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8篇

时间:2023-06-30 09:2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脆弱性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一、脆弱性的概念与性质

脆弱性是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它与暴露和干扰存在与否没有关系, 而只是系统暴露在一定干扰的影响下,脆弱性便会体现出来。暴露和干扰不是脆弱性产生的内因,而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应急系统的脆弱性来自管理系统中应急体系的不足和应急组织反应能力的不足,将应急管理系统从管理系统分离出来是着重强调管理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脆弱性具有如下性质:第一,脆弱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它由系统内部功能结构所决定, 受到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权力的影响。系统没有绝对的安全也没有完全的不安全, 系统的脆弱性总是存在的。第二,脆弱性具有相对性。系统暴露在某一扰动影响下是脆弱的,而暴露在另一种扰动下可能是稳定的、可靠的。第三,脆弱性具有隐蔽性。在传统的风险分析过程中系统脆弱性可能被疏忽掉。脆弱性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发现,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脆弱性都能被彻底发现或完全消除。第四,脆弱性具有复杂性。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系统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开展脆弱性分析非常困难。

二、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机理分析

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是具有脆弱性的系统暴露在一定强度的干扰下,系统承受不了干扰影响致使系统全部或部分功能丧失,并造成一定的损失。理论上干扰、脆弱性和暴露是突发事件发生的充要条件,缺一不可。假设系统是极为稳定和可靠的,可以承受任何干扰,那么当系统暴露在干扰下时突发事件也不会发生。当然这样的系统现实中几乎不存在。如果没有任何干扰存在, 即使脆弱的系统也是安全的。而既有干扰存在又有脆弱性存在时,系统却没有暴露在干扰的影响下,那么系统也是安全的。另外,在既定的系统脆弱性下,只有当干扰和暴露达到阈值时,才会引发突发事件。干扰也并不仅限于危险事件,它包括一切对研究系统或单元不利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

传统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四个过程,风险识别是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症状进行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找出风险之所在及其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 并对后果做出定性分析。而突发事件风险不同于一般风险,它具有强突发性、危害性和偶然性等特点,而且大多事件无历史资料可依,因此传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方法不适合突发事件风险的研究。本文基于脆弱性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将脆弱性识别与评价的概念融入到风险分析中,从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于分析突发事件风险的理论框架。它能较好地针对各种潜在干扰识别系统存在的脆弱性,判断突发事件风险的强弱,找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减小突发事件风险。在突发事件风险的理论框架中,风险识别包括干扰识别和系统脆弱性识别两个部分。干扰识别是分析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潜在干扰,按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和变化速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得出干扰分析结果。干扰分析时注意需要将研究区域内历史上发生的和该区域外历史上发生所有可能扰动都考虑在内。系统脆弱性识别是识别在每一潜在扰动影响下暴露系统的脆弱性。脆弱性识别存在一个假设前提,即研究对象完全暴露在扰动下,并引发事故。我们从假设的事故出发去推理系统的脆弱性,脆弱性识别包括物理系统、管理系统和应急系统的脆弱性识别。

三、研究结论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系统的脆弱性,从系统的脆弱性、干扰和暴露来解释突发事件风险的形成,并给出了基于脆弱性分析的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框架,能很好地弥补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理论上的不足。但是该分析框架还面临着很大挑战,而主要的难点在于系统脆弱性的研究上,表现在:(1)脆弱性的度量。脆弱性是不容易被降低的,也不容易定量化。尽管脆弱性的含义很容易理解,或许也能得到相似情况下脆弱性的结果,但是许多将复杂参数集合数量化的方法降低了参数的实际影响,隐藏了参数自身的复杂性。(2)脆弱性、风险的客观存在与感知之间的差异。对脆弱性的感知是不易测量的,因为安全与不安全本身不易测度,而且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安全感知可能不明显的。脆弱性的持续存在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物理系统的内在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存在感知特定风险的思想障碍。(3)针对脆弱性的管理措施分析和管理措施的实施。管理结构在降低社会系统脆弱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2).

篇2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欲探索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楚“突发事件”的概念,《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事件定义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有些学者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社会活动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指在高职院校中,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在校园内部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危害性和影响。

(二)应急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Physicalfitness)最早来源于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应急体适能是指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应急知识和体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要通过书报杂志、学校宣传、广播电视等方式来获得相关知识和应急措施。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出,4所高职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口头宣传,从未开展过类似于安全演习形式的体验式教育。调查发现,9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针对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当问及“突发事件降临时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救互救,其余学生则选择报警求助、逃离现场、依据学校制定方案执行。

(二)大学生对急救措施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得出被试者对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火灾、溺水、交通事故、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昏迷)的基本知识和应急技能的了解程度并不理想。选择“了解一点”的大学生的比例最高,选择“一般了解”、“不了解”的比例不高,选择“非常了解”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大学生对应急技能的理解只达到“一知半解”的程度。

(三)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的需求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对于大学生是否应具备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2.4%的人觉得不一定要具备,97.6%的人回答是肯定的,而无人作完全否定的回答。应对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综合素质。

(四)体育教育是否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调查得出,高达84.7%的大学生认为体育体育教育应该增设应急体适能课程,认为没必要或者不一定要增设的大学生比较少,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具备急救意识。在内容的选择上的调查情况详见表2,从选择的频度并累加的结果看出:自救、互救技能、逃生技巧、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体素质、伤后处理措施所选择的频度都超过了60%。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目前大学生应急体适能知识、技能缺失当代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匮乏,亟待提高。造成目前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低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职院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足,所有高职院并未把应急体适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多数大学生仅有的急救知识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零散地被动获取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应急体适能的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更缺乏实践和操作。

(二)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应急体适能课程需求很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必要掌握相应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了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体育教育应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课程。

(三)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培养,缺乏体验性、实际操作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大学生进一步调查当问及“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时,只有6.3%的大学生回答“能”而有66.3%的大学生回答“能,但不熟练”。具备运用能力的大学生比例过低。

篇3

关键词演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能力分配;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16;C931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7-0024-05

一、引 言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1]。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繁:2003年SARS蔓延;2005年禽流感发作;2008年发生震惊世界的特级“汶川”大地震; 2009年HINI流感遍布全球;2010年发生“玉树”地震及大连油管爆炸事故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各类事件都具有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处置。并且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如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爆炸产生的事故发展成为污染松花江的环境污染事故,最后影响到俄罗斯,成为跨国环境污染事故[3];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这些事件影响效果也不亚于源事件,也应密切关注。

近年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有了一些成果,Merle Jacob[4]研究表明,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认识其次生、衍生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文献[5]认为应急响应在连续时间线上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是: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为事件发生所做的计划、培训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置阶段,主要指经过响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消减直至消灭;事件发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文件资料、重建修复等工作。Rui Chen等人认为在每个阶段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个要素:工作流、资源、信息、决策和响应。在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经典的资源选址研究包括P-median、P-center问题[6]和覆盖问题[7],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护车的选址或交通遇到困难时的路径选择问题,在此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将模型进行改善,使之能更有效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国外学者Sheral,i H.D.[8]针对同一个服务区内可能会同时出现两起或多起突发事件从而造成应急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求的情况提出了“救助的机会成本”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救助车辆布局模型以实现“机会成本最小”;Jamil[9]等人综合运用排队论建立了考虑时间分布的资源布局模型。在流程模型方面,Sunjae Lee[10]等人提出了一种状态驱动法(state-driven approach),将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合并, 是对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流程的一种补充。Petia Wohed[11]等人研究了UML(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控制流程的基本模式,并将其与YAWL (Yet Another Workflow Language)进行比较等。考虑到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动态性,本文将基于能力的分配(Capability Based Allocation)模式[12]融入到多事件实施应对流程中,建立基于能力分配的多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从而达到处置时间缩短、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实施应对的活动基元进行描述,建立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模型并识别其关联关系;第二部分将基于能力分配的思想引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中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实施流程模型;第三部分用实例对该流程进行分析,证明其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文章加以总结。

二、相关活动要素形式化描述

1. 人员分配过程涉及的活动要素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中包括几个关键活动要素:到达、分配、执行、完成、退出。见图1:

图1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也可能导致行动的中止或失败,见图2:

图2 补充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2. 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描述

基元[13]是指系统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独立的实体。在应急管理领域中,活动基元用来表示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一定活动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系统的状态,在管理范畴意义下不可再分、不变的最小活动单元。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因此本文将分配活动基元用如下三元组表示为:

Kij=(Nij,Sij,Oij)

篇4

【关键词】独立院校 应急管理

一、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如今,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对校园应急事件的概念缺乏了解,几乎没有应急事件演练的经验,法律意识不足,观念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意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均不够到位,常陷于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处理模式中,重在事后处理,事前预防观念淡薄;从学校的角度看,关于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相关教育明显不足(这也是师生危机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系统不够健全、人文关怀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不足等。

近年来,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突发事件也在不断的被聚焦放大,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的压力无形中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本已压力攀升,再加上传统的应急管理的方式本就有待完善,这就为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转型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摆在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独立学院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内,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

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由于独立学院突发事件性质各异,诱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通常对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做 如下类型的划分:①群体性突发事件。这里所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外涉及校园师生的各种未经批准的集会、游行、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起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方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一些师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③突发安全事故。突发安全事故既包括学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睡眠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等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也包括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的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灾难性后果。④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气象、海洋、洪水、地址、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我国是多灾之国,这些自然灾害往往给灾区学校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损失,给受害师生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

三、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普及,培训不到位。有些学校新生入学后没有开展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和像火灾,地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即使经过训练也是走走形式,没有进行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学生安全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低,危机应对意识有待加强。

制度不健全,设施不完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学院没有建立健全的独立学院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制度,没有坚持督查制度,没有定期对园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没有即时通报督查情况,没有对影响园区安全稳定的情况进行及时上报、设施不完备,因为经费问题,有的独立学院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消防的规定设置园区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没有配备到位.园区重要地方没有安装摄像头。保障体制不健全。2009年甲流爆发时期,很多学校都制定了符合自己情况的疫情应急预案,预案在事后大多被弃置在一旁,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大多独立学院应急救护的设施,设备,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后勤工作滞后。

信息不畅通,不公开有些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隐瞒,缓报或谎报信息,处置突发事件的信息不透明。

篇5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如非典、艾滋病、禽流感、HIV等,公共卫生问题逐渐深入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预防医学作为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主要是研究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与健康相关的生产环境及生活条件的改善的科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两者目的相同—为人们健康服务。本文就此重点探讨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的关系。

[

关键词 ]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中小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 )-0040-02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健康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复杂等,造成如非典、艾滋病、乙肝感染等一系列公共卫生疾病的爆发,严重危害社会人群身体健康或生命。预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疾病的预防和消灭,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创造,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保证人们身体健康[1]。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逐渐被混淆或模糊,给人才培养带来困扰。本文就此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展开详细的讨论。

1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探析

1.1 公共卫生概念的来源和发展

C.E.A.Winslow(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在1920年给公共卫生下了一个定义:公共卫生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对环境卫生进行改善、控制传染疾病,并进行健康教育,构建社会体制,保证社区人们身体健康的科学和艺术。该定义是对美国公共卫生相关活动和做法的高度总结,被世界卫生组织一直沿用至今。Baker,E.L等人认为公共卫生是科学、价值观及技术的集合体,主要目的是有组织的促进人群健康。公共卫生体系包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公共政策、专业团队等众多要素,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提出高要求[2]。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容不断扩充,主要学科包括环境健康学和环境卫生、流行病学、卫生毒理学、社会与健康行为科学等诸多内容,它主要是从社会人群健康角度出发,从业者除了医生外,还有卫生检验学家、健康教育人员、护士等人员。

1.2预防医学概念的发展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利用医学工作来预防和控制疾病,为公共卫生服务。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通常情况下入学资格为本科学历,包括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及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其中,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卫生项目技术、组织、协调、预算及评估等内容。同时对社会生产环境、生活条件中影响健康的因素熟悉掌握,并可以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理论知识与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知识和医学两大类科学,其从事人员一定是医生。

2 公共卫生与中小学预防医学关系研究

从第一部分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概念发展可知,公共卫生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多且广泛的科学,在社会、公共政策、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有所提及。预防医学既包含公共卫生的一部分,也包含医学的一部分,是公共卫生和医学的结合部分,是连接公共卫生和医学的重要桥梁。

2.1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

美国医学研究所及美国卫生公共服务部认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①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找出影响身体健康的环境因素,同时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②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社区中的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原因。③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增强人们健康意识及应对能力,并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组织、疾病控制中心等合作团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④鼓励社区或个人制定健康规划,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⑤制定并执行健康和卫生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⑥构建一支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并鼓励创新,提出不同解决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思路[3]。预防医学的主要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其研究对象是人群,主要思想是预防疾病,方法是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知识、技术和方法。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包含公共卫生部分内容,两者的服务对象均为人群,主要目的是维护人群身体健康[3]。

2.2预防医学是有效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我国人口基数大,且大多数人口为农村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很多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政策不是很全面等等。特别是重大传染疾病(乙肝、艾滋病、流感等)的侵扰,严重威胁人群身体健康。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使得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严重时致人死亡。同时我国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不能及时的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有效处理。而预防医学是围绕“环境、健康、人群”对社会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和创造的一系列活动,并对各种疾病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疾病。由此可见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延伸和补充,充分利用医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公共卫生中的一些疾病。

2.3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在中小学生生活习性及健康中的作用

公共卫生包括居民健康档案构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及教育、儿童疫苗接种、高血压疾病指导等内容。针对中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深受父母的疼爱,不爱运动,易养成暴饮暴食的坏习惯,出现肥胖、营养不良等现象,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加上中小学生年龄小,尚未形成明确的健康意识,当下普遍存在身体亚健康问题。相关文献表明,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认识不足,意识不强。中小学校相关领导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很多医疗、教学等设备落后且不符合卫生防病要求,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公共基础设施差,教室、宿舍、食堂等拥挤,饮食质量时常得不到保证。②中小学校内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有缺陷。当下很多中小学保健室工作人员大多是护士,专业性不强,难以处理紧急事件。③学校对食品卫生管理不当。国家虽然颁布了很多关于学校食堂、学生用餐等法律法规,但实际执行不到位。学校周围有很多小摊,卫生质量难以保障,时常出现食物中毒事故。④中小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差,且疾病防范意识差低[4]。

为此,中小学领导要重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学生生活环境,如教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指导或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勤洗手、勤换衣等,注意个人卫生。此外,要提高学校内保健室专业水平,以便及时的对学生情况作出处理。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卫生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中小学生饮食安全。

3 讨论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两者目标一致,即促进人群身体健康。现代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给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服务对象包括群体和个体,但偏重于个体。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利用网络、手机、电视等舆论工具加强健康教育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宣传,如肺结核、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疾病的预防、监控及医治;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等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等等。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预防医学科学,加强环境与人群健康间的研究,改善和创造有利健康的生活环境,促进人群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预防医学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特别是预防医学人员,提高其相应的功能能力和专业水平。此外,要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有效结合起来,以预防医学为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在预防医学的基础上深入社会实践,反过来是预防医学的实现形式[5]。

4 结语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目标一致,但概念、本质、角度有很大的区别。公共卫生现属于社会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本质上还是属于医学范畴。

[

参考文献]

[1]吐尔洪·尼牙孜.浅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J].北方药学,2013(7):102-103.

[2]James W,Holsinger Jr著.赵莉,李蕊,马骁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辨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5):3005-3006.

[3]张连生,常微.预防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需求和效果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2):200-202.

[4]夏中法,徐勇.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江苏预防医学,2010(1):54-56.

篇6

一、水利工程应急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概念

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是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电工程项目突发事件发生突然、偶然,对项目计划的正常实施产生较大冲击制约了水利工程的进度,也影响了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对项目目标实现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水利工程应急管理是要用最低的成本,采用计划、组织、控制等方法和手段降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目标。

2.水利工程应急管理的特点

1)突发性。水利工程的施工和运行,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而社会和自然环境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者往往要面对各种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准确或是信息不及时的情况。在整个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中都充满了风险性、震撼性、爆炸性的特征,突发事件的独特性使得在危机状态下应急管理者无法照章办事,亟须快速做出决策,迅速应对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内容多样性。水利工程发生应急情况的多样性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点紧密相关。水利工程要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所以必须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它水域施工,必须要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3)集中性。水利工程应急管理需要短期集中各种力量和资源来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调用大量的资源,而资源的绝对匮乏是应急决策面临的又一主要特征。这也要求必须强化统一指挥原则,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统一指挥资源的调动,避免不同部门或局部之间争夺资源的冲突和局部过激反应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为了有条不紊地解决危机,就要从全局的层面上抓住关键环节与分清轻重缓急,避免分散指挥可能造成的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抓住关键环节、解决最紧急的问题。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识别突发事件是应急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区别于不同突发事件的特点,对突发事件进行明确的分类,才能很好的识别和检测突发事件。按突发事件产生的起因可分为:技术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错误、缺陷导致的危害;自然的突发事件,主要是自然外界环境突发性影响,如气候的变更、地震等;政治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是由政治系统、战争及公共事业政策等引起的;社会上的突发事件是由于社会各方利益集团引起,如环保组织的抗议等;组织内的突发事件,是由组织内部结构、性质带来的,如工作人员不同的民俗、文化造成的冲突。对突发事件用事件链的原理可以进行很好的解释:事件链有三个特征因素,即长度、复杂性和显著性。长度指链内事件的数量;复杂性指事件间相互关系的多样性;显著性是指事件的明显性和易检测性。突发事件往往是由短的、显性或非显性的、复杂的因果链引起的。

三、工程建设项目应急管理系统

1.优化应急方案

应急方案是指能够快速解决当前突发事件引起的问题,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具有可实施条件的可行性方案。所谓优化应急方案,就是在综合考虑现有资源的配备及事态发展的情况下,整合与突发事件相匹配的应急预案而制定的应急方案。应急方案是保证应急目标实现的备选方案集。事态和资源是处理突发事件必须牢牢掌握的重要因素,应急预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能明显地缩短决策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决策者的心理压力,为科学决策赢得宝贵的时间。应急方案备选集的制定过程是事态发展、充足的资源配置及匹配的应急预案的优化组合。

2.进行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是在突发事件爆发后立即采取的应急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急救与医疗、消防和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以及外部求援等紧急措施,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至最低。应急处理可以分为:检测、确认、决策、执行四个阶段,由这四个阶段的相互关联和逻辑性组建了动态突发事件处理模式。首先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检测,信息确认后,就应组织各部门员工及外部专家进行分析、诊断,判断级别和类型。突发事件若是由外部重大事件引起或重要性极高,应由企业主要领导做出部署,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若是现场发生的局部隐患,通过检测和确认后,应及时将其化解或缩小。

3.加强了领导和协调配合,努力形成职工全员参与的合力

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在水利工程党委领导下,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各部门加强了沟通和协调,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职责,搞好了衔接和配合。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并建立并落实了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医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能力

[中图分类号]R18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24-02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造成社会大众健康严重受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大型食物中毒等的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它具有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及处理起来的系统系与综合性的特点。它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近些年来,影响人类生存健康的突发事件常有发生,它不仅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还威胁了人们生命安全,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轨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明确指出了医疗卫生机构防范突发事件时预防与应急处理等应采取的措施办法及所应履行的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医院承担着监测、报告、隔离病人、医疗救护和配合疾控部门调查等职责,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

2 完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措施

第一,健全应急组织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内涵的27个概念要素中,“组织构架”维度的“指挥组织体系”居第1位。即使是在医院内部也需要多部门协同处理,如管理部门、门急诊、住院部、辅助检查科室和后勤等部门均需协调,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因此,有必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及启动程序,下设专家救治组,疫情报告组,院感控制组和物资储备组等,明确职责,并组织培训,确保医务人员都能掌握预案内容,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同时,制定并完善应急抢救程序和工作流程,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救治的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另外,针对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的周边疫情信息,及时加强相关疫情的监测,组织培训演练和相应物资的储备等。

第二,医疗救治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多数突发事件需要采取急救措施,在现代急救理念中,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综合ICU三环相扣构成了紧急医疗救援医学体系,其第1环节为院前急救,具体工作包括实施检伤分类、现场急救、搬运转送等,急诊科是第2环节,是对送来的伤员进一步分类,进一步生命支持,把伤病员送到手术室、ICU或专科病房进行救治。这一过程的特点是需要病房、手术室和ICU在急诊室接诊病人,确保安全有效的在短时间内调集大批医疗资源,在最短时间,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救助伤病员。目前,我院急诊科同时肩负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桥头堡,而急诊科医护人员则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力军。由此,加强我院急诊科建设,在硬件上要求构建合理、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装备精良,在人员素质上要求训练有素、思想过硬、技术全面,再加上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进行专项演练,加强医务人员院前急救专业知识培训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院急诊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确保急诊科在突发事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三,不断加强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如何确保突发事件的处理顺利开展,有赖于全院各部门的统一协作,而所有的工作最终将落实到医院的每一名工作人员,包括后勤、管理人员,因此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要熟知处理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在此情况下,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培训工作是顺利处理突发事件的保障。而培训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全院,也要有重点地对各相关部门进行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则不仅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更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治敏感性。与此同时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上也要加强培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保护患者,也要保护我们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

最后,深入开展应急教育宣传工作。公共卫生环境的建设,不仅需要医院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媒介的积极宣传,建立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为此,医院可以开辟宣传栏,努力做到及时主动、准确无误、实事求是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进展情况,让公众及时了解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对事发地的民众进行心理干预疏导,避免他们产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医院需要通过媒介正确的引导,才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得到更多民众的配合,且更好的建立。

篇8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行车组织 运行计划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基础铁路建设的高速发展,铁路运输已经逐步成了中长途运输旅客与货物的首选方式。同时,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在铁路行车过程当中随时会出现各类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情况,相应的安全事故问题也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铁路运输系统的效率,并致使行车组织工作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受到突发事件发生时间、范围与类型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时,应当采取的合理措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一、铁路突发事件

在本次研究当中所指出的铁路突发事件,即为每一种致使铁路行车组织方案产生改变,或是导致行车组织计划调整的事件,便称之为铁路突发事件。将其依据所造成影响程度的差异,能够划分成各种不同状况的类型。下文将从持续时间、能力下降以及客流波动性等三个方面来对铁路突发事件进行划分。

(一)一般突发事件

一般性的突发事件对于铁路运输所带来的影响,借助于运行图的协调便能够将其消除,如造成一部分线路能力受损程度较低、客流波动性较小,或是短时间的雨雪天气等自然灾害情况,具体的特征情况如下:

第一,持续时间短。对于铁路运行所产生干扰的时间较短,致使受损的铁路线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回复。

第二,客流波动小。在正常的铁路行车规划当中,对于因突发状况所带来的客流增长,能够较为合理地应对。在此时,旅客往往较为关注的是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而对于舒适度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因此在此时一般可适当地提高席位率。

第三,运输能力下降不明显。在铁路行车线路当中的某一区段,由于采取紧急措施后,致使车辆不能依照原有路线行车,在经过调整之后,原本计划之中的列车都能够在运营时间之中到达目的地,没有出现严重的列车晚点。

(二)严重突发事件

严重的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项特征:

第一,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由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线路停运无法在短时间之内畅通。

第二,客流波动程度小。原本计划之中的行车组织,基本能够应对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增加客流。

第三,线路的损失较为严重。在铁路行车线路当中由于突发事件,必须要采取限速措施,或是在一部分行车区段中出现断路情况,致使列车不能够依照原定计划行使。

(三)恶性突发事件

恶性突发事件通常具备下列几项特征:

第一,持续时间长。造成线路延误不能够正常行驶持续时间较长,并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处理才能恢复。

第二,客流波动性大。原本的铁路行车方案已经无法满足,由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客流增加,预期将会产生大量的旅客滞留情况。

第三,在多个列车行进区段当中,必须要采取限速措施,在出现了多处断路的情况下,必须要及时地采取应急措施,调整行车方案并编制相应的行车方案,才能够有效地降低铁路行车运输能力与运输量的矛盾性。

二、突发事件下的行车组织

(一)一般事件行车组织

一般性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线路运输能力受损情况较小,客流量波动程度较低以及持续时间较短等,因此针对一般事件行车组织,通常所采取的措施即为调整列车的运行计划。

(二)严重事件行车组织

对于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除了需要在调整运行计划之外,还应当针对开行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其重点需要应对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到社会整体效益、旅客满意程度、铁路行车运输目标的实现等。其次还要加强对于细节性内容的重视,诸如列车的晚点时间与正点率。同时,考虑到铁路运输能力受损较为严重等特点,因而在运行计划的调整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降低严重晚点的列车数量与时间。

(三)恶性事件行车组织

依据对恶性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其所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通常会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铁路行车困难。对此,必须要组织汇集各个方面的专业人员救援队伍,最大限度地降低旅客的滞留,并在最短的时间之内促使铁路行车组织恢复正常状况。

三、结束语

在本次研究当中,笔者首先对铁路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具体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以此为基础,依据突发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对每一类不同状况行车组织的概念定义、目标优化、行车组织的原则、流程策略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突发事件状况下所开展的行车组织,所牵涉的目标对象也较多,现场环境也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依据实践的特征不断探究新的方法,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从而推动铁路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

(作者单位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马芳(1987―),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铁道交通运营管理。]

推荐期刊