黄精、山药、苍术、天花粉、天冬、黄芪、罗布麻等;气阴虚血虚型选加党参、当归、川芎、丹参、益母草、白术:在阴阳虚痰湿血瘀型选加巴戟天、杜仲、羊藿、补骨脂、泽泻、车前子、葶苈子、姜竹茹等。李氏[2]认为,治疗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可分别用育阴潜阳法、运脾泄浊法、济阴助阳法、补虚活血法4种方法辨证论治。育阴潜阳法适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体失濡,肝阳偏盛,虚阳上亢者,方选杞菊地黄汤合加减复脉汤化裁;运脾泄浊法用于脾虚运迟、痰浊中阻证,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加减;济阴助阳法适用于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证,方选自拟济阴助阳镇逆汤加减;补虚活血法用于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方选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倪氏[3]认为,临床辨证论治需辨别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心肝阴虚、心火偏亢;肝肾阴虚、相火偏亢;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之不同,应灵活选方辨证用药。

参考文献

[1] 鲁万强.谈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治疗[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

5-6.

[2] 张长顺.李则藩辨治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四法[J].吉林中医药,2000,(5):546.

篇8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1174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34-04

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持消极态度,微创颅内血肿外引流术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因该手术能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又有失血少,创伤小、快速、简便、节约人力物力等优点,已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生接受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但该技术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既不能直视血肿,也不能在直视下避开血管,术者也无法在术中找到出血动脉进行止血,技术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以尽可能拟补这一手术本身的缺陷。再出血是影响该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出血微创手术来说尤为重要。再出血概念是指一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完全停止后,由于微创穿刺所致或再一次血管破裂出血,是二次行为,以上从时间角度来定义,本文再出血也包括第一次出血停止前和停止后的手术操作导致的出血,也包括手术操作导致另一部位的出血,从空间和时间上进一步完善了再出血的概念。本文从再出血角度深入分析手术操作,并给予改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4~88岁,平均62,6岁;观察组: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38~76岁,平均57.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病例选择符合:(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颅脑CT证实有脑出血;(3)无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史;(4)无颅内动脉瘤或者脑血管畸形证据或者非可疑患者;(5)基底节出血大于30ml,脑叶出血大于30ml,丘脑出血大于10ml,血肿量计算根据CT,按照多田公式计算。

1.2方法 依据头颅CT片确定血肿中心在颅骨表面投影位置,避开颅内大血管和功能区,穿刺完成后用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3~5d。

1.2.1对照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钻穿颅骨及硬脑膜,取下电动驱动装置,换上针芯,手动将穿刺针插至血肿中心,拔除针芯,连接硅胶引流管,选用注射器用适当力度抽出血肿,第1次抽出量为血肿量的50%左右。次日将尿激酶3万U溶于3~5ml氯化钠溶液中注入血肿腔,保留2~3h后开放引流,每日2次,复查CT,待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清除即可拔针。

1.2.2观察组 从头皮、颅骨外板和板障、颅骨内板、硬脑膜、皮层血管和脑组织分成不同的步骤并应用相应的工具严格按照设计步骤操作,减少术中头皮、颅骨的出血,保护颅内血管,尽最大可能减少颅内血管的损伤几率,从而减少颅内再出血的几率,防止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应用工具包括头皮打孔器、防疲劳往复式快速颅骨打孔手钻、安全硬脑膜打洞器、防脱出带刻度导芯。头皮为扩张性打洞,明显的减少了出血,防止操作过程中头皮小动脉破裂出血进入颅内的可能(更换工具压迫头皮止血时,流血可能通过骨孔进入颅内)。颅骨钻孔采用防滑式工具,使头皮孔和骨孔在一条线上,保证了穿刺点不移位,防止穿刺偏差的同时,减少了钻体和头皮的摩擦损伤,较少了头皮出血,进一步防止出血进入颅内。钻头的设计给予颅骨切割缘的挤压分力,反复的挤压,使颅骨骨沫部分被挤压进入板障,增加了板障的密度,减少了板障的出血。在打通内板之前,骨沫被导出、清理干净,防止带人颅内锐性损伤血管。打通颅骨内板时,要谨慎保证硬脑膜的完好,不破损,不剥离,使用专用工具将内板最后的骨渣和骨片取出。使用安全硬脑膜打洞器打通硬脑膜,操作时,保证了硬脑膜不被从颅骨上剥离,引起渗血,同时不会伤及硬膜下的血管,保证血管完好无损,即使熟练的操作也很难做到,仅靠避开血管,而不能解决碰到血管时怎样不损伤血管的问题,其破坏血管导致再出血的几率很难进一步降低。硅胶管外径选择比骨孔大1mm的,这样给板障和硬脑膜持续的压力,起到了压迫止血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出血。硅胶管侧孔为防摩擦设计,减少了和脑组织、血管的摩擦,同时减少了将残留骨渣带入脑组织的几率,防止骨渣损伤血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破坏脑组织和血管的几率。硅胶管头端为抛物线型,减少了和脑组织的阻力,减少了切割,防止血管被推移抽拉甚至断裂,而引发新的出血。使用防脱出导芯,使穿刺管的头端和导芯的头端固定,不会脱离,防止导芯头端脱离穿刺管后成y状对脑组织和血管造成较大损伤,增加再出血几率。采用导芯刻度读数法,不会因硅胶管的牵拉而使刻度读数相对变小,导致刺入过深,引发新的出血。导芯和导管结合时融为一体,并且使软管保持一定的硬度,从头皮进入颅骨这一环节极为顺利,减少了操作时间,从而减少了头皮出血进入颅内的几率,更不会因为反复找骨孔进一步损伤头皮、扩大骨孔而增加头皮和颅骨出血。在打通硬脑膜之前,头皮打孔处放置预置线,防止拔除引流管时,新的缝合导致头皮出血,血液顺着窦道进入颅内,形成外源性血肿。穿刺定位点在血肿中心偏外,这样能避免:a.穿刺过深,导致血肿块活动较大,损伤血肿壁而引发新的出血,b.测量即使有误差,也能减少置管过深损伤对侧血肿壁而引发新的出血的几率,给测量误差留出了空间;C.血肿引流减少后,血肿腔开始闭合,对侧血肿壁逐渐复位,防止被动刺人,引发新的出血。使用特殊的手钻,其优点之一是单手轻松操作,另一只手可以去固定头部,这样可以根据力量感觉提前预知患者因烦躁而突然用力,有效的防止患者头部突然活动,即使不能控制患者的头部突然活动,也可以保证头部与钻体同步运动,非常有效的防止钻体在颅内的突然摆动。使用特殊手钻,有效的预防了这一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颅脑及血管损伤,减少出血几率。选用手钻往复旋转,其周期和频率不会和脑组织产生共振,可以忽略不计,而电钻会产生振动,这一物理现象,不可忽视,会使压力不均的脑组织受到很大的破坏,增加了再出血几率,促进了脑疝的形成。进入颅骨的深度由防松脱双螺母控制,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松动,防止了传统样式的螺丝松动造成刺人过深引起出血。打通颅骨和硬

脑膜后,是由手动缓慢推进入血肿腔,不但深度准确可控,而且对脑组织和血管做到了最小的损害,不同于针钻-体高速旋转进入,对脑组织和血管破坏极大,直接对血管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将血管卷入钻头抽离脑组织而断裂出血。血管卷入钻头抽离脑组织而断裂出血。所用手钻快而省力,钻通颅骨需要数秒至15S之间,轻松完成,不会使手腕、手指因受震动或者用力过大时问过长而颤抖,使下一步的精细动作受到影响。本实验一系列步骤和工具的组合,使手术完成顺利、迅速,能为整个手术节约数分钟甚至十分钟以上的时间,时间的缩短,除了为患者争取了降颅压的宝贵时间外,能减少了手术对患者恶性刺激的时间,减少了意外情况发生,如血压过高,患者突然不配合等,导致再出血的几率的增加。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分为5级,1级为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度O级;2级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度1~3级;3级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级为无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5级为死亡以1~3级计算总有效率,并观察2组再出血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实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为有序分类变量,采用Mantel-Haenszel chi-square检验(统计指标因此改变),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1月,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总有效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2。

3 讨论

长期以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以挽救生命作为宗旨,通常是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疗效差,病死率居高不下。手术的创伤导致人为的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以往的文献报道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治疗,或者疗效相似;故而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持消极态度。而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的应用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其相关报道和文献也层出不穷,普遍认为该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又有失血少、创伤小、快速、简便、节约人力物力、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笔者认为,目前的手术方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3.1手术中再出血的病变基础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损害,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样变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这些改变首先侵及动脉中层,逐渐形成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导致破裂出血。由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只能暂时清除脑内血肿腔的血液,未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发病基础,容易导致新的出血,同时原破裂血管处形成血栓不牢,早期血肿壁尚未形成,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于血肿清除后快速复位导致脑血流突然升高,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容易破裂所致二次出血,血管病变基础的存在,加上颅内因出血导致颅内压不均衡产生递变内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手术操作过程中,血管极易受器械锐性、钝性损伤出血,尤其钻颅骨产生的震动,对于存在压力递变内应力的脑组织、脑血管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也会因为破坏血管再出血,患者的恐惧、烦躁患者的躁动和突然用力反抗致使颅内压、血压的骤然变化,血肿排除后的压力降低,血肿压迫使病变血管出血自止的作用减弱或者消失,均是导致再出血的因素。

3.2为防止再出血,对手术操作的要求穿刺原则上选择血管稀少的区域、最短的途径和非功能区,靶点应该定为血肿中心偏外一些,具体可用假想血肿完全清除脑组织复位后的潜在血肿腔中点为最佳目标,深度不可超越此点,刺入过深,往往引起原出血点部位的致密血肿,使之活动,导致原出血部位二次继续出血,甚至直接损伤出血部位的血管引起出血。减少不必要的锐性损伤,比如骨渣进入颅内会对脑血管、脑组织产生锐器损伤。严禁硬脑膜剥离导致硬膜外渗血,严禁硬脑膜和引流管吻合无张力导致硬脑膜破碎边缘出血、渗血。严禁使用平头穿刺针或者穿刺管刺入颅内,防止血管被推拉移位过度导致血管痉挛甚至断裂出血。穿刺针或者管刺入颅内的速度不宜过快,速度快,冲量大,对血管破坏重,造成出血几率增加。穿刺针或者管刺入颅内,严禁高速旋转进入,其对接触的血管会造成毁灭性打击。操作手术时间要短,减少对患者刺激的时间,缩短刺激患者引起紧张导致血压升高的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烦躁突然出现不配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再出血几率。测量准确,实际操作要严格无偏差与设计穿刺路线穿刺一次成功,尽可能不调管,即使调管,必须沿原方向拔出管后重新刺入,严禁颅内直接调整方向。操作精细,准确,穿刺点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定位,防止系统误差,多次测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数据要求填表,并在手前手、术中反复校对。血肿抽吸一定量少,可在不同时间多次抽吸,以自行流出为主,抽吸用玻璃注射器或者用软管本身的弹力,禁止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因为塑料注射器活塞为橡胶,静止和滑动摩擦系数变化大,导致内部负压手动控制不稳,易造成压力骤然变化引起出血。要求一旦发生患者不可控的头部突然摆动,要做到器械和头部运动的同步,防止器械在颅内发生摆动。而传统的钻均是用两只手操作,助手固定头部,患者的头部动了后术者才发现,此时已经发生了钻体在颅内的摆动,助手给主刀传递信息根本没有时间。器械数据读数可信,在操作过程中无变化,例如受力拉长硅胶管其刻度读数偏小,容易造成置管过深引发新的出血;反复旋转活动的钻体会引起固定旋钮松动,也会引起穿刺过深。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引流管引流袋防烦躁设计固定,患者突然坐起或者站起,不会拔出引流管。

3.3其他注意事项准备工作,询问患者是否有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是否有血液病;急查血常规和凝血系统。对清醒的患者,术前要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烦躁的患者,术前给予镇静;稳定患者血压,收缩压要不高于180mmHg(1mm Hg=0.133kPa);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止血药;术前术后减少患者搬动,如患者必需搬动,则要保证正确的搬动姿势,原则上应有3~4人同时进行,动作要一致,防止患者反射性用力。手术时机选择,现一般认为发病6h之内部分出血尚未停止,出血后6~12 h进行微创抽吸的时间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时机,太早因出血尚未停止,微创术中和术后都可致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增加,而太迟则会导致血肿产生颅内高压,脑细胞受压,脑细胞坏死数目增加而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升。术后继续心理干预,烦躁患者继续镇静。营养支持,患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均会消耗凝血因子,给予充分的能量、营养和维生素,能保证机体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患者咳嗽,必要时气管切开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膀胱充盈引起烦躁和便秘引起的用力。恶心呕吐的患者,给予止吐,进食,必要时插胃管减压。防止膀胱冲洗不当、输液反应等医源性诱因的发生。防止癫痫发作。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给予积极治疗。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